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悼亡诗中的深挚情怀

时间:2023-08-25 03:40:41 作者:jlc3887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jlc388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韦应物悼亡诗中的深挚情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韦应物悼亡诗中的深挚情怀,欢迎大家分享。

篇1:韦应物悼亡诗中的深挚情怀

韦应物悼亡诗中的深挚情怀

韦应物是大历诗坛的重要诗人,韦应物的悼亡诗对亡逝的妻子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和沉痛的怀念,充分表明了韦应物对现实生活的真切观照和对亲友人伦的深挚情怀。

大历年间是唐诗由盛唐转入中唐的过渡时期,韦应物是这一转变中的重要诗人。历来人们对韦应物的诗歌风格多以“高雅闲淡”概括,其气貌高古、清润闲淡的诗风也多为人推崇,因此有“王孟韦柳”的并称。然而通过阅读韦应物诗集,及将韦诗与陶、谢比较,我们认为“高雅闲淡”只是其诗歌风格的一个方面,难以括其全貌。韦应物是大历年间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之一,其实内容博杂,其中确有大量高雅闲淡之作,但也不乏语淡情深、真挚感人的作品,展现了韦应物独特的艺术追求。在韦应物诗中,情感最浓郁、难以为人忽略的是作于妻子逝世后的一组悼亡诗。

组诗《伤逝》诗题下原注:“此后叹逝哀伤十九首,尽同德精舍旧居伤怀时所作”。据孙望先生《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伤逝》以下十九首作于大历十二年诗人丧偶后至大历十三年秋一年之间[2](近有学者考证韦妻之卒及悼亡组诗之作应在大历十一年 )。此一年之间,诗人的感情基本停留在对妻子的深切缅怀中,秋冬春夏、昼夜晨昏、阴晴风雨,诗人无时不在怀念陪伴了自己二十年的妻子。

情到深处自感人。诗人在妻亡后悲痛欲绝,用白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悲痛,春夏秋冬四季和白天夜晚的现实、梦境交织,营造了一个充满悲情的时空。他白天惆怅满怀:“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夏日》);睹物伤怀:“缄室在东厢,遗器不忍觌。柔翰全分意,芳巾尚染泽。残工委筐箧,余素经万尺”(《过昭国里故第》);夜晚梦萦魂绕:“髣髴观微梦,感叹起中宵。绵思霭流月,惊魂飒回飙”(《感梦》);除夕时“忽惊年复新,独恨人成故”(《除日》),春天“旧赏逐流年,新愁忽盈素”(《叹杨花》),秋天“端居念往事,倏忽苦惊飙。”(《闲斋对雨》)。这些诗真挚哀婉,凄恻悲恸,都用白描的手法抒写真情,不事雕琢,自然而出,九转回肠,无一日不沉痛,日人近藤元粹评曰“真情真诗”。这个悲情的时空氛围并非刻意造出,而是诗人由内而外真实的感觉呈现。表面平淡而内蕴深厚,似是自然流露而意在言后是韦应物最擅长的艺术手法。

通过睹物思人、今昔对比抒写缅怀是这组悼亡诗的突出特点。今昔生死两相隔,诗中流露的,不是小说式的想象,而是诗人真实的沉痛怀念。《伤逝》一首回忆和妻子“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相濡以沫,互相扶持,走过了动荡和困苦的时期,而今“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看到旧物思念旧人,“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已经没有人来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了,妻子不能复归,诗人感今怀昔,以“绕屋生蒿莱”作结,留下自己踽踽独行的悲凉形象。又如《往富平伤怀》更为明显:“昨者仕公府,属城常载驰。出门无所忧,返室亦熙熙。”突然笔锋一转,今时今日却是“今者掩筠扉,但闻童稚悲。丈夫须出入,顾尔内无依。”最后一句“昔时同往路,独往今讵知”作结,可见全诗按照今昔对比的手法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无尽思念。

诗人见到自然景物,一草一木,都会想到逝去的妻子。这一组悼亡诗较多地借助于典型的事物、景物来表达缅怀。诗人看到春天生机勃发的芳树,感叹“对此伤人心,还如故时绿”(《对芳树》);夜间听到鸟鸣则想到“失侣度山觅,投林舍北啼。今将独夜意,偏知对影栖。”(《夜闻独鸟啼》);最为突出的是《悲纨扇》:

非关秋节至,讵是恩情改。

掩嚬人已无,委箧凉空在。

何言永不发,暗使销光彩。

夏末秋至,凉席纨扇都无所可用了,很显然,诗人所悲,并非纨扇,只是借纨扇抒发悲情。诗人感叹它们,实是怀念亡妻。意在言外,语浅情深。近藤元粹说“亡后一事一物,无不伤心,多情诚实知人总如是。”韦应物的伤痛和苦闷使他难以用夸张的渲染、浓烈的语言表达,反而在对事物、景物的白描中寄托自己痛彻心扉的感情。

