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塞外江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清明节的传说:介子推的故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清明节的传说:介子推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清明节的传说:介子推的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介子推的故事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
清明节山东各地都插柳条、松枝,据说是纪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条,并给狗戴上柳条圈。民谣:“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即墨则习惯戴松枝,寓意要象松柏一样兴旺。临沂、诸城却用柳条、松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关于寒食节的'传说】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由于遭到其父王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惶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从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
这就是历史上“割骨奉君”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重耳登上了晋国王位,史称晋文公。此时,他受到一帮大臣的曲意奉迎,一时间志得意满,大肆分封。介子推苦心规劝却无济于事,便作出了隐居绵山、独善其身的选择。晋文公知道后,急忙带着大臣们赶到绵山寻找,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影子。晋文公便命人放火烧山,只留下一条道路。一时间,风起火烈,大火绵延数百里。三天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母亲已葬身火海。悲痛之余,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蒙难的那个月,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寒食节。
篇2:清明节的传说: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自焚是大家熟悉的典故。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曾在文公流亡时,为饥饿中的文公割股献食。但文公归国后封赏群臣,却偏偏忘了这个为自己割肉的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辞官归隐山林。文公幡然醒悟,于是到山林中求介子推出来受封。但介子推已然被晋文公伤害,不愿接受文公的弥补。文公以烧山逼迫其出山,介子推仍然不出,最终烧死在山中。
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心怀歹意,企图谋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齐继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护着重耳离开晋国避难。有一天,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
介子推与众大臣忠心耿耿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当车子快进国都时,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过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县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当了国君,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禄,却忘了介子推。经有的大臣提醒,晋文公省悟过来,十分悔恨,觉得对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再当官,便携母一起到风景秀丽的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寒食。
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知道,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山访求。晋文公一行到了绵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晋文公要急于见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绵山,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
结果大火烧了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张破席子。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绵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他还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残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厅行走,呱嗒呱嗒地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
寒食纪念介子推的故事
子推天资聪明,介母请德高望重的伯子常为师,教子推学文、射箭、骑马,子推5岁习箭,6岁习骑马,8岁能善文,少年的子推博学道家经典,伯子常称赞他是少有的“超群之才”。
介推长到十六岁,生就一张大圆脸,魁悟英俊,十分洒脱,拜乡里狐安老人为师,勤学苦练,技艺精湛,三年出师,名声大振,文武双全。
少年时期介子推目睹战争造成的土地荒废,人民妻离子散,这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影响。晋国的南面有个小国家叫虎,虎军经常到晋国边界搔扰。
子推率领二三十个小伙伴,随带生石灰和绳子,藏在树林中用强索拴在树根上绊马,虎军人仰马翻,随之石粉扑面飞来,呛得虎军个个难以睁眼,被介子推捆绑活捉。
晋献公闻听此事,召见介子推,介子推把他们富国强兵的办法,讲给献公,献公听得津津有味,称赞子推有“雄才大略”。
晋国诸侯战乱不休,内政赋税加大,官府任意使用劳役,豪强盘剥农民,百姓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介子推看到这些情况,向晋献公上书“富国强民政”。
介子推建议把晋国的图地、桑田全部归还人民,抑制豪强并吞民财,确保百姓的权益,使其安居乐业,晋献公听了十分高兴,遂封子推为“晋国大夫”。
公子重耳生的龙眉凤目,仪表堂堂,礼贤下士,主仆二人,一见如故,视介推心腹,朝夕相伴,十分相得。
重耳挂帅,介推为先锋,出征攻打西方部落骊戒,双方交战,一举攻进城池,威震骊国,满朝文武纷纷献策,美人和国。
骊姬为夺取朝政,为献公庆六十大寿之际,用“蜜蜂计”表演给献公,妄说申生对他不规,晋献公听信谗言,进而被迫申生自缢身亡,危及重耳,重耳和介推商议对策。
