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可馨22271647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让孩子做一次老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让孩子做一次老师,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让孩子做一次老师
让孩子做一次老师
(梁丰幼儿园 钱晶莹)
半天的活动带下来,老师的身心都感觉疲惫了,特别是嗓子口干干的、痒痒的,声音哑哑的。每次餐前活动的15分钟,是最不愿开口说话的时候,我一般会组织孩子欣赏故事、名曲、动画片等活动,但是在欣赏的时候总会把故事、名曲、动画片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提出来教育孩子,而且总有孩子在欣赏的时候会开小会、做小动作,需要不断的提醒。所以在这个时候是比较难熬的,既希望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觉得不能放过教育的契机,所以还是忍不住用又干又哑的声音进行教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大个子”在问旁边的.小朋友“什么东西越洗越脏?”“什么东西坐着睡,站着也是睡?”……一连串的问题,让我突然有了灵感,为什么不让孩子来当一回老师,让孩子来管孩子呢?
今天餐前活动时,我问孩子:“今天谁愿意来当一回老师,给大家来猜谜语或者脑筋急转弯?”很多孩子都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第一次尝试我请了知识渊博的“大个子”,我坐到了旁边。小朋友都很期待的看着“大个子”,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他不仅出谜语给大家猜,还学着我的样子说话:“我请举手的小朋友”、“好,请你”“你的答案不对”……整个就像个小老师,把课堂纪律控制的非常好。小朋友也很喜欢这个小老师,积极动脑猜答案,实在猜不出来的我就让“大个子”揭晓答案。几轮下来,幼儿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同时学到了不少知识,我也只是稍作提醒,不会觉得嗓子痛。
有了第一次的尝试,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于是我就安排每周2~3次这样的活动,很多孩子回去请家长教了很多的谜语和脑筋急转弯,带来给小朋友猜。几周下来,很多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也得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还学到了许多知识,我的嗓子也没有那么哑了。
有时候,要学会做一个“懒老师”,又不能冷落了孩子,何不尝试这种方法,让孩子管孩子,岂不两全其美?
篇2:让孩子“自导自演 ”老师做“剧务”
让孩子“自导自演 ”老师做“剧务”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幼儿是无知的,他们的头脑就像实验室里的“空容器”,需要我们成人的教导和帮助,需要我们不断的往这个“空容器”中灌输和填充我们的经验知识 ;“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也将教师定位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位置上,加上“成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那种支配儿童的冲动”,于是成人和家长理所当然地扮演起幼儿生命成长舞台上导演的角色。安排孩子的吃喝、安排孩子的栖宿、安排孩子的游戏和学习、安排孩子的交往……在家长和老师的精心安排下,孩子们就像一个个小木偶,在老师的操作下,围着我们团团转,转得头晕脑涨、转得迷失了天然本性,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更没有新奇的自我创造。
如今,当教育随着历史的进展步入到二十一世纪,现代教育理论对儿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活动教育”和“儿童中心”教育的思想把幼儿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而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环境的管理者与维护者、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与支持者、问题解决中的关注者与引导者从教育主体位置上退下来。新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要求“教师和幼儿要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互动关系”,“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老师们对于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还不能得心应手,特别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师幼的角色转变不能很好地把握。让孩子自己当“导演”和“演员” 演绎自己的生活,老师做“剧务”,一时间,我们的老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例如:教育活动片段(一)“帮小兔子过河”
教师:小兔子被一条“小河”(两排积木架设的)挡住了去路,这里有很多的纸板,请小朋友想想看,怎么样才能让小兔子安全的过河呢?
幼儿甲:“纸板不结实,用木头架桥更安全,我们用积木当作小桥。”
教师:现在只有纸板,小朋友要听清楚了,用纸板做小桥。
幼儿乙:把两排积木往中间靠一靠说:“把河面变窄,让小兔子跳过去。”
教师:河面是不能移动的,想想看:纸板怎么样才能承受更多的重量?
