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重现的阅读答案

时间:2023-10-25 03:52:57 作者:wuzuier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wuzui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镜头重现的阅读答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镜头重现的阅读答案,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镜头重现的阅读答案

镜头重现的阅读答案

冬日,唐汉无事便上街,转悠到了街头转角处,就发现有一位老人缩在墙脚,浑身在发抖。唐

汉看了很心疼,便脱下棉衣给老人穿上。老人很感动,连声说:“谢谢!谢谢!”唐汉却摆摆手,道: “不用谢,不用谢!”说着,还从口袋里摸出一张 10 元钱递过去,道:“您去买点吃的吧。”

老人拿着唐汉递过去的钱,手颤抖得更厉害了,嘴里还是谢个没完,眼睛里全是感激的泪水。 唐汉心里说不出来的得意,便挥挥手,转身要离开了。

就在这时,有一个声音传过来:“请先生慢走。”唐汉见是一位挂着相机的年轻人。年轻人很客 气地对唐汉说:“您好,先生,刚才您的举动我看到了,真让我感动,只可惜前面的镜头没拍到。” “你是记者?”唐汉问。年轻人递给唐汉一张名片,果然是晚报的记者。记者的名字还挺熟的。 记者还让唐汉看拍好的镜头。唐汉看了,果真没有前面给老人穿棉衣的镜头。唐汉也觉得好可惜。

记者说:“如果把这组镜头能完整地在报纸上展现出来,那肯定会感动一大批人的。” 可棉衣已经穿在老人身上,镜头不可能再重现。

“没办法了。”唐汉也有些惋惜地说。 记者建议:“这样行不行,我们让镜头重现一遍。” 唐汉眼睛一亮试探着问:“这样做行吗?” “行,当然行!”记者回答。

于是唐汉走近老人,蹲在老人的眼前,很客气地商量道:“老大爷,是这样的,这位记者想补 拍一个镜头,想重现一下刚才我给您棉衣时的场景,所以呢想借用一下您的棉衣,让我先穿上,然 后再给您穿上,您愿意吗?”

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盯着唐汉,双手把棉衣捂得紧紧的,不吭声。 记者也过来劝说:“老大爷,他说得没错,我是晚报的记者,想给他补拍一个镜头,请您配合

一下好吗?” 老人一会儿看记者,一会儿看唐汉,还是不说话,双手依然把棉衣抓得紧紧的。 唐汉见状心里老大不高兴:这老人也真不太像话,怎么能这样呢?我又不是要回棉衣,只是想

拍个镜头嘛,真是的,这老人…… 唐汉想到这里只好无奈地对记者说:“算了吧。” “那真的太可惜了!”记者很惋惜地叹息道。 唐汉也不想这样就放弃,说:“那你帮我想个办法吧。” 记者摸了摸了自己的脖颈,试探着说:“要不,给他一点钱行不行?”

唐汉觉得很有道理,再次蹲在老人的面前,说:“老人家,您把棉衣借我穿一穿,我给您 10 块 钱,您看好不好?”说着,唐汉从钱包里掏出一张 10 元钞票,在老人眼前亮了一下。老人的眼睛 也一亮,却没伸出手去抓它。唐汉只好收回。

记者说:“借您的衣服穿穿拍张相片,就给您 10 元钱,您看好不好?” 老人看看唐汉,又瞧瞧记者,很不情愿地脱去棉衣。 唐汉心里大喜,连忙保证:“拍一张给你 10 元。”

于是,唐汉按照记者的要求,穿上原来自己的棉衣,重现了给老人棉衣的整个过程。唐汉做得 一丝不苟,非常认真。

只是,让唐汉纳闷儿的是,他给老人穿棉衣时,老人一点也不感动,眼睛里没有泪水,嘴里连 个‘谢’字都没有,表情木然,人像个木桩,一动不动。

记者看了看数码片对唐汉说:“老人的表情太差了,上不了报啊!” 唐汉问:“那怎么办?”

