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生长空间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时间:2024-05-21 03:36:19 作者:如果爱定深爱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如果爱定深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品德的生长空间现代文阅读附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品德的生长空间现代文阅读附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品德的生长空间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①据说,高校招生要实行“品德加分”。强调品德,无可厚非。但品德分怎么评?现在学校一味追求分数,把学生和社会隔离开,很少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的机会。结果呢,提倡品德也只能流于道德说教。即使评出品德的分数,也缺乏客观标准,让那些有后门、和老师关系好的学生占便宜。

②美国大学录取学生也重品德。不过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社会是以社区自治为根基,强调社区互助。老百姓打义工成风。所以,家长为了送孩子进好大学,就积极鼓励孩子参与社区建设,打义工。打义工有记录,学校录取可以参考。但不一定转化为分数。打义工在美国已经成为社会运转的基础。从小学到大学,孩子都通过打义工积累社会经验、磨练组织才能、培养领袖气质。每到总统选举,所有候选人都要通过在基层社区打义工来拉选票。你可以说这是作秀。但当总统就得“亲民”,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而做到这一点,就得从打义工开始。所以,打义工不仅仅事关品德培养,而且是了解社会的基本渠道。各大学要想造就精英,就必须收打义工多的孩子。

③最近耶鲁大学的学生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呼吁耶鲁向所在的纽黑文市政府缴税。该文指出,虽然法律给了教育机构免税的特权,但这不过是19世纪为支持财力不足的美国教育而制定的法律。如今耶鲁的财力势可敌国,用点“零花钱”就可以缴足这点税。况且耶鲁是纽黑文最大的“产业”。耶鲁不缴税,给城市留下巨大的财政空洞,当地的中小学因为得不到财政支持而破败不堪。目前康涅狄格州问题严重的学校有28所,纽黑文就占了10所。公共教育破败的结果,反过来伤害耶鲁。耶鲁不仅在当地找不到有基本素质的工友,而且被犯罪率奇高的社区包围。相比之下,哈佛就聪明一些,在法律规定不需要缴税的情况下自愿缴一些税。这篇文章写得既有历史回顾,又有横向比较,更充满了客观的事实分析。给声名卓著的耶鲁校长好好上了一课。文章的作者,不过就是个本科生,长期在纽黑文的中学打义工,对当地的社会问题有切肤之痛。所以分析起来,比许多大学者更加入情入理。如果这样的学生日后当上总统,你也不用吃惊。

④笔者在北大求学4年,完全被围墙围在校园之内,对周围的社区,没有基本的了解。日后当了编辑多年,也写不出这样切中时弊的文章。而在纽黑文,从中小学、医院到无家可归者救济中心,耶鲁的学生无处不在。一位靠卖花为生的无家可归者不久前对记者说,如果没有这些二十上下的孩子照顾,她早就死了。30多年前越战时,美国各地的反战人士在耶鲁举行集会。大家素不相识,抗议者和警方关系紧张,形势极为敏感复杂。但耶鲁的学生自愿站出来协调组织,从食宿到集会秩序,都维持得井井有条。从小没有打义工、参与社会的经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品德就是这么培养的,人才也是这样造就的。

⑤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成千上万的学子漂洋过海,如今又有成千上万的“海龟”回国服务。谈起国外的高等教育,总是有一大群人能够出来现身说法、头头是道,但其实大部分人对国外的教育制度,还是未免雾里看花。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大学生,打义工的远远在一半以上。这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毕业求职,打义工的经验也常常很有帮助。而包括笔者在内的中国留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有限。讲起中国的教育改革,视野也甚为狭隘,不懂得学校和社会如何连接。

⑥中国不应该只要求孩子有品德,而且要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他们运用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品德和见识,挑战既有的偏见和权威。

21、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二发表议论的?(3分)

2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3、文章第③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选择一种分析其作用。(3分)

24、根据本文内容,说说中国和美国教育存在哪些差异?你赞成哪一种教育方式?为什么?(4分)

25、阅读下面三则资料并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的发现。(至少写二点)(2分)

①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把165个SAT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

②美国的高中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除了学分、成绩等要求外,还要求无偿地为社会服务数十个小时。这只是最基本的“毕业”要求。至于申请大学时,六七十个小时的“学雷锋”还远远不够。有些高中生的学业并不突出,就因为“学雷锋”非常突出,而被大学录取了。比如,有的学生每年的暑假都到非洲或南美洲一些不发达国家去帮穷人盖房子,经年不渝,终于感动“上帝”。

③普林斯顿大学曾录取一个推售了大量的童子军饼干的学生。这个孩子异想天开地闯到某大公司,点名要见CEO。见到CEO,孩子拿出几盒饼干,开始向不苟言笑的CEO兜售。从饼干怎么美味,讲到卖饼干的'钱将怎样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如果该公司做了这件善事将在社区造成的影响……孩子的胆略和智慧终于打动了CEO。CEO大笔一挥订购了童子军的饼干,数量大得让孩子目瞪口呆。孩子的胆略和智慧还打动了普林斯顿,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

我的发现是:

21、高校招生要实行品德加分。

22、中国不应该只要求孩子有品德,而且要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写出最后一句,不扣分)

2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1分)

分析作用示例:

(1)第③段列举耶鲁大学的一位本科生,通过打义工,写出并发表了一篇切中时弊的文章的事例,(1分)阐述了“学生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深入社会,才能培养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个道理,有力论证了中心论点。(1分)

(2)第④段,将笔者记者的经历与第③段中耶鲁大学的那位本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1分)表明中国和美国教育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突出品德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空间这一观点,具有说服力。(1分)

24、(1)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怀疑精神,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见解;(1分)中国传统教育则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学习前人的思想,记住现成的结论,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1分)

