【导语】“好多个瓶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地藏经》主要精神
1、先简单介绍一下《地藏菩萨本愿经》经题的大概意思。
“地藏”这两个字:
1)地,就是大地。大地能够生长一切,能够运载万物;
2)藏,就是宝藏。也含有储藏的意思,大地能够储藏一切宝藏。
佛法是心地法门,心如大地。
心地是一切智慧福德的宝藏,智慧福德都从这里生长。
正如慧能大师开悟时说的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福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都是原来有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都由心生,都是自性的显现,这就是佛法的精髓。
佛陀证悟了真理,他毫不保留的教化我们,希望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让我们都能够悟入佛的知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导我们开发自己心地的宝藏,才能脱离尘世的苦恼、得大自在。如来不开示,迷惑颠倒的我们是永远都不会知道的。
正如经典上说的,“譬如暗室宝,无灯不可见”。
暗室里有一颗金钢钻,没得灯,你在哪里去找?“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
菩萨是自觉觉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
菩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人。
但很多人认为,泥塑木雕的就是菩萨,所以土地、财神都称为菩萨,这是错误的。
3)“本愿”是根本愿,是自性的流露,度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这个就是菩萨的根本大愿。
译者是和田沙门实叉难陀,“沙门”的意思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戒定慧是我们自性本具,贪嗔痴是我们本来没有的。也就是说除去本来没得的,恢复本来有的,所以沙门这个意思含有返本归真,恢复本来面目。这是《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经题和译者。
2、现在把《地藏经》的内容大体上作个介绍。《地藏经》共有十三品,分为四个部分。
1)第一部分包括忉利天空神通品第一,分身集会品第二这两品。
这两品主要介绍地藏菩萨,他的誓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久远劫来分身无量度化众生,出地狱、生人天、行孝道、培福德。
他发心是从度亲,度自己的亲人开始,再扩大为度一切众生。所以在这一部分里,介绍了地藏菩萨过去生中示现为长者子、婆罗门女、光目女、国王这四种身相,提供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是第一部分。
2)第二部分包括了观众生业缘品第三,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地狱名号品第五,这三品主要讲地藏菩萨教化的对象。
《地藏经》教化的对象是些什么人呢?不孝父母,不敬三宝,不信因果,造种种罪恶,要受地狱苦报的众生。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救度的众生就是这样的人。
3)第三部分包括如来赞叹品第六,利益存亡品第七,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这三品。
这三品主要讲地藏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
《地藏经》云:南阎浮众生中,包括我们大家在内,“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在种地狱因。教导我们修行是在起心动念间,要用功实修实行才得到真实利益,要心念清净才能广造善业。
所以《地藏经》告诉我们要时时警惕,应该在起心动念上注意,不要造三恶道的因。我们学习了这部经典,就有了一个对照,应当时刻谨慎,不要认为地狱隔我们很远,其实我们种的因,往往都是地狱因。
4)第四部分包括了称佛名号品第九,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地神护法品第十一,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嘱累人天品第十三,这五品。
这五品讲的什么呢?讲地藏菩萨度众生的目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要度众生出离地狱、升人天,然后引导他们走成佛的道路。
所以地藏菩萨摩诃萨这个愿心是了不起的!
而且我们从《地藏经》上可以知道,地藏菩萨已经度化的众生成了菩萨、成了佛的人都是无量无数的!有人怀疑,这位地藏菩萨还是菩萨,他怎么还能救度众生成佛呢?
实际上《地藏经》上说得很清楚,地藏菩萨在作国王的时候发愿心,他和一个邻国的国王同时发愿心,大家认真修行,他的愿心就是要把众生度尽才成佛。那一位国王早已经成佛。当然从修持的境界来说,地藏菩萨的境界也早已达到佛的境界了,所以他当然可以度众生成佛。对这一点不要怀疑,所以菩萨这种宏伟的愿心是非常了不起,要把地狱道的众生都要度来成佛,这就是《地藏经》的内容,大体这四个部分。
三、《地藏经》提出了指导人生、指导生活的具体修法。
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分五个方面来浅谈一下。
1、第一点:是出生的问题,也是包括了妇女产前产后应该怎样修。
作为怀孕的妇女应当念佛诵经,这是最好的胎教。
胎儿在母腹中,他的第八识能够接收各种信息。
现在在西方国家也很重视胎教,主张孕妇多听音乐,这样可以使胎儿聪明。
我们根据佛陀的教导,能够念佛、念经,这对胎儿的利益就太大了。
《地藏经》上告诉我们,如果这个婴儿“宿有殃报,便得解脱。”
他过去生中的恶业造得多,生下来应该受恶报的,听了佛号就解脱了。
“安乐易养,寿命增长。”身心安乐,容易喂养,容易成长,寿命也增长。
在“如来赞叹品”说得很详细,这个就是很好的教导。
“但作善事,增益舍宅。”就是说小孩要出生了,应该多做善事,增加你家庭的利益;“自令土地,无量欢喜,”自然使土地神祗产生大欢喜,“拥护母子,得大安乐,利益眷属。”拥护母子都得到大安乐,眷属也得到大利益。
这是“阎罗王众赞叹品”上讲得很明白。反过来说,产后杀生庆祝,会使母子受灾难,《地藏经》也说的很清楚。“既已生下,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小孩已经出生了,千万不要杀生,用活鲜的鱼、鸡,杀来给产妇吃,这个是非常错误的。
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说产妇必须吃活鲜,对产妇才有滋补,对婴儿才有好处,这样做必然是种了恶因。“广聚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能令母子不得安乐。”其结果使婴儿与产妇不可能得到平安。为什么?
“是产难时,有无数恶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血。”在胎儿出生的时候,有无数恶鬼都要来想吃腥血。“我早令舍宅土地灵祗,荷护母子,使令安乐而得利益。”这是阎罗王说的。我早已安排土地,喊他们保护母子,得到安乐,得到利益,“如是之人,见安乐故,便合设福,答诸土地”本来你得到安乐了,就应该感谢呀!
不但不感谢,反而“翻为杀害,集聚眷属。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损。”广聚眷属,大摆酒席,广造杀业。由于这些原因,当然你自己造种了恶因,该自食其果,其结果就是子母俱损。
我们看见有好多婴儿出生以后大摆酒席,宰杀大量生命,其结果都不会有好下场。一切众生都有亲属、母子等,你杀害他们生命来庆祝你妻儿的欢乐,这从道理上说得过去吗,能够逃得脱恶报吗?
所以这真是十分愚痴。自种因,自受果,受了果报的时候又来怨天尤人,殊不知这些都是自己招致的。愚痴的人,很难明白。我们作为佛弟子,如果家里有孕妇,要劝她念佛经典和持诵佛菩萨名号,多听佛经佛号胎教。
一方面消灾免难、增长福慧,同时保证临产时母子平安。生孩子不仅不应该杀生,而且应该护生、放生,这个小孩就会受到很大的利益,把灾害也给他消除了,福报也增长了。这样做是依据《地藏经》的教导。我们作为佛弟子,应该把这个道理介绍给大家,我相信人人都爱他的儿女,这个话他们容易接受的。
篇2:《地藏经》的主要精神
1、《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
佛门有三部孝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经》。
孝道是佛法的基础,孝亲是做人的基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孝亲的扩大。
学习《华严经》告诉我们“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这是孝亲的扩充、发展。反过来说,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够相信他会爱护众生,会救度众生呢?所以离开孝道就没得佛法,佛法是孝道的扩展和深入。《梵网经》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师长、三宝。孝顺是至道之法,孝名为戒。这个对于孝道的解释,就非常透彻了。
这部《地藏经》说,地藏菩萨示现婆罗门女、光目女,孝亲度亲的事迹,地藏菩萨正是以一念孝亲之心,而发展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伟誓愿,给我们修行的人作出了典范。
父母是堂上佛。在家不孝父母,而到庙里去求佛菩萨保佑自己的独生子女,这真是非常荒唐。
曾经有一些青年的知识分子、博士生,他说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全部精力都关注到子女的成长上。别人说要保险,最好初一、十五到寺院去烧炷香,捐点功德钱,就最保险。
这个不是佛教的基本主张,佛陀教我们如何做人,你在家不孝父母,把父母当成仆人来看待,到寺院去烧香、捐钱,孩子就消灾免难了?那不是佛菩萨都成了受人贿赂的了,难道佛菩萨还会稀罕我们的钱?