晋献公宠信骊姬,骊姬慌说夜梦重耳生母狐氏,让重耳用酒肉祭尊。祭后把祭品送给献公吃,骊姬乘机下了毒药,当献公的面喂狗吃,狗死,制造把柄,诬陷重耳谋反害父,打入冷宫。
在介推的保护下,重耳逃离冷宫,喘息未定,忽闻远处有人呼喊,惊恐万状,原来是狐僵、赵衰等追至,愿和公子患难与共。
在子推的提醒下,重耳一行周游列国,一路上乞讨。重耳等人因连日奔波,又无饮食,其情其景十分凄凉,重耳头枕狐僵大腿卧在地上,闭目昏睡,介推目睹难忍,毅然割股,熬作肉汤奉给公子。
介推将肉汤奉给公子,公子问其来历,介推以实言之,公子听后十分感动,挥泪曰:“汝之大德,吾何日能报之。”介子推恳切地说:“我不求任何报答,只愿您日后能做一位清明的国君”。
介推侍奉公子,白天服役,夜间读书,一日读至三更,掩卷托腮,思念母亲,不觉睡去,忽见一仙翁飘然而至,站立面前曰:“汝非俗人,不可眷恋尘世,久后得道,便随仙人至一青山绿水,野鹤烟露的仙境,指之”。曰:“此处可作修道之地”说毕而去。介推一觉而思及梦中情形,有归隐之意。
介子推去见齐桓公。子推恳切地说:“公子是晋国后裔,声望极高,将来必然能复国兴晋。”于是齐桓公派人迎接重耳一行,安排住处供给车马,送水送肉,招待十分周到。
来到齐国后,齐桓公选美女姜氏许配重耳,重耳沉湎美色,不思复国,介推等苦谏重耳以国事为重,不要贪图安乐。
齐桓公为了强化晋齐两国关系,把本家的一个美女齐姜嫁给重耳作夫人,重耳非常感激。从此重耳贪图安逸,整天厮守看齐姜,再也不想离开。
子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把狐偃几个叫上来到桑林深处,子推坦然表示:“重耳再这样下去,对返晋复国是没有好处的,我认为最好把公子哄到宋国去。”
子推等人的议事,让齐姜的几个仕女正在树上采桑圳,偷听了他们的谈话,回去后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齐姜。
子推独自找到齐姜,请求帮助,齐姜深明大义,当晚设宴把重耳灌得大醉,介子推将重耳抱上车,连夜出城。
行至半路,重耳醒来大怒,从魏武王手里夺过戈向狐偃刺去,介子推架住戈说:“此乃子推所为不关别人!”
子推一路上给重耳作战略分析,他告诉重耳晋怀公死后,晋怀公即位,晋国百姓怨声载道,晋国和邻国的关系十分紧张,英雄豪杰无不乐于创造一明君,复国大事定能成功。
介子推见重耳低头沿思,便提出当务之争是和邻国修好,前往曹、宋、楚国联盟,说服秦穆公借用秦兵复晋。
时隔不久,一行来到曹国,重耳复国心切,只住一夜,便赶到宋国,在介子推的督促下,重耳带领众臣昼夜不停又赶到楚国。
重耳一行告别宋国,来到楚国,楚成王隆重欢迎重耳,用招待国君的礼节招待他。一日,楚成王问重耳:“公子回到晋国怎样报答楚国呢?”子推机智地说:“如果托您的福,公子回国,一定会和楚国和睦相处,将来万一两国交战,重耳一定会下令退避三舍的”。
秦穆公热情接待重耳,还把女儿怀赢嫁给重耳。子推向秦穆公提出,借兵送重耳返晋,秦穆公亲自率兵车四百乘、护送重耳向东进发,直达黄河渡口。
越十九年重耳复国,行至黄河渡口,文公将船上旧物弃之河内,狐、衰等见状,认为文公喜新厌旧,之后被逐,辞别公子,介推在侧,鄙视狐偃等人贪天之功居为己有,羞与为伍。
公元前636年,重耳借助秦公援力,带领秦兵及介推挂帅,寺人披内应,里应外合攻进城池,返回即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重耳一行复国后,晋惠公的旧臣吕省、郤芮策划火烧王宫,杀害新君文公,吕、郤的阴谋,被寺人披揭露,介推配合秦军将吕、郤等人诱至秦城池杀死。
复国后,面对这些无耻之徒,子推感到气愤,又觉得可笑,和这些争名于朝夺利于市的相处已毫无意义。子推打定主意功成身退。子推神色坚毅地行进在去随地(今介休)的路上。母子抱头痛哭。乡邻等不胜感慨。
子推告诉母亲,重耳即位为国君这是天意。那儿个人认为这全是他们的功劳,像这样臣上把罪过说成正义,君上对奸滑的人封赏,互相蒙骗,我实在不愿意和他们相处。
介母试探儿子:“你何不也去请求一下君主?”子推回答:“效仿他们去做,罪过就更大了。”介母又试探说:“那让君主知道一下也行。”子推答道:“我身体都要隐去了,还要文饰干啥?”介母听后很高兴,夸奖子推有志气。
介推向母亲道歉,言及当年随公子流亡他国,未及辞别母亲,让母亲悬念心中十分难堪。介母曰:古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吾儿追随明君是得其主矣,今文公复国,汝是患难之臣,为国立功,千古不朽,吾死而暝目也。
介母告儿子曰:文公赏从亡,吾儿追随他十九年,曾割股啖君,功劳也不小,何不去求之,介推曰:文公复国乃天意,吾不敢贪天之功居为己有,介母听后点头称是。介推曰:吾儿有归隐之意,不知母亲意为如何,介母曰:如能这样,我与你一同归隐。
介推一日进城出售草鞋维持生计,忽见城门口张贴一文:“晋文公封赏,有功者讨封”过目后并未上朝讨封,以图富贵,将篮内草鞋施舍于众,匆忙回家。
晋文公大会群臣,论功行赏,尤其重赏那些患难与共的有功之臣。有的赏给城邑,有的赏给官爵,众人即拜谢恩。魏武子、司空季子也准备摊牌,连头顶也准备讨赏……
邻居解张是介推多年好友,听说晋文公封赏,特给介推报喜传讯,劝介推进宫封赏,介推曰:“文公得务此乃天意,吾不敢贪天之功居为己有”。
介推母子路上千辛万苦,一日沿石河滩往绵山而来,来到山下,一村庄名曰:“瓦瓮村”,介母路经风寒偶染微感在村上小住一宿。
母子二人速速赶路,来到张壁村,遇到阴雨连绵,夜宿古庙,三更时分,梦见殿门自开,走进一位白发仙公指路供食。话别,转身不见,二日天明供桌上放有供品满桌。
介母因路途艰苦跋涉,口渴难忍,告介推让其寻水解渴,介推寻思间忽听崖下水声叮叮,那是崖徒壁上出现石乳,原为绵山龙母所化,救助他母子,介推急忙取水奉给老母。
母子二人沿崖道,来至栖贤谷口,松风阵阵,崖谷幽幽,行至深处,忽然天昏地暗,日月隐形,骤雨将至,此间石壁忽开一洞穴,可容二人,他母子慌忙进入穴内避之。顿时云开日出,他母子出得洞来觉得身上轻松,原来是上天之意,试探介推归隐之意。栖贤谷有脱凡洞。脱胎换骨羽化成神。
晋文公看到《龙蚊歌》才想起了子推割股等往事,内疚之余,马上派人去请子推,连续几次,子推不肯相见。
晋文公率领文武随从来到绵山槐志村口。文公向农夫打听,农夫边走边说:“介子推不想荣耀显贵,我怎么能知道呢?”转身便走了。
子推得知晋文公上山寻找,便背母亲来到一个壁立不仞的地方隐蔽起来,介母说:“儿呀,这下子他们就寻不着了。”果然,晋文公找到这里,看看上下左右,头晕眼花,两腿哆嗦只好扭头走去。
母子二人沿山谷攀危岩,登临山腰,寻找安身之地,来至一悬崖下,翠柏苍松十分幽静,有巨石形似“鱼、龟”介推曰:此处风水极佳,更兼龟石高耸,即归也遂结屡而居。
晋文公带领随从人员,爬山来到绵山圪堆头,下马又问几个樵夫,打听介推母子,上山隐居之处。樵夫曰:“数日里,有一汉子背一老妇上了南天门……”,文公叹息。
介推母子达隐地,过起了结庐而居,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晋史乘》说《诗经》“逝将去汝,适彼乐郊;适彼乐郊,谁之永号”,这就是母子此时生活的写照。
介推母子隐居仙山宝地,一日风和日丽,满山春色,母子观景,观见文公带一班人马上山访贤,便背母到壁立万仞,高出云表、沟深有千尺,绝壁险道的地方隐藏起来。
文公寻介推不获,赵衰等进言,介推为人孝顺,何不举火焚山,逼其母子出来,文公然之,于是四方举火。
大火熄灭后,晋文公见子推母子相抱,烧死于一株大柳树下,面对焦木余烟,文公十分悲痛,命随从收集母子遗像,依山为墓,葬于山岭之上,此岭后称介公岭。
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时,一群白鸦飞烧烟火呜叫,还有的栖集在子推母子身边,使火不能接近,晋国人为纪念此事,专门建起了一座高台,叫做“恩烟台”。
晋文公二年(前635)晋文公下诏在绵山建造介公祠,造墓碑、石人、石鸟、牌楼。
晋文公元年晋文公抚摸烧焦的树木顿足哀号,后又命人砍下一块木头制成的木屐穿在脚下,唤喊:“足下啊,足下!”足下称呼由此而来。
晋文公二年春,文公来到介公墓前悼念,他惊奇地发现,那棵被烧死的柳树,又奇迹般地复活了,青青的柳枝,飘着嫩绿的柳丝。
晋文公回想起介推割股啖君时说的话:“只愿您做一位清明国君!”为此,文公又一次老泪纵横,把这棵柳树封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封为“清明节”。
