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利智利特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教育孩子时应避免的7个禁语,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教育孩子时应避免的7个禁语,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 目录
篇1:教育孩子时应避免的7个禁语
教育孩子时应避免的7个禁语
禁语1“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
说话分析: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
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深远影响:若父母长期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只会让大的一方对弟妹怀恨在心,渐渐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弟妹则会仗着自己年纪小,认为别人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日后会不断犯错。
禁语2“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说话分析:有时父母为避免孩子们争夺玩具,实行同一款玩具买两件,孩子就不会因为别人有自己没有而产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间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纷争,父母便对她们说:“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其实这种教导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借着互相分享玩具的时机,懂得体谅别人的'需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而可以获得与别人分享的喜悦。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让孩子意识到某些东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别人的,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楚河汉界”的观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
禁语3“哪个乖就爱哪个。”
说话分析: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这样说,就能把孩子驯服得服服帖帖。“谁乖就爱谁”反而会向孩子灌输“爱是有条件”的错误观念。父母让孩子觉得,只要表现好些、行为乖些,父母才会爱你一些。长辈这样的心态,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剧孩子们的竞争,为了争取长辈的爱,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种方法来取悦长辈。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长辈的爱不可靠,愈加自卑。
深远影响:长此以往,孩子会为了讨好长辈和争取他们的爱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现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应以真诚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带着面具,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下。
禁语4“弟弟一个人呢,快去陪他玩玩。”
说话分析:这种命令式的吩咐,只会令孩子反感。试想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话,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当然会感到扫兴。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长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只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却不理会自己,这样无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膜。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只会令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变差。父母若经常要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会令孩子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禁语5“她是我们家佣人,我们有权骂她。”
说话分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对孩子说:“她只是个保姆。”这样的话是极富阶级观念的,让孩子意识到她是佣人,我们雇她工作,我们就有权骂她!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尊重保姆曾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试想这样的情况,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犯了错,父母却怪保姆没照看好,这只会令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教导,甚至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懂得承担责任。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在未了解事情真相前,只凭孩子的一面之词,就责备保姆,这会纵容犯错的孩子重蹈覆辙。
禁语6“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娇?等客人走了再罚你!”
说话分析:亲戚远道而来,孩子在别人面前撒娇,父母一时怒上心头,说出这样的话。一般来说,父母为免客人和自己尴尬,不便马上责骂孩子,准备等客人走了之后再说。可是由于父母和客人谈笑风生,把处罚的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不过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却不立即处罚,等得太久,可能连孩子也忘了处罚的事。如果想取得惩罚孩子的效果,让孩子知错能改,就要立即处理,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少。
深远影响:施行奖惩,都该即时处理,才能获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惩罚,可能已把自己的过错忘得一干二净,另责罚的作用大大减少。
禁语7“那个孩子叫什么名字?我叫老师罚他!”
说话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给人欺负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护他,为他出头。
不过,父母要知道,孩子说出自己的情况,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关心,父母应该以关怀的态度教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即找老师代为出头。如果问题不是太严重,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如鼓励孩子把事情告诉老师,由老师来处理。记住: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
深远影响:因为小朋友间的争执时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问题,都找父母出头,有谁还敢和他玩呢?这样只会令孩子变得更孤立。
篇2:教育孩子时应该避免这7个禁语
说话分析: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
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深远影响:若父母长期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只会让大的一方对弟妹怀恨在心,渐渐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弟妹则会仗着自己年纪小,认为别人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日后会不断犯错。
禁语2 “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说话分析:有时父母为避免孩子们争夺玩具,实行同一款玩具买两件,孩子就不会因为别人有自己没有而产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间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纷争,父母便对她们说:“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其实这种教导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借着互相 分享玩具的时机,懂得体谅别人的需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而可以获得与别人分享的喜悦。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让孩子意识到某些东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别人的,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楚河汉界”的观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
禁语3 “哪个乖就爱哪个。”
说话分析: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这样说,就能把孩子驯服得服服帖帖。“谁乖就爱睡”反而会向孩子灌输“爱是有条件”的错误观念。父母让孩子觉得,只要表现好些、行为乖些,父母才会爱你一些。长辈这样的心态,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剧孩子们的竞争,为了争取长辈的爱,遮 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种方法来取悦长辈。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长辈的爱不可靠,愈加自卑。
深远影响:长此以往,孩子会为了讨好长辈和争取他们的爱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现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应以真诚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带着面具,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下。
禁语4 “弟弟一个人呢,快去陪他玩玩,幼教之友《教育孩子时应避免这7个禁语》。”
说话分析:这种命令式的吩咐,只会令孩子反感。试想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话,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当然会感到扫兴。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长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只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却不理会自己, 这样无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膜。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只会令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变差。父母若经常要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会令孩子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禁语5 “她是我们家佣人,我们有权骂她。”
说话分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对孩子说:“她只是个保姆。”这样的.话是极富阶级观念的,让孩子意识到她是佣人,我们雇她工作,我们就有权骂她!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尊重保姆曾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试想这样的情况,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犯了错, 父母却怪保姆没照看好,这只会令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教导,甚至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懂得承担责任。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在未了解事情真相前,只凭孩子的一面之词,就责备保姆,这会纵容犯错的孩子重蹈覆辙。
禁语6 “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娇?等客人走了再罚你!”
