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赠韦处士》全诗

时间:2022-11-25 01:18:55 作者:云跑哪里去了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云跑哪里去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白居易《赠韦处士》全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白居易《赠韦处士》全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白居易《赠韦处士》全诗

白居易《赠韦处士》全诗

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

骄阳连毒暑,动植皆枯槁。

旱日乾密云,炎烟焦茂草。

少壮犹困苦,况予病且老。

脱无白栴檀,何以除热恼。

汗巾束头鬓,膻食熏襟抱。

始觉韦山人,休粮散发好。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篇2: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白居易,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

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白居易,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的意思,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赏析 -白居易的诗

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五排   秋景引闲步,山游不知疲。

杖藜舍舆马,十里与僧期。

昔尝忧六十,四体不支持。

今来已及此,犹未苦衰羸。

[予往年有诗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六十

年太老,四体不支持。今故云。]

心兴遇境发,身力因行知。

寻云到起处,爱泉听滴时。

南村韦处士,西寺闲禅师。

山头与涧底,闻健且相随。

篇3:《赠程处士》全诗翻译赏析

《赠程处士》全诗翻译赏析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的诗意:阳光随着心意洒落,河水听任感情流淌。

出自王绩《赠程处士》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注释

扰扰:烦乱。

悉:全,都。

悠悠:众多的样子。

姬旦:周公。相传周代的礼乐制度都是周公制定的。

孔丘:孔子名丘。相传《诗经》《尚书》由孔子编选而成。

参考译文

一百年来长久地混乱纷争,千万种事物全都并举杂陈。阳光随着心意洒落,河水听任感情流淌。

礼乐拘箝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不如枕在高高的枕头上,时时求得长醉以消除愁闷。

赏析

此诗题为赠人,实为叙志咏怀,抒写诗人厌倦世事,鄙弃儒家观念,故取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萧疏旷达,气格遒健,借“赠程处士”而一吐胸中块垒,兼引程处士为同调。

此诗抒写诗人厌倦世事,鄙弃儒家观念,故取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萧疏旷达,气格遒健。

在隋、唐两代都曾出仕的王绩,早年曾有襟怀抱负。自谓“弱龄有奇调,无事不兼修”,“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晚年叙志示翟处士》)。但在隋唐之际的乱世,他所期待的诏书始终没有到来,“觅封侯”更谈何容易。中年逢丧乱后,便绝意仕进,归隐田庐,过他置酒烧枯叶,披书坐落花的生活去了。

首二句,先写“百年”,次写“万事”,以“百”、“万”两个约数接“扰扰”、“悠悠”,且以表示内在感情的“长”、“悉”相衔接,概括了时间、空间和人事的纷繁,显示出诗人厌烦尘嚣、追求解脱的心理。由于诗人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郁郁不得志,以致“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自撰墓志》)。因此,他不得不对自己原先以正统儒者自居,以周公、孔子为楷模,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进行深刻反思。反思的结果,使他觉悟到:正是“礼乐”囚禁了“姬旦”,“诗书”缚住了“孔丘”。囚禁、束缚二句,在前两句的映衬对比下,显得分外强烈、沉痛。日出日落尚且可以随意自然,洋洋河水尚且可以任情东流,何况是人呢?为什么要既受礼乐的束缚,又受人事的拘牵,在忧生嗟世中作徒然的努力?“日光”、“河水”一联,诗人以自然的景象与不自由的自我进行对比,至“礼乐”、“诗书”一联发而为愤激语。诗人决心皈依自然,过清静无为的生活。而皈依自然,归隐田庐,不仅永远做不了圣人,还必须放弃一整套与正统儒家思想相关联的处世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来对抗社会,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这种新的价值取向就是睡与醉。

“不如高枕上,时取醉消愁。”睡,代表不以世事为念的`生活;醉,意味着对社会的消极反抗。这也就是诗人在《田家三首》《醉后》《过酒家五首》中所说的:“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史载王绩嗜酒,为六合县丞,即因嗜酒被劾去职;曾求为太乐丞。《全唐诗》今存王绩诗一卷,多绕酒气。如“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春”,“平生唯酒乐,作性不能无”(《田家三首》),“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山中叙志》),“散诞时须酒,萧条懒向书”(《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等。其诗题中亦多“酒”字,如《尝春酒》《独酌》《题酒店壁》《看酿酒》等。虽篇篇有酒,但无一醉语。在这首诗中表现出的,不仅有他所企慕的阮籍、陶潜的萧疏旷达之风,而且以自然的语言,遒健的气概,涤初唐排偶板滞之习,与他著名的《野望》诸诗一起,透露出唐诗未来的新曙光。

篇4: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白居易,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的

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白居易,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的意思,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赏析 -白居易的诗

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五古   骄阳连毒暑,动植皆枯槁。

旱日干密云,炎烟焦茂草。

少壮犹困苦,况予病且老。

既无白钐矗何以除热恼?

