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教于乐

时间:2024-04-16 03:36:12 作者:星星说话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星星说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喻教于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喻教于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喻教于乐

教学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每个教师都在进行着自己的创造,教书育人,为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做贡献。“喻教于乐”是这几年教学中贯穿的一个主题,自己深感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教学的改革,我一直在摸索,不管是采取何种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方法还是现代多媒体教学,我的责任是教好学生英语知识,教会他们能运用英语,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当班主任要这样做,当任课教师更应这样)

要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许多因素,如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等等。我从初中教学开始,现转入高中,有幸学生们都很喜欢上我的课,自己总结后得出是“喻教于乐”这个“法宝”帮了我大忙。

就以最近一段时间的课为例,对象是高二学生:

1.Unit 4 lesson 14 有个单词journalist,中文意思是“记者”,我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journalist ? Would you like to be a journalist ? ”学生回答中谈到“可以挣很多钱,到处走,很辛苦、……”,当时正处于奥运会其间,我乘机说“当一名记者,可以去悉尼报到我国运动员摘金得银为国争光的好消息,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学生都很兴奋,一下就记住这个单词,我又引伸“当记者也很危险,如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学生们都纷纷指责美国这一强盗行为,义愤填膺。无形中今天的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要求自己和学生都尽量使用英语,后面的例子亦如此)

2.Revision 1 Word study 中最后一句是“Wang Bing stopped the car quickly, but the child ran into it and hurt his leg.”这道题目的是选词填空,按要求完成后,我问学生“If you are Wang Bing ,what will you do after you hurt the boy?” 学生回答大致有四种:一是立刻离开(65%)二是马上送医院(15%)三是被那个小孩的家长抓住,打了一顿,进了警察局(10%)四是那个小孩是骗子,被他和同伙敲竹杠(5%)五是那个小骇是疯子,不负任何责任(5%)。针对这些回答我又问“你会见义勇为吗?你对坏人坏事会做斗争吗?你要注意交通安全,懂得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生命只有一次,上学放学骑车宁愿慢一些.….”这样,进行了一次思想道德和交通安全教育,这些学生都表示会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3.测试卷中有一篇阅读理解讲男女平等问题(equal)。讲评试卷时,我问学生“Do you think women are equal with men in our country now? What's your opinion? If you are a boss, which one will you choose ,a good man or an excellent woman? ……” ,然后分别挑选一男一女两个学生代表本方进行“平等”方面的论述,学生们兴趣很浓,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我又连续问“你们班男女同学关系如何?会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吗?….大家能在一个班是缘分,就是一家人,要积极向上,共创良好班风、学风,携手前进,谱写美好未来。”自然而然,我暂时成了班主任,为高二(6)班的团结、奋进添加催化剂。

4.有个学生,人很聪明,特别喜欢踢足球,上课总是有些走神,对英语兴趣不浓。有一次作业他没写,我把他叫到讲台前,他也做好了挨批的准备,把头一低。我想不能当着全班同学面批评他,怎么办?灵感突然迸发,“如果你不把英语学好,将来到国外踢球,怎么和别人沟通?要是遇到了欧文,听不懂你崇拜的球星的话可不好喲?”全班同学都抿着嘴笑,他也笑了。自那以后,他对英语兴趣大增,成绩提高很快。还有个学生叫王勃,课堂上听写不出单词和基本句型,我说“你去过腾王阁吗?背得出《腾王阁序》吗?现代的王勃一定不会输给古人,现代的王勃一定能用English 演绎《腾王阁序》。”他颇受启发,就是冲着父母取的这个好名字,也要把各门功课学好。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因人而宜,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提高,是每个教师的基本职责。

以上仅仅是日常教学中的几个例子。要做到课堂上“喻教于乐”并非是要去刻意追求,而是在控制整个课堂纪律,完成本堂课的教学进度的基础上,用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关系、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适用,要注意场合,注意对象,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10月24日

(南昌十九中英语组 宋焘)

篇2:喻教于乐

喻教于乐

教学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每个教师都在进行着自己的创造,教书育人,为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做贡献。“喻教于乐”是这几年教学中贯穿的一个主题,自己深感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面对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要求,英语教学的改革,我一直在摸索,不管是采取何种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方法还是现代多媒体教学,我的责任是教好学生英语知识,教会他们能运用英语,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当班主任要这样做,当任课教师更应这样)

