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liha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
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
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本文通过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春晓》的不同英译版本来试探中国古诗的英译。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这可以说是译界人士的共识。
诗歌作为人类社会文学作品发展中的精华一直在文学的殿堂里闪耀光芒。英国著名诗人Robert Browning曾做过类似这样的解释:诗歌是创作那一刻的灵感。诗人有那么一刻创作的冲动,创作出来以后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该如何为诗释义。诗的难解性可见一斑。释诗就已如此之难,那么译诗更是可想而知了。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大译家就提出“诗不可译”。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一句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成为“诗歌不可译”者们的有力依据。即使是主张诗可译的人士也提出要“以诗译诗”,“诗人译诗”。我国的著名诗人郭沫若,闻一多等都是持这种观点的。
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方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与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是迥然不同的。而唐诗最能体现这一点。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鼎盛时期而产生的一个奇迹。在形式上,唐诗讲求韵律格致;在内容上,则讲求一个“意”字。古人所主张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最好的说明。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是诗人的诗意不只在言内,更在言外。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神韵”、“意境”。要想将言外的“神”、“境”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很困难的,更何况要以诗的形式用重形的西文来表达呢?所以才有了大家的共同体会: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
虽然中国古诗难译,但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精髓,中国古诗还是要译的。但如何译?这是摆在每位译者面前的问题。本文拟就《春晓》的英译来试探中国古诗的英译。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简洁晓畅,读来朗朗上口。从字面看也易懂,但其内涵却是要好好体悟一番的。清王尧衢在为其注解中指出:此诗字字做“晓”字。第一句自不必说;第二句中,因鸟啼而示“晓”;第三句中,“夜来”示“晓”;第四句,一个“?”示“晓”。这一切若非细细品味是很难领会得到的。但这还不够,更深的内涵还深藏其中,需要慢慢领会。这点下文会再提到。让我们先看《春晓》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译文。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许渊冲译
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翁显良译
对照原文,我们可以看出,许译从形式上讲更接近原文,其对仗工整,简洁明快,与原诗十分相称,可以说是比较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音,形,义。而翁译在这方面却显得稍逊一筹。我们甚至可以说翁译极不“忠实”地对原诗作了处理。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传递原诗意象方面,翁译无疑占有绝对优势。翁译从更深层次上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雨夜睡得香甜的美妙情景,及伤感“春雨打击花落下”的痛楚意境,从形、神两方面表达了诗人惜春、爱春、伤春的情怀。
同一首简单明了的古诗为何在两位大译家手里却成了截然不同的东西?这是与诗的解读有很大关系的。张保红在其《古诗英译三题》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这首诗虽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然而言浅意浓。要读懂这首诗,仅从字面上理解是难以奏效的,从而提出了两种解读方式:复合式与直感式。这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导致两种不同的解读效果,他指出:复合式,即诗人抓住清晨睡起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但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漏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的感情轨迹,然后让读者沿着诗人的思维方向去丰富和补充。这种解读得出的诗的主题是惜春,爱春;直感式,即诗人亲历“春眠不觉晓”,亲闻处处鸟啼,亲受夜来风雨,亲见花儿纷落,这种解读得出的诗的主题是惜春,伤春。
回过头去再看译文,我们可以看出:许译采用了复合式的解读方式,他将诗人的直感和意识复合在一起对其进行理解,从而才有了他的译文;而翁译则采用了直感式的解读方式,从而他挖到了诗人的内在感受,也即挖出了原诗的深层意蕴,从而对原诗重新组合,通过对其意蕴的再表达再现了原诗。两相对照。我们可以感到第二种解读方式似乎更能突出诗人直感感觉的.敏锐,也更使该诗具有诗意特征。而通过这种解读得出的译文也就更像是诗。所以有人认为理解原文总比译成另一国文字要容易些的看法对于汉语却不尽然。对于重意的汉语,尤其是其被应用到极限的表现――中国古诗,也许最关键,最难做到的还是在于理解,其次才是翻译。
