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瓶与木桶》阅读答案

时间:2024-05-21 03:36:48 作者:艾米莉的dog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艾米莉的do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花瓶与木桶》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花瓶与木桶》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借鉴。

篇1:《花瓶与木桶》阅读答案

(1)如果花瓶碎了,怎么办?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把碎片扔掉!

(2)且一扔了事,干脆利索,全然不曾思考与之有关的规律。

(3)那么,这里头有规律吗?

(4)有。这就是,将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后即可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的和0.1克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即: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比为16∶1,次大碎片与中等碎片的重量比为16∶1,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比是16∶1,较小碎片与最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1。于是,发现这一倍比关系的人便将此规律用于考古或天体研究,从而由已知文物、陨石的残肢碎片推测它的原状,并迅速恢复它们的原貌!

(5)这位极善思考的聪明人,就是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博尔!

(6)可是,我们做到了吗?没有。

(7)打碎瓶子的经历,我们肯定有过,可是,当包含其间的规律从我们的身边淘气地溜走时,我们拥抱过它吗?

(8)没有!就因为迟钝!

(9)如此看来,花瓶碎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千万别一不留神,把我们的聪明打碎了!

(10)有位奥地利医生叫奥斯布鲁格,他父亲是个卖酒的,为了判明高大的酒桶里还有没有酒,这位父亲经常用手在桶外头敲敲,然后由声音判定桶里还有多少酒,是满桶还是空桶。父亲的.这一做法启发了他,他便由此推论,人的胸腔腹腔不也像只桶吗?医生敲敲病人的胸腔腹腔并细心听听,不就可以由声音判明他的病情了吗?于是细细钻研,认真总结,终于发明了著名的诊病方法-叩诊。

(11)有人更聪明,由木桶而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即: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反之,只要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怪不得人们常常大声疾呼要补缺补差抓落后环节,原来其意盖出于此。

(12)如此看来,这个世界处处有哲学,瓶里有,桶里也有。

篇2:《花瓶与木桶》阅读答案

1.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

2.第(9)段“如此看来”中的“此”指代什么?

答:

第(11)段“原来其意盖出于此”中的“此”指代什么?

答:

3.分析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答:

4.“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对待学习工作应采取什么态度?

答:

5.第(9)段“花瓶碎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千万别一不留神,把我们的聪明打碎了!”暗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篇3:《花瓶与木桶》阅读答案

1.这个世界处处有哲学,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2.花瓶碎了 木桶理论

3.比喻论证

4.补缺补差抓落后环节

5.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从中吸取教训,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篇4:《花瓶与木桶》阅读答案

①如果花瓶碎了,怎么办?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把碎片扔掉!

②且一扔了事,干脆利索,全然不曾思考与之有关的规律。

③那么,这里头有规律吗?

④有。这就是,将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后即可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的和0.1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即: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比为16:1,次大碎片与中等碎片的重量比为16:1,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比是16:1,较小碎片与最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1。于是,发现这一倍比关系的人便将此规律用于考古或天体研究,从而由已知文物、陨石的残肢碎片推测它的原状,并迅速恢复它们的原貌!

⑤这位极善思考的聪明人,就是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博尔!

⑥可是,我们做到了吗?没有。

⑦打碎瓶子的经历,我们肯定有过,可是,当包含其间的规律从我们的身边淘气地溜走时,我们拥抱过它吗?

⑧没有!就因为迟钝!

⑨如此看来,花瓶碎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千万别一不留神,把我们的聪明打碎了!

⑩有位奥地利医生叫奥斯布鲁格,他父亲是个卖酒的,为了判明高大的酒桶里还有没有酒,这位父亲经常用手在桶外头敲敲,然后由声音判定桶里还有多少酒,是满桶还是空桶。父亲的这一做法启发了他,他便由此推论,人的胸腔腹腔不也像只桶吗?医生敲敲病人的胸腔腹腔并细心听听,不就可以由声音判明他的病情了吗?于是细细钻研,认真总结,终于发明了著名的'诊病方法——叩诊。

11有人更聪明,由木桶而提出了著名的,即: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反之,只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怪不得人们常常大声疾呼要补缺补差抓落后环节,原来其意盖出于此。

12如此看来,这个世界处处有哲学,瓶里有,桶里也有。

1、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如此看来”中的“此”指代什么?第

段“原来其意盖出于此”中的“此”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对待学习工作应采取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⑼段“花瓶碎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千万别一不留神,把我们的聪明打碎了!”暗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花瓶与木桶》阅读答案

1、这个世界处处有哲学,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2、花瓶碎了 木桶理论

3、比喻论证;作用略。

4、补缺补差抓落后环节

4、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从中吸取教训,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篇6:花瓶打碎之后阅读答案