为纪念介推,文公把绵山封为介推的祭田,并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同时下令,在介推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全国禁火,只许屹冷食,为寒食节。
介子推功不言禄,志在政治清明的风骨,震撼着文公的心灵,他全力整顿政治、发展生产,实行“通商宽农”的改革,优抚百姓,建立三军,使晋国国力强盛。
介子推功成隐退的高风亮节的精神,受到海内外人民的尊敬和怀念,评价:“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百姓纷纷建庙祭祀。
介子推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前来绵山瞻仰,写下了怀念介子推的词诗千篇。
北宋元丰元年,宋神宗敕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敕令文彦博将绵山建封侯亭,择日和诰封。
篇3:介子推的故事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由于遭到其父王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惶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这其中就有介子推。
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从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这就是历史上“割骨奉君”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重耳登上了晋国王位,史称晋文公。此时,他受到一帮大臣的曲意奉迎,一时间志得意满,大肆分封。介子推苦心规劝却无济于事,便作出了隐居绵山、独善其身的选择。晋文公知道后,急忙带着大臣们赶到绵山寻找,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影子。晋文公便命人放火烧山,只留下一条道路。一时间,风起火烈,大火绵延数百里。三天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母亲已葬身火海。悲痛之余,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蒙难的那个月,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
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寒食节。
后人对介子推敬仰,主要原因还在于他赤诚无私的爱国之情。相传介子推死前留下血衣、血诗,他用生命的代价告诫晋文公要“清明勤政复清明”。这是介子推赤子之心的真情告白,表达了古人的一种朴素情感。可见,对清明政治、清明社会的向往是每一代炎黄子孙心中不灭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中祭祖扫墓的活动,演变成为一个至忠至孝意识情感的载体,忠孝思想也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正是因为“忠”与“孝”等价值观的代代传承,中华民族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千百年来荣辱与共,不管遭受多少苦难,不管经历多少沧桑,中华儿女始终不离不弃,集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就是对祖国的至忠,对民族的大爱。发扬光大清明寒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价值理念是时代的需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
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生日,节日是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文化的标志,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缩影。阅历千载,春风化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传承民族的文化血脉,发扬光大清明寒食节的信仰追求和价值理念,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是为了今天,更是为了明天,让我们重温清明寒食文化,守住自己文化的根,打造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篇4:介子推的故事简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书信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书信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篇5: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自焚是大家熟悉的典故。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曾在文公流亡时,为饥饿中的文公割股献食。但文公归国后封赏群臣,却偏偏忘了这个为自己割肉的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辞官归隐山林。文公幡然醒悟,于是到山林中求介子推出来受封。但介子推已然被晋文公伤害,不愿接受文公的弥补。文公以烧山逼迫其出山,介子推仍然不出,最终烧死在山中。
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心怀歹意,企图谋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齐继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护着重耳离开晋国避难。有一天,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
介子推与众大臣忠心耿耿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当车子快进国都时,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过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县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当了国君,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禄,却忘了介子推。经有的大臣提醒,晋文公省悟过来,十分悔恨,觉得对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再当官,便携母一起到风景秀丽的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寒食。
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知道,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山访求。晋文公一行到了绵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晋文公要急于见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绵山,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