记者说:“重拍吧。” 唐汉只好对老人说:“老人家,这相片还得重拍呢,请你配合一下。”见老人木然的样子,便又

说:“这样吧,我给你 20 元,不,50 元钱,但你得像第一次那样对我说感激的话。” 老人眼睛忽然一亮,一手撑着地,很艰难地站了起来,从身上一把扯下棉衣,往唐汉怀里一摔,

迎着阳光一瘸一拐地往前走去了。 唐汉目瞪口呆,鼻子忽然有些酸酸的难受。 记者却在旁边建议说:“你重新找一位老人吧。” 唐汉狠狠地瞪了记者一眼,跑着去追老人了。 老人在阳光里晃动。

(选自《小小说月刊》2009 年第 11 期)

16.作者以“镜头重现”为小说题目的意图是什么?(4 分)

17.小说中画线句子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18.小说中的唐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6.【内容分析】(4分)

①揭示小说线索,点明全文围绕“镜头重现”的缘起、经过、结果来展开情节。

②突出关键情节,围绕核心情节展现人物形象和揭示作品主题。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语言赏析】(5分)

小说中的画线句子揭示了老人伤心、痛心之情。因为老人清楚地感觉到这一次给自己穿棉衣是唐汉在做秀,只是把自己当作满足虚荣心的一件道具;老人感觉不到他的真诚,反而觉得在唐汉第一次给自己穿棉衣时所表现出来的善良的同情被玷污了。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中,老人是一个可怜的弱者形象,他期盼得到关心和帮助,对别人的关爱与同情也充满了感恩之情。对老人的这段细节描写,展示了老人形象的另一面——他虽然只是个可怜的弱者,但弱者也有自尊心,也有做人的尊严,老人是一个有尊严的弱者的形象。这个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使老人这个形象更加丰满。

这段细节描写还具有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小说不仅提出了关爱弱者的主题,更深刻地指出了应该如何关爱弱者的严峻而深刻的命题。对弱者的关心不仅是物质上的,也应该包括对弱者心灵的关爱与尊重。小说深刻地指出,对弱者的关爱首先应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这才是有尊严的爱。

[5分。结合文本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2分;结合文本分析从丰富人物形象或深化小说主题两方面指出描写的作用,一点2分,两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

18.【个性化解读】(6分)

①唐汉是一个善良而有爱心的人。

②唐汉是一个贪慕虚荣的人。

③唐汉是一个有一定自省力,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

[3分。答对一点给1分,任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3分。意思对即可。]

分析示例:

[答案示例①]唐汉看见瑟缩街头的可怜的老人,很心疼,主动脱下棉衣给老人穿上,还送10元钱给老人买吃的,可见他是个善良而有爱心的人。

[答案示例②]唐汉为了让记者重现他为老人穿棉衣的镜头,一而再的以钱来引诱老人重拍照片,表明虚荣心在他的身上作怪。

[答案示例③]老人拒绝拍照,把棉衣往往唐汉怀里一摔,一拐一拐地离开的举动令唐汉意识到自己虚荣的表现已经深深地伤害了老人的自尊心,他断然跑去追赶老人,表明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能立即以行动补救。

[3分。能够结合文本对所概括人物形象的其中一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篇2:《镜头重现》阅读习题及答案

《镜头重现》阅读习题及答案

冬日,唐汉无事便上街,转悠到了街头转角处,就发现有一位老人缩在墙脚,浑身在发抖。唐汉看了很心疼,便脱下棉衣给老人穿上。老人很感动,连声说:“谢谢!谢谢!”唐汉却摆摆手,道: “不用谢,不用谢!”说着,还从口袋里摸出一张 10 元钱递过去,道:“您去买点吃的吧。”

老人拿着唐汉递过去的钱,手颤抖得更厉害了,嘴里还是谢个没完,眼睛里全是感激的泪水。唐汉心里说不出来的得意,便挥挥手,转身要离开了。

就在这时,有一个声音传过来:“请先生慢走。”唐汉见是一位挂着相机的年轻人。年轻人很客气地对唐汉说:“您好,先生,刚才您的举动我看到了,真让我感动,只可惜前面的镜头没拍到。”“你是记者?”唐汉问。年轻人递给唐汉一张名片,果然是晚报的记者。记者的名字还挺熟的。记者还让唐汉看拍好的镜头。唐汉看了,果真没有前面给老人穿棉衣的镜头。唐汉也觉得好可惜。

记者说:“如果把这组镜头能完整地在报纸上展现出来,那肯定会感动一大批人的。” 可棉衣已经穿在老人身上,镜头不可能再重现。

“没办法了。”唐汉也有些惋惜地说。记者建议:“这样行不行,我们让镜头重现一遍。” 唐汉眼睛一亮试探着问:“这样做行吗?” “行,当然行!”记者回答。

于是唐汉走近老人,蹲在老人的眼前,很客气地商量道:“老大爷,是这样的,这位记者想补拍一个镜头,想重现一下刚才我给您棉衣时的场景,所以呢想借用一下您的棉衣,让我先穿上,然后再给您穿上,您愿意吗?”

