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安全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

时间:2024-03-28 03:36:10 作者:有雨天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有雨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化工安全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化工安全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化工安全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

《化工安全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

闫晓霖1,黄斌2,王克冰1*

(1.内蒙古农业大学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2.包钢教培中心基础部,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化工安全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础拓展课程,课程组以课程设置的宗旨为着眼点,根据课程的实际教学改革方案,详细阐述了化工安全工程课程教学讲授的内容和方法,将单一的课堂教学分为三部分,即化工装置认知—安全知识讲授—化工装置实例的安全评价,教学方式遵循了认知事物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认知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思维和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了课程的设计目标。

关键词:化工安全工程;教学;认知;评价;改革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发明,大型离心压缩机的出现,推进了化工装置的大型化,其必然结果是生产的连续化和操作的集中化,化工生产安全逐渐引起世界关注。安全与生产的密切关系已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课题,逐步形成各类安全理论,与之相关的安全技术日趋完善。

《化工安全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拓展课程,旨在通过该课程了解化工安全生产的发展与现状,认识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了解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对安全生产的新要求,学习化工安全基础知识、化工安全理论和技术,使学生掌握发现安全问题、分析安全问题和解决安全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那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就成为本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大学课程受学时的影响,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互动较少,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安全生产问题成为《化工安全工程》的难点,本课题组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性教学,将单一课堂教学的满堂讲分解为三个部分:认知、结合实例讲授、实例安全评价,该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二、教学内容

按照《化工安全工程》课程的设计目标,本课程学习内容主要划分为五大类:(1)化工厂的最初选址、设计安全;(2 ) 化工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有毒有害、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及化工生产工艺的安全可靠性;(3 ) 化工生产设备的安全,涉及压力容器、机电设备、特种设备安全技术;(4 )化工生产操作过程中存在危险或潜在危险的操作及由此而产生的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及特种作业安全技术措施;(5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卫生防护技术。这五类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基本都是交叉学科,我们根据实际教学经验,结合工厂的培训经验,对课程学习进行了创新性改革。

三、课程安排

《化工安全工程》共32学时,改革后的教学课程安排分为三部分:化工装置认知—安全知识讲授—化工装置安全的实际评价。即先在教室里讲课程绪论,主要介绍化学工业发展对安全的要求,化工安全理论和技术的内容,按照以上教学内容中的5项内容介绍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使学生对该课程进行初步了解。接下来的第二次课,带领学生去现代化的大型化工企业针对单一产品装置进行认知,认知装置之前每个学生要有一份认知任务书,任务书是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化工装置实例,按照化工安全理论涉及的五大要素“人、机、物、法、环”设计,认知的主要内容包括:(1)工厂位置、四周环境;(2 )装置生产的产品规格、产量;(3 )生产该产品所涉及的原辅材料;(4 )该产品的生产工艺;(5 )该装置的主要设备;(6 )装置操作人员的衣着、防护措施;(7 )装置的消防设施。

在认知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认知任务书,认知结束回到教学课堂,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根据任务书的内容结合实例对照规范讲授,讲授内容如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教学内容中枯燥的设计规范和法律法规要求全部穿插在实践环节中,不再是一条条死背硬记的语句,与装置的具体原料、产品、工艺、设备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将抽象的名词转化为实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该过程符合哲学中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表1中的讲授内容即为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这种先看示例再学习理论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那么如何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考察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再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理论掌握的程度和水平,是最好的考察方法。

四、与安全实习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考察学习效果

当表1的内容全部学完之后再组织学生去另外一个单一产品的化工企业进行安全实习,这一次也带一张表,这张表格是根据教学大纲所要求达到的知识掌握程度再结合具体应用进行的设计,内容如表2所示。

对照任务书和表2的内容可以看到,如果学生独立完成表2的填写,即意味着通过《化工安全工程》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专业人员的角度评价化工生产全过程所涉及的安全问题,对安全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内容,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思维和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学生如果遇到实际困难就会知道该如何利用设计规范和法律法规去解决问题,所学的知识更扎实、更牢固、更灵活,使学生建立了全面完善的安全生产意识,毕业后既可以参与化工生产,也可以进行化工科研和设计工作,开拓了眼界,培养了多方面化工专业人才,达到了课程设置的目标,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我国各大高校开设《化工安全工程》课程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天津大学在开设《化工安全工程》课程,迄今为止不到。化工安全理论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在不断更新完善,教学方式也将随着社会的实际需求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的任务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更有用的人才。课程组将单一的课堂教学与实际化工装置相结合,利用了高校所在地区独特的化工资源优势,所作的一切努力旨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更好的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许文,张毅民。化工安全工程概论[M].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篇2:浅谈专科层次《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专科层次《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从<化工原理>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出发,结合专科层次的课程要求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同题,阐述了<化工原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作 者:袁光辉 YUAN Guanghui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陕西,安康,725000 刊 名:安康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1(3)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专科层次   化工原理   教学改革  

