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同步达标训练题与参考答案

时间:2024-04-27 03:34:24 作者:goodsage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goodsag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短文》同步达标训练题与参考答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短文》同步达标训练题与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短文》同步达标训练题与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同步达标训练题与参考答案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陋室( ) 德馨( ) 苔痕( ) 案牍( )

⑵ yū( )泥 清lián( ) 隐yì( ) 枝màn(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⑶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

⑷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

⑸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⑺ 濯清涟而不妖( )( )

⑻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

⑼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⑽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4、解释下列名词:

⑴ 铭: 。

⑵ 说: 。

5、填空:

⑴ 《陋室铭》选自《 》,作者 ,字 , 朝 、家。

⑵ 《爱莲说》选自《 》,作者 ,字 ,

(朝) 家,世称 。

⑶ 《陋室铭》中表明陋室不陋原因的句子是: 。

⑷ 《陋室铭》写陋室幽雅环境的句子是: 。

⑸ 《爱莲说》中表明莲的优秀品质的句子是: 。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翻译下列句子:

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⑷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⑴ 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莲花正直的句子是什么?

⑵ 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⑶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⑷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⑴ lòu xīn tái dú ⑵ 淤 涟 逸 蔓

2、⑴ 就 ⑵ 这 ⑶ 博学的人平民 ⑷ 使……扰乱 使……劳累 ⑸ 多 ⑹ 沾染 ⑺ 洗涤 美丽而不端庄 ⑻ 更 立 ⑼ 亲近而不庄重 ⑽ 应当

3、B

4、⑴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⑵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5、⑴ 《全唐文》刘禹锡 梦得 唐 诗人 哲学家

⑵ 《周元公集》 周敦颐 茂叔 北宋 哲学家 濂溪先生

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⑷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⑸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B

7、⑴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⑵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⑶ 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⑷ 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⑵ 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⑶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⑷ 略(针对某一观点或将二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篇2:八年级地理课堂同步训练题与答案

八年级地理课堂同步训练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流经十个省区,注入渤海

B.黄河流经十个省区,注入黄海

C.黄河流经九个省区,注入渤海

D.黄河流经九个省区,注入黄海

2.下列有关黄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

B.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二、三级阶梯

C.黄河冬季无结冰期

D.黄河流经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3.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 )

A.在上游峡谷建设水电站

B.在中游搞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C.在下游植树种草

D.培修、加固“水上长城”—黄河大堤

4.下列省区之间以黄河干流为天然界线的是( )

A.青海和甘肃B.宁夏和内蒙古

C.陕西和山西D.山东和河北

5.“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反映了下列哪个地方的情景?

A.黄河上游B.黄河下游C.黄河中游D.长江下游

6、黄河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的'主要原因是()

A.下游是地上河B.下游地区都丘陵、山地

C.下游地区降水量较少D.下游地区用水量大

读右图“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完成7~9题

7.①②③④四点附近河段中,水能丰富的是()

A.①和②B.①和③

C.②和③D.③和④

8.其水能丰富的原因是()

A.支流较多,含沙量大 B.降水丰富,且多暴雨

C.河道宽阔,河水流速大D.多峡谷,地势落差大

9.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区的名称,错误的是()

A.太行山  B.阴山  C.华北平原  D.黄土高原

10、“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中的“天上”和“海”分别是指()

A.唐古拉山、东海B.祁连山、黄海C.巴颜喀拉山、渤海D.横断山、南海

二、读图综合题

11.读下图回答:

(1)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

(2)综合治理黄河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3)现在黄河下游断流现象日趋严重,想一想,造成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12.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1)黄河中游两条主要支流的名称:①,②。

(2)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平原:③平原,④平原。

(3)从降水季节分配、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土质等状况,分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答案

1、C2、B3、B4、C5、B6、A7、B8、D9、B10、C

11、⑴因其下游位于华北平原上,河床宽,水流缓,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不断升高,使河床高出两岸地面形成“地上河”。⑵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另一方面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⑶沿河上、中游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农业引水灌溉过量,无节制用水,水资源浪费严重等。

