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同步练习

时间:2023-09-03 03:42:21 作者:倒放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倒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平凡的世界》同步练习,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平凡的世界》同步练习,欢迎阅读!

篇1:《平凡的世界》同步练习

《平凡的世界》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笼lǒn 笼罩 笼统 笼络 竹笼

B.尽jìn 尽量 尽管 尽力 尽早

C.晕yùn 头晕 晕车 红晕 晕厥

D.转zhuàn 转悠 转盘 转圈 转轴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连绵 撒谎 父子两 桃红柳绿

B.旋即 脸颊 瞎转悠 世外桃园

C.贻误 蔓延 难为情 头晕眼花

D.暮霭 联袂 高粱面 不知所错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荒凉(人烟少,冷清)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B.惶恐(惊恐害怕) 惊讶(害怕) 转悠(在同一地方来回走)

C.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尊贵(可尊敬,高贵) 消磨(度过<时间,多指虚度>)

D.心慌意乱(形容内心惊慌,思绪纷乱) 窘迫(十分为难) 揶揄(嘲笑,讥讽)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他想到他穿这么一身破烂衣服,要跑到尊贵的县领导家里去 ,由不得一阵阵心跳耳热。

(2)他 别人已经打完饭后,才又从那个小门进了校园。

(3)孙少平的日子过得和往常差不多:吃黑高粱面馍;看借来的课外书;在城里的各个地方 。

A.作客 约摸 踯躅 B.做客 约摸 转悠

C.做客 猜测 踯躅 D.作客 猜测 转悠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 。 , 。 , ,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③②①⑥⑤④ B.③⑥⑤②④①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②④⑥①③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过去三十年来始终代表华语电影最高水准的香港金像奖,如今已沦为“港片式微”的最佳佐证,表明“香港制造”的旗帜正在慢慢蜕化。

B.这个小伙子,大大的脑袋,圆圆的眼睛,黝黑的皮肤,敦实的身材,说起话来瓮声瓮气。

C.在本赛季的CBA总决赛中,山东队被广东队横扫,屈居亚军,但山东队的队员们已经拼尽全力,广大球迷们不应求全责备他们的表现。

D.媒体报道,朝鲜公开宣布要准备第四次核试验,其危言危行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局势。

7、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B.现在,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座城市参与世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共有127个城市加入该活动。

C.人口老龄化,给“未富先老”的中国带来巨大考验和压力,健全和改善“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制度和服务体系刻不容缓。

D.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二、语段精读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8~13题。

(甲)

他一路相跟着和润叶姐进了县革委会的大门。进了大门后,他两只眼睛紧张地扫视着这个神圣的地方。县革委会一层层窑洞沿着一个小斜坡一行行排上去,最上面蹲着一座大礼堂,给人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在晚上,要是所有的窑洞都

亮起灯火,简直就像一座宏伟的大厦。

现在,少平看见最上面一排窑洞的砖墙边上,润生探出半截身子正看着他们往上走。润生抽着纸烟,不老练地弹着烟灰。田福堂的这个宝贝儿子刚一进城,就把干部子弟的派势都学会了。

少平跟着润叶进了她二爸家的院子,润生走过来对他说:“我到宿舍找了你两回,你到哪里去了?”

少平有点不好意思,说:“我??去给学校还镢头去了。”他一边撒谎,一边瞥了一眼这家著名人物的院子:一共四孔窑洞,一个不大的独院;墙那边看来还住着另外几家领导,格局和这院子一模一样。院子东边有个小房,旁边垒一堆炭块,显然是厨房。院子西边有个小花坛,一位穿灰毛线衣的人正拿把铁锨翻土。他以为这就是润叶她二爸。仔细一看,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干部,他并没见过。