篇3:《高频电子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高频电子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根据高频电子电路在电子行业的基础作用和越来越突出的重要性,本文作者结合本校<高频电子电路>的教学现状和自身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介绍了本课程在教学形式、内容、方法上进行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实践证明,新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 者:黄成玉 赵立永 马红梅 薛伟宁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北京,东燕郊,10160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10 “”(6)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频电子电路》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篇4:高职化工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物理化学课程是大学化学化工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南京化院)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的高职-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简称“3+2”)化工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转段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许多化工企业在招聘普通员工时,对员工的专业知识深度要求并不高,关键要看员工是否具备合理的基础知识结构、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物理化学不仅是化工专业核心课程,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作者以南京化院“3+2”应用化工专业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为例,分析高职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高职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物理化学教学要求高

在“3+2”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物理化学课程理论课为88~96学时,实验课24学时,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3、4学期开设,参照采用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物理化学(B)教学大纲,采用教材为天津大学编《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册)。第3学期《物理化学》(一)理论课为44~48学时,需讲授的内容主要有: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第4学期《物理化学》(二)理论课为44~48学时,需讲授的内容主要有:相平衡、电化学、界面现象、化学动力学。课程教学课时少,知识容量大,教学难度相当大。

1.2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所招生源大多是高考低分段学生和中职毕业生,多数学生中学数理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许多学生对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状态函数、熵、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等难以理解。尽管第一学年已经学习过了高等数学、物理、无机与分析化学等先修课程,可是有些学生连基础物理知识和简单的微积分运算也没能很好掌握,遇到热力学的功和热的计算,不知如何下手。这些不利因素增加了物理化学教学的难度。

1.3物理化学传统教法效果不佳

物理化学传统教法是授课教师首先参照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物理化学(B)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计划,熟练备课后,开始授课。由于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师上课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上课进度比较快,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物理化学中包含许多抽象概念,由数学推导得出的结论、公式,而公式的应用条件又是由具体的物理过程来决定。教师授课要先解释基本概念,然后要进行基本理论阐述及公式推导,再讲结论以及公式的应用,讲例题(需板书),最后再布置一定量习题让学生课后复习。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对于那些数学物理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比较适用,他们会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作笔记,课后认真复习记忆,但这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只占少部分,不超过35%。多数高职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快节奏的传统教法,他们上课没有作笔记的习惯,对物理化学教学中一些理论阐述及公式推导的反应是—不懂;有些学生甚至连完成课后练习都感到困难,时间一长,对物理化学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兴趣。采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结果是教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面对目前我校高职物理化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何培养具备必需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物化教师必须探索高职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做好高职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工作。

篇5:高职化工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是: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因此,高职教育培养学生不能按照“学术型”人才来培养,高职院校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侧重“实用性”,贯彻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能力本位课程观和教育观。

2.1以“应用”为主旨来选择教学内容

物理化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化工类专业基础课,在高职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原来参照采用的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物理化学(B)教学大纲,与南京化院高职段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对高职生不适用,需调整。为此,物化教师重新制定了高职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计划,具体章节的教学内容、课时量以及教学要求也做了相应调整。具体做法是:(1)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公式的教学;不再对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夯实基础。简化有关抽象概念的讲授和复杂的教学推导,如熵函数的导出,麦克斯韦关系式,化学势的多种表示式,开尔文公式的推导等,这些内容多数高职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可少讲或不讲,减少一些课时。(2)注重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及基本公式的应用;比如将物理化学原理与生产或生活实际相结合,补充应用例子,可以增加一些课时,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增加一定量习题课,补充一些综合应用思考题,让学生能运用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标注一些提高性或拓展性的应用知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或教师选讲,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知识需要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2.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来改进教学方法

多数高职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化学的前两个月,对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模糊不清,学习很吃力。所以物化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组织教学。

2.2.1精心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物理化学教学课时有限,教师在授课前应正确把握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哪些重点内容需要精讲,哪些内容略讲,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哪些内容需要讨论学习等。如热力学第一定律中PVT变化过程W、Q、△U、△H的计算,化学反应热△rHm的计算,(Qp,m恒压反应热)与△rUm(QV,m恒容反应热)的关系式Qp,m=QV,m△rHm-△rUm=∑BvB(g)·RT,以及基尔霍夫公式等属于重点内容;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熵判据、吉布斯函数判据及其应用,恒温过程吉布斯函数变量△G计算通式△G=△H-T△S等属于重点内容,特别是公式△rGm=△rHm-T△rSm在化学反应方向判断、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转化率计算中广泛应用,需要精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多举一些计算化学反应△rGm的例子,并让学生参与讨论,判断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凡重点讲授的内容均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习题,让学生通过解题来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及公式的理解记忆。