幼儿丙:在“河”的中间用积木架设了几个“桥墩”,高兴地说:“老师,你看我不用架小桥也能让小兔子过桥,它从这石头上就一下一下跳过去了。”他一边说一边用小手当作小兔子表演跳的动作。
这独特的创造也没被老师肯定,她坚持着预定的目标,耐心地引导着孩子们将纸折成不同的性状(狻∧∧∧∧、∏、≡)以此来让幼儿感觉不同形状的纸具有不同的承受能力。
教育活动片段(二)“哪种纸做的花最先落地”
活动进入最后的一个环节,教师用皱纹纸、卡纸等各种不同质地的纸做成大小相同的纸花,让幼儿猜猜看哪种纸花最先落地。在孩子七嘴八舌的猜测后,老师将手中的花抛向空中,孩子们在花儿落地的刹那,争先恐后的去拾地上的花朵,把观察的任务早已忘在了脑后,接下来无论老师如何启发,孩子们就是说不出老师想要得结果。无奈之下最后老师自己将答案告诉了大家。
教育活动片段(三)“游戏活动区角”
上午10:30幼儿游戏时间到了,各个游戏区活动材料都已准备好了,孩子们急切地等待着老师最后一声令下。“下面请小朋友安静地到游戏区活动。”老师的话音刚落,几个动作快的小男孩早已跑到建筑区拿起各种积木和工具。医院、娃娃家、肯德基、星光舞台也挤满了人。而美工区、数学角、操作角中的幼儿却寥寥无几。老师看到这样的情况说:“欣欣、雅娅你们两个到美工区活动,童童、毛雨你们到数学角把序数重新练习一遍……”
从以上的教育活动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老师的言行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之中。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老师始终站在教育的主导地位,以智者的姿态在幼儿生活、学习、游戏的舞台上扮演着“导演”角色。虽然采用开放的教育环境、选取了具有探索意义的教育内容、自由、灵活的学习方法、先进的教学设备、亲切自然的师生交流……然而,这一切却始终没能让孩子们摆脱老师的指挥。无论是孩子的游戏、活动操作、还是观察、思维、想象和创造都必须在老师设定的目标和要求之内。在这些教育过程中,老师们忽略孩子的思想、漠视孩子的发现和创造、不关注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不尊重幼儿的情感和选择,他们仍旧处在教育活动的从属地位,任由老师随意摆布。“活教育理论”、“儿童中心理论”、《纲要》精神等所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些活动中只是充当了一种华丽的装饰。怎样把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把幼教改革进行下去?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调整好教师和幼儿的角色是问题的'关键。
一、职位调换――让孩子当“导演”老师当“剧务”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然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每一个个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生活、社会等需求是按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定的,“他们的心理如同他们的面孔一样各具特色,没有哪种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能够满足所有孩子的心理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认知特点,他们会按照生命自然成长的规律选择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对自己发展有用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认知方式去感觉积累自身的经验,体验成长的快乐,他们自始至终都在不断地“创造自己”,“成人的不合适宜干预会阻碍他们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把幼儿生命成长的权利交给他们自己,让他们自由的支配自己的学习、游戏和生活,选择喜欢的方式在自己生命舞台上“自导自演”。我们作为幼儿生命成长的陪伴者、监护者,应从教育权威的“导演”位置上退下来,做幼儿生命舞台下的好“剧务”,帮助他们架设“舞台”,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有价值、有效益、适宜的“道具”,根据他们的进程发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二、主动参与――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并在认知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成人和老师要想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必须抛开固有的习惯,转换角度,积极投入到孩子的生活和游戏之中,用幼儿的眼光审视孩子们周围的世界,以童心感受他们的生活。这样,才能和孩子拥有共同的话题;才能走进孩子的真实生活、体验他们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才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在他们发现和探索的时候及时扑捉那智慧的火花,并帮助他们把这“火花”渐变成“烛光”和“火炬”,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尊重主体――在活动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既然孩子们是“导演”,我们是“剧务”,那么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就必须尊重他们。