《送终》一诗可以视为韦应物悼亡诗的代表作,突出表现了韦应物诗歌的深挚感情,可谓无一字无一句不悲凉。刘辰翁云:“《送终》哀伤如此,岂有和声哉。而低黯条达,愈缓愈长。”(元刊本《韦苏州集》)

在《伤逝》十九首之外,韦应物诗集中还在其他时段有悼亡的作品,整体构成韦应物悼亡诗的全貌。清人乔亿《剑溪说诗右编》说:“古今悼亡之作,惟韦应物十数篇,澹缓凄楚,真切动人,不必语语沉痛,而幽忧郁堙之气直灌其中,诚绝调也。”傅璇琮先生亦有较高的.评价:“唐人诗篇中,悼亡诗有十余首之多,且感情诚挚感人者,韦诗不在元稹之下。”[3]文学史上,元稹有悼亡的《三遣悲怀》,苏轼有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李商隐、纳兰性德等也都有缅怀悼亡之作,而韦应物的悼亡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是中国古代悼亡诗中的杰作。

要之,韦应物悼亡诗中对于友情、亲情、爱情的摹写自然流露、不求雕琢华丽,而有感而发,打动人心,充分表现了对亲友人伦的真挚感情。在这一点上,韦应物和与其并称的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都有明显的不同,他不是优游云外、闲云野鹤的隐士形象,反而更有杜甫关怀现实的倾向。韦应物和元稹的悼亡诗一样,都对后来的伤怀悼旧之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宋代苏东坡直至清代纳兰性德的悼亡词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高雅闲淡”的论断只是就韦诗的语言特点和表面特征来说,难以括其全貌,用“语淡情深”或许更能观照韦诗的整体风貌。

篇2:诗人韦应物悼亡诗中的深挚情怀

诗人韦应物悼亡诗中的深挚情怀

韦应物的悼亡诗及墓志都反映出妻子在韦应物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悼亡诗创作的初衷。

大历年间是唐诗由盛唐转入中唐的过渡时期,韦应物是这一转变中的重要诗人。历来人们对韦应物的诗歌风格多以“高雅闲淡”概括,其气貌高古、清润闲淡的诗风也多为人推崇,因此有“王孟韦柳”的并称。然而通过阅读韦应物诗集,及将韦诗与陶、谢比较,我们认为“高雅闲淡”只是其诗歌风格的一个方面,难以括其全貌。韦应物是大历年间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之一,其实内容博杂,其中确有大量高雅闲淡之作,但也不乏语淡情深、真挚感人的作品,展现了韦应物独特的艺术追求。在韦应物诗中,情感最浓郁、难以为人忽略的是作于妻子逝世后的一组悼亡诗。

组诗《伤逝》诗题下原注:“此后叹逝哀伤十九首,尽同德精舍旧居伤怀时所作”。据孙望先生《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伤逝》以下十九首作于大历十二年诗人丧偶后至大历十三年秋一年之间[2](近有学者考证韦妻之卒及悼亡组诗之作应在大历十一年 )。此一年之间,诗人的感情基本停留在对妻子的深切缅怀中,秋冬春夏、昼夜晨昏、阴晴风雨,诗人无时不在怀念陪伴了自己二十年的妻子。

情到深处自感人。诗人在妻亡后悲痛欲绝,用白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悲痛,春夏秋冬四季和白天夜晚的现实、梦境交织,营造了一个充满悲情的时空。他白天惆怅满怀:“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夏日》);睹物伤怀:“缄室在东厢,遗器不忍觌。柔翰全分意,芳巾尚染泽。残工委筐箧,余素经万尺”(《过昭国里故第》);夜晚梦萦魂绕:“髣髴观微梦,感叹起中宵。绵思霭流月,惊魂飒回飙”(《感梦》);除夕时“忽惊年复新,独恨人成故”(《除日》),春天“旧赏逐流年,新愁忽盈素”(《叹杨花》),秋天“端居念往事,倏忽苦惊飙。”(《闲斋对雨》)。这些诗真挚哀婉,凄恻悲恸,都用白描的手法抒写真情,不事雕琢,自然而出,九转回肠,无一日不沉痛,日人近藤元粹评曰“真情真诗”。这个悲情的时空氛围并非刻意造出,而是诗人由内而外真实的感觉呈现。表面平淡而内蕴深厚,似是自然流露而意在言后是韦应物最擅长的艺术手法。

