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6 03:49:06 作者:我要养羊驼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我要养羊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高中化学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高中化学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中化学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必修1 第三章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之铁的重要化合物中的Fe2+与Fe3+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和应用Fe2+与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知识;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并且以Fe2+为例,深刻体会物质所处条件不同,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表现能力不同。

2.从“印刷电路板”的制作——→书本知识——→实验探究——→生活回归,通过对“印刷电路板”制作过程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探讨,引导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问题,推测问题,自主设计、小组合作、动手体验,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3.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能真正的领悟到“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并且在物质化学性质的探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辨证看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探究,认识、理解Fe2+与Fe3+的性质,并能够进行综合应用

教学难点

学生提出问题,探究过程中对实验的设计、现象的分析以及结论的获得;培养学生辨证的看待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用品(每组5人,按10组准备):

药品:FeCl3溶液、FeSO4溶液、H2O2溶液、KSCN溶液、铜粉、铁粉、NaOH溶液、稀HCl溶液、KI溶液、淀粉溶液、KMnO4溶液、FeSO4晶体、铁钉、甲苯、稀硫酸、浓硫酸、浓硝酸

仪器:小试管(10只/组)、药匙(2把/组)、小烧杯、胶头滴管(长、短各一)、点滴板(9孔以上)、废液缸。

2.教师演示用:计算机废弃的主板一块。

3.实物投影仪、大屏幕、投影机、电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教学情境

介绍普通印刷电路板的制作,设疑,引发学生思考,提出分析时存在的问题。

倾听、思考、提出问题(令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引出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问题的欲望

指导学生探究

组织学生对不解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参与学生的讨论,提出猜测的方案,利用现有的条件制定方案

小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问题,推测问题,自主设计、小组合作、动手体验,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利用实物投影仪,组织学生对各个小组提出的方案进行集中评议,得出合理、可行的方案

学生发言,展示自己的见解

巡视、实验的指导

学生利用实验探究问题

组织评价

利用实物投影仪,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过程进行评议

学生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相互评价与学生自评结合

形成结论

得出是三价铁具有强氧化性,与铜反应,将铜溶解下来,并将其氧化性与金属离子的氧化性表中排序,总结与其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常见物质

学生参与,总结发言

继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利用课题,引出Fe2+,演示将FeSO4晶体直接溶于水,而没有得到纯净FeSO4溶液;直接将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而没有得到白色的Fe(OH)2沉淀,设疑,难道这样配制不可以吗?引发学生思考。

你能制出较纯净的Fe(OH)2沉淀吗?

观看、再次思考并积极讨论

再次指导学生探究

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方案的制定、方案的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

问题

组织评价

利用实物投影仪,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过程进行评议

学生相互评价与学生自评结合

形成结论

得出是二价铁具有强还原性,易与氧化剂如空气中氧气反应,且,碱性条件下还原性更强。并得出制备氢氧化亚铁的方法

学生参与,总结发言

布置研究问题

苹果生锈原因是由于“Fe2+”转化为“Fe3+”所至吗?

学生思考讨论

将学生引领进入生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

形成练习

投影习题(学生学习卡片中也有)

篇2:高中化学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争让学生多动手。采用实验、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物质的性质,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的配合教学,我采用了探究实验、验证实验、趣味实验等多样化的实验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大量知识点都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过程来进行,这样使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补充了两个趣味实验,先让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的知识解释“滴水生火”的原理,这样有助于理解“吹气生火”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物质性质的目的。这样设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另外,我将焰色反应作了一些改动,用浸有酒精的粉笔替代了酒精灯和铁丝,这样排除酒精灯黄色火焰的干扰,现象更为明显,操作更加简单、易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也存在了一定的不足。首先,由于教学容量较大以及实验的不可控制等因素,时间控制上略有不足。其次,在实验过程中也体现出不同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不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篇3:高中化学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化学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练习题及答案

1.对下列物质按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Al2O3、Al、AlCl3、Al(OH)3、Fe2O3、FeO、Fe3O4、CaO、CuO、Fe、Cu、Ca、FeSO4、Fe2(SO4)3、Fe(OH)2、Fe(OH)3、Ca(OH)2、Cu(OH)2、CuSO4、CuCl2

思路解析:物质的分类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答案:按物质的基本类型进行分类:

类别 单质 氧化物 碱 盐

物质 Al、Fe、Cu、Ca Al2O3、Fe2O3、FeO、Fe3O4、CaO、CuO Al(OH)3、Fe(OH)2、Fe(OH)3、Ca(OH)2、Cu(OH)2 AlCl3、Fe2(SO4)3、FeSO4、CuSO4、CuCl2

按元素也可以分成不同类型:

元素 含铝元素的物质 含铁元素的物质 含钙元素的物质 含铜元素的物质

单质 Al Fe Ca Cu

氧化物 Al2O3 Fe2O3、FeO、Fe3O4 CaO CuO

碱 Al(OH)3 Fe(OH)2、Fe(OH)3 Ca(OH)2 Cu(OH)2

盐 AlCl3 Fe2(SO4)3、FeSO4 — CuCl2、CuSO4

还可以分为诸如硫酸盐〔Fe2(SO4)3、FeSO4、CuSO4〕等类别。

2.根据下图填写表格(金属氧化物溶于盐酸):

完成下表:

金属氧化物 颜色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固体 溶液

MgO

Fe2O3

CuO

思路解析:几种金属氧化物固体和溶液的颜色都可以通过观察得出,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则可根据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规律——生成盐和水来完成,离子方程式则将盐酸和金属的氯化物都拆开就可以了。

答案:见下表。

金属氧化物 颜色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固体 溶液

MgO 白色 无色 MgO+2HCl====MgCl2+H2O MgO+2H+====Mg2++H2O

Fe2O3 暗红色 浅黄色 Fe2O3+6HCl====3FeCl3+3H2O Fe2O3+6H+====2Fe3++3H2O

CuO 黑色 蓝色 CuO+2HCl====CuCl2+H2O CuO+2H+====Cu2++H2O

3.氢氧化亚铁与氢氧化铁都是铁的氢氧化物,它们有什么异同?

思路解析:从它们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不同方面来进行比较,同时对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也应该清楚。

答案:列表将它们的性质与变化比较如下:

氢氧化铁 氢氧化亚铁

物理性质 红褐色,难溶于水 白色,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具有碱的通性 具有碱的通性,易被氧化为氢氧化铁

联系 4Fe(OH)2+O2+2H2O====4Fe(OH)3(白色迅速变为灰色、绿色,最终成为红褐色)

4.氢氧化铝与其他的氢氧化物不同,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试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它与酸和碱反应的原理。

思路解析:教材上既有氢氧化铝与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又有化学方程式,我们只需将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即可。

答案:Al(OH)3+3H+====Al3++3H2O;Al(OH)3+OH-==== +2H2O。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在食品加工或餐饮业中使用量特别要注意严加控制的物质是( )

A.氯化钠 B.谷氨酸钠(味精) C.碳酸氢钠 D.亚硝酸钠

思路解析:几种钠盐中,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谷氨酸钠的化学名称学生虽然不熟悉,但后面所附的俗名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只有亚硝酸钠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可用排除的方法来解答。

答案:D

2.把水滴入下列物质中,不产生气态生成物的是( )

A.过氧化钠 B.金属钠 C.氧化钠 D.金属钾

思路解析:与水反应的物质,是近年高考中的热点。选项中的四种物质都可以和水发生反应。过氧化钠与水有氧气产生;金属钠和钾与水有氢气产生。

答案:C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

B.土壤中钾元素的含量较少,因此需要补充

C.钾肥宜在下雨前施用,以便溶解吸收

D.为了使农作物有效吸收N、P、K等元素,钾肥宜跟NH4H2PO4等混合施用

思路解析:土壤中的钾元素含量并不少,只是可被植物直接吸收的部分较少;钾肥都是易溶于水的盐,雨前施用,容易被雨水淋失;钾肥特别是碳酸钾不能与铵盐混用,因为二者发生反应后,使铵盐转化为氨气,逸入空气中。

答案:A

4.向下列溶液滴加稀硫酸,生成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硫酸,沉淀又溶解的是( )

A.Na2SiO3 B.BaCl2 C.FeCl3 D.NaAlO2

思路解析:硫酸与选项中物质的反应:Na2SiO3+H2SO4====Na2SO4+H2SiO3↓;BaCl2+H2SO4====BaSO4↓+2HCl;2NaAlO2+H2SO4+2H2O====2Al(OH)3↓+Na2SO4,

