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时间:2023-09-02 03:39:44 作者:阿北阿北阿北阿十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阿北阿北阿北阿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红花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治疗效果观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红花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治疗效果观察,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红花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而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1],对患者的各项生存质量均造成不良影响。本文中笔者就红花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月~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红花注射液组)25例和B组(丹参注射液组)25例。A组的25例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14例;年龄48~73岁,平均(56.2±3.1)岁;病程0.4~13.5年,平均(5.3±1.9)年;其中稳定型心绞痛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B组的25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49~74岁,平均(57.5±3.3)岁;病程0.5~12.9年,平均(5.5±1.7)年;其中稳定型心绞痛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2例。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比较,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用红花注射液进行治疗,给予患者红花注射液30 ml加入5%葡萄糖(GS)中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15 d为1个疗程。B组采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给予患者丹参注射液30 ml加入5% GS中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15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同时两组患者的其他治疗方案无显著性差异,且无其他可能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疾病及治疗。

1.3 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各项症状体征消失,且心电图正常,无复发;有效:患者各项症状体征改善,心电图改善;无效:患者各项症状体征无改善,心电图无改善[2]。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选用SPSS 10.0,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为χ2及t检验,数据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进行检测及比较,具体见表2。

由表2可见,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治疗前两组比较,P均>0.05;而治疗后A组均低于B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红花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红花醌苷、红花素、新红花苷,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3]。冠心病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4]。而红花注射液对于改善闭塞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等有着较好的作用,对于其血管的再通效果较佳。本文中笔者就红花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其在提高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方面效果均较为卓著,肯定了其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综合效果。因此笔者认为红花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治疗效果优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315.

[2]王居新,张绍开.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6,6(1):19-20.

[3]张春燕.红花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疗效、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1,20(4):273-274.

[4]黄永生.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诊治体会[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1):16-17.

篇2: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 方法 10月~10月,选择我院临床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9例常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40 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2周。 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副作用。 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分析;丹红注射液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是一种冠心病的急性心脏事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变化多端,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也可能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对其进行正确认识与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文通过西药结合中药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单用西药治疗进行对照研究,以评价中药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月~2010月我院临床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9例,均符合WHO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19例。治疗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0~78岁,平均(63.6±7.3)岁,病程10个月~,平均(6.9±1.4)年;对照组:男12例,女7例,年龄50~80岁,平均(64.4±7.5)岁,病程7个月~14年,平均(6.8±1.6)年。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吸氧、卧床休息、口服扩冠脉、降压、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西药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另用丹红注射液40 ml(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 ml/支,产品批号:z20026866)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或0.9%氯化钠溶液150 ml(伴有糖尿病时)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

①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及持续时间;②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③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肝肾功能等检验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明显缓解,发作频率减少>90%;有效:心绞痛症状减轻,发作频率减少>5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5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静息心电图ST段回升1.5 mm以上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由低平转为直立;无效:未达以上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在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比较(x±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方面,治疗组的发作频率降低、持续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的比较(x±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心电图改善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副作用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其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无显著变化,且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传统医学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为正虚痰瘀、心血瘀阻、痹阻不通,故而作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除了冠状动脉机械性狭窄的原因外,还与血黏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加、微循环障碍及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等有关[2],即与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密切相关[3]。

丹红注射液主要是由丹参、红花经现代工艺提取纯化制成的复方制剂,主要含丹参酮、丹参酸、红花黄色素、红花酚苷和儿茶酚等化学成分[4],具有活血化瘀和通脉舒络的功效[5],是良好的慢钙通道阻滞剂,并且能够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6]。丹参酮可促使冠状动脉间桥式侧支血管开放,并由此向缺血区提供足量的逆行血液灌注,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7] ;还可使血栓形成时间延长、血栓长度缩短和重量减轻,血小板黏附及聚集功能抑制,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中5-HT的释放而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8]。红花中的有效成分红花黄色素、红花酚苷有对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缺血再灌注有明显保护作用,还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殖,稳定血管内膜,治疗血管增殖性疾病,改善心肌血供,与西药合用可减少耐药性,从而发挥协同作用[9]。近年来,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丹参、红花尚有调节神经内分泌、清除氧自由基、抗炎及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10-11]。炎症介质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炎症反应尤其是低度慢性炎症状态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2-13],甚至炎症在冠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14]。丹红注射液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15]。

本研究虽病例不是太多,但从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对心绞痛症状的缓解作用、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并且无明显的副作用,因此,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在临床中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90.