佛陀讲的是自种因、自受果。教导我们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反而虐待父母,种的这个因,就该得相应的果报。印光大师对这个问题也有很明确的开示,他说你现在当别人的子女,再过几年,你就是父母了,你现在如何对你的父母,就是种因,等于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向后来,就跟来了。今天对于年青一代提倡孝道非常重要,学修《地藏经》就会让我们很好的体会孝道。
2、《地藏经》是佛陀的遗嘱。
佛陀在圆寂前,有两部遗嘱。
1)一部是《佛遗教经》,《遗教经》重点是对出家人讲的。
告诉弟子佛灭度以后,以戒为师,戒律住世就是佛住世。
这个对于出家人来说必须遵守,佛教有没有前途,会不会灭亡,就看出家人对佛陀最后的遗嘱如何看待。
2)另外一部遗嘱是《地藏经》。
朱镜宙居士专门写了一本书,名称叫“《地藏经》是佛陀对在家弟子的遗嘱”。
他这个提法有道理,因为《地藏经》里说,佛对地藏菩萨托孤,在忉利天宫托孤,托的什么呢?这个范围就广了,时间就长了。就是从佛灭度后到了弥勒菩萨成佛之前,这一长段时间内所有的众生都包括在内。
所以这遗嘱,涉及的时间长、范围广,也体现了佛的慈悲心,怕我们堕入三恶道,叫地藏菩萨要多方的保护、救度,这个就恰恰像家庭父母临终的时候,谆谆地告诫,反复的叮咛,所以佛陀讲《地藏经》,十方诸佛都来赞叹,显示了这部遗嘱的重要,也说明了十方诸佛对于众生都是如母忆子。
因此这部遗嘱也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的遗嘱。
3)当年弘一大师在听讲《地藏经》的时候,情不自禁在讲堂里忍不住放声大哭。
今天我们学这部经,应该生起佛恩深重难报的思想,不忍圣道衰,不忍众生苦,才发得起菩提大愿。
我们大家都应当发心上求佛道,下化群生,不负佛陀的遗嘱,荷担如来家业。
我们看《地藏经》上最后一品“嘱累人天品”佛是这样说的,概括起来有四句话“现在、未来天人众”,包括我们都在内。“吾今殷勤咐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怕我们堕三恶道。学习中使我们体会到,我们作为修习佛法的人,必须报答佛恩、知恩报恩。
3、《地藏经》是为人处事的教科书。
净业三福第一福是讲做人,这是大乘佛法的基础。
《地藏经》首先提出来的是净业三福,特别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让我们懂得不离日常生活来修学佛法。能够依《地藏经》修行,能止恶行善,消灾免难。这个非常具体的指导,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做,必然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说这部经典对我们为人处世非常有用,如同一部做人处世的教科书。
4、《地藏经》是具体讲因果规律的经典。
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懂因果是不懂佛法的,不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虚云大师说得很明白“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这个结论不是随便下的,离开了因果就没得佛法。大师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不仅是我们凡夫逃不了,有神通的人也逃不了。他用这个“逃”字,这个份量很重啊!
印光大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凡夫一天到黑种的是杀盗淫妄的因,当然得的果报就在六道轮回里面受苦果。这个决没有错。
种污染的因,当然得污染的果报。
种清净的因,才得清净的'果报。
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肆,肆则无所忌惮。经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又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
所以我们今天作为佛弟子,必须明因识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虚云大师提出学道的先决条件,第一个是深信因果,第二个是严持戒律,因为不信因果就守不住戒律。所以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关系都非常密切。
《地藏经》对因果谈得很具体,这是真实不虚的。没有信心的人把这部经看成神话,那就错了,那就得不到真实受用。从以上四点说明了《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是佛说的遗嘱,是做人处世的教科书 ,是学习因果的重要经典,所以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可以说明这部经典应是佛子必修的经典。
篇3:《地藏经》的主要精神
1、先简单介绍一下《地藏菩萨本愿经》经题的大概意思。
“地藏”这两个字:
1)地,就是大地。大地能够生长一切,能够运载万物;
2)藏,就是宝藏。也含有储藏的意思,大地能够储藏一切宝藏。
佛法是心地法门,心如大地。
心地是一切智慧福德的宝藏,智慧福德都从这里生长。
正如慧能大师开悟时说的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福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都是原来有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都由心生,都是自性的显现,这就是佛法的精髓。
佛陀证悟了真理,他毫不保留的教化我们,希望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让我们都能够悟入佛的知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导我们开发自己心地的宝藏,才能脱离尘世的苦恼、得大自在。如来不开示,迷惑颠倒的我们是永远都不会知道的。
正如经典上说的,“譬如暗室宝,无灯不可见”。
暗室里有一颗金钢钻,没得灯,你在哪里去找?“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
菩萨是自觉觉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
菩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人。
但很多人认为,泥塑木雕的就是菩萨,所以土地、财神都称为菩萨,这是错误的。
3)“本愿”是根本愿,是自性的流露,度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这个就是菩萨的根本大愿。
译者是和田沙门实叉难陀,“沙门”的意思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戒定慧是我们自性本具,贪嗔痴是我们本来没有的。也就是说除去本来没得的,恢复本来有的,所以沙门这个意思含有返本归真,恢复本来面目。这是《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经题和译者。
2、现在把《地藏经》的内容大体上作个介绍。《地藏经》共有十三品,分为四个部分。
1)第一部分包括忉利天空神通品第一,分身集会品第二这两品。
这两品主要介绍地藏菩萨,他的誓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久远劫来分身无量度化众生,出地狱、生人天、行孝道、培福德。
他发心是从度亲,度自己的亲人开始,再扩大为度一切众生。所以在这一部分里,介绍了地藏菩萨过去生中示现为长者子、婆罗门女、光目女、国王这四种身相,提供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是第一部分。
2)第二部分包括了观众生业缘品第三,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地狱名号品第五,这三品主要讲地藏菩萨教化的对象。
《地藏经》教化的对象是些什么人呢?不孝父母,不敬三宝,不信因果,造种种罪恶,要受地狱苦报的众生。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救度的众生就是这样的人。
3)第三部分包括如来赞叹品第六,利益存亡品第七,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这三品。
这三品主要讲地藏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
《地藏经》云:南阎浮众生中,包括我们大家在内,“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在种地狱因。教导我们修行是在起心动念间,要用功实修实行才得到真实利益,要心念清净才能广造善业。
所以《地藏经》告诉我们要时时警惕,应该在起心动念上注意,不要造三恶道的因。我们学习了这部经典,就有了一个对照,应当时刻谨慎,不要认为地狱隔我们很远,其实我们种的因,往往都是地狱因。
4)第四部分包括了称佛名号品第九,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地神护法品第十一,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嘱累人天品第十三,这五品。
这五品讲的什么呢?讲地藏菩萨度众生的目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要度众生出离地狱、升人天,然后引导他们走成佛的道路。
所以地藏菩萨摩诃萨这个愿心是了不起的!
而且我们从《地藏经》上可以知道,地藏菩萨已经度化的众生成了菩萨、成了佛的人都是无量无数的!有人怀疑,这位地藏菩萨还是菩萨,他怎么还能救度众生成佛呢?
实际上《地藏经》上说得很清楚,地藏菩萨在作国王的时候发愿心,他和一个邻国的国王同时发愿心,大家认真修行,他的愿心就是要把众生度尽才成佛。那一位国王早已经成佛。当然从修持的境界来说,地藏菩萨的境界也早已达到佛的境界了,所以他当然可以度众生成佛。对这一点不要怀疑,所以菩萨这种宏伟的愿心是非常了不起,要把地狱道的众生都要度来成佛,这就是《地藏经》的内容,大体这四个部分。
篇4:《地藏经》的精神
《地藏经》的精神
1、《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
佛门有三部孝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经》。
孝道是佛法的基础,孝亲是做人的基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孝亲的扩大。
学习《华严经》告诉我们“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这是孝亲的扩充、发展。反过来说,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够相信他会爱护众生,会救度众生呢?所以离开孝道就没得佛法,佛法是孝道的扩展和深入。《梵网经》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师长、三宝。孝顺是至道之法,孝名为戒。这个对于孝道的解释,就非常透彻了。
这部《地藏经》说,地藏菩萨示现婆罗门女、光目女,孝亲度亲的事迹,地藏菩萨正是以一念孝亲之心,而发展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伟誓愿,给我们修行的人作出了典范。
父母是堂上佛。在家不孝父母,而到庙里去求佛菩萨保佑自己的独生子女,这真是非常荒唐。
曾经有一些青年的知识分子、博士生,他说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全部精力都关注到子女的成长上。别人说要保险,最好初一、十五到寺院去烧炷香,捐点功德钱,就最保险。
这个不是佛教的基本主张,佛陀教我们如何做人,你在家不孝父母,把父母当成仆人来看待,到寺院去烧香、捐钱,孩子就消灾免难了?那不是佛菩萨都成了贿赂的了,难道佛菩萨还会稀罕我们的钱?