要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许多因素,如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等等。我从初中教学开始,现转入高中,有幸学生们都很喜欢上我的课,自己总结后得出是“喻教于乐”这个“法宝”帮了我大忙。

就以最近一段时间的课为例,对象是高二学生:

1、Unit 4 lesson 14 有个单词journalist,中文意思是“记者”,我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journalist ? Would you like to be a journalist ? ”学生回答中谈到“可以挣很多钱,到处走,很辛苦、……”,当时正处于奥运会其间,我乘机说“当一名记者,可以去悉尼报到我国运动员摘金得银为国争光的`好消息,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学生都很兴奋,一下就记住这个单词,我又引伸“当记者也很危险,如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学生们都纷纷指责美国这一强盗行为,义愤填膺。无形中今天的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堂上要求自己和学生都尽量使用英语,后面的例子亦如此)

2、Revision 1 Word study 中最后一句是“Wang Bing stopped the car quickly, but the child ran into it and hurt his leg.”这道题目的是选词填空,按要求完成后,我问学生“If you are Wang Bing ,what will you do after you hurt the boy?” 学生回答大致有四种:一是立刻离开(65%)二是马上送医院(15%)三是被那个小孩的家长抓住,打了一顿,进了警察局(10%)四是那个小孩是骗子,被他和同伙敲竹杠(5%)五是那个小骇是疯子,不负任何责任(5%)。针对这些回答我又问“你会见义勇为吗?你对坏人坏事会做斗争吗?你要注意交通安全,懂得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生命只有一次,上学放学骑车宁愿慢一些.….”这样,进行了一次思想道德和交通安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这些学生都表示会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3、测试卷中有一篇阅读理解讲男女平等问题(equal)。讲评试卷时,我问学生“Do you think women are equal with men in our country now? What's your opinion? If you are a boss, which one will you choose ,a good man or an excellent woman? ……” ,然后分别挑选一男一女两个学生代表本方进行“平等”方面的论述,学生们兴趣很浓,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

[1] [2]

篇3:作文 大隐隐于乐

作文 大隐隐于乐

大隐隐于乐

,在维也纳音乐厅里举行了一场音乐比赛。

一位女钢琴家被安排在最后。前面的选手身着华丽,就像美丽的神仙,轮到那位女钢琴家上场了。五彩缤纷的`灯光洒在钢琴上,身着朴素的女钢琴家悄然出现在观众面前,大家惊叹不已。当女钢琴家弹完悦耳的曲子,场内却鸦雀无声。谁不穿着华美的演出服参加比赛?有的人不解地问:“您为什么要穿着简朴参加比赛呢?要知道参加比赛的人都身着华丽呀!”女钢琴家回答道:“要沉没于音乐背后。”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有的人敬佩不已,有的人满不在乎,有的人联想到人的诸多方面。

没错,我们做人也要这样不看别人的外表,要看这个人的心灵。

国和小学 三年四班

尹郅博

2012-6-11 六年级毕业班的同学,请访问中学生优秀:

篇4:满分作文:大隐隐于“乐”

满分作文:大隐隐于“乐”

古人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是仙人道士必傍山而居,不闻世事。蔡志忠曾以漫画对此作了解释:仙,“人”在“山”旁则为仙,看来,古时造字便点明了其中真意。

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这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偏又练就一身道行,渗透了禅意,方以道入土,归隐于山。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莫不对此动了凡心。其中,陶渊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当他一篇《桃花源记》出世,那颗厌倦仕途,向往幻想中的桃花源的心也就出世了。是的,他想要的是归隐,是闲适,是宁静的生活,可是如果不是官场失意,怀才不遇,桃花源这么一个避难所就要永远与他绝缘,并远离世俗而绝迹于他未来纯朴的生活。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抵御不了意志的`消沉。“出世”有之,“入世”亦有之,所以又有许多“英豪”浮出水面,大隐于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畏,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洒脱!他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更不被朝廷重用。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一个仙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事内外变化多端,观念出入繁杂无比。我们不一定都要像陶潜一样“出”,也不一定都要像李白一样“入”,而是要万物归乎一心。俗话说得好,“心净自然凉”,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何去理会污秽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隐于“乐”。

