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量测在隧道施工阶段的应用论文

时间:2024-04-18 03:49:59 作者:颦颦玉立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颦颦玉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监控量测在隧道施工阶段的应用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监控量测在隧道施工阶段的应用论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监控量测在隧道施工阶段的应用论文

监控量测在隧道施工阶段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隧道的地质情况、施工组织特点,论述了监控量测具体的实施过程以及与设计、施工的关系。

关键词:隧道;监控量测;应用

1、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在山区公路建设中突破过去传统的修路思想,不采取盘山绕行,不破坏沿线生态环境,不增长公路里程。用设置隧道避免因采取高边坡路基带来的滑坡、塌方、滚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确保了行车的安全可靠,亦缩短了行车时间,同时又适应了建设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了适应公路隧道大规模建设发展的需要,提高公路隧道设计、施工水平,确保安全运营,给今后隧道工程的建设积累经验,在某特长公路隧道(上、下线总长分别为:3373、3344米)中进行施工期的监控量测。

隧道位于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南缘哀牢山主峰元江水系和阿墨江水系分水岭的坡麓地带,路线海拔高程1600~2080米,相对高差400多米,地区年平均降雨量1350毫米。

隧道属上三迭统一碗水组,少量属路马组T31地层,岩性比较复杂,硬岩有:板岩、含炭质板岩、弱变质灰岩、超极性浸入岩。软岩有:砂岩、泥岩。由于受哀牢山大断裂及次一级构造的影响,隧道基本上出露灰黑和深黑色板岩、炭质板岩表层强风化破碎。围岩范围内板岩基本上呈弱风化碎块状或大块状,节理裂隙较发育不均匀风化,容许承载力约1500Kpa;弱变质深灰色灰岩及超基入岩为弱风化大块状,容许承载力约2000Kpa;隧道围岩出现的浅色砂岩和紫红色泥岩属软岩,容许承载力约1000Kpa.地表覆盖层以第四系残坡积层为主,为灰褐色亚粘土夹碎石、碎石土,容许承载力约250Kpa,覆盖层对隧道进出口及穿过河谷地带时有影响。

隧道岩体受构造及岩浆侵入活动的影响,节理裂隙较发育,透水性较强,地表因河谷切割较深,地下水向沟谷迅速排泄,由于隧道中段顶部为哀牢山分水岭,南溪河之源头,又有三条地表常流水汇入,而且两次穿过南溪河,基岩裂隙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其它水源的补给,水力梯度大,排泄移运速度快,所以,隧道地下水较为丰富。

2、监控量测概况

2.1量测项目名称、要求和目的根据行业标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及施工图中有关要求。

2.2监控量测项目的选择结合隧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勘测设计报告,我们经分析研究,首先拟定了监控量测项目与隧道围岩岩性、地下水关系,作为确立施工期实施具体监测工作的基本准则。

施工期间,依据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及掌子面所揭露的围岩、地下水情况,确立监测项目。原则上每类围岩至少要布置2~10个项目较为全面的监测断面,至于选几个合适,要视监测结果而定。在围岩发生突变处增设了监测断面和监测项目。通过监测仪器能够较详细的了解到围岩受施工影响的变形规律,才能判断施工措施是否合理、设计方案是否经济科学。

3、监测数据的管理

首先,在开工之初或施工至上次同类地质超前预报的桩号附近,立即进行下一循环的地质超前预报。地质超前预报采取GPR地质雷达配合TSP203进行中长距离预报,GPR地质雷达每次可以预报前方20米范围内的地质情况,而TSP203每次可以预知前方150米围内的围岩及地下水情况。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预测,可以准确地了解前方将要遇到的围岩状况及地下水情况,从而为我们制定具体的施工组织准备赢得了时间,使得施工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同时也为设计方案的完善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参考资料。

其次,通过对各项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预知围岩的变形趋势以及支护方案的可靠性、施工措施的合理性。在隧道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采取以围岩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作为基本参考量,兼顾其它项目的监测结果为辅助,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以往隧道施工设计经验,结合本隧道的客观情况,确定了隧道各类围岩的周边允许收敛和拱顶允许下沉值,如果某段的监测结果趋近于允许变形值的70%,而且其变化率的导数大于或等于零,则认为该段变形已出现异常。此时应采取增大观测频率、密切关注变形趋势,同时分析围岩位移、锚杆轴力、围岩压力、喷射混凝土应力等其它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根据实践经验,我们总结了分析围岩变形状态、支护变化结果的流程框图――监测数据管理流程图。总之,不能孤立地、单方面地根据某项监测数据就判断或采取处理措施,这样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更大的经济损失或安全事故。

