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ksdf8vv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江上别柳中庸》阅读答案,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江上别柳中庸》阅读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江上别柳中庸》阅读答案
李端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
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
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
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
注释:
①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地)人,李端诗友。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
(1)“握手便沾衣”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2分)
(2)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4分)
(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两手相握,落泪沾湿衣裳(1分),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1分)。
(2)颔联: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作相知,以“相知少”和“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惜;(2分)颈联:“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心分别之情,“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来之情。(2分)
(3)想像。(2分)作者想像朋友离别之后夜宿巴陵(岳阳),不忍听大雁北飞的叫声;(1分)以想像朋友的思乡来表达自己的不忍离别之情,含蓄委婉,曲折动人。(1分)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注释交待此诗为李端送别柳中庸时所作,“握手”应是分别的动作,“沾衣”的应是眼泪,理解这两个词,一幅依依惜别的图景就勾画出来了。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颔联时应关注“近日”“往年”点明时间远近,“少”“稀”是近义词,以“相知少”和“亲故稀”说明友情的珍贵;理解颈联应关注“何处去”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几时归”表达对朋友早日归来的期盼。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从“更向”“堪闻”判断尾联想象别后情景,结合全诗内容,再具体分析想象内容及表达的感情。
作者: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篇2: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炼字典范,请对这两字作简要 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0(1)颔联主要运用通感(比喻)修辞,(1分)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1分)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1分)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1分)(答借景抒情联想想象的适当给一点分即可)
(2)独突出了孑然独坐、愁对孤灯的形象;(1分)空字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1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1分)
21.诗歌第二联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3分)
22.这是一首描写筝声的诗,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全诗用了哪些手法来描述筝声带给听者的感受?(4分)
篇3: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2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2分)
2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21. 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2分)
22.(4分)“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篇4: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2.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或通感)的手法。(1分)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1分)
②诗人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1分)而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烘托出一种伤感惜别之情。(1分)(答“借景抒情”“联想想象”的可酌情给分)
13.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从全文看筝声中包含了哪些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悲怨”(或:“无限秦人悲怨声”);(1分)
包含的情感有: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每一点1分,任意两点)
篇5:柳中庸《听筝》阅读答案
听筝①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②。
注:①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②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① “听”字总领全诗,这首诗着力表达的正是诗人听筝的感受;(2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2分。)
(2)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将笔触指向听者(“我”)的内心,写筝弦与自己心弦同声相应,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愁绪早已渗透到自己听筝的审美体验中,使筝声所蕴含的“悲怨”之情更为强烈。
篇6:听筝柳中庸阅读练习题答案
听筝柳中庸阅读练习题答案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2.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或通感)的手法。(1分)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1分)
②诗人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1分)而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烘托出一种伤感惜别之情。(1分)(答“借景抒情”“联想想象”的可酌情给分)
13.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从全文看筝声中包含了哪些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悲怨”(或:“无限秦人悲怨声”);(1分)
包含的情感有: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每一点1分,任意两点)
篇7:听筝(柳中庸)阅读练习答案
听筝(柳中庸)阅读练习答案
听筝①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②。
注:①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②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① “听”字总领全诗,这首诗着力表达的正是诗人听筝的感受;(2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2分。)
(2)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将笔触指向听者(“我”)的内心,写筝弦与自己心弦同声相应,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愁绪早已渗透到自己听筝的审美体验中,使筝声所蕴含的“悲怨”之情更为强烈。
★ 江南柳 阅读答案
★ 大唐柳色阅读答案
★ 无家别阅读答案
《江上别柳中庸》阅读答案(锦集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