12、(1)汾河渭河(2)宁夏河套(3)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高原上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降水过于集中,降水强度大

篇3:《雷电颂》课堂同步训练题与答案

《雷电颂》课堂同步训练题与答案

1、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徘徊(páihuái) 脚镣(liào) 波澜(lán)  污秽(huì)

B、睥睨(bìnì)   伫立(chù) 眩目(xuàn)木梗(gěng)

C、稽首(jī)    播弄(nòng)驰骋(chěng)犀利(xī)

D、雷霆(tíng)   迸射(bìng)虐待(nüè)  玄衣(xuá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并造句:

⑴ 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睥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

驰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

⑴ 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

⑵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

⑶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

⑷ 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 )

4、说出下列事物各象征了什么:

⑴ 风雷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洞庭湖、东海、长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东皇太一”等众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无形的长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

⑴ 《雷电颂》的作者是___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____剧,创作于_________年。

⑵ 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_______,哦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1、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

⑴ 心里不住地盘算着:是否可以从中牟( )取什么利润,要不要趁早出高价买下这个洞的专利权?

⑵ 一位记者拿来一根很长的绳子,把一只秤( )砣缚( )在一端,小心翼翼地往下放,绳子一尺一尺地慢慢放了下去。

⑶ 要想治理这些公害却相当困难,无论是谁都感到棘( )手。

⑷ 从刚才发出声音的那个方向飞过来一块小石头,在他面前一掠( )而过,往地面上掉了下去。

2、下列四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微不足到任劳任怨一事同仁慷慨大方

B、逍遥法外心安理德深不可测胸有成竹

C、不容置疑镇定自若众目睽睽齐心协力

D、振耳欲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黑咕隆咚

3、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4、给下面一段话标上标点符号:

难道就这么草草收场了周围那些看热闹的人都觉得有些可惜但也没有办法看来只好扫兴而归了正在这时候有一个人满头大汗地从人堆里挤了出来大声地提议道请把这个洞让给我吧我来给你们填

5、解释加粗的词语:

⑴ 有的人反反复复地打量着这个洞,眼睛里露出贪婪的目光,心里不住地盘算着。

贪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箱盖在这个洞的上方自动地打开,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就倾泻到这个洞里。

倾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⑴ 斜着眼睛看,形容高傲的样子,造句略。

⑵ 奔驰。造句略。

3、⑴ 比喻

⑵ 拟人、呼告、排比

⑶ 反问

⑷ 反复

4、⑴ 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⑵ 象征人民群众。

⑶ 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

⑷ 象征坚定的信念。

5、⑴ 郭沫若 历史 1942

⑵ 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⑶ 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 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⑷ 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炫目的光明呀!

篇4:高二语文上册老人与海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鲭鲨( ) 海鳐( ) 蹂躏( )

黏液( ) 攮刺( ) 胳肢窝( )

舵把( ) 榫头( )

2.根据拼音写出下列汉字。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2)他听得见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

(3)由于另一条鲨鱼还在蹂躏死鱼的缘故,船身还在晃荡。

4.文学常识填空。

海明威,________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塑造的“硬汉”形象是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节选部分老人与鲨鱼进行了哪几次搏斗?老人是在什么样的身体状况下搏斗的?

(3)独白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1.qīnɡ yáo róu lìn nián nǎnɡ ɡā duò sǔn

2.①攥/纂/篡 ②戳/戮/缪

3.(1)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多指干坏事)。(2)皮肉都裂开了。形容被打得伤势极重。(3)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害。文中指鲨鱼正在吃马林鱼。

4.美 《老人与海》 《永别了,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 桑地亚哥

5.(1)①共进行了五次艰苦卓绝的搏斗。分别是斗一条鲭鲨、斗两条星鲨、斗一条犁头鲨、再斗两条星鲨、斗成群结队的鲨鱼。②第一次:和大马林鱼搏斗三天两夜,手受伤;第二次:手上的伤加重;第三次:吃点马林鱼肉,攒些力气,手淌血;第四次:觉得自己已经死了,手活活地痛,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第五次:身体又痛又发僵,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位都因寒冷而痛得厉害。