每月根据监测月报的各项监测数据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有关施工注意事项,制定下月计划。

4、设计参数及施工方法

根据隧道施工期监测实践认为,承包人的'施工管理、设计单位现场的密切配合,是完善隧道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措施的好方法。

4.1 按照隧道所揭露的围岩情况,采取的具体设计参数

4.2 具体施工方法影响隧道施工的因素除了围岩本身特性、设计方案之外,就是施工措施。施工时结合隧道的客观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制定了施工控制的“重地质、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少扰动、早封闭、勤测量”二十一字方针。尤其是开挖过程中,坚持能机械或人工开挖时决不允许爆破,即使必须采取爆破施工时,爆破措施应严格实行微振动光爆技术,尽量减少对周边围岩的扰动。

从隧道掘进的围岩情况看,软岩约占整条隧道70%以上,针对软弱围岩的施工,除了按照所制定的二十一字方针之外,在开挖措施上,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先顶后墙法、分层开挖法、留核心土倒梯形法等方案。循环进尺,控制在一榀工字钢间距,并及早封闭。在此期间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如果变形量较大,建议采取先施做临时仰拱,等落底仰拱施工完成后再拆除的方案。

对于采取上、下分部开挖方案施工时,上、下部的施工距离不宜过长,一般以上部施工方便为宜。从监测结果得知,隧道真正较明显的变形一般发生在下部施工之后,二衬混凝土的施工在初期支护变形达到基本稳定后进行,这样上部开挖掌子面距二衬混凝土的施工距离就会较长,对施工安全等有一定的不利因素。落底开挖之后应及早施工底部混凝土,以防止因围岩变形而发生安全事故。如果在落底开挖时,围岩左右两边岩性不一致,应采取先施工围岩较弱的一侧。

5、几点体会

5.1对局部富水地段地下水的处理,大家都知道采取疏、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采取何种方式效果较好?我们认为:首先考虑隧道所揭露的围岩的节理发育、渗透水情况以及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果围岩节理较发育且渗透性较好,采取以排为主的效果较好。但是我们还知道:岩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盐,它们在大气中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可溶性碳酸盐如:CaCO3+H2O+CO2=Ca(HCO3)2,而这些可溶性碳酸盐又不稳定,如遇高温又会发生分解,形成不溶于水的碳酸盐如:Ca(HCO3)2= CaCO3+H2O+CO2,这就是石头搬家的道理。通过隧道的施工实践,我们发现有些预埋环向排水管已被这些碳酸盐所堵塞,所以建议,对富水地段最好设置环向盲沟代替埋设环向排水管或二者兼顾。

5.2对于Ⅲ类及以上较好围岩,二衬混凝土最好增设一层钢筋,如果隧道埋深较大,来自上方的压力较大;隧道上方围岩情况不能仅通过隧道所揭露的岩性做出准确的判定;根据混凝土抗压不抗拉的特殊性,如果混凝土受到隧道上方不均匀的压力,极易造成二衬混凝土的开裂。

5.3浅埋隧道或隧道的进出口,应进行较详细的地质勘探,探明覆盖层厚度、地质特性及可能的滑动区。如果隧道受侧向压力偏差较大,由于受地形、地质构造、施工等因素的影响,很有可能造成因隧道周边受力不平衡而变形过大,导致衬砌开裂等病害。在设计上,对这些特殊地区,建议采取基础处理、偏压衬砌、特殊衬砌、上部治理等其它综合防治措施。

篇2:监控量测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监控量测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现场监控量测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支护系统的`稳定状态进行监测,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参数调整提供依据.是确保施工安全、指导施工、便利施工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量测工作是监视设计、施工是否正确的眼睛,它始终伴随着施工的全过程,是新奥法构筑隧道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就监控量测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作简要的阐述.

作 者:杨秀飞  作者单位:贵州省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贵州,贵阳,550000 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U4 关键词:监控量测   隧道施工  

篇3:隧道监控测量数据处理及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隧道监控测量数据处理及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介绍了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是实现隧道信息化施工的前提,以及保证新奥法安全施工、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根据隧道变形预警值分析,采用回归分析,对实测数据进行了拟合,指出预测隧道的变形,可指导隧道下一步施工,是非常有效的.一套施工方法.