2Al(OH)3+3H2SO4====Al2(SO4)3+6H2O。

答案:D

5.下列物质中,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

A.碳酸钠 B.氢氧化铝 C.氢氧化钠 D.碳酸钡

思路解析:治疗胃酸过多,一方面要能消耗酸,另一方面必须是无毒、对人体没有强刺激性甚至腐蚀作用,也不能产生大量气体,使胃中充气过多。

答案:B

6.在硝酸铝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下列表示氢氧化钠加入量(X)与溶液中沉淀物的量(Y)的关系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思路解析:反应分为两个阶段:(1)Al(NO3)3+3NaOH====Al(OH)3↓+3NaNO3,

Mg(NO3)2+2NaOH====Mg(OH)2↓+2NaNO3;(2)Al(OH)3+NaOH====NaAlO2+2H2O。沉淀首先是逐渐增多,达到最大值后,过量的氢氧化钠又将氢氧化铝沉淀溶解。

答案:C

7.拉曼光谱证实溶液中不存在 ,实际存在[Al(OH)4]-。200 mL 0.2 molL-1 Na[Al(OH)4]溶液与250 mL 0.2 molL-1 H2SO4混合,完全反应后,溶液中Al3+与 物质的量之比为( )

A.4∶5 B.2∶3 C.2∶5 D.1∶2

思路解析:2Na[Al(OH)4]+H2SO4====Na2SO4+2Al(OH)3↓+2H2O,

2Al(OH)3+3H2SO4====Al2(SO4)3+6H2O。

按反应方程式分两步计算:第一步,硫酸过量,剩余硫酸为0.3 mol,生成氢氧化铝0.2 mol;第二步,两种反应物恰好反应,生成硫酸铝,此时溶液中Al3+为0.2 mol, 为0.5 mol。

答案:C

8.若将含HCl 0.20 mol的稀盐酸滴入0.15 mol Na2CO3的溶液中,经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各溶质的物质的量为(单位:mol)( )

Na2CO3 HCl NaCl NaHCO3

A 0 0 0.05 0.10

B 0.5 0 0.20 0

C 0 0 0.20 0.10

D 0 0.05 0.15 0.15

思路解析:盐酸和Na2CO3反应,与滴加顺序有关,应引起足够重视。

分析本题可知两条重要信息:(1)因稀盐酸是滴入到Na2CO3溶液中的,所以这种情况下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

Na2CO3+HCl====NaCl+NaHCO3①

NaHCO3+HCl====NaCl+CO2↑+H2O ②

(2)反应物盐酸的量相对于Na2CO3的第一步反应是过量的(余0.05 mol),相对于Na2CO3的完全反应是不足量的(差0.10 mol)。这样利用题示信息进一步分析可知:充分反应后反应物Na2CO3和HCl都已消耗完全;两步反应中的HCl都转化为NaCl,其转化关系为1∶1(物质的量之比)。因此生成的NaCl为0.2 mol;而NaHCO3的量则经一步反应生成0.15 mol(按不足量),第二步反应又转化了(放CO2)0.05 mol,最后剩0.10 mol。

答案:C

9.今用铝、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为原料,实验室制备一定量的氢氧化铝。分别采用如下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两种方法:

①2Al+3H2SO4====Al2(SO4)3+3H2↑ Al2(SO4)3+6NaOH====2Al(OH)3↓+3Na2SO4

②2Al+2NaOH+2H2O====2NaAlO2+3H2↑ 2NaAlO2+H2SO4+2H2O====2Al(OH)3↓+Na2SO4

(1)请问上述哪一种方法比较节约试剂。(提示:以每生产2 mol Al(OH)3所耗费的试剂用量予以说明)

(2)原料相同,请设计一种更为节约试剂的方法。(以方程式表示,并说明其可以最节约试剂的根据)

思路解析:(1)从化学方程式看出,同样是制备2 mol的Al(OH)3,方法①所需原料为:2 mol Al,3 mol H2SO4,6 mol NaOH;而方法②所需原样为:2 mol Al,1 mol H2SO4,2 mol NaOH。

(2)①2Al+3H2SO4====Al2(SO4)3+3H2↑

②2Al+2NaOH+2H2O====2NaAlO2+3H2↑

③Al2(SO4)3+6NaAlO2+12H2O====8Al(OH)3↓+3Na2SO4

由方程式看出,制备8 mol的'Al(OH)3,所需原料为:8 mol Al、3 mol H2SO4、6 mol NaOH。相当于制备2 mol Al(OH)3,所需量为:2 mol Al,3/4 mol H2SO4,3/2 mol NaOH,其用量为最少。

答案:(1)第②种方法比较节约试剂。

(2)见解析。(方程式①和②的顺序可交换)

10.埋藏在地下的青铜器锈蚀过程可以表示为:

(1)青铜器锈蚀过程中的产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铜器出土后防止青铜器继续锈蚀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青铜器锈蚀过程中的产物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从图中看出锈蚀反应的条件是存在O2、水及酸性气体如CO2、HCl等,其中O2是关键。

答案:(1)CuCl,Cu2O,Cu2(OH)2CO3,Cu4(OH)6Cl2等 (2)与H2O和O2等隔绝

快乐时光

唯一的乞丐

一群犹太人站在巷子里,每人都在为自己祝福,有的想成为富翁,有的想娶富翁的女儿,

有的祝愿妻子能生个小孩。在这群人中间有一个乞丐,他也喃喃地对天祈祷着什么。

“喂!”有人问他,“您为自己祈祷什么呀?”

“我祝愿自己是这座城市里唯一的乞丐。”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向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过量Na2O2粉末,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A.溶液仍为紫色 B.溶液最终变为蓝色

C.最终溶液褪色,而无其他现象 D.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溶液最终变为无色

思路解析:2Na2O2+2H2O====4NaOH+O2↑,有氧气产生,故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又因为Na2O2有漂白性,故溶液最终变为无色。不能只考虑反应生成NaOH,认为溶液变为蓝色,而忽略Na2O2有漂白性。

答案:D

2.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将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思路解析:CO2将与Na2CO3、H2O反应生成NaHCO3,Na2CO3+H2O+CO2====2NaHCO3,由方程式知:充分反应后生成的NaHCO3质量肯定大于原溶液中的Na2CO3质量,而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故生成的NaHCO3不能完全溶解,出现了白色沉淀。一般说,酸式盐较正盐溶解度大,但NaHCO3却比Na2CO3溶解度小。要掌握NaHCO3的这一特性。

答案:将出现白色沉淀。由于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CO2与Na2CO3、H2O充分反应后生成NaHCO3质量肯定大于原溶液中的Na2CO3质量,而水的质量有所减少,故出现了白色沉淀。

3.下列有水参加的反应,其中是氧化还原反应且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的是( )

A.钠跟水 B.氧化钠跟水 C.过氧化钠跟水 D.电解水

思路解析:将四个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后分析其中水分子中氢、氧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情况,如果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则满足题干的要求。

答案:C

4.5月24日夜间,一辆油罐车在贝宁经济首都科托努以北500多千米的波尔加起火,事故现场发现了23具被烧焦的尸体,造成至少35人死亡,60多人受伤。这辆由科托努开往贝宁北部的油罐车因发生故障停在路边,附近的居民用管子偷吸油罐车里的汽油时,其中一人携带的油灯引燃了油罐车。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其主要原因是( )

A.提高汽油燃烧效率 B.降低汽油成本

C.避免铅污染大气 D.防止铅与汽油反应

思路解析: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的主要原因是防止铅污染大气;铅不与汽油反应;加铅,汽油成本并不能降低,也不能提高汽油燃烧效率。

答案:C

5.化学美表现在很多方面,化学物质的美丽颜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的颜色与其他三种的颜色不同,这种物质是( )

A.NaOH B.Na2O C.Na2O2 D.NaHCO3

思路解析:题目所列的四种物质中,NaOH、Na2O、NaHCO3都是白色的,只有Na2O2是淡黄色的。

答案:C

6.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因为同样的反应物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反应。

下列各组中的两物质相互反应时,若改变反应条件(温度、反应物用量比),化学反应的产物不改变的是( )

A.Na和O2 B.NaOH和CO2 C.Na2O2和CO2 D.木炭(C)和O2

思路解析:Na和O2反应时,若在常温下缓慢氧化,则生成Na2O;若点燃,则生成Na2O2。NaOH和CO2随反应物的用量不同,产物不同,氢氧化钠过量时生成Na2CO3,二氧化碳过量时,生成NaHCO3。木炭(C)在O2中燃烧,若充分燃烧,则生成二氧化碳,若不充分燃烧,则生成一氧化碳。Na2O2和CO2无论条件如何、用量如何,反应后都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答案:C

7.有200 mL氯化镁和氯化铝的混合溶液,其中c(Mg2+)为0.2 molL-1,c(Cl-)为1.3 molL-1。要使Mg2+全部转化为沉淀分离出来,至少需加4 molL-1 NaOH溶液的体积为( )

A.40 Ml B.72 mL C.80 mL D.128 mL

思路解析:欲使Mg2+全部转化成沉淀并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应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使Mg2+、Al3+全部沉淀后,再使Al(OH)3恰好溶解。设c(Al3+)=x,根据电荷守恒,则有:

3x+2c(Mg2+)=c(Cl-),即3x+2×0.2 molL-1=1.3 molL-1,解得x=0.3 molL-1。

设NaOH溶液的体积为V,根据关系式则有:

Mg2+ — 2OH-

0.2 molL-1×0.2 L2×0.2 molL-1×0.2 L

Al3+ — 4OH-

0.3 molL-1×0.2 L4×0.3 molL-1×0.2 L

得2×0.2 molL-1×0.2 L+4×0.3 molL-1×0.2 L=4× ,即V=80 mL。

答案:C

8.将16.8 g NaHCO3充分加热,固体质量将减少多少?

