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当我死时》原文阅读及赏析

时间:2024-03-31 03:39:16 作者:随心所欲-牛牛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随心所欲-牛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余光中《当我死时》原文阅读及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余光中《当我死时》原文阅读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篇1:余光中《当我死时》阅读及赏析

余光中《当我死时》阅读及赏析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评析: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去),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年了。二十岁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卧听两旁一江一河的滔滔东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他想起了四川重庆江北悦来场,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那里读过中学,那里多山多树多鹧鸪,鹧鸪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这使他联想起南宋辛弃疾的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自称江南人,在这首诗里他却不想南京而想重庆——多鹧鸪的山城。该是啼鸟唤人归吧?

《当我死时》鉴赏(卞新国)

这首诗是1966年作者在美国密西根州写的。羁旅漂泊的生涯使得余光中的怀乡病日益深重,该诗表现的便是诗人对祖**亲的无限思念。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这实际上是把祖国当作是人生最终的也是最圆满的归宿。

该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超现实的想像。诗人想像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诗人还故意地颠倒现实情境和想像情境的关系,“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瞭望”本是现实的情形,而诗中却把它处理成“睡整张大陆”而“满足地想”的内容。这种情境的颠倒使得整个诗的形象非常奇特。

诗人非常注重语言的变化。如,“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一词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凝练、贴切而又新颖。再如,“最纵容最宽阔的床”,“纵容”一词是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本是贬义,是贪婪之徒的意思,用在此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爱。

(选自《台港文学名家名作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当我死时》品鉴(凌永康)

诗有14行。前8行以“安眠”为主要意向,把死亡视为一种憧憬、一种满足,节奏舒缓,速度均匀。但是,在这安魂曲般温婉祥和、悠然恬静的情调下,掩藏着怎样一种泣血的哀恸啊!一个年仅38岁的人,对生还已绝望,要用死后归葬的幻想来安慰自己,还不足以说明他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吗?这种退而求次的表达,强化了诗的张力,丰富了诗的内涵。诗的后半以快节奏传达心情的急切,把那热爱祖国山河、渴望落叶归根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篇2:余光中《当我死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光中《当我死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2月24日

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流作为诗中的意象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1.游子的悲凉,不绝的情思,对祖国的热爱

2.两河是母亲河,代表祖国

3.日夜翘首眺望祖国的“中国青年”形象​

篇3:余光中:当我死时

余光中: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篇4:余光中《当我死时》鉴赏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篇5:余光中《当我死时》鉴赏

这首诗是1966年作者在美国密西根州写的。羁旅漂泊的生涯使得余光中的怀乡病日益深重,该诗表现的便是诗人对祖**亲的无限思念。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这实际上是把祖国当作是人生最终的也是最圆满的归宿。

该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超现实的想像。诗人想像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诗人还故意地颠倒现实情境和想像情境的关系,“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瞭望”本是现实的情形,而诗中却把它处理成“睡整张大陆”而“满足地想”的内容。这种情境的颠倒使得整个诗的形象非常奇特。

诗人非常注重语言的变化。如,“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一词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凝练、贴切而又新颖。再如,“最纵容最宽阔的'床”,“纵容”一词是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本是贬义,是贪婪之徒的意思,用在此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爱。

(作者:卞新国,选自《台港文学名家名作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篇6:余光中《当我死时》鉴赏

诗有14行。前8行以“安眠”为主要意向,把死亡视为一种憧憬、一种满足,节奏舒缓,速度均匀。但是,在这安魂曲般温婉祥和、悠然恬静的情调下,掩藏着怎样一种泣血的哀恸啊!一个年仅38岁的人,对生还已绝望,要用死后归葬的幻想来安慰自己,还不足以说明他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吗?这种退而求次的表达,强化了诗的张力,丰富了诗的内涵。诗的后半以快节奏传达心情的急切,把那热爱祖国山河、渴望落叶归根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凌永康)

篇7:余光中《当我死时》鉴赏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去),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年了。二十岁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卧听两旁一江一河的滔滔东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他想起了四川重庆江北悦来场,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那里读过中学,那里多山多树多鹧鸪,鹧鸪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这使他联想起南宋辛弃疾的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自称江南人,在这首诗里他却不想南京而想重庆——多鹧鸪的山城。该是啼鸟唤人归吧?

篇8:余光中当我死时练习及答案

【余光中《当我死时》原文】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2月24日

卡拉马如

【练习】

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选择“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流作为诗中的意象有什么意义?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1.游子的悲凉,不绝的情思,对祖国的热爱

2.两河是母亲河,代表祖国

3.日夜翘首眺望祖国的“中国青年”形象

篇9:余光中当我死时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6月24日美国密西根州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塑造了期盼落叶归根并希望与祖国生死相依的爱国青年形象。

B.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写诗人想象回到祖国怀抱的坦然,把祖国当作自己最圆满的归宿。

C.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望透”一词写出诗人时刻牵挂新生祖国的发展又不得回归的苦痛。

D.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用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意象写出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枕我的头颅”运用倒装句式,并省略了宾语,与上文更连贯,表达也更简洁,富有冲击力。

B.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在结构上只是对上文想象的总结。

C. “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贬词褒用,运用通感,把无形的思国之情化为贪婪看地图的行为。

D. 本诗的情感真挚浓烈,语言大气厚重,在诵读时应该语调低沉、饱含深情,节奏舒缓中有变化。

3. 诗中作者说“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 想象是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而该诗的想象是超现实的。请结合诗句的相关内容从修辞、内容两方面说明作者的想象是怎样做到超现实的?

【答案】

1. C

2. B

3. ①作者把祖国比作“床”,寄寓着游子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无限思念。②“纵容”表现出作者想象中祖**亲对自己的爱,“宽阔”写出了想象中祖国温暖与舒适;③暗含着一个游子常年漂泊他乡的凄苦心境。

4. 修辞方面:想象部分用了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例如“长江”“黄河”象征祖国,“睡整张大陆”是夸张,把长江、黄河的滔滔之声视为安魂曲是比喻。这些修辞的使用使诗歌中意象的特点超出了事物的现实特征。内容方面:死亡本来是痛苦的、可怕的,在诗中作者却把它想象成了一种满足,超出了常理。

篇10:《当我死时》阅读答案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2月24日

卡拉马如

题目:

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流作为诗中的意象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1.游子的悲凉,不绝的情思,对祖国的热爱

2.两河是母亲河,代表祖国

3.日夜翘首眺望祖国的“中国青年”形象

篇11:《当我死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当我死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2月24日

卡拉马如

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流作为诗中的意象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1.游子的悲凉,不绝的情思,对祖国的热爱

2.两河是母亲河,代表祖国

3.日夜翘首眺望祖国的“中国青年”形象

赏析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绝色赏析

余光中《西螺大桥》原文欣赏

乡愁余光中原文朗诵

当我遇到困难时作文450字

当我的集体获奖时

乡愁余光中第一节赏析

余光中绝色诗歌赏析

余光中《第三季》原文品读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当我死时》原文阅读及赏析(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余光中《当我死时》原文阅读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