花瓶打碎之后阅读答案

上个世(记 纪)30年代初,美国人巴比克在一次搬家时,不小心将一只精美的花瓶打碎了。心疼不(己 已)的他当即将碎片重新收拾进行黏(nián)合,发现花瓶还能【将】(jiāng jiàng)就着用,只是黏合得不很牢固。他跑(编 遍)了所有商场,想找一种更好的黏合剂(jì),但结果令他失(忘 望)。巴比克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一种黏合剂。他从传统的树胶、角胶、蛋清入手,先后试用了近百种胶液,进行了上千次试验,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最后,他成功地将那只打碎的花瓶黏合到用肉眼无法分(辩 辨)的程度。因【为】(wèi wéi)掌握了这项技术,五年之后,巴比克的黏合剂公司成了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公司之一。

那么,花瓶的破碎有规律吗?有!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将这些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chèn chēng)过重量之后发现:10一100克的最少,1一10克稍多,0.1—1克的和0.1克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之比为16:1,次大碎片与中等碎片的重量之比为16:1,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之比为16:1,较小碎片与最小碎片的重量之比也是16:1。于是,发现这一倍数关系的雅各布,将此规律用于考古和天体研究,由已知文物、陨(yǔn)石的`碎片推测它们的原状,从而迅速恢复它们的本来面貌,成就卓著。

不小心打碎花瓶的事,我们许多人肯定都经历过,但只有巴比克和雅各布认真思考并探究过,世界上因此有了两项伟大的发明和发现。花瓶碎了可以扔掉,可千万别把我们的思考习惯和探究精神也一同,扔掉了啊!

1、用“\”画去短文括号里不恰当的字和读音。

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告诉我们:(正确的打“√”)

(1)花瓶打碎之后,不能扔掉。

(2)花瓶的破碎有规律。()

(3)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并努力探究。()

参考答案:

1、记;己;jiàng;编;忘;辩;wéi;chèn。

2、(3)√

篇7:巧捞花瓶阅读以及答案

巧捞花瓶阅读以及答案

这天我们搬家,当我们来到新居门口时,奶奶一失手,花瓶掉到了阴沟里。这阴沟很深,满是淤泥,只露出半边瓶口。

爸爸见了,微笑着对我说:“看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捞起它?”

我马上找来一把火钳子,可是钳子太短了,怎么也够不着。我又弄来一根绳子,可是,搞了半天也套不住瓶子。

我( )擦着头上的汗,( )想,怎么办呢?忽然,我想起了平日用来挤水玩的橡皮管子。对!只要再套上个气球……

于是,我找来那根橡皮管子,还找了一个气球,再用一根硬塑料管,把橡皮管子和气球接好,然后,小心地把气球塞进花瓶里。我用力往气球里吹气。估计气球涨得差不多了,我就用手捏紧橡皮管子上端,再用力一提,管子仿佛像吊车似的一下吊起了花瓶。花瓶终于被捞了上来。

我把花瓶冲洗干净了 这时 我觉得花瓶更美了 它正在对我微笑哩爸爸抚摸我的头夸奖我说 你的.办法不错 接着 爸爸又开导我说 今天的事 对你有什么启发

我想了想,回答说“

。”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夸奖( )

仿佛( )

参考答案:

1.表扬 ; 好像

2.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答:

答案解析:

比喻句:管子仿佛像吊车似的一下吊起了花瓶。

拟人句:它正在对我微笑哩。

3.给课文标题中“巧”字选择适当的解释。( )

A.心思灵敏,技术高明

B.手、口灵巧

C.恰好,正遇上某种机会

正确答案:A

4.给第七自然段选择最恰当的标点。( )

A.,,,。“。”

B.。,,!:“。”

C.。,,。:“”。

正确答案:B

5.为文中( )中选择恰当的词语。

A.即使……也……

B.如果……就……

C.一边……一边……

正确答案:C

6.将文中最后一段补充完整。

答:

答案解析:

遇到问题,只要多动脑筋,多动手实践,就能解决。

篇8:巧取花瓶现代文阅读答案

巧取花瓶现代文阅读答案

今天我们搬家。当我们来到新居门口时,奶奶一失手,小花瓶掉到了阴沟里。阴沟很深,里面都是淤泥,花瓶已经陷下去三分之一,爸爸对我说:“你来想想办法吧!”

