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散文我们与绅士

时间:2024-05-03 03:37:54 作者:wypklxcw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wypklxc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叶圣陶散文我们与绅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叶圣陶散文我们与绅士,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我们与绅士经典散文

我们与绅士经典散文

知人论世,立身处事,都必须取一种态度并用一种方法。

我们所取所用的是这样子,别人所取所用的也可以这样子。谁能够要求“专利权”呢?这样,可以说在某一桩事件某一个问题上,我们与别人步调相同;但不能说谁附和了谁,谁利用了谁。这道理浅显不过,不用申说。

但是,在苏州颇有人传说,我们《苏州评论》社的人包围苏绅的某派,同时立言持论都为某派张目。证据呢?某派不满从前的教育行政人员,而我们也攻击从前的教育行政者;某派似乎有澄清苏州的意趣,而我们也号召“改善苏州”。

这就是说我们要想在某派的旗帜之下,达到我们的目的;说得坏一些,就是我们想借这一种势力摧败那一种势力;说得更坏一些,就是我们想迎合着某派,借此图点私利。

我们不希望有人从更坏的一层意思来说我们,因为他们这样做徒然自己表白他们的“小人之心”而已。至于我们想不想在任何派绅士的旗帜下达到我们的目的,以及借这一种势力摧败那一种势力是否有点儿好处,就在后面说。

现在先论绅士之分派别。绅士者,或者世家子,或曾作官,或登从前的科第,或得晚近的学位如时人所称为“洋翰林”者,或营盛大的商业,或有一二百亩乃至几千亩的田产。

总之绅士是地方的特殊阶级,与一个小学教师、布店伙计固然不同,与一个泥水匠、机织工尤其不能比类。他们因利害的关系,亲疏的关系,历史的关系等等,这几个人团结在一起发议论办事情,那几个人又另行团结在一起发议论办事情:这就分派别了。两派当然不能一致,于是不免彼此攻击。

绅士阶级出面谋事,当然也会得到福利,但是这福利只属于绅士阶级。至于地方上,即有沾润,亦微细极了。然而绅士偏欢喜说为地方上谋福利。我们不愿存“小人之心”,不妨相信他们良心上的确如是想。但是,他们的立脚点不对啊!

立脚点是绅士阶级,无论如何不能为地方上谋得充分的福利。

小有好处,他们就板起施与者的.面孔来。谁甘愿受施与呢?事关公众,他们往往代当了家。谁委托了他们呢?他们那种不自觉的傲慢,没来由的守旧,就可以给人家造成不少的损失。

如或存心鱼肉别人,那更不堪问了。

回过来说我们《苏州评论》社。比方苏州绅士有两派,我们想同他们鼎足而三么?或者有三派,我们想充“三缺一”里头的“一”么?不,决不。第一个原因,自然在我们并不是绅士。第二个原因呢?以下详说。

我们结社,我们纠合同志,在别人看来自然也成为一派。

但是这个派与绅士之某派某派的性质根本不同,所以不得与他们等列齐观。他们的立脚点是特殊阶级,我们的立脚点是一个市民,一个苏州的市民。我们希望泥水匠、机织工、布店伙计、小学教员,乃至所谓绅士等,各以一个市民的资格来图谋苏州的事业,把苏州改善,因而各得其应享的福利。这当然不是立刻就办得到的事。所以我们要鼓吹我们的主旨,使它渐渐成多数人的意思。直到大家都相信应该这样的时候,我们的希望就实现了。一个地方,唯有做到这样,方是个永久长进的地方,十分健全的地方。一个市民,唯有努力促成这样,方是个爱地方的市民,真爱自己的市民。

试问,绅士的某派某派,也作如是想么?

试问,在任何派绅士的旗帜之下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么?

借这一种势力摧败那一种势力会有什么好处么?