他心慌意乱地跟润叶进了边上的一孔窑洞。润生说他要去看电影,和他打了个照面就走了。

润叶让他坐在一个方桌前,接着就出去为他张罗饭去了。

现在他一个人坐在这陌生的地方,心还在咚咚地跳着。两只手似乎没个搁处,只好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腿膝盖上。还好,这屋子里没人。他环顾四周,发现这窑洞里不盘炕,放着一些箱子、柜子和其他杂物。窑洞不小,留出很大一块空间。这张方桌的四周摆着一圈椅子、凳子,显然是专门吃饭的地方。

(乙)

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

现在,润叶姐把他送到了学校的大门口。她站定,说:“你快回去??”说完这话后,便从自己的衣袋里摸出个什么东西,一把塞进他的衣袋,旋即就转过身走了。走了几步她才又回过头说:“那点粮票你去换点细粮吧??”

少平还没有反应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润叶姐就已经消失在坡下的拐弯处了。 他呆呆地立在黑暗中,把手伸进自己的衣袋,紧紧地捏住了那个小纸包。他鼻子一酸,眼睛顿时被泪水模糊了??

8、下面对作家作品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遥,陕西清涧人,中国当代文学家。曾任陕西作协主席。

B.路遥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等,其中《人生》获茅盾文学奖。

C.《平凡的世界》以1975年至1985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黄土高原乡村和城镇发生的故事。通过孙、田、金三个家庭的命运遭际,矛盾纷争,展示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命运。

D.《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它所包蕴的社会历史主题与人生命运主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并且相得益彰地构成了作品的思想艺术深度。

9、下面对小说结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客》一文的结构安排是巧妙的。整篇文章以田润叶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孙少平到田润叶二爸家做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突出了主人公田润叶的美好形象。

B.开端:(开头――“孙少平一下子被这意外的邀请弄得不知所措”)写孙少平的贫困状况和他受的邀请。

C.发展:(“润生的姐姐叫他有什么事呢?”――“只好跟着润叶姐起身了”)写孙少平的内心矛盾与逃避。

D.高潮:(“他一路相跟着”――“来到通往中学的石坡路上”)写少平做客经过。 结局:(“走了一段路以后”――结尾),写润叶姐的嘱托。

10、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镇上工作的润叶时刻关心着少平。他应邀到她二爸家做客,遇上了开朗的田晓霞,润叶让少平捎信请他哥少安到镇上来。

B.《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巨大历史性变迁的长篇小说,犹如一幅史诗般壮阔的历史长卷,堪称新时期小说的一座丰碑,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C.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的背景上,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等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

D.路遥用浪漫主义的写实手法,娓娓动听地描绘了当代农村社会的美丑对立、善恶冲突,展示了人与环境不同方式的搏战,从而体察出人生艰难曲折的历程,张扬了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美。

11、(甲)段从孙少平的视角出发,他跟田润叶进县革委会大门到她二爸家所看到的景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乙)段中第一自然段是________描写,这段描写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横线画出(甲)(乙)两段中对润叶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人物性格。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世界多美啊》同步练习题目

《世界多美啊》同步练习题目

一、读拼音,写汉字。

mǔ jī gāo xìng zhàn lì tiān kōng

( ) ( ) ( ) ( )

二、填空。

“高”字是( )结构,部首是( ),可组词( )( )。

“乎”字是( )结构,部首是( ),第三笔是( )。

“鸡”字部首是( ),第六笔是( ),可组词( )( )。

“用”字是( )结构,部首是( ),可组词( )( )。

三、照样子写词语。

黄乎乎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四、用下面的字组词,并写一句话。

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一、文化常识

本文选自《 》,作者 ,他是 时著名的 家, 家。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这八大家是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林壑尤美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名之者谁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云归而岩穴暝

6、佳木秀而繁阴

7、负者歌于途

8、杂然而前陈者

9、宴酣之乐

10、太守谓谁

三、翻译语句。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6.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8.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0.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四、按原文填空。