[华严经云:以钐赐可砟艹一切热恼而得清凉也。]

汗巾束头鬓,膻食熏襟抱。

始觉韦山人,休粮散发好。

篇5:赠卫八处士全诗翻译赏析

赠卫八处士全诗原文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赠卫八处士全诗意思

人生旅途常有别离不易相见,就像参星商星实在难得相遇。

今夜又是一个什么吉日良辰,让我们共同在这烛光下叙谈。

青春壮健年少岁月能有多少,转瞬间你我都已经两鬓如霜。

昔日往来的朋友一半已去世,我内心激荡不得不连声哀叹。

没想到我们已分别廿个春秋,今天还能亲临你家里的厅堂。

相分别是你还没有结婚成家,倏忽间你的子女已成帮成行。

他们彬彬有礼笑迎父亲老友,亲切地询问我来自什么地方?

还来不及讲述完所有的往事,你就催促儿女快把酒菜摆上。

冒着夜雨剪来了青鲜的韭菜,呈上新煮的黄米饭让我品尝。

主人感慨见面的机会太难得,开怀畅饮一连喝干了十几杯。

一连喝干十几杯还没有醉意,令我感动你对老友情深意长。

明日分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茫茫的世事真令人愁绪难断。

赠卫八处士全诗注释

卫八处士,名字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八,是处士的排行。

动如,是说动不动就像。参(shēn)商,二星名。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於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於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

苍,灰白色。访旧”句,意谓彼此打听故旧亲友,竟已死亡一半。访旧,一作“访问”。“惊呼”句:有两种理解,一为:见到故友的惊呼,使人内心感到热乎乎的;二为:意外的死亡,使人惊呼怪叫以至心中感到火辣辣的难受。惊呼,一作“呜呼”。

成行(háng),儿女众多。“父执”:词出《礼记·曲礼》:“见父之执。”意即父亲的执友。执是接的借字,接友,即常相接近之友。

乃未已,还未等说完。

儿女”一作“驱儿”。罗,罗列酒菜。“夜雨”句:与郭林宗冒雨剪韭招待好友范逵的故事有关。林宗自种畦圃,友人范逵夜至,自冒雨剪韭,作汤饼以供之。《琼林》:冒雨剪韭,林宗款友情殷;踏雪寻梅,孟浩然自娱兴雅。“间”:读去声,搀和的意思。黄粱,即黄米。新炊是刚煮的新鲜饭。

主,主人,即卫八。称就是说。曹植诗:“主称千金寿。”

累,接连。

故意长,老朋友的情谊深长。

山岳,指西岳华山。这句是说明天便要分手。

世事,包括社会和个人。两茫茫,是说明天分手后,命运如何,便彼此都不相知了。极言会面之难,正见令夕相会之乐。这时大乱还未定,故杜甫有此感觉。根据末两句,这首诗乃是饮酒的当晚写成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概是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杜甫作华州司功参军时所作。公元759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回华州时经过奉先县。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于是写下这动情之作赠给卫八处士。

赠卫八处士全诗赏析

《赠卫八处士》这首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赠卫八处士》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诗人与卫八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此时俱已鬓发斑白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很不正常。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地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痛伤。《赠卫八处士》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诗人款款写来,毫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意。这里“问我来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写些路途颠簸的情景,然而诗人只用“问答乃未已”一笔轻轻带过,可见其裁剪净炼之妙。接着又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香喷喷的二米饭。这自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主称”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受,总束上文。这样,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末二句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暗示着明日之别,悲于昔日之别:昔日之别,今幸复会;明日之别,后会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诗人是在**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一夕相会,特别不寻常。于是,那眼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诗人对这一夕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愿望。《赠卫八处士》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是一种内在的沉郁顿挫。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篇6:赠卫八处士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赠卫八处士》是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所作。乾元二年(759)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路过奉先县,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感伤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赠给卫八处士。“卫八处士”姓卫,八是他的排行;生平不详。“处士”隐居不仕的人或没有做官的读书人。诗歌抒发了人生离多聚少和世事沧桑的感叹。