尊重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情感、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发现和创造、尊重自然成长。不要强行灌输,在观察、协作的过程中观察和了解孩子,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和孩子们共同成长。正如孙瑞雪老师所讲:“每个人一旦处于变化中,他就会像一条河变得有了生机。你必须是一条流动的河,否则,你永远无法感知你的孩子。”老师们只有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从孩子身上发现生命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孩子的心理;在和孩子一起活动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的变化和提高,才能逐渐摸索出适合幼儿成长和发展的教育规律,使“教育生命之河” 的“水流”奔腾不息,教育改革之路更加宽广!(作者:苗瑞侠 )
参考文献: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
洛克《教育漫话》
孙瑞雪《爱和自由》
篇3:让孩子自己做
让孩子自己做
从穿脱衣服到洗脸,甚至给自己冲一杯牛奶,你2岁的孩子可能在时时向你发出信息――“让我自己做!”并且坚决拒绝你的帮助。一个星期六的早上,我2岁的儿子告诉我:“妈妈,我要自己做早饭。”他一定是看见我每天给他冲奶粉了:先倒水,后倒奶粉,再一搅拌就成了,觉得既容易又好玩。还没等我擦干净手,他已经站在小凳子上,打开了奶粉罐的盖子,舀了满满的一勺奶粉,动作迅速有力地倒进了他的小杯子里。不出我的所料,少一半倒在了杯子里,多一半撒在了桌子上。
同我儿子一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经常认为他自己能够做任何事情。可是,这给父母带来的问题是,如果把成人能够轻而易举就做好的事情交给孩子去做,那么很可能就不得不时常面对一团糟的局面,也不得不做好筋疲力尽的准备。这真是令人非常头疼的事情。
此时,你若想帮他一把吧,他会坚决拒绝,因为不愿被父母“小看”,他可能在你想伸出援。手时还会抗议地大叫。你若堵气不管他,残局还得收拾,真是左右为难。不过,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们则认为,孩子这种为自立而反抗的行为是儿童发育阶段的一个进步。
2岁大的孩子充分显现出了想模仿大人的天性。他们注意看父母打开大门,打开电视,倒洗涤液洗碗,然后他们会想:“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做呢?”然后就非常渴望由自己亲自动手来做。
另外,2岁左右的孩子们有了 “我能做” 这种想法,也是因为他们双手的灵活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们每天大约要花去多半天的时间活动双手,琢磨双手怎么样工作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一旦他们发现自己能够对双手有点控制能力了,就非常想去实践一下,非常渴望测试一下自己最近又更灵活的手指。他们愿意自己拉拉锁,敲打计算机键盘,拨打电话,种植花草等等,总之,各种事情都想尝试。
然而,生活当中,你和你的“小能手”在他能够适合做哪些事情的问题上时常产生分歧。也许你的孩子没有兴趣把自己的衣服挂在衣架上,但是他却对清洗鱼缸和水草特别着迷。因此,父母为了遏制孩子自信的过于膨胀,就会强调他能做哪些事情,并且给予孩子充足的空间让他去做。但是,即便在最好的环境之下,“恩恩怨怨”也是在所难免的。
一心想自立的孩子,为了独立,他会抛开他平时最爱的`人――父母。比如穿衣服或把鞋扣紧这类事情,要比孩子预料的困难得多,但是孩子为了证明自己能行,他会坚决抵抗父母的帮忙。实际上,孩子这种反抗行为完全表达了他对父母的爱和信任,因为孩子只有在感觉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勇敢地坚持自己做事情。父母的爱恰恰是孩子独立和探索外面世界所需要的动力。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努力做到:当孩子正在做自己有能力独立完成的事情,需要父母的存在却不需要父母插手代办的时候,能够找到其他方式来帮助孩子。
为了避免孩子受挫或者与孩子产生冲突,父母不妨采取以下的策略:
止步不前:父母迅速地参与和帮助是在自找麻烦。因为任何形式的干涉都会引起孩子的不耐烦,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好心来包办。而且,孩子的愤怒和挫败感往往总是针对他正在做的事情而发泄,而不是针对父母。
协同合作:与孩子合作完成一件任务。先把一项工作分成2~3个部分,每人负责一部分。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成功的几率,一方面又能提供给父母帮助孩子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理念。
