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jad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探析中医内科胁痛的病因和诊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探析中医内科胁痛的病因和诊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探析中医内科胁痛的病因和诊断
探析中医内科胁痛的病因和诊断
摘要: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胁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关键词:胁痛 肋间神经痛 中医药研究 毒副作用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湿热、疫疠或寒湿之邪侵犯肝胆经脉,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少阳、厥阴经脉不畅而致肋痛。
2、情志内伤
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均可至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3、劳欲、劳倦过度
劳欲过度耗伤肝肾精血;劳倦伤脾、中焦运化水谷乏力,气血化生乏源;或久病体虚,精血俱亏、肝肾不足,脉络失养而致胁痛。
4、瘀血内积
外伤或强力负重,致胁肋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脉络而致胁痛;或黄疸、积聚等经久不愈,肝脾受伤,气机郁滞、瘀血内积,胁络塞滞而为胁痛。
5、痰浊郁火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或过食生冷,遏伤脾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气机郁滞,肝胆疏泄失司而致胁痛。痰浊阻于中焦,胆腑通降不能,胆汁排泄不畅,内郁而化热生火,湿浊热邪交蒸日久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而致胁肋剧痛。
二、病机
1、发病
浊实之邪阻滞胆道所致胁痛,起病多急,如感受外邪,外伤或砂石(虫体)所致胁痛,发病急骤且疼痛较重。因精血亏虚、胁络失养,或虚实中夹实所致胁痛,起病较缓,如劳欲过度,情志所伤者,发病缓慢而疼痛较轻。
2、病位
以肝胆二经为主,兼及脾胃、肾。
3、病性
有虚有实,或虚实并见。但疼痛在于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故临床以实证或虚实夹杂为多见。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浊邪为主;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或阴阳俱亏。
4、病势
病之初期多以气滞或湿热为多见,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灼伤阴津之变;或出现湿热化火、气津两伤,湿热未尽、肝肾阴亏、甚至湿痰瘀阻、脾肾不足之变。气血阴阳演化之中,由肝胆而及脾胃,进而及肝胃、脾肾。
5、病机转化
胁痛病机转化表现在邪实积聚与正气耗损两方面。邪实的积聚,一是由气及血,即肝气郁结日久不解,致肝郁气滞,进而可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肝血瘀阻,甚则形成癥积;一是由湿热蕴积肝胆,化火生毒,熏灼肝体,炼液为痰,致痰火毒瘀内蕴之胁痛重证;或湿热久羁,脏腑失和,湿浊痰毒内生,恋积于肝,进而致痰湿毒瘀迁延肝胆之杂证。正气耗损,即由实转虚之变。肝胆湿热、肝胆实火或肝郁化火,火热灼伤阴液,及肝血瘀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均可致肝阴亏虚;火热灼津耗气,或肝郁乘脾,日久可致脾气虚弱,肝阴亏耗,久竭肾精,致肝肾阴虚,又气阴两伤,或阴损及阳,则可成肝阳虚或肝脾肾阳虚之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凡以一侧以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即可诊为本病证。
二、鉴别诊断
1、胃脘痛
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痛时可牵连胁背,尤其是肝气犯胃证的胃脘痛,发作时常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常兼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差嘈杂,嗳气或吐酸,或吐清水,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可予以鉴别。
2、胸痹心痛
胸部闷痛为主,时可牵及胁背,其疼痛性质及部位与胁痛不同,胸痹心痛一般以前胸、心前区为主,疼痛为刺痛薄嘴唇主榨样痛,多伴有胸部憋闷、呼吸欠畅,且一般呈发作性,严重者胸痛持续时间较长,胸痛彻背,短气喘息,肢冷汗出,面色苍白彧地紫,唇紫,手足青至节,与胁痛不难鉴别。
3、悬饮
悬饮为饮停胸胁之病证,以饮邪停聚之一侧或双侧胸胁肋胀痛为主,疼痛一般持续不解,且于呼吸、咳唾、转侧时加重,并见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症候,与
胁痛迥异。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和内伤胁痛
外感胁痛,起病较急,大多为湿热病邪侵犯肝胆,临床多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且多同时并见恶心、呕吐或黄疸等症状,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浮数或弦数。内伤胁痛,起病较缓,无发热,恶寒等表证出现,多由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或肝阴不足等引起。
2、辨胁痛性质