通过睹物思人、今昔对比抒写缅怀是这组悼亡诗的突出特点。今昔生死两相隔,诗中流露的,不是小说式的想象,而是诗人真实的沉痛怀念。《伤逝》一首回忆和妻子“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相濡以沫,互相扶持,走过了动荡和困苦的时期,而今“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看到旧物思念旧人,“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已经没有人来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了,妻子不能复归,诗人感今怀昔,以“绕屋生蒿莱”作结,留下自己踽踽独行的悲凉形象。又如《往富平伤怀》更为明显:“昨者仕公府,属城常载驰。出门无所忧,返室亦熙熙。”突然笔锋一转,今时今日却是“今者掩筠扉,但闻童稚悲。丈夫须出入,顾尔内无依。”最后一句“昔时同往路,独往今讵知”作结,可见全诗按照今昔对比的手法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无尽思念。

诗人见到自然景物,一草一木,都会想到逝去的妻子。这一组悼亡诗较多地借助于典型的事物、景物来表达缅怀。诗人看到春天生机勃发的芳树,感叹“对此伤人心,还如故时绿”(《对芳树》);夜间听到鸟鸣则想到“失侣度山觅,投林舍北啼。今将独夜意,偏知对影栖。”(《夜闻独鸟啼》);最为突出的.是《悲纨扇》:

非关秋节至,讵是恩情改。

掩嚬人已无,委箧凉空在。

何言永不发,暗使销光彩。

夏末秋至,凉席纨扇都无所可用了,很显然,诗人所悲,并非纨扇,只是借纨扇抒发悲情。诗人感叹它们,实是怀念亡妻。意在言外,语浅情深。近藤元粹说“亡后一事一物,无不伤心,多情诚实知人总如是。”韦应物的伤痛和苦闷使他难以用夸张的渲染、浓烈的语言表达,反而在对事物、景物的白描中寄托自己痛彻心扉的感情。

《送终》一诗可以视为韦应物悼亡诗的代表作,突出表现了韦应物诗歌的深挚感情,可谓无一字无一句不悲凉。刘辰翁云:“《送终》哀伤如此,岂有和声哉。而低黯条达,愈缓愈长。”(元刊本《韦苏州集》)

在《伤逝》十九首之外,韦应物诗集中还在其他时段有悼亡的作品,整体构成韦应物悼亡诗的全貌。清人乔亿《剑溪说诗右编》说:“古今悼亡之作,惟韦应物十数篇,澹缓凄楚,真切动人,不必语语沉痛,而幽忧郁堙之气直灌其中,诚绝调也。”傅璇琮先生亦有较高的评价:“唐人诗篇中,悼亡诗有十余首之多,且感情诚挚感人者,韦诗不在元稹之下。”[3]文学史上,元稹有悼亡的《三遣悲怀》,苏轼有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李商隐、纳兰性德等也都有缅怀悼亡之作,而韦应物的悼亡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是中国古代悼亡诗中的杰作。

要之,韦应物悼亡诗中对于友情、亲情、爱情的摹写自然流露、不求雕琢华丽,而有感而发,打动人心,充分表现了对亲友人伦的真挚感情。在这一点上,韦应物和与其并称的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都有明显的不同,他不是优游云外、闲云野鹤的隐士形象,反而更有杜甫关怀现实的倾向。韦应物和元稹的悼亡诗一样,都对后来的伤怀悼旧之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宋代苏东坡直至清代纳兰性德的悼亡词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高雅闲淡”的论断只是就韦诗的语言特点和表面特征来说,难以括其全貌,用“语淡情深”或许更能观照韦诗的整体风貌。

篇3:韦应物赠答诗中的深挚情怀

韦应物赠答诗中的深挚情怀

韦应物是大历诗坛的重要诗人,历来人们多以“高雅闲淡”作为其诗风的概括,然而韦诗中对亲友人伦表现出深切关怀的作品,充分表明了韦应物对现实生活的真切观照和对亲友人伦的深挚情怀。

大历年间是唐诗由盛唐转入中唐的过渡时期,韦应物是这一转变中的重要诗人。历来人们对韦应物的诗歌风格多以“高雅闲淡”概括,其气貌高古、清润闲淡的诗风也多为人推崇,因此有“王孟韦柳”的并称。与韦应物同时代的白居易在其《与元九书》中感慨:“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宋代苏轼则认为韦柳二人诗风绍承渊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剑溪说诗》)。可见从韦应物当时至于后世,人们都较多地关注到韦诗中高雅闲淡的的特点。