篇5:《子夜》读后感 于乐生

《子夜》读后感 于乐生

《子夜》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茅盾的小说创作中,《子夜》的问世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仅就塑造民族资产阶级形象而论,《子夜》标志着中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阶级――资产阶级,被文学所遗忘的时代的结束。   《子夜》的思想内容是由两方面的内容组成的。一方面是作者通过宽广宏博、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寻求解放道路的战斗精神,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向一切剥削阶级和帝国主义进行英勇搏斗、争取民族解放的精神;另一方面则是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其中也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民族资产阶级难以发展的历史命运,从而批判了托拉斯派的谬论。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作者艺术构思的注意中心。《子夜》全篇的焦点集中在中华民族工业的命运,通过塑造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典型形象,向读者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动荡的三个方面:劳资矛盾、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斗争和农村的经济破产,同时提出了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家到底有没有发展空间这一问题。   《子夜》全篇注重阶层的分析,塑造了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既有崇尚正义的民族性,希望国家富强,又具有资本家原始的本性,痛恨工人罢工,赚取资本的利欲心,体现了受多重挤压形成复杂性格的立体人物。 吴荪甫是一个具有硬干的气魄、冒险的精神和雄厚实力的企业家。他想用自己的铁腕和意志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在家乡,他有发电厂、米厂等,企图以此为基础建立“双桥王国”。在上海,他有自己的丝厂,并且联络太平洋轮船公司总经理孙吉人、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和金融资本家兼亲戚杜竹斋组成益中公司,他们鲸吞小厂,排挤同业,企图进一步兴办纺织业、长途汽车、矿山、应用化学工业等。这位曾游历欧美的有魄力有手腕的企业家,被称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吴荪甫虽然是具有法兰西资本家性格的人,但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他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资本家。茅盾说,他像一头“攫食的狮子”,但时代没有赋与他施展威力的机会和条件,他被关在铁笼子里,即使拼命奔突,挣扎,也无法冲出铁笼。在这里,茅盾对这类工业家的抱负和才干不无赞赏,深感痛惜的则是他们的生不逢时。在30年代就有人评论说,《子夜》是“创造了一个英雄,而且这书也就成了这个英雄的个人的悲剧的书了”。 此外,《子夜》对广阔社会的描写,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也没有单纯追求生活题材的广阔性,而是表现深邃的时代风貌,提出许多另人深思的问题。比如怀抱《太上感应篇》的吴老太爷为什么坐在“雪铁龙”的.汽车里?土豪劣绅曾沧海临死之前为什么头顶着一本《三民主义》?曾沧海之子曾家驹为什么在人们的鄙视下还把国民党党员证当成无价之宝而拼死保护?交际花徐曼丽为什么要登台表演“死的跳舞”?范博文为什么摆脱不了俗不可耐的颓废情绪?吴荪甫为什么不是“在商言商”的资本家?赵伯韬为什么一再要求让政客尚仲礼代替另一个政客唐云山当益中公司的经理?经济学家李玉亭为什么竭力奔走在吴、赵之间调停?工贼钱葆生和桂长林为什么发生冲突?这些生活事件的描写和人物命运的刻画,有的看来似乎无关紧要,而实际上却是茅盾对《子夜》的总体艺术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我们透过这些生活事件的表面现象而深入到内层,就可以看出1930年中国社会形势的特点:一方面,军事上是蒋、冯、阎新军阀大混战,政治上是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的冲突,而这种混战和冲突的背后又反映了帝国主义势力在华的复杂矛盾。吴、赵两派人物的斗争是上述现象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另一方面,是红军力量的壮大,农民暴动的此起彼伏,工人罢工运动的高涨,使得剥削阶级及其走狗惶惶不可终日。当然,《子夜》并不是对于社会哲理认识的形象化,而是形象地展示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是通过“全般的社会机构”的描绘,表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前进方向,具有雄浑刚健的美学力量。    鲁迅评论说,《子夜》的出现是国民党文学所不能及的。瞿秋白评论说,《子夜》是自文学革命后最值得夸耀的。人文主义代表,国学大师吴宓则评论说,此书乃作者结构最佳之作,写人物典型性、鲜明,环境描写精到,文字如火如荼,激情澎湃,开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先河。总之,《子夜》表现了作家雄浑刚健、磅礴阔大的艺术气魄,真正是一部力扛大鼎的杰作。

篇6:辽宁高考作文题目及:大隐隐于“乐”

材料作文:一个音乐家登台穿的非常朴素,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穿的华丽些,他说人要隐没于音乐之后。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主题,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篇7:初三议论文:“乐”于生活600字