胁痛病性有虚有实。若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时痛时止,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多属肝郁气滞,气阻络痹所致;若胁痛以刺痛为主,部位固定,入夜痛甚,或因跌仆闪挫所致者,为胁络受损,瘀血停着,若胁下可氧及癥块,触之坚硬者,多为气滞血瘀,瘀滞积久不散所致;若胁痛重着,痛有定处,触痛明显,伴口苦心烦,胸闷恶心,发热烦躁,或目身小便发黄,为湿热着蕴肝胆所致;若右胁痛如绞,痛彻肩背,或伴黄疸、发热或呕吐蛔虫,多为砂石或蛔虫阻滞胆道,病属湿热;若出现胁肋掣痛,心急烦躁,口苦,尿黄,则为气郁化火;若胸胁胀痛,右胁痞肿,纳差,舌淡,苔白滑,脉弦迟,则为肝郁夹寒;若胁肋隐痛,心烦口干,伴头晕目眩,舌红少苔,则病属阴血亏损;若胁痛隐隐,但绵绵不绝,疲劳后可使疼痛加重,按之反较舒适,多属血不养肝,络脉失养所致;若胁肋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畏寒肢冷,舌淡苔白,则属阳虚,肝络失养。
3、辨胁痛病位
肝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胁痛之病位主要在肝胆,但常与脾胃和肾有关。胸胁疼痛,不论一侧、两侧,呈胀痛、刺痛,或灼痛、坠痛、隐痛,或痛如刀割,痛彻肩背,位均居肝胆二经;但若胁痛伴嗳气频作,恶心呕吐,胃脘胀闷则为肝气犯胃,病位在肝胃;胁痛若伴肠鸣,腹胀,便溏泄泻,为肝逆乘脾,位在肝脾;若胁痛牵引腰背,呈坠痛、隐痛,悠悠不休,遇劳而发,则由肝及肾,位在肝肾。
二、治疗原则
胁痛的基本治则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脏腑功能。对实证胁痛,据邪之不同而予或利湿解毒清热,或理气活血,祛瘀通络等祛除邪气法之主,则经络得以通畅。对虚证者,以扶正为主,阴阳气血俱充,阴平阳秘,气血调达,经络自得荣养。虚实并见者,据虚实之轻重、缓急,补泻兼施,或以补为主,补中有通,或以通为主,通中兼补。
【参考文献】
1张瑞祥,刘香琴;胁痛用白芍辨析[J];吉林中医药;1994年02期
2王芳;胁痛辨治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02期
3滕阁训;胁痛治验二则[J];中国民间疗法;02期
篇2:中医内科的炎症诊断
摘要:炎症是临床中常见的多发病症,虽然在古代医学中没有提到炎症一词,但是根据现代医学中炎症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情况,中医内科有很多疾病都有炎症的存在和表现。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引起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导致疾病的病因有多种多样,在诊断上讲究望闻问切,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三: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骨干课程。
关键词:中医内科炎症诊断原理标准改进
中医是我国国粹,但是随着世界文化不断融合的大趋势发展,中医文化越来越缺失,西医因其快捷方便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在治疗上,现代医学首选抗生家进行抗菌消炎、退热消肿等对症疗法,祖国医学则注重统一整体观念,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调整气血关系。
根据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的不同而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在治疗中应取长补短互相结合,在疾病的急性期,进行适当的西医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使病悄趋于稳定。
1中医内科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
而望、闻、问、切四诊,是认证识病的主要方法。
1.1中医内科诊断学的原理。
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大都蕴藏于内,仅望其外部的神色,听其声音,嗅其气味,切其脉候,问其所苦,而没有直接察病变的所在,为什么能判断出其病的本质呢?其原理就在于“从外知内”亦即“司外揣内”。
“视其外应,测知其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这是前人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
我国先秦的`科学家很早就发现,许多事物的表里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确定性联系。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发生一定联系,如果不能直接认识某一事物,可以通过研究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间接地把握或推知这一事物。
同样,机体外部的表征与体内的生理功能必然有着相应关系。
通过体外的表征,一定可以把握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
脏腑受邪发生病理变化必然会表现在外。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定的、相应的外在病形,即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
1.2中医诊断学的原则。
1.2.1审察内外,整体察病。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与外在体表、四肢、五官是统一的;而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人体一理发生病变,局部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病变也可反映于某一局部。
同时,疾病的发展也与气候及外在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在诊察疾病时,首先要把患者的局病看成是患者整体的病变,既要审察其外,又要审察其内,还要把患者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1.2.2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辩证求因,就是在审察内外以及整体察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一系列的具体表现,加以分析综合,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从而审因论治。