热力学中麦克斯韦关系式、偏摩尔量与化学势、逸度与活度等抽象内容只作简要介绍。另一方面,对于在无机与分析化学中已经学习过的部分内容,如化学平衡常数表示式及平衡移动原理、动力学中的简单级数反应特征、电化学中的电极电势计算等,在物理化学中涉及时可以略讲。对于那些教材阐述较为详细学生又能读懂的内容,如热力学中可逆体积功、焦尔实验、焦尔-汤姆逊实验等可以预先布置思考题,安排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下次课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就思考题的结论在课堂提问,认真自学过的同学自然会踊跃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节省了课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2.2加强习题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思维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复习”等;每次下课前都给学生布置一定量习题和思考题,同时下达预习任务。其次,教师应加强习题课、讨论课的组织。在习题课上教师精选部分中等难度以上的习题来启发学生思维,讲解时重点放在解题思路与方法上;然后让一、二名学生到台上演算,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演算的结果进行分析,若还有错误,就指出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通过习题课,要让学生明白,正确理解公式而不是死记硬背是学好物理化学的关键,要真正掌握物理化学基本原理,演算一定量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些联系化工生产实际的思考题,可以组织讨论课来加以解决。如相平衡一章中,讲完二组分实际溶液气-液平衡相图和精馏原理后,布置了两个思考题:(1)为什么工业上常产生95%酒精?只用精馏含水酒精的方法是否可能获得无水酒精?(2)常压下若将环己烷(沸点80.7℃)和苯(沸点80.1℃)的混合物进行常规精馏,能否将二者分开?需采用什么办法?让学生上网查找文献资料后再回答。讨论课上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二组分实际溶液气-液平衡相图有什么特征?能形成最低恒沸物的二组分实际溶液精馏获得什么产品?许多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最后再归纳总结答案:问题(1)在常压下,H2O-C2H5OH二组分溶液能形成最低恒沸物(恒沸点78.1℃),恒沸组成:含乙醇95.57%,而纯乙醇的沸点为78.4℃,所以含水酒精用普通精馏方法是不可能获得无水酒精的。问题(2)常压下环己烷(沸点80.7℃)和苯(沸点80.1℃)的混合液能形成最低恒沸物(恒沸点77.3℃),三个沸点相差太近,用常规精馏方法不可能将环己烷和苯分开。可以加入第三种组分丙酮(共沸剂),由资料查出丙酮与环己烷能形成最低恒沸物(恒沸点53.1℃),共沸精馏时丙酮与环己烷可以从塔顶蒸出,从而将环己烷和苯分开。联系生产实际的课堂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2.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训练,是高职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物化实验是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及提高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南京化院开设的物化实验有:反应速率常数测定,反应平衡常数测定,物质燃烧热的测定,双组分气-液平衡相图测绘,以及电化学参数的测定等。物化实验技能训练,不仅包括基本操作能力、观察并收集数据的能力;还包括处理实验异常情况能力,处理实验数据以及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等。

实验教学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探求实验方法。例如,讲完化学热力学后,给学生布置任务:测定某个固体有机物的燃烧热,要求学生提前写好实验方案。该实验测定步骤较复杂,从样品准备,点火丝的安装,氧弹充氧到量热计的安装,温度测量等每一步都需要学生仔细操作,并掌握一定的技巧,否则就会因点火不成功或燃烧不完全而引起实验失败。同时要求学生认真作好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观测记录。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会运用已学过的△rHm与△rUm的关系式,以及基尔霍夫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的最终计算结果即是所测物质燃烧热。学生通过圆满完成燃烧值测定实验,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而且提高了运用热力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物化实验,可以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这对于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进行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

通过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2012级“3+2”应用化工专业学生的物理化学学习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大多数同学都重视物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过的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公式有了较深刻印象;并且,大二第4学期《物理化学》(二)期末考试成绩也提高了很多。可见,物理化学教学效果有了较大提高。

3结语

根据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3+2”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高职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和实施教学改革;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具备合理的基础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篇6:高职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高职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以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为例,结合当前高职校学生特点和职教理念,从理论教学、课程结构及内容、激励机制等方面,阐述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作 者:龙燕 杨宏科  作者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21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712 关键词:高职   化工原理   教学   创新  

篇7:基于功能原理创新的《机械设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功能原理创新的《机械设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功能原理设计是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性设计环节之一,其实质就是创新构思.<机械设计学>课程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围绕功能原理设计进行创造性教育.对该课程的创新教育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 者:张小明 陈东海 罗静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刊 名: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10 7(1) 分类号:N4 关键词:机械设计学   创新教育   功能原理设计  