人生如梦,短不过浮华瞬间,久不过细水长流。唯有酸甜苦咸,能让这汪清潭更显得与众不同。

清晨,是耀阳初升。

当清晨第一抹阳光透过透明的玻璃窗射入你的卧室时。你也许会懒怏怏地爬起来,刷牙洗脸吃早餐。也许会继续意犹未尽地沉眠下去。也许会拿起手机在床上刷微博,逛朋友圈……但不管怎么样,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一个习惯,是一份早餐,是一次懒觉,是一次刷微博……正午,是艳阳当空。当左邻右舍令人垂涎的饭菜香味飘过来时。你也许正忙碌地做饭。也许正津津有味地吃饭。也许正饶有兴味地看着电视或玩着游戏等待家人把可口的饭菜做好……但不管怎样,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一个责任,是一顿饭,是一个等待,是一个饱腹的感觉……下午,是骄阳似火。当外面的毒辣太阳正灼烧着大地。你也许正在外面游玩。也许正在懒懒地睡着下午觉。也许在辛勤地做作业。但不管怎样,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一个兴趣,是一次美好的体验,是一次长长的休息,是一个不懈的努力……夜晚,是皓月当空。

当清脆的蝉鸣在宁静的草地里奏响。你也许正在看着电视,也许在热血沸腾打着游戏,也许在柔和月光之下,平坦小路之上散着步……但不管怎样,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一份享受,是电视里的六月飘雪、沙场驰骋,是游戏里的满腔热血,是月光下的宁静淡雅……生活,是一个习惯,一个责任,一个兴趣,一份享受……它同时也是一份独一无二的乐趣。乐,源于生活,“乐”于生活。

初三:淡笑无言

篇8:辽宁卷高考作文:大隐隐于“乐”

周人尚礼乐,古有周天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周礼保氏》曾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同“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借儒家之言,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且闻孔夫子从三师,“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与诗襄。”思及于此,不禁自问:“乐,何能居高?”

古人有云: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我以为,人隐于野,便将与世隔绝,怡然自得却自是无处大为;而隐于朝,便称“入世”。借范仲淹之言,便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人若隐于市,介乎二者间,即出世亦入世,不能不说是另一种高境界。闻人自述,大隐隐于“乐”。隐于“市”、“乐”虽形式不同,但究其本质却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人隐于乐,亦能寄情于己,且言意于他。因之古往今来,为“乐”痴狂人数不胜数。

古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用一曲琴会钟子期,得一知己。一个是晋国士大夫,喜乐善琴,技艺高超,但却郁郁寡欢,苦无知音;一个是山间樵夫,悠然自得,行走于深山野林间。因一曲琴,两人相遇相知;因一曲琴,伯牙摔琴,以谢知音。为何?只因伯牙将此生所思所想,壮志雄心和满腔抱负皆寄于琴音,而子期恰是那知音人,能一解其中意味。香山居士白居易作《琵琶行》,闻舟中夜弹琵琶者,一曲终了,顿觉此曲似是自诉衷肠,不禁对那弹琵琶的女子生出同病相怜之感。倡人始出,好一个“便未成曲调先有情”!一曲琵琶,江州司马青衫湿,听出“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思及于此,平生不得志之人又何止妇人琵琶者?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除此之外,左迁九江郡司马,但诗人只叹“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无山歌和村笛作伴,即便“呕哑嘲哳”皆难为听。

多少墨客骚人,曾在曲水流觞,觥筹交错间歌而咏之,以抒其志;多少寻常人家,曾争相传唱关关雎鸠的美丽。一部《诗经》享誉千年、几段“乐府民歌”流传百世。多少年前,曾有姜小白喜“号钟”,熊侣爱“绕梁”,司马相如珍“绿绮”,蔡邕惜“焦尾”,因之而出“四大名琴”。不难看出,上至朝廷,下至江湖,人们对“乐”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偏爱。大隐隐于“乐”,并不意味着只有懂乐者才为世外高人,真隐士。其实“乐”是人们情感寄托的一个载体,有人以“乐”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或喜或悲,不仅让听者了解这些情感,更重要的一点便是隐于“乐”者通常自身便能从“乐”里寻到宽慰和快乐,达到一种自我解脱的目的。