(写出要点即可,表述不求一律。有自己的独到认识更好。)/ (2)赞成哪一种教育都可以,但一定要言之成理。(1分)(不写理由不得分)

25、①未来人才是具备高度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要追求的不单单是考分,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②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并且给学生提供培养和发展品德的时间和空间。③美国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很强。(学生的发现只要出于本文和所给的材料,言之成理即可。)(2分)

篇2:《品德的生长空间》阅读答案

《品德的生长空间》阅读答案

①据说,高校招生要实行“品德加分”。强调品德,无可厚非。但品德分怎么评?现在学校一味追求分数,把学生和社会隔离开,很少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的机会。结果呢,提倡品德也只能流于道德说教。即使评出品德的分数,也缺乏客观标准,让那些有后门、和老师关系好的学生占便宜 。

②美国大学录取学生也重品德。不过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社会是以社区自治为根基,强调社区互助。老百姓打义工成风。所以,家长为了送孩子进好大学,就积极鼓励孩子参与社区建设,打义工。打义工有记录,学校录取可以参考。但不一定转化为分数。打义工在美国已经成为社会运转的基础。从小学到大学,孩子都通过打义工积累社会经验、磨练组织才能、培养领袖气质。每到总统选举,所有候选人都要通过在基层社区打义工来拉选票。你可以说这是作秀。但当总统就得“亲民”,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而做到这一点,就得从打义工开始。所以,打义工不仅仅事关品德培养,而且是了解社会的基本渠道。各大学要想造就精英,就必须收打义工多的孩子。

③最近耶鲁大学的学生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呼吁耶鲁向所在的纽黑文市政府缴税。该文指出,虽然法律给了教育机构免税的特权,但这不过是19世纪为支持财力不足的美国教育而制定的法律。如今耶鲁的财力势可敌国,用点“零花钱”就可以缴足这点税。况且耶鲁是纽黑文最大的“产业”。耶鲁不缴税,给城市留下巨大的财政空洞,当地的中小学因为得不到财政支持而破败不堪。目前康涅狄格州问题严重的学校有28所,纽黑文就占了10所。公共教育破败的结果,反过来伤害耶鲁。耶鲁不仅在当地找不到有基本素质的工友,而且被犯罪率奇高的社区包围。相比之下,哈佛就聪明一些,在法律规定不需要缴税的情况下自愿缴一些税。这篇文章写得既有历史回顾,又有横向比较,更充满了客观的事实分析。给声名卓著的耶鲁校长好好上了一课。文章的作者,不过就是个本科生,长期在纽黑文的中学打义工,对当地的社会问题有切肤之痛。所以分析起来,比许多大学者更加入情入理。如果这样的学生日后当上总统,你也不用吃惊。

④笔者在北大求学4年,完全被围墙围在校园之内,对周围的社区,没有基本的了解。日后当了编辑多年,也写不出这样切中时弊的文章。而在纽黑文,从中小学、医院到无家可归者救济中心,耶鲁的学生无处不在。一位靠卖花为生的无家可归者不久前对记者说,如果没有这些二十上下的孩子照顾,她早就死了。30多年前越战时,美国各地的反战人士在耶鲁举行集会。大家素不相识,抗议者和警方关系紧张,形势极为敏感复杂。但耶鲁的学生自愿站出来协调组织,从食宿到集会秩序,都维持得井井有条。从小没有打义工、参与社会的经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品德就是这么培养的,人才也是这样造就的`。

⑤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成千上万的学子漂洋过海,如今又有成千上万的“海龟”回国服务。谈起国外的高等教育,总是有一大群人能够出来现身说法、头头是道,但其实大部分人对国外的教育制度,还是未免雾里看花。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大学生,打义工的远远在一半以上。这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毕业求职,打义工的经验也常常很有帮助。而包括笔者在内的中国留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有限。讲起中国的教育改革,视野也甚为狭隘,不懂得学校和社会如何连接。

⑥中国不应该只要求孩子有品德,而且要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他们运用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品德和见识,挑战既有的偏见和权威。

21、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二发表议论的?(3分)

2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3、文章第③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选择一种分析其作用。(3分)

24、根据本文内容,说说中国和美国教育存在哪些差异?你赞成哪一种教育方式?为什么?(4分)

25、阅读下面三则资料并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的发现。(至少写二点)(2分)

①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19把165个SAT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

② 美国的高中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除了学分、成绩等要求外,还要求无偿地为社会服务数十个小时。这只是最基本的“毕业”要求。至于申请大学时,六七十个小时的“学雷锋”还远远不够。有些高中生的学业并不突出,就因为“学雷锋”非常突出,而被大学录取了。比如,有的学生每年的暑假都到非洲或南美洲一些不发达国家去帮穷人盖房子,经年不渝,终于感动“上帝”。

③普林斯顿大学曾录取一个推售了大量的童子军饼干的学生。这个孩子异想天开地闯到某大公司,点名要见CEO。见到CEO,孩子拿出几盒饼干,开始向不苟言笑的CEO兜售。从饼干怎么美味,讲到卖饼干的钱将怎样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如果该公司做了这件善事将在社区造成的影响……孩子的胆略和智慧终于打动了CEO。CEO大笔一挥订购了童子军的饼干,数量大得让孩子目瞪口呆。孩子的胆略和智慧还打动了普林斯顿,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

我的发现是:

参考答案:

21、高校招生要实行品德加分。

22、中国不应该只要求孩子有品德,而且要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写出最后一句,不扣分)

2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1分)分析作用示例:(1)第③段列举耶鲁大学的一位本科生,通过打义工,写出并发表了一篇切中时弊的文章的事例,(1分)阐述了 “学生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深入社会,才能培养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个道理,有力论证了中心论点。(1分)(2)第④段,将笔者记者的经历与第③段中耶鲁大学的那位本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1分)表明中国和美国教育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突出品德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空间这一观点,具有说服力。(1分)