[2] 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05.

[3] 朱庄庄,陈志松,冯丽.血液流变性变化在老年人心绞痛发病中的临床意义[J].微循环学杂志,2005,15(2):57-58.

[4] 章庆红.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研究[J].河北医药,2010, 32(20):2909-2911.

[5] 胡芳.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2):116-117.

[6] 邰明辉,刘兰梅,马仁强,等.丹红注射液一般药理学实验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3):335-338.

[7] 冯俊,张洁,郑智,等.丹参酮ⅡA抑制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机制[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4):274-276.

[8] 许国根,缪群.丹参注射液减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临床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杂志,2011,11(3):789-799.

[9] 陈文梅,金鸣,吴伟.红花黄色素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1):741-744.

篇3:麝香保心丸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

冠心病心绞痛在西医方面仍缺少统一的临床治疗方法。而在中医看来,心绞痛为“胸痹”[1],病因主要为气血不畅。麝香保心丸这种中药制剂可以作用于患者的身体气机,缓解心肌缺血问题,因此可以有效改善心绞痛。再联用其它药物,可以强化药效。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2月~2月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58.14±12.87)岁。病程0.5~,平均病程(8.48±3.42)年。经病理诊断,全部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心绞痛诊断标准,且患者肝肾功能正常,无麝香保心丸禁忌症与过敏史。心绞痛分型为:稳定型29例,不稳定型31例。合并症包括:高血脂9例、高血压30例、糖尿病31例。按照入院先后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仅服用治疗心绞痛的常规药物;研究组在服用麝香保心丸的同时静脉滴注前列地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治疗心绞痛的常规药物,如阿司匹林、硝酸甘油、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与他汀类药物等。研究组患者联用前列地尔与麝香保心丸,其中麝香保心丸为口服给药,3次/d,2颗/次;而前列地尔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前列地尔10 μg+生理盐水100 mL,1次/d,连续进行10天。

1.3 观察指标

以临床症状消失程度与心电图表现为疗效判定依据: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心电图图像恢复至正常状态,偶有变化也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已完全消失。

(2)有效:心电图仅在ST段尚有少许异常,即0.05 mV的上升,且房室与室内的传导阻滞问题已得到了明显改善,T波或变浅幅度超过25%或变为直立状态。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3)无效:心电图异常情况加重,ST段出现了0.05 mV的下降,传导阻滞更加明显,T波或倒置或平坦或加深幅度超过50%,心律处于异位状态[2].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行统计学软件包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

研 究 组 显 效 1 7 例 ( 5 6 . 6 7 % ) , 有 效 1 2 例(40.00%),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显效12例(40.00%),有效8例(26.67%),无效10例(33.33%),总有效率为66.67%.研究组在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x2=9.02,P<0.05)。

2.2 心电图结果

研 究 组 显 效 1 7 例 ( 5 6 . 6 7 % ) , 有 效 1 0 例(33.33%),无效3例(10.00%),总有效率90.00%(27/30)。对照组显效12例(40.00%),有效7例(23.33%),无效11例(36.67%),总有效率为63.33%.研究组在远优于对照组(x2=5.96,P<0.05)。

2.3 心绞痛发作次数

治 疗 前 , 研 究 组平均 每 周 发 作(11.25±0.76)次;治疗后,平均每周发作次数降低到(2.57±0.6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5,P<0.05)。

治 疗 前 , 对 照 组平均 每 周 发 作(11.54±0.84)次;治疗后,平均每周发作次数降低到(5.21±0.7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8,P<0.05)。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出现病变而导致心肌缺血,而冠心病会导致心绞痛出现,若不及时治疗,就会诱发心肌梗死。就西医治疗方法而言,一般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如阿伐他汀、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各种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固然可以抗凝、避免血小板积聚,还能增加心肌供氧量,对于心绞痛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心绞痛患者多是高龄,普遍合并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疾病,仅针对心绞痛进行治疗,日后仍会复发。因此,其疗效和心电图结果分别仅有66.67%和63.33%,治疗后每周发作次数也还有5次之多。