其实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甚至会比古人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随之各种思想的碰撞也日趋激烈,人们大有“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趋势。而当代乐坛的发展可堪称为典型。毋庸置疑,在现代人们生活中,音乐早已经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城市乡村,随时随地你都能偶然间觉察到音乐的存在。一直以来,音乐大家们都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无国界。”的确,在某个大的背景下,音乐凭借其旋律可以充当交流的媒介,在这一点上,有时更能胜过语言。任何音乐,都能传递出特定的思想。然而,将其置于小的环境下,你便会看到各类型和流派的音乐因风格迥异,会擦出碰撞的火花。近来身边有很多朋友喜欢网络歌手,如徐良、许嵩等。最初这些歌手了解不深,但自从慢慢接受这些人的音乐后,我才恍然大悟。以许嵩为代表的这批网络歌手他们自身酷爱音乐,把音乐当做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并且他们的歌大多能反映社会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宣泄着他们对于现实的一些不满。相似的音乐人还有罗大佑,郑智化,周杰伦等。以说唱出身的周杰伦,其音乐影响力在90后一代人中印象颇深,最初周董便是以其敢唱狂傲不羁征服了一批歌迷的心。在年轻人中,受他影响的大有人在。

今年五一期间,我去外地游玩的时候,在一个广场上碰到了两个弹吉他的'中年男子。那天正是下午,北方的天有些阴沉。但即便如此,广场上还是人来人往。在我印象之中那两把吉他,一个麦克风,一台音响让当天的广场显得非常特别。和朋友逛街时经过广场,便突然听到了一个沧桑的声音响起,挤进人群之中一看,之间两个男子在广场之中边弹着吉他边唱着歌。尽管有很多人对他们视而不见,匆匆走过,但是他们却一直不停的唱。其中有个长发的中年男子唱了一首《妈妈》,似乎是他们自己作的曲子。阴沉的天,悲伤的词,嘶哑的嗓音,那天让我大受震撼。他们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目光,在人来人往里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在我看来,实在让人敬佩。那天在有点凉的广场,我和朋友从一开始听了近乎两个小时的歌之后才不舍的离开。当时,我和朋友心情一直久久无法平静。回来的路上,记得朋友神色凝重地对我说了一句:我很佩服他们,他们对梦想的执着令我感动。尽管与他们仅是一面之缘,可是那场露天音乐会他们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隐隐于“乐”,既是一种快乐的智慧,也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隐于“乐”者首先要自得其乐,只有这样,隐于乐才有意义。其次,隐于“乐”者 还能通过乐来影响和感染其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游走于“出世”和“入世”间。不单“乐”如此,只要是你真心热爱的事物,你都能通过其做到“大隐”的境界。人说,大隐隐于乐;我说,大隐隐于万物。

篇9:辽宁卷高考作文:大隐隐于“乐”

常常有人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何处?物质的享受、金钱的诱惑,利益的驱使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人生所追求的真正价值。倘若我们的生活只有这些作伴,那么我们的生活便像那一潭死水,臭气熏天,毫无生气;我们的生活便像那笼中的囚鸟垂死挣扎,毫无自由;我们的生活便像那停止前行的小船,徘徊不前,没有方向。这样的生活价值何在?意义何在?

在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里,我们随处可感受到浮躁的人心,人们过多地追求外表的华丽,人们开始在物质上反反复复进行攀比,那些最纯真的信念,最美好的理想,往往在和人们背道而驰。人们爱上了繁华艳丽的虚荣,爱上了浓装艳抹的快感,殊不知清新淡雅才是最美,不知简单朴素才是最好。

纵看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色彩纷呈的电视节目都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很多节目开始通过恶搞,开始通过不断作秀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节目除了娱乐观众,本身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所在。

诸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凤姐”,“犀利哥”,像这样一些人被网络推手推出来,个人认为是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然而媒体却大肆渲染,这样的媒体舆论导向,到底让人们追求的是怎样一种价值观,有没有一点激励人生的作用在里面?有没有一点教育市民的意义在里面?试问这样的节目,怎样去提高我们全民族的高尚素质?怎样去建设我们的文明现代化国家?怎样去壮大我们民族的信念?