事实上,在韦应物诗集中,不仅有数量较多的山水田园诗,也有大量的赠答诗、酬谢诗等抒写诗人内心情感的作品。这一类诗往往表面看来不着笔墨、高古淡远,实际蕴含着深深的人伦关怀,言简而意长,语浅而情深。《寄全椒山中道士》是一首怀想山中友人的.诗作: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乍看此诗,清泠如秋水,不细读便不能体会作者内在的深情。首先一个“冷”字,不仅带来了郡斋秋雨冷寂的气氛,也让人体会到作者心中的“冷”,这是作者真切的感受。在郡斋中觉得寒冷便想念起山中的友人,不是感情深挚的人恐怕不会如此细腻和深情。诗人推己及人,怀想友人:他是不是也在这秋雨的深山中感到冷寂呢?便欲前去送酒探望,然而再进一层想,恐怕道人超世脱俗,踪迹难觅,落叶满山,何处可寻?南宋吴沆《环溪诗话》卷下云:“作仙道僧佛诗,要冲淡潇洒,韦苏州诗云:‘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此等句超在尘外。”诚然,全诗层次递进,气氛萧疏,然而由思念之切,到欲寻之喜,再到难寻之惆怅,情韵深长,耐人寻味。宋代许《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可和也。”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则说:“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东坡和句不如韦应物,盖因韦诗情发于内心实感,而自然流于笔端,故浑然天成,意境高远。作者不刻意“用力”,不直写自己内心的悲凉,只是通过想象的意象、气氛的渲染,将浓厚的深情通过淡淡的笔墨氤氲出来,虽不着痕迹,而读者自能感知而共鸣。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是一首短制,诗曰:“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诗人写自己因秋夜怀人而徘徊沉吟的情景,不由想象所怀的人这时也在怀念自己而难以成眠,远近相连。山中隐士常以松子为食,因而想到松子脱落季节即想起对方,一种高雅之士惺惺相惜的抚慰寓于其中。

诗人善于将浓郁的深情蕴藏在暗淡的景物中,借平静的气氛抒发内心萧索的感情,如“庭树忽已暗,故人那不来?”(《同德阁期元侍御、李博士不至,各投赠二首》)、“谁言不同赏,俱是醉花间。”(《沣上醉题寄涤武》)、“想子今何处,扁舟隐荻花?”(《答李翰》)、“为君量革履,且愿住蓝舆”(《送丘员外归山居》)等都是简单闲淡的短制,然而无不蕴含着对亲友的浓浓怀想。

以疑问作结也是诗人将浓郁的感情融入诗中的手段之一。赠答诗以问句作结,不仅使得诗歌意境悠远,含义无穷,也能引起对方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如“忽忽何处去,车马冒风尘”(《赠崔员外》)、“对琴无一事,新兴复何如”(《赠萧河南》)、“何处孤舟泊,遥遥心曲违”(《送元仓曹归广陵》)等,都以其结句充分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心和深情寄怀。《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一首也是:“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诗人寄意远方的亲友,将思念之情蕴于景物的描绘、环境的渲染和平静的叙述中娓娓道来,感情愈发积蓄,直至诗歌结尾发出一声怅然长问,意味深长,思亲怀家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上述几首赠友诗的感情只是一种淡然的抒发,那么《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则更有老来逢旧、老泪纵横的沉重人生感慨: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说:“诗题‘喜会’,诗情却喜中有悲,悲中有喜,一喜一悲,时今时夕,随情跌宕,不胜今昔之感,因成佳制。”诗人与故人相遇,不由得喜不自禁,然而感情却又是复杂的,“流光容易把人抛”,一别流水十年间,四目相对,双方都已鬓发斑斑、垂垂老矣,想起这些年天各一方,沧海桑田,时光荏苒,物是人非,这笑便也只有变成了含泪的笑。个中无奈与沧桑、凄凉与寥落,诗中并未直接表露,然而读此诗、想其景,谁能不如身临其境,潸然泪下!如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那时你我还是白衣少年,欢笑游戏历历如昨,而今日重逢,鬓已萧萧矣!除了能自嘲老朽,以“淮上有秋山”解嘲,还能如何呢!亦不由得使人想起少陵野老《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悲喜交加,悲的是岁月长,衣裳薄,喜的也只是你我都还在,有生之年还能一见,岂不幸甚!“节奏的舒缓使诗人情感的表现平淡,平和;平铺直叙使诗人的情感自然流露。”①这首诗明白淡然,然而语浅情深,节奏流动,跌宕起伏,其背后对人生、对亲友的深挚感喟,发自肺腑,动人衷肠,可以说是韦应物赠答诗中看似平易、实则情浓的代表。