作 者:赵军科 ZHAO Jun-ke  作者单位:中铁十五局集团西北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8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09 35(13) 分类号:U456 关键词:隧道监测   预警值   信息反馈   监测数据  

篇4:监控量测技术在枫香桠隧道中的应用研究

监控量测技术在枫香桠隧道中的应用研究

以枫香桠隧道工程为例,结合工程地质条件,介绍了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监控量测内容及方法,并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为该隧道的喷锚支护和二次衬砌的'参数调整和施作时间的确立提供了依据.

作 者:姜德义 李文明 邱华富 JIANG De-yi LI Wen-ming QIU Hua-fu  作者单位:姜德义,JIANG De-yi(重庆大学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4)

李文明,邱华富,LI Wen-ming,QIU Hua-fu(重庆大学,重庆,400044)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10 36(10) 分类号:U456.3 关键词:隧道   围岩变形   监控量测   数据分析  

篇5:快速测量法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快速测量法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测量工作伴随隧道开挖的整个过程,因洞内条件的限制,洞内开挖断面的测量放样工作占用的时间不少,直接影响着隧道的施工安全、进度.文中通过对待测断面坐标系中的坐标与隧道三维坐标的关系,编制简易的程序,利用简易普及的.全站仪进行数据输入、分析,能快速地给出待测断面的坐标,通过几尾隧道的施工放样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 者:饶思礼 胡世勇 RAO Si-li HU Shi-yong  作者单位: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20 刊 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COMMUNICATIONS POLYTECHNIC 年,卷(期):2009 8(3) 分类号:U452 关键词:测量   隧道   施工   应用  

篇6:浅谈隧道监控量测论文

浅谈隧道监控量测论文

摘要:在忻保高速公路TS2(L14)合同段芦芽山隧道施工过程中,该项目部认真进行隧道量控监测,并进行了大量的总结工作。文章主要从量测方法、目的、管理基准、地质超前预报和组织机构等几方面阐述了隧道在施工中怎样做好量测监控工作。

关键词:隧道;监控;量测

芦芽山特长隧道(忻保高速公路TS2(L14)合同段),左线起讫桩号LZK85+805~LZK87+000,全长1 195 m;右线起讫桩号K85+757~K87+000。全长1243 m;单洞总长2 438 m。隧道净高7.03m,净宽10.86m,进口为削竹式。衬砌类型有MD(明洞)35m;QM5(V级浅埋)128 m;SM5(V级深埋)485 m;SM4(Ⅳ级深埋)1 020m;SM3(Ⅲ级深埋)690m;JJ4(紧急停车带Ⅳ级)80m。

1 工程地质

(1)隧道地层主要有第四系上更新统和寒武系上统、中统张夏组、徐庄组。表层岩性主要为碎石土、块石土等,下层岩性主要以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主。

(2)断层:在分水岭一带形成了区域性断裂构造,断层性质为逆断层,与路线大角度交于路线ZK86+740和YK86+660两处。

(3)地震:基本烈度Ⅶ-Ⅷ度区。

2 水文情况

隧道区址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地下水为碳酸盐类裂隙岩溶水,含水介质为岩溶、构造、节理裂隙,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渗透补给,径流受构造、节理裂隙的发育方向控制,在隧道中线沿线有泉水涌出,流量不大。

根据芦芽山隧道勘探结果,芦芽山隧道富水性较弱,地下水数量较弱,透水性强。

3 围岩监控量测的目的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包括隧道施工阶段与营运阶段的监控量测。控制量测的主要目的是:检查隧道施工阶段或竣工验收后的隧道中线和净空断面的位置与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监控量测解决的问题是在隧道施工阶段,使用全站仪、水平仪、收敛仪等对围岩变化情况(如地表下沉、拱顶下沉、周边位移等)及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进行量测,及时提供围岩稳定程度和支护结构可靠性的安全信息,预见事故和险情,作为调整和修改支护设计的依据,并在复合式衬砌中,依据测量结果确定二衬施工的时间,以达到监控隧道围岩的支护结构的变位预应力不超过设计标准。通过现场测量获得围岩力学动态和支护状态的有关数据,再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数理和力学分析来判断围岩和支护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及工作状态,从而选择和修正支护参数以及指导施工。