娱乐圈的高调炒作更是让人们不能分辨事情的真伪,人们被谎言所包围,被欺骗所诱导。在一双双大手的包装策划下,事实的真相被蒙上一层雾雾的纱,事实的真相被狠狠隐藏。人们看到的只是明星们那张艳丽秀美的外表,其实只是一副丧失生气的皮囊。要懂得在浮华背后找内容,找本质,找事实的真相,不能被现实的巧妙伪装牵着鼻子走。要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不乏那些坚持自己信念,坚持自己理想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默默坚守,为的只是完成心里那小小的纯美心愿,为的只是守牢心里那小小的信念。

看那最可爱的人――我们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离开心爱的亲人,独自一人去到远方,不管严寒酷暑,他们咬紧牙关,默默地坚守在祖国的边疆,没有怨言,没有牢骚,甘心情愿,为的只是保卫边防,为的只是保卫国家,为的只是让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都是出自他们心中那坚定的信念,是那信念让他们有了超出常人的坚忍力量,他们的人生内容是丰富的,意义是非凡的。

再看那一个个白衣天使,宛若天仙下凡,那样的白是温婉善良的。他们不怕脏,不怕累,他们为每一个病患送去温暖,送去关怀。他们把每一个病患都当做亲人一样悉心照料,他们的心愿很小很纯,只为了让病患能快一点解除病痛给他们带来的折磨,只为了看到那一张张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笑脸。他们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简单平凡的生活,他们才是真正活出自己生命价值的可爱善良的人。

浮华背后才是真,要揭开掩盖的那层面纱,努力寻求事物的真相。坚定心中的信念,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的价值,庸夫用享乐多少来衡量,英雄用创业多少来计算。思想的差异造就了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们。只有坚定心中的信念,才能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隐忍之志,才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之志,才能有不被物役的超然之志。

去掉浮华,接受平凡;去掉伪装,接受本质;去掉艳丽,接受素雅。让心中那坚定的信念化作一泓清泉,照亮人生的彷徨;让心中那坚定的信念化作一团熊熊烈火,燃起人生的希望;让人生那坚定的信念,化作一道道绚丽的彩虹,绽放人生的光彩。

