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Talkabouti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文天祥《金陵驿·其一》原文赏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文天祥《金陵驿·其一》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文天祥《金陵驿》原文赏析
文天祥《金陵驿》原文赏析
时值深秋,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文天祥战败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经过旧地,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文天祥这两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
金陵驿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赏析
第一首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第二首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头两句从宋高宗当年的行宫,写到此时亡国的现实,连德祐皇帝(即宋端宗)也向元朝下拜称臣了。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从德祐皇帝写到小皇帝昺,两句分写皇帝的一降一死,概括地反映了南宋亡国的悲惨。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两句化用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诗意,进一步写出了自己国亡家破的孤寂危苦的心情。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最后,作者告诫自己,要为后世作出榜样。的确,四年后,诗人受尽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译文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
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江山沦丧在于没有宏伟的谋划,连德祐皇帝也向异族下拜称臣,就像从天上落入泥涂。
德祐已是亡国之君,即使杜鹃啼到嘴角流血也是无家可归了,小皇帝也死于非命。
人已老去,秋风吹得我心情不佳,梦中醒来,寒月照着孤寂的人。
在历史长河中,暂时的成败不算什么,最值得关注的是让人称道自己是一个大丈夫。
作者资料: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德祐元年(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8年被俘,后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监狱关了三年。元军屡次劝他投降,都被他坚决拒绝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败。1276年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先生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九死一生,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册!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作品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篇2:文天祥《金陵驿》赏析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赏析
金陵驿二首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译文】
其一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
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其二
江山沦丧在于没有宏伟的谋划,连德祐皇帝也向异族下拜称臣,就像从天上落入泥涂。
德祐已是亡国之君,即使杜鹃啼到嘴角流血也是无家可归了,小皇帝也死于非命。
人已老去,秋风吹得我心情不佳,梦中醒来,寒月照着孤寂的人。
在历史长河中,暂时的成败不算什么,最值得关注的是让人称道自己是一个大丈夫。
【赏析】
第一首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第二首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头两句从宋高宗当年的行宫,写到此时亡国的现实,连德祐皇帝(即宋端宗)也向元朝下拜称臣了。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从德祐皇帝写到小皇帝昺,两句分写皇帝的一降一死,概括地反映了南宋亡国的悲惨。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两句化用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诗意,进一步写出了自己国亡家破的孤寂危苦的心情。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最后,作者告诫自己,要为后世作出榜样。的确,四年后,诗人受尽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篇3:文天祥《金陵驿》赏析
文天祥《金陵驿》赏析
《金陵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赏析:
这诗写于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径金陵(今南京)时所作。时值深秋,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经过旧地,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两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篇4:文天祥金陵驿赏析
本诗写于1279年的深秋,此时,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今南京)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本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四年后,诗人受尽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篇5:文天祥金陵驿赏析
[创作背景]
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次年被押赴元都燕京(今北京)。这首诗就写于此次押解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时。在此之前,为挽救摇摇欲坠的赵宋王朝,诗人曾积极募集将士,组织抗战。谁曾料,如今竟成了阶下囚!壮志未酬,而故国江山已经沦亡,诗人心中怎能不感慨万千?于是诗中便充满了黍离之悲,亡国之痛,爱国之情,报国之心。
[内容评析]
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而自己也像那天边漂浮的孤云,不知归宿在哪里。面对南宋朝廷如夕阳般的沉沦,诗人不禁仰天长叹,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作者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垣的颓坏、人民的'离散死亡,感慨极深。接着,他又以「满地芦花」和「旧家燕子」表达了家国沧桑之感。自己同秋天的芦花一样随风飘零,一片浩劫之后,旧家燕子将飞往何处呢?诗的最后两句,化用了《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的语义和望帝死后化杜鹃的神话,表示现在我虽被迫离开故乡,绝无生还的希望,但即使死了,我也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飞回江南。诗人这种心志,可谓哀苦之至,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同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更是感动了后世许多人。
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这首诗是代表作之一。此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外柔内刚,沉挚悲壮,柔惋含蓄但又淋漓尽致。这种以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值得珍视。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德祐元年(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8年被俘,后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监狱关了三年。元军屡次劝他投降,都被他坚决拒绝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败。1276年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篇6:文天祥金陵驿
其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其二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译文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
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江山沦丧在于没有宏伟的谋划,连德祐皇帝也向异族下拜称臣,就像从天上落入泥涂。
德祐已是亡国之君,即使杜鹃啼到嘴角流血也是无家可归了,小皇帝也死于非命。
人已老去,秋风吹得我心情不佳,梦中醒来,寒月照着孤寂的人。
在历史长河中,暂时的成败不算什么,最值得关注的是让人称道自己是一个大丈夫。
注释
⑴金陵:今江苏南京。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供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吏休憩的地方。这里指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