如其相信我们是言必由衷的,一定知道我们是决不愿意去走那些无益的路径的。

看了我们上一节的文章,须知我们所不满意者不是姓张姓李的个人,乃是姓张姓李的个人以绅士的资格来图谋地方的事。姓张姓李的如其舍弃了绅士的资格,他们的市民资格还在。他们若以市民资格来图谋地方的事,我们就绝无不满意。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点。

在全体市民尚未一致起来的时候,地方事情当然还在绅士手里。这当儿,自信无他而确想服役于地方的绅士,实在很有可以用力之处。他在社会的眼光里是绅士,可得到许多的便利;但是他自认只是一个市民,就避免了阶级的过恶;这样,成绩自然不会差。如其有这样的绅士,我们也相当的许。这是应注意的又一点。

但是所谓“自信无他”这句话太没凭证了,利用社会眼光里的地位也未免欺人。贤人政治是反社会的,已不适于人类思想既经解放到社会本位的现代。

所以我们又这样说:从市民这方面,决不该希望有“其心无他”的绅士出来,把大家的担子都挑了去,让大家躲在一旁专待他赏赐福利。市民只该及早觉悟,地方的事非市民起来图谋不可,于是真个起来,用自己的力量,求得地方与自己的种种福利。

篇2:我们与生活散文

我们与生活散文

人一直都是生活的主角,这也为什么我的题目叫做“我们”与生活,而不是“生活”与我们。

既然人是生活的主角,那么当然是人影响生活,而不是生活影响我们。人是如何影响生活的呢?最根本的.还是人的一种状态。很多人可能会说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其实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个误解,原因是我没有理解透什么叫做“唯心主义者”

这个周末,我闲来无事,看到公寓的卫生间很脏,并且玻璃窗上结了很多蜘蛛网。于是就拿起布擦了起来,当做一种运动方式,也就丝毫不觉得麻烦很疲惫。舍友见到就就在一旁劝阻到:哎呀,别擦了,这本来就是一个简陋的地方,又不是我们家,何必费时费力呢。对于舍友说出这种话,我感觉又惊讶又无奈。当然,这也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想法。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条件又不好,自己肯定不会愿意去处理。但是反过来想一想,这是自己住的地方,自己都不想办法去让这个地方越来越好,那么你的生活怎么会变得越来越好呢?

我们只是习惯把自己放在一个很舒适的生活状态里,在这基础上去安排自己的生活,然后说自己活得很精致。但是当到了一个糟糕的状态时,却不愿意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蔓延,直到自己腐烂。

命运有时坎坷的安排并不是刻意刁难,她只是想让你学会如何去捍卫自己的生活。生活的本质就是自己的状态和感受,如果感觉是苦的,那么苦的味道自然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篇3:当冬天与我们擦肩而过散文

当冬天与我们擦肩而过散文

尽管刚刚还大雪飘飘,也难挡住春天的到来。温暖的太阳已经融化了堆积的冰雪。悄然而至的春意在微风里涌动。

我常常用漫长的冬天来表达我对冬天寒冷的无奈。可是当冬天就要远去的时候,我发现冬天和任何一个季节一样,都是擦肩而过。我体会的冬天是从穿上第一条绒裤开始的。天气渐渐的由凉变冷,直到一个萧瑟的冬天的降临。我童年的印象里,每年的十月开始收获,冬天还远。可是长大后住在楼房里,才知道十月中旬就要供暖,过早的进入冬天使我对冬天产生了畏惧。从十月到第二年的五月,有八个月在冬季,或者准冬季里,我们要受到什么样的.煎熬啊。

所以我认识的很多的东北人开始向南方移动。以山海关为界,直到海南,一路上星罗棋布着逃避冬天的东北人。在选择上,一些人以只要比东北暖和就行的原则,择地而居;一些人以把冬天变成夏季的魄力,直接到海南居住。现在只要出门离开黑龙江,就会在外地遇见老乡。他们已经在所居住地过上了安稳的生活,成为当地一分子。我就常常接到海南朋友的电话,他们在那边穿着背心裤衩沐浴着海风给我讲他们的幸福,我在这边棉袄棉裤冰天雪地里咝咝哈哈的回应着对方的提问。天南海北,一冬一夏,成为两个世界。

冬天最痛苦的不是居住而是旅行。如果我们到南方去,我们就要开始穿着棉衣,半路换上单衣,然后把棉衣放进旅行箱里,光朗朗的拖着箱子行走在火车站或者飞机场。如果在南方住的时间长,我们就这么永远的拖着箱子,箱子里装着一个季节,和冬天的影子一起跟随在我们的身后。所以我冬天不喜欢出门。我宁可在冬天的包围里面喂养着痛苦的心情,也不麻烦的背着冬天在身上去寻找亚热带的阳光。