说话分析:亲戚远道而来,孩子在别人面前撒娇,父母一时怒上心头,说出这样的话。一般来说,父母为免客人和 自己尴尬,不便马上责骂孩子,准备等客人走了之后再说。可是由于父母和客人谈笑风生,把处罚的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不过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却不立即处 罚,等得太久,可能连孩子也忘了处罚的事。如果想取得惩罚孩子的效果,让孩子知错能改,就要立即处理,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少。
深远影响:施行奖惩,都该即时处理,才能获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惩罚,可能已把自己的过错忘得一干二净,另责罚的作用大大减少。
禁语7 “那个孩子叫什么名字?我叫老师罚他!”
说话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给人欺负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护他,为他出头。
不过,父母要知道,孩子说出自己的情况,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关心,父母应该以关怀的态度教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即找老师代为出 头。如果问题不是太严重,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如鼓励孩子把事情告诉老师,由老师来处理。记住: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
深远影响:因为小朋友间的争执时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问题,都找父母出头,有谁还敢和他玩呢?这样只会令孩子变得更孤立。
篇3:教育孩子时应该要避免的错误做法
教育孩子时应该要避免的错误做法
恐吓是不端行为的邀请函。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恐吓会刺激他们重复做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当孩子被告知:“如果你再做这件事……”时,他听不到“如果你”这三个字,他听到的只是“再做这件事”。有时他会把这句话理解为:老师希望我再做一次,要不她会失望的。这样的警告不但无用,而且后果更糟糕。孩子肯定会再犯那些让人讨厌的行为。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的原因吧。当孩子再次抢小朋友玩具时,请别再说:“如果你再抢玩具,就……”。直接告诉孩子:“不可以抢玩具。”当他再抢时,把他的玩具拿走,让他自己在没有受到伤害的前提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孩子重复做被禁止的事情。
同样的,当你明确告诉孩子如果他做某事或不再做某事,那么他会得到某种奖赏:
“如果你不再尿床,我会带你去游乐场。”
“如果你学会这首诗,我会带你去麦当劳。”
“如果你今天乖乖听话,我就请你吃好吃的东西。”
这种“如果……那么”的方法可能偶尔会激励孩子为了眼前的目标努力,但是很少会鼓励孩子一直努力下去,甚至从来不会。在班上我就深有体会,前段时间班里孩子吃饭吃的`不好,于是我便采取了贿赂的办法:“如果谁把饭都吃完了,我就奖贴纸。”当时的效果真是好极了,不过可想而知,第二次,第三次,这种方法已经完全没有效果了。现在,我换了一种办法,吃饭时我什么都没有说,但当看到孩子吃完了饭时,我就会适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当然有的时候还是会有物质的奖励。这个方法对很大一部分的孩子都很有激励的作用,而且持续到现在都是有效的。
从中可以看出:如果奖赏没有事先通知,如果是一个惊喜,如果代表承认和感激,这样的奖赏才会非常有益,非常让人开心。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培养礼貌的方法。
礼貌是品质特征,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通过对有礼貌的父母同化、模仿来学会礼貌举止。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礼貌时,父母必须要有礼貌。当孩子忘了说“谢谢”时,父母会当着其他人的面指出来,这种做法至少可以说是很不礼貌的。父母急急忙忙地提醒孩子说:“再见”,甚至他们自己都还道别。
说孩子不礼貌不会有好的效果,和父母的愿望相反,这不会让他们变得懂礼貌起来。而且这样做的危险是孩子会接受我们的评价,然后把它视为对自己的看法的一部分。一旦他们认为自己是无礼的,他们就会一直以这种形象生活下去。要想有更好一点的效果,大人必须使用简单的、有礼貌的语句。去朋友或亲戚家拜访提供了向孩子示范礼貌的机会。千万不能用粗鲁方式教育孩子懂礼貌。
在孩子成长的岁月中,如何处理他们的一系列错误行为,每一个父母都曾为难、困惑过。而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清楚地表达我们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待孩子时,要尊重他们,就像我们希望他们尊重我们那样。这种处理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既充满关爱,有不失权威,并且能够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放在我们老师和孩子身上也同样如此。
篇4:家长教育孩子时应要做到三不四要
家长教育孩子时应要做到三不四要
很多家长为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而苦恼,专家建议不妨先从“三不四要”开始做起。
“三不”是:
1.不要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更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2.不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挂在嘴边。家长重复这种无效的方式只能让孩子更厌倦学习, 产生精神沟通障碍,回避与父母交谈;
3.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四要”是:
1.家长要学会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孩子得到父母的认可,可以培养“阳光心理”,从而让孩子更自信;
2.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关注孩子的心情和感觉比关注成绩更重要;
3.家长要寻找与孩子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与孩子找到共同的话题,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4.家长要与孩子交朋友。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们的情感、意愿以及他们的隐私。
篇5:教育孩子时爸妈应扮好红白脸
教育孩子时爸妈应扮好红白脸
核心提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常常会出现爸妈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有时候甚至会在孩子面前相持不下。心理学家建议,父母的角色虽然不同,但是在教育孩子上应该意见一致,父母要办好“红白脸”。
晚饭后,爸妈带着5岁的睿睿下楼散步。路过一个花坛,睿睿顺手把里面的一朵花摘了下来。爸爸看到后,立马板起脸严厉批评:“花坛里的花是大家 的,你怎么能这么自私地摘下来呢!”妈妈却马上拦着爸爸说:“这算啥事啊!孩子只是觉得好玩,别人家小孩也摘。”结果第二天,居委会王阿姨找上门来,说睿 睿又去摘花了。
上述例子中,父亲过于严厉,母亲过于袒护,事实上双方都欠妥。在家庭教育中,夫妻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针对同一件事,双方实质看 法一致,但态度上,一个人严厉批评,另一个较温和。这与我国家庭教育里“严父慈母”的传统较类似。这种教育方法若使用得当,既能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或习惯 是不被允许的,又能避免批评过于严厉;若使用不当,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明显错误的事情,若一方批评、责罚,另一方态度过于暧昧,甚至袒护,孩子就会形成一种错觉:“我做的不一定是错的.,因为妈妈(或爸爸)没有批评我, 而爸爸(或妈妈)老看我不顺眼,爱指责我。”这样,孩子很难省过纠非,不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行为,还可能让孩子把一方当靠山,变得有恃无恐,甚至加 深亲子间的误会,给夫妻之间制造矛盾。这种教育模式还容易让孩子产生这样的困惑:“一个让我干,一个不让我干,我到底该听谁的呢?”
建议对明显错误的事情,比如乱摘花、没礼貌、欺负人等,家长一定要统一意见,严肃指出这是不应该做的。对那些模棱两可或非原则性的事情,比如不 小心打破碗、认生不肯喊人、偶尔不愿睡觉等,不妨采取“红脸白脸”的做法,但要错开时间。比如不愿睡觉,不妨爸爸先来严厉指出“再不睡觉明天就起不来 了”,过一会妈妈再来安慰宝宝,哄他睡觉。值得注意的是,用“红脸白脸”法教育子女时,基本立场要尽量保持一致。如果双方有分歧,最好先私下交谈,达成一 致后再教育孩子。
篇6:接孩子时应注意的问题教育心得
每到放学之际,总能看到许多家长带着零食、饮料在幼儿园门口等着接孩子,一看到孩子就将好吃的、好喝的塞过去,或者盯着孩子刨根问底……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对上幼儿园产生排斥感,不利于孩子熟悉适应新环境,也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那么在接孩子时家长应该具体注意哪些问题呢?
不宜“饮料等待”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每天都带上甜饮料去接孩子。其实在幼儿园,老师每天都会定时提醒孩子喝水,绝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都能养成喝足量白开水的良好习惯。家长如果带饮料给孩子,反而会干扰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好习惯。
不宜“零食补偿”
由于担心幼儿园的饭菜不合孩子胃口,孩子会吃不饱,许多家长会给孩子准备一大堆零食,任其挑选。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促使孩子不好好地吃晚饭,因为知道每天有零食补充,孩子在幼儿园吃饭时也会留有余地。
不宜“迁就放纵”
孩子刚上幼儿园,有些不适应、不愉快,发点小脾气也是正常的,此时家长不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而应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其情绪好转,或者帮助孩子正确地看待所遇到的事情,排解掉孩子心中的不快。
不宜“刨根问底”
孩子离家一整天,家人难免惦念,但接到孩子后,不要围着孩子问“老师对你好不好”“有没有人欺负你”之类的话。孩子的情绪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家长的紧张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不仅会使孩子厌烦,也会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并强化孩子对幼儿园的`反感。
不宜“偏听偏信”
由于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他们有时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比如当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先通过老师侧面了解情况,而不要直接对孩子说:“这还得了,我去找老师。”此外,孩子还经常会将问题的结尾作为答案,比如家长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会回答:“尿裤子了。”家长问:“你吃没吃饱?”孩子会回答:“没吃饱。”因此,建议家长注意问话方式,并多与老师沟通,客观地了解孩子的在园状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 避免近义词
教育孩子时应避免的7个禁语(合集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