4 成立围岩监控量测小组

该标段承建TS2(L14)合同段的`芦芽山隧道,在接到施工图纸后,认真会审图纸,了解围岩类别,围岩走向、水文、地质情况,并对主要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交底,同时项目部组织成立了围岩量测小组。

5 隧道围岩监控量测的方法和选项

该项目部根据施工围岩类别分类和现场围岩监控量测围岩条件、隧道工程规模、支护类型和施工方法等来选择了测试项目。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A类量测)和选择项目(B类量测)两大类。

6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

隧道以地质超前预报、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和仰拱隆起为应测项目,根据地质情况的不同,在隧道浅埋V级及浅埋Ⅳ级围岩段地表下沉应作必测项目。施工初期阶段位移及下沉量大或地质变化显著时,量测断面间距可取较小值。应适当增加量测频率。

6.1 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

隧道洞内、洞外观察:隧道洞内观察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区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内容包括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工作面稳定状态、涌水情况及底板是否隆起等。

洞外观察包括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坡及仰拱的稳定、地表水渗透的观察。

6.2 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及拱项下沉量测

测点布设: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及拱项下沉量测在同一断面进行,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量测。

6.3 地表下沉量测

地表下沉量测仅在隧道浅埋V级及浅埋Ⅳ级地段进行,其测点的布置与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测量的测点在同一断面内,地表下沉量测在开挖面前方(h+8)m处开始(h为隧道埋深),直到开挖面后方40―65 m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其量测频率原则上采用1次/日一2次/日的频率。

6.4 监控量测项目的管理基准

采用《公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的三级监测管理并配合位移速率作为监测管理基准。即将允许值的2/3作为警告值,允许值的1/3作为基准值,将警告值和允许值之间称为警告范围,实测值落在此范围,应提出警告,说明需商讨和采取施工对策,预防最终位移值超限,警告值和基准值之间称为注意范围,实测值落在基准值以下,说明围岩是稳定的。

现场监测时。可根据监测结果所处的管理阶段来选择监测频率:一般Ⅲ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可放宽些;Ⅱ级管理阶段则注意加密监测次数;I级管理阶段则应加强监测,通常监测频率为1次,天一2次,天或更多。

6.5 量测数据的处理及应用

根据现场量测数据利用计算机Exel统计绘图功能,绘制位移一时间曲线或散点图,在位移――时间曲线趋平缓时应进行回归分析,以推算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当最终收敛值大于允许收敛值的80%且无明显减缓趋势,或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即位移出现反常的急骤增加现象,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应及时加强支护,必要时应停止掘进,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根据位移变化速率判断围岩稳定状况,当变化速率大于10mm/天~20 mm/天时,需加强支护系统;当变化速率小于0.2mm/天时,认为围岩达到基本稳定。

衬砌(混凝土)施作时间,选择在各测试项目显示位移速度明显减缓并已基本稳定。其判断标准为:各项位移已达到预计位移量的80―90%(预计位移量可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位移速度小于0.15 mm/天;在膨胀性围岩和地应力大的围岩中初期支护变亿时间长,必要时,可提前施作衬砌混凝土。

测量过程中如发现异常现象或与设计不符时,及时提出,以便修改支护参数。

测点埋设情况和量测资料纳入竣工文件,以备运营中查考或继续观察。

6.6 锚杆轴力量测

锚杆轴力量测每1%做一个断面进行测试,每个断面不少于3根。

7 争空位移、拱顶下沉的测点间距

拱顶下沉、周边位移量测,测点应布设在同一断面,其测试断面间距与隧道长度、围岩条件、施工方法等多种因素有关。

隧道开挖坑道周边相对位移的量测(基)线的布设方法和要求,一般可与周边位移测点共用,既节省安设测点工作量。又可减少量测点,并使测点统一,测试结果能互相校验。

8 量测频率和量测时间

净空变化量测和拱顶下沉量测得量测频率,主要根据位移速率和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而定。埋设初期测试频率每天1~2次观测,根据围岩稳定情况,量测可以减少,当出现围岩不稳定征兆时,应增加量测次数。

9 量测数据和曲线

现场量测数据处理,及时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图。当位移――时间关系区于平缓时,应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推算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指导施工。

10 超前地质预报

为把握准确完整的第一手资料,正确指导施工,遇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时开展综合超前预报工作。