开头四句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参与商”均是星座名,参星在西而商星在东,当一个上升,另一个下沉,故不能相见。这四句是说,人生如参星和商星,此一出彼一没,常常彼此不得相见;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我们还能在烛灯如此近亲而尽情叙谈。这几句从离别写到聚首,跨越时间二十年。开头两句是离别的悲,后两句是相见的喜,可以说,真是悲喜交集。诗人喜的是能与朋友相见,如此**的时局中居然还能相见;悲的是朋友之间离别,自己漂泊异乡,家人朋友各在他乡,同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几年,而今即使长安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可以说,这悲喜交加正是诗人对这个乱离时代和对心酸人生的感受。

诗人紧接着写道:“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这里承上而来,是从时间上说的。意思是说,青春壮年实在是没有几时,不觉得你我都巳鬓发苍苍了。其中,“能几时”与“鬓发已苍”相联系,说出了青春的短暂,人世沧桑,以此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而产生的惋惜之情。人生短暂,今日相见要说的很多,而诗人却选择了“青春壮年”和“鬓发苍”这一跨时来写这一变化,不但形象生动,而且蕴含着深层的意义。在意义上和艺术手法上正与杜甫在《春望》中所说的“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写道:“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意思是说,打听故友大半早成了鬼了,听到这些,心中惊呼,热流回荡。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这里,诗人与朋友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热流回荡,极为难受。其中,“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焉知”即哪里知道。这里诗人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可以说,这里暗含了幸存者的欣慰,也带着无尽的伤感与深深的悲凉。

见面后,朋友之间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诗人写道:“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意思是说,当年握别时你还没有成亲,今日见到你儿女已经成行。他们和顺地敬重父亲和挚友,热情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这次重来,诗人的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就暗示了时间过得真快,儿女都逐渐大了,当然我们也就“鬓发各已苍”。特别是诗人用了四句来写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这不但表现了卫八的儿女懂事,教养好,而且暗示了卫八的修养与品质之高。

接着写道:“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间”即掺合。意思是说,三两句问答话还没有说完,你便叫家人张罗家常酒筵。雨夜割来的嫩嫩春韭为菜,刚煮好的掺入黄梁米饭真是香。诗人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虽然说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但是这里面却包含中老朋友的热情与淳朴友情。在那个**的年代,这也许就是最好的招待。

诗人接着写道:“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故意”即故交的情意。意思是说,一举杯就接连喝了十杯。十杯酒我也难得醉,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明天早上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情世事都如此渺茫!这里表现了主客尽情畅饮的情景。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想到李白的诗酒人生。李白痛苦,借酒消愁而愁更愁。所以,在古代诗歌中,酒总是与忧伤、悲愁相联系的。这里,杜甫与朋友卫八喝酒,突出了“一举累十觞”的狂喝。这“狂喝”不就是暗示了卫八的内心不平静:也许对战争后**时局的伤感,也许是朋友相见的高兴,也许是感悟到人生的短暂。诗人在此写卫八,也是在写自己。你看,诗人不是说“感子故意长”吗?就是诗人地点出了今昔二十年来朋友之情未变的情意。

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所以,诗歌最后两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这里,不但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首尾照应,而且表现了世事渺茫,难以难料,而人生短暂,明日之别,后会又在哪一年的悲戚。可以说,诗歌不论是抒情,或是叙述,无处不表现出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层次分明。

诗歌写朋友之间的相会,首先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再写酒宴的款待的热情与激情,最后写了“主称会面难”而“明日隔山岳”离别伤感。

其次,前后照应

诗人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表现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受,强调了诗人与卫八的情深意长。

再次,用反问句

诗歌中,诗人用了反问句,以此强调了自己对卫八的情感和对世事茫茫难自料的悲戚。

第四,情感变化

诗歌中,首先写相见时激动的感受,接着是相互问询的温馨,再是招待时的热情,最后写了离别的伤感。可以说,诗人和卫八的情感在起伏中给表现出来。

篇7:赠卫八处士全诗翻译赏析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诗意: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赠卫八处士》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参考译文

世间上的挚友真难得相见,好比此起彼落的参星与商星这两个星宿。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挑灯共叙衷情?