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盯着唐汉,双手把棉衣捂得紧紧的,不吭声。记者也过来劝说:“老大爷,他说得没错,我是晚报的记者,想给他补拍一个镜头,请您配合一下好吗?” 老人一会儿看记者,一会儿看唐汉,还是不说话,双手依然把棉衣抓得紧紧的。唐汉见状心里老大不高兴:这老人也真不太像话,怎么能这样呢?我又不是要回棉衣,只是想拍个镜头嘛,真是的,这老人…… 唐汉想到这里只好无奈地对记者说:“算了吧。” “那真的太可惜了!”记者很惋惜地叹息道。唐汉也不想这样就放弃,说:“那你帮我想个办法吧。” 记者摸了摸了自己的脖颈,试探着说:“要不,给他一点钱行不行?”

唐汉觉得很有道理,再次蹲在老人的面前,说:“老人家,您把棉衣借我穿一穿,我给您 10 块钱,您看好不好?”说着,唐汉从钱包里掏出一张 10 元钞票,在老人眼前亮了一下。老人的眼睛也一亮,却没伸出手去抓它。唐汉只好收回。

记者说:“借您的衣服穿穿拍张相片,就给您 10 元钱,您看好不好?” 老人看看唐汉,又瞧瞧记者,很不情愿地脱去棉衣。唐汉心里大喜,连忙保证:“拍一张给你 10 元。”

于是,唐汉按照记者的要求,穿上原来自己的'棉衣,重现了给老人棉衣的整个过程。唐汉做得 一丝不苟,非常认真。

只是,让唐汉纳闷儿的是,他给老人穿棉衣时,老人一点也不感动,眼睛里没有泪水,嘴里连个‘谢’字都没有,表情木然,人像个木桩,一动不动。

记者看了看数码片对唐汉说:“老人的表情太差了,上不了报啊!”唐汉问:“那怎么办?”

记者说:“重拍吧。” 唐汉只好对老人说:“老人家,这相片还得重拍呢,请你配合一下。”见老人木然的样子,便又

说:“这样吧,我给你 20 元,不,50 元钱,但你得像第一次那样对我说感激的话。” 老人眼睛忽然一亮,一手撑着地,很艰难地站了起来,从身上一把扯下棉衣,往唐汉怀里一摔,

迎着阳光一瘸一拐地往前走去了。 唐汉目瞪口呆,鼻子忽然有些酸酸的难受。记者却在旁边建议说:“你重新找一位老人吧。”唐汉狠狠地瞪了记者一眼,跑着去追老人了。老人在阳光里晃动。

(选自《小小说月刊》2009 年第 11 期)

1.作者以“镜头重现”为小说题目的意图是什么?(4 分)

2.小说中画线句子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3.小说中的唐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揭示小说线索,点明全文围绕“镜头重现”的缘起、经过、结果来展开情节。②突出关键情节,围绕核心情节展现人物形象和揭示作品主题。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5分)小说中的画线句子揭示了老人伤心、痛心之情。因为老人清楚地感觉到这一次给自己穿棉衣是唐汉在做秀,只是把自己当作满足虚荣心的一件道具;老人感觉不到他的真诚,反而觉得在唐汉第一次给自己穿棉衣时所表现出来的善良的同情被玷污了。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中,老人是一个可怜的弱者形象,他期盼得到关心和帮助,对别人的关爱与同情也充满了感恩之情。对老人的这段细节描写,展示了老人形象的另一面——他虽然只是个可怜的弱者,但弱者也有自尊心,也有做人的尊严,老人是一个有尊严的弱者的形象。这个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使老人这个形象更加丰满。

这段细节描写还具有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小说不仅提出了关爱弱者的主题,更深刻地指出了应该如何关爱弱者的严峻而深刻的命题。对弱者的关心不仅是物质上的,也应该包括对弱者心灵的关爱与尊重。小说深刻地指出,对弱者的关爱首先应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这才是有尊严的爱。

18.(6分)①唐汉是一个善良而有爱心的人。②唐汉是一个贪慕虚荣的人。③唐汉是一个有一定自省力,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

[3分。答对一点给1分,任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3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①】唐汉看见瑟缩街头的可怜的老人,很心疼,主动脱下棉衣给老人穿上,还送10元钱给老人买吃的,可见他是个善良而有爱心的人。