24、(1)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怀疑精神,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见解;(1分)中国传统教育则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学习前人的思想,记住现成的结论,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1分)

(写出要点即可,表述不求一律。有自己的独到认识更好。)/ (2)赞成哪一种教育都可以,但一定要言之成理。(1分)(不写理由不得分)

25、①未来人才是具备高度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要追求的不单单是考分,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②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并且给学生提供培养和发展品德的时间和空间。③美国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很强。(学生的发现只要出于本文和所给的材料,言之成理即可。)(2分)

更多阅读答案资料分享:

1.《长安何如日远》阅读答案

2.《空难“见证人”黑匣子》阅读答案

3.毕淑敏《悠长的铃声》阅读答案

4.《西风胡杨》阅读答案

5.《保护人》阅读答案

6.《蝴蝶泉》阅读答案

7.《夜晚》阅读答案

8.《天空一号》阅读答案

9.《凶手WiFi》阅读答案

10.《长在心上的眼睛》阅读答案

篇3:《品德的生长空间》七年级阅读答案

《品德的生长空间》七年级阅读答案

《品德的生长空间》七年级阅读答案

①据说,高校招生要实行“品德加分”。强调品德,无可厚非。但品德分怎么评?现在学校一味追求分数,把学生和社会隔离开,很少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的机会。结果呢,提倡品德也只能流于道德说教。即使评出品德的分数,也缺乏客观标准,让那些有后门、和老师关系好的学生占便宜 。

②美国大学录取学生也重品德。不过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社会是以社区自治为根基,强调社区互助。老百姓打义工成风。所以,家长为了送孩子进好大学,就积极鼓励孩子参与社区建设,打义工。打义工有记录,学校录取可以参考。但不一定转化为分数。打义工在美国已经成为社会运转的基础。从小学到大学,孩子都通过打义工积累社会经验、磨练组织才能、培养领袖气质。每到总统选举,所有候选人都要通过在基层社区打义工来拉选票。你可以说这是作秀。但当总统就得“亲民”,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而做到这一点,就得从打义工开始。所以,打义工不仅仅事关品德培养,而且是了解社会的基本渠道。各大学要想造就精英,就必须收打义工多的孩子。

③最近耶鲁大学的学生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呼吁耶鲁向所在的纽黑文市政府缴税。该文指出,虽然法律给了教育机构免税的特权,但这不过是19世纪为支持财力不足的美国教育而制定的法律。如今耶鲁的财力势可敌国,用点“零花钱”就可以缴足这点税。况且耶鲁是纽黑文最大的“产业”。耶鲁不缴税,给城市留下巨大的财政空洞,当地的中小学因为得不到财政支持而破败不堪。目前康涅狄格州问题严重的学校有28所,纽黑文就占了10所《品德的生长空间》阅读答案《品德的生长空间》阅读答案。公共教育破败的结果,反过来伤害耶鲁。耶鲁不仅在当地找不到有基本素质的工友,而且被犯罪率奇高的社区包围。相比之下,哈佛就聪明一些,在法律规定不需要缴税的情况下自愿缴一些税。这篇文章写得既有历史回顾,又有横向比较,更充满了客观的事实分析。给声名卓著的耶鲁校长好好上了一课。文章的作者,不过就是个本科生,长期在纽黑文的中学打义工,对当地的社会问题有切肤之痛。所以分析起来,比许多大学者更加入情入理。如果这样的学生日后当上总统,你也不用吃惊。

④笔者在北大求学4年,完全被围墙围在校园之内,对周围的社区,没有基本的了解。日后当了编辑多年,也写不出这样切中时弊的文章。而在纽黑文,从中小学、医院到无家可归者救济中心,耶鲁的学生无处不在。一位靠卖花为生的无家可归者不久前对记者说,如果没有这些二十上下的孩子照顾,她早就死了。30多年前越战时,美国各地的反战人士在耶鲁举行集会。大家素不相识,抗议者和警方关系紧张,形势极为敏感复杂。但耶鲁的学生自愿站出来协调组织,从食宿到集会秩序,都维持得井井有条,转。从小没有打义工、参与社会的经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品德就是这么培养的,人才也是这样造就的。

⑤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成千上万的学子漂洋过海,如今又有成千上万的“海龟”回国服务。谈起国外的高等教育,总是有一大群人能够出来现身说法、头头是道,但其实大部分人对国外的教育制度,还是未免雾里看花。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大学生,打义工的远远在一半以上。这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毕业求职,打义工的经验也常常很有帮助。而包括笔者在内的中国留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有限。讲起中国的教育改革,视野也甚为狭隘,不懂得学校和社会如何连接。

⑥中国不应该只要求孩子有品德,而且要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他们运用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品德和见识,挑战既有的偏见和权威。

21、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二发表议论的?(3分)

2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3、文章第③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选择一种分析其作用。(3分)

24、根据本文内容,说说中国和美国教育存在哪些差异?你赞成哪一种教育方式?为什么?(4分)

25、阅读下面三则资料并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的发现。(至少写二点)(2分)

①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把165个SAT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

② 美国的高中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除了学分、成绩等要求外,还要求无偿地为社会服务数十个小时。这只是最基本的“毕业”要求。至于申请大学时,六七十个小时的“学雷锋”还远远不够。有些高中生的学业并不突出,就因为“学雷锋”非常突出,而被大学录取了。比如,有的学生每年的暑假都到非洲或南美洲一些不发达国家去帮穷人盖房子,经年不渝,终于感动“上帝”。

③普林斯顿大学曾录取一个推售了大量的童子军饼干的学生。这个孩子异想天开地闯到某大公司,点名要见CEO。见到CEO,孩子拿出几盒饼干,开始向不苟言笑的CEO兜售。从饼干怎么美味,讲到卖饼干的钱将怎样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如果该公司做了这件善事将在社区造成的影响……孩子的.胆略和智慧终于打动了CEO。CEO大笔一挥订购了童子军的饼干,数量大得让孩子目瞪口呆。孩子的胆略和智慧还打动了普林斯顿。