佛陀讲的是自种因、自受果。教导我们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反而虐待父母,种的这个因,就该得相应的果报。印光大师对这个问题也有很明确的开示,他说你现在当别人的子女,再过几年,你就是父母了,你现在如何对你的父母,就是种因,等于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向后来,就跟来了。今天对于年青一代提倡孝道非常重要,学修《地藏经》就会让我们很好的体会孝道。
2、《地藏经》是佛陀的遗嘱。
佛陀在圆寂前,有两部遗嘱。
1)一部是《佛遗教经》,《遗教经》重点是对出家人讲的。
告诉弟子佛灭度以后,以戒为师,戒律住世就是佛住世。
这个对于出家人来说必须遵守,佛教有没有前途,会不会灭亡,就看出家人对佛陀最后的遗嘱如何看待。
2)另外一部遗嘱是《地藏经》。
朱镜宙居士专门写了一本书,名称叫“《地藏经》是佛陀对在家弟子的遗嘱”。
他这个提法有道理,因为《地藏经》里说,佛对地藏菩萨托孤,在忉利天宫托孤,托的什么呢?这个范围就广了,时间就长了。就是从佛灭度后到了弥勒菩萨成佛之前,这一长段时间内所有的众生都包括在内。
所以这遗嘱,涉及的时间长、范围广,也体现了佛的慈悲心,怕我们堕入三恶道,叫地藏菩萨要多方的保护、救度,这个就恰恰像家庭父母临终的时候,谆谆地告诫,反复的叮咛,所以佛陀讲《地藏经》,十方诸佛都来赞叹,显示了这部遗嘱的重要,也说明了十方诸佛对于众生都是如母忆子。
因此这部遗嘱也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的遗嘱。
3)当年弘一大师在听讲《地藏经》的时候,情不自禁在讲堂里忍不住放声大哭。
今天我们学这部经,应该生起佛恩深重难报的思想,不忍圣道衰,不忍众生苦,才发得起菩提大愿。
我们大家都应当发心上求佛道,下化群生,不负佛陀的遗嘱,荷担如来家业。
我们看《地藏经》上最后一品“嘱累人天品”佛是这样说的,概括起来有四句话“现在、未来天人众”,包括我们都在内。“吾今殷勤咐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怕我们堕三恶道。学习中使我们体会到,我们作为修习佛法的人,必须报答佛恩、知恩报恩。
3、《地藏经》是为人处事的教科书。
净业三福第一福是讲做人,这是大乘佛法的基础。
《地藏经》首先提出来的是净业三福,特别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让我们懂得不离日常生活来修学佛法。能够依《地藏经》修行,能止恶行善,消灾免难。这个非常具体的指导,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做,必然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说这部经典对我们为人处世非常有用,如同一部做人处世的教科书。
4、《地藏经》是具体讲因果规律的经典。
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懂因果是不懂佛法的,不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虚云大师说得很明白“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这个结论不是随便下的,离开了因果就没得佛法。大师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不仅是我们凡夫逃不了,有神通的人也逃不了。他用这个“逃”字,这个份量很重啊!
印光大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凡夫一天到黑种的是杀盗淫妄的因,当然得的果报就在六道轮回里面受苦果。这个决没有错。
种污染的因,当然得污染的果报。
种清净的因,才得清净的果报。
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肆,肆则无所忌惮。经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又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
所以我们今天作为佛弟子,必须明因识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虚云大师提出学道的先决条件,第一个是深信因果,第二个是严持戒律,因为不信因果就守不住戒律。所以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关系都非常密切。
《地藏经》对因果谈得很具体,这是真实不虚的。没有信心的人把这部经看成神话,那就错了,那就得不到真实受用。从以上四点说明了《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是佛说的遗嘱,是做人处世的教科书 ,是学习因果的重要经典,所以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可以说明这部经典应是佛子必修的经典。
拓展阅读:《地藏经》的主要内容
1、先简单介绍一下《地藏菩萨本愿经》经题的`大概意思。
“地藏”这两个字:
1)地,就是大地。大地能够生长一切,能够运载万物;
2)藏,就是宝藏。也含有储藏的意思,大地能够储藏一切宝藏。
佛法是心地法门,心如大地。
心地是一切智慧福德的宝藏,智慧福德都从这里生长。
正如慧能大师开悟时说的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福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都是原来有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都由心生,都是自性的显现,这就是佛法的精髓。
佛陀证悟了真理,他毫不保留的教化我们,希望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让我们都能够悟入佛的知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导我们开发自己心地的宝藏,才能脱离尘世的苦恼、得大自在。如来不开示,迷惑颠倒的我们是永远都不会知道的。
正如经典上说的,“譬如暗室宝,无灯不可见”。
暗室里有一颗金钢钻,没得灯,你在哪里去找?“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
菩萨是自觉觉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
菩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人。
但很多人认为,泥塑木雕的就是菩萨,所以土地、财神都称为菩萨,这是错误的。
3)“本愿”是根本愿,是自性的流露,度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这个就是菩萨的根本大愿。
译者是和田沙门实叉难陀,“沙门”的意思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戒定慧是我们自性本具,贪嗔痴是我们本来没有的。也就是说除去本来没得的,恢复本来有的,所以沙门这个意思含有返本归真,恢复本来面目。这是《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经题和译者。
2、现在把《地藏经》的内容大体上作个介绍。《地藏经》共有十三品,分为四个部分。
1)第一部分包括忉利天空神通品第一,分身集会品第二这两品。
这两品主要介绍地藏菩萨,他的誓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久远劫来分身无量度化众生,出地狱、生人天、行孝道、培福德。
他发心是从度亲,度自己的亲人开始,再扩大为度一切众生。所以在这一部分里,介绍了地藏菩萨过去生中示现为长者子、婆罗门女、光目女、国王这四种身相,提供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是第一部分。
2)第二部分包括了观众生业缘品第三,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地狱名号品第五,这三品主要讲地藏菩萨教化的对象。
《地藏经》教化的对象是些什么人呢?不孝父母,不敬三宝,不信因果,造种种罪恶,要受地狱苦报的众生。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救度的众生就是这样的人。
3)第三部分包括如来赞叹品第六,利益存亡品第七,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这三品。
这三品主要讲地藏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
《地藏经》云:南阎浮众生中,包括我们大家在内,“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在种地狱因。教导我们修行是在起心动念间,要用功实修实行才得到真实利益,要心念清净才能广造善业。
所以《地藏经》告诉我们要时时警惕,应该在起心动念上注意,不要造三恶道的因。我们学习了这部经典,就有了一个对照,应当时刻谨慎,不要认为地狱隔我们很远,其实我们种的因,往往都是地狱因。
4)第四部分包括了称佛名号品第九,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地神护法品第十一,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嘱累人天品第十三,这五品。
这五品讲的什么呢?讲地藏菩萨度众生的目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要度众生出离地狱、升人天,然后引导他们走成佛的道路。
所以地藏菩萨摩诃萨这个愿心是了不起的!
而且我们从《地藏经》上可以知道,地藏菩萨已经度化的众生成了菩萨、成了佛的人都是无量无数的!有人怀疑,这位地藏菩萨还是菩萨,他怎么还能救度众生成佛呢?
实际上《地藏经》上说得很清楚,地藏菩萨在作国王的时候发愿心,他和一个邻国的国王同时发愿心,大家认真修行,他的愿心就是要把众生度尽才成佛。那一位国王早已经成佛。当然从修持的境界来说,地藏菩萨的境界也早已达到佛的境界了,所以他当然可以度众生成佛。对这一点不要怀疑,所以菩萨这种宏伟的愿心是非常了不起,要把地狱道的众生都要度来成佛,这就是《地藏经》的内容,大体这四个部分。
篇5:地藏经孝亲精神
地藏经孝亲精神
中国人的孝亲思想固然值得称道,而佛法的报恩观念尤为值得赞许,因佛法所说的孝道并不逊于中国儒家,甚至还有超过的地方。不说别的,单以成佛来说,一般以为佛的成佛由修六度万行而来,殊不知孝养父母才是成佛的主因,这在很多经中佛都这样说过。如《菩萨本业经》说:“孝事父母,当愿众生,一切护现,便成佛道。”《报恩经》也说:“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再如佛在因地中所表现的种种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的崇高伟大之菩萨行,无一而不是为报父母恩的,并不是与孝亲毫无一点关系的!