思路解析:NaHCO3受热分解为Na2CO3、H2O和CO2,所得固体为Na2CO3,减少的是H2O和CO2质量之和。注意常见的错误是认为固体减少的质量是生成的CO2的质量。

答案:设固体减少的质量为x。

2NaHCO3====Na2CO3+H2O+CO2↑ Δm

168 g 62 g

1.68 g x

168 g∶16.8 g=62 g∶x

x=6.2 g

固体的质量减少6.2 g

9.38 g 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可与300 g HCl所占质量分数为7.3 %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原混合物中Na2CO3所占质量分数。

思路解析:混合物中Na2CO3和NaHCO3都将与HCl发生反应,可利用两个已知量列方程组解该题。

答案:反应中消耗的HCl质量为300 g×7.3%=21.9 g

因此可设混合物中含Na2CO3的质量为x,NaHCO3的质量为y。则有: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g 73 g

x

Na2CO3+2HCl====2NaCl+CO2↑+H2O

84 g 36.5 g

y

解得:x=21.2 g (Na2CO3)

y=16.8 g (NaHCO3)

10.毒气一般是通过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死亡的,因此,在毒气现场必须穿防护衣和戴防毒面具。有一种生氧防毒面具,它由面罩、生氧罐、呼气管和吸气管等组成。使用时,人体呼出的气体经呼气管进入生氧罐,干燥后,二氧化碳与罐中的过氧化钠(Na2O2)反应,产生氧气和碳酸钠,氧气沿吸气管进入面罩。请在框内画出上述防毒面具的工作原理图,并写出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看似复杂,实际是过氧化钠的生氧作用,它要求学生对防毒面罩中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循环过程的原理清楚。

答案:

2Na2O2+2CO2====O2+2Na2CO3

11.实验室为监测空气中汞蒸气的含量,往往悬挂涂有CuI的滤纸,根据滤纸是否变色或颜色发生变化所用去的时间来判断空气中的含汞量,其反应为:4CuI+Hg====Cu2HgI4+2Cu

(1)上述反应产物Cu2HgI4中,Cu元素显_______________价。

(2)以上反应中的氧化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有1 mol CuI参与反应时,转移电子_______________mol。

(3)CuI可由Cu2+与I-直接反应制得,请配平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u2++I-→CuI+

思路解析:标注元素的化合价:CuI中Cu为+1,I为-1;Cu2HgI4中I为-1价,Cu 若为+2价,则Hg为0价,Cu若为+1价,Hg为+2价,很明显,Cu取+1价比较合理。

根据化合价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CuI发生了歧化,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答案:(1)+1

(2)CuI 0.5

(3)2 5 2 1

12.阅读如下信息后完成问题:元素M是仅次于铁而在生物细胞中大量存在的金属元素,是人体必需元素之一;M用于制合金、白铁、干电池、烟火等;其粉末为强还原剂,可用于有机合成、染料制备以及金、银的冶炼;其氧化物是一种白色颜料。

(1)M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________,核外电子数有_______________个。

(2)M的最重要的两种矿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M的最重要的一种“矾”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4)M能否与强酸(HCl)或强碱(NaOH)反应。如果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思路解析: M的判断有两处题眼:“仅次于铁而在生物细胞中大量存在的金属元素”“用于制合金、白铁、干电池、烟火等”。综合其他有关信息即可做出判断,M就是锌元素。

锌与酸反应学生是熟悉的,与碱反应则是学生所不熟悉的,但它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与铝紧邻,同学们应该多一个心眼。加之锌与铝处于对角位置,所以同学们应该大胆做出判断,锌与铝的性质应是相似性为主,即它也可以与碱发生反应。

答案:(1)Zn 29

(2)ZnS(闪锌矿) ZnCO3(菱锌矿)

(3)皓矾 ZnSO47H2O

(4)Zn+2H+====Zn2++H2↑ Zn+2OH-+2H2O==== +H2↑

篇4: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

课题:

铁的重要化合物(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第三部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同样,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利用计算机,使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内容,例如:有些实物在实验室找不到,有些实物不能搬入教室,有些反应现象不是很明显,讲述的内容又不是很直观,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使之更加通俗易懂。

教科书:

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课时。本课时的内容排在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以及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后,不仅使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灵活而丰富,而且可以把前面的: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不断的复习巩固。本课时所涉及的内容: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和自主动手进行科学实验进行探究的意愿。

学生:

学生已经学过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钠和铝的重要化合物。特别是在学过了钠和铝的重要化合物之后,他们大都掌握了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方法,所以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看上去多而难,其实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备课时一定以所教学生利益最大化为准则,以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为己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掌握Fe2+的还原性和Fe3+的氧化性以及Fe3+的检验方法,进一步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

2、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和讨论,掌握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关系;

3、进一步巩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理解;

4、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知识系统化与分类的方法,充分认识探究重要物质性质的方法与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明硧:化学不仅是知识的,更是生活的,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就是Fe2+的还原性和Fe3+的氧化性以及Fe3+的检验方法。

说教学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就是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关系;制备氢氧化亚铁的操作技能。

说教法和学法:教法:关于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我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结论。然后进行结论总结,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在亲自实践中,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和教师的启发诱导,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来认识对它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新课引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采用图片引入法。

第二部分:

新课进行。对引入的图片中所涉及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进入本课时的新课教学过程。

1、铁的三种氧化物:列表比较铁的三种氧化物。包括它们的俗名、组成、化合价、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

接着指导学生做第一个探究实验 ,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

2、铁的氢氧化物:探究实验一:指导学生按书本60页进行[实验3-9]氢氧化物的制备,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接着指导学生做第二个探究实验 ,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

3、铁盐与亚铁盐:

⑴Fe3+的检验:

探究实验二: 按书本61页的内容⑴进行[实验3-10]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接着指导学生做第三个探究实验 ,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

⑵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探究实验三: 按第61页内容⑵科学探究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第三部分:

[实践活动] 明矾与铁盐净水

第四部分:

教学延伸:例题和课堂练习。

第五部分:

教学巩固

归纳小结:

⑴铁的氧化物、种类及性质

⑵铁的氢氧化物的种类、制备方法及性质

⑶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及Fe3+的检验。

第六部分:

布置作业

篇5:高中化学铝的重要化合物教案

高中化学铝的重要化合物教案

学生活动:轴承:硬度大, 耐火材料:熔点高

展示:宝石图片

小结:宝石装点了人类的生活,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可是使我们的生活熠熠生辉啊……

转:通过Al2O3物理性质的学西,我们还了解到Al2O3不溶于水,那么铝元素就不易进入我们的人体。这火锅怎么处理,看来我们得从Al2O3的化学性质入手分析。

学生活动:写出Al2O3分别和盐酸和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跟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2)跟碱反应 Al2O3+2NaOH=2NaAlO2+H2O

知识回顾:Na2O 、CO2、Na2O2各属于哪类氧化物?

学生活动:Na2O 碱性氧化物、CO2酸性氧化物 、Na2O2过氧化物

思考:Al2O3属于哪类氧化物?

学生活动:两性氧化物

小结:看来,这铝锅上的酸汤鱼还是不吃为妙!