参考答案:

21、高校招生要实行品德加分。

22、中国不应该只要求孩子有品德,而且要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写出最后一句,不扣分)

2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1分)分析作用示例:(1)第③段列举耶鲁大学的一位本科生,通过打义工,写出并发表了一篇切中时弊的文章的事例,(1分)阐述了 “学生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深入社会,才能培养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个道理,有力论证了中心论点。(1分)(2)第④段,将笔者记者的经历与第③段中耶鲁大学的那位本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1分)表明中国和美国教育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突出品德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空间这一观点,具有说服力。(1分)

24、(1)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怀疑精神,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见解;(1分)中国传统教育则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学习前人的思想,记住现成的结论,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1分)

(写出要点即可,表述不求一律。有自己的独到认识更好)/ (2)赞成哪一种教育都可以,但一定要言之成理。(1分)(不写理由不得分)

25、①未来人才是具备高度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要追求的不单单是考分,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②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并且给学生提供培养和发展品德的时间和空间。③美国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很强。(学生的发现只要出于本文和所给的材料,言之成理即可。)(2分)

篇4: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5题。

①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国家里, 有一个贤明而受人爱戴的国王。但是,他的年纪巳很大了,还没有一个孩子。这件心事,使他很伤脑筋。有一天, 国王想出了一个办法。说:“我要亲自在全国挑选一个诚实的孩子,收为我的义子。”他吩咐发给每一个孩子一些花种子,并宣布:

②“如果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 那么,那个孩子便是我的继承人。

③所有的孩子都种下了那些花种子,他们从早到晚,浇水,施肥,松土,护理得非常精心。

④有个名叫雄日的男孩,他也整天用心培育花种。但是,十天过去了,半月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依然如故, 不见发芽。

⑤“真奇怪!”雄日有些纳闷。最后, 他去问他的母亲:“妈妈,为什么我种的花不出芽呢?”母亲同样为此事操心,她说:“你把花盆里的士换一换,看行不行。”

⑥雄日依照妈妈的意见,在新的土壤里播下了那些种子,但是它们仍然不发芽。

⑦国王决定观花的日子来到了。无数个穿着漂亮的`孩子涌上街头,他们各自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每个人都想成为继承王位的王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当国王环视花朵, 从一个个孩子面前走过去时, 他的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影子。

⑧忽然,在一个店铺旁,国王看见了正在流泪的雄日,这个孩子端着空花盆站在那里。国王把他叫到自己的跟前,问道:“你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雄日抽咽着, 他把如何种花, 但是花种又长期不萌芽的经过告诉国王,并说,这可能是报应, 因为他在别人的果园里偷摘过一个苹果。

⑨国王听了雄日的回答, 高兴地拉着他的双手,大声地说:“这就是我忠实的儿子。

⑩“为什么您选择一个端着空花盆的孩子做接班人呢?”孩子们问国王。

⑾国王说;“子民们,我发给你们的花种都是煮熟的。”

⑿听了国王的这句话,那些捧着最美丽花朵的孩子,个个面红耳赤, 因为他们为自己的不诚实行为感到羞愧。

1、这是一篇________(体裁),其主要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③段中,雄日流泪、抽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略写了孩子们种花的过程,请发挥想象,用自已的话将这一过程写得生动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国王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欺骗,因此不能苛责孩子们的不诚实,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童话;很多孩子想成为国王的继承人,不惜欺骗了国王;诚实的雄日接着空花盆成为了国王的继承人。

2、他的花种没有葫芽,他认为那是时为自己偷摘了苹果得到了报应。

3、“略”。

4、“略”。

5、“略”。

(意思对即可)

篇5:现代文距离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距离阅读附答案

距 离

安晓斯

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

儿媳生了个大胖孙子,这在农家可是大事。

说啥也得去看看我们那大胖孙子。张叔和张婶没事就唠叨这话题。

儿子张晖真争气。大学毕业后,顺利在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听说那个城市很大,距离张叔和张婶有五百多公里。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儿子就报喜来了。说在那个城市找了个对象,叫楚雪,家里就她一个女儿,条件很不错。

张叔就说,那我和你妈去看看,替你把把关。张晖就说爸妈你们别来了,这么远的路,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张叔和张婶就一直等啊等,到底没等来。

终于等来消息了。是儿子准备结婚的消息。张叔和张婶就告诉儿子准备去一趟。儿子说,爸妈你们别来了,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好了。还有,把咱家的旧房子拆了再盖一次,人家是城里的姑娘,回去也得有个干干净净的地方不是?

从此,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张叔还一咬牙,卖了猪粜了粮食,就拆了旧房盖了新房,还更换了所有的家具。儿子电话来了,说结婚就不回去了,楚雪家把啥东西都准备好了,房子、车子也都买好了,不用咱家花钱。张叔不听,那咋行,咱必须得拿点钱。两天后儿子打来电话,楚雪家把在地下停车场买车位的事让给咱了,爸妈你们就寄五万元钱好了。后来,张叔和张婶才知道,他们花五万元购买的车位,实际上就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

儿子终于打来电话,说结婚日子定下了。楚雪家里人说,路太远,爸妈你们就别过来了。结过婚,我抽时间带楚雪回去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在家里等。每天,老两口除了干农活儿,回到家就开始收拾房间,扫啊擦啊,虽然累点,可是心里很高兴。

儿子终于又来电话了。火车票儿子都给买好了。张叔和张婶就按儿子说的,怎么到车站去取票,怎么坐车,怎么出站,在哪等,都一一记下了。坐在火车上,张叔和张婶兴奋得没法说,张婶就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听着火车上来回吆喝的卖饭声,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