(1)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工艺流程。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纳人隧道施工工序,其工艺流程见图1超前地质预报工艺流程图。

(2)地质素描,随开挖及时进行,地层岩性变化点、构造发育部位、地下水发育带附近每开挖循环进行一次素描,其他地段每10m~20m进行一次素描,以便随时掌握开挖地质情况。

(3)TSP202一次可以预报100 m~300 m,考虑溶岩地区易发生灾害性地质,预报频率一般地段120m/次~150m/次,复杂地段增加预报频率,为100m/次~120m/次。

(4)红外探测,原则上可以定性预报掌子面前方30 m范围内有无地下水,因其体积小、操作方便、数据直观、不占用施工时间,可以20m~25m预报1次,以增加对比分析。

(5)超前地质钻探,根据地质素描、红外探测、TSP202超前地质预报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初步综合分析,考虑到该隧道节理发育的特点和严重程度,每循环可钻1-3孔。超前钻孔原则上应连续重叠式进行。重叠长度5 m~8 m,做安全储备及止浆岩盘。每开挖循环在掌子面均匀布设5-8个5m一8m加长钻孔是可溶岩地区较好的预报手段。

(6)地质综合判析。地质综合判断分析是综合地质预报方法的中枢,它对以上所采用的各种预报手段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对比,提出最终预报结论和工程措施建议,指导施工,并确定下一步预报的方案和各预报手段工作计划。

(7)红外探测。红外辐射场理论应用于隧道地质预报中,当隧道外围空间和掘进前方存在隐伏水体或含水构造时。隐伏水体或含水构造产生的异常场就要叠加到正常场上,使隧道内的正常场产生畸变,根据拱顶、隧底、边墙、掌子面探测曲线、测量数据的变化就能确定隐伏水体或含水构造所在空间方位。

(8)台车或风钻超前探测。该方法是利用台车或风钻在隧道掌子面钻水平小孔径的浅孔获取地质信息的一种方法,它是岩溶发育区对超前地质钻孔的一种重要补充。因其数量较多,有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与超前地质钻孔相比,它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占用隧道施工时间短,可与爆破孔同时施作。只不过其深度较爆破孔深2 m一5m而已。这样,风钻探测深度总是超前每循环爆破进尺2 m~5 m。保证施工安全。

(9)地质雷达。地质雷达根据电磁波的双程走时的长短差别,确定探测目标的形态及属性,结合工程地质理论分析达到对埋藏目标(地质体)的探测与判断。

11 组织机构

该标段成立专门的隧道施工监测及预报小组。由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负责实施。

量测组织:由工程队组成监测小组,技术主管负责,由熟悉量测工作的技术人员3―5人组成,小组负责编制监测方案、监测项目实施及监测技术资料的整理上报工作,负责保护各阶段使用的监测标志及仪器。根据工程进度及时量测、计算、绘图、分析并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监理报告量测结果。

监测工作本着准确、及时的原则实施。将监测数据、时间变形曲线、对结果的评估,在24 h内报送监理工程师及现场配合设计人员。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监理工程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仪器单独读数时,施工单位、监测小组随时给予协助。量测记录、计算结果、量测曲线图、效果分析、反馈记录、监理批示等均列入竣工文件。

12 质量保证措施

(1)各级职责部门和人员各负其责,严格坚持质量标准,互通信息、及时反馈。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向业务上级报告,共同把好质量关。

(2)熟悉工艺规程,认真执行施工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及有关操作规程。确定施工工艺和方法,开工前进行详细技术交底,做到操作有工艺,施工有图纸,并做好各项施工原始记录。

(3)开展全面质量整理工作。实行质量“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认真落实、相互监督、善始善终。

(4)在施工全过程中严把“三关”。一是严把图纸关;二是严把测量关;三是严把实验关。做到各种施工数据正确无误。

(5)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分阶段进行检查,对质量不合格的工程坚决返工处理,实现施工质量目标。

篇7:隧道施工技术以及监控量测的探讨

隧道施工技术以及监控量测的探讨

本文以实际工程的`隧道施工为例,介绍隧道关键工序的施工技术要点.