【答案示例②】唐汉为了让记者重现他为老人穿棉衣的镜头,一而再的以钱来引诱老人重拍照片,表明虚荣心在他的身上作怪。

【答案示例③】老人拒绝拍照,把棉衣往往唐汉怀里一摔,一拐一拐地离开的举动令唐汉意识到自己虚荣的表现已经深深地伤害了老人的自尊心,他断然跑去追赶老人,表明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能立即以行动补救。

[3分。能够结合文本对所概括人物形象的其中一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篇3:《生活中的小镜头》阅读答案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就像一个个小镜头。我热爱生活,也热爱那一个个小镜头,它们使我受到教育。然而,我最喜爱图书馆里那一个个小镜头。

清晨,图书馆的大门敞开了,各种各样的人便争先恐后地涌进了图书馆。紧接着都各自盯上了自己的目标,小心翼翼地取下书,极温柔地抚摸着,就像抚摸着孩子光滑的脸蛋。

不一会儿,图书馆里恢复了平静,只能偶尔听到翻书的声音,也显得极小。人们完全沉醉在书的海洋里。

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一边看着,一边伏案疾书,有时还停下来皱紧眉头想想什么,不时地扶扶那滑落在鼻梁上的眼镜;一位留披肩发的姑娘,顾不得去整理那散乱的长发,只是用大眼睛在书上贪婪地扫着,不时地甩一下那束垂到额前的头发;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鼻梁上架着老花镜,眯着眼睛,把书拿得远远的,显得很费力,但仍旧舍不得把书放下;几个孩子趴在桌子上,用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念着,很吃力,却很专注……

我悄悄地离开图书馆。但这生活中的小镜头却怎么也忘不了。它好像在告诉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1、照样子填空。(4分)

(光滑)的(脸蛋) (温柔)地(抚摸)

( )的'( ) ( )地( )

( )的( ) ( )地www.( )

2、短文中具体描写了哪几个人物,请你用横线画出。(2分)

3、这些人物的表现,告诉了我们什么?(3分)

4、你喜欢读书吗?你读书时最关心书中的什么?这学期你读了哪些书?请任选一本介绍一下。(4分)

5、小珠在自己家的书房里挂了一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言,你想在自己家的书房里挂一幅什么名言呢?请写在下面。(2分)

参考答案

1、略

2、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 一位留披肩发的姑娘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 几个孩子

3、4、5略

篇4:《生活中的小镜头》阅读及答案

《生活中的小镜头》阅读及答案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就像一个个小镜头。我热爱生活,也热爱那一个个小镜头,它们使我受到教育。然而,我最喜爱图书馆里那一个个小镜头。

清晨,图书馆的大门敞开了,各种各样的人便争先恐后地涌进了图书馆。紧接着都各自盯上了自己的目标,小心翼翼地取下书,极温柔地抚摸着,就像抚摸着孩子光滑的脸蛋。

不一会儿,图书馆里恢复了平静,只能偶尔听到翻书的声音,也显得极小。人们完全沉醉在书的海洋里。

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一边看着,一边伏案疾书,有时还停下来皱紧眉头想想什么,不时地扶扶那滑落在鼻梁上的眼镜;一位留披肩发的姑娘,顾不得去整理那散乱的`长发,只是用大眼睛在书上贪婪地扫着,不时地甩一下那束垂到额前的头发;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鼻梁上架着老花镜,眯着眼睛,把书拿得远远的,显得很费力,但仍旧舍不得把书放下;几个孩子趴在桌子上,用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念着,很吃力,却很专注……

我悄悄地离开图书馆。但这生活中的小镜头却怎么也忘不了。它好像在告诉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1、照样子填空。(4分)

(光滑)的(脸蛋)(温柔)地(抚摸)

的()()地()

()的()()地()

2、短文中具体描写了哪几个人物,请你用横线画出。(2分)

3、这些人物的表现,告诉了我们什么?(3分)

4、你喜欢读书吗?你读书时最关心书中的什么?这学期你读了哪些书?请任选一本介绍一下。(4分)

5、小珠在自己家的书房里挂了一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言,你想在自己家的书房里挂一幅什么名言呢?请写在下面。(2分)

参考答案:

1、略

2、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一位留披肩发的姑娘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几个孩子

3、4、5略

篇5: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阅读答案

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

出格尔木不到一小时,就到昆仑山口了。一块不很规则的火山石上,镌刻着几个鲜红的大字:昆仑山口。

草原轻柔漫展,随着我们行驶的节奏而荡开高原的韵律。草势不够丰厚肥美,甚至没有形成绿的层次。偶尔能够看到一个小水湾,闪动着草原的清纯的灵性。在一个小水湾旁边,我竟捕捉到了一只孤独的藏羚羊。