心态的变化是两极的。我们关在冬天的笼子里想出去,南方人却想钻进北方冬天的笼子里。这几年黑龙江对冬天的冰雪宣传的很猛,南方的人就羡慕着。我曾经遇到一伙从深圳来的旅游团队,他们刚上飞机就兴奋异常。他们细数着冰雪上玩乐的项目,冰灯,雪雕,马爬犁,我一听心里就冻得呲牙咧嘴的冻天冻地,他们却高兴的以为正走进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人不是动物而是怪物,一半生活在现实里,一半生活在想象里。

冬天就要过去的时候,才发现真正的冬天并不长久。从进入冬天到走出冬天,就好像越过时间的隧道,睁开眼睛已经是春暖花开了。比起人生的长度,季节就是擦肩而过。冬天在人的肩膀上停留的长一些,春天短一些。美好总是一瞬间的,幸福总是稍纵即逝的,只有追求的过程才是漫长的。我喜欢季节的变化,因为只要追求,无论风雨还是冰雪,都挡不住季节的到来,但是要是追求人生的快乐和美好,即使一路坦途,达到的也不一定是自己需要和满意的。

正月十五的月亮象煮透的元宵一样在天空漂浮着,还有很多沉落的象星星一样的元宵在锅底里挣扎。夜空如锅,鞭炮和礼花正翻炒着节日里最后一道菜肴。冬天就要过去了,我就感到绷紧的心松弛了很多,好像往远处望一望,树红柳绿的春天已经在那里了。

篇4:我们的爱与疼痛经典散文

我们的爱与疼痛经典散文

村庄离县城不远,由于坐落在塬上,要爬坡,让人感到它很遥远。每次回老家,总要爬一次坡,因为,姨妈家住在塬上。

七岁那年,我第一次爬坡。那是个炎炎夏日,清晨,我和父亲从奶奶家出来与姨夫汇合后,就向塬上出发了。我跟在父亲与姨夫的身后,踏着晨曦,沿着羊肠小道蹦蹦跳跳一路向前。黄土在脚下飞扬,空气中散发着浓郁的泥土味。昆虫在耳边嗡嗡地鸣唱,路两边的小野花竞相开放,红的、黄的、白的、紫的、蓝的,五彩斑斓,花香沁入心脾,惹人心醉。

走着,走着,一座陡峭的山坡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姨夫说爬过这个陡坡,就到家了。我试着迈出一只脚,不等站稳,就滑了下来。姨夫二话没说,蹲到我面前说,趴到我背上!我乖乖地踮起脚趴到姨夫背上,搂住了他的脖子。姨夫背着我,弓着身子,像一个大虾米一样,手脚并用,奋力向上攀爬。父亲紧随其后,也是弓着身子,艰难地向上爬着。

半小时后,姨夫弯腰把我放在地上说,到家了!

眼前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左面是山沟,右面是一排排临坡的窑洞,低矮的院墙把窑洞隔成一个个院落。姨夫领我们来到一孔窑洞前,推开院门,径直走了进去。

芳来了!姨夫站在院里喊了一声,只见姨妈从院里的厨房迎出来,笑眯眯地拉着我的手,走进了窑洞。一股凉气袭来,窑洞里光线昏暗,凉爽宜人。午饭是甜面片,青椒剁碎加盐当菜吃。听父亲说这已是最好的待客饭了。塬上是靠天吃饭,遇到干旱,经常会颗粒无收的。又特别缺水,要到远处的沟里去挑水吃。

当夜晚来临,塬上漆黑一片,只有窑洞里的煤油灯闪烁着微弱的光亮。原来,塬上的村庄原始、闭塞、荒凉、生活极其艰难。回到城里后,我常想起塬上的小村庄,毕竟,姨妈全家还生活在那儿。

几年后,我又去过一次,那次是表姐陪着我爬坡,她连拉带拽,我才爬上了塬。再后来,听从老家回来的母亲说,塬的侧面修了条大路,拖拉机可以直接开进村儿了。母亲又叹口气说,村里几乎都剩下了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都纷纷走出村庄,有的去南方打工,有的在塬下盖了房屋,有的在县城买了房子。母亲还说表哥住到了塬下,表弟在县城安了家,姨妈也是塬上、塬下来回住。我之后也回过几次老家,都是与姨妈在县城相见的。