佛陀的成佛固是由于孝事父母,以度地狱众生为己任的地藏菩萨亦为孝思的触动,为救拔苦趣的慈母,始发度尽地狱众生的大愿。正因地藏菩萨的孝心与佛陀的孝心相互契合,所以在佛快要涅槃前,特到忉利天为母说法,以报生身慈母的亲恩,并且乘这机会,将在各地度化的分身地藏菩萨一一集合到天宫来,予以再三的赞许,认为像地藏菩萨那样为报亲恩而发愿度生,不但可使自己父母超升,亦得令诸众生离苦得乐。发心力学佛法的行者,应本佛陀的慈悲训诲,效法地藏那样的无尽孝思,除了报答生身父母的亲恩,还要立愿普度一切应度的众生。
为报父母深恩而愿度尽众生,可以到见地藏菩萨的愿力弘深。是以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时,特将未来救拔苦难众生的重责大任殷勤郑重地付嘱地藏菩萨,要他不畏艰难地一肩担当起来。我们知道,佛成佛后,其本身的一切问题已获得圆满解决,再没有什么可顾虑的,即使仍有念念不忘的,就是怎样地度化众生。佛在世间,固然不断地在做度化工作,但知入灭的时期不远,未来众生的化导不能不有所交代;到恶趣度众生,唯有大愿地藏菩萨。佛陀看清了这点,所以特为殷勤付嘱。
《分身集会品》中佛这样嘱咐说:“我在这个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使不调伏的心得以调伏,令舍不正当的邪道,使之归依如来的正法,接受我教化的虽不算少,但于十分中总还有一二分,仍然有他不良的恶习在。现我即将入于涅槃,希望你地藏菩萨,能够同我一样,广设种种的方便,调伏他们令得解脱。你看我累劫以来,为了感化这些生性极为刚强而又犯罪受苦的众生,不知经过多少的勤劳辛苦。可是其中还有一些未调伏的众生,不肯接受我的劝说,照样地在做罪恶的行为,由于我已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只好随他去受所作罪业的报应!”
“话虽这么说,但仍不忍他们去受苦果,所以他们一旦堕落恶趣受大苦恼时,我望你能记住今天我在忉利天宫,将这些罪苦众生殷勤付嘱你去救度的使命,千万不要有负我的嘱托,务要本着你的悲愿去行,且一定要做到,使这娑婆世界的众生,在弥勒未出世以前,就获得彻底的解脱,不再受诸苦难的袭击,非但如此,并要一直到达他们遇佛为之授记而后已。”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重大任务,不是一般佛法行者所能做得到的。佛陀看准了只有大愿地藏菩萨能担当得起这个重任,所以不惜大费唇舌地以未来世罪苦众生殷勤付嘱地藏菩萨。
地藏接受了佛陀的嘱咐,特诚恳地对佛表示说:“您老嘱咐我的事,一定尽我的.力去做,请佛不要以这后世恶业众生为虑,我会慢慢地调伏他们,使他们终于得到解脱。”但到《嘱累人天品》中,佛为深重的大悲心所使,再度将末世罪苦众生殷勤付嘱于地藏菩萨说:“地藏!你能负起救度末世众生的任务,自然使我感到很大的安慰,但你应知南阎浮提的众生,志性是非常不定的,且不论哪一个众生,都是造恶的时候多,很少做善事,纵然有时发起一念善心,但不一会儿就又退失;若遇到什么恶缘,不仅不会遏止恶念的生起,且念念不断地在向恶的方面发展!
“地藏!正因众生念念增长罪恶,吾特分身百千亿形,随诸众生的不同习性,以不同方式教化他们。我虽尽了我的心愿,但仍有很多众生沉沦在这苦海中,不知要求出离。现我不久将入涅槃,感于众生愚痴苦恼,不得不以人天众殷勤付嘱于你,就是这些未来世的众生,只要在佛法中种少许善根;你要以你的道力维护他们;就是随业报应堕落恶趣的众生,或是刚到地狱门口的众生,只要他们念得一佛一菩萨的名号,或是念得一句一偈的大乘经典,你都应当运用你的神力,以各种不同的方便救拔他们,粉碎使他们受苦的地狱,上生善处,受极殊胜的快乐!”
是以愿力弘深的地藏菩萨,不仅是末世众生的有力救星,亦是地狱众生最可靠的救护者,因而奉行佛法的行人称念地藏菩萨的圣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不论对己对他,不论或存或亡,都有莫大的利益。特别在夏历七月,中国学佛的行人,读诵《地藏经》的特多,原因即在此。各地寺院历来都于七月举行地藏法会,领众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不唯要求现生的身心安乐,更重要的还是利益过往宗亲。我们的历代宗亲虽不一定都沉沦恶趣,但亦不能保证没有在恶趣的,是以每年七月超荐一次,不唯显示我们孝思不匮,确也可仗佛力、法力、僧众之力予以超拔!
篇6: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
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
我们今天名为讲《地藏经》,因为大家的时间都很紧张,故实际上是讲一讲《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佛经中所说的“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一位出世圣人的名字。菩萨的梵文是Bodhisattva,音译“菩提萨埵”,意译为“觉有情”、“道心众生”、“觉悟的众生”,又译为“开士”、“大士” ,所以人们也常称菩萨为大士。菩萨两字的完整意义即是“上求佛道(菩提),下化众生(有情)”的人。地藏,梵文是Ksitigarbha,音译读成“乞叉底蘖婆”,亦译“乞叉阿乐迦”。梵语“叉底”就是“地”, “俱舍”就是“藏”。我们现在所称的“地藏”是义译,这个名字是说菩萨如大地那样,含藏着无量的善根种子,菩萨的德行,符合于他的名字,《地藏十轮经》卷一中有两句话:“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地就是土地,万物都依地而住,它又能使万物生长,这就说明这位菩萨广大慈悲,一切众生都要靠他来救护,众生的善根都要靠他生长。藏就是宝藏,财宝可以救济人的贫苦,使人得到满足,这位菩萨有无量的法财,布施给一切苦恼众生,使大家都能修行成就。这也可以理解为佛说的:心地之大,是约心以明地。藏为蕴藏,指般若、解脱、法身之三德秘藏,众生皆具,而为烦恼无明之所覆。智者悟之,以了脱生死轮回,故可知地藏即为心地宝藏,其在迷时隐而不失,正当悟处亦证而不著。
《地藏十轮经》称赞地藏菩萨说:此善男子,曾过无量数大劫,于无量佛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常普住持一切种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悉皆生长。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由菩萨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无数劫来,散影分身,放光说法,恒处幽冥界内,常教六道众生,或已成佛道,或久阶真因,或住声闻缘觉,或在天上人间,乃至未来众生,天宫嘱令度脱。正如大地,一切赖以住持、生长、荷负。《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以六道为其观境,观三德秘藏于地狱、畜、鬼、人、天中,利他以自利。
地藏菩萨的本愿最大,他以最大的愿力来度脱这个娑婆世界的六道众生,特别是地狱道里的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地藏菩萨的大愿。因此,释迦牟尼世尊在涅槃前,就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和《地藏十轮经》中,把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之众生,都交给地藏菩萨,特别是末法众生越来越刚强,越来越难以调伏,这一切,都要请菩萨来化度。这不仅表明地藏菩萨有大慈悲、大宏愿的力量以大方便来救度,我们更应以感恩之心,来学菩萨之行。
我们在学地藏菩萨前,应先明白什么是愿?誓愿与平常我们所说的“欲望”既有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在于:愿是无我、无条件的,欲望则与此相反。比如你想名利、想出人头地、想发财等等,这些都有你为自己的种种因素在内,这是欲望。所以欲望是有我的、有条件的,这就不清净了;与此相反,誓愿则是无我的、无条件的、清净的。如果所发之愿真正是无条件、无我、清净的,能够清净地行欲,欲就是愿;如果以贪嗔之心、不清净、有我之心发愿,愿就会变成欲。故知誓愿与欲望有本质的不同,学佛者千万不要将欲望代替行愿。愿是修菩萨行的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一条;
我们学习地藏菩萨,除了他的大愿之外,接着还要以菩萨的实际行动,启发我们对因果的信;
我们世间对父母、师长之孝,是世间之孝,是小孝。地藏菩萨的孝,是佛门之孝,是大孝。有大孝就会有无我,能无我就能无私和无畏;
最后留下的就是学菩萨,我们应怎样从实际去修的问题,修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如果在这两个方面都能做好,那就能自他两利,就能解脱了。
说回来,我今天想讲的问题是《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地藏经》,我们大家都念过,我在过去也曾念过许多部,但理解得不深、不全面。常把这部经当成是祭度亡灵的一部经典,所以仅在七月地藏菩萨胜会期间,或超度先亡时读诵它,后来经过深入的学习,也听过一些大德的讲解,受到很大启发,才晓得这部经,对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关系,都非常密切,实际上《地藏经》可以说是四众佛弟子必修的经典。为什么这样说呢?有没有根据呢?现在,就让我讲一下学习的体会和谈谈几点根据。 下面分五个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 《地藏经》是怎样的一部经
第一点、《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
佛门有三部孝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经》。孝道是佛法的基础,孝亲是做人的基础,度众生就是孝亲的扩大。