篇10:“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段话,不知孔子是在什么场合和对什么人说的,由于没有上下语境,给后人留下了困惑。何晏《集解》引东汉包咸说:“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者所以成性。”意思是说,孔子这段话是讲进学修身的次序。而王弼《论语释疑》,则认为孔子的话是讲“为政之次序”:“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声乐,以和神也。”孰是孰非?“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究竟是讲什么?诗、礼、乐三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关系呢? 孔子的三句话,与“为政”是不沾边的,所谓“陈诗采谣”、“因俗立制”、“矫俗检刑”云云,纯属王弼个人的臆想发挥,“为政次序”之说是不值一驳的。包咸的诠释,言修身由学诗开始,然后依次学礼、学乐,以礼立身,以乐完成心性的修养。若据一般字面理解似乎没有错,问题在于它把诗与礼、乐完全割裂开来,诗是诗,礼是礼,乐是乐,三者互不相干,诗的作用在这里完全不见了。事实上,先秦的《诗》与礼、乐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包容,相辅相成。在孔子的这段话里,诗、礼、乐三者不是并列的对举关系。孔子是专就学诗而言,给弟子指示学《诗》的门径。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进学要从《诗》学起,二是学《诗》要立足于礼义,完成于音乐。《论语》一书,主要记载孔子答弟子有关进学、修身、为政的提问。进学从哪里开始?学什么?怎么学?这些不仅是初入门的学子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即使对于一些业已在读的学子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孔子对他们的为学问题作答,指示门径,自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进学要从《诗》学起呢?夏、商、周三代文献,遗留到春秋之世的甚少,至于“先王之法制”,更是少之又少,实际上只有《诗》、《书》两种。春秋晋文公绵上L田讲武,问赵衰谁可担任元帅,赵衰亟推Se,称他“说(悦)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书》是“政事之纪”(《荀子・劝学》),而且不尽可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诗》是周代乐歌的总汇,是周代礼乐文化的渊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聘于鲁,请观“周乐”,鲁国乐工为他所作专场表演,从二《南》到《国风》,再到《小雅》、《大雅》、《颂》,顺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可知今之所谓《诗经》,当时称作《诗》,其实就是周代的乐歌。《诗》在先秦也不是用于“吟咏情性”的文学作品,而是施行礼乐教化的工具。周代礼乐繁文缛节,制度森严,“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汉书・艺文志》);但事实上周礼既没有成文的法律,也没有完整的文字记载。孔子之时,既没有礼书,也没有乐书(参见邓安生《论“六艺”与“六经”》,载《南开学报》2000年第2期)。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主要是以《诗》、《书》两种文献为教本,向弟子传授礼乐知识。当然,孔子的礼乐知识,除了《诗》、《书》,也有部分来自社会大课堂和他的前辈大师,但《诗》毕竟是他讲授礼乐最主要的文献依据。作为“先王之法制”,《诗》在先秦影响极大,可谓妇孺皆知,并且人人耳熟能详,引《诗》、赋诗蔚为风尚(《左传》、《国语》、《礼记》大量引《诗》,《荀子》32篇,引《诗》83次,《孝经》18章,章章引《诗》。妇女日常生活引《诗》言事,可以鲁大夫公父文伯之母敬姜、重耳在齐所娶妻姜氏为代表),成为当时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在礼乐教化盛行的春秋战国之世,不知《诗》者必定寸步难行,更不必说“立身”和“专对”了。孔子指示弟子进学从《诗》学起,客观上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尚与礼乐教化诉求。 立足于礼,是说学《诗》的要点和关键是学习《诗》中所蕴含的`礼义。学《诗》要立足于礼,首先是由礼的性质决定的。因为礼既是立国之本,“礼,国之干也”(《左传・僖公十一年》),是稳定社会秩序的纲纪:“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又是立身之本:“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左传・昭公七年》)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不但主张以礼治国,“为国以礼”(《论语・先进》),“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论语・子路》);也倡导以礼修身:“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孔子的教育原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要求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学《诗》立足于礼,是孔子对学《诗》提出的原则性要求,告诫弟子不要为学《诗》而学《诗》,学《诗》的宗旨在于以礼修身,而不是外交场合的“专对”。 学《诗》立足于礼,不但说明孔子施教看重礼教,还体现了孔子这位儒学宗师对《诗经》本质的最深刻的理解。《诗经》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意义也是多方面的,世人可以作出各种不同的解读和判断。但《诗》的本质是什么?核心价值何在?这就并非人人都能准确把握了。在孔子看来,《诗经》本质不在“言志”,其核心价值也不在“专对”;而是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礼乐文化精神,是它不可估量的教化功能。周代的礼乐制度,严格遵循“尊卑有序”、“上下有别”的原则,不同的礼乐用于不同的对象与场合,不同的身份地位享有不同的礼乐。周代的礼仪,名目繁多,如郊祀、朝觐、锡命、聘问、飨燕、大射、冠婚、军旅、田狩等等,而这些在《诗经》中多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周代的王公贵族的礼乐文化活动与礼乐制度。譬如由《小雅・楚茨》、《小雅・彤弓》、《周颂・执竞》,可知只有天子与诸侯能够享用钟、鼓二乐。钟、鼓除了用于祭祀与军旅两类国家大事,也常在隆重的宴饮嘉宾的礼仪场合使用。描写钟鼓用于宗庙祭祀的:“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钟鼓牛磬莞将将,降福穰穰。”