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的词类活用

时间:2023-07-27 03:39:02 作者:casper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casp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兰亭集序的词类活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兰亭集序的词类活用,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兰亭集序词类活用

兰亭集序词类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1:群贤毕至

贤,本是形容词,意为贤能、贤惠,而在此句中的意思是“贤能的人,贤才”,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2:少长咸集

少、长,本义分别为“年纪轻”“年纪大”之意,而在此句中解释为“年纪小的人”和“年纪大的人”,作名词用。

例3:死生亦大矣

大,本义为形容词,而在此句中可译为“大事”,作名词用。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本义为“顶点、尽头”,是形容词,而在此句中解释为“穷尽”,作动词用。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齐彭殇为妄作

齐,本义为“整齐”,是形容词,而在此句中解释为“认为……是等同的”,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映带左右

带,原意作“带子”讲,是名词,而在此句中活用为动词,作“环绕”讲,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2:一觞一咏

觞,本义为“酒杯”,在此句中解释为“喝酒”,是动词。

五、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足以极视听之娱

视、听,原来都是作动词用,而在此句中解释为“视觉和听觉”,可以引申为“眼睛和耳朵”,是名词。

六、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1:引以为流觞曲水

流,本义为“流动”之意,而在此句中解释为“使……漂浮”,属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2:所以游目骋怀

游、骋,本义分别为“游动”和“跑”,而在此句中解释为“使……舒展”和“使……开畅”,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七、数词的意动用法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是数词,而在此句中解释为“认为……是一样的”,属于数词的意动用法。

该文虽短,但其词类活用的现象却较多,我们在阅读该文时一定要好好把握。

篇2:兰亭集序的词类活用

兰亭集序的词类活用

【少】

少长咸集:年纪小的,年纪大的,形容词用作名词。

【带】

映带左右:像带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齐】

齐彭殇为妄作:同样看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兴怀】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同样看待,或看成一样,数字活用为动词。

【视听】

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动词活用为名词。

篇3:兰亭集序词类活用解析

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④死生亦大矣,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⑤映带左右.环绕,名词作动词.

⑥一觞一咏.喝酒,名词作动词.

⑦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动词的使动用法.

⑧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⑨足以极视听之娱 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最怕匿名提问的了,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篇4:琵琶行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2、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席.)

3、商人重利轻离别.(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作动词:看重,轻视.)

4.浔阳江头夜送客 在夜晚;名词作状语

5.梦啼妆泪红阑干 做梦;名词作动词

6.歌以赠之 唱歌;名词作动词

7.钿头银篦击节碎 敲碎;形容词作动词

8.江州司马青衫湿 沾湿;形容词作动词

篇5:琵琶行词类活用

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诗的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本诗动机,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幺: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琵琶行 白居易赏析

2.《琵琶行》人物描写

3.《琵琶行》绝妙赏析

4.琵琶行并序原文和翻译

5.琵琶行 白居易的自称

6.琵琶行作者简介

7.白居易《琵琶行》句子解释

8.琵琶行作者介绍

9.《琵琶行》评解

10.《琵琶行》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高二上册)

篇6:桃花源记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篇7:离骚词类活用

反 -- 返 离 --罹 见 --现 指-- 旨 濯 -- 浊

绌 -- 黜 内 -- 纳 从-- 纵 质-- 贽 反 -- 返

被 --披 常 -- 长

1.秦王必说见辰 “说”通“悦”,高兴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 会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 震恐

4.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出现

5.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环绕

6.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补充:

多义词【善】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善于,擅长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此处活用,讲作“向往”

陛下亦宜自谋,以諮诹善道(诸葛亮《出师表》):好的,美好的

【度】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法度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估计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本来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本来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本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固定,稳固,可引申为“固执”

【相】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互相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龄《狼》):偏指一方,可译为“你”、“他”、“我”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看,审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相国,宰相

【反】

忽反顾以游目兮。(屈原《离骚》):翻转,颠倒

然而成败异变,功出相反也。(贾谊《过秦论》):相反,对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鸿门宴》):背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省不能及,其可怪与欤?(韩愈《师说》):反而,反倒

【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屈原《离骚》):即使,纵然

虽无予之,路车疾马?(《诗经·小雅·采菽》):难道

【焉】

驰椒丘且焉止息:语气词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在哪里

【修】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美好的

退将复修吾初服:修理,整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高、长

篇8:离骚词类活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译为“向往”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加高”“加长”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译为“为……而死”。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心情抑郁不伸的样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圆凿(受榫头的穿孔)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

【延伫乎吾将反】 反,通“返”,返回。

拓展阅读: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一.使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使动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动用法。使……称王。

2.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4.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

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6.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动用法。使……活。

7.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从,使……跟从。

8.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逃跑。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以……为耻。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耻,以……为耻。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

篇9:《醉翁亭记》词类活用

1. 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 太守宴也 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篇10:蜀道难词类活用

蜀道难词类活用

①调朱颜:

调,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②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名词用作动词,原指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③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④侧身西望长咨嗟:

西,名作状,向西。

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原文: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小石潭记》词类活用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词类活用

湖心亭看雪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

高考作文活用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知识点

《兰亭集序》读后感

解读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词类活用(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兰亭集序的词类活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