下了车,儿子已经在出站口等了。到了一家宾馆。张叔说,咱不住这里,我和你妈就在你那住一夜,看看孩子就走。儿子的双眼就湿湿的。

饭后,张叔和张婶就和儿子一起去看孙子。进了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亲家,都来了。很亲热的声音。楚雪,快来,你爸妈来了。还是那个女人的声音。张叔和张婶就知道一定是亲家母了。换了拖鞋,儿子就拉着张叔和张婶在一个紫光灯下照了一会。

有了孩子,我们从外面回来都要照一会儿,杀菌效果很好的。还是那个女人亲热的声音。坐下来喝茶的时候,张叔就拿出那两个红包来。张婶就说,楚雪啊,这是给你的,10001元,在咱农村老家叫万里挑一。这是给孩子的,8800元,咱老家叫宝贝蛋蛋。别嫌少,是爸妈的一点心意。

闲聊了一会,张叔和张婶就提出想看看孩子。亲家母就说,好不容易哄睡了,脚步轻点儿,咱去看看。轻轻地推开卧室的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罩着粉红色蚊帐的婴儿车。距离一米远时,张婶想上前抱抱孙子,亲家母就拉住张婶说,咱今天就不抱了呵,就看看。哄孩子睡着不容易。张叔和张婶就隔着那个粉红色的小蚊帐,在朦朦胧胧中看见了孙子红朴朴的小脸蛋儿。

第二天一大早,哭了一夜的张叔和张婶就来到了火车站。离开宾馆时,张叔没有告诉儿子。他把儿子交的押金留在了服务台,自己结算了房费。

张叔对张婶说,看出来咱儿子有多难了吧。张婶流着泪点点头。哎,老头子,我眼神儿不好,你到底看清楚咱孙子没有?张叔没说话,大把的泪涌了出来。

(选自《小说选刊》第11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儿子说在城里找了个对象,是独生女,家里条件不错,这些话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为写距离埋下伏笔。

B.张叔和张婶每天唠叨要去看孙子,这既表明了对孙子的牵挂,对晚辈的疼爱,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

C.小张结婚前后,几次拒绝父母的`探望,声称要回家看看,并要求翻盖新房,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

D.张叔和张婶的亲家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从骨子里就没看得起张叔张婶,小市民的庸俗心态比较重。

E.小说结尾,张叔和张婶的眼泪令人心碎,小说安排这样的结尾,既感动了读者又巧妙地暗扣了题目,发人深省。

(2)小说开篇就写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张叔和张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题目叫距离,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距离?

参考答案

11(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人物形象、小说的结构及语言等角度分析选项是否符合原文,A项,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依据不足;C项,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理解不正确;D项,从骨子里就没看得起张叔张婶没有依据。所以选BE。

(2)①突出了张叔张婶渴望见到孙子的心情。②引出下面的故事情节。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开篇就写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道段落作用题。回答此题,可从该句的内容和所处位置分析。从内容上看,此句突出了张叔张婶渴望见到孙子的心情。从所处位置上看,因为此句在文章开头,所以有引出下面故事情节、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位于第一段,故在结构和读者的方面的作用,可从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角度组织答案。没睡好表现出了张叔张婶渴望见到孙子的心情。

(3)①疼爱儿子。多次准备,盼望孩子回家;处处为儿子着想。②勤劳。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③节俭。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④讲礼数。儿子结婚时,张叔强调咱必须得拿点钱;张婶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⑤宽厚(宽容、忍让)。想见孙子,没有真切的见到,却不责备,有泪自己流。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张叔和张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题。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要根据小说中对该张叔和张婶的各种描写(如语言、行为动作、心理和肖像等)和叙述性文字进行。比如,从他们多次准备、盼望孩子回家;处处为儿子着想,可看出他们疼爱儿子。从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可看出他们的勤劳。从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了看出他们的节俭。从儿子结婚时,张叔强调咱必须得拿点钱;张婶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可看出他们讲礼数。从他们想见孙子,没有真切的见到,却不责备,有泪自己流,可看出他们的宽厚。

(4)①小说的人物分别在城市和农村,地域上有距离。②小说中小张的家庭和妻子家庭的经济条件有距离。③以张叔和张婶为代表的农民和妻子家为代表的城里人有精神和文化上的距离。④小张和父母,妻子和公婆,亲家之间有亲情上的距离。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的题目叫距离,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距离? 这是一道探究标题在文中含义的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对小说故事内容的整体感知,然后根据对小说主旨及人物形象的理解,从标题距离的表层义和深层义两个角度作答。距离的表层义即空间上的距离,而深层义为心理上的距离,从全文来看,心理上的距离为张叔张婶与儿子、亲家之间的距离,更是以张叔张婶为代表的农民与以儿子和亲家为代表的城里人的心理距离。

篇6:现代文阅读《散步》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散步》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0分)

散步

龙应台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一个盒子上写着“极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认得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窝。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她说:“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许你妈可以用。”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三行,内容大同小异:

最亲爱的妈妈:

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

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

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

您的孩子:家萱 家齐 家仁

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们在交换“妈妈笔记”时,她说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过而老是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我拿出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没想到家萱进步神速,已经有了独家的海报!