在之后的三十多年里,我再没去过塬上的村庄。虽然没去,却一直魂牵梦绕,因为,我的外婆长眠在了那儿。

二零一零年的腊月,姨妈去世了,丧事在塬上的老屋操办。为给姨妈送葬,我们姐弟四人赶去奔丧。在县城与表弟汇合后,只用了十几分钟,我们的车子就直接开到了姨妈家的门口。我环顾四周,窑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房屋。

第二天,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清晨起来,我们去了外婆的墓地。

那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天地白茫茫一片。我们姐弟四人在表哥的带领下,顶风冒雪来到了一个坡底。表哥指着一个靠坡的土堆告诉我们,那就是外婆的坟墓。

我放眼望去,孤零零的土堆,没有顶,没有任何标志,根本无法看出那是一座坟。然而,它确实是我外婆的坟茔。走近土堆,我和弟妹们跪了下去,三十多年来,我还是第一次跪在外婆的坟前,泪水模糊了双眼。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像是在悲切的哭诉;飘舞的雪花,恰似外婆温柔的手指,轻抚我的发丝说,乖,不哭!我仰起脸时,它便离去了。一张黄纸被点燃,火焰在风中忽忽闪闪,外婆仿佛从火光中走来……

外婆出生于大户人家,居住在县城最繁华的王范街,外公早年去世。外婆外公育有一子二女,姨妈是大女儿,母亲是小女儿,舅舅年轻时被抓壮丁去了台湾,从此,音信全无。姨妈与妈妈出嫁后,外婆就一直寡居。六十年代初,房子被充公,外婆进了养老院。父亲回老家去探望时,见外婆面黄肌瘦,营养不良,便把她带回了西安。从那以后,外婆就与我们生活在了一起,当时我只有一岁多。

外婆来后,让妈妈去上班,她照看我。每天妈妈走后,外婆等到九点多,就抱着我从东关走到竹笆市,让在那儿上班的妈妈给我喂次奶,然后,她中午不回家,抱着我坐在厂门口,等妈妈下午三点再给我喂次奶后,她才抱着我回家。

我两岁时,妹妹出生了,外婆就两个一起照看。父母白天都上班,外婆要洗衣做饭,还要哄我们玩耍。从我记事儿起,就和外婆睡一个被窝。随着大弟、小弟的出生,外婆便更加地忙碌了。她每天起早贪黑,不但忙家务、照看弟弟、还要送我和妹妹去上学……外婆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辞劳苦,像蜡烛一样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

外婆脾气非常好,从不向我们发火,还特别地宠爱我们。至今还记得,在我六岁的那个夏天,当时,我们还住在西郊,我只要听见楼下喊“冰棒”,就马上对着外婆也喊,我要吃冰棒!这时,就见外婆撩开大襟,从里面的口袋里掏出个手绢包,然后一层层地打开,拿出一毛钱来。外婆把钱放进一个竹篮里,在篮子把儿上系根长绳子,然后,她手拎绳子,把竹筐从窗口下到一楼,卖冰棒的拿过钱,在竹篮里放上冰棒和零钱,外婆再一点点把竹篮拽上来,我就可以吃冰棒了。

在我八九岁时,我们已经回到了东郊。当时,我刚学会骑自行车,那天,我骑着自行车从门前的那条土路上下坡,由于不会刹闸,车子像脱了缰绳的野马,我又不会脚蹬地,只有坐在车上,呆呆地望着无法驾驭的车子向前冲。突然,前方有行人,没容我喊出声,只听“咚”地一声,我撞上人后,连人带车栽倒在地,我顾不上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只见那人也倒在地上,心想,这次闯大祸了。等那人慢慢爬起后,一看是外婆。我顿时跺脚大哭,你为什么不让开?都怪你!我是有气没地儿出,撒在了外婆身上。邻居都看不惯,在大家都谴责我时,外婆却走到我面前,看着我问:摔坏了没有?不哭了,都怪我!

外婆当时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难道她摔下去,就不感觉到疼吗?我好自私,好不懂事啊!外婆,您知道吗?虽然过去了四十多年,每当想起,我都会流泪,都会自责、都会羞愧难当,直到今日都不能原谅自己啊!