练习:别急,小王同学可不一定相信你的说法,这不,他又出了个思考题给你们了,加油,就让小王心服口服。

如何除去混在氧化铜中的氧化铝?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转;看来,Al2O3可成了我们的好朋友了。瞧,他又给我们介绍了一位新朋友:Al(OH)3。现在,我们一起走入Al(OH)3的世界吧。

学生分组合作实验探究1:

向装有硫酸铝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氨水至过量。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

Al3++ 3NH3・H2O===Al(OH)3↓+ 3NH4+

将所得的沉淀分装在两试管中,分别滴加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两支试管中的白色沉淀都溶解。

Al(OH)3 +3H+ ===Al3+ +3H2O

Al(OH)3 + OH-===AlO2-+2H2O

学生分组合作实验探究2:

氢氧化铝与一般的难溶于水的`氢氧化物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向装有硫酸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氨水至过量。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有白色沉淀生成。

Mg2++ 2NH3・H2O===Mg(OH)2↓+ 2NH4+

将所得的沉淀分装在两试管中,分别滴加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滴加盐酸的试管中的白色沉淀溶解,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的白色沉淀不溶解。

Mg(OH)2 + 2H+ ===Mg2+ +2H2O

思考:通过上述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1、氢氧化铝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溶液,不能溶解在弱酸弱碱溶液中。属于两性氢氧化物。

两性氢氧化物是指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

[思考与交流]: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铝溶液反应制备氢氧化铝?

[走进生活]:某胃病患者胃酸过多,如果你是医生,你用什么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学生活动:用小苏打(NaHCO3)或氢氧化铝[Al(OH)3], 如果该患者有胃溃疡,就不能用小苏打。

介绍:氢氧化铝的其它化学性质:

2、氢氧化铝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2Al(OH)3Al2O3+ 3H2O

3、氢氧化铝性质的应用:静水

明矾化学式:Al(SO4)2・12H2O十二水硫酸铝钾。

Al(SO4)2电离方程式: Al(SO4)2=++Al3++2SO42-

小结:Al2O3、Al(OH)3的两性

附学生实验报告:铝的重要化合物实验探究

篇6:金属及其化合物复习教学反思

金属及其化合物复习教学反思

1、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各类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比较法是化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对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运用比较法可以使知识结构清晰,得出它们的共同点和性质差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强化金属化合物的性质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联系,提高知识的理解层次

学习金属化合物的性质要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提高知识的理解层次,对其中存在的规律性加深认识。例如,金属越活泼,它的氧化物越容易生成,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性很强,在平时应用很多,而且与金属化合物的性质联系起来,也使这一规律的内涵更加丰富。

3、向学生征集问题,鼓励学生质疑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可以开展向学生征集问题的活动。在征集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去自主复习,有利于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4、理解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力求把相关的知识系统化。

5、通过组内讨论强化小组合作精神。

篇7:《金属》教学设计

金属

教学要求:

1.知道金属具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等共同特点。

2.经历对金属共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能利用简单的表格整理实验现象。

3.意识到人们在认识到金属的共同特点后,就能够更好的利用金属为人们服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分组材料:铜丝、铁丝、铝丝、砂纸、导线、电池、小灯座、电池夹、小灯泡、烧杯、热水、小锤子等。

演示材料:金属制品的实物及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铜、铁、铝。

教学过程:

一、了解铜、铁、铝的用途。

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插图。“除了这些之外,同学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这三种金属制品呢?”

二、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实验: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

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分别研究的是铜、铁、铝的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实验时要求同学们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然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

三、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

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

除了课本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

先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诉学生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四、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

要求同学们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篇8:《金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的探究,进一步锻炼学生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归纳,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置换反应

【难点】置换反应的.判断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实验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做过镁条、铁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接触过锌和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学生对本节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比较容易被调动起来,可轻松学习并应用知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以后学习酸、碱、盐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地、系统地学习,本节内容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环节与活动】

课前预习

1、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2、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3、写出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

课堂互动

【情景引入】老师的一位朋友在网上买了一条金手链,但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如何帮他鉴别?

【师生合作】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展示各种金属暴露在空气中的变化前后的图片,写出下列方程式。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化学方程式

在常温就能与氧气反应

在常温就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Al2O3)膜

铁在高温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在常温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加热时可以(现象平缓)

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

【小结】1.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________(相同,不相同)。

2.金属的活动性:说明____、___较活泼,____、____次之,______最不活泼。

【情景引入新知】你家庭厨房中盛放醋的容器是什么材料的呢?能用铁或铝罐装吗?猪脚煲姜醋能用铁锅或者铝锅吗?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分成A、B两大组来做对比实验。

实验步骤:

A组(1-3小组):在4支试管里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各加入约5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B组(4-6小组):用稀硫酸代替A组中的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A组(1-3小组):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金属与稀盐酸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与稀盐酸

锌和稀盐酸

铁和稀盐酸

铜和稀盐酸

B组(4-6小组):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金属与稀硫酸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与稀硫酸

锌和稀硫酸

铁和稀硫酸

铜和稀硫酸

【小结】

(1)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有;

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不产生氢气)的金属有。

(2)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是。

【学以致用】你家庭厨房中盛放醋的容器是什么材料的呢?能用铁或铝罐装吗?猪脚煲姜醋能用铁锅或者铝锅吗?

A+BC→AC+B

【引入新知】----置换反应:观察上表中镁、锌、铁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方程式,比较它们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由一种________与一种______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与另一种_________。

【归纳】置换反应特点: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巩固新概念】

高温

判断下列反应为置换反应的是

高温

高温

(1)CO2+Ca(OH)2=CaCO3↓+H2O

(2)C+2CuOCO2↑+2Cu

(3)2Mg+CO22MgO+C

(4)3CO+Fe2O32Fe+3CO2

(5)Fe2O3+6HCl=2FeCl3+3H2O

(6)Zn+FeSO4=ZnSO4+Fe

【学以致用】老师的一位朋友在网上买了一条金手链,但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如何帮他鉴别?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篇9:金属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和参与社会的意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具体课标要求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教材分析】

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教材把金属知识安排在酸碱盐等化合物之后,让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物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比较全面的认识金属的相关知识,既有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元素化合物体系、全面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节从金属的存在形式、分类、物理性质、合金组成与性能以及应用角度,勾画出认识化学物质的基本框架,即从物质存在、分类、组成结构、性质等视角对物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

对金属以及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获知: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金属制品的性能反推其具有的物理性质,如铜用作导线,推知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二是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铜片与黄铜片的硬度大小、锡片和焊锡熔点的高低;三是通过“在线测试”让学生分析数据信息,获取金属物理性质及相应的用途。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途径和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实验探究的能力。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建立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个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同的金属既有物理通性,又有各自特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第二个基本观点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物质的用途;第三个基本观点是通过混合能改变物质的性质,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

教材先从学生身边的金属制品入手,最后又介绍了广泛使用的合金,凸显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习目标】

1. 能列举出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用途,并通过对身边的金属制品的分析,认识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并能归纳出金属物理性质共性的原因。

2、通过分析“不同金属物理性质比较图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和原因,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的化学观念。

3、通过分析制造火箭外壳的金属材料所需的条件和铝合金的生产工艺,知道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性能更优越的合金。

4、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合金的性质,通过分析合金的组成和结构,知道合金的性质优于纯金属的原因。

5、通过分析“常见的合金”材料,知道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知道通过“混合”可以改变物质性能,发展物质的组成决定性质的认识。

6、通过分析元素周期表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图表,了解金属材料广泛使用的原因。

【学情分析】

本单元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是学生继学习了氧气、氧气、水、二氧化碳以及常见的酸、碱和盐等之后,又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化学与社会发展或物质的类别的角度看,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认识一类材料——金属材料。

本单元学生在积累了相当多的关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比较全面地认识另一类金属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既有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全面地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有益于建构认识物质的完整框架,包括:物质存在和分类,组成、结构与性质,转化和应用。

【评价设计】

(1)通过展示、交流,归纳总结金属的物理性质,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对“不同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的分析,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对给定资料的分析,观察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合金性质”的实验探究以及合金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的分析,检测目标4的达成。

(5)通过分析“常见的合金”,观察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检测目标5的达成。

(6)通过交流讨论,观察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检测目标6的达成。

(7)通过设计课堂达标检测题,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那通过你的学习,你能列举出学过的哪些物质,并说出所属物质类别。

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了3000多万种物质,种类繁多,不可能一种一种的分析,因此化学上通常采用分类的方法。加上金属这类物质之后,我们对物质的认识相对来说就比较完整了。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金属,所以学习金属这类物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金属能有新的认识。请同学们交流展示你课前搜集的关于金属的资料。

学生列举相应物质及所属类别。

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金属的资料

通过学生自己列举物质并指出所属类别,感受用分类的方法学习化学的好处。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贴近学生生活,感受到金属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生活。

板块一

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共性

呈现常见金属的用途

提问:

1、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交流,思考我们都是从哪些方面研究金属的物理性质的?