中药制剂麝香保心丸的主要成分包括蟾酥、牛黄、麝香、冰片、人参与苏合香脂等。其中苏合香脂与冰片的香味可以宁心醒神、益气强心,麝香和蟾酥可以散瘀理气、镇痛活血,人参固本培元,牛黄可以祛痰湿[3].这些中药成分综合作用,不但可以扩张血管,恢复对心肌的`正常供血供氧,还能稀释粘稠的血液,促进微循环的正常运行,甚至麝香保心丸可以使心肌血管具有更大的密度,有利于心血管细胞的重生[4].因此麝香保心丸对于心血管疾病有着非常明显的疗效。而前列地尔有效成分--前列腺素,既有抗凝、增加心肌供氧量的功能,也可以降低血脂,避免糖尿病等合并症对患者血管的再次侵袭[5].这两种药物联用,不但药效得到了加强,还可以避免病情复发。

研究组的治疗结果,不但疗效和心电图结果分别高达96.67%和90%,治疗后每周发作次数也仅有2次。常规西药治疗心绞痛,虽然有一定疗效,若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在预后有一定的复发可能。联用前列地尔及麝香保心丸不仅西药的药效更加强劲,在预防心绞痛复发上也是效果明显,因此更加适合临床加以合用。

参考文献

[1] 杨金梅,薛秀萍。麝香保心丸联合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3):299-300.

[2] 郭士金。麝香保心丸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09):104-106.

[3] 宋国良,裴兆辉,漆满英。前列地尔注射液与麝香保心丸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03):85-86.

[4] 吕志芹,魏文慧,刘秀兰,张会芳。麝香保心丸联合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比较[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01):110-112.

[5] 安爱军,安广文。麝香保心丸对Ⅰ、Ⅱ级稳定型心绞痛的干预效果探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1):1742-1767.

篇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摘要:分析和研究采用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情况。方法 随机择取6月―206月以来,在该院进行诊治的2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将他们根据入院就诊时间平均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100例),分别采用常规疗法和醒脑静注射液进行临床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1±3.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2.3±4.0),而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2.0%)与对照组患者(81.0%)相比明显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1.0%)略高于对照组患者(0),但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其疗效显著,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理想,不良反应少,因此,它是一种有效、安全、理想、科学的临床治疗方法。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临床效果;醒脑静注射液

急性脑出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危重症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且并发症和后遗症较多,因此,加强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是尤为必要的[1-2]。该研究随机择取于206月―2015年6月期间,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双瞳散大,且GCS评分>6分。该院收治的2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照入院就诊时间进行平均分组,即: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100例,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治疗,并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择取于2009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双瞳散大,且GCS评分>6分。在该院脑外科进行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200例。年龄36~82岁,平均(60.5±5.5)岁;女性84例,男性116例。参照入院时间将200例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对照组100例患者,年龄36~82岁,平均(60.1±5.7)岁;女性41例,男性59例。观察组100例患者,年龄36~82岁,平均(60.8±5.6)岁;女性43例,男性57例。两组患者在其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具体方法包括:有手术指征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以降低颅内压、甘露醇脱水、药物降血压、脑细胞营养保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呼吸道管理等对症支持治疗,并嘱患者卧床休息、适当活动、低脂低盐饮食等,连续治疗2个星期。

1.2.2 观察组 对该组患者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进行临床治疗。即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其醒脑静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2020563)静脉滴注治疗,30 mL/次(溶入250 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1次/d,连续治疗2个星期。

1.3 评价标准

1.3.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以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为标准对患者脑神经系统情况进行评分,满分共45分,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0~15分为轻度缺损,16~30分为中度缺损,31~45分为重度缺损[3-4]。

1.3.2 疗效评价

①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病残程度降为0级,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②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病残程度为1~3级,神经功能显著恢复,其缺损评分下降率在46%~90%之间。