萧疏中见空阔,平淡中见深情是韦应物诗歌最显著的特点。韦应物赠答诗中也有山水田园的意象描写,然而和陶渊明、谢灵运以至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相比,蕴含着深挚的情怀,不是为写景而写诗,乃是情到深处,借景抒情。陶渊明采菊避世,王维参禅悟道,孟浩然清淡闲适,唯韦应物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深挚友情。

因此,我们认为“高雅闲淡”只是其诗歌风格的一个方面。韦应物是大历年间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之一,内容博杂,其中确有大量风格接近陶渊明、孟浩然的闲淡之作,但也不乏语淡情深、真挚感人的作品,展现了韦应物独特的艺术追求。

要之,韦应物赠答诗中对于友情、亲情、爱情的摹写自然流露、不求雕琢华丽,而抵达内心深处,充分表现了对亲友人伦的真挚关怀。在这一点上,韦应物和与其并称的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都有明显的不同,他不是优游云外、闲云野鹤的隐士形象,反而更有杜甫关怀现实的倾向。因此,我们认为,“高雅闲淡”的论断只是就韦诗的语言特点和表面特征来说,难以括其全貌,用“语淡情深”或许更能观照韦诗的整体风貌。

篇4:韦应物悼亡诗

韦应物悼亡诗

韦应物的悼亡诗及亡妻墓志为我们进一步了解韦应物生平提供了翔实的信息。悼亡诗及墓志都反映出妻子在韦应物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悼亡诗创作的初衷。

韦应物诗集中存留了十九首悼亡诗,抒发了对妻子深切的悼念之情。纵观韦应物的悼亡之作,以深挚真情追忆亡妻往事,或诉说死后哀伤,在众多优秀悼亡诗中魅力独显,成为悼亡、爱情诗的典型代表。

一、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韦应物悼亡诗的创作缘起

天宝十五年,二十二岁的韦应物娶十六岁的元苹为妻。此时韦应物还是一个“无赖恃恩私”的“亡命儿”。后来诗人的性情却发生了戏剧性转变:李肇《国史补》对其有“立性高洁”的描述;白居易推其“高雅闲淡”(《与元九书》)。究其原因,除了时代、社会等客观因素,或多或少也与成年后的家庭生活有关。正如孙映逵先生所说:“成家以后,家庭温馨,妻子贤惠,因而收敛身心。”韦应物的妻子为何能带给诗人这样的影响?出土的韦应物家族墓志,其中包括由韦应物亲撰并书写的《故夫人河南元氏墓志铭》(以下引用时简称《墓志》),为我们了解韦应物的婚姻生活打开了一扇大门。

首先妻子元苹是大家闺秀,举止端庄。志文记载:“夫人讳苹,字佛力,二魏昭成皇帝之夫人吏部之长女。”由此可以看出韦氏妻子元苹出身名门,与韦应物的结合完全符合古代世家大族门当户对的婚配原则。中国古代重视对女性传统道德的教育,元苹自幼学习女训,知书达理、容德兼备,深得韦应物欣赏,正如志文中所载:“动止则礼,柔嘉端懿;顺以为妇,孝于奉亲。”元萍还很会处理家事,相夫教子。墓志说:“小女年始五岁,以其惠淑,偏所恩爱,尝手教书札,口授《千文》。”诗人在悼亡诗中也说:“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妻子的贤良淑德给韦应物省去诸多后顾之忧。最后,元苹还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尝修理内事之余,则诵读诗书,玩习华墨。”(《墓志》)韦应物在安史之乱后也开始“把笔学题诗”,于是二人有共同语言,彼此情趣相协,心灵相通。元苹的温柔敦厚感染着诗人,令他全身心放松,享受家庭温暖,其冷峭乖戾的性格锋芒逐渐被磨平。二人“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伤逝》)。可以说韦应物能够有如此温馨和睦的家庭生活,妻子元苹功不可没。

封建礼制下,男女婚事皆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也造就许多悲剧的婚姻。韦元二人虽为包办婚姻,婚后却相濡以沫、挚爱情深,实乃幸事。也正因如此,在妻子蓦地撒手人寰之后,更加重了韦应物伤悼之情的浓重和执着。

二、岁晏仰空宇,心事若寒灰――韦应物悼亡诗的情感内涵

1.生活偃蹇,心怀愧疚之情

元苹于天宝十五载嫁入韦家,大历十一年去世,前后二十年时光,总体说来,操劳伤神多于安闲享乐。韦应物家族虽世代为官,但到韦应物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二人成亲这一年又恰逢安史之乱,韦应物也“流落失职”,带领妻子与家人辗转于武功等地避难,寄居寺庙。在两人相伴的这些年中,诗人仕途也不顺利:历任廷评、洛阳丞、河南府兵曹、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等职,所居官职不高,俸禄微薄,再加上迁职、任职和被讼贬职闲居等遭际,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窘。“在人们因亲友死亡而产生的痛苦情绪中,负疚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就夫妻关系而言,双方构成一种责任关系,一方的死亡会刺激起另一方对自身责任的反省,在其潜意识中引发弥补和修复的强烈愿望。”这种愧疚、自责的情绪在韦应物心中郁积。