虽然现今译界对不忠于原文的译文进行大肆批判,译界怪才林纾就是一例。但在具体问题上我们也要灵活对待才行。虽然我们不提倡林纾过分的乱译、改译,但其对原作“神”的把握却是我们该学取的。在译诗方面更是要如此。前文提到中国人注重的是“神韵”,是“意境”,而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方式却使其能在一些意象面前感悟到其所包含的“神韵”。但注重理性的西方人呢?他们能够领悟的到吗?如果他们不能领悟,那么我们的译诗还有什么意义,毕竟汉诗英译的目标读者是西方人,其目的是为了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宝库。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古诗英译方面,我们要“深入意境,再创形象”。
深入意境,再创形象。唯有此,才能创造出适合目标读者口味、鉴赏力的诗作。不懂华文的庞德虽对中国古诗改容易貌,但他的诗作却体现了原诗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能让西方读者所喜爱,使他们得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不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吗?当然要真的做到深入意境,再创形象并不是一句话的事。笔者比较了《春晓》的9种译文,发现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怕是只有翁教授一人。这就需要有志于古诗英译的译者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对中国古诗的鉴赏能力。只有挖出其深层的东西,才能对其进行完美地再现。
朱纯深教授在其《心的放歌》一文中指出:“诗,不是通过对其所指意义的解释而获得,而是阅读过程中因为用心的体验而产生,因为放心的翻译而驻留。这就是‘诗意’”。也许这应是每位译诗者所应记取的吧。
篇2:从《江雪》的英译诗谈诗歌翻译的策略
从《江雪》的英译诗谈诗歌翻译的策略
本文分析了汉诗<江雪>的不同英译文,并在其英文译本例析的基础上,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阐明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等诗歌翻译的`不同策略是可以共融且相辅相成的.
作 者:常青 CHANG Qing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辽宁,鞍山,114007 刊 名: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10(3) 分类号:H315 关键词:诗歌翻译 策略 归化与异化篇3:从译者的主体性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论文
从译者的主体性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论文
摘要: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译者的选择性、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三方面。本文通过古典诗歌的两个具体译例进行分析,说明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所发挥的作用,并给译者以更合适的定位。
关键词:中国古诗;翻译;译者主体性;创造性叛逆
一、译者主体性确立
早在西方翻译《圣经》的时候,译者是绝对地顺从原作和原作者,“唯原作者是从”。译者完全隐藏在译作的背后,是没有思想和灵魂的隐形人。
中国佛经的最早翻译莫不如是。中国的老一代翻译家郭沫若曾主张要尊重原作这一“处女”,同时要遏制译者这一“媒婆”。[1]虽说翻译者是带着脚镣的舞者,但翻译之舞也要跳得有声有色有韵味;译者绝不是乏味的简单的文字复制者和“传声筒”。
随着解构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译者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地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出来。韦努蒂认为:“在翻译中要求译者隐身是错误的:译者在译文中不能隐身,而应当有形可见”。[2]译者首先作为读者,对原作加以解读和理解;其次,译者作为译作的翻译者和“创作者”,在翻译的全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的文学形式,具有语言简洁凝练、意象丰富、富于音韵变化的特点。译者在翻译诗歌的时候,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通常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主体性。
(一)译者的选择性
译者的选择性首先体现在文本的选择上,译者选择此文本而非彼文本就是译者主体性的一个体现。译者的翻译目的、个人兴趣和经历都会对其文本的选择产生影响。其次,译者在文本翻译时遣词用字、押韵形式、意象再现等均是主体性的另一个体现。第三,译者选择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也是主体性体现:是归化还是异化,是直译还是意译;译诗的风格和原诗的风格保持一致还是另具特色。译者不仅选择了文本,还对翻译过程中遇到每一个细节作出判断和选择。
(二)译者的理解与表达
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客观性存在于尊重源语文本,主观性存在于对源语文本的解读。有1 000个读者就有1 000种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的形象的解读。对于诗歌的解读也存在着个人的主观判断和理解。
在理解基础上的表达也会因译者的不同而有区别。脍炙人口的《江雪》一诗就有很多种不同的翻译版本,这是因为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方法,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标准,而使得翻译出来的译文有差别。
(三)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谢天振在《译介学》中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映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3]由于受源语诗歌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局限,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其主观创造性的发挥体现的最为明显。
三、译者主体性在诗歌译例中的分析译例一: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Giles的译文为:
On this day last year what a party were wePink cheeks and pink peach———blossomsSmile upon me;