1、,在乎山水之间也。

2、若夫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五、理解填空。

文章一开始由远及近、从面到点的描绘了 ,接着用两问两答,交代筑亭者、命名者和命名缘由,然后由景及人,用“ ”一句引出文章题旨,并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加以坐实,是“山水之乐”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第二段紧扣“山水之乐”,描绘了醉翁亭的“ ”之景和“ ”之景以及自己观赏这些景色的无穷乐趣。第三段描绘了“ ”、“ ”、“ ”和“ ”四个镜头,其中“ ”是作者着意要突现出的。第四段先写“太守归,宾客从”,然后写人去后“ ”,然后由鸟及人,层层导出文章主旨“ ”即与民同乐。纵观全文,文章通过对滁洲自然景物的描写、滁人游乐的记叙,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复杂感情。

六、填空题。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从结尾处可以更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写“ ”字,“ ”字只是表象。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

3、文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

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

4、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

5、当我们说某人做一件事,其真实目的并不在此的时候,常化用《醉翁亭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___ ____”(内江)

6、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的两种人是 ,《桃花源记》中则是用“ ”来指代。

7、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

8、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形容众宾客饮酒的欢乐场面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吉林)

9、美国大唱所谓的“人权”,其实是 ,目的在于干涉他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填写)

10、《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体散文,虽题为“醉翁亭记”,但用于正面描写醉翁亭的只有六个字,这六个字是“_______ ___________”。(锦州)

七、解释下列画线词。

1、临溪而渔(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

3、泉香而酒洌(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朝而往,暮而归( )而不知人之乐( )

4、而乐亦无穷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

5.“太守醉也”,“醉”有两层含义,你知道怎么理解吗?

6.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_________”字,从结尾处可以更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写“__________”字,“__________”字只是表象。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请你根据这几句中“乐”字的各自含义,说说加点“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篇4: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2)醉翁之意不在酒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4)临溪而渔

(5)杂然而前陈者()(6)苍颜白发()

(7)太守谓谁()(8)环滁皆山也()

(9)林壑尤美()(10)山行六七里()

(11)饮少辄醉()(12)颓然乎其间者()

(13)游人去而禽鸟乐也()(14)树林阴翳()

(15)翼然临于泉上者()(16)觥筹交错()

(17)名之者谁()(18)云归而岩穴暝()

(19)至于负者歌于滁()(20)野芳发而幽香()

(21)弈者胜()(22)晦明变化者()

(23)觥筹交错()(24)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6)临溪而渔()

二、判断选择。

1.下列词语中的“错”字与“觥筹交错”中的“错”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错愕良久B.铸成大错C.承蒙错爱D.错落有致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名:命名B.得之心而寓之酒寓:寄托

C.佳木秀而繁阴秀:繁茂D.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快乐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负/者歌于途B.已而夕阳/在山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庐陵/欧阳修也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6)野芳发而幽香。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内容理解。

1.本文作者是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

2.选出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C.选文第二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文中用了不少对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3.《醉翁亭记》除写了山水之乐外,还写到了“太守之乐”,请你从内容和它所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对“太守之乐”的理解。

4.选文第①节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用意?

5.选文第二段中“人之乐”和“太守之乐”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

“人之乐”的“乐”指______________

“太守之乐”的“乐”指__________

6.选文第①段描写山间的美景,先写变化之美,再写变化之美,给人以不同的美感。

7.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请简要分析。

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

9.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0.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1.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12.“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3.第(3)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__________。

14.《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的和谐之音。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风。

《桃花源记》飘逸着的理想之风。

15.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

16.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第1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2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姿”“众宾欢”“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17.在欧阳修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选文第3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

1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19.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20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②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21.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2.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

2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24.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同学们在考试中是不是经常遇见关于《醉翁亭记》的内容,重要性想必都不用和大家说了吧,初二语文醉翁亭记家庭作业希望大家可以好好运用,更多练习题请关注【初二语文同步练习】栏目!