作 者:张锦堂  作者单位: 刊 名:广东科技 英文刊名:GUANGDONG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U4 关键词:隧道施工   钻爆   预应力对拉   监控量测  

篇8:梅关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

梅关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

介绍了该隧道的.监控量测方案、量测流程及数据采集分析与信息反馈等,取得可靠的监测数据,全面反映围岩及隧道结构工程的受力、变形状况,准确评定隧道工程施工的安全状态,确保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

作 者:张志定 ZHANG Zhi-ding  作者单位:韶赣高速公路粤境段管理处,广东,韶关,512400 刊 名:湖南交通科技 英文刊名:HUNAN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35(3) 分类号:U456.3 关键词:隧道施工   监控量测   数据分析  

篇9:谈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管理体系

谈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正在大量兴建的山岭隧道工程都足按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监控量测的`,但也存在观测不足、反馈不及时的问题,结果部分隧道发生塌方事故.鉴于目前隧道施工安全的严峻形势,加大对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健全监控量测管理体系,加强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监理.

作 者:陈天生 CHEN Tian-sheng  作者单位:福建省信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福建,福州,350001 刊 名:江西水利科技 英文刊名:JIANGXI HYDRAULIC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36(1) 分类号:U455.1 关键词:隧道工程   监控量测   健全   监测管理体系   标准   反馈  

篇10:监控量测对隧道施工开挖与支护的指导性研究

监控量测对隧道施工开挖与支护的指导性研究

对松散围岩隧道施工中常遇到围岩失稳和掌子面塌方冒顶等技术难题,结合嘉华大桥北桥头接线工程所处水文地质条件和隧道暗挖工程的施工特点以及隧道监控量测的数据,对掌子面塌方进行了成功监控,并对浅埋隧道的塌方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了隧道开挖施工中塌方事故的`主要防控对策与预防措施.

作 者:邓勇 纪秋林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 英文刊名:COMMUNIC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ILONGJIANG 年,卷(期):2009 32(3) 分类号:U449.7 关键词:监控量测   隧道施工   隧道暗挖   塌方   防控对策  

篇11:信息化技术在隧道施工管理的应用论文

1.1对信息化技术认识不足

隧道工程施工属于建筑工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施工过程中其工程的施工量大,工程施工强度高。这样一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聘请的人员更多的是具有较好体力能力的施工人员,而这一类人群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再加上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的信息质量了解也极为有限就导致了隧道工程施工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极为有限。

1.2信息化资金投入有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工程施工队伍在进行项目的招标时为了获得更大的夺标机会只能尽量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从成本以及质量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但是这样就导致了工程的施工投资成本大幅度降低,在施工过程中直接影响到了后期的工程投资,使得项目在后期施工时根本不具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信息化设备的添置,无法引进信息化设备。

1.3对信息化技术的重视力度不够

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的工程施工单位对于信息化技术的重视力度都不够,很多的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认为人工就可以完成相应的管理,设备所起到的仅仅是一个辅助的作用,这样的认识导致了其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根本不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导致了工程的施工管理效果一直不好。

篇12:信息化技术在隧道施工管理的应用论文

2.1语言双对讲系统

语言双对讲系统是隧道工程施工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项技术,其本质上是在信息化监控技术下实现的实时语音传递功能。通过语言双对讲系统施工管理人员可以及时的与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联系,并了解工程的施工状况,从而及时有效的对于工程进行管理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特殊情况通过语言双对讲系统施工人员可以及时的将情况进行上报,而管理人员也可以根据施工人员汇报的情况指导施工人员进行初步的处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有效的降低工程的损失。隧道工程施工因为需要深入隧道,因此很多的信号设备都无法正常的使用,语言双对讲系统有效的填补了沟通方面的空白,能够有效的实现隧道内与隧道外的及时有效沟通,实现对于隧道施工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2.2工程施工人员定位系统

施工人员定位系统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于工程施工人员的位置监控,从而最大程度上确保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众所周知隧道工程施工时深入隧道内部进行的,因此必须要依靠隧道内的灯光进行施工,而在灯光下难免会存在部分覆盖不到的区域,一旦施工人员不慎进入,对发生紧急情况不利于疏散和救援。。而施工人员定位系统则能够及时的观察施工人员的实时位置,一旦发现施工人员位置过于偏僻,或者离开设定的安全区域就会发出警报,从而工程管理人员可以及时的针对施工人员采取救援措施。此外,施工人员定位系统还具有工程的考勤功能,能够方便的显示出工程施工人员的实际到岗情况,而避免了打卡、点到等繁琐的手续。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了安全事故,施工人员被困于随道内部,那么工程指挥系统可以根据施工人员定位系统显示的人员位置进行针对性的救援,从而提高的救援的效率。