与辽阔的空间相比,它显得过于渺小了,因而格外令人怜悯。我被这种情绪感染着,觉得藏羚羊肯定通人性。对于像我这样远道而来的摄影人,的确是抓取到了一个悲天悯人的镜头。随着长焦镜头的缓缓调动,我与藏羚羊一寸寸地挨近了。我能够看到它身上不易分辨的毛色中掺糅的杂色,还有它那娇媚的充盈着生动气息的唇线。它的腿很修长,身体的流畅轮廓在高原的光照下显得温情脉脉。

当我定格在它的眼睛上时,我被震动了。它的眼神里怎么飘泻出一串惊恐的光斑,带动着全身微微颤栗?还未等我读懂它的惊俱来自何处,这只令人垂怜的小生灵竞然掉头狂奔。

我茫然无措地搜寻着来自它周围的威胁物。显然,我没有找到,只能任凭它像个不规则的亮点在远处的苍穹中变得越来越忧惚。正是在这种忧惚中,我下意识地瞅瞅我那照相器材:探出去的长镜头像枪口一样,正瞄准了这只无辜的小生灵。顿时,我明白了我的错误。它是担心,我按住快门的手会在瞬间发射出夺命的子弹。

猎猎寒风扯破了天边的云朵。我缓缓收起照相器材,一片惆怅中,我想起了这样的文字:

“夜幕降临了,汽车前灯亮了,成百上千头藏羚羊向危险地带狂奔而去。枪声四起,藏羚羊嘶鸣不止。飞扬的尘土染成了粉红色。偷猎者驱车而去。……一头藏羚羊已经被剥去了皮,它不住地淌血。幼羚羊依偎在死去的母羚羊身边,吮吸着它冰冷的乳头……”

这段报载的文字已经拓印到我的心上了,并且不断地折磨着我:从我镜头下达去的那只藏羚羊,会不会就是那吮吸过冰冷乳头的孤儿呢?

[注]悲天悯人:哀叹时世艰辛,怜惜百姓疾苦。

1.第3段中的“悲天悯人的镜头”具体指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2.第5段中,作者“明白了我的错误”。根据文意,解释这“错误”的具体含义。(4分)

3.第6段引述了报载的猎杀藏羚羊的文字,有什么作用?(4分)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正因为藏羚羊十分渺小,娇媚生动,温情脉脉,而且依恋母亲,所以作者觉得藏羚羊肯定通人性。

B.藏羚羊“像个不规则的亮点在远处的苍穹中变得越来越恍惚”。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藏羚羊因惊恐而狂奔逃命,疾速远去的情景。

C.“猎猎寒风扯破了天边的云朵。”这句景物描写,既写出了作者的自责心理,又揭露了偷猎者的残忍无情。

D.文章结尾说残杀藏羚羊的事“不断地折磨着我”,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残杀生灵的暴行的愤慨,也表达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的强烈愿望。

【参考答案】

1.藏羚羊在作者的镜头前惊恐万状、全身颤栗的情景,使得作者内心震动。4分,应包含藏羚羊惊恐和作者震动,各2分。意思符合、表达通顺即可)

2.作者的照相架势使得藏羚羊误认为要向它射击。(4分),应包含照相架势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各2分。(意思符合、表达通顺即可)

3.点明上文藏羚羊受惊吓的社会原因,揭示了人类残害生灵的暴行及其严重程度。两个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4.AC 4分,(各2分)

篇6:生活中的小镜头阅读答案

生活中的小镜头阅读答案

生活,宛如一部情节曲折的电影,一个个精彩的小镜头,便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我热爱生活,也热爱那一个个小镜头,它们使我受到教育,得到启迪。然而,我更偏爱图书馆里那一个个小镜头。

清晨,图书馆的大门敞开了,各种各样的人便争先恐后地涌进了图书馆。留披肩发的,梳辫子的,剃平头的,梳分头的,黑发的,白发的……穿皮鞋的,穿球鞋的,高跟的,平跟的……宽敞的图书馆似乎拥挤了些。

人们进了图书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欣慰地笑了笑,好像这封闭了一夜的图书馆里的空气很清新似的。紧接着,那双眼皮、单眼皮,都各自盯上了自己的目标;那粗糙的手、细腻的手、宽大的手、纤细的'手,都小心翼翼地取下书,极温柔地抚摸着,就像抚摸着孩子光滑的脸蛋儿……