篇5:再别康桥同步练习

再别康桥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撑(zhǎng)着 彷(páng)徨 凄(qī)清 巷(xiàng)道

B.彳亍(chì chù) 凄婉(wǎn) 颓圮(pǐ) 迷茫(méng)

C.河畔(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长篙(gāo)

D.斑斓(lán) 沉淀(dìng) 似(sì)的 泥(nì)古

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填空。

(1)徐志摩,笔名________,________。被认为是________诗派的盟主,著有________等诗集。

(2)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________;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

(3)轻轻的我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品味

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两节,回答5~7题。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5.这两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写出两节诗的韵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赤壁赋》同步练习

《赤壁赋》同步练习

1.选出加粗词注音、释义正确的一项。

A.歌窈窕(y2o ti3o)之章

浩浩乎如冯(p0ng通“凭”,乘)

虚御风击空明兮溯(s)逆流而上)流光

B.倚(y!依)歌而和(h8唱和)之

不绝如缕(l[细丝)

C.余音袅袅(y9 y9声音婉转悠长)

苏子愀(qi3o)然

横槊(shu^长矛)赋诗

D.羡(xi4n羡慕)长江之无穷

洗盏更酌(zhu$商量)

泣孤舟之嫠(l0)妇

2.选出加粗词的意义、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

A.苏子愀然

B.凌万顷之茫然

C.何为其然也

D.其声呜呜然

3.选出短语结构与众不同的一项()

A.白露横江

B.水光接天

C.旌旗蔽空

D.冯虚御风

4.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驾一叶之扁舟

B.倚歌而和之

C.自其变者而观之

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5.选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知不可乎骤得

D.郁乎苍苍

6.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举匏樽以相属

D.相与枕藉乎舟中

7.选出“之”字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一项()

A.不知东方之既白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哀吾生之须臾

D.羡长江之无穷

8.选出下列句中属被动句的一项()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9.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A.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惟兄嫂是依

D.渺渺兮予怀

10.选出下列作品中不同类的项()

A.《游褒禅山记》

B.《石钟山记》

C.《念奴娇·赤壁怀古》

D.《赤壁赋》

11.选出下列文句的译文有错的项()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我们任凭那苇叶般的小舟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这优美的月色美景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暗自哭泣。

C.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曹孟德横执着长矛吟诵诗篇,本来是一代杰出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儿呢?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做那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蜉蝣和沧海之中的一颗谷粒。

E.挟飞仙以遨游,抢明月而长终。

译文:带着仙人一起飞升遨游,怀抱着明月与它一起长存于天地间。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①—②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唐滟预关。

末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唐滟预关”,诗人历尽政治的险恶,终于由偏远的瞿唐滟预关归来。

B.“满川风雨独凭栏”这句诗于“岳阳楼上对君山”的意思大体是相同的,都是说诗人登上了岳阳楼极目远眺烟波中的君山。

C.“可惜不当湖水面”是说倘若能够乘舟前去观看充满神奇色彩的君山,那更是妙不可言。

D.“银山堆里看青山”,诗人厌恶世俗的金山、银山,认为真正美好的是大自然,是眼前令人心旷神怡的青山绿水。

②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未到江南先一笑”,表现了诗人心中充满生还的喜悦,所以虽然还未到故里,早已喜笑开怀。

B.“缩结湘娥十二鬟”的诗句,引用典故,借娥皇、女英的传说,赋予君山美妙神奇的色彩。

C.第一首诗采用了写实的手法,逐层写出了诗人生还之乐;第二首诗充满想象,既是写神奇的传说,又设想自身新临君山的景色。

D.这两首诗都写得明白清浅,通俗易懂。第一首直写行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第二首思绪浪漫,欣喜之意流于笔端。

1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①—②题。

乌夜啼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①选出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

A.“无言”而又“独上”,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B.“月如钩”在此处象征着人事的缺憾,被锁者,也不仅为“清秋”,亦为人也,凄婉哀伤之至。

