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衣冠禽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一、--思路二、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生共同探究实验原理:以mg和盐酸的反应为例,分析、判断产物,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强调fe+hcl生成fecl2(氯化亚铁)。
问:这种反应跟以前所学的反应类型有什么不同?
以前我们所学的化学反应中,是否也有置换反应呢?
演示实验:铁刀变铜刀
问: 怎样比较铝、铜、银的活动性?(提示:银不与盐酸、稀硫酸反应)
探究二:铝、铜、银的活动性及常见金属的活动性
1、 根据给出的实验仪器、药品设计实验证明ag、cu、al的活动性
学生得出生成h2和mgcl2
书写镁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类推其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置换反应:
a+bc==b+ac
联想到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写出化学方程式:
fe+cuso4==feso4+cu
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增加新知
通过置换反应过渡既回忆旧知又引出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加强记忆
实 验
现 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铜丝浸入agno3溶液中
铜丝浸入al2(so4)3溶液中
2、教师巡视并指导实验
3、收集证据
收集学生的实验用试管,展示给同学们看。
拿出课前做好的铜树、银树进行展示。并说明效果为什么好一些。
1、 解释与结论
师生共同归纳出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带读
进行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或自己设计实验报告)
学生观察、对比
分析、解释得出:
al cu ag
金属活动性由强减弱
pb (h) cu hg ag pt au
自读
提问:金属活动顺序有那些意义和作用?
反思与评价
实践运用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
①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②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学生上台:谈体验以及收获、启示、发现……
1、 设计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
2、 判断下列反应类型
h2+cuo△cu+h2o
2al+6hcl==2alcl3+3h2↑
2kmno4△k2mno4+mno2+o2↑
3fe+2o2点燃fe3o4
3、铝在空气中能跟氧气反应,为什么生活中却有那么多的铝制品?如铝制炊具。
总结规律,指导应用
运用知识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板书设计]
篇2: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分为活性金属和钝性金属两种。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氢前金属称为活性金属,氢后金属就是钝性金属。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1、氢前面的金属能与弱氧化性强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浓硫酸、硝酸等强氧化性强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如:Fe + 2HCl ═ FeCl2 + H2↑
2、活动性强的金属能与活动性弱的金属盐溶液反应。
3、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4、排在H前面的金属,理论上讲都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在常温下,钾,钙,钠等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镁、铝等能与热水反应,铁等金属在高温下能与水蒸气反应。
5、金属均无氧化性,但金属离子有氧化性,活动性越弱的金属形成的离子氧化性越强。
6、金属都有还原性,活动性越弱的金属还原性越弱。
金属化学性能
金属化学性能是指金属材料与周围介质扫触时抵抗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的性能。
1、耐腐蚀性:指金属材料抵抗各种介质侵蚀的能力。
2、抗氧化性:指金属材料在高温下,抵抗产生氧化皮能力。
返回目录>>>
金属的物理性质
1)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常温下金属都是固体(汞除外),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是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2)金属物理性质的特性:大多数金属都是银白色,但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大多数金属为固体,但汞是液体.
密度:最大:锇 最小:锂
熔点:最大:钨 最小:汞
硬度:最大:铬 最小:铯
返回目录>>>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含量为7.73%)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含量为1.5%)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密度最小的金属:氢(1月英国科学家在爱丁堡大学首次制成金属态氢,氢成为密度最小的金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22.48×10?㎏/m?)
最硬的金属:铬(莫氏硬度约为9)
最软的金属:铯(莫氏硬度约0.5)
导电性最强的金属:银
导热性最强的金属:银
制造新型高速飞机最重要的金属:钛(被科学家称为“二十一世纪的金属”或“未来的钢铁”)
海水中储量最大的放射性元素:铀(陆地铀矿的总储量约200万吨,海洋里含铀的总量高达40万万吨)
含同位素最多的元素:锡(有10种稳定的同位素)
含同位素最少的元素:钠(只有Na-23稳定)
展性最强的金属:金(最薄的金厚度只有1/10000mm)
延性最好的金属:铂(最细的铂丝直径只有1/5000mm)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熔点:3410±20℃)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熔点-38.8℃)
熔沸点相差最大的元素是镓(熔点30℃,沸点2403℃)
地壳中含量最少的金属是钫(即使是在含量最高的矿石中,每吨也只有37×10负13次方克;地壳中的含量约为1×10^-21 %)
光照下最易产生电流的金属元素:铯(当其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时,电子便能获得能量从表面逸出,产生光电流)
金属性最强的金属:铯
世界上最贵的金属:锎(每克1千万美元,比金贵50多万倍)
世界上最便宜的金属:铁
最易应用的超导元素:铌(把它冷却到-263.9℃的超低温时,会变成一个几乎没有电阻的超导体)
最能吸收气体的金属元素:钯(1体积胶状钯能吸收氢气1200体积)
返回目录>>>
篇3:高一化学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高一化学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
2、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将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篇4:《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第一次使用新教材,对于多年采用旧的教学方法的我还有些不适应。通过参加上级部门的培训、自学、实践,渐渐地喜欢上新教材了。新颖的图片、最新的科技动态、有趣的化学与生产生活、探究实验,使师生耳目一新。教与学处于平等地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大改善。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⑥?⑦?⑧?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问号的悬念由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后完成。
学习使用新教材,教师必需有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能仍用老的一套教学方法,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学中要尽量设计问题情景,学生在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扩展知识占有量,教师与学生同步成长。
篇5:《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要想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而本节课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所以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技能对于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而高一学生正处在16、17岁,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和层层实验,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内容的安排上,首先,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确定想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及想选择哪些金属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预测已选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接着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过程来检验,最后对比总结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是:
1、体现了新课程科学探究的理念。通过探究活动,使学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两个问题(①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探究?②你想选择哪些金属来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的思考及据此的推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用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生经历对铝与氧气反应两次失败后才成功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并且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解释,以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地位。把课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节课学生做实验、讨论的时间达到25分钟。
5、在设计和实施上特别突出了交流、实践、反思和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6、摩登平台的使用。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尊重学生个人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摩登平台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对于不需要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可以课后继续与老师交流和探讨。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还需修改和补充:
1、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影响,铝与氧气反应的科学探究还不够开放,以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尽可能的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2、学生实验前,对一些基本操作强调的不够仔细,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需注意强化。
3、对课堂的调控和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待加强,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肯定和鼓励做的不好,语言还需要精练,不应过多的重复学生的话。
4、由于作课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思维火花没有被深刻地挖掘出来,很是遗憾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见,还希望听过课的老师不吝赐教!
★ 金属实习报告
★ 《金属》的说课稿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