调整工作内容:父母可以做一些适当调整从而适合孩子自己动手完成。看到孩子把水或牛奶洒得满桌、满地都是,与其发火,不如换成适合孩子使用的小一号的器皿,那么就减少了洒漏的机会。还有,如果在拉链头上系上一根短带,那么孩子就比较容易抓住上下拉动了;如果洗手池前放一个小凳子,也就用不着每次需要父母把一切准备好,孩子才能刷牙洗脸了。另外,提供给孩子成年人工具的幼儿版小工具,比如玩具式小笤帚,小铲子、小耙子,这些东西就能满足孩子想模仿大人做事的欲望了。 从容不迫:不要使孩子感觉匆忙,仓促了事。只要条件允许,就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做家务杂事。冬天,如果孩子坚持自己穿上厚厚的外衣、戴帽子、戴手套,那么父母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即便心里很清楚孩子肯定会多花去2~3倍的时间才能完成,父母也要静静地站在一边让孩子自己完成。不久,你就会发现孩子能够自己穿衣了,而且速度也加快了。小小的成功,比如自己倒水喝,自己拉上衣服的拉链,都能给予孩子一种胜任感。如果父母还把其他的一些简单的工作交给他,比如把在超市买的物品放到结算柜台上;让孩子负责接电话;让他把洗衣粉倒在洗衣机里等等,孩子就会受到更大的鼓舞,因为父母的这些做法正在向孩子表明,你们认为他有能力做好事情。
篇4:让孩子吃一次亏
让孩子吃一次亏
国内很多家长都是“替孩子拿主意”,而国外很多家长更重视的是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在美国出生的小托尼从小就对汽车着迷,父母为了让他保持这个爱好,总是尽力满足他的收藏需求,经常给他买回各种各样的玩具车,他们认为这个爱好对他的成长十分有利,因此坚决地支持他,并和孩子一起分享着这种快乐。
一天,托尼和妈妈逛街,妈妈叉为他买了一辆蓝色的新“车”。托尼拿着小汽车兴冲冲地和妈妈往家走,刚到家门口,邻居鲍伯、米丽等小朋友约他去玩儿,妈妈叮嘱他千万别把小汽车弄丢了。
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时,手中的.小汽车果然不见了,变成了一张小卡通画片。妈妈十分生气,真想立即责问孩子,但她迫使自己忍住了,并平静地向孩子了解小汽车的去向。
原来,托尼见一块玩的小朋友都有一张同样的卡通画片,心里也想要一张,他经不住另一个孩子的劝说,将手中的小汽车与别人交换了一张卡片,回家时,他正为自己有一张与别的孩子一样的卡片而高兴呢。
妈妈没有责备孩子,而是不动声色地说:“这张小卡片真精致!” 过了几天,当托尼以将自己心爱的小汽车排成几排来欣赏时,妈妈在一旁说道:“要是那辆蓝色的小汽车也排在它们一起,该多好呀!”直到这时,妈妈才向儿子说明卡通画片与小汽车的不同价值,该不该用车换卡片的问题便由孩子自己去思考了。在这里,妈妈虽然十分心疼孩子丢失的那辆车,但她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她没有去责骂孩子,为避免让孩子难堪,更没有逼迫孩子将汽车换回来。
当孩子明白了汽车与卡片的不同价值和两种东西对自己而言哪种更重要时,也许他会将汽车换回来,也许他不会再干这种“傻事”。
篇5:如何让孩子喜欢老师
如何让孩子喜欢老师
曾遇见这样一对母女,妈妈拉着女儿的手硬往幼儿园里拽,焦急而又不解地说:“我就是不明白,有什么让你这么害怕不肯上幼儿园!”女儿泪眼汪汪使劲往后蹭,几乎是哀求的对妈妈说:“妈妈,我怕老师,我要和你在一起……”说实在的,孩子入园的恐惧和焦虑很大程度存在于对老师的畏惧。分析一下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3岁左右的孩子对亲近的家人有很强的依赖,上了幼儿园后,面对的老师是陌生的,因此,他们会产生惶恐、不安的的心理。另一方面,有些家庭教育存在误区,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时,拿幼儿园和老师来吓唬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很严厉,从而产生抵触、恐惧心理。
当父母准备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时,就应该有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向老师靠拢,让您的孩子喜欢班上的老师。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这样的话“你再不听话,就把你交给幼儿园老师,让老师来收拾你!”“再不吃饭,让老师打你**股,”“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把你关起来”。诸如此类的话,这在无形之中增添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产生对老师的惧怕心理。
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可以让孩子主动和老师接触,使孩子在入园前就能认识老师。让孩子看一看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活动的情景。老师亲切和蔼的态度,孩子们欢快的游戏,能帮助孩子对老师产生好感而产生想要接近老师的.愿望。
入园第一天您可以让老师抱一抱,亲一亲你的孩子,让孩子对老师更加亲近,觉得老师跟您一样。
入园初期,您应尽量当着孩子的面与老师多交流,并进行表扬式的行为论价,让孩子感觉:老师就像家里人或周围的亲朋好友。当您在家听到孩子说“妈妈(爸爸)说的和老师说的不一样”时,您不要给孩子以否定。您应尽量多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树立老师在孩子中的威信。
当您的孩子入园后突然出现对老师的惧怕心理而拒绝入园,您要主动与老师接触,探求原因,或者与孩子谈谈,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并把与孩子交流的情况主动告诉老师,让老师对您孩子的想法有所了解,有的放矢的进行引导、教育,这样孩子会觉得老师并不是如他(她)想象的那样可怕,老师不仅像朋友一样了解我,还像妈妈一样给我关心,这样孩子对老师的恐惧会逐渐消失,对老师产生信任而愿意亲近老师,喜欢上老师。
★ 做一次聋哑人作文
★ 做一次家务有感
★ 学做老师作文
★ 记一次做元宵作文
★ 让我再想她一次
让孩子做一次老师(锦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