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画地教子故事

时间:2024-06-30 03:39:11 作者:爱情乞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爱情乞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欧阳修画地教子故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欧阳修画地教子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篇1:欧阳修画地教子故事

欧阳修画地教子故事

成语来源

出处:「欧阳修传」宋欧阳修幼时,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读书。唐柳仲郢幼嗜学,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抑思善相夫者,何必尽识鹿车鸿案?善教子者,岂皆熟记画荻和丸?”

现代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书:写 或:有时

故事介绍

宋欧阳修早岁丧父﹐母郑氏督教甚严﹐家贫无纸笔﹐尝以荻画地教子。事见殴阳修《泷冈阡表》。后因以“欧母”为称颂贤母之词。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身上。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今江西永丰)来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些许照顾。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郑氏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他对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不断地将他父亲为官的事绩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 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她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篇2:画地学书 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注释

母郑:母亲郑氏

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

诲:教导,训导

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

辄(zhé):立即,就

冠:指成人

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声:声誉

及:到……的时候

天资刚劲:生性刚直

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

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复多次

篇3:古代名人故事:欧阳修以地为纸

古代名人故事:欧阳修以地为纸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从小就没了父亲,他的`母亲带着他艰难地过生活。他小时候看到别的孩子去学堂学习,就非常羡慕。有一天,他问他的母亲:“妈妈,我什么时候可以上学啊?”

妈妈听了很高兴,但是也很伤心,因为家里没有什么钱来交学费,怎么让小欧阳修去学堂学习啊?

“孩子,你等一等吧,你还太小,等过几年吧。”

“好吧。”欧阳修有些失望,他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去上学啊,听了母亲的话,他静静地走到一边不说话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欧阳修又问母亲:“妈妈,我现在可以去上学了吗?”

母亲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怎么办?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啊!妈妈内疚地对欧阳修说:“我们交不起学费啊,怎么办?这样吧,妈妈教你写字好了。”

“好啊,”欧阳修懂事地说,“妈妈教我,一定比学堂里的老师还要好。我一定好好学习。”

于是,妈妈开始每天教欧阳修学写字,家里又得多花一些钱买毛笔、纸还有墨,妈妈很为难,有时候就背着欧阳修暗暗地流泪,可是,这可躲不过欧阳修的一双眼睛。有一天,欧阳修一天都没有学习,而且还不在家里,妈妈很奇怪,这个孩子跑到哪里去了?天都黑了,妈妈就外出找他。

妈妈走到池塘边的时候,看到欧阳修正在池塘的地上蹲着,正在专心地干什么。妈妈很奇怪,这个孩子在干什么啊,这么认真?她没有喊欧阳修,而是悄悄地走到了他的后面,原来,欧阳修正在用芦苇秆子在地上练字呢!

妈妈很感动,这是个多么热爱学习而且懂事的孩子啊!欧阳修发现了妈妈站在身后,兴奋地对妈妈说:“我今天学会了好几个字,而且您看,我发明了这种芦苇笔,以后就不用再花钱买纸和笔了。”

后来,欧阳修一直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文学家、政治家。

篇4:画地学书全文翻译 欧阳修

画地学书全文翻译 欧阳修

画地学书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注释

母郑:母亲郑氏

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

诲:教导,训导

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

辄(zhé):立即,就

冠:指成人

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声:声誉

及:到……的时候

天资刚劲:生性刚直

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

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复多次。

文化常识

冠。“冠”在我国古代是指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起初,发冠是套在束起的发鬓上的一个罩子,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美观的需要,样式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了汉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及冠,指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戴上成年人戴的帽子,表示已经成年。《礼记·曲礼上》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知识扩展:【阅读训练】

1、解释:

①诲:教导,训导 ②书:写字

③辄:立即,就 ④及:到……时候

⑤虽:即使

2、翻译:

①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欧阳修)幼年时天资聪明,悟性过人,读过的书当即就能背诵。

②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即使)被多次贬官放逐,他的志向也没有改变。

3、从上文看,欧阳修为什么最终能成为品格超群的大文学家?

母亲的亲自教诲,加上天资聪明,以及自身的勤勉好学。

古代教子故事

关于王羲之教子的国学经典故事

教子心得

故事画教学反思

关于爱的故事:温柔的爱,温柔地爱

家长教子工作总结

教子模范事迹材料

教子经验心得体会

教子心得征文

教子标兵事迹材料

欧阳修画地教子故事(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欧阳修画地教子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