(2)独白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后边。它去咬那条死鱼的时候,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那双奇异的眼睛,它咬住鱼尾巴上面一点的地方,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地响。鲨鱼的头伸在水面上,它的脊背也正在露出来,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见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他攮进的地方,是两只眼睛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事实上并没有这两条线。有的只是那又粗大又尖长的蓝色的头、两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崩崩的、伸得长长的、吞噬一切的两颚。但那儿正是脑子的所在,老头儿就朝那一个地方扎进去了。他鼓起全身的气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杆锋利无比的鱼叉扎了进去。他向它扎去的时候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但他抱着无比的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鲨鱼在海里翻滚过来。老头儿看见它的眼珠已经没有生气了,但是它又翻滚了一下,滚得自己给绳子缠了两道。老头儿知道它是死定了,鲨鱼却不肯承认。接着,它肚皮朝上,尾巴猛烈地扑打着水面,两颚格崩格崩响,像一只快艇一样在水面上破浪而去。海水给它的尾巴扑打得白浪滔天,绳一拉紧,它的身子四分之三都脱出了水面,那绳不住地抖动,然后突然断了。老头儿望着鲨鱼在水面上静静地躺了一会儿,后来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

“它咬去了大约40磅。”老头儿高声说。他想:它把我的鱼叉连绳子都带去啦,现在我的鱼又淌了血,恐怕还有别的鲨鱼会窜来呢。

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跟他自个儿身受的一样。

他想:但是我已经把那条咬我的鱼的鲨鱼给扎死啦。我从来没看过这么大的“Dentuso”。谁晓得,大鱼我可也看过不少呢。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别想啦,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

6.写鲨鱼去咬死鱼的时候,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

7.老头儿用鱼叉攮鱼的时候,“他攮进的地方,是两只眼睛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说明了什么?

8.文中有这样的话:“‘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为什么消灭了还说是打不败?谈谈你的理解。

9.文中老头儿对自己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这里的“事”是指什么事?“担当”是什么意思?

答案:6.凶猛,无所畏惧。

7.说明老头儿有丰富的捕鱼经验,因为那儿是鱼的脑子。

8.消灭的是人的生命,打不败的是人的精神斗志。

9.文中“有了事”的“事”是指再遇上鲨鱼或风浪等危险。“担当”是指要勇敢顽强地去斗争、搏斗。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锥形(zhuī) 鱼鳍(qí)

舵柄(duò) 鳐鱼(yáo)

B.两颚(è) 攥住(zǎn)

嗜杀(shì) 黏液(nián)

C.吞噬(shì) 脊髓(shuǐ)

蹂躏(lìn) 撬开(qiào)

D.榫头(sǔn) 打鼾(hān)

残骸(hái) 拽拉(yè)

答案:A 解析:B项,“攥”应读“zuàn”;C项,“髓”应读“suǐ”;D项,“拽”应读“zhuài”。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海水给它的尾巴扑打得白浪涛天,绳一拉紧,它的身子四分之三都脱出了水面,那绳不住地抖动,然后突然断了。

B.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于是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戮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

C.它们已经蹿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一忽儿一涌而上。

D.短棍落下的当儿,他觉得好像碰到了一块坚韧的.橡皮,同时他也感觉到打在铁硬的骨头上。

答案:D 解析:A项,“涛”应为“滔”;B项,“戮”应为“戳”;C项,“涌”应为“拥”。

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为自己在中考发挥不好而耿耿于怀,怨天尤人,以致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B.《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居心叵测地把多层含义融合在一个简单的故事里,而我们则从这个故事里读出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

C.刚刚步入高中的校门,面对陌生的同学,她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我行我素的人。