《华严经》告诉我们“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这个就是孝亲的扩充,发展。反过来说,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够相信他会爱护众生,会救度众生呢?所以,离开孝道就没有佛法,佛法就是孝道的扩展和深入。
《梵网经》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师长、三宝。孝顺是至道之法,孝名为戒。这个对于孝道的解释,就非常之透彻了。
这部《地藏经》说,地藏菩萨示现婆罗门女、光目女,孝亲度亲的事迹,地藏菩萨正是以一念孝亲之心,而发展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伟誓愿。这个就是给我们修行的人作出了典范。父母就是堂上的佛,在家不孝父母,而到寺院里头去求佛菩萨保佑自己的独生子女。这真是非常荒唐!决不可能如愿。曾经有一些青年,他们向我提一个问题,他说我们这些都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当然全部精力都关注到子女的成长上。别人说要保险,最好初一,十五到寺院里头去烧炷香,捐点功德,就最保险。他问我可不可靠?我说不可靠。这个不是佛教的主张,佛教是教我们如何做人,你在家不孝父母,你把父母当成仆人来看待,你到寺院里头去烧香,捐钱,你的小孩就消灾免难了,那佛菩萨都成了受贿了。难道佛菩萨还会希奇你那个钱?我说佛教讲的是自种因,自受果。佛教教我们孝顺父母,你不孝顺父母;你反而虐待父母,你种的这个因,就该得什么果报?印光大师对这个问题也有很明白的开示。他说你现在当别人的子女,再过几年,你就是父母了,你现在如何对你的父母,就是种因,等于屋檐下滴水,点点滴滴不差移,你对父母怎么样,到后来你的`儿子、媳父就会跟着来了。如是因,如是果,这绝对没有错了的。今天来说对年青一代提倡孝道非常重要,我们学习《地藏经》就很好的体会孝道在学佛上的重要。这部经正是佛门一部孝经,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
第二点、《地藏经》是佛陀的遗嘱
佛陀在圆寂前,有两部遗嘱。一部是《佛遗教经》,《佛遗教经》重点是对出家弟子讲的。它告诉我们佛灭度以后,以戒为师,戒律住世就是佛住世。这个对出家人来说必须遵守,佛教有没有前途,会不会灭亡,就看我们对于佛陀最后的遗嘱如何看待。另外一部遗嘱就是《地藏经》。民国时期,浙江乐清的朱镜宙居士专门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地藏经〉是佛陀对在家弟子的遗嘱》。他这个提法有道理,因为《地藏经》里说,佛对地藏菩萨托孤,在忉利天宫托孤,托的什么呢?这个范围就广了,时间就长了。就是从佛灭度后到了弥勒菩萨成佛之前,这一长段时间内所有的众生都包括在内,着重在人道,天道。为什么在人道,天道?因为人、天道的众生是法器,人天道的众生容易修行。容易成佛,把人、天道的众生度了,就有更多的人来作度众生的工作。包括了这么大的范围,这么长的时间的众生在内,当然也包括了我们今天在座的大家在内。所以这遗嘱啊,涉及的时间长,范围广,也体现了佛的悲心之深重,怕我们堕入三恶道,叫地藏菩萨要多方的保护,救度,这个就恰恰像家庭父母临终的时候,谆谆地告诫,反复的叮咛,所以佛陀讲《地藏经》,十方诸佛都来出席,都来赞叹,就显示了这部遗嘱的重要,也说明了十方诸佛对于众生都是如母忆子。因此这部遗嘱也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的遗嘱。当年弘一大师和静权法师在听讲《地藏经》的时候,都情不自禁地在讲堂里放声大哭。今天我们学这部经,应该生起佛恩深重难报的思想,不忍圣道衰,不忍众生苦,才发得起菩提大愿。我们大家都应当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负佛陀的遗嘱,荷担如来的家业。我们看《地藏经》上最后一品“嘱累人天品”佛是这样说的,概括起来有四句话“现在、未来天人众(当然包括我们都在内),吾今殷勤咐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怕我们堕三恶道。我们学习了之后,就会使我们体会到,佛教徒必须知恩报恩,体会到佛恩深重很难报答。
第三点、《地藏经》是为人处事的准则
净业三福第一福就是讲做人,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基础,也是净土法门的基础。《地藏经》首先提出来的就是净业三福,特别是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非常具体,让我们懂得,教导我们不离日常生活来修学佛法,实际上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居家,乃至于出生、死亡、疾病等等日常生活当中应当怎样做,就是《地藏经》告诉我们的。能够依《地藏经》修行,你就能止恶行善,消灾免难。这个非常具体的指导,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做,必然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说这部经对我们做人处世非常有用,这是一部做人处世的教科书。
第四点、《地藏经》是具体讲因果规律的经典
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懂因果就不懂得佛法,不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虚云大师说得很明白“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这个结论不是随便下的,离开了因果就没得佛法。他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不仅是我们凡夫逃不了,有神通的人也逃不了。他用这个“逃” 字,这个字份量很重啊!印光大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凡夫一天到黑种的是杀盗淫妄的因,当然得的果报就在六道轮回里面受苦果。这个决没有错嘛。种污染的因,当然得污染的果报。种清净的因,才得清净的果报。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肆,肆则无所忌惮。经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又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所以我们今天作为佛弟子,必须明因识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虚云大师提出学道的先决条件,第一个就是深信因果,第二个就是严持戒律,因为你不信因果就守不住戒律。所以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关系都非常密切。《地藏经》对因果谈得很具体,这个是绝对真实不虚,没有信心的人把这部经看成神话,那就错了,那就得不到真实受用。
因为因果轮回说之难信,下面我们就对这方面作一深入理解。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谈到了佛于忉利天宫为母摩耶夫人说法,说地藏菩萨宿世弘誓因缘,以佛灭度后众生付托地藏菩萨救度,赞叹礼拜称念地藏菩萨的功德,并广说地狱苦况,善恶业果。该经所讲到的都是因果轮回之事,不但一般群众怀疑,同时也是许多佛教信徒,久久难以建立正信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对佛教的真正信仰。如果把轮回、因果、生死、业力这几个问题能搞明白,那佛教中的许多问题就会说清楚了,就可以对万事万物的来源,从根本上找到答案。
谈到轮回二字,先要明白佛教的因果律。佛教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形成的,这称之为缘生,就是万法从因缘而生,也称万有因果律。因必要遇缘才能结果。例如植物,它最初是一颗种子为因,种子种入土壤中以后,经过人工的灌溉、施肥、松土及日光的照射、空气的流通等助缘,便会逐渐发芽、生出根、茎、叶、花,最后结果。我们人也一样,最初以自己的业识为因,经过父母的孕育为缘,怀胎十月后,由母胎出世,便成为我们这个人。其中都包含许多因缘条件与种种因果关系,我们要研究这个因果过程,在时间上就应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过去世是因,现在世就是果。现在世是因,未来世又是果。所以佛说:“欲知前生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这些为善作恶,感因招果的道理,在佛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做“业感缘起”。
这个业到底是什么?从业的本身来讲,它没有固定的性质,它是随著我们善恶的心理,所产生的一种造作行为而集成的力量,这种力量称为“业力”。例如我们心中存有贪、嗔、痴、慢等烦恼,引起我们的身与口所作的杀、盗、淫、妄等罪恶行为,名之为恶业。又如我们心中存有五戒、十善等纯善的思想,当然所行所为的都是善业了。由此即知业力之恶,就是由烦恼的恶因,所造成的一种恶的行为;业力之善,就是由对治烦恼恶因,所起的一种善的行为。由于有这种业行造作的力量,所以就会招感到我们现生苦乐的果报。
我们心中为什么有贪、嗔、痴烦恼呢?佛告诉我们无明是烦恼的根本,由于有无明熏习力故,才有种种烦恼的生起,故亦可以说无明是烦恼的发动机。但无明究竟是什么呢?无明就是无所明了,也就是我们心中有了一念迷惑,而不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理到底是什么意思。无明只有迷理成事的作用,而没有实际存在的体性。因无明有成事的作用,所以能起贪嗔痴等烦恼。又因无明没有实在的体性,所以修行得力,即能断除,更应知道众生心中一念迷既是无明,那么反过来众生心中一念悟即是知慧了。由此可知迷悟皆是众生心中的一种作用,而不是众生心中的自性本体。