2.3有害气体监控系统

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其需要对于地质结构进行破坏,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气体,尤其是在进行地下隧道施工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隧道的施工导致地底的气体发生泄漏,而隧道内因为空气的不流通很容易导致有害气体的积累,一旦这些气体达到一定的含量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导致施工人员窒息、中毒甚至产生爆炸。因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有害气体的检测,在传统的隧道施工中对于有害气体的检测只能够粗略的进行,并不能够进行精确的检测,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如今的检测设备已经能够较为精确的对于隧道内的有害气体进行实时的监测了。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对隧道内的空气进行实时的采集与检测,并且根据采集的空气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将分析的结果传输到工程施工指挥中心,由相关的施工管理人员针对检测的具体结果采取相应的施工应对方案。此外还可以设立监控指标,对于隧道内的有害气体含量进行控制,一旦有害气体含量达到一定的量就立刻发出警报,又管理人员对于隧道内的施工人员进行疏散,并采取合理的通风处理措施,直到隧道内的气体含量正常以后才能够恢复施工。

2.4超前钻、TSP等超前地质预报的`应用

隧道施工过程中增加超前地质预报、超前钻、TSP等超前预报的应用,利用超前钻、TSP等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可以在隧道施工前有效掌握岩土体结构、性质、状态,以及地下水、瓦斯等的赋存情况、地应力情况等地质信息,进一步对隧道施工进行有效指导,避免施工过程中重大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安全。隧道施工过程中使用超前钻,要按照设计蓝图的测量控制点,布设并测量施工测量控制网,依据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施工放样。放样结果及时上报监理部门核查,待监理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TSP隧道地震波预报勘探能够通过地震波的反射勘探到隧道前方的不良地质,通过勘探结果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其专门为长距离隧道施工地质超前探测预报而设计,能够有效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性。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工安全的保证,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事故的发生。隧道施工工人和管理者一定要做好隧道施工和安全两者的关系,遇到不良地质时,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为出发点,进行隧道施工。

3结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果的工程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隧道工程施工管理的效率,保证工程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降低工程事故的发生概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于隧道施工管理的重视,并且引进信息化技术,全面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作者:冉光明 单位: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郭爽.试论信息化技术在隧道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工业,2016,(6):210-211.

[2]彭兴旺.试论信息化技术在隧道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3):232-232.

[3]余翔.试论信息化技术在隧道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2016,(5):116-117.

篇13:信息化技术在隧道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国策在我国的实行,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隧道施工管理中得到进一步应用。在网络及计算机的帮助下,隧道工程施工管理时不断应用更多的实验、办公、计量及网络管理等现代化管理软件,通过将上述软件应用在隧道施工管理中,在很大程度上使隧道项目管理的水平及效率被提升。但是尽管当前我国的隧道施工技术不断成熟,但隧道施工时产生的问题并不少,尤其是隧道施工安全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并且有很多专家们逐渐对隧道施工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长期的实践及证明,信息化技术应用在隧道施工管理中,可有效提升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且使其有效性更长,进而令隧道施工安全系数得到确切的保障。信息化技术应用在隧道施工管理中为隧道施工管理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可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1]。因此,对当前我国隧道施工管理应用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以此为基础探讨相应应对措施,很有必要。

1我国隧道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1施工企业意识存在误区

隧道施工行业具有极高的劳动强度,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且作业人员水平通常参差不齐,几乎没有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机会,因此对有效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施工过程中,全面增加个人安全作业的意识存在误区,再加上管理工作人员的个人创新意识过低,形成采取陈旧安全管理方法的习惯,进而导致隧道施工时无法接受新颖的技术及管理方式,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也就是指信息化技术在隧道施工管理中应用的推广存在极大的难度[2]。

1.2信息化技术资金投入有限

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到来,隧道施工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不少地区的隧道施工项目均纷纷应用最低价中标的方式,从而致使各隧道施工企业间出现严重的恶性竞争现象,企业所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甚至还出现少数企业为了获得工程,投标报价与成本接近或者低于成本,受上述各种现象的影响,隧道施工企业及工程项目均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信息化技术管理必不可少的.软件及硬件中,从而导致信息化技术在我国隧道施工应用中严重缺乏资金投入。