青春壮年实在是没有几时,不觉得你我各巳鬓发苍苍。打听故友大半都已逝去了,听到你惊呼胸中热流回荡。

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当年握别时你还没有成亲,今日见到你儿女已经成行。

他们和顺地敬重父亲挚友,热情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三两句问答话还没有说完,你便叫他们张罗家常酒筵。

雨夜割来的.春韭嫩嫩长长,刚烧好黄梁掺米饭喷喷香。你说难得有这个机会见面,一举杯就接连地喝了十杯。

十几杯酒我也难得一醉呵,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赏析

《赠卫八处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诗写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写了人生聚散不定,故友相见格外亲。然而暂聚忽别,却又觉得世事渺茫,无限感慨。诗的开头四句,写久别重逢,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第五至八句,从生离说到死别,透露了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从“焉知”到“意长”十四句,写与卫八处士的重逢聚首以及主人及其家人的热情款待,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最后两句写重会又别之伤悲,低徊婉转,耐人寻味。全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

该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

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诗人与卫八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

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此时俱已鬓发斑白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很不正常。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地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痛伤。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诗人款款写来,毫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意。这里“问我来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写些路途颠簸的情景,然而诗人只用“问答乃未已”一笔轻轻带过,可见其裁剪净炼之妙。接着又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香喷喷的二米饭。这自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主称”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受,总束上文。这样,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末二句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暗示着明日之别,悲于昔日之别:昔日之别,今幸复会;明日之别,后会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诗人是在**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一夕相会,特别不寻常。于是,那眼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诗人对这一夕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愿望。

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是一种内在的沉郁顿挫。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篇8:《赠卫八处士》的全诗翻译赏析

《赠卫八处士》的全诗翻译赏析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诗意: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赠卫八处士》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参考译文

世间上的挚友真难得相见,好比此起彼落的参星与商星这两个星宿。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挑灯共叙衷情?

青春壮年实在是没有几时,不觉得你我各巳鬓发苍苍。打听故友大半都已逝去了,听到你惊呼胸中热流回荡。

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当年握别时你还没有成亲,今日见到你儿女已经成行。

他们和顺地敬重父亲挚友,热情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三两句问答话还没有说完,你便叫他们张罗家常酒筵。

雨夜割来的春韭嫩嫩长长,刚烧好黄梁掺米饭喷喷香。你说难得有这个机会见面,一举杯就接连地喝了十杯。

十几杯酒我也难得一醉呵,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赏析

《赠卫八处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诗写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写了人生聚散不定,故友相见格外亲。然而暂聚忽别,却又觉得世事渺茫,无限感慨。诗的开头四句,写久别重逢,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第五至八句,从生离说到死别,透露了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从“焉知”到“意长”十四句,写与卫八处士的重逢聚首以及主人及其家人的热情款待,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最后两句写重会又别之伤悲,低徊婉转,耐人寻味。全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

该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

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诗人与卫八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

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此时俱已鬓发斑白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很不正常。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地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痛伤。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诗人款款写来,毫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意。这里“问我来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写些路途颠簸的情景,然而诗人只用“问答乃未已”一笔轻轻带过,可见其裁剪净炼之妙。接着又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香喷喷的二米饭。这自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主称”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受,总束上文。这样,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末二句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暗示着明日之别,悲于昔日之别:昔日之别,今幸复会;明日之别,后会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诗人是在**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一夕相会,特别不寻常。于是,那眼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诗人对这一夕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愿望。

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是一种内在的沉郁顿挫。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赏析二

杜甫《赠卫八处士》是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所作。乾元二年(759)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路过奉先县,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感伤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赠给卫八处士。“卫八处士”姓卫,八是他的排行;生平不详。“处士”隐居不仕的人或没有做官的读书人。诗歌抒发了人生离多聚少和世事沧桑的感叹。