1970年,已经七十多岁的外婆,感到力不从心,身体每况愈下,她要叶落归根,她不顾父母的劝阻,强行回到老家,居住在了姨妈家。两年后的一个夏日,外婆辞世,享年78岁。听表哥说外婆在弥留之际,不断地呼唤我们姐弟四个的名字,喊我的最多。然而,外婆到死,也没见着我们姐弟几个,我们没能了却外婆的最后心愿,甚至在她去世后的'三十多年里,也没能为她上过坆、扫过墓,这是我们的不孝。

由于外公早年在县城的墓地已被推平,外婆无法与其合葬。作为外乡人,外婆又不能进入村里的墓地,只能在村外的一个坡地掩埋,还不能立碑。为人忠厚、善良、慈祥,勤劳一生的外婆死后却成了孤坟野鬼。

黄纸已成灰烬,泪水还在流淌,北风还在吹,雪花还在飘。我站起身,凝视着小土堆,心里默默地说,外婆,再见了!您曾经的爱,我已铭刻在心。如果有来生,我还做您的外孙女,我要好好地报答您;如果有来生,我一定把您接到我身边,让您不再孤单……外婆,虽然,我们阴阳两隔,一个在云端,一个在人间,天与地,又是那么的遥远,可天地之间,再遥远,也阻隔不断我们祖孙的情缘,您已成为我今生永远的怀念。我已把您的墓碑刻在了心里:姓名李英生于1894年属马逝于1972年河南省洛宁县王范街人。

如今,从塬上的村庄回来,又过去了四年。这四年里,我时常想起塬上那个孤零零的小土堆,想起孤苦伶仃、长眠在那儿的外婆。每到清明,我都会遥望北方,泪眼婆娑,内心隐隐作痛。塬上的村庄,是我的牵挂,我的思念,更是我一生都无法解脱的痛。

篇5:我们的青春与年华散文

我们的青春与年华散文

满是花香的小道,小道的两边栽满法国梧桐,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穿透下来,无力地躺在灼热的水泥路上,能够像夜空中的星辰一般,照亮身后一片水塘。这时的我正戴着耳机,走在这条小道上,走在这个夏天里,身边站着你。

今年,我注定要坐在初二的教室中,与成千上百的单词周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反比例函数战斗,与茅盾和郭沫若的文章拼命。这一次,我有预感自己会败下阵来的感觉。我的防线最终被攻破,更令人心寒的是会考也如期而至。你对我说,考试令人头疼;我则会说,我们正在大把大把地挥霍青春。

是的,我们掏出大把大把的时间砸在学习上。我会发现中指间的老茧慢慢地变厚,抬起头时脖子也变得酸痛,仰望蓝天时眼睛也会眯起,只剩一条缝。可我却依旧将时间交给学习,而你亦是如此。

我们其实在相互分享着彼此的青春与年华。我们一起跑三千米,一起做着堆成山的数学和物理,一起看郭敬明的小说,一起走在成长的漫漫长路上。

我上初二了,可却依旧抱怨着烦人的作业。你也上初二了,可却仍然唾弃要命的成绩。

谁也没有计算过,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到底是以小时计算还是以年来计算。往昔那些快乐的回忆,就像盛开了又凋零的蔷薇,美丽过后却没有任何痕迹,如空气亦如泡沫,破碎在回忆里。

你的语文书扉页上写着“一切皆是扑风,一切皆是虚空。”而我的语文书扉页上,却记满了文学常识和考试的要点。我们都走在成长的路上,走在不能回头的一条路上。

你有一次很伤感地对我说:“如果有一天,我们没有了青春,没有了似水年华,是不是就会失去一切?”我笑道:“那时候你会去见马克思。”你和我便爽朗地笑着。我看见,又有一丝青春从我们的口袋中悄悄地流出,消失在了艳阳之下。

“在那不遥远的地方,埋着你的梦想,散发出微弱的光芒,那是属于你的土壤,等着你去开掘宝藏,哪怕一路跌跌撞撞…”一段歌声,回荡在这个夏天,消失在时间的罅隙,我们一起,分享青春与年华~~~~~

绅士歌词

叶圣陶简介

窈窕绅士读后感

绅士心情日记

我们与生活,他们与海散文

叶圣陶:《苏州园林》序

叶圣陶名言佳句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

绅士的个性签名

《绅士的品格》经典台词

叶圣陶散文我们与绅士(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叶圣陶散文我们与绅士,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