无明是众生心中法尔具足的一种力量,它没有生起的时间,更没有生起的现象,故佛经中说“无始无明”,它是依著真心而有,但不可说无明是从真心生起的。因为无明与真心本是二始同源的东西,不能说谁先谁后。因为真心之体如如不变,则真心无始亦无终;因无明妄法修行能断故,所以无明则是无始有终。我们明白了这种修断的道理,就可以反推到因果轮回起自业力,业力由烦恼造作而成,烦恼的根本是无明,所以我们只要能断掉根本无明,则世间的一切因果轮回,自然都可停息而断灭了。
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断除无明呢?这只要我们依著佛陀的指示,努力修习戒定慧等三种法门,就可逐渐断除根本无明。这就是以持戒修善法,来制止恶念不起,从而生出一种禅定功夫,由禅定功夫而发出一种智慧的力量。因智慧之力,而起一种净化的作用,如此即可断掉心中的种种烦恼,以及无始的根本无明。从此生死轮回永息,菩提涅槃得证,一切智慧光明,功德法财悉皆圆满成就。
从以上四点说明了《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是佛说的遗嘱,是做人处世的教科书 ,是学习因果的重要经典,所以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就可以说明这部经典应是佛弟子必修的经典。
接下来就想谈一下《地藏经》的重要内容。
经题
先简单介绍一下《地藏菩萨本愿经》经题的大概意思。“地藏”这两个字,上面我们已简略地谈过,“地”,就是大地。大地能够生长一切,能够运载万物。 “藏”,就是宝藏。也含有储藏的意思,大地能够储藏一切宝藏。佛法是心地法门,心如大地。心地是一切智慧福德的宝藏,智慧福德都从这里生长。正如慧能大师开悟时说的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福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都是原来有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都由心生,都是自性的显现,这就是佛法的精髓。佛陀证悟了这个事相,他毫不保留的把这些东西拿来教化我们,希望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让我们都能够悟入佛的知见,这就是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教育我们开发自己心地的宝藏,才能脱离尘世的苦恼,才能够得自在乐,如来不开示,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正如经典上说的,“譬如暗室宝,无灯不可见”暗室里有一颗金钢钻,没得灯,你在哪里去找?“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菩萨是自觉觉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菩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人。但是很多人错误的认为,泥塑木雕的就是菩萨,所以土地、财神都称为菩萨,这是错误的。“本愿”就是根本大愿,也就是自性的流露,度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这个就是菩萨的根本大愿。
翻译者
译者是和田沙门实叉难陀,“沙门”的意思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是我们自性本具,贪嗔痴是我们本来没有的,也就是说除去本来没有的,恢复本来有的,所以沙门含有返本还原,恢复本来面目的意思。“实叉难陀”汉译为喜学。他是西域和田人,他当时应武则天的邀请,携带了八十卷《华严经》来到洛阳,后来同菩提流支、义净法师一起把八十卷《华严经》翻译出来了,就是这位大德,他是《地藏经》的译者。
全经内容
现在把《地藏经》的内容大体上作个介绍。《地藏经》共有十三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包括忉利天空神通品第一,分身集会品第二这两品。第一部分这两品主要介绍地藏菩萨,他是幽冥教主,他的誓愿就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久远劫来分身无量,化度众生,出地狱,生人天,行孝道,培福德。他发心是从度亲,度自己的亲人开始,再扩大为度一切众生,所以在这一部分里,介绍了地藏菩萨过去生中示现为长者子、婆罗门女、光目女、国王这四种身份,这就提供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最难的是“因果”,我们在上面亦已作介绍,这点我们必须了解清楚:
第二、包括观众生业缘品第三,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地狱名号品第五,这三品主要讲地藏菩萨教化的对象。《地藏经》教化的对象都是些什么人呢?不孝父母,不敬三宝,不信因果,造种种罪恶,要受地狱苦报的众生。地藏菩萨要救度的众生就是这样的人。
第三、包括如来赞叹品第六,利益存亡品第七,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这三品。这三品主要讲地藏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我们看《地藏经》上这样说:阎浮众生中,包括我们大家在内。“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可以说阎浮众生,多数的人都在种地狱因。这个教导也告诉我们修行就是在起心动念之间。因为我们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啊!都在种恶因啦!要这样用功才得到真实利益,要心念清净才能够广造善业。所以《地藏经》告诉我们要时时警惕,应该在起心动念上注意,不要造三恶道的因。我们学习了这部经典,就有一个很好的对照,应当时刻谨慎,不要认为地狱离我们很远,其实我们种的因,往往都是地狱之因。
在这部分中,我们应懂得“如来盛赞菩萨威神救苦”的原因和利益众生之事。上面讲了许多,但地藏菩萨的大慈悲、大力救护、利益末法众生之事,大家还了解得不多,今复举《地藏菩萨本愿经》第六品中,如来所说的菩萨利益人天的十一件大事,以加深学习地藏菩萨精神诸同修的理解。
一 未来世中若有人闻地藏菩萨名,或合掌赞叹作礼恋慕者,是人当超越三十劫罪;
二 若人或彩画形像,或用土石胶漆,金银铜铁等类,作此菩萨,一瞻一礼者,此人就可生天,不堕恶道,如天福尽,下生人间,犹为国王,不失大利;
三 若有女人,厌弃女身,尽心供养菩萨像,尽此一报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可万劫不受女身;
四 若有女人,厌是丑陋多疾病之身,但于地藏像前志心瞻礼,千万劫中生富贵家,相貌圆满;
五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菩萨像前作诸伎乐,及歌咏赞叹,香华供养,乃至劝于一人多人,则在现世及未来世中,常得百千鬼神日夜卫护,不令恶事辄闻其耳,何况亲受诸横;
六 若有恶人及恶鬼神,见人归敬供养菩萨形像,妄生讥毁者,此人当永受讥毁之报,堕阿鼻地狱,辗转恶道;
七 若未来世之病患者,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或舍施财物供养经像,或造佛菩萨像,或造塔、寺,或燃油灯,或施常住,就可永得解脱。如病人气尽,七日之间高声读经,是人终后,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何况善男子、善女人,自书此经,或教人书,或自塑画菩萨形像,乃至教人塑画,所受果报必获大利;
八 若人梦见鬼神缠扰者,皆因其过去眷属未离恶道故。佛敕普广菩萨,以神力劝其眷属,令对诸佛菩萨像前,志心自读此经,或请人读,其数三遍或七遍,如是恶道眷属,经声毕是遍数,当得解脱,乃至梦寐之中,永不复见;
九 诸下贱人乃至不自由者,觉知宿业,忏悔礼像,乃至一七日中,念地藏菩萨名满万遍,如是等人尽此报后,千万生中生尊贵家,更不经三恶道苦;
十 若新产儿,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万遍,是新生子,宿殃解脱,安乐长寿;
十一 若未来世众生,于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等十斋日中,诵《地藏经》一遍,可永离灾横疾病,衣食丰满。
第四、是最后一部分,包括了称佛名号品第九,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地神护法品第十一,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嘱累人天品第十三这五品。这五品讲的什么呢?讲的地藏菩萨度众生的目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度众生出地狱,升人天,然后引导他们走成佛的道路。所以地藏菩萨这个愿心是了不起的。而且我们从《地藏经》上就可以知道,地藏菩萨已经化度众生成了菩萨,成了佛的人都是无量无数呀!有人怀疑,这地藏菩萨他还是菩萨,他怎么还能够度众生成佛呢?实际上《地藏经》上说得很清楚,地藏菩萨在作国王的时候就发愿心,他和一个邻国的国王同时发愿心,大家认真修行,他的愿心就是要把众生度尽才成佛。那一位国王早已经成佛。当然从修持的境界来说,地藏菩萨的境界也早已达到佛的境界了。不过他没有去登佛的宝座,所以他当然可以度众生成佛,我们对这一点不应有任何怀疑。所以,菩萨的宏伟愿心是非常难得的,他要把地狱道的众生都化度成佛,这就是《地藏经》的内容。
在这部分中必须认清楚“称佛名号是成佛正因” 《地藏菩萨本愿经》各品或说六道差别之相,或说利益存亡之事,使诸众生出离苦趣,渐得解脱。此即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一切皆为度生之缘,使众生种入善缘,助众生离苦得乐。唯《称佛名号品》为成佛之正因