2、大多数金属在这些物理性质方面有哪些共性?

3、为何不同的金属会有相似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金属的特性

呈现:不同金属物理性质比较图表

提问:

1、不同的金属物理性质完全相同吗?

2、不同金属有各自特性的原因

3、根据这些金属的特性,你能分析出这些金属各自有何用途吗?

4、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5、实际应用中,我们考虑物质的用途都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呢?

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归纳总结金属的共性和微观的原因

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归纳总结不同的金属有各自特性的原因以及金属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强化学生利用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块二

合金

一、理解合金

篇10:金属教学设计

神舟十号的承载火箭所必备的条件

提出问题:

1、你认为制造火箭外壳的金属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从表格中能找到适合做火箭外壳的纯金属吗?

3、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篇11:金属教学设计

呈现铝合金的成分、生产工艺流程和性质

提出问题:

1、什么是合金?

2、现实生活中使用的金属材料更多的是合金而不是纯金属的原因。

二、合金的性质

实验探究:纯金属与合金性质的比较

实验准备:铝片、铝合金、铜片、黄铜片、锡片、焊锡

呈现:

1、常见的合金的组成成分

2、纯金属和合金的内部结构

提出问题:

为何合金的性能优于纯金属?

三、观念方法的提升

“混合”改变物质的性质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总结通过“混合”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得到我们想要的物质。

通过阅读材料,交流得出合金。

学生分组实验:

1、通过观察颜色区分铜片和黄铜片

2、通过相互刻画区分铝片和铝合金

3、比较锡片和焊锡的熔点高低

学生归纳总结合金的性质

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合金性质的分析,归纳总结通过提供真实的素材使学生明白单一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可以采用“混合”改变物质的性能,因此合金应运而生。

学生通过自己分组实验,明确了实验目的,了解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出了实验结论,增强了学习兴趣。

体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用途之间关系的理解板块三

常见的合金

多媒体呈现铜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等常见的合金

学生自学,归纳总结体现合金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板块四

金属材料广泛使用的原因

呈现资料:

元素周期表、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图表

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板块五

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金属有何新的认识

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认识金属

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板块六

布置作业

1、学习了“混合”的方法后,你对获得新的金属材料有何想法?

2、以金属材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小短文

通过这样的作业旨在让学生建立化学观念与正确的化学价值观。

篇12:金属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硅酸盐的主要用途和组成。

②了解硅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

③掌握硅酸钠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 学习陶瓷、玻璃和水泥的有关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硅酸盐的性质和重要用途

教学难点:硅的晶体结构

教学方法:阅读法和比较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中国誉称“瓷国”。陶瓷是我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原始陶器大约是1万年前出现在中国。“陶”作为历史上第一种人造材料成为人类摆脱蒙昧的时代标志,秦兵马俑的制造展示了当时制陶规模和高超的动手术与艺术水平。瓷器在东汉晚期发明,到宁朝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柴”、“汝”、“哥”、“钧”、“定”、“官”几大名窑,其制品工艺之精湛达到“青如天”、“薄如纸”、“声如磬”的水平。而陶瓷主要含硅元素。

秦兵马俑和古陶器的图片。【板书】三、硅酸盐

1、硅酸盐

(1)定义:硅酸盐是由硅、氧和金属组成的复杂化合物的总称。

(2)物理性质:一般不溶于水。

(3)化学性质:性质稳定,不易和别的物质反应。

(4)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

硅酸盐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为了方便记忆和计算,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硅酸盐的组成。书写顺序为: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若有两种金属氧化,则活泼的在前,较不活泼的在后。用氧化物形式表示下列硅酸盐:

镁橄榄石[Mg2SiO4] 2MgOSiO2

高岭土[Al2(Si2O5)(OH)] Al2O32SiO22H2O

正长石[K2Al2Si6O16 ] K2O Al2O36SiO2

请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硅酸钠[Na2SiO3]、镁橄榄石[Mg2SiO4]、高岭土[Al2(Si2O5)(OH)4]的组成,一学生写在投影片上。Na2OSiO2

2MgOSiO2

2、硅酸钠

硅酸盐种类很多,大多难溶于水,可溶性硅酸盐,最常见的是Na2SiO3。它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又称泡花碱。

①物理性质:水溶液是一种无色粘稠的液体。

②化学性质:

Na2SiO3+2HCl=H2SiO3 +2NaCl Na2SiO3+ H2O+CO2= H2SiO3 + Na2CO3

③应用:

可做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及黏胶剂。实验室里用于制H2SiO3,工业上可制成硅酸凝胶,处理后就得硅胶,硅胶是一种很好的干燥剂和催化剂载体。

实验4-2:Na2SiO3的防火作用【过渡】从古到今,人类创造性的生产出了几大类硅酸盐产品,它们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3、传统的硅酸盐材料

(1)陶瓷

①制法:陶瓷是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

②分类: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统称。陶瓷的种类很多,根据原料、烧制温度等的不同,主要分为土器、陶器、瓷器和炻器等。

陶器:用一般的粘土制成形体,干燥后在窑内于1000℃以下的温度下烧结而成的。陶器表面粗糙,有多孔,容易渗水。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常于烧制前在坯体表面涂上一层釉,使成品光滑、不渗水。常用陶器有缸、盆、坛。

瓷器:是用纯净的粘土加入一定量的石英和长石粉末,制成坯、干燥、上釉,在窑内于1200℃~1400℃的高温下烧结而成的,如瓷壶、瓷杯、瓷碗等。瓷器质地致密,不渗水。

炻器:是介于瓷器和陶器之间的一种陶器制品,如沙锅、水瓮等。

③特性:陶瓷具有抗氧化、抗酸碱腐蚀、耐高温、绝缘好等性质,制作时易加工成型。

(2)玻璃

①主要原料:石英、碳酸钠、石灰石

②生产原理:

SiO2 + Na2CO3 =Na2SiO3 + CO2 SiO2 +CaCO3=CaSiO3 + CO2

③特性:玻璃通常为表面光滑、致密、硬而脆的固体。

在高温时逐渐软化甚至变为液体。高温熔融的液态玻璃能抽成细丝。有的玻璃为无色,有的玻璃有蓝色、绿色或棕色等。无色玻璃透光性好,有色玻璃透光性差。一般玻璃不导电,导热性也很弱。

(3)水泥

①主要原料:粘土、石灰石;辅料:石膏

②普通水泥主要成分:

硅酸三钙(3CaOSiO2) 、硅酸二钙 (2CaOSiO2)、铝酸三钙 (3CaOAl2O3)

③特性:水泥有水硬性。

水硬性是细粉状水泥遇水后变为坚硬、块状固体的性质。与水泥的水硬性相对应的变化叫做水泥的硬化。石膏能延缓水泥的硬化速率。

4、新型硅酸盐材料——具有特殊功能的含硅材料

(1)碳化硅:

具有金刚石的结构,硬度很大,可以用作砂轮、砂纸的磨料。

(2)硅钢:

含4%硅的硅钢,具有高导磁性——变压器铁芯。

(3)硅橡胶:

人工合成的硅橡胶,在高温或低温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弹性——制造火箭、导弹、飞机的零件;绝缘材料。

(4)分子筛:

人工制造的分子筛,具有均匀微孔结构,主要用作吸附剂和催化剂。【科学视野】学生自己阅读科学视野,了解新型陶瓷和土壤胶体。

(5)新型陶瓷:高温结构陶瓷、压电陶瓷、透明陶瓷、超导陶瓷。

5、土壤胶体: 胶体颗粒表面积大,带负电,有保肥作用。【过渡】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为27.72%,仅次于氧居第二位,所以硅的化合物随处可见。人类虽然在一万年前制出了陶器,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玻璃。而人类真正认识硅元素是在1823年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用金属钾还原四氟化硅时获得单质硅的。

四、硅单质

1、硅单质的分类:硅单质分为无定形硅和晶体硅两类。

2、晶体硅的性质

(1)结构:类似金刚石

(2)物理性质:灰黑色固体,有金属光泽;熔点高、硬度大、有脆性,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

(3)化学性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①硅和氧气反应:Si+O2 SiO2

②硅和强碱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3、制法: 用适量碳还原二氧化硅得到粗硅。将粗硅与氯气在高温下反应,得液态不纯的四氯化硅,经分馏提纯用氢气还原即可得纯硅。

2C+SiO2 Si+2CO↑ Si+2Cl2 SiCl4 SiCl4+2H2 Si↓+4HCl

4、用途: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计算机芯片、光电池(太阳能电池)。

〖板书设计〗二、硅酸盐

1、硅酸盐概述;

2、硅酸钠;

3、传统的硅酸盐材料

4、新型硅酸盐材料——具有特殊功能的含硅材料

三、硅单质

1、硅单质的分类:分为无定形硅和晶体硅两类。

2、晶体硅的性质;

3、制法:

4、用途:

篇13:金属教学设计

[引言]我们都听说过“真金不怕火炼”,这说明金子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有些金属如铁、镁等能存放在空气中,但在加热时能与空气或氧气剧烈反应,甚至燃烧。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呢?