妻子在世时没有享受过一天富贵生活,病逝之后,举行葬礼之地也是在临时租借的房子中进行。面对死者,生者会觉得活着本身是一种过度奢华的占有,因而对死者抱有潜在的歉意和负债感。逝者已往,生者最难将息。韦应物感到对妻子“永以为负”,悲情无处可解,只能在一首首悼亡诗中寄托情愫。

2.触景伤神,满怀回忆之情

“抚存悼亡,感今怀昔”是悼亡诗的共同传统。在“存”与“亡”、“今”与“昔”的强烈对比下,日常生活中曾经共处的点滴细节就全部从记忆深处被挖掘出来。元苹新亡后,韦应物陷入了痛彻心扉的回忆。这些回忆多由环境和物事所触发,特别是亡妻曾经活动的空间――闺房旧迹,如:

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伤逝》)

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如:

雨歇见青山,落日照林园……提携唯子弟,萧散在琴言。同游不同意,耿耿独伤魂。寂寞钟已尽,如何还入门。(《林园晚霁》)

人去楼空,曾经生活的故宅只有满屋尘埃和亡妻遗物。雨后青山,落日余晖铺满林园,“同游不同意,耿耿独伤魂”,写出了诗人不断被唤起内心哀思的心理过程。故宅旧迹,亡妻遗物,是以往生活的碎片,其蕴含的情感价值早已超越使用价值。绿苔凉阶、尘窗孤帐、残灯虚座等立体空间里的种种事物和诗人的情绪记忆相互交织,构成清冷而悲苦的意境底色。

3.深哀于心,回归现实与孤独

篇5:韦应物的悼亡诗

韦应物的悼亡诗

悼亡诗是特定的妻子死了,丈夫追悼、怀念妻子写的诗歌,因此,我想象不出世界上还有什么题材和感情比悼亡诗更能感动人心的了,因为它是中国诗歌史上唯一集生死爱恋于一体的诗歌。

世人往往用“高雅闲淡”来形容韦应物的诗风,其大部分诗作也的确写得气貌高古,冲和平淡。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超脱之人在面对妻子的过世时也难掩内心的悲痛,在其悼亡诗中将对妻子的深深怀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字字沉痛真挚,令人读来愀然欲泪。

从悼亡诗鼻祖《诗经·邶风·绿衣》起,“睹物怀人”便成为诗人对妻子表达追思哀悼之情的典型范式。韦应物悼亡诗中自不乏此类诗作。正如人言,“睹物则思人,念彼之德,彼之功,昔者心之所鹜,情之所依,一旦成空,‘存在’之物也就异化为伤情之标记”。曾经美好的一切皆随着妻子的逝世而变为一种刺眼的存在,触痛着韦应物脆弱的神经。春日里生机勃发的芳树本应让人感到满心欢喜、活力四射,然而在诗人看来却是“对此伤人心,还如故时绿”,皆因“佳人不再攀,下有往来躅”(韦应物《对芳树》),看到树下二人足迹尚存,如见往日一同嬉戏陪伴的欢乐场景,而这画面却只能永远定格在过去,美景如故,佳人不复,怎能不心伤。韦应物借用今昔对比,睹物思人之内容来抒发沉痛哀悼最典型之作或为《过昭国里故第》和《悲纨扇》两首。

《过昭国里故第》诗云:

不复见故人,一来过故宅。

物变知景暄,心伤觉时寂。

池荒野绮合,庭绿幽草积。

风散花意谢,鸟还山光夕。

宿夕方同赏,诅知今念昔。

缄室在东厢,遗器不忍观。

柔翰全分意,芳巾尚染泽。

残工委筐箧,余素经刀尺。

收此还我家,将还复愁惕。

永绝携手欢,空存旧行迹。

冥冥独无语,杳杳将何适。

唯思今古同,时缓伤与戚。

遇丧以来,诗人无法忘却失妻的伤痛,朝思暮想不得释怀,万般无奈中,他重访故居,希望寻得心灵的慰藉。可事与愿违,我们仿佛看到韦苏州推开昭国里故第大门的瞬间,一个伤心的念头就牢牢地攫住了他:那个“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的贤妻真的是永去不归了!这种强烈的失妻之痛使作者将“不复见故人”之句置于篇首,以哀婉之情统领全诗,弥漫在字里行间。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一幅荒凉的庭景图,往日被贤妻精心料理的`池清庭绿、鸟语花香,如今变为池荒草杂,风吹花谢,昔日携手游园,而今只剩追忆。不忍继续触景生情的诗人转入东厢,而种种旧迹扑入眼帘又难眠睹物思人,笔架上悬挂着久无人用致使笔端早已干涸开裂的毛笔;贤妻留下的芳巾依然透出原先的光泽;筐箧之中是那没有完工的针线活和量裁待绣的素绢。正是这一切,既使诗人生出了不忍为睹的伤痛之感,又使诗人生出不忍为弃的珍惜之情。诗人毫不掩饰的抒写着矛盾的内心,既想带回遗物以求慰藉,又知道其结果必然是徒增伤感。情苦至极,终于发出了“永绝携手欢,空存旧行迹”的哭叹。至此,“不复见故人”的绵绵伤逝之情最终被推至顶点,孤独凄苦的落寞情怀也被抒写到极致。此刻韦应物能做的只有自我安慰甚至可以说是自我欺骗,但想着“今古同”,让自己的“伤与戚”得以片刻的缓解。这个深情真挚的男人就是以这样一种盼望自我修复,却久久难以自拔的方式煎熬着失去妻子后的日日夜夜。诗歌读来情浓意切。

另一首小诗《悲纨扇》言:

非关秋节至,讵是恩情改。

掩嚬人已无,委箧凉空在。

何言永不发,暗使销光彩。

全诗围绕一把纨扇展开,正如《诗经注析》评《邶风·绿衣》中说该诗“既非妙喻,亦无深意,这里反复吟咏的,只是一件在旁人看来极其普通、而于作者却倍感亲切的衣裳。”衣服是亡妻生前最常使用、最贴身、最散发着她的气息的事物,诗人每每看到这件绿衣就睹物思人,触目伤怀,实属人之常情。而此处,这把纨扇也定为韦应物妻子常常携带之物,与妻子朝夕相处。与纨扇一般常伴妻子左右的韦应物在睹物思人的同时,更是将纨扇作为了自己的写照和象征,由于“掩嗍人无”,纨扇呆在空荡荡的箱子里日渐尘封,默默让岁月的尘埃消磨了昔日的光彩。而诗人也孤独地居住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在忧伤中日渐消瘦憔悴,颓然老去。纨扇主人的离世让它的存在失去意义,同纨扇一样被妻子“遗弃”的诗人也觉得自己的生命失去了光彩,如同枯井,了无生趣。看似悲纨扇,实则悲己身,通过如此简单纯粹的白描手法,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有血有肉、敢于展现自身脆弱的诗人。

另外,其《伤逝》诗云:“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诗人回到家中,映入眼帘的不是往日的洁净与温馨,而尽为尘埃,怎能不令人伤摧。我想其实哪怕此刻诗人家中依旧一尘不染,由于斯人已矣,昔日光鲜艳丽的一切在韦应物眼中也会变得灰蒙蒙如尘埃一般,妻子的离开也带走了他世界的色彩。正因如此,诗人才会在《出还》一诗中吟咏:“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昔喜今伤,皆因妻子不在,今昔对比之中丧妻之痛跃然纸上。

物依旧,人已故。睹物思人,韦应物的深情或起于眼前旧物,或落于无人共赏之美色,或感于衰败孤寂之哀景,览之凄切,给人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多情诚实之人总如是。

篇6:韦应物:诗中仙

韦应物:诗中仙

韦应物代表作: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诗人大都比较闹腾,耐不住寂寞。如果有谁能整桌流水宴,把唐代诗人都请来,这帮人肯定能把屋顶掀翻。不过,在这中间还是会有一个人安静地在角落里坐着,神情淡定、不露声色。这个人便是韦应物。

韦应物,西安人。韦哥年轻的时候其实也挺闹腾,绝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从他的出身来看,其实并不奇怪。韦应物出身大族,老家就在伟大首都,祖上一路大官当下来,想不牛皮哄哄都难。有钱人家子弟一般是不学好的,韦应物也不例外。年少时,他是唐玄宗御前带刀侍卫,皇帝老儿出门,骑着高头大马喝道开路的帅哥中便有一个是他。您想想,这样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年,鲜衣怒马,多帅!要不是后面跟着皇帝的车驾,长安城里情窦初开的姑娘们肯定会忍不住拿苹果、梨子之类的好东西往韦帅哥身上招呼。