But alas the pink cheeks are now far away,Though the peach blossoms smile as they smiledthat day.[4]原诗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形式对仗工整。此诗压韵是:(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原诗利用“中”、“红”和“风”的韵母相同和相似押尾韵,以造成句子回环往复的音韵效果。
Giles在理解和解读原诗后,打破了原诗的对仗形式,采用散文诗式的形式进行翻译。在音韵上原诗用的是一元韵式,而译诗采用二元韵式,用“we”,“me”,“away”和“day”押的是aabb的尾韵。虽然和原文的字数、韵脚没有一一对应,但译得自然流畅,有破有立,充分发挥出译者的主体性。译诗也更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译例二:
苏东坡《西江月咏梅》中的最后两句: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句末作者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云:“落落寞寞路人分,梦中唤作梨花云。”苏轼反用其义,指梅花独开独谢的高洁。该句话的意思是:梅花的高洁情操已随着清晨的晓雾一同散去,不屑与梨花一同入梦。该句诗歌意境高远,要把诗歌的意境在译语中传达出来,往往依靠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林语堂在翻译该诗词的时候,指出意境的翻译最难,并指明:“意境的译法,专在用字传神”。林语堂的译文如下:Flesh of snow,bones of jade,Dream thy dreams,peerless one,Not for this world thou art made.[5]林语堂在翻译时的用字并没有忠实于原文,但所寄予的寓意则是相同的。这种译者的创造叛逆已经把原文的意境充分的表达出来。如果没有这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译语读者也很难享受到如此贴近原诗的意境。
总之,在尊重原诗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进而弥补诗歌翻译中的局限性和不可译性。
参考文献:
[1]郭沫若.论诗三扎之余[C]//.罗新璋.翻译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常青.中国古诗的可译性限度与创造性叛逆[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106-108.
[5]林语堂.论译诗[C]//.海岸选编,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篇4:权利・文化・翻译-谈权利关系下的中国姓名英译规范问题
权利・文化・翻译-谈权利关系下的中国姓名英译规范问题
中国姓名是中国文化所寄予的一种传承方式.在翻译趋于文化转向和“权力关系”转向的`背景下,中国姓名的英译也受到“权力关系”效应的影响.以当前网络热烈讨论的“赵C”与“中国女排运动服上的姓名英译”两则事例为启示,从权力关系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姓名英译规范的必要性,揭示了中国姓名英译在建立与西方对话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应保留本民族特色及其文化态度.
作 者:靳乾 Jin Qian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刊 名: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5(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中国姓名英译 权力关系 文化 规范篇5:汉英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从雷峰塔的英译谈起
汉英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从雷峰塔的英译谈起
本文以杭州著名旅游景点名称“雷峰塔”中的“塔”字之英译作为切入点,列举了若干实例说明作为语言基本要素的'词汇,除了具有概念意义之外,还具有文化意义,即文化内涵.翻译工作者只有充分注意文化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传递原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并进而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
作 者:张国荣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 刊 名:江西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5 “”(4)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汉英词汇 文化内涵 翻译 雷峰塔篇6: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英译获奖谈起
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英译获奖谈起
本文从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获奖译文谈到“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文章认为,翻译的创造性要求按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译出原文的语用真意;翻译的技术性和科学性要求译文客观求是和逻辑明确;翻译的艺术性要求译文讲究语言艺术,科技翻译也讲究艺术美.文章进而指出,翻译工作要不断追求高难度标准,以求不断提高译文质量.
作 者:吴伟雄 WU Weixiong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语学院,珠海市,519085;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罗定市,527200 刊 名:中国科技翻译 PKU英文刊名:CHINESE SCIENCE & 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 年,卷(期):2007 20(1) 分类号:H3 关键词:翻译 翻译策略 语用真意 逻辑 语言艺术★ 春晓古诗
★ 古诗春晓
★ 春晓 古诗
★ 春晓 古诗配画
★ 五字的古诗春晓
★ 中国古诗读后感
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合集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