[板书]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探究实验3-1]钠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吗?

[学生探究]用镊子从桌上盛放钠的试剂瓶里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割,请仔细观察其断面处的变化。

[师]描述你们所看到的现象。

(钠很软,刚切开时,其断面呈银白色,后逐渐变暗)

[师]回答得很好,请把刚才切割的钠块用镊子放回原试剂瓶中。请大家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并结合课文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

[板书]

1、钠( sodium)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热和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问]钠的光泽为什么很快变暗?

(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以致变暗。)

[讲]好,事实上,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在常温下与钠反应生成了氧化钠,从而使金属钠失去了光泽,纯净的氧化钠是一种白色粉末。

[板书]2、钠与氧气的反应:

(1) 常温下:4 Na+O2==2Na2O (白色)

[问]为什么要将钠保存在煤油或者石蜡油中?

(为了隔绝空气,防止钠被氧化。)

[讲]常温下,金属钠在空气中就会发生变化,这说明钠比铁、铝、镁等金属活泼得多。那么,如果加热,钠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还会生成Na2O吗?

[资料卡]氧化钠(Na2O)和过氧化钠(Na2O2)都是钠的氧化物,Na2O是白色的粉末,Na2O2是淡黄色的固体。

[探究实验3-2]钠在空气中加热生成的是Na2O还是Na2O2?

[学生探究]取黄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钠,吸干表面的的煤油,切掉外面的氧化层,放在坩埚里,加热至钠块燃烧。

[讲]实验时应注意,钠开始燃烧后立即撤掉酒精灯。

实验现象:可观察到钠受热先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接着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 最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结论:钠的熔点较低,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Na2O2 。

[板书](2) 加热时:2Na +O2=== Na2O2 (淡黄色)

[讲]除了金属钠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金属表面生成一层氧化物,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表面的氧化层。所以,在点燃镁条前,常用砂纸打磨,这样点燃起来更容易些。铝的情况如何呢?

[探究实验3-3]未打磨的铝箔和打磨过的铝箔加热现象会有不同吗?

探究步骤:剪一小块铝箔,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观察现象。另取一小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加热至熔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铝箔熔化,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问]熔化的铝为什么不滴落?

[现象解释]铝表面的氧化膜保护了铝,即使是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也很快生成了新的氧化膜,构成的薄膜Al2O3的熔点为20xx℃,高于铝的熔点660℃,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

[讲]正因为铝表面容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可以隔绝铝与空气的接触,阻止内部铝被氧化,所以铝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

[生活小常识]尽量不要使用铝制餐具,因为铝在人体内积累过多会引起智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和老年痴呆。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金属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和铝箔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情况。同时我们利用铝在空气中的化学特性,可以把铝制成日常用的铝制品。

[课堂检测]略

篇14:金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是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习结束后的一个重要延伸,要求学生明确合金的概念以及合金的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主要组成、性能和用途,学会正确选择金属材料。教材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铁合金、铝合金和新型合金为载体,意在把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科学知识和社会发展的互相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课前调研、课中展示和课后拓展三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确立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这一系列的体验性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感受,不仅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对学习浓厚的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另一重要理念。教育家皮亚杰曾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这种以学生展示为主导的课堂,既丰富了高中化学课堂,又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整理的调研活动,诊断学生对金属认识结构化水平及科学探究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2.通过课中的展示活动,诊断并发展学生自我展示和公众演讲能力。

3.通过课后的小论文活动,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及其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四、教学重点

1.课前开展收集、整理调研资料的活动,提高学生对金属材料的认识,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从中去了解金属材料的组成、来源、价格和用途,从不同角度增加对金属材料的认识。

2.了解合金的定义和性能,深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加强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3.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重要作用和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4.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既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

五、教学难点

1.这堂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高中化学课堂,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2.从结构角度认识合金及其性能,理解结构决定性质,发展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六、教学流程

(一)环节一:课前调研,收集、整理资料。

1.展示活动题目的选择。题目要符合本节课教学的主旨,达到预期目标,选题很关键。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有发挥空间的话题。只有选择富有新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和创造性。其次,题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实现学科的教学目标。再次,难度要适中。题目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难易适中,切莫艰涩难懂,反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最终确定的选题包括:金属之最和金属发现史、我最喜欢的金属、漫谈合金、辩论:铝的利与弊。

2.展示活动要求。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展示个人的特色,发展自身能力。

(1)形式上:制作PPT,讲解生动活泼;

(2)要突出合金的性质与成分的关系,赞扬和体会合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和当今社会中的重要贡献;

(3)金属发现史的讲解要试图挖掘金属元素发现的早晚受什么因素影响;

(4)可制作PPT进行演讲,一定要说清楚喜欢的个人原因,也可以根据自己最喜欢的金属元素,由自己来扮演那种元素,编制化学小品,由3-5名同学来演出;

(5)两小组持对立的观点上台辩论,论据充足科学无误;准备PPT或者实物道具等素材,努力论证自己的观点。

3.课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正式上课前,学生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并分析、归纳和整理。在与同学的商议过程中,通过倾听别人的想法也会发现一种新的视角。在独立思考或集体探讨中,学生逐步提炼自己的思路。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另外,在课堂活动准备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互助互学,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调研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环节二:课中展示,形式多样,包括知识抢答、演讲、戏剧表演、辩论等。

1.活动一:“金属之最”抢答赛

设计意图:通过金属之最趣味抢答,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并在这个环节中从不同角度增加对金属材料的认识。

2.活动二:金属的发现之旅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演讲,提问互动等多种形式,向我们展现了金属的发现之旅,从金到铜、铁再到钾、钠等。通过戴维发现活泼金属过程的艰辛,致敬那些历史上伟大、严谨、智慧且拥有献身精神的科学家们!

教师引导:为什么人类使用铁器比使用铜器晚?为什么最晚发现活泼金属钾、钠等?

学生活动:学生从金属活动性和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金属冶炼方法不同和出现早晚差异的原因。

设计意图:一是通过古代金属制品的介绍,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发展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二是通过人类使用金属材料先后顺序的分析,加强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三是致敬为人类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感受化学家的魅力和化学学科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3.活动三:我最喜欢的金属

(1)铜·彩

学生活动:学生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铜为对象,从颜色、性能和组成等角度欣赏了不同铜合金的美,了解到合金的性能可以通过所添加的合金元素的种类、含量和生成合金的条件等加以调节。

教师引导:初中我们学过了一些合金的知识,回顾所学。

问题1什么是合金?

学生活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问题2合金有哪些优良的性能?

学生活动:硬度更大、熔点更低、抗腐蚀性更好。

问题3为什么合金的性能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其成分金属?

学生活动:阅读合金的成分及主要性能相关信息表,探究合金的性能与组分金属不同的原因。发现合金中组分的种类、含量影响合金的性能,从微观上说是金属结构发生了变化。体会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化学思想。

教师活动:介绍几种重要的现代合金—铁合金、铝合金和新型合金。

(2)乐器·金属

学生活动:音乐总能给人的心灵以洗礼,而其形形色色的载体在用以表现的时候时常令人不由得心生愉悦。金属的职能众多,在与音乐相携的过程中,便淋漓地展现了其美的一部分。无论小到琴弦这样的部件,还是大到古今中外的各式乐器,它们金属的典雅质感、良好的性能和特有的光泽是一种特色,亦是一种品质。乐器与金属,从以前到现在再到未来,一直会有如此完美的结合。

设计意图:本节课设计的小组展示活动,教师重视和尊重学生思维的个体差异,向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展示交流的机会,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与形成过程,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在感受铜合金不同颜色和性能的魅力同时,回顾和发展了合金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化学思想,加强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4.活动四:辩·铝的利与弊

教师引导:铝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比如,它的密度较小,抗腐蚀性能好,可以做某些建筑材料;但对它的食入又有可能造成老年痴呆,危害人类健康。金属材料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就有人觉得铝制饮料罐应该停止使用,你觉得是否该停止使用铝质易拉罐?