D.当人体不活动、不运动时,摄氧量减少,循环系统不顺,肌肉因太少使用而张力变小,骨骼中的钙质入不敷出,常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答案:C 解析:C项,“我行我素”指完全按照自己本来的一套去做,不顾及别人的看法。A项,“怨天尤人”应该改为“自怨自艾”,因为根据选项中为自己的“发挥”“对自己的能力”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埋怨别人,没有把“中考发挥不好”归于客观,故此处应该使用“自怨自艾”;B项,“居心叵测”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是贬义词,应改为“煞费苦心”;D项,“入不敷出”是指收入不够开支,不能用于钙质的吸收与消耗。

4.(2009全国高考Ⅰ,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答案:C 解析:A项,“病情迅速蔓延”暗换主语,造成搭配不当和中途易辙的语病。原来的主语是“甲型流感病毒”。B项,属于成分残缺,缺谓语,可在“走上街头”后面加“举行”或“开展”。D项,语序不当,可将“为期两天”放在“在上海举行”的后面,作为一个分句;或将“为期两天”提至“论坛期间”之前,后加“的”作定语;“普及教育”应调整为“教育普及”。

轻松练笔

本文选取的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到渔港的部分,文章的结尾是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马林鱼骨架回到了家,那么你认为桑地亚哥老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人生的成败到底应该如何衡量?

写作提示:《老人与海》之所以成为海明威的巅峰之作,之所以不同于海明威其他硬汉小说,就在于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不但写了硬汉,而且通过这一硬汉讴歌了人类永恒的价值——人的自信。理解了小说的写作意图,那么写作这个片段就应围绕老人是成功的这个观点来写,衡量人生的成败也不应仅仅以最后的结果为标准,而应看他是否为了这个结果而去努力奋斗过。

答案示例:读完了《老人与海》,我被老人的勇气深深打动了,因为我看不到老人败到哪里。或许说失败是因为最后捕到的终究是一副空骨架,但人生的成败是以物质作标准的吗?

无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得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时候充分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他是,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这样的一个沧桑老人,在精疲力竭的时候,他始终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向鲨鱼妥协,他其实是一个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我们更衷心地敬佩他了。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他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知识拓展]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是一部历时一个世纪的巨作,它告诉了我们人生哲学中的诸多道理,同时就我看来,其中也不乏蕴涵着一些程序方面的重大道理。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极为简单的故事,这是一篇让看过它的人都感动其中、感悟其中的故事: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后钓到了一条奇大无比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大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也许,书中的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最终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带着鱼骨上岸,可是他始终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向鲨鱼妥协,他其实是一个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在茫茫黑夜的巨浪中,弱小的人类与强大的自然在奋勇抗争,如同面对命运莫测的人生,可以消灭的是肉体,不可以征服的是意志和精神。清晨归来,老人并非一无所有,战胜自然,战胜自我而获得的生命自由就是他胜利的象征。

无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他能否最终战胜自身的这个缺陷,他都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已经战胜了自己对缺陷的妥协,他是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当我们读到在大海中苦苦鏖战的老人和拼死也要活口的鱼类的时候,我们愿意相信这就是活着之所以应该活着的价值,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年轻人以及中年人来说更应该多从这个角度来理会本书的内涵,奋斗可能没有结果,可能一切都会是一场空空的“骨架”,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奋斗的过程是何其令人赞赏?正像某书评作家解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读者最喜欢的还是西行中的孙行者,而不是已经修成正果的斗战胜佛

人生就如一片汪洋,很宽,也很危险。它可以把你推向一个高度,也会瞬间让你失去自己所有的幸福。我们为了保留这一丝幸福,会努力地向浪尖奔去,用我们的满腔热血化解有时愤怒的海洋。要知道,一个好渔人,是拥有桑提亚哥的意志和精神的。

我想:人生即是海洋,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在风里你可以感受坚毅,在浪里你可以感受激昂!这些都是过程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痛苦!