用于宴乐嘉宾的:“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小雅・宾之初筵》写宴飨嘉宾,从宾客入席到进行射礼、祭礼、燕饮的次序、场面、过程、礼仪,以至于礼器、乐具等等,详尽曲致,如在目前。《诗经》中涉及礼乐文化的内容,在《尚书》等其他上古文献中都是罕见的,它们无疑是学习周礼的活教材,是学《诗》的重点要点所在。《国语・鲁语下》载:鲁卿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设宴招待他,先为他演奏《肆夏》、《樊》、《遏》、《渠》,他不拜谢;又为他歌《文王第一文库网》、《大明》、《绵》,他还是不拜谢。直至后来演奏《鹿鸣》之三,穆子才三次拜谢。晋人皆不知缘故,晋侯使人问他:“敢问何礼也?”穆子回答说:《肆夏》、《樊》、《遏》、《渠》是天子赏赐诸侯的礼乐,《文王》、《大明》、《绵》是诸侯相见才用的礼乐。他认为自己以诸侯使者的身份出使晋国,只能接受《鹿鸣》这一类君主“宴群臣嘉宾”以及“劳使臣之来”的乐歌。叔孙穆子的言行表明,《诗》教的实质是礼教和乐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要想“知礼”,“奉礼”,学习礼乐,已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而学《诗》乃是阶梯,是最佳门径。《诗》三百篇经过孔子的悉心整理,事实上业已成为孔子向弟子传授礼乐的教本。孔子指示学《诗》立足于礼,这就抓住了《诗》学的根本,揭示了《诗》的精髓与核心价值取向。 礼与乐二位一体,密不可分。“礼、乐之情同”,“二者并行,合为一体”(《礼记・乐记》),“礼成之,歌乐之”(《史记・晋世家》),“观诸礼,则乐亦在其中矣”(《郭店楚墓竹简・六德》),礼、乐相辅相成,宗庙祭祀固然离不开乐,朝堂宴飨以至于日常闲居同样不能没有乐。乐不仅配合礼仪进行礼教,其自身还有独立的乐教功能。乐教具体表现为通过合乎《韶》、《武》、《雅》、《颂》的“中和”之音,宣传孝友之道与贵贱尊卑之义,藉以提升人们的道德精神素质,“金石丝竹,所以道(导)德也”(《荀子・乐论》)。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意思很明确,玉帛等物只是具礼文而已,钟鼓等器也只是乐教的工具,礼义与伦理道德教育才是实质。 孔子所谓“乐”,是指除去歌词、舞蹈之外的音乐。音乐是乐艺术的最高形式,包括乐器、乐曲、乐理等诸多专门知识,在乐艺术三大门类中最称难学。《诗经》作为乐歌,其语言(歌词)只是乐的组成部分之一,当它用于重大礼仪活动时,必须配上音乐与舞蹈的表演,才能完成乐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乐的教化作用。在高规格的乐艺术表演中,一般都有乐曲结尾的大合奏。《论语・泰伯》:“《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朱熹集注:“乱,乐之卒章也。”这个“乱”,是礼乐表演的高潮,也是礼乐表演的完美结束。“礼终三爵,乐奏九成”(《隋书・音乐志中》)。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音乐就没有乐艺术,也没有礼仪。孔子对学《诗》的要求,是在立足于礼的基础上,最终完成音乐的学习,也就是完全掌握《诗》三百篇的配乐。这一学习环节难度是最大的,所以孔子把它放在最后。但孔子对这一门音乐课程极为重视,为了把这门课教好,他对三百篇的配乐作了极其严肃认真的整理修正。“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正乐,就是把《诗》三百篇逐一弦歌,一方面使其合乎《韶》、《武》、《雅》、《颂》之音,一方面是调整《诗经》篇章的次序,“使《雅》归《雅》,《颂》归《颂》,各有各的安置”(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孔子是非常看重《诗》的,《论语》中孔子一共14次谈论到《诗》,涉及他对《诗》的价值判断。其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是他对《诗》的社会作用最完整的阐释。孔子的这段话也是劝弟子学《诗》的,前半截讲《诗》具有兴、观、群、怨的政教功能;后半指出学《诗》的功利目的。关于兴、观、群、怨,古往今来已有许多阐释,大家似乎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多从“诗”立论,而较少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诗》是乐歌。事实上,《诗》在孔子的时代虽然也用于“赋诗言志”,但《诗》的主要职能乃在于礼乐教化。因此孔子所谓“兴”,主要应指乐能振发志气,“观”是观风俗之盛衰,“群”指乐可和合群体(乐的职能是“合同”。《荀子・乐论》“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怨”是怨刺。由此可知,孔子的“兴、观、群、怨”,既是据“诗”立论,更是据乐立论。在孔子看来,《诗》的政教功能与社会作用是全方位的,覆盖了政治、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 除了“兴、观、群、怨”,孔子还直截了当指出《诗》有“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社会功利性。“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姑置不论。“‘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者,迩,近也。《诗》有《凯风》《白华》相戒以养,是有近之事父之道也;又有《雅》《颂》君臣之法,是有远之事君之道也”。邢m的这一疏解,坐实了“事父”、“事君”的具体篇目,却肢解了《诗经》思想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但他揭示了《诗》所内涵的事父之道与君臣之法,还是相当精辟的。其实在先秦儒家看来,“事父”、“事君”原本是一致的,并统一于“孝敬”之德。“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孝经・士章》),《诗》的核心思想就是“孝友”与“敬恭”,它是全书的主旨,贯穿始终,而不仅仅局限于《凯风》、《白华》或《雅》、《颂》的某些篇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诗教观的原则表述。荀子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荀子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为什么进学要从诵读经书《诗》、《书》开始,而又立足于礼,归依于礼的问题,这是对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最好注释。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心得乐

乐学美少年事迹材料

导乐工作总结范文

乐作文初一

乐在笔尖

石头乐作文

乐500字作文

心火乐评范文

新年乐作文

诗经:假乐

喻教于乐(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喻教于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