主题辩论:是否该停止使用铝质易拉罐?

学生活动:从铝的性质、储量、环保、回收处理,是否方便,以及相关产业使上的从业人员(如开采铝矿的工人,生产铝制饮料罐的工人,饮料公司的老板、消费者……)等多方面考虑。

教师引导:正方主要从对健康和环境不利等方面阐述观点,涉及铝的物理、化学性质,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而反方则从铝的使用方便、易回收、成本低、受消费者欢迎,甚至就业等社会问题多角度进行了反驳。不管哪方,从他们的观点中都可以看出,大家知识面广、眼界宽、有社会责任感。

教师引导:为什么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

学生活动:[实验]打磨过的铝片和未打磨过铝片分别与NaOH溶液反应。

教师引导:写出Al、Al2O3与NaOH的方程式,并引导学生进行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辩论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进步和拓展迁移。因为辩论要求学生要考虑证据是否清楚、充分及表达是否恰当、思维是否缜密、语言是否流畅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锻炼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出发,应用Al、Al2O3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环节三:总结归纳,课后拓展

教师:金属材料的发展史是人类材料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发展史、以及合金的定义、性质及分类,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金属材料。请大家课后根据之前调研的与金属有关的课题以及本节课所学和了解到的知识,进一步调查研究,完成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巩固提升,并将课堂知识延伸至课外,拉近化学与生活距离。

篇15:金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知道金属具有光泽、能传热、导电,有延展性等共同性质,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

2、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金属具有的共同性质,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师准备:铜丝、铁钉、铝丝、铜勺、铝勺、木棒、筷子、砂纸、粉笔、烧杯、热水、电池、小电珠、导线、铁锤、铁砧等供分组实验用。

生准备:金属小物品3—5件。

教学设想

通过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实验之后,学生能够自己归纳出对金属的认识(金属的共性)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并了解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物品的金属性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哪些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呢?(学生展示金属物品,师板书其名称)我们所带物品有限,平时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用金属制成的物品呢?(学生加以补充师并板书)在桌子上放的这些物品中,哪些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物品分类)

2、这些金属,它们可能有哪些性质呢?(学生进行猜测,师板书)

3、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实验,研究金属性质

1)、认识铜、铁、铝等金属具有金属光泽

请同学们用眼观察一下这些物体或用砂纸打光它们,观察到什么?

师生交流后,师小结:铜、铁、铝等金属都有光泽,而木棒、筷子等非金属物品却没有光泽。

2)、认识铜等金属都容易传热

学生把适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物品放入盛有热水的的烧杯中,用手拿着另一端,过一分钟后,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师小结: 金属物品慢慢变热,而非金属物品未变热。说明金属都可以传热。

3)、认识铜等金属都可以导电

把不同物品分别接入简单电路中,看小电珠是否能发光。

小结:铁钉、铝勺等接入电路中能使小电珠发光,而木棒等不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金属都可以导电。

4)、认识铜等金属都有延展性

把不同物品分别放在铁砧上用铁锤捶打,看它们各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铁钉等金属都被捶扁了,变宽变长了,而木棒、粉笔被捶破了。说明金属都能被捶扁变长。

2、归纳金属共性,给出“金属”概念

1)、引导学生分步归纳:铜、铁、铝等都有光泽;都可以传热;都可以导电;都能被捶扁、捶长。

2)、引导学生全面归纳:这些金属材料都具有金属光泽,都具有传热、导电、延展的性质。

3)、金属:人们把具有铜、铁、铝的共同特点的物体归为一类,叫做金属。

3、指导学生了解人们对金属各种性质的利用。

人们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你能结合日常生活列举一些实例?

三、巩固应用。

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

四、课后延伸

课后请你收集一些你认为是金属的东西,检验一下是否具有金属的性质。

板书:

4、金 属

金 铜 都有金属光泽

铁 都可以传热

属 铝 都可以导电

都可以延展

篇16:金属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授课人:董 xx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铝与碱溶液的反应原理。

②了解两性氢氧化物及氧化物。

③通过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加强实验教学,按照观察、思考、分析、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①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格求实的`科学态度。

与价值观②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铁与水蒸气及铝与碱溶液的反应原理。

教学难点:铁与水蒸气及铝与碱溶液的反应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2课时

[复习]金属钠与氧气及水的反应方程式。

三、金属与盐反应

【分析】金属由于活动性不同,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混合物中置换出来。

请同学们写出铁与硫酸铜反应、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设问]很多金属能与酸反应,但大多数金属却不能与碱起反应,有没有遇到碱时能发生反应的金属,铝遇到碱时能不能发生反应呢?

[实验3-4]在2支试管里各加入5mlHCl和5 mL浓NaOH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用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 都有气泡产生,试管口点燃都燃烧。

[板书]四、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练习]写出以上反应的离子化学方程式,并指出该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

[思考与交流]①Al与NaOH水溶液的反应中Al显示什么性质?上述反应产物中的NaAlO2是如何产生的?

Al显还原性,因其化合价升高。以上反应不是一步反应,而是多步反应的结果:2Al+6H2O=2Al(OH)3+3H2↑,Al(OH)3+NaOH=NaAlO2+2H2O,因而只有水为氧化剂。

②Mg比Al活泼,Mg能否与NaOH水溶液发生反应?

Al与碱溶液反应是因为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的原因,Mg(OH)2属于碱,因而不反应。

[思考]实验中为何开始慢,随后逐渐加快?

[讲述]盐酸及氢氧化钠先与表面的氧化铝保护膜反应,保护膜破坏后才与铝反应。

[思考]铝制餐具为何不能蒸煮或长期盛放酸碱咸物质?小结:金属单质在反应中都是化合价从0价升为正价,所以金属单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由于大多数金属单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所以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态存在,只有少数金属如金可以以单质形式存在。

[实践活动]小结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堂练习]向一金属铝的易拉罐内充满CO2,然后向罐内注入足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严封罐口,过一段时间后,罐壁内凹而瘪,再过一段时间后,瘪了的罐壁重新鼓起,解释上述变化的实验现象:

(1)罐壁内凹而瘪的原因: ,反应方程式: 。

(2)罐壁重新鼓起的原因: ,反应方程式: 。

解答:(1)是因为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使得罐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2)是因为过量的NaOH与铝罐反应生成H2,使罐内气压等于或大于外界大气压;小结:几种重要金属的常见反应的产物

钠镁铝铁铜

氧气Na2O;Na2O2MgOAl2O3Fe3O4CuO

氯气NaClMgCl2AlCl3FeCl3CuCl2

硫Na2SMgSAl2S3FeSCu2S

水NaOHMg(OH)2—Fe3O4—

盐酸NaClMgCl2—FeCl2—

氢氧化钠NaOH—NaAlO2——

[作业]1、阅读:科学视野—金属钛 2、P54 3、4、5、6、7

〖板书设计〗三、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2、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

Al2O3+2NaOH=2NaAlO2+H2O

Al(OH)3+NaOH=NaAlO2+2H2O

〖教后记〗

篇17:金属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金属晶体的模型及性质的一般特点。

2.使学生理解金属晶体的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3.较为系统地掌握化学键和晶体的几种类型及其特点。

二、学习重点:

金属晶体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

金属晶体结构模型。

四、学习过程

[投影]选一位同学的家庭作业(以表格形式比较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要求全体同学对照分析各自作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然后投影一张正确的表格。

表一: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比较

[教师诱导]从上述金属的应用来看,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呢? [展示金属实物]展示的金属实物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学生分组讨论]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 一、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

[教师诱启]前面我们知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有着不同的物理性质特点,且分别由它们的晶体结构所决定,那么金属的这些共同性质是否也是由金属的结构所决定呢?

[板书] 第二节 金属晶体

[flash动画] 点击“金属晶体内部结构”条目, 让学生看金属晶体内容组成微粒内容为,然后再听画外音兼字幕。

再点击 “金属晶体内部结构”内部画面左上角“内部结构”条目,让学生看几种常见金属晶体空间构型。硬球一个一个地堆积给同学观察,成形后再旋转让同学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且拆散、堆积给学生分析。

[画外音兼有字幕]金属(除汞外)在常温下一般都是固体。通过X射线进行研究发现,在金属中,金属原子好像许多硬球一层层紧密地堆积着,每一个金属原子周围有许多相同的金属原子围绕着,

[设疑]金属中堆积的就是中性原子吗?