图书馆里骚动了一阵之后,又恢复了平静,只能偶尔听到翻书的声音,那声音也显得极小、极小。人们完全沉醉在书的海洋里了……

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一边看着,一边伏案疾书,有时还停下来皱紧眉头想想什么,不时地扶扶那滑落在鼻梁上的眼镜。一个留披肩发的姑娘,顾不上去整理那散乱的长发,只是用大眼睛在书上贪婪地扫着,不时地甩一下那束垂到额前的刘海儿,看那神情,要是有把剪刀的话,她一定要把那束刘海儿铰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鼻梁上架着老花眼镜,眯着眼睛,把书拿得远远的,显得很费力,但仍旧舍不得把书放下。几个孩子趴在桌上,用手指着书,一个字一个字默默地念着,很吃力,却很专注……

我,没有打扰任何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图书馆。但这生活中的小镜头,我却怎么也忘不了,它似乎在告诉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1、“人们进了图书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欣慰地笑了笑,好像这封闭了一夜的图书馆里的空气很清新似的。”这句话中“好像……似的”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第5自然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它似乎在告诉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它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能,“好像……似的”不能省略,以为这句话跟形象的说明了人们进入图书馆之后发自内心的愉悦的笑容。

2、图书馆读书的场景。

3、它告诉了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动人的美丽的风景,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一定会经常发现这些美丽的小镜头。

篇7:《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阅读答案

出格尔木不到一小时,就到昆仑山口了。一块不很规则的火山石上,镌刻着几个鲜红的大字:昆仑山口。

草原轻柔漫展,随着我们行驶的节奏而荡开高原的韵律。草势不够丰厚肥美,甚至没有形成绿的层次。偶尔能够看到一个小水湾,闪动着草原的清纯与灵性。在一个小水湾旁边,我竟捕捉到了一只孤独的藏羚羊。

与辽阔的空间相比,它显得过于渺小了,因而格外令人怜悯。我被这种情绪感染着,觉得藏羚羊肯定通人性。对于像我这样远道而来的摄影人,的确是抓到了一个悲天悯人的镜头。随着长焦镜头的缓缓调动,我与藏羚羊一寸寸的挨近了。我能够看到它身上不易分辨的毛色中掺糅的杂色,还有它那娇媚的充盈着生动气息的唇线。它的腿很修长,身体的流畅轮廓在高原的光照下显得温情脉脉。

当我定格在它的眼睛上时,我被震动了。它的眼神里怎么飘泻出一串惊恐的光斑,带动着全身微微颤栗?还未等我读懂它的惊惧来自何处,这只令人垂怜的小生灵竟然掉头狂奔。

我苍茫无措的搜寻着来自它周围的威胁物。显然,我没有找到,只能任凭它像个不规则的亮点在远处的苍穹中变得越来越恍惚。正是在这种恍惚中,我下意识地瞅瞅我那照相器材:探出去的长镜头像枪口一样,正瞄准了这只无辜的小生灵。顿时,我明白了我的错误。它是担心,我按住快门的手会在瞬间发射出夺命的子弹。

猎猎寒风扯破了天边的云朵。我缓缓收起照相器材,一片惆怅中,我想起了这样的文字:“夜幕降临了,汽车前灯亮了,成百上千头藏羚羊向危险地带狂奔而去。枪声四起,藏羚羊嘶鸣不止。飞扬的尘土染成了粉红色。偷猎者驱车而去,……一头藏羚羊已经被剥去了皮,它不住的淌血。藏羚羊依偎在死去的母羚羊身边,吮吸着它冰冷的乳头……”

这段报载的文字已经拓印到我的心上了,而且不断地折磨着我:从我镜头下逃去的那只藏羚羊,会不会就是那吮吸过冰冷乳头的'孤儿呢?

[注]悲天悯人:哀叹时世艰辛,怜惜百姓疾苦。

1. 第三段中的“悲天悯人的镜头”具体指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 第五段中,作者“明白了我的错误”。根据文意,解释这错误的具体含义。

3. 第六段中引述了报载的猎杀藏羚羊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4.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正因为藏羚羊十分渺小,娇媚生动,温情脉脉,而且依恋母亲,所以作者觉得藏羚羊肯定通人性。