⑤“是啊,”她笑着说,“我用海报把她房间的墙壁贴得满满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以一张一张读,每一张我们姐弟都给签了名。”“有效吗?”我问。她点头,“还真有效,她读了就安心。”“你拿回屏东,贴在你妈房里吧。”

⑥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发现,她的白发不知何时也多了。

⑦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摇摇头,“妈妈又过了那个阶段了。她已 经忘了字了。我写的银行证明,现在她也看不懂了。”

⑧回到屏东,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 蒙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⑨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⑩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 说:“妈,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⑾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⑿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改)

【注】龙应台:合湾著名女作家。文中家萱是她的好友。

小题1:“我”和家萱对因年迈而失智的母亲的照顾,有什么相似的做法?阅读②~⑦节,概括回答。(2分)

【答】

小题2: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甲句在表达上的好处。(2分)

甲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

乙我把这些海报一张张拾起,一张张叠好,卷起,然后塞回圆筒。

【答】

小题3:第⑾节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有什么用意?(2分)

【答】

小题4:文章接近结束才写到散步的内容,却以“散步”为题,你是怎么理解的?(2分)

【答】

小题5:参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分)

材料一 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龙应台)

材料二 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莫怀戚)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我”和家萱都制作了让自己母亲“安心”的各种证明。

小题2: (2分)甲句“一张一张.小心地”这些词,使描写更细腻,更能表达“我”的理解、无奈等复杂心理。

小题3: (3分)烘托散步特殊的环境气氛以及衬托“我”当时难以言喻的痛处。(大意写出即可)

小题4: (2分)“散步”这一细节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前面大量的篇幅都是为这一细节作铺垫,以“散步”为题,文章构思显得更巧妙。 (大意写出即可)

小题5:示例:本文看似浅显,却蕴含深意,不仅表达了人们感同身受的对至亲的爱,也有作者对母亲的生命逐渐走向衰老引发的思考。

试题分析:

小题1:“家萱”为了使母亲安享晚年,印了大大小小的海报,如:最亲爱的妈妈: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我们感念您。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您的孩子:家萱 家齐 家仁。在文章的第4小节,“我” 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

小题2:甲句比乙句多了一个“小心地”以及“一张一张”,这个“小心地” “一张一张”更能细腻的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示例:甲句“一张一张.小心地”这些词,使描写更细腻,更能表达“我”的理解、无奈等复杂心理。

小题3:“冬夜的街”和“犬吠声”这属于环境描写,此处的作用为:烘托散步特殊的环境气氛以及衬托“我”当时难以言喻的痛处。

小题4:本文花了大量的篇幅写了“我”和家萱制作了让自己母亲“安心”的各种证明。到了文章的结尾才写到“散步”。这不是偏题,却恰恰能更能有效的表达本文的主题,更能体现出本文构思的独特性。示例:“散步”这一细节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前面大量的篇幅都是为这一细节作铺垫,以“散步”为题,文章构思显得更巧妙。

小题5:材料一讲的是抒情散文并不是抒发情感,更重要的是要引起人们的思考。材料二讲的是莫怀戚回答《散步》的写作目的: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容,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本文看似浅显,却蕴含深意,不仅表达了人们感同身受的对至亲的爱,也有作者对母亲的生命逐渐走向衰老引发的思考。

篇7:《珍珠项链》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珍珠项链》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⑴去鼓浪屿旅游,给母亲挑了一串珍珠项链。淡粉色的,光泽很柔和,珠子大小也均匀,虽然比不上名贵的珍珠,但已经花去我一个月的工资。母亲生日那天,很恭敬地送给了她。

⑵母亲很高兴,那天父亲在森林公园附近的一家酒店里订了房间,想让母亲高高兴兴地度过一个休闲周末。母亲虽然嘴里说太浪费了但还是很高兴。她戴上了那淡粉色的珍珠项链,穿了一件墨蓝色的领口和袖子上有镂空花纹的长裙。然后一家人出去拍照,六十岁的母亲那天依然十分美丽。

⑶中午,我们在酒店的餐厅吃饭,母亲说要去一趟洗手间,谁知一去半天都没回来。我和姐姐纳闷了,赶紧去找。在洗手间门口,看见母亲在跟一个年轻的女孩说话,很客气的样子。见我们来了,母亲对那女孩子说:我女儿来了,那么我们再见了!女孩微微地向母亲弯了弯腰,匆匆走了。

⑷我和姐姐都以为那女孩是母亲的学生。

⑸一直到晚上回到家里我们才知道整件事的过程。

⑹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酒店的洗手间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女厕。她怕肥皂水弄脏了珍珠,就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白色小瓷盘里。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项链不见了!台面上下都没有。母亲想了想,洗手间里只有她和那个女孩,母亲梳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玻璃门的铜把手,而且神色慌张要出去,母亲叫住了她。

⑺母亲说,我知道我不能着急,哪怕是一点儿急躁的样子,也会把这个女孩吓跑,就算我判断正确也没用。

⑻“姑娘。”

⑼“干什么?”那女孩一惊。

⑽“请你帮我个忙好吗?”

⑾“什么事?”

⑿“我有一条珍珠项链,是我的小女儿送给我的礼物。不是很昂贵,但那是她用自己的工资为我买的。刚才我洗脸怕弄脏了,随手一放就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人老了,记性真不好。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呢。要是找不到了,那我女儿可要伤心死了。因为今天是我生日。我今天整六十岁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非要到这儿来给我过生日。其实,像我这样的年龄,我倒希望她们不记得我的生日才好。免得老是提醒我一天比一天老。”女孩长久地看着母亲,紧张的'神情开始缓解,慢慢地脸上现出一丝微笑:“您一点儿都不老,您看上去比我妈妈还要年轻,她才四十多岁。”她停了一下又说,“我帮您找找看吧。”

⒀“那就麻烦你了,我到里边去找找看。”母亲推开了里边那扇门。

⒁过了一会儿,母亲出来。女孩用餐巾纸托着那串珍珠项链说:“您看,是这条吗?”

⒂母亲接过来:“就是它。还是年轻人眼睛好,真谢谢你了。”

⒃女孩连忙说:“不用,真不用。”停了一下,她又说:“我也祝您生日快乐!”