篇8:高职服装工艺课程创新性教学改革论文

高职服装工艺课程创新性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传统《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授课效果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进行创新型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必须引入双导师制;借用视频课辅助完成授课;制作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样品供学生参考。

关键词:服装;工艺;双导师制;视频课;创新型

一、传统课程教学

传统的高职《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通常采用教师演示操作+学生实训操作的模式。这种授课方式授课效果非常差,主要原因有:教师在演示操作时,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占据有利地形看清楚教师操作的全过程,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二是教师边讲边做,一心二用,讲课不顺畅,实操也不顺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三是教师并非是万能的,由于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完成授课,并不是制作服装,因此和一线能工巧匠的操作存在很大的差别,不但操作熟练度不够、而且制作的成衣和行业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很大的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服装工艺》课程的创新型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服装工艺》课程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教学的需要,我们必须进行创新型教学改革:

(一)在课堂教学必须引入双导师制

《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要引入双导师制。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和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共同完成授课,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授课,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负责服装制作。采用双导师制的优点有五:一是可以充分发挥院校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的长处,院校教师善于讲,而企业能工巧匠善于做,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高质量的完成《服装工艺》课程的授课;二是采用双导师制可以时时引入企业的新技术,不与企业的技术人才需求脱轨,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三是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共同辅导学生,可以提高辅导效率,不至于教师一个人忙的焦头烂额。四是院校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相互促进,院校教师可以通过企业能工巧匠获取企业一线技术,企业能工巧匠可以通过院校教师获得新思路、新方法,有助于企业新技术的创新。五是学生通过双导师制可以获得企业新技术,新知识,掌握行业一线信息,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二)借助视频课完成授课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清晰的观看到服装制作的全过程,教师在授课前需要录制好服装工艺视频课,视频课不但可以通过液晶屏进行播放,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手机在移动端进行播放,视频课的制作通常不超过20分钟为宜。如果视频太长,可以把授课内容拆分为若干个教学点,在一个视频课中录制一个或多个教学点。在视频课录制中,应当由企业的能工巧匠进行实操,教师完成视频课的设计和讲解;专业的视频制作公司完成视频课录制和后期制作。通过视频课不限次数、高清晰度,可回放等的播放,可以实现全方位无死角、高清晰度,反复观看,不但极大的减低了教师重复操作的负担,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提高教学效果。

(三)制作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样品供学生参考

教师在授课前,需要提前备好已经制作完成的零部件和半成品、成品样品。比如男西装工艺授课前要准备的材料有:双开线口袋零部件、手巾袋零部件、笔兜零部件,开叉零部件,以及制作完成的前衣片(面)半成品、后衣片(面)半成品、领子半成品、袖子半成品、衣身(里)半成品,以及男西装成衣样品。这些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的.制作由企业能工巧匠制作完成,并符合企业和行业标准。通过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在授课前的展示可以使学生清楚的了解男西装制作的标准,并在制作时可以作为学生的参考标准。

三、创新型教学改革的操作要点

(一)服装院校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加强共同备课管理,避免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服装院校中,双导师制往往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的能工巧匠在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难有时间到学校兼职授课。二是服装院校教师的聘任标准高,往往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而企业能工巧匠往往技术水平高,学历低,不能够满足服装院校的聘任要求。三是院校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的往往服装工艺理论体系不一致,制作方法不一致,不能够顺畅的完成教学。那么,如何保证双导师制的顺畅实施呢?首先,学院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能工巧匠的聘任标准,另一方面还可以密切企业联系,和企业签订能工巧匠用人合同,雇佣企业的能工巧匠到校园中来,付给企业一定的报酬。其次,院校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一定要加强沟通交流,院校教师一定要到该能工巧匠所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工作,学习工艺流程、缝制技巧和工艺标准等。最后,院校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一定要做到共同备课,共同准备视频课,共同准备零部件、半成品、成品等教辅材料。

(二)服装院校要为视频课制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

视频课的制作设计到PPT课件的制作,视频脚本的制作,视频后期的处理,针对于服装工艺教师来说难度比较大。视频课制作完成后,可以反复利用,甚至拆分组合利用,节省教师大量的重复型繁琐型劳动,可以把老师从反复的演示中解放出来,更好的辅导学生,为学生提供更进一步的辅导。视频课的建设有利于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学院服装专业的长期发展,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服装学院一定要在在视频课的建设上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0篇

高职《机械制图》课程及其教学改革探讨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浅谈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改革

《HACCP管理体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运筹学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思路论文

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化工安全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化工安全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