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appel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高二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精选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山地众多,差异显著。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的水平不同。为了加快各区域发展的步伐,应研究各自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是什么,人地关系中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协调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这种复杂的区域差异也决定了我国国土整治任务的艰巨。因此,在本书的第一单元首先从总体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我国国土的差异,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分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方面。每一部分内容在讲述时,都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如自然差异,先讲全国的三大自然区,然后再讲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差异,先讲全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再讲每个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我国的自然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综合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每个自然区在地形和气候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还间接反映在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上,并且形成各区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也有所不同,最终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不是仅依靠某一种自然要素的划分,而是一种综合性划分。这种综合划分能反映出自然区之间的差异。
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协调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本单元的知识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内容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如三大自然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特征在初中地理中都有介绍,但初中地理这部分内容是分要素讲述,在本单元则是分区域讲述,把各要素落实在各区域上。所以说本单元中涉及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以初中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是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提炼和综合。要学习好本单元的知识,需要对初中地理有关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
本单元共分4课。自然差异部分2课,经济差异部分2课。重点就是抓住差异性,从差异中寻找制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为后面各单元做好知识准备。
一、上一课重点是讲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全国性差异,本课的重点在于分区讲述各区内部的地区性差异。在不同的自然区内部,由于地区差异的主导性因素不同,地区性差异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在东部季风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纬度决定的热量条件,故呈现出南北方向的变化规律;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经度决定的水分条件,故呈现出东西方向的变化规律;在青藏高寒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高度决定的水热条件,故呈现出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
二、主导性差异因素只是决定区内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惟一的因素。如在东部季风区,主导因素是热量条件,但在北部地区,水分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不如热量条件明显。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除了水分条件这一主导因素外,在高大的山地上,也出现了随高度发生的变化;在西半部地区,由纬度决定的热量条件也影响了地理环境变化。在青藏高寒区,除了垂直方向的变化外,还体现了呈东南—西北方向的水平变化。在这一课,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各个自然区内部的主要变化规律,因此在每一个大标题上,都点出了该区所要讲述的变化规律,如“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等。
三、由于课时的限制,教材只能就每个自然区内部的主要差异,简明扼要地讲述各个自然地区的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涉及到的有关界线,是依据主导性差异因素所选取的某一指标,如热量指标或降水量指标。但应注意,正如上面所述的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主导性差异因素并不是惟一因素一样,在划界时,这一主导指标也不是划分的惟一指标,具体的分界线只能是与这一主导指标大致重合,不可能完全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界线与指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变化的规律即可,不宜要求学生掌握界线的详细位置。
四、在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可划分为四个自然地区。仔细对照这四个自然地区的名称,可发现每个地区的名称都体现了三个内容:位置、热量条件和湿润程度。热量条件的差异是这四个自然地区之间的典型差异,此外,次要的差异体现在湿润程度上。如东北和华北都是湿润、半湿润地区,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的年降水量虽然大多在400~800毫米之间,但由于温度条件较低,蒸发量相对较少,比较湿润。如按干燥度指标划分,这两个地区有一部分干燥度小于1,属于湿润地区,故而这两个自然地区实际上既有半湿润地区,也有湿润地区。
篇2:高考地理会考必背高频知识点
高考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
1. 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2. 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3. 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4. 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5. 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6.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
7.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8. 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⑤喷灌
9. 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化生产
10. 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11.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
12. 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13. 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14. 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15. 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16.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17.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⑤科技
18. 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19. 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0. 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好
21. 工业的投入因素土地水源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科技
22. 工业的产出产品和三废
23. 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24. 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①原料种类和利用率②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识技术
25.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技术
26. 五种区位因素指向型工业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
27. 原料交通运输信息和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变化①替代,减弱②吸引力,完善③通达,重要④自动化,劳动力素质。
28. 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①国防②政策③个人偏好④工业惯性
29. 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水污染(河流下游),风污染(下风向)
30. 企业增长的战略①横向一体化②纵向一体化③多样化
31. 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①由近及远扩张②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
32. 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①代理商②销售公司③组装公司④生产公司⑤研发机构⑥全球经济