梵语Buddha,音译“佛陀耶”、“佛陀”,简称为“佛”,为佛教修行成就的最高境界。秦时翻译为“知者”,就是一切诸法,了了觉知。故在汉语中便称为“觉者”,佛的觉悟非普通之觉悟,他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在佛经论中:“召体曰名、表德曰号,则名别、号通”。一切诸佛,皆具十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称的意思是念,佛功德在名号中,念佛名即念佛的功德。凡夫念佛功德,当可悟佛功德、修佛功德、最后证佛功德,所以念佛是成佛的正因。
《念佛三昧宝王论》载: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在三味中,便能观到佛无量功德。古德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所以初发心的人,最好能念佛,因为念佛能降伏自己的妄想和烦恼。
净土宗基本经典《佛说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或一日乃至七日,得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临终就能往生净土。华开见佛,悟无生忍,是以念佛有无量功德。故说本品是成佛的正因。
在本品中,地藏菩萨对世尊说,他在久远劫前就已发愿,要度众生成佛:现在已成者,已了生死。当成者,当了生死。还有未来众生,未种成佛之因,地藏菩萨希望为未来的众生,说出世利益的事,于此生死海中,令种菩提之因,将来得大利益之果。世尊听了菩萨所说的话后,就应菩萨所请,于是地藏菩萨说,过去有无边身如来、宝性如来、波头摩胜如来、师子吼如来、拘留孙如来、毗婆尸如来、宝胜如来、宝相如来、袈娑幢如来、大通山王如来等出世,若有男子女人,暂生恭敬,发心皈依,乃至塑画形像,供养赞叹,是人即得超越无量劫生死重罪,乃至得遇恒河沙诸佛广为说法,摩顶授记,成就佛道。又于过去还有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等说都说不尽的佛。地藏菩萨皆曾经亲近供养,承事。若人承事十方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于佛菩提,方可希冀。
经中地藏菩萨又说:“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
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皆可以求佛功德。佛功德在名号中,每一尊佛在其名下的德相周遍法界。而且一德含一切德,故说念一佛名,功德无量,此指狭义,属根本智;若论广义,须要一一承事十方诸佛,广学诸佛无量道法。念无量佛名,会其名所含之义,到十方世界参学。学无量世界种种法门,然后一一贯通。森罗万象,一法即之,才是到家时节,属差别智。《十轮经》载,若念一佛,则见一佛;若念多佛,则见多佛。若念小身佛,则见小身佛;若念大身佛,则见大身佛;若念无量身,则见无量身佛。其功德,何只无量,而且圆融。此为地藏菩萨,教化众生尽性之谈。
上面经中所说的“是众生等”,指念佛众生,念一佛也可,念多佛也可。念到得益时,生则在世间上,成就种种功德,利益人天;死则即见十方诸佛,随愿往生十方净土,亲近十方诸佛,广学法门。唯其在生时念佛要有工夫,方能于死时有把握。生时死时,皆能念佛,是真念佛,此人终不堕恶道。
经接下去说:“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消灭。”
上文所说的是自念,仗自力念佛;死时闻人念佛,是仗他力念佛。自力、他力都有功德。所以临命终之际,其家中眷属多人乃至一人,为病人将近死时,高声念一佛名,历其耳根,其人临终时,因心猛利,一闻佛名,就执持不放,全副精神,在一佛名上,念念不舍,承此佛力,除五无间罪以外的其余业障报障,悉皆消灭。五无间罪,是极重之罪。佛功德力,为力之最大者。极大佛力能消极大罪业,但要渐渐消除。因此人业力甚大,他人为其称念,将佛名善根,种入其八识田中,要等种子渐渐栽培、渐渐萌芽、渐渐增长,方能消灭极大之罪。唐代法照大师亲到五台,在竹林寺见文殊菩萨在西、普贤菩萨在东为众说法,大师作礼问:“末代凡夫,智识浅薄,佛性心地,无由显现,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菩萨回答说:“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又问:“当念何佛?” 文殊菩萨说:“此世界西,有阿弥陀,愿力难思,汝当系念,念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说已菩萨为法照大师摩顶而退。
经中说他人代念,尚有这么大的功德之力,何况自念呢?自念则分分己获,功德更大。罪灭福生,福生罪灭,获无量福,灭无量罪!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第十一《地神护法品》中,世尊藉坚牢地神,说明对此不思议殊胜经法,一切人天鬼神皆受付嘱而护持,经云:“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菩萨,及转读是经,但依《地藏本愿经》一事修行者,汝以本神力而拥护之,勿令一切灾害,及不如意事,辄闻于耳,何况令受”。坚牢地神赞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并说:“我观现在未来众生,于所住处,于南方清洁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形像,烧香供养,瞻礼赞叹,是人居处,即得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者土地丰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现存益寿,五者所求如意,六者无水火灾,七者虚耗辟除,八者杜绝恶梦,九者出入神护,十者多遇圣因。世尊!未来世中,及现在众生,若能于所住处方面,作如是供养,得如是利益”。坚牢地神“复白佛言:世尊!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所住处,有此经典及菩萨像,是人更能转读经典,供养菩萨,我常日夜以本神力,卫护是人,乃至水火盗贼,大横小横,一切恶事,悉皆消灭。”
篇7:《地藏经》孝亲精神
《地藏经》孝亲精神
《地藏经》融合了地藏王菩萨的大悲愿和诸佛菩萨的见证,最可贵的是整部经皆以白话文来叙述佛陀深入浅出的慈悲开示。
中国人的孝亲思想固然值得称道,而佛法的报恩观念尤为值得赞许,因佛法所说的孝道并不逊于中国儒家,甚至还有超过的地方。不说别的,单以成佛来说,一般以为佛的成佛由修六度万行而来,殊不知孝养父母才是成佛的主因,这在很多经中佛都这样说过。如《菩萨本业经》说:“孝事父母,当愿众生,一切护现,便成佛道。”《报恩经》也说:“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再如佛在因地中所表现的种种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的崇高伟大之菩萨行,无一而不是为报父母恩的,并不是与孝亲毫无一点关系的!
佛陀的成佛固是由于孝事父母,以度地狱众生为己任的地藏菩萨亦为孝思的触动,为救拔苦趣的慈母,始发度尽地狱众生的大愿。正因地藏菩萨的孝心与佛陀的孝心相互契合,所以在佛快要涅槃前,特到忉利天为母说法,以报生身慈母的亲恩,并且乘这机会,将在各地度化的分身地藏菩萨一一集合到天宫来,予以再三的赞许,认为像地藏菩萨那样为报亲恩而发愿度生,不但可使自己父母超升,亦得令诸众生离苦得乐。发心力学佛法的行者,应本佛陀的慈悲训诲,效法地藏那样的无尽孝思,除了报答生身父母的亲恩,还要立愿普度一切应度的众生。
为报父母深恩而愿度尽众生,可以到见地藏菩萨的愿力弘深。是以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时,特将未来救拔苦难众生的重责大任殷勤郑重地付嘱地藏菩萨,要他不畏艰难地一肩担当起来。我们知道,佛成佛后,其本身的一切问题已获得圆满解决,再没有什么可顾虑的,即使仍有念念不忘的,就是怎样地度化众生。佛在世间,固然不断地在做度化工作,但知入灭的时期不远,未来众生的化导不能不有所交代;到恶趣度众生,唯有大愿地藏菩萨。佛陀看清了这点,所以特为殷勤付嘱。
《分身集会品》中佛这样嘱咐说:“我在这个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使不调伏的心得以调伏,令舍不正当的邪道,使之归依如来的正法,接受我教化的虽不算少,但于十分中总还有一二分,仍然有他不良的恶习在。现我即将入于涅槃,希望你地藏菩萨,能够同我一样,广设种种的方便,调伏他们令得解脱。你看我累劫以来,为了感化这些生性极为刚强而又犯罪受苦的众生,不知经过多少的勤劳辛苦。可是其中还有一些未调伏的众生,不肯接受我的劝说,照样地在做罪恶的行为,由于我已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只好随他去受所作罪业的报应!”
“话虽这么说,但仍不忍他们去受苦果,所以他们一旦堕落恶趣受大苦恼时,我望你能记住今天我在忉利天宫,将这些罪苦众生殷勤付嘱你去救度的使命,千万不要有负我的嘱托,务要本着你的悲愿去行,且一定要做到,使这娑婆世界的众生,在弥勒未出世以前,就获得彻底的解脱,不再受诸苦难的袭击,非但如此,并要一直到达他们遇佛为之授记而后已。”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重大任务,不是一般佛法行者所能做得到的。佛陀看准了只有大愿地藏菩萨能担当得起这个重任,所以不惜大费唇舌地以未来世罪苦众生殷勤付嘱地藏菩萨。
地藏接受了佛陀的嘱咐,特诚恳地对佛表示说:“您老嘱咐我的事,一定尽我的力去做,请佛不要以这后世恶业众生为虑,我会慢慢地调伏他们,使他们终于得到解脱。”但到《嘱累人天品》中,佛为深重的大悲心所使,再度将末世罪苦众生殷勤付嘱于地藏菩萨说:“地藏!你能负起救度末世众生的任务,自然使我感到很大的安慰,但你应知南阎浮提的众生,志性是非常不定的,且不论哪一个众生,都是造恶的时候多,很少做善事,纵然有时发起一念善心,但不一会儿就又退失;若遇到什么恶缘,不仅不会遏止恶念的生起,且念念不断地在向恶的方面发展!