B. 藏羚羊“像个不规则的亮点在远处的苍穹中变得越来越恍惚”。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藏羚羊因惊恐而狂奔逃命,疾速远去的情景。

C. “猎猎寒风扯破了天边的云朵。”这句景物描写,既写出了作者的自责心理,又揭露了偷猎者的残忍无情。

D. 文章结尾说残杀藏羚羊的事“不断地折磨着我”,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残杀生灵的暴行的愤慨,也表达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的强烈愿望。

篇8:《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阅读答案

1. 藏羚羊惊恐万状、全身颤栗

2. 作者照相时的架势,使得藏羚羊误认为要向它射击,害得它全身颤栗

3. (1)点明了上文藏羚羊受惊吓的社会原因

(2)揭示了人类残害小生灵的暴行和严重程度

4 . AC

篇9:《静电除霾,能否重现蓝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静电除霾,能否重现蓝天》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雾霾天气频频侵袭,各种治污减霾技术也倍受青睐。

②近日,荷兰发明家达恩·罗塞加德发明了一项利用静电吸附原理治理雾霾的技术,在接受建筑和设计杂志《Dezeen》的专访时,达恩·罗塞加德提到,他的这项技术主要是利用铜线圈通电制造静电场,然后借助这一静电场来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从而实现局部除雾霾的效果。

③对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陆兴华指出,这项技术通俗来讲和大家耳熟能详的“气球吸附毛发”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利用静电力的作用来完成吸附。而由于静电场的电流较小,因此它所消耗的电力也是有限的。而且,如果静电场中的电流不是交流电而是直流电的话,则不会对手机信号造成干扰。关于静电场会对人体造成何种影响,陆兴华指出这需要视静电力的大小而定,如果静电力很小,则不会吸附如人的头发等其他物质。

④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师生们曾对北京秋冬季节,近地层PM2.5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的特征做过监测。研究发现,在秋季,距地面8—32米,相当于第3—10层楼高的范围内,PM2.5浓度变化不明显;在距地面64米高,相当于21层楼高处,PM2.5质量浓度较8米处时,衰减了19%;在距地面320米处,相当于100层楼高时,PM2.5质量浓度是8米处的52%。因此雾霾的浓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⑤对于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陆兴华指出,这要看输入电压的大小,如果高压电发生漏电现象,并与人体触碰,就会造成危险。若在城市中大规模应用这项技术,其所消耗的铜线数量则要视铜网的密布程度而定。

⑥罗塞加德承认,静电吸附技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但有缓解作用。应对雾霾,需要在源头上控制PM2.5的生成,包括关停并转污染工业企业,煤改气、煤改电,控制汽车数量,控制城市施工扬尘等众多举措。另一方面,对于已经产生的PM2.5政府部门也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进行吸纳治理,如在城市中心区增绿扩水,提高城市生态自净力等。

⑦专家认为,治污减霾在于能源结构的改革,也需要技术上的支撑,目前仍需多方的尝试和努力。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空气污染的`治理方面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政策、技术措施,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⑧比如美国对PM2.5的管理重点是严密监控、实时公开、立法规范,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数以千计的颗粒物检测站点,环保署的网站面向公众告知测得的空气质量指数,其中PM2.5参数每小时更新一次。在人口稠密的英国伦敦,人均绿化面积高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的大型环形绿化带,几乎是城市面积3倍。德国于立法补贴安装微粒过滤装置的柴油发动机汽车,并对未安装过滤装置的车辆征收附加费;日本汽车出厂时都已安装了过滤器,排放标准达到了欧洲三级标准,目前东京市内的几万辆出租车都是使用天然气。

⑨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肖航近日接受媒体记者专访时说:“伦敦用了30年至50年才摆脱雾都的帽子,洛杉矶也用了很长时间才使光化学烟雾的产生得到控制。环境问题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7.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

18.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3分)

19.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20.根据你的积累,请就治理雾霾天气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4分)

参考答案:

17.交代选文的说明对象“静电除霾”;运用设问,吸引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8.(1)需要在源头上控制PM2.5的生成。(2)对于已经产生的PM2.5政府部门也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进行吸纳治理(3)既需要能源结构的改革,也需要技术上的支撑

19.如“德国于20立法补贴安装微粒过滤装置的柴油发动机汽车,并对未安装过滤装置的车辆征收附加费”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治污减霾在于能源结构的改革,也需要技术上的支撑,目前仍需多方的尝试和努力。

20.示例:(1)在城市外围建大型环形绿化带(2)提倡绿色出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3)绿化造林,使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篇10:传统会市如何重现民俗风九年级阅读答案

传统会市如何重现民俗风九年级阅读答案

1、联系全文,指出会市最本质的一个特征。(3分)