开头四句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参与商”均是星座名,参星在西而商星在东,当一个上升,另一个下沉,故不能相见。这四句是说,人生如参星和商星,此一出彼一没,常常彼此不得相见;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我们还能在烛灯如此近亲而尽情叙谈。这几句从离别写到聚首,跨越时间二十年。开头两句是离别的悲,后两句是相见的喜,可以说,真是悲喜交集。诗人喜的是能与朋友相见,如此**的时局中居然还能相见;悲的是朋友之间离别,自己漂泊异乡,家人朋友各在他乡,同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几年,而今即使长安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可以说,这悲喜交加正是诗人对这个乱离时代和对心酸人生的感受。

诗人紧接着写道:“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这里承上而来,是从时间上说的。意思是说,青春壮年实在是没有几时,不觉得你我都巳鬓发苍苍了。其中,“能几时”与“鬓发已苍”相联系,说出了青春的短暂,人世沧桑,以此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而产生的惋惜之情。人生短暂,今日相见要说的很多,而诗人却选择了“青春壮年”和“鬓发苍”这一跨时来写这一变化,不但形象生动,而且蕴含着深层的意义。在意义上和艺术手法上正与杜甫在《春望》中所说的“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写道:“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意思是说,打听故友大半早成了鬼了,听到这些,心中惊呼,热流回荡。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这里,诗人与朋友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热流回荡,极为难受。其中,“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焉知”即哪里知道。这里诗人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可以说,这里暗含了幸存者的欣慰,也带着无尽的伤感与深深的悲凉。

见面后,朋友之间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诗人写道:“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意思是说,当年握别时你还没有成亲,今日见到你儿女已经成行。他们和顺地敬重父亲和挚友,热情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这次重来,诗人的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就暗示了时间过得真快,儿女都逐渐大了,当然我们也就“鬓发各已苍”。特别是诗人用了四句来写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这不但表现了卫八的儿女懂事,教养好,而且暗示了卫八的修养与品质之高。

接着写道:“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间”即掺合。意思是说,三两句问答话还没有说完,你便叫家人张罗家常酒筵。雨夜割来的嫩嫩春韭为菜,刚煮好的掺入黄梁米饭真是香。诗人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虽然说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但是这里面却包含中老朋友的热情与淳朴友情。在那个**的年代,这也许就是最好的招待。

诗人接着写道:“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故意”即故交的情意。意思是说,一举杯就接连喝了十杯。十杯酒我也难得醉,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明天早上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情世事都如此渺茫!这里表现了主客尽情畅饮的情景。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想到李白的诗酒人生。李白痛苦,借酒消愁而愁更愁。所以,在古代诗歌中,酒总是与忧伤、悲愁相联系的。这里,杜甫与朋友卫八喝酒,突出了“一举累十觞”的狂喝。这“狂喝”不就是暗示了卫八的内心不平静:也许对战争后**时局的伤感,也许是朋友相见的高兴,也许是感悟到人生的短暂。诗人在此写卫八,也是在写自己。你看,诗人不是说“感子故意长”吗?就是诗人地点出了今昔二十年来朋友之情未变的情意。

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所以,诗歌最后两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这里,不但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首尾照应,而且表现了世事渺茫,难以难料,而人生短暂,明日之别,后会又在哪一年的悲戚。可以说,诗歌不论是抒情,或是叙述,无处不表现出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层次分明。

诗歌写朋友之间的相会,首先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再写酒宴的款待的热情与激情,最后写了“主称会面难”而“明日隔山岳”离别伤感。

其次,前后照应

诗人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表现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受,强调了诗人与卫八的情深意长。

再次,用反问句

诗歌中,诗人用了反问句,以此强调了自己对卫八的情感和对世事茫茫难自料的悲戚。

第四,情感变化

诗歌中,首先写相见时激动的感受,接着是相互问询的温馨,再是招待时的热情,最后写了离别的伤感。可以说,诗人和卫八的情感在起伏中给表现出来。

《惜牡丹花》白居易全诗赏析

白居易《杏园中枣树》全诗赏析

白居易《李都尉古剑》全诗赏析

《赠裴十四》的全诗翻译赏析

闲适诗白居易

鹅赠鹤 白居易

商女不知亡国恨全诗

白居易《禽虫十二章》之七全诗鉴赏

赠郑处士,赠郑处士温庭筠,赠郑处士的意思,赠郑处士赏析

白居易的诗有

白居易《赠韦处士》全诗(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白居易《赠韦处士》全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