篇5:短文同步训练题

短文两篇同步训练题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冉冉( ) 丰硕( ) 姊妹( ) 沉甸甸( )

2、贪 lán( ) 点 zhuì( ) fú 小鸡( )

chú 形( ) 污 zhuó( )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

4、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

5、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 )

6、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

7、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 )

8、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 )

三、填空简答

9、《行道树》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 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述,书写了 的襟怀,赞美了 。

10、《第一次真好》详写了第一次看见结果的柚子树和第一次 时的感受,告诉我们 。

11、《行道树》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12、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13、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训练二

一、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

1、固执( ) 贪婪( ) 污浊( )

2、珍重( ) 稀疏( ) 装饰( )

3、不见天日( ) 不可磨天( )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作用

4、这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5、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6、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三、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⑴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奔驰。庄稼收割了,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伏着。

⑵“啊,天到尽头了!”

⑶我拼命向那树丛骑去,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⑷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如同仙翁。

⑸“老爷子,你是从天边过来的吗?”

⑹“天边?”

⑺“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远吗?”

⑻“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⑼“地平线是什么?”

⑽“是个谜吧。”

⑾我不太懂了,以为他骗我,就又对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但我失败了: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⑿我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开它,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同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⒀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7、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答: 。

8、文中说地平线是个“谜”,原因是什么?说地平线“很亮”有什么含义?

答: 。

9、加点词语“我一天天长大起来”有双重意思,具体指:

10、画线句“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意思是: ,如果用《在山的那一边》中的诗句来回答,答案是: 。

11、文中写“矮矮的屋”和“树丛在那伏着”的目的是什么?

答: 。

12、你认为“地平线”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答: 。

篇6:《诗》同步达标训练题

《诗两首》同步达标训练题

1、对下列加粗字注音、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瞬息(shùn),眼珠儿一动。

B、伫立(zhù),站着等候,泛指等候。

C、萋萋(qī),形容草长得衰败的样子。

D、忧郁(yōu yù),忧伤,愁闷。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涉足:趟过水进入某种环境。

B、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延绵:延续不断。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D、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3、下列句子中与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B、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C、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D、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忆

4、对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期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B、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D、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诗人在严峻艰苦年代里的'座右铭。

B、《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政治抒情诗。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口吻,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D、《未选择的路》中,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寄寓了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6、填空:

⑴ 《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国诗人________。

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_______国诗人_________。他的著名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7、简答:

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告诉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未选择的路》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B

6、⑴ 美 弗罗斯特

⑵ 俄 普希金 《自由颂》 《致大海》

7、⑴ 对待人生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冷静地对待,要善于克制自己,放眼未来。

⑵ 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寄寓了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篇7:《短文》训练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训练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训练题及答案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将本文分为三层。

2、用原文回答。

⑴ 点明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⑵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⑶ 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语句是________,译文是________。

4、解释下列词语。

⑴ 斯:

⑵ 馨:

⑶ 案牍:

⑷ 劳形:

5、指出龙、仙比喻什么?________________

6、“铭”是一种文体,通常用韵,本文押韵的韵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上段文字出自《 》,作者________。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__的节操和________的情趣。

(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⑴ 又尝同席读书( )

A、尝试 B、曾经 C、常常

⑵ 宁读如故( )

A、原来 B、旧的 C、从前

⑶ 宁割席分坐( )

A、把席子用刀子分割开。

B、把席分开。这里是指志趣不同,不能坐在一起为友,引申为与朋友绝交。

2、译句:子非吾友也。

3、请简要谈谈为什么管宁与华歆绝交了?

【参考答案】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rú dú zhuó fán yì xīn xiè yū

二、为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下面画线

1、xiǎn

2、tiáo

3、màn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

1、应当

2、少

3、那么,就

4、表示舒缓语气,不译

5、可以用来

6、美丽而不庄重

7、与……一样

8、树立

四、略。

五、阅读

(一)

1、第一层:“有龙则灵。‖斯是陋室”第二层:“劳形。‖南阳”第三层:从“南阳”到完。

2、⑴“惟吾德馨”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4、⑴ 这 ⑵ 香气,指品德高尚 ⑶ 官府的公文 ⑷ 使身体劳累

5、道德高尚的人。

6、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7、陋室铭;刘禹锡;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二)

1、⑴ B ⑵ A ⑶ B

2、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3、⑴ 华歆看到金子动心,虽然没有据为己有,但在管宁看来思想境界不高。