2.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年的瞿溪会市,开始引入台湾的“士林夜市”。

B.每年的'瞿溪会市,举办时间从农历二月初一至该月初五。

C.我市多地有会市,各地会市就应该突出本土特色。

D.瞿溪会市的传统买卖是断码、清仓、厂家直销的价格低廉的商品。

3.瞿溪会市正在失去“民俗风”。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传统的瞿溪会市和现在相比,在哪几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写出三方面即可)(6分)

(1)

(2)

(3)

4.阅读【观察员观点】,结合前面材料,简要讲出你获得的启示。(至少两点)(4分)

参考答案:

1、(3分)例如:地方会市必须要以地方民俗为主要特征。(评分标准:意思基本相近即可)

2.(D )(3分)

3.(6分)

(1)在美食方面,传统的瞿溪会市以本地风味美食为主,现在则以外来美食为主。

(2)传统的瞿溪会市以销售农耕产品为主,而现在这些传统项目摊位仅占1/20。

(3)传统的瞿溪会市有热闹的民俗风情表演活动,而现在已难以再现。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4.例如:1、会市的传统项目摊位数量过少,当地政府可从瞿溪当地特色出发,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农副产品等。2、会市民俗风情成淡化趋势,应大力引进、开展体现地方民俗的风情表演娱乐活动。3、因时代在发展,会市应在再现会市本土性和传统性的基础上,适当纳入一些时新的东西。 4、鉴于会市期间交通拥堵,当地有关部门应大力整顿交通秩序。(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结合材料呈现现状1分,针对现状写出启示1分,言之成理即可。)

篇11:《生活中的小镜头》四年级阅读答案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就像一个个小镜头。我热爱生活,也热爱那一个个小镜头,它们使我受到教育。然而,我最喜爱图书馆里那一个个小镜头。

清晨,图书馆的大门敞开了,各种各样的人便争先恐后地涌进了图书馆。紧接着都各自盯上了自己的目标,小心翼翼地取下书,极温柔地抚摸着,就像抚摸着孩子光滑的脸蛋。

不一会儿,图书馆里恢复了平静,只能偶尔听到翻书的声音,也显得极小。人们完全沉醉在书的海洋里。

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一边看着,一边伏案疾书,有时还停下来皱紧眉头想想什么,不时地扶扶那滑落在鼻梁上的眼镜;一位留披肩发的姑娘,顾不得去整理那散乱的长发,只是用大眼睛在书上贪婪地扫着,不时地甩一下那束垂到额前的头发;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鼻梁上架着老花镜,眯着眼睛,把书拿得远远的,显得很费力,但仍旧舍不得把书放下;几个孩子趴在桌子上,用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念着,很吃力,却很专注……

我悄悄地离开图书馆。但这生活中的小镜头却怎么也忘不了。它好像在告诉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新鲜好像陶醉

2.理解句子

(1)“人们进了图书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欣慰的笑了笑,好像这封闭了一夜的图书馆了的空气很清新似的。”这句话中“好像……似的”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2)从文中找出一个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抄下来,再写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原因。

句子:

原因:

3.写出第5自然段的段意。

4.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它好像在告诉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它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5.生活中的小镜头很多,读了这篇短文,你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小镜头?选择其中的.两个,各用一句话写下来。

(1)

(2)

参考答案:

1.新鲜(清新)好像(就像)陶醉(沉醉)

2.“好像……似的”不能省略,以为这句话跟形象的说明了人们进入图书馆之后发自内心的愉悦的笑容

3.紧接着都各自盯上了自己的目标,小心翼翼地取下书,极温柔地抚摸着,就像抚摸着孩子光滑的脸蛋。原因:因为这段话非常生动的形容出人们对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的喜爱之情。

4它告诉了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动人的美丽的风景,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一定会经常发现这些美丽的小镜头。

5.(1)早晨公园里晨练的一位大妈专心致志的舞动着手中的宝剑,动作娴熟,表情沉醉,口中还时不时的唱着什么……

(2)公交车上有位老人慢慢的挪动着,坐在旁边的小伙子见状立马站起身来给老人让座,并将老人搀扶着坐到座位上,一旁的众人都给小伙子送去赞许的目光……

经典阅读及答案

人物镜头作文

镜头剪辑作文范文

运动会镜头作文

镜头作文600字

高考话题作文:昨日重现

《临江仙》阅读及答案

八大山人阅读及答案

《童话》阅读答案

往事阅读答案

镜头重现的阅读答案(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镜头重现的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