⒄就在这时,我和姐姐找来了。

⒅母亲抚摸着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说:“那女孩,真不错。”

⒆“她偷了您的东西,您还谢她。您应该去叫保安。”我和姐姐叫道。

⒇“我觉得她也许不是有意要偷我的东西,”母亲说,“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限25字以内)(2分)

本文叙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这篇叙事散文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请细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请补充完整本文情节发展的脉络。(3分)

受赠珍珠项链→________→________→感叹珍珠项链

3.本文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记叙方法,其内容从“________________”起,到“________________”止。这种写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5分)

4.第7自然段在人称使用上发生的微妙变化:依据上文,本段的三个“我”应为三个“她”,而作者却让“母亲”改用“我”来叙述。这种人称变化的表达作用是什么?(2分)

5.“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这句话有何深层含义?(2分)

6.通读全文,请简要分析母亲的性格特征。(3分)

参考答案:

1.(2分)母亲的珍珠项链失而复得。(黄伟涛觉得踩中“母亲的珍珠项链”得1分,踩中“失而复得”再得1分)

2.(3分)语文阅读作文专题博客博主以为此题考点与第一题的重复,参考答案如下——

(1)珍珠项链(1分)(2)丢失珍珠项链 复得珍珠项链(每空1分)

3.(1)倒叙(1分,阅读作文专题博客博主觉得同学们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倒叙”,区分好“插叙”,只有概念清晰才能把题目做好。)

(2)从“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到“就在这时我和姐姐找来了”(每空1分,共2分)

(3)A丰富了文章内涵,B有利于凸现主旨或主人公的优秀品质,C使文章结构跌宕起伏。(2分)(伟涛提醒:第(3)小题中,答出ABC中的任何两点即可得2分)

4.这是一段心理描写,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更能真实地表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巧妙挽救失足女孩的思想过程。(2分,黄伟涛语文阅读作文专题博客提醒,归纳内容可得1分,归纳作用再得1分,意近即可)

5.(共2分)如果叫保安,母亲就会丢失爱护女孩、宽容他人的美德(1分),女孩就会失去维护自尊、改过自新的机会(1分)。(以上每个得分点各1分)

6.爱护年轻人,宽容他们,机智而有情,比如母亲所说的“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就能体现以上性格特征。(以上每个得分点各1分,只有踩中得分点并作简要分析,才能得3分)

篇8:现代文阅读《雪夜》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雪夜》附答案

雪夜

陈绍龙

“二斤雪花干!!!”

“干”字后面他连加了三个“!”,仿佛真的听到我们杯盏连连地响。

这是我昨天收到的一张贺卡。贺卡第一行是“预祝新春快乐”,看到后面缀一行“二斤雪花干!!!”,我便知是“河南商丘”朋友寄来的。

风霜风雪又一年。

1月30日,雪,到处是雪。桥面的雪被碾压后多成了冰疙瘩。年前,我从南京机场接孩子折回苏北,车上长江二桥时已是晚上11点多钟。桥面拥堵比我想象中严重得多,不一会儿,马达声渐少,尾灯渐少。所有的车都停了。

冷!大冷!我想开空调,马达添乱,打不着火了。如果一旦桥通了,我的车走不了,我身后所有的车都会跟着堵,天气预报说明天南京有中雪,高速一封,那我是退不得,回不得。茫然,无助,心发凉。

“当、当”,有人敲窗。“可能是电瓶问题,俺‘帮’你一下吧!”是停在我后面的车门标有“河南商丘”字样的“大货”司机。我俩把电瓶抬到他的车盖前,他打开手机给我照明,我把电瓶按正负极接到他的电瓶上,他打火为我的电瓶充电。几分钟后,我接好电瓶,一打火,车响了。我心里热乎乎的。电瓶彼此充电,我们叫“帮”。

打开空调,暖和多了。我昏昏欲睡。

不知过了多久,“河南商丘”的电喇叭把我惊醒。车外一阵喧嚣,车动了!

我一打火,问题又来了。任凭我如何加油,车就是动不了。原来车下一块大冰坨打滑,我过不去,两边全是车又改变不了方向。

“什么破车!”“河南商丘”好像生气了,急急跑到我车前,随手将一件工作服朝我左车轱辘下一扔,我一加油门,车过了。“河南商丘”捡拾工作服抖掉冰碴,我心里一阵感动。

车并没走多远,差不多只有两个车身的距离,又停了。

所有的车又停了。

少有的'冷,“河南商丘”只是偶尔会发动一下车。他一定是冻坏了。我心存感激,下车力邀他上我的车。“河南商丘”也没多推辞:“好家伙,还是你车里暖和。”

我双手递过一张名片,“河南商丘”接过名片,冰凉。

我们在说话。“河南商丘”不敢睡,他怕他的车冷了打不着火,每过半小时就发动一下车子,只是一小会儿,他的柴油不多了。我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陪他说话。

车载电台在播一个天津妇女在桥上被困的事。她的孩子没奶吃,妇女冻得不行,打110求助。记者也知道了,跟着上桥就走了8个小时。一路相助,妇女和孩子终于得救。

我和“河南商丘”调侃:早知俺们都抱个孩子上桥就好了。

我说着感激的话:下次要是路过我住的小城,到我那儿喝酒,我们家乡好朋友相聚,有菜无菜无所谓,萝卜干也行,但是要有酒。“河南商丘”突然感慨起来,也激动,望着窗外:这会儿连萝卜干也没有,只有雪花,雪花干。

“来二斤雪花干!”“下酒!”他出上句,我出下句;我出左掌,他出右掌,相击,相握。一车笑。

凌晨5点20分。灯大亮,车大鸣。桥通了!“回家喽!”一路欢悦,好些人在叫。我和“河南商丘”相拥而别。

雪灾,一生难遇,雪夜的温情也一生难遇。寒冷在地,会散;温暖在心,永留。

1.小说开头先交代作者在雪灾后收到写有“二斤雪花干!!!”的新春贺卡的情节,这样的开篇有何艺术特色?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文中第5自然段画波浪线的语句所描写的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雪灾环境。(4分)