结果大火烧了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张破席子。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绵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他还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残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厅行走,呱嗒呱嗒地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
篇6: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 ,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 ,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 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 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 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女 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 善人。”
【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注释】
禄:俸禄
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缉私的人,这里指代一国的'国君
诬:荒谬,荒唐
怼:怨恨,不满
尤:责备,谴责
文: 装饰,美化
女:通“汝”,你
旌:表彰,发扬
【提示】:
这段文字尽管没有曲折生动的情节,但是通过人物的语言,人物的不同个性还是极其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因而,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尤其是介子推的性格,是学习这个语段的重点。对“天实置之”“上下相蒙”“是求显也”等几句话加以理解,也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
篇7:清明节传说故事
在我的家乡对清明节有这样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太子为了躲避祸害,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跟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太子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太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他吃了。十九年后,太子回国做了君主。就就是后来传说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向想起了旧事,心中有愧,晋文公亲自去请。可就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山里。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就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想让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第二年清明节这天,晋文公率众臣到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就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山踏青。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就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就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优习网,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篇8:清明节传说故事
在我的家乡对传统清明节有这样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太子为了躲避祸害,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跟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太子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太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他吃了。十九年后,太子回国做了君主。就是后来传说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向想起了旧事,心中有愧,晋文公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山里。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想让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第二年传统清明节这天,晋文公率众臣到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山踏青。
篇9:清明节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谚语
NO1、清明谷雨,寒死老鼠;小满立夏,寒死老郎爸。
NO2、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NO3、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NO4、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NO5、清明冷,好年景。
NO6、清明刮坟土,庄稼汉真受苦。
NO7、清明螺,抵只鹅。
NO8、清明要雨,谷雨要淋。
NO9、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NO10、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NO11、清明冷,好年景。
NO12、雨下清明节,天旱四五月。
NO13、清明雨渐增,天天好刮风。
NO14、清明要晴,谷雨要雨。
NO15、清明前挂金钱,清明后挂铜钱。
NO16、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NO17、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NO18、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NO19、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
NO20、清明下雨雨绵绵。