③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病残程度为4~6级,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其缺损评分下降率在18%~45%之间。

④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病残程度为7级,神经功能无好转甚至加重,其缺损评分下降率<18%。

⑤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0%[5-6]。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经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性不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明显的下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降低,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分析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0%(81/100),而观察组为92.0%(92/100),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对照组100例患者在用药治疗期间无1例患者出现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其总发生率为0。观察组100例患者在用药治疗期间仅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皮疹,其总发生率为1.0%,后经过治疗痊愈。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相比略高,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0.02645)。

三、讨论

急性脑出血的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且容易诱发多种严重性并发症,导致患者出现偏瘫、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等,对患者的脑神经功能造成极大的损害[7-8]。因此,必须加强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醒脑静注射液,是一种中成药,其成分主要包括有郁金、麝香、栀子、冰片等,具有良好的醒脑开窍、活血凉血、解毒清热的功效,多用于治疗神志昏迷、中风昏迷、外伤头痛、脑出血急性期、脑栓塞等病症,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9]。研究表明,该研究所选择的2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当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进行诊治,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1±3.2)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下降,并且与对照组(12.3±4.0)相比也明显降低,并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2.0%,与对照组患者(81.0%)相比较高,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治疗期间,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的患者,其不良反应率为1.0%,略高于对照组患者(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许多医疗机构也研究证实,醒脑静注射液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10]。由此可见,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其疗效显著,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理想,不良反应少,因此,它是一种有效、安全、理想、科学的临床治疗方法。

篇5:左氧氟沙星在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左氧氟沙星在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摘要:了解左氧氟沙星在耐多药肺结核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观察其不良反应和安全性。策略:对4月到4月接诊的74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比较观察。对照组37人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37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酌情添加左氧氟沙星,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显效14例、好转21例、无效2例,康复率为94.5%;对照组显效9例、好转22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3.7%。两组康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发生转氨酶升高3例、肠胃不适2例,头晕4例;对照组出现转氨酶升高6例、肠胃不适5例、头晕恶心5例。结论:左氧氟沙星在耐多药肺结核临床治疗中表现出色,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耐多药肺结核;左氧氟沙星;效果观察

耐多药肺结核是致死率较高的一类疾病,具有发病广泛、病情迁延难治、耐药性强的特征,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临床治疗发现常用的利福平、异烟肼等药物效果不佳。本次研究采用新型广谱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发现患者的康复效果比使用常规药物有较明显的提高,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与策略

1.1基本资料 选择204月到204月接诊的74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对照组37人,其中男性17人、女性20人,年龄为21~78岁,平均年龄42.6±3.5岁,侵润型14例、空洞型23例。实验组37人,其中男性19人,女性18人,年龄为23~74岁,平均年龄43.2±3.1岁,侵润型17人,空洞型1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性别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对于存在肝肾功能障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类疾病或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病史的患者进行排除。

1.2治疗策略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每日肌注阿米卡星0.4g一次,口服丙硫异烟胺片0.2g两次,口服氨基水杨酸钠4g三次。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与左氧氟沙星0.2~0.3g,每天两次[1]。治疗期间认真观察记录患者的痰细菌学表现、肺部造影、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项目,对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登记。

1.3评价标准 根据《结核病诊疗指南》[2]对患者的痰细菌学检查结果进行判断,持续两个月转阴为有效。根据胸片检查判断病灶部位康复状况,以吸收超过2/3且空洞闭合为显效。以吸收不足2/3且空洞缩小为好转。以病灶、空洞无变化甚至恶化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t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康复效果分析 实验组显效14例、好转21例、无效2例,康复率为94.5%;对照组显效9例、好转22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3.7%。两组康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耐多药肺结核是指肺结核患者对异烟肼、利福平等多种肺结核药物有较强的耐药性。此类患者接受治疗的效果普遍不理想,多具有久治不愈、效果不明显的特征,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呼吸系统主要疾病之一。从表1的结果来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方式上加入左氧氟沙星的'效果较为理想,患者的康复效率达到94.5%,远高于常规治疗组的83.7%。结合实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来看,左氧氟沙星显然具有康复效果好、不良反应少、适用范围广的特点。根据相关文献报道给出的结论,左氧氟沙星能够起到抑制细菌复制转录的效果[3],它在与R、H等药物进行搭配使用的时候不但没有产生交叉耐药性,还能够增强抗菌能力,提升药物的杀伤力,降低患者的耐药性。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典型的喹诺酮类药物,根据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研究,喹诺酮类药物的生物利用率很高,服药后药物在体液中的浓度与血药浓度之比≥1.0,对结核细菌的杀灭效果优于常规药物。