⑵ 华歆不能专心读书,对当官的人很感兴趣。

⑶ 管宁从这两件事上,发现他们二人志不同、道不合,于是就“割席分坐”。

篇8:《桥之美》同步达标训练题

《桥之美》同步达标训练题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纤细飞瀑()孕()育相处()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1)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2)停止脚步。()

(3)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4)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3.下面句子中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矛盾的发展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丰富的画面,桥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碰见桥。

A.构成促成往往经常

B.构成促成经常往往

C.促成构成往往经常

D.促成构成经常往往

4.下列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崇高理想,没有科学知识,没有奉献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B.他打乒乓球的动作真灵活,像一只顽皮的小猫,在球台前上蹿下跳。

C.鸟儿在清泉旁边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着泉水的絮语。

D.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之外都能听见。

5.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表示估计的一项是()

A.小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C.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

篇9:化学金属材料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化学金属材料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食品包装袋中经常使用到铝箔,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铝具有良好的 ( )

A. 导电性

B. 抗腐蚀性

C. 导热性

D. 延展性

考查目的: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答案:D。

解析:金属的性质决定金属的用途,金属的用途反映金属的性质。由于金属铝有良好的延展性,所以可以制成铝箔用于包装。

2.(2013.大连市)下列关于金属利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用铝制高压电线

B.用钨制灯丝

C.用纯铁制机床底座

D.用铝粉制防锈漆

考查目的:常见金属的性质及其和用途的关系

答案:C。

解析:A项铝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所以可以制成导线,B项钨丝熔点高可以制成灯丝,D项铝在空气中可以和氧气缓慢氧化具有良好能的抗腐蚀性能,C项纯铁的硬度小不适宜制机床底座。

3.下列与金属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

B.废旧电池可以随意丢弃,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银的导电性比铜强,所以一般用银作电线

D.铁矿石在地壳中含量最丰富,可以随意开采

考查目的:金属材料的知识

答案:A。

解析:A项生铁和钢都是铁和碳的.合金,B项废旧电池中含有会污染环境的重金属,C项银的导线性虽然强但是由于价格昂贵一般不用银做电线,D项为保护铁资源,应合理开采铁矿石。

4.金属材料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用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不锈钢抗腐蚀性好,常用于制造医疗器械

B.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用于制造炊具

C.铝合金轻而坚韧,可作汽车、飞机和火箭的材料

D.铅锑合金的熔点较低、电阻率较大,常用于制成发热体

考查目的: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答案:D。

解析:D项铅锑合金熔点低,不适宜制成发热体。

二、填空题

5.写出下列合金的主要成分

(1)生铁_______ (2)钢______ (3) 黄铜 _______(4)焊锡_______

考查目的:熟记常见合金的成分。

答案:(1)铁和碳(2)铁和碳(3)铜和锌(4)铅和锡。

6. (广州市中考)(5分)将炉甘石(ZnCO3)、赤铜(Cu2O)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得到一种锌和铜的合金黄铜,外观似黄金但质地坚硬。(提示:ZnCO3

ZnO + CO2)

(1)黄铜是金属材料吗?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

(2)写出其中赤铜和木炭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原料中含25吨ZnCO3 ,充分反应后,理论上所得黄铜中锌的质量为______吨。

考查目的:有关金属的化学反应及其计算

答案:(1)是(2)2Cu2O + C   4Cu+CO2 (3)13 。

解析:(1)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是金属材料。(2)木炭在高温下有还原性,可以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使其还原为金属。(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计算。

7.我国使用的人民币硬币,一元币为钢芯镀镍(Ni),伍角币为钢芯镀铜合金,一角币为铝合金或不锈钢。

(1)铸造以上硬币用到的材料都是 (填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2)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_____(填序号)。

A. 金属的导电性

B. 金属的耐腐蚀性

C. 金属的硬度

D. 金属价格与硬币面值的吻合度

(3)以上金属被发现、使用的先后顺序为:铜、铁、铝。金属大规模被使用的先后顺序跟(选填字母) (A.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B.金属的导电性 C.金属的活动性)关系最大;目前世界上已有50%以上的废钢铁得到回收利用,其目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