我拿来一把火钳,可太短,够不着;我又拿来一根绳子,放下去,可也缠不住瓶 子。怎么办呢?我忽然想起了挤水玩的橡皮管子,只要把它捆上气球……

于是,我找来一根橡皮管和一个还没充气的气球,把气球的口子套在橡皮管一端的口子上,再用线系紧,然后把它慢慢地放进瓶口里。我用力吹气,估计气球涨了起来,就用手捏紧管子的上端,再用力一提,花瓶终于被取了上来。

爸爸说:“这个办法想得真好!”全家人也都夸我会动脑筋,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1.“系”字的两个读音:①xì,②jì。本文中“用线系紧”的“系”应读( )。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我”巧取花瓶的动词。

3.从“巧取花瓶”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小作者是个( )的孩子;同时也说明了遇事要( )。

答案

1.②

2.找;套;系;放;吹;捏;提;取

3.聪明;善于动脑(答案不唯一)

比拟知识点

(一)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二)种类:

1、拟人。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三)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四)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五)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阅读技巧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篇9:风中的木桶现代文阅读答案

一个黑人小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将一个个木桶擦拭干净,然后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好。令他生气的是,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

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亲摸着男孩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们可以想办法去征服风。”

于是,小男孩擦干了眼泪,坐在木桶边想啊想啊,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去井上挑来一桶一桶的清水,然后把它们倒进空空的橡木桶里,然后他就忐忑不安地回家睡觉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男孩就匆匆爬了起来。他跑到放桶的地方一看,那些橡木桶一个个排列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被风吹倒的,也没有一个被风吹歪的。小男孩高兴地笑了,他对父亲说:“木桶要想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木桶自己的重量。”男孩的父亲赞许地点头微笑。

是的,我们可能改变不了风,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和社会上的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们自身的重量和我们自己心灵的重量,这样我们就可以稳稳地站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不被风或其他东西吹倒和打翻。

1.为了不让橡木桶被风吹倒,小男孩想出了什么方法?用“_____”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对画“———”的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他去井上挑来一桶一桶的清水,然后把它们倒进空空的木桶里。

2略

抒情散文摘抄段落

1、青春的途中,似乎总是充满了相聚和分离,当沙漏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被一日日的减少,我似乎预见了六月的天空,骄阳下流淌着的泪水,肆意的张扬在离别的枝头,最终还是无法挽留的落下。

2、清风拂面杨柳依依,垂下婀娜枝条轻抚湖面。几只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的叫着,诉说着那年春的往事。往事如烟随时间早已遁走,只将那情独留人间。

3、庆幸的是,经一番辛苦挣扎,终于还是走出来。有一段时间,是恨你的;恨你打乱了我清宁的生活,却不负责任的不懂珍惜。曾经有人说,我的生命如莲优雅,如荷素静,安宁的不忍打扰,只是远远的痴痴守候。也曾敛尽万般宠爱,仍心持止水之姿立于尘,却不想误入你的城池,沦陷在你温柔的宠溺中。却原来,是宿命难逃的一场浩劫。

4、百花开罢春将暮,为有一缕清香来。好在老天也同情我这份惜花之心,在这么美好的夜晚将一缕清香送我。

5、窗外的阳光,穿透柳絮的飞扬,跌落在玻璃的一角,折叠出色彩的褶皱。我细数着那每一道或深或浅的印迹,于记忆荒芜的晨垣里,把往事雕成文字,潮湿了心中阳光的味道。

6、淳淳时光,透过记忆的面纱,看穿那一帘雨落的幽梦,我仿佛听到了一声声颤抖的叹息,轻轻穿透被冻结的灵魂,这是青春留下的颓废,似初冬的阳光般,流连于晚风中慢慢枯萎,零落成灰。

7、都说,六月是一个人生的转折,它终结了一个青涩的时代,开启了一个成长的梦想。而我,恰恰怀念在这个多年后的六月,心绪透明,上演着悲欢的无意,只是安静的回首,那些曾出现在梦里的花开花落,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恍如昨日。

8、世间万物,皆是有情的,今生的花儿或许是前世的人,只是为了寻找有情的过往来人间走一遭。麒麟花的深情和不舍,让我看到了爱,看到了那份相依相恋之外的缘分,看到了落红之外的人和事。

9、天空中,有一弯美丽的月亮,月亮里有一个梦,梦里唱着一首歌,虽依稀,却陪伴在生命的每一天。总是一个人徘徊,是白天也是黑夜,是沉默也是呼唤,是残缺也是唯美。

10、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生命的个体,行走在百年孤独的桥上,外人无从探知自己的心,一颗随人生秋凉而孤寂落寞的心,有着化不开的浓愁,诉不完的哀伤。

花瓶的谜语及答案

花瓶作文

《逍遥游》的阅读与答案

禽流感的阅读与答案

国学与当代世界阅读及答案

父与子阅读答案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阅读答案

敬业与乐业阅读以及答案

《父与女》 阅读答案

《阴影与阳光》阅读答案

《花瓶与木桶》阅读答案(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花瓶与木桶》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