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亚明先生随笔

时间:2024-01-02 03:37:48 作者:hnzpc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hnzpc”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记亚明先生随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记亚明先生随笔,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记亚明先生随笔

记亚明先生随笔

亚明先生,中国近现代画坛之姣姣者,安徽省合肥人。原姓叶,名家炳,号敬植。早年参加革命,曾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美协江苏分会主席、南京大学教授。亚明先生笔下擅长人物、山水,提出“中国画有规律而无定法”之说,主张中国画的去向应继承传统,面向生活,融会外国绘画艺术之精华。其笔下风格多样,率直,豪放,激烈,雄强,刚猛,浑厚,浓重,自然,清雅,淡润兼而有之,既有坚实的传统基础,又有鲜明的风格和独创性,绘事兼取众家,致力创新,构图新颖,笔墨生动,意境高远,别具风貌。系新金陵画派著名的大师之一。其作品在多国展出,并受到好评。

亚明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致力于中国画的研究与探索,其山水、人物画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他倡导艺术创作要以人民、生活、传统三者为师和“笔墨当随时代”,并成为中国画坛重要流派--新金陵画派的中坚推动者和组织者!

亚明先生笔下的各种题材,笔墨雄放恣肆,造势奇伟博大,那辽阔的境界和精谨的笔墨既可尽精微,又可致广大,造境远看有势,笔墨近观有质,他完成了自己艺术个性的塑造,走向了天人合一的彼岸。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偶写的花鸟画,手法多变,风格多样,率直,豪放,激烈,雄强,刚猛,浑厚,浓重,自然,清雅,淡润,兼而有之。他中晚期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野逸氛围,似乎和时代隔绝,但却以它的清新为时代所接受。实际上前贤石涛和沈周等疋的风格只是为他确立了基本的笔墨结构,而南朝竹林七贤的放迹不拘与五代徐熙的野逸风格,加之多年的生活历炼和学术上思索,则为他思想和文化的血脉中注入了遗传的基因。

亚明老师提出了“中国画有规律而无定法”、“月无新旧唯园缺,艺有文野非古今”的艺术观。所谓“规律”:是指中国画立身之本的哲学、美学根基。有别于西洋画的笔墨规范和意趣理法。所谓“无定法”则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变法、求异,是对世界文化一切优秀部分的吸收、溶化、再生。在近现代中国画坛上,我以为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李可染的“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潘天寿的“既贵有所承、亦贵能跋扈”,傅抱石的“笔墨当随时代”与亚明的“中国画有规律而无定法”都是一脉相通的`,依据以上观点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不会为“穷途末路”、“废纸论”所吓倒,也不会为“前卫”、“后现代”所迷途。

亚明先生的艺术创作既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延续,又溢满着新的时代风采,并形成其艺术最大的特点:没有固定画法,不落一家一派之窠臼而自成面貌!他眼界开阔,胸怀宽广,兼收并蓄,容纳各种文化遗产和各种风格流派,从人类文化与艺术史的高度看传统,在表现对象生动性的同时,将诗人般的气质与高尚纯洁之感情思想在画中融为一体,使观者感到情趣顿生,回味无穷。

90年代期间,我有幸得入近水山庄习艺,先生也曾4访爽斋,除授艺传道外,还现场为我作巨构《黄山松云图》,该画由4张8尺整纸的大宣接成,近110尺,整个创作过程由我和周霞及曹江萍两师姐拍摄下来。并蒙先生厚爱,得以与之合作丈二匹《西园雅集》八尺整纸《松荫论道》《松下问童子》及其它作品若干。先生的南京个人画展,广州个人画展及北京个人画集首发式偕艺术研讨会,我都得以侍奉左右,并点名由我撰文4篇以记之。我出版私人藏画集时,先生为之写序,以示鼓励。临去世之前一个多月,我到近水山庄探望他,先生亲笔为之题-《xx峰书画集》,先生之教诲及厚望关爱,峰没齿难忘!