A.节约金属资源

B.合理开采矿物

C.防止钢在冶金工业上

考查目的:金属材料的利用

答案:(1)金属材料 (2)A (3) C 、A 。

解析:铸造硬币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需要考虑其耐腐蚀性、硬度、价格与面值的吻合度。

篇10:高中化学摩尔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高中化学摩尔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创新方案】高中化学 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训练全程跟踪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2011南京高一检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A,其近似值为6.02×1023 mol-1

B.等物质的量的O2与O3,所含氧原子数相同

C.在0.5 mol Na2SO4中,含有的Na+数约是6.02×1023

D.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解析: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所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个数比也为2∶3.

答案:B

2.(2010扬州中学期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 mol H2O的质量为18 gmol-1

B.CH4的摩尔质量为16 g

C.3.01×1023个SO2分子的质量为32 g

D.1 mol任何物质均含有6.02×1023个分子

解析:质量的单位为 g,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A、B选项错误,3.01×1023个SO2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5 mol,质量为32 g,物质不一定都由分子构成,D项错误.

答案:C

3.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的是( )

A.0.3 mol O2和0.3 mol H2O

B.0.1 mol H2SO4和3.6 g H2O

C.0.1 mol MgSO47H2O和0.1 mol C12H22O11(蔗糖)

D.6.02×1023个CO2与0.1 mol KMnO4

解析:A项,n(O)分别为0. 6 mol和0.3 mol;B项,0.1 mol H2SO4中,n(O)=0.4 mol,3.6 g H2O中n(O)=3.6 g18 g/mol×1=0.2 mol;C项,0.1 mol MgSO47H2O中,n(O)为1.1 mol,0.1 mol C12H22O11中,n(O)也为1.1 mol;D项,6.02×1023个CO2中,n(O)=6.02×1023NA×2=2 mol,0.1 mol KMnO4中n(O)=0.4 mol.

答案:C

4.对于1.204×1024个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它可与1 mol O2完全反应(点燃)

B.它是4 mol H

C.它与16 g CH4所含的H的数目相同

D.它与2 NA个H2SO4所含的H的数目相同

解析:1.204×1024个H2的物质的量为2 mol,2 mol H2含4 mol H,但2 mol H2不是4 mol H.由2 H2+O2=====点燃 2H2O可知,2个H2与1个O2完全反应,则2 mol H2与1 mol O2完全反应.CH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摩尔质量是16 g/mol,16 g CH4的物质的量为1 mol,它含有4 mol H.2 NA个H2SO4是2 mol,2 mol H2与2 mol H2SO4含有相同数目的H.

答案:B

5.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4 g金属镁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 NA

B.2 g氢气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A

C.3.01×1023个氮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数为2 NA

D.17 g氨气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 NA

解析:2.4 g Mg的物质的量为0.1 mol,而1 mol Mg变成Mg2+时失去2 mol电子,2.4 g Mg应失去0.1×2 mol电子,即为0.2 NA,A错误;2 g氢气为1 mol H2,含有2 mol H,原子个数为2 NA,B错误;N2为双原子分子,3.01×1023个氮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为2×3.01×1023,即NA,C错误;D中17 g NH3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有的电子数为10 NA,正确.

答案:D

6.4℃时,若20滴水恰好1 mL,那么1滴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约为(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A.20 NA B.NA/360

C.9 NA/10 D.360/NA

解析:在4℃时1 mL水的质量为1 g,其物质的量为118 mol,含水分子数NA18个.故1滴水中含水分子数为NA360.

答案:B

7.20 g A物质和14 g 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 g C物质、3.6 g D物质和0.2 mol E物质,则E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

A.100 g/mol B.108 g/mol

C.55 g/mol D.96 g/mol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m(E)=20 g+14 g-8.8 g-3.6 g=21.6 g,M(E)=mEnE=21.6 g0.2 mol=108 g/mol.