“地藏!正因众生念念增长罪恶,吾特分身百千亿形,随诸众生的不同习性,以不同方式教化他们。我虽尽了我的心愿,但仍有很多众生沉沦在这苦海中,不知要求出离。现我不久将入涅槃,感于众生愚痴苦恼,不得不以人天众殷勤付嘱于你,就是这些未来世的众生,只要在佛法中种少许善根;你要以你的道力维护他们;就是随业报应堕落恶趣的众生,或是刚到地狱门口的众生,只要他们念得一佛一菩萨的名号,或是念得一句一偈的大乘经典,你都应当运用你的神力,以各种不同的方便救拔他们,粉碎使他们受苦的地狱,上生善处,受极殊胜的快乐!”
是以愿力弘深的地藏菩萨,不仅是末世众生的有力救星,亦是地狱众生最可靠的救护者,因而奉行佛法的行人称念地藏菩萨的圣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不论对己对他,不论或存或亡,都有莫大的利益。特别在夏历七月,中国学佛的行人,读诵《地藏经》的特多,原因即在此。各地寺院历来都于七月举行地藏法会,领众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不唯要求现生的身心安乐,更重要的还是利益过往宗亲。我们的历代宗亲虽不一定都沉沦恶趣,但亦不能保证没有在恶趣的,是以每年七月超荐一次,不唯显示我们孝思不匮,确也可仗佛力、法力、僧众之力予以超拔!
诵经念佛能使亡者得益,不仅时代进步的现代人会对此生起怀疑,就是佛在世的那个时代,亦不免有人存有这个疑念。为此,《利益存亡品》中,有位久证无生的大辩长者,特代表大众向地藏菩萨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士!这个世界的南阎浮提众生,尤其是众生中的人类,不论是属哪个阶级的,在他的生命结束后,其家的小大眷属为他修诸功德,乃至设斋供养,造作种种善事,能不能使这命终人得大利益?进一步说,能不能使这命终人获得解脱?”这实是个有着代表性的请问,因这不但当时闻法大众想要知道,就是末法时代的我们,亦望有个清楚的了解!
地藏大士回答大辩长者说:“你所问的这个问题,确很重要而有意义,在我本不够资格答复这问题,但为未来、现在的一切众生,仰承佛陀慈悲威德给予我的有力加被,今略为你解答:不论现在或未来的一切众生,在他临命终的那个时候,纵他自己已经不能称念佛菩萨的圣号,但若得到其他的人为他称念,使他听得清清楚楚的,无论他是有罪的或是无罪的,无论他是业轻的或是业重的,都能因此而得生死的解脱,最低限度亦可使他生到人天中来,享受人天中的快乐,不致堕落到恶趣中,受到极重的痛苦。”证知诵经念佛的确是能有益于亡者的。
在此不免有人要问:“平时自己称念圣号的人,尚不一定会有这样的效果,临命终时的人,只闻佛菩萨的圣号,怎么会有这样的效果?”问题在于诚恳不诚恳。一般平时念佛的人,大都散心地称念,看来口头在念佛,而心从来没有放在佛号上,更谈不上有什么诚恳,其效果自然很微。还有最大错误的,就是有些不明佛理的老太婆,念佛不求生净土,而将佛号当钱看,说念一声佛,可当一钱用,佛念得越多,将来在阴曹地府越富有。这不但亵渎佛,且是贪心表露,怎得念佛的感应?又怎得念佛的利益?无怪念佛的人多,而得念佛效果的百不得一。
至临终听闻圣号的人,时间虽然不多,念的又是别人,由于当时心念专一,又是一片恳切至诚,所以所得效果不同平时念佛。如人在路上行走,突遇凶悍的盗贼从后面追赶上来,或要抢劫自己的财物,或要解决自己的生命,是时求救的心自然非常恳切,而所得的感应当然亦必迅速。中国有句俗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个人在生时,说话尽管不怎样可靠,可是到生命快要结束时,感到自己的来日无多,不能再对人说欺骗话,所以所言也就出于真诚。是以人在临终时得闻圣号,内心感到清凉,至诚接受,当然会得解脱或上升!
死后得孝子贤孙的超荐,固会使亡者得益,但七分中只得一分,其余的六分还是生者自得的,所以佛法虽不忘于亡者的救拔,但更重要的还是希望我们自己来修。《利益存亡品》说:“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是以在世做人,特别是做个佛弟子,应自己不断地修诸福业,不要等死后由眷属来超荐。如以为我的子孙很孝顺,在我死后,他们会来超度我的,我亦可以得解脱的,何必要我现在辛辛苦苦地修,现在得享受时且享受,死后自有儿孙来处理。假定这样想的话,那是极大的`错误,对自己是绝对不利的。
拓展阅读:《地藏经》主要内容
1、先简单介绍一下《地藏菩萨本愿经》经题的大概意思。
“地藏”这两个字:
1)地,就是大地。大地能够生长一切,能够运载万物;
2)藏,就是宝藏。也含有储藏的意思,大地能够储藏一切宝藏。
佛法是心地法门,心如大地。
心地是一切智慧福德的宝藏,智慧福德都从这里生长。
正如慧能大师开悟时说的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福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都是原来有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都由心生,都是自性的显现,这就是佛法的精髓。
佛陀证悟了真理,他毫不保留的教化我们,希望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让我们都能够悟入佛的知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导我们开发自己心地的宝藏,才能脱离尘世的苦恼、得大自在。如来不开示,迷惑颠倒的我们是永远都不会知道的。
正如经典上说的,“譬如暗室宝,无灯不可见”。
暗室里有一颗金钢钻,没得灯,你在哪里去找?“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
菩萨是自觉觉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
菩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人。
但很多人认为,泥塑木雕的就是菩萨,所以土地、财神都称为菩萨,这是错误的。
3)“本愿”是根本愿,是自性的流露,度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这个就是菩萨的根本大愿。
译者是和田沙门实叉难陀,“沙门”的意思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戒定慧是我们自性本具,贪嗔痴是我们本来没有的。也就是说除去本来没得的,恢复本来有的,所以沙门这个意思含有返本归真,恢复本来面目。这是《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经题和译者。
2、现在把《地藏经》的内容大体上作个介绍。《地藏经》共有十三品,分为四个部分。
1)第一部分包括忉利天空神通品第一,分身集会品第二这两品。
这两品主要介绍地藏菩萨,他的誓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久远劫来分身无量度化众生,出地狱、生人天、行孝道、培福德。
他发心是从度亲,度自己的亲人开始,再扩大为度一切众生。所以在这一部分里,介绍了地藏菩萨过去生中示现为长者子、婆罗门女、光目女、国王这四种身相,提供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是第一部分。
2)第二部分包括了观众生业缘品第三,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地狱名号品第五,这三品主要讲地藏菩萨教化的对象。
《地藏经》教化的对象是些什么人呢?不孝父母,不敬三宝,不信因果,造种种罪恶,要受地狱苦报的众生。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救度的众生就是这样的人。
3)第三部分包括如来赞叹品第六,利益存亡品第七,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这三品。
这三品主要讲地藏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
《地藏经》云:南阎浮众生中,包括我们大家在内,“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在种地狱因。教导我们修行是在起心动念间,要用功实修实行才得到真实利益,要心念清净才能广造善业。
所以《地藏经》告诉我们要时时警惕,应该在起心动念上注意,不要造三恶道的因。我们学习了这部经典,就有了一个对照,应当时刻谨慎,不要认为地狱隔我们很远,其实我们种的因,往往都是地狱因。
4)第四部分包括了称佛名号品第九,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地神护法品第十一,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嘱累人天品第十三,这五品。
这五品讲的什么呢?讲地藏菩萨度众生的目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要度众生出离地狱、升人天,然后引导他们走成佛的道路。
所以地藏菩萨摩诃萨这个愿心是了不起的!
而且我们从《地藏经》上可以知道,地藏菩萨已经度化的众生成了菩萨、成了佛的人都是无量无数的!有人怀疑,这位地藏菩萨还是菩萨,他怎么还能救度众生成佛呢?
实际上《地藏经》上说得很清楚,地藏菩萨在作国王的时候发愿心,他和一个邻国的国王同时发愿心,大家认真修行,他的愿心就是要把众生度尽才成佛。那一位国王早已经成佛。当然从修持的境界来说,地藏菩萨的境界也早已达到佛的境界了,所以他当然可以度众生成佛。对这一点不要怀疑,所以菩萨这种宏伟的愿心是非常了不起,要把地狱道的众生都要度来成佛,这就是《地藏经》的内容,大体这四个部分。
★ 地藏经回向文
★ 蚕和蜘蛛作文
★ 观赏的意思和造句
★ 财富、成功和爱
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集锦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