1.2.3四诊合参,从病辨证。
从病辨证,是通过四诊合参,在确诊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别两个方面。
这里,要弄清病(病名)、证(证候)、症(症状)三者的概念与关系。
病是对病症的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规律的概括。
而证,即证候,则是对病变发展某一阶段病人所表现出一系列症状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所得出的有关病因、病性、病位等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概括。
篇3:中医内科的炎症诊断
3.1中医内科炎症诊断的不足。
中医是自古发展以来博大精深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所以目前为止不可能用仪器代替人工,现代医学先进的技术使更多人倾向于西医而非中医,所以造就了中医人才的短缺,而且中医诊断虽然准确安全,能达到治本的疗效,但是所需时间长,治疗时间也较长,不如现代医学的快捷方便,以至于造成了客源的流失。
3.2中医内科炎症诊断的改进。
内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
它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
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以内科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发展也成为必然趋势,我们应该保持中医特色,改进中医教学。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实践出真知,学再多的课本知识也不如亲身体验一次来的印象深刻,让学生随师抄药方是一个很好地接触实诊的方法,学生在长期抄药方的过程通过耳濡目染,对四诊方法的运用也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理论知识也实践相结合这样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深奥理论不致有艰涩难懂之感,而且有事半功倍之效。
4总结
中医诊断是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其他很多医学的基础,是不可代替的,所以中医诊断也应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使其保留特色充分发挥优势,使中医队伍不断壮大,使诊断更加准确快速。
参考文献
[1]原晓洪.炎症与中医内科[J].江西中医药.21010.05
[2]陈国庆.关于中医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的意见[J].吉林中医药.1985.08
篇4:中医内科的炎症诊断
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根据不同的病症,诊断不同。
2.1诊断依据。
根据主要外在临床症状表现确定证候分类。
例如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①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②恶寒发热,无汗、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③四时皆有,以春冬为多见。
④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者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证候分类。
根据外在症状确定了证候分类再对症下药。
证候分类也是根据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分类,例如感冒分为,①风寒束表: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
②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③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根据治愈情况分为痊愈、好转、未愈。
篇5:中医内科疑难急危症诊断论文
论及我国的传统医学,那可是不胜枚举。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经典的医学著作《内经》,这里面就涉及到很多急危症的诊疗:曰精气乃绝着,就是指人已濒临死亡,于是说灵枢通天;曰阴阳皆脱者,就是指阳之太盛和阴之太虚者,也会暴死不知人也;及至东汉末年,又有名医张仲景写出了《伤寒杂病论》,里面对当时许多急危症该做如何诊断做了精辟的论述;遂至唐代,又一名医孙思邈著就了《备急千金要》,只看题目就知晓是针对危急症状患者而言的;在此基础上,同代的王焘也出著了《外台秘要》,这里面对前人对疑难急危症患者的诊疗做了归类,总结,形似于现代的医学综述;看了《大宋提刑官》的人都会认识一个叫做宋慈的,就是宋代的他,写出了法医专著《洗冤录》,这是一部对治急性中毒有价值的医书。据说曾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而流传世界,影响巨大。
2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分析
什么是辨证?辨证就是通过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而进行的分析辨别。看它属于哪一种症候,定出症候之后,我们对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 中医内科论文范文
★ 中医内科实习心得
★ 诊断报告
★ 内科 病例范文
探析中医内科胁痛的病因和诊断(推荐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