[阅读并讨论]金属中由于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比较少,金属原子容易失去外层电子变成金属离子,在金属内部结构中,实际上按一定规律紧密堆积的是带正电荷的金属阳离子。

[教师诱启]同样的带正电荷的金属阳离子本应相互排斥,为何还可以紧密地堆积在一起呢?

[提示设疑]电子到哪里去了呢?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分析:要使带正电荷的金属阳离子按一定规律紧密堆积,除非金属原子释出的电子在各金属离子间自由地运动,这样依靠金属阳离子与带负电荷的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使金属离子紧密地堆积在一起。

[板书] 二、金属晶体结构

金属晶体:通过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形成的单质晶体。

[教师设问]构成金属晶体的粒子有哪些?

[学生归纳]金属晶体由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

[引言]金属晶体的结构与其性质有哪些内在联系呢?

[板书] 三、金属晶体的结构与金属性质的内在联系

1.金属晶体结构与金属导电性的关系

[演示多媒体动画3]画面内容:金属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在没有外加电场存在时是自由移动的,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自由电子则发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

[画外音兼有字幕]在金属晶体中,存在着许多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自由电子就会发生定向运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

表二

[板书]2.金属晶体结构与金属的导热性的关系 [分析对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比,并让一位同学归纳填写,然后教师点评上述表格,

[教师诱启]导热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它必然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那么金属晶体导热过程中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担当什么角色?

[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

[分组讨论]①金属晶体导热过程中粒子运动情况如何?

②这些粒子通过什么方式传递热量?

③热量传递方向及最后整个金属晶体温度高低情况怎样?

[学生汇报]选一位学生汇报学生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补充。

[投影小结]金属容易导热,是由于自由电子运动时与金属离子碰撞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

[板书]3.金属晶体结构与金属的延展性的关系

[演示多媒体动画4]画面为一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结构模型,当其分别受到外力作用时,原子晶体中原子间的位移使共价键受到破坏,而金属晶体中各原子层发生相对滑动时,却保持了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相互作用。

[画外音兼有字幕]原子晶体受外力作用时,原子间的位移必然导致共价键的断裂,因而难以锻压成型,无延展性,而金属晶体中由于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没有方向性,各原子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以后,仍可保持这种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也不易断裂。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正确的答案。

[投影小结]表三 金属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见下页表)

1.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 [投影课堂反馈练习]

A.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B.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C.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D.金属原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2.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是

A.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

B.金属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C.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阳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D.金属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失去电子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晶体中,若含有阳离子也一定含有阴离子

B.原子晶体中只含有共价键

C.离子晶体中只含有离子键,不含有共价键

D.分子晶体中只存在分子间作用力,不含有其他化学键

[作业布置]本节教材习题1、习题2

课后阅读材料

1.超导体——一类急待开发的材料

一般说来,金属是电的良好导体(汞的很差)。 19荷兰物理学家H·昂内斯在研究低温条件下汞的导电性能时,发现当温度降到约4 K(即—269、)时汞的电阻“奇异”般地降为零,表现出超导电性。后又发现还有几种金属也有这种性质,人们将具有超导性的物质叫做超导体。

2.合金

两种和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叫做合金,合金属于混合物,对应的固体为金属晶体。合金的特点①仍保留金属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改变很大;②熔点比各成份金属的都低;③强度、硬度比成分金属大;④有的抗腐蚀能力强;⑤导电性比成分金属差。

3.金属的物理性质由于金属晶体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和金属离子(或原子)排列很紧密,使金属具有很多共同的性质。

(1)状态:通常情况下,除Hg外都是固体。

(2)金属光泽:多数金属具有光泽。但除Mg、Al、Cu、Au在粉末状态有光泽外,其他金属在块状时才表现出来。

(3)易导电、导热:由于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的运动,使金属易导电、导热。

(4)延展性

(5)熔点及硬度:由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跟自由电子间的作用强弱决定。金属除有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具有各自的特性。

①颜色:绝大多数金属都是银白色,有少数金属具有颜色。如Au 金黄色 Cu 紫红色 Cs 银白略带金色。

②密度:与原子半径、原子相对质量、晶体质点排列的紧密程度有关。最重的为锇(Os) 铂(Pt) 最轻的为锂(Li)

③熔点:最高的为钨(W),最低的为汞(Hg),Cs,为 28.4℃ Ca为30℃

④硬度:最硬的金属为铬(Cr),最软的金属为钾 (K),钠(Na),铯(Cs)等,可用小刀切割。

⑤导电性:导电性能强的为银(Ag),金(Au),铜 (Cu)等。导电性能差的为汞(Hg)

⑥延展性:延展性最好的为金(Au),Al

篇18: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 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二)教学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用具:

甲烷的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应的试剂和仪器一套、高锰酸钾溶液;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习

六、教学过程:

[投影]可燃冰、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等图片,并进行如下讲解。

[小结]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洁净的新能源。我国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质。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碳储量是全球石油与天然气储量的两倍。如果能开发利用,那将是人类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

但同时甲烷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他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气中的浓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我们知道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优势为我们的生活服务,首先,就必须对甲烷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揭题]板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一、甲烷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

1、分子组成:CH4

[提问] 碳原子需要形成___对共用电子对才能达到八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氢原子欲形成两个 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P60实践活动并小结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

[板书]3、分子结构特点:正四面体型结构,呈高度对称状,而且C—H键比较牢固。

[过渡]至此,我们对甲烷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甲烷的结构决定了甲烷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板书]二、甲烷的性质

[展示]贮存甲烷气体的装置,并结合甲烷的式量,让学生判断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质。

1、对于一种并不是很了解的化学物质,我们研究它的化学性质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

2、甲烷能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等物质反应吗?

3、如何设计上述实验?

[探究活动]根据以上预测,分别设计甲烷能否与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反应的探究性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演示实验]将氯气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

[设问]1、点燃甲烷前应注意什么?

2、如何定性检验甲烷的产物? 点燃 [学生活动]上台板演:CH4 + 2O2→CO2+2H2O

[板书]2、化学性质

⑴甲烷较稳定,不与水、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物质反应。

⑵甲烷的氧化反应: CH4+ 2 O2点燃 →CO2+2H2O

[过渡]甲烷除了在点燃条件下跟氧气反应外,还会在光照情况下跟氯气反应。

[演示实验]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边引导学生观看实验现象,边提示学生在观察重点实验现象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讲授]取代反应的概念及原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部分的关键词,

[投影]电脑模拟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氯气的取代反应的动画

[板书]⑶取代反应取代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光 氯气与甲烷的取代反应方程式CH4+Cl2 → CH3Cl+HCl

[提问]CH4与Cl2反应后产物有几种?哪些是有机化合物?哪种产物最多?

[学生活动]完成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随堂巩固练习

[投影]甲烷的三点利用及图片

[课堂小结]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燃烧反应、取代反应和热解反应。它主要取决于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取代反应是甲烷的特征反应。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P65课后习题1、2、3、5、6

2、查阅资料,从反应形式、反应条件、反应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几个方面比较取代反应和我们学习过的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引入通过介绍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有机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能以比较兴奋高昂的情绪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在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时,首先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学生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回忆,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学习结构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甲烷的性质,始终紧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条主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方法。

学习甲烷的性质时,利用学生探究活动、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取代反应的实质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甲烷的性质的探究活动这一块要注意控制时间,否则很容易让这一块内容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

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究法,帮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篇19: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格式

一、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或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相关内容(包括初中教材)间的联系。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分析。

2.学生在本节内容学习上可能存在的困难分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识与技能上重难点

2.过程与方法上重难点

(六)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

(七)教学准备

1.学生(包括探究方案准备和分组等)

2.教师(包括教学用具实验用品的准备)

3.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并阐明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方式。

二、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一)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教学引语及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在这一部分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三)课堂总结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四)课后作业

篇20: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格式

要素

内容

权重

体现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理念

课题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落实,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教学媒体的恰当运用,新

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体现,等等

35

符合设计规范

运用教学设计模式和操作规范设计方案,体现化

学教学特点,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及其依据表述清晰

25

原创与特色

对化学问题的处理、教学过程、情境的创设等有

原创性的设计

20

实践中可行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对教学实践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设计的方案有教

学实践的检验,有教学反思,反思中表明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20

总分

100

说明:

1、全部教学过程的阐述要简明,要求表明具体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教学流程图的制作规范。教学过程提倡采用叙述与流程图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也可以用叙述和恰当的表格阐明。不能用完全预设的师生一问一答的对白式叙述。

2、全文字数一般在3~5千字。

3、为便于匿名评比,作者姓名、单位另纸打印,作封面装订。

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知识点

铁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金属的来历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人教版全部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随笔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

高中化学教学课件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学设计(共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化学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