NO21、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NO22、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NO23、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NO24、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NO25、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NO26、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NO27、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NO28、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NO29、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
NO30、三月里来是清明,一场雨来一场风。
NO31、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
NO32、春雨落清明,明年好年景。
NO33、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NO34、清明暖,寒露寒。
NO35、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NO36、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NO37、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NO38、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NO39、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NO40、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
NO41、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NO42、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NO43、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NO44、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NO45、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NO46、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NO47、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NO48、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
NO49、清明有雨春苗壮,小满有雨麦头齐。
NO50、清明暖,寒露寒(湘)
NO51、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NO52、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
NO53、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NO54、水涨清明节,洪水涨一年。
NO55、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NO56、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NO57、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NO58、清明暖,寒露寒。
篇10:清明节传说故事
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清明节。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呢。
两千多年前,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国外。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东西,饿得头昏眼花,全身无力。随臣介子推偷偷个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的.吃完了,问:“这是哪来的肉?”介子推把真实情况告诉他。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我日后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与重心长的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主公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他念着介子推的好处,想封他做个大官。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做官,都一一回绝了。晋文公又亲自上门去请,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见大门紧锁。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到山里去了。
晋文公派人前去寻找。可是荒山野岭找一个人哪儿那么容易呀!有个大臣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晋文公同意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去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母亲坐在一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已经死了。晋文公见状,放声痛哭。当他派人来安葬介子推的时候,发现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将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并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去祭奠介子推。他们走到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之后,晋文公把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之后的一天定为传统清明节。
晋文公一直把晋文公的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安居乐业,对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介子推十分怀念。每逢传统清明节,大家都要举办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的,传统清明节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传统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要祭祀、扫墓。
★ 十二生肖传说故事
★ 春节的故事传说
清明节的传说:介子推的故事(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