33. 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①生产的联系②非生产的联系③信息的联系
34. 工业集聚的优势①共享基础设施②交流协作③降低运费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35. 工业分散的原因①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小②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36.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①自发形成②规划形成
37. 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①发育低(食品工业)②发育高(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
38. 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区近③水源充沛④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
39. 鲁尔区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0. 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②调整布局③改善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
41.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①中小企业②轻工业③生产分散④资本集中低⑤分散型工业化
42. 高技术工业的特点①人员高水平②增长速度快③研发费用高④面向世界市场
43. 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因素①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教育发达④便捷交通⑤军事订货
44. 聚落的形成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45.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带状村落(沿河道)
46. 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47. 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①美索不达米亚②尼罗河谷地③印度河谷地④黄河长江中下游
48. 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大多数在平原②热带在高原③山区在谷地或低地
49. 美国三大城市带①波士顿-纽约-华盛顿②芝加哥-匹兹堡③旧金山-圣迭戈
50.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①°N以南的欧洲地区②东亚③美国东北部
51. 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①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②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
52. 中国特大城市分布①大城市最多的省②没有大城市的省③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53. 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供水②运输③军事防卫
54. 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煤炭②铁矿③石油④有色金属
55. 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现代:沿海沿江沿线②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56. 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①经济中心②政治中心③军事中心④宗教中心
57.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①军事宗教(减弱)②交通自然资源(一直)③旅游科技(新)
58. 城市化的含义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59. 城市化的作用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缩小城乡差别
60.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61.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空前)
62.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63.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64.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
65. 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③治理环境
66.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①铁路(量大)②公路(灵活)③水路(廉价)④航空(快)⑤管道(连续)
67. 亚欧大陆桥①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②连云港-鹿特丹
68. 世界主要航海线①北大西洋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③巴拿马运河④北太平洋
69.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70.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71. 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①收购②储存调运③销售
72. 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73. 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74.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75. 内河航道网的组成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76. 港口的概念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77. 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②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
78. 汽车站的区位因素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79.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②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
80.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①点线面结合②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混合交通④占地多
81. 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①便利出行②节约用地③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④保护环境
82. 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①线路拥堵(合理规划)②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
83. 电子通信的发展①利用电话电报②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
信息高速公路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篇3:高考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
1.七大洲名称及按面积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世界主要矿产资源:世界重要三矿产,煤铁石油是重点。俄巴中澳印加美,七国铁矿储量大。亚欧大陆和北美,煤矿分布也不差。石油分布很集中,一半以上在中东。
3.世界人口超亿十国名称:南极大洋均无他,人口超亿十国家。中美两印俄两巴,日尼外加孟加拉。
4.中亚五国名称:哈吉塔连我肩,乌兹别克咸海边。里海岸边土库曼,中亚五国记心间。
5.中亚知识概括:中亚距海位置远,冬冷夏热降水难。植被草原和荒漠,卡库沙漠居西南。东和东南地势高,天山米尔边境间。北、西丘陵和平原,最大哈丘与图兰。河流多数为内流,锡尔阿姆水量减。里海最大世著称,咸海变化危机现。土库棉田产量增,功在卡库运河建。额尔齐斯外流河,流经三国向北穿。产棉基地次中美,“白金之国”美名传。民族多信伊斯兰,最大城市塔什干。
6.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7.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8.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9.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10.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11.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1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13.对流层的特点:a.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b.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c.天气复杂多变。
14.平流层的特点:a.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b.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15.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16.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17.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8.方向:一般指示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示北方。做题时要注意指向标箭头在地图上的实际朝向,找到北的方向。(有时候指向标是标示其他方向时要特别注意);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9.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0.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 高考必背地理大题
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共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