亚明老师一生以“人民、传统、生活”为师,坚持不脱离生活,尊重传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因为有了亚明为人为艺的品格精神,才有了流传于中国美术界关于亚明的多少美谈,安徽合肥亚明艺术馆、江苏南京亚明纪念馆和苏州东山亚明壁画馆,正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亚明先生的艺术精神将不断启迪来者发扬光大,薪火传承!

2月19日,亚明老师溘然长逝!他老人家离开我们5个春秋了,忆师生之情谊,特写此篇也!

篇2:苏兴先生琐记随笔

苏兴先生琐记随笔

新近购得苏兴教授的遗著《吴承恩谱传》(中华书局二○一六年版)。苏兴(一九二三至一九九四),辽宁昌图人。一九四八年毕业于长春东北大学(即今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又读一年研究生,后留校任教。教书治学,毕其一生。此书从内容上分为“传记”和“年谱”两部分,浑厚充实,精见迭出。翻阅散发着墨香的书页,不由得想起了苏先生的音容笑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东北师大中文系读硕士生,苏先生是系主任。他身材清癯,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眼镜背后,闪动着一种洞悉世事的眼神,有些严肃,令人肃然起敬。熟悉的人知道,他亦有颇为诙谐幽默的一面。偶尔听人转述他的风趣话头,今已不记其详。

苏兴以研究《西游记》及其作者吴承恩而蜚声学林。他的研究,文献功底极深,可谓竭泽而渔。但他绝不是枯守版本目录之学、闭守象牙塔的人物。他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者,很注重实地考察的方法。说起“读万卷书”,看看他在《吴承恩谱传》写作中参考的文献,便可知道;说起“行万里路”,他对吴承恩故里籍贯、生平事迹的叙写,有许多是得之于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考察,即可为证。他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不囿于单纯的文学范围,而是密切结合当时特定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状况,把作品的来龙去脉、作者的思想行为,生动翔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总能给人以深邃独到、超拔时俗之感。

苏兴治学,专攻《西游记》,大体不出明清小说的范围,给人以“专而精”的感觉。其实,他的学术视野是相当宽阔的。我当时听过他的几节课,课程名称是学术经典和研究方法之类,讲的却是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等名篇。王国维论述殷周之际的变革,是“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后来读书治学的一把钥匙。由此亦可见苏兴视野之开阔、方法之精湛,是其来有自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以治史的方法研究小说,把精于考据的乾嘉之学和实地考察、理论分析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说他受了些王国维的影响,不知过也不过?

一九八三年,苏兴开始招收他的首届研究生,弟子二人,即刘嘉陵和刘晓峰。“二刘”和我同届、同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亦同住一间寝室(还有一位是我的师兄吕书宝)。嘉陵来自沈阳,出身书香门第,身材魁梧,谈吐风雅,有很丰富的人文学识和很细腻的艺术感觉。他因为热爱小说而研究小说,毕业后任职于辽宁省作协、辽宁电视台。他后来专攻散文写作,显示出超人的水平和实力,其散文名作《京胡》堪称世纪经典。刘晓峰来自吉林农安的`矿工之家,聪明敏锐,富有诗人气质。他不仅诗写得好,还善画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他后来留学日本,专攻古代节日民俗,十年一剑,取得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到清华大学历史系当了教授,成为著名的日本研究专家。他的博士论文在日本出版,后来在《读书》等杂志也时见其佳作。素来关爱弟子的苏先生,早已作古多年,倘能看到二位弟子如今的斐然成就,亦当泉下含笑了。

我后来在东北师大跟随杨公骥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杨先生之于苏先生,应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杨公骥是一九四六年东北大学创校时首批教授之一,那时苏兴还是在读学生,所以对杨公骥很为尊敬。早在五十年代,杨公骥的代表作《中国文学》(第一分册)出版时,在自序中感谢对书中所引《诗经》作品翻译帮过忙的人,就提到了苏兴的名字。前些时候,在网上看到苏兴曾偶然购得《全唐诗》第八函第九册“李义山(商隐)诗”,细细端详,似曾相识,却原来是杨公骥所藏之书,不知何故流出于坊间。后闻人言,方知是杨公骥所出售。于是他提笔写下一段跋语,记述这段因缘,写得很有感慨,寥寥数语,显出那个年代学者的师友情谊之深挚、学术情怀之真诚。谨抄录如下:

曩于骥公(按:此非“公骥”误写倒序,乃是对杨公骥的敬称)书斋睹藏书,有《全唐诗》一散册,是扬州诗局原版。今于旧书店见此册,如有所晤。以人民币五角购之,以其为原版,且为李义山诗全篇。书杏同志云,是骥公所售。乃大悟。一九六一年六月五日午饭后。古榆城高阳子志。(按:原文无标点)

“扬州诗局”是清代为刊刻钦定《全唐诗》而专设的出版机构,故其所刊之书可称“原版”。“古榆城”是苏兴故乡昌图的别称,或以古城荒芜、长满了榆树而得名。“高阳子”当是其别号。

“以人民币五角”购得一册线装书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而老辈学者的悠长情愫和深厚底蕴,今天细细想来,仍不禁令人为之浩叹!

篇3:我与佘林明先生个人随笔

我与佘林明先生个人随笔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这里的土台班子,如雨后的春芽,遍布紫蓬山山岭岭。目不识丁的大舅是个土导演,他教戏的时候,总有几句是即兴创作,演员们学戏困难,暗暗叫苦。于是我萌发了写剧本的念头。说写就写,三天我就把一个民间故事改编成庐剧《烈女井》。拿过去,演员和导演高兴极了,学起来方便多了;由于是新内容,乡亲们也乐意看。大家都夸我有才,我,立即飘飘然了,赶快把剧本寄给了安徽戏剧协会的《戏剧界》。

没想到,这一天我刚到家,隔壁大大爷举着一个沉甸甸大包裹,对我说:“刚才县文化局有个人来找你,你不在家,他叫我把这交给你。”我双手颤抖地接过包裹,疯狂地跑回家,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几本关于戏剧创作的书籍,我的退稿,还有一封信。

我看到是一位叫佘林明的剧作家亲笔写的,他去省戏协开研讨会的时候,编辑们也讨论了《烈女井》,他作为肥西文化局的领导,为本县有这样的人才而骄傲,今日特来拜访。

我感动得直流泪水,还是初中生的我,完全是模仿大舅他们的小戏乱写的,他,却如此重视。

他用了八百多字与我讨论主题。我的天啊,我那知道什么主题,我只晓得把故事编得曲折生动,把唱词写押韵通顺,那顾到主题了。我的故事大意是,一个英俊的小和尚暗恋一位美丽的村姑,趁村姑挖野菜的'时候,上前搂抱,村姑举铲就打,和尚抱着血淋淋的光头逃走。三年后,和尚成了这家的上门女婿,夫妻恩爱,生下一双儿女,一天,和尚无意中说了三年前的事,妻子听后,投井身亡。先生在信中写到,主题是剧本的灵魂。你是用村姑这人物鞭策封建礼教?还是用和尚这个人物讴歌忠贞不俞的爱情?我脑子里一团糊涂,没想到这些,只感谢他把我的剧本当回事情,把我这乡下伢子当个人物。

他肯定了我的文字功底,说剧本科学地吸收了民间文学的养分,生活气息浓,人物形象鲜明,唱词易于庐剧谱曲,作为一个初学者,已经非常不错。还让我反复读他给的几本书,根据书上的理论指导,学习写一些戏剧小品,不可急着写长篇大作,等积累了经验,再写大剧本,将来必有成果。

他让我有空去文化局找他,他想与我当面谈谈,他还说设法帮我办借书证,到县图书馆借书看,扩大知识面。

我那时爱要读书考学的,终究没去找他,也没有练习写剧本,因为考试作文是不准写成剧本形式的。

直到县里成立“西月散文诗社”的时候,我才见到这位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他一张国字型的脸上写满了慈祥,目光是那么平静睿智深邃。文友们一致说他像贾平凹,我不知贾平凹什么样,但,我看出大家非常尊敬这位佘老师,纷纷说他的为人之正派,他的文章之精美,他一出场,欢声如潮。