1.3管理部门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很低

首先是受当前我国在隧道施工行业方面关于信息化技术应用并没有构建规范且完善的标准,从而导致工程项目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出现多次投入大、成本耗费高的现象,企业管理部门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及时完成目标,很少愿意将资金投入在信息化技术方面。其次是信息化技术在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用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会使工程的施工现场受到更加严厉的监管,因此少数隧道工程因为现场安全管理存在问题,不肯被监管部门发现而罚款。

篇14:信息化技术在隧道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2.1语言双对讲系统

语言双对讲系统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指的是信息化监控技术下,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经常使用的工具,可以有效对隧道安全管理人员实时与现场取得联系。语言双对讲系统主要由无线或者有线通信手段所提供的帮助,与监控中心取得联系,从而确保通话得以维持通畅[3]。隧道施工安全监控管理人员能够在语言双对讲系统所提供的帮助下进行远程发布或者通知隧道施工流程安全,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便能够迅速指导施工人员开展快速的疏散,并且对施工人员的疏散秩序进行保障,因此可以知道,语言双对讲系统在隧道施工管理中占据极大的比例,为隧道监控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手段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

2.2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

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主要是充分发出互联网技术的功能,对施工人员的详细位置进行有效的监测及监控,从而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可以有效对隧道每个区域的施工人员情况进行实时及精准的分析,并且将监测结果如实反馈到监控中心。通过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接可以随时掌握施工人员的分布与走动情况,为应用远程技术有效管理及指示施工人员提供便捷。此外,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还可以形成考勤的功能,可以有效直观地将施工人员的到岗情况如实反映出来。当隧道施工出现安全问题后,监控中心通过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反馈的施工人员分布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对施工人员展开救援,同时对相关人员制定应对措施进行指导,使救援有效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需要注意,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应用在隧道施工管理中的要求并不低,需要使用定位软件、无线传输网络、读卡器及感应芯片等,可隧道施工安全是施工人员定位的重要内容。

2.3有害气体监控系统

因为隧道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周边的地质结构不断被损坏,因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极其容易形成对施工人员身体有害的气体,加之机械设备运作过程中,也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若这些气体积攒的相对的浓度,致使施工人员中毒、窒息及导致爆炸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隧道工程的施工空间存在封闭的特点,有害气体非常容易聚集,为了保证施工现场安全,对隧道施工现场的有害气体进行监测非常重要[4]。而信息化技术当中包含了隧道有害气体探测器,可实时对空气信息进行采集,同时还能够按照隧道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详细分析现场有害气体的含量及浓度,且将结果如实反馈到数控中心,设置警报系统,监控中心便能够按照所监测数据,马上应用相关的应对对策,对施工人员的撤离及疏散进行指导。

2.4超前钻、TSP等超前地质预报的应用

隧道施工过程中增加超前地质预报、超前钻、TSP等超前预报的应用,利用超前钻、TSP等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可以在隧道施工前有效掌握岩土体结构、性质、状态,以及地下水、瓦斯等的赋存情况、地应力情况等地质信息,进一步对隧道施工进行有效指导,避免施工过程中重大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安全。隧道施工过程中使用超前钻,要按照设计蓝图的测量控制点,布设并测量施工测量控制网,依据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施工放样。放样结果及时上报监理部门核查,待监理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TSP隧道地震波预报勘探能够通过地震波的反射勘探到隧道前方的不良地质,通过勘探结果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其专门为长距离隧道施工地质超前探测预报而设计,能够有效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性。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工安全的保证,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事故的发生。隧道施工工人和管理者一定要做好隧道施工和安全两者的关系,遇到不良地质时,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为出发点,进行隧道施工。

3结束语

在隧道施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力度,但是仅仅只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隧道施工安全进行保障是行不通的,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得以具体落实,应该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力度,使施工人员树立更强的安全意识,发现违规操作及时处理,进而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管理职能可全面落实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隧道施工技术管理初探论文

TSP技术在黄龙寺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隧道施工年度工作总结

监控施工合同范本

工程监理在施工阶段的意义和作用论文

谈盐水冰冻法施工在过海隧道抢险中的应用

超前钻孔取芯技术在齐岳山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小区监控施工合同

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

WCT技术在环保监控中的应用

监控量测在隧道施工阶段的应用论文(精选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监控量测在隧道施工阶段的应用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