⑵草合:草已长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⑶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
⑷别却:离开。
⑸啼鹃带血: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
⑹金瓯:金属制成的盛酒器,后借喻疆土的完整坚固。
⑺衮衣:衮服,古代帝王及上公绣龙的礼服。
⑻恶:病,情绪不佳。
赏析
其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其二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头两句从宋高宗当年的行宫,写到此时亡国的现实,连德祐皇帝(即宋端宗)也向元朝下拜称臣了。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从德祐皇帝写到小皇帝昺,两句分写皇帝的一降一死,概括地反映了南宋亡国的悲惨。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两句化用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诗意,进一步写出了自己国亡家破的孤寂危苦的心情。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最后,作者告诫自己,要为后世作出榜样。的确,四年后,诗人受尽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创作背景
这组诗写于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径金陵(今南京)时所作。时值深秋,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经过旧地,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两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
篇7:《金陵驿》文天祥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译文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
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江山沦丧在于没有宏伟的谋划,连德祐皇帝也向异族下拜称臣,就像从天上落入泥涂。
德祐已是亡国之君,即使杜鹃啼到嘴角流血也是无家可归了,小皇帝也死于非命。
人已老去,秋风吹得我心情不佳,梦中醒来,寒月照着孤寂的人。
在历史长河中,暂时的成败不算什么,最值得关注的是让人称道自己是一个大丈夫。
注释
⑴金陵:今江苏南京。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供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吏休憩的地方。这里指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
⑵草合:草已长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⑶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
⑷别却:离开。
⑸啼鹃带血: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
⑹金瓯:金属制成的盛酒器,后借喻疆土的完整坚固。
⑺衮衣:衮服,古代帝王及上公绣龙的礼服。
⑻恶:病,情绪不佳。
赏析
第一首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第二首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头两句从宋高宗当年的行宫,写到此时亡国的现实,连德祐皇帝(即宋端宗)也向元朝下拜称臣了。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从德祐皇帝写到小皇帝昺,两句分写皇帝的一降一死,概括地反映了南宋亡国的悲惨。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两句化用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诗意,进一步写出了自己国亡家破的孤寂危苦的心情。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最后,作者告诫自己,要为后世作出榜样。的确,四年后,诗人受尽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篇8:文天祥《金陵驿》
文天祥《金陵驿》两首
《金陵驿》其一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金陵驿》其二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创作背景]其二
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次年被押赴元都燕京(今北京)。这首诗就写于此次押解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时。在此之前,为挽救摇摇欲坠的赵宋王朝,诗人曾积极募集将士,组织抗战。谁曾料,如今竟成了阶下囚!壮志未酬,而故国江山已经沦亡,诗人心中怎能不感慨万千?于是诗中便充满了黍离之悲,亡国之痛,爱国之情,报国之心。
[内容评析]其二
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而自己也像那天边漂浮的孤云,不知归宿在哪里。面对南宋朝廷如夕阳般的沉沦,诗人不禁仰天长叹,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作者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垣的颓坏、人民的离散死亡,感慨极深。接着,他又以「满地芦花」和「旧家燕子」表达了家国沧桑之感。自己同秋天的芦花一样随风飘零,一片浩劫之后,旧家燕子将飞往何处呢?诗的最后两句,化用了《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的语义和望帝死后化杜鹃的神话,表示现在我虽被迫离开故乡,绝无生还的希望,但即使死了,我也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飞回江南。诗人这种心志,可谓哀苦之至,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同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更是感动了后世许多人。
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这首诗是代表作之一。此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外柔内刚,沉挚悲壮,柔惋含蓄但又淋漓尽致。这种以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值得珍视。
诗人文天祥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族在中国北方强大起来,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国。几十年间,纵横欧亚,攻城略地,烧杀掳掠,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他的儿子窝阔台继位后,又灭了金国,随即挥鞭南指,进攻南宋。从1235-1279年,双方战斗了40多年,南宋朝廷终于灭亡。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终。
篇9:文天祥《金陵驿》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族在中国北方强大起来,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国。几十年间,纵横欧亚,攻城略地,烧杀掳掠,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他的儿子窝阔台继位后,又灭了金国,随即挥鞭南指,进攻南宋。从1235-1279年,双方战斗了40多年,南宋朝廷终于灭亡。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终。
篇10:金陵驿文天祥
宋代:文天祥
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二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译文
一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
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二
江山沦丧在于没有宏伟的谋划,连德祐皇帝也向异族下拜称臣,就像从天上落入泥涂。
德祐已是亡国之君,即使杜鹃啼到嘴角流血也是无家可归了,小皇帝也死于非命。
人已老去,秋风吹得我心情不佳,梦中醒来,寒月照着孤寂的人。
在历史长河中,暂时的成败不算什么,最值得关注的是让人称道自己是一个大丈夫。
赏析
第一首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第二首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头两句从宋高宗当年的行宫,写到此时亡国的现实,连德祐皇帝(即宋端宗)也向元朝下拜称臣了。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从德祐皇帝写到小皇帝昺,两句分写皇帝的一降一死,概括地反映了南宋亡国的悲惨。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两句化用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诗意,进一步写出了自己国亡家破的孤寂危苦的心情。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最后,作者告诫自己,要为后世作出榜样。的确,四年后,诗人受尽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德祐元年(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8年被俘,后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监狱关了三年。元军屡次劝他投降,都被他坚决拒绝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败。1276年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 金陵新亭翻译赏析
文天祥《金陵驿·其一》原文赏析(通用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