3.文章结尾写道:“寒冷在地,会散;温暖在心,永留。”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河南商丘”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和概括,并说说小说刻画这样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采用倒叙的笔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引出下文对雪夜故事的叙述。(艺术特色2分,作用2分)

2.答案:(1)特点:到处是雪,桥面到处是冰疙瘩,车辆拥堵滞停,天寒夜黑。(2)写作意图:为下文表现“河南商丘”热情助人的故事埋下伏笔。

3.答案:表现了作者对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灾难面前普通民众的幽默、乐观、向上的精神的赞叹之情。作者认为真情永远在人们心头。(言之成理即可)

4.答案:(1)“河南商丘”是一个淳朴直率、乐观热情、舍己助人的普通汽车司机。①“我”的车打不着火,他主动为“我”的电瓶充电,表现了他的直率热情、乐于助人;②大冰坨阻滞“我”的车前行,“河南商丘”急忙用自己的工作服垫在“我”的车轱辘下,表现了他的舍己助人;③“来二斤雪花干”的个性化语言,表现了他的直率乐观。(2)小说刻画“河南商丘”这样一个普通民众形象,意在表现新时期人人互相关爱、真情温暖人心的社会风尚。

篇9:《超脱》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周国平/文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明白这一道理的人可谓已经得道,堪称智者了。多数人恰好相反,他们永远自诩在为有益之事,永远不知生之有涯。

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脱尽衣裳,男人和女人更本色。

距离是“对艺术家和哲学家是同样适用的”。理解与欣赏一样,必须同对象保持相当的距离,然后才能观其大体。不在某种程度上超脱,就决不能对人生有深刻见解。

物质的、社会的、世俗的苦恼太多,人就无暇有存在的、哲学的、宗教的苦恼。日常生活中的琐屑限制太多,人就不易感觉到人生的大限制。我不知道这值得庆幸,还是值得哀怜。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奢侈品。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

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守财奴的快乐并非来自财产的使用价值,而是来自所有权。所有权带来的心理满足远远超过所有物本身提供的'生理满足。一件一心盼望获得的东西,未必要真到手,哪怕它被放到月球上,只要宣布它属于我了,就会产生一种愚蠢的欢乐。

人一看重机会,就难免被机会支配。

我已经厌倦那种永远深刻的灵魂,它是狭窄的无底洞,里面没有光亮,没有新鲜的空气,也没有玩笑和游戏。

博大的深刻不避肤浅。走出深刻,这也是一种超脱。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纷纷扰扰,全是身外事。我能够站在一定的距离外来看待我的遭遇了。我是我,遭遇是遭遇。惊浪拍岸,卷起千堆雪。可是,岸仍然是岸,它淡然观望着变幻不定的海洋。

1.细心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①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这句话说明人们普遍具有一种怎样的心理?)

②我不知道这值得庆幸,还是值得哀怜。(结合上文,你认为是值得庆幸,还是值得哀怜呢?)

2.“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请举出一个这样的贤哲的例子,并简述其思想。(2分)

3.请你谈谈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4分)

①所有权带来的心理满足远远超过所有物本身提供的生理满足。

②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4.“惊浪拍岸,卷起千堆雪。可是,岸仍然是岸,它淡然观望着变幻不定的海洋。”这所展示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2分)

5.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周国平也说人生要超脱。对此,你有何感触?(4分)

篇10:《超脱》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1.①说明人们有太看重现所拥有、被物所困的心理。

②认为庆幸:这样人们就不会有太大的苦恼;认为哀怜:这样的人目光太短浅,没有看到人生大的风景。

2.如:陶渊明,弃官归隐,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质。

3.①人都有一种占有的欲望,并不在乎物的价值,心理满足要远远大于生理满足。

②人生重要的是过程,并不是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等次要的东西。

4.展示了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

5.言之有理即可。

篇11:现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选自《绿》)

小题1:从选文看,作者对梅雨潭的绿总的感受是醉人、奇异、。(1分)

小题2:分析下面划线词语的作用。(2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小题3:选文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梅雨潭的绿,试仿照例句赏析文中的比喻句。(2 分)

例句: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赏析:这里把皱缬的水波比喻成少妇拖着的裙幅,表现出梅雨潭绿的清亮的特点。

句子: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赏析:

小题4:作者把“梅雨潭的绿”同几处名胜的“绿”相比后,人称由“她”转换为“你”,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2分)

小题5:请将下面的语段与梅雨潭水相比较,看看它们在描写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冰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参考答案:

小题1:(1分)似近似远

小题2:(2分)运用一系列动词写出寻绿的不易,既照应了开头“招引”、“追捉”两词,又写出了绿的神奇诱人。

小题3:(2 分)示例:这里把绿的水波比作初恋的处女的心,表现出绿水波荡起涟漪时的羞涩、矜持。

小题3:(2分)直呼“绿”为“可爱的”“你”,既亲切自然,又表现出作者对梅雨潭绿的喜爱之情,文章也由此从描写转入了直接抒情。(答出两个要点即可)

小题3:(2分)都运用了侧面烘托来突出水的特点。

小题4:从醉人、奇异、似近似远等角度来写梅雨潭的绿。

小题4: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小题4:先写出比喻句,然后再写出使用比喻的妙处。

小题5:了解不同人称使用的不同作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亲切而自然。

小题5:了解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景的特点。

《品德的生长空间》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散步》附答案

《千古唐诗》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干娘树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心中的自留地》附答案

率真孔子的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万里长城一红柳》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在途中现代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暮色中的炊烟》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人生的另一种财富》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品德的生长空间现代文阅读附答案(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品德的生长空间现代文阅读附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