C.上片所写,是后主李煜眼中之景,尚未着意抒情,是为下文作铺垫。

D.“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是将“离愁”喻为“丝楼”,生动地描绘出“愁”的深重、纷繁、无头绪。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令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公元767年,杜甫住在四川夔府的一所草堂中,后把草堂让姓吴的亲戚居住,这是第二次写给吴郎的诗。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A.“扑枣”即打枣,一二句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对西邻打枣的态度和原因。

B.三四两句是分析西邻打别家枣的原因,实在是出于贫穷无奈,因此作为枣树的主人应对她表示亲善。

C.五六句是劝诫枣树的新主人吴郎不要一搬进草堂就插上篱笆,使西邻多心,即使是防范远方的来客也不合时宜。

D.“征求”是指官吏们的剥削;“戎马”是指战乱。作者进一步分析西邻扑枣的原因,指出根源是官吏们的盘剥和持续十年的战乱。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进天阙。

[注] 此词写于靖康耻(靖康元年,金兵攻陷汴京,徽宗赵佶、钦宗赵恒被俘北去,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刚刚建立之时。陈迁辉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千载后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①对这首词的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写作者倚栏远眺,在一片风雨凄迷中,作者仿佛看到了中原人民在金兵铁蹄蹂躏下辗转呼号的惨境,以致于“怒发冲冠”。

B.“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句写自己已30多岁,建立的一些功业已化为了尘土,只留下当年披星戴月转战千里的回忆。

C.“驾长车”句写自己要驾着战车向敌军猛攻,要把敌人的要塞贺兰山踏破缺口,践为平地。

D.“壮志”句中的“壮志”与“笑谈”是互文,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者侵扰罪行的切齿痛恨。

②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音调激越,风格豪迈悲壮,为我们勾出了一位硬骨铮铮、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

B.全词分四层抒发了“壮怀”:回顾往昔战斗岁月,激励自己继续奋斗,国耻未雪,臣恨难灭;消灭敌人,收复失地;统一江山,朝拜皇帝。

C.上阕结尾“莫等闲”句已成为激励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早当奋发有为的千古箴铭;下阕结句把“朝天阙”当作自己的最高理想,流露出的忠君思想则是不足取的。

D.这首词语言朴实粗犷,掷地有声,很好地表达了悲愤激越的情感。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C 6.D

7.A 8.A 9.D

10.A

11.B、D、E

12.①D②C

13.①C②C

14.①B②C

篇7: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复习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作者:    ,朝代:    ,  诗人,   家。本文选自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等。

2.朗读给同学听听,注意语音、停顿、情感。

3.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

4.解释下列句子中“志”的意思:

(1)处之志之

(2)寻向所志

5.解释加点词意思。

(1)阡陌交通 交通: 。

(2)无论魏晋 无论: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 绝境:

(4)芳草鲜美 鲜美:

(5)欲穷其林 穷:

(6)具答之 具:

(7)悉如外人 悉:

(8)咸来问讯 咸:

(9)黄发垂髫

(10)并怡然自乐 并:

6.用课文原句(默写)回答问题。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3)文中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4)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5)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7.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 :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参考答案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2.略。

3.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志(1)处之志之 (作标记) (2)寻向所志 (标记,)

5.解释

(1)、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2)、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4)、芳草鲜美 鲜美:鲜艳美丽

(5). 穷:穷尽

(6)具:详尽

(7)悉:全部、完全。

(8)咸,都

(9)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10)并:都。

6.(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成语:(1)世外桃源(2)豁然开朗(3)无人问津(4)落英缤纷

8.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生物同步练习试题

《离骚》同步练习教参考答案

课文《离骚》的同步练习

《观潮》教学案例及同步练习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句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中学生平凡世界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语录

平凡的世界经典句子

平凡的世界 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同步练习(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平凡的世界》同步练习,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