他们说他不光写剧本,还写小说,散文,散文诗尤其写得好,县里的散文诗写作群,就是他打造出来的。他已经出版了散文诗集《爱之树》,《瞬间的顿悟》,《源头集》。剧本集《莲鸽传奇》,《鸳鸯泪》,《神话因缘》。。。。。。当时,我没有见过先生的作品,但,我觉得先生走过了一条艰辛的路,我写一篇作文,都写得头昏脑胀,他才三十多岁,写出那么多文字,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自此,我常与先生来往,细读他的作品,文如其人,他的风格自然朴实,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喷发着乡村的雨露阳光,方言土语用得恰到好处,极具地方特色。

我喜欢他的作品,就去模仿他,写好了让他改,让他推荐,很快,我在《合肥晚报》。《新安晚报》,《民间故事》等报刊上发出了文章。

先生虽然很低调,很平凡,但,比起那些把初学者作品一字不动占为己有,在别人作品上署上自己大名或老婆大名的编辑,先生实在是太伟大了。

这些年,我一直在外,不常与先生来往,但常看他的作品。只见先生近年来文字更老到,意境更深远,出类拔萃,一部史诗般巨幅画卷长篇《刘铭传》,凝聚了先生的艺术精华,陶醉了我。

我见过的编辑无数,给我印象最好的就是先生您,还有《新安晚报》的黄从慎先生,我要好好写做,用好的作品来报答您们。

篇4:圆明新园记生活随笔

圆明新园记生活随笔

时年丁酉,日属元七,兴致雅来,游于圆明新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入园而观,对湖长思。云落于碧波之上,穿行于山水之间。丹亭翠阁,移步问天;流影来去,漂浮不定。尽万物之所欲,随一心之云游。

忽闻鸟声之清幽,疑似墨客之陋堂。寻声而至,声止楼显。但看门楣之上,书有先祖遗风;且见两侧楹联,刻以书画传情。然是豪情先生受邀于此地,弘扬中国书画之博大精深。

入室而观,尤为馨雅,四壁书画,凌而不乱。观先生之佳作,触学子之心声。画如书法之飘逸,书如画作之柔情。书画同源,相得益彰。择其一二,细细品赏,四时之石竹,形态各异而气质孤傲;线条之柔美,淋漓酣畅而浑然天成。画竹之精妙,盖在于用笔之传情也。

先生笔下之墨竹,竹身刚直而不阿。画墨竹者常先立其身,单竿竹子,身直而冲天;双竿竹子,浓淡以分明;三竿竹子,交错而不等。提笔点墨,顺势而挥,用笔犹若写篆,是以节出而断连为妙哉,先生亦是如此。

先生笔下之墨竹,竹心虚怀而若谷。吾观先生之画作,亦有荷竹之相依。濂溪先生有言,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以入世俗而不染,竹以出红尘而不矫。荷竹之交融,心志之所向。

先生笔下之墨竹,竹节坚强而不屈。常以竹身湿而不渗,而将竹节勾勒,此间行笔以隶法,多为浓墨而作弧。竹节之重色,以衬层次之分明;竹节之所在,以彰藕断之丝连。

先生笔下之墨竹,竹叶错乱而有序。墨饱满而不黏稠,运指力而腕如静,笔疾不缓,收缩大胆。细微之处,常见实进而虚出,长势随时,结构多变。不尽风采,倾注于笔。

先生笔下之墨竹,竹气傲骨而圣洁。昔日先生之先祖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墨竹之不畏逆境,透处世当宁折不屈。

品画亦如品酒,正如先生所言,书画能下酒,泼墨更精神。正值趣浓,先生迎面而来,含笑对画而侃,亲和而不高傲,朴质却又端庄。临别之时,合影留念,握手相辞,泪醉心田。

胡先生杂文随笔

汤姆索亚历险记随笔100

感冒先生旅行记作文

随笔周记

范文先生网

《鲁迅先生记》的阅读答案

随笔周记400字

书法随笔周记

周记随笔500字

英语随笔周记

记亚明先生随笔(通用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记亚明先生随笔,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