对于利福平、丙硫异烟胺德国药物治疗肺结核效果不理想的理由,我们分析与医务人员治疗肺结核的过程中用药不当有直接关系[4]。肺结核临床治疗中多见多种药物的混合使用,而在药物用量、搭配比例、服药频率方面却并没有做到科学合理,这就造成患者容易产生较强的耐药性,导致肺结核治疗无效。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左氧氟沙星不产生交叉耐药性,杀灭结核细菌的效率倍增,自然可以起效更快、效果更好。

至于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实验组有转氨酶升高、头晕、肠胃不适等5例不良反应,这与相关研究中阐述左氧氟沙星易发生胃肠道不适、神经系统不适、血尿癫痫、过敏等不良反应的观点相一致,同时也验证了左氧氟沙星产生不良反应更少的观点[5]。

4.结论

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效果较为理想,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燕妮.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第8期.

[2] 谢梅 王芳.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吉林医学,2014年,第12期.

[3] 李桂琴.耐多药肺结核治疗的疗效分析30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第2期.

[4]张霞 张丽 马斌等.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中外女性健康,2013年,第06X期.

[5] 王经林.左氧氟沙星辅治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年,第19期.

篇6: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疗效观察

作者:吕兰淑    作者单位:(吉林省延吉市医院循环内科,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钙,疗程7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总有效率73.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作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首选抗凝药物。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低分子肝素钙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包括初发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目前认为产生UAP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凝血系统激活、诱发腔内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1]。UAP药物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而积极合理的治疗是减少心肌梗死和死亡危险的关键。我院自2007年9月~2009年9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8例,取得满意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入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共38例。诊断符合国际心血管病学会及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与诊断标准》,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近期手术及内脏出血史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9例,治疗组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56.5岁,其中初发劳力性心绞痛8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9例,变异性心绞痛2例;对照组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57.5岁,其中初发劳力性心绞痛7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0例,变异性心绞痛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原发疾病等临床治疗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入院后根据病情给予休息、吸氧、静脉输入硝酸甘油,口服拜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每次5 000 I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疗程7 d。观察临床疗效、患者凝血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胸闷、气短好转,心电图ST段恢复≥1 mV。有效:心绞痛程度减轻,胸闷、气短症状减轻,心电图ST段恢复≥0.5 mV,T波由倒置变浅或平坦变直立。无效:各种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两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总有效率73.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两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凝血四项均在正常范围。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两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心血管病日益成为人们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健康的最大祸患。目前在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成为一大公害。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一种,其病理生理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明显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因此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除了应用常规的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其他药物辅助治疗外,还应给予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抗凝血酶III(ATIII)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其抗因子Xa活性与抗因子IIa活性之比达(2.5~5.0)∶1(肝素为1.0),同时由于低分子肝素钙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凝血过程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活化物,不被血小板第4因子所中和,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与传统的抗凝药比较,其治疗禁忌症和出血并发症大大减少,用药安全显著提高[2]。冯泽斌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UAP可明显改善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状况,减少各种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且未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疗效可靠,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临床使用价值,可作为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首选抗凝药物[3]。

【参考文献】

[1] 回金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9,7(2):69.

[2] 杨 雪.联合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96例的近期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3):109.

[3] 冯泽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09,2(6):34.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临床医学论文冠心病

探讨心理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

发挥课堂观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电力工程管理中进度管理效果探讨论文

中医治腺性膀胱炎效果好么

高血压怎么治疗

青春痘怎么治疗

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心理护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教学中

在坛中现代诗歌

红花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治疗效果观察(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红花注射液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治疗效果观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