答案:B

8.对相同质量的SO2和SO3来说,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含氧原子个数比为2∶3 B.含硫元素质量比为4∶5

C.含氧元素质量比为5∶6 D.含硫原子个数比为1∶1

解析:设质量都为m,则n(SO2)=m64 mol,n(SO3)=m80 mol,再求S、O原子的物质的量和质量关系.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

9.(8分)0.5 mol O3 (臭氧)中含有的分子数是________个、原子数是________个、质子数是________个.

解析:由公式n=NNA得:N(O3)=n(O3)×NA=0.5 mol×6.02×1023 mol-1=3.01×1023.1个O3分子中含3个氧原子,1个氧原子中含有8个质子.

答案:3.01×1023 9.03×1023 7.224×1024

10.(10分)0.5 mol的Fe含____________个铁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g;2.107×1024个铁原子是__________mol Fe,质量为________g.

解析:n=0.5 mol,N=nNA=0.5 mol×6.02×1023 mol-1=3.01×1023

m=nM=0.5 mol×56 g/mol=28 g

n=NNA=2.107×10246.02×1023 mol-1=3.5 mol[来源 m=nM=3.5 mol×56 g/mol=196 g.

答案:3.01×1023 28 3.5 196

11.(10分)1 mol CO(NH2)2中含________mol碳原子,________mol氮原子,________mol氢原子,________mol氧原子,所含氧原子数跟________mol H2O所含氧原子数相等.

解析:1分子CO(NH2)2中含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4个氢原子,则1 mol CO(NH2)2中,含1 mol碳原子,2 mol氮原子,4 mol氢原子,1 mol氧原子,所含氧原子数与1 mol H2O所含氧原子数相等.

答案:1 2 4 1 1

12.(10分)12.4 g Na2R含Na+0.4 mol,则Na2R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含R的质量为1.6 g的Na2R,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_.

解析:据电离方程式Na2R===2Na++R2-,得1 mol Na2R电离生成2 mol Na+,题目中有Na+0.4 mol,则有0.2 mol Na2R.M(Na2R)=mNa2RnNa2R=12.4 g0.2 mol=

62 g/mol.Mr(Na2R)=62,求得Ar(R)=62-2×23=16.已知m(R),根据n=mM,得n(R)=0.1 mol,则n(Na2R)=0.1 mol.

答案:62 g/mol 16 0.1 mol

13.(14分)某科研小组采集到两种铜矿标本,经地理老师辨认为孔雀石和石青,老师说其化学组成均可表示为xCuCO3yCu(OH)2,属于天然碳酸盐类铜矿.

(1)为了准确测定两种矿石的化学组成,该小组同学将两种矿石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孔雀石耗用的盐酸的物质的量与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石青则为3∶1.

请确定它们的化学组成,孔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青: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取两份等质量的两种矿石的混合物样品,一份加入过量盐酸,生成CO2 6.6 g;对另一份样品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得到CuO 20 g,则混合物中孔雀石和石青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解析:(1)xCuCO3yCu(OH)2+2(x+y)HCl===(x+y)CuCl2+xCO2↑+2yH2O

孔雀石:2x+yx=41 解得x∶y=1∶1,则其化学组成为CuCO3Cu(OH)2.

石青:2x+yx=31 解得x∶y=2∶1,则其化学组成为2CuCO3Cu(OH)2.

(2)设样品中孔雀石和石青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1和n2,由反应前后C原子和Cu原子数目保持不变可得

n1+2n2×44=6.62n1+3n2×80=20

解之得n1∶n2=1∶1.

答案:(1)CuCO3Cu(OH)2 2CuCO3Cu(OH)2 (2)1∶1

乡村阅读训练题与答案

《朱德的扁担》同步训练题

二年级语文葡萄沟同步训练题

名人传训练题及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达标训练题及答案

沙尘暴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冬天》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忽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经典的逻辑思维训练题及答案

女儿的水仙花阅读训练题与答案

《短文》同步达标训练题与参考答案(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短文》同步达标训练题与参考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