这个时候的韦应物坏事没少做,他有首回忆此时生活的诗是这样说的.:“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蒱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您看,他倚仗自己是皇帝跟前的红人,包庇罪犯、去赌场收保护费,甚至趁着月黑风高欺负女孩子。警察叔叔拿他没法子,哪个警察吃了豹子胆敢跑到大明宫抓人呢?韦应物过着这样的生活,自己觉得挺滋润,也不注意提高自己的修养,偌大个人,连字都不认得一个。大家都以为小韦一辈子就是个烂仔了的,却不料这时候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奔蜀,他的好日子到此为止了。“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玄宗一死,韦应物的靠山倒了,没有一点学历,能不被人瞧不起么?所以他就只好折节读书,重新做人。

一个人的天才是掩盖不住的,只要有机会,它就会像毛遂说的锥子,刺破布囊,脱颖而出。当然,这个机会等是等不来的,前提是要“折节读书”。高适同志也是个破落户子弟,靠“折节读书”成就了功名。所以现在的小流氓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定下心来读几本书,说不定哪天就混成大佬了呢,呵呵。

话说韦应物同志痛定思痛,开始刻苦学习,不几年便成了诗坛大腕;性情也大变了,不再是个轻薄浪子,而变成了一个高雅闲澹、志行高洁的艺术家。

他有点洁癖,到了一个地方一定要让人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点上几炷檀香去晦。他在交朋友方面也有点洁癖,只有顾况、刘长卿、皎然和尚等人来了他才接待,其他那些俗人他是没什么兴趣的。他的诗也是高雅得很,深得陶渊明之精髓。清人沈德潜说:“唐人祖述(陶令)者,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冲和云云,指的就是他这种高雅恬淡、不为外物所羁的贵族气质。这种气质穷酸文人无论如何都是学得来的,它是韦应物骨子里精神气质的流露。

不过韦应物没有进士文凭,又不屑于钻营,所以做官方面未免会吃点亏。李肇在《国史补》里叹息很多著名文士官运不佳,韦应物就跟李邕、王昌龄、郑虔、元德秀、萧颖士、张旭、独孤及、梁肃等人并列。韦应物在代宗永泰年间就做到了六品的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可是到了大历十四年,仍然只是鄠县令、栎阳令,十几年才升了一级。他心中也很郁闷,于是称病辞职,住在京畿的善福寺里疗养。

三年以后,他被委任为比部员外郎,外放滁州刺史。在滁州的这段日子还比较快乐,因为这里的优美风景很对他的胃口。《滁州西涧》便写于此时:“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您看,这情调多么悠闲雅致,一个汲汲于功名的人哪能写出这样不沾一丝尘世气息的诗呀?《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曰:“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说的便是他居寝必焚香的习惯。宋人黄庭坚也喜欢焚香,还自称“有香癖”,跟韦市长比起来,他那“香癖”不但小器而且矫情。

韦应物诗独标异格,在当时就有很大影响。唐末张为曾经写了一本《诗人主客图》,把唐代诗人按风格归为六大派别,韦应物属于“高古奥逸”派。这本来没错,张为错就错在把这派宗主定为名气不大的孟云卿,而将韦应物列为此派的“上入室”者,意为韦氏之诗最得此派风骨。

蛀书以为,韦应物完全有资格执此派牛耳,张为之论,俺坚决持保留意见。话说韦应物以清雅古淡的诗歌傲视诗坛,诗僧皎然想去见见这位神仙中人,于是仔细琢磨了他的诗之后,学着写了好几首诗作为进见韦市长的见面礼。皎然是诗坛名人,著有《诗式》教人写诗,学习别人的风格,当然是学谁像谁。

可是韦应物看了看他送来的诗,摇了摇头,连见的兴趣都没有。皎然很不服气,过了几天,决定把自己得意的诗抄了几首再去见他,这次韦应物总算高兴了。

他对皎然说:“每个人天分不同,各有自己的特点。您以前学我的风格,害得我把您看成了徒有虚名的人。现在看您具有自己特别风格的诗,方知并非浪得虚名呀。”皎然这才心服口服。

韦应物之诗如其人,高洁得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将前人诗歌勒石纪念,韦应物的“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便被选入其中,得到了极高评价。人们总是喜欢把李白称做“诗仙”,在蛀书看来,李白跳不出名利场,他的诗歌委实没有多少“仙”气。真要论精神气质,韦应物才是真正与物无忤、潇洒淡定的诗中神仙。

韦应物

悼亡诗原文及赏析

悼亡诗《国学·诗经·绿衣》

韦应物拼音

韦应物简介

韦应物--《幽居》

情怀美文

关于情怀议论文范文

情怀经典句子

初恋情怀

韦应物悼亡诗中的深挚情怀(集锦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韦应物悼亡诗中的深挚情怀,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