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snev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及典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及典故,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 目录
篇1: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及典故
毛遂自荐的主人公
毛遂 ( 公元前285年- 公元前228年),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鸡泽县毛官营村人[1] ,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
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毛遂墓墓冢高大,被永年列为“平干八景”之一,称之为“毛遂高峰”。 由政府拨款重新修砌了墓冢,竖起“毛遂之墓”的新墓碑。11月,经中国毛氏研究会最终认定,毛遂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世祖。
中国毛氏研究会会长毛炳汉诗曰:“鸡泽毛遂一荐名,毛亨毛苌传诗经;后人数迁到韶山,孕育伟人毛泽东”。
毛遂自荐的典故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没有先生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
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毛遂怎么死的
关于毛遂是怎么死的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最多的是关于毛遂自刎的说法,我们无从考证是不是事实,只希望还历史人物一个真相。
因为毛遂帮助平原君成功说服楚王派兵救赵,造成了楚国与赵国联合抗秦的场面,打败了秦军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强秦的发展,对他势力扩张和军事实力都有一定的削减作用。
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燕军派大军侵犯赵国,平原君想起了毛遂在军事上的远见卓识,这一次他就派毛遂上前线抗敌,但是他错误的估计了毛遂的实力,毛遂只是外交达人,真正让他上战场带兵打仗,这可不是他的强项,更别说统帅部队,作为大将军上前线抗敌了。
结果当然是赵军在毛遂的带领下,被敌军大败,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将领们都觉得特憋屈,而且也始终弄不明白,究竟自己为什么输了,想到毛遂去年光辉的表现,谁也想不到在带兵打仗上,毛遂就像是刚入伍的新兵。
毛遂知道自己犯了大错,这一战的失败不仅断送了赵国的大好前景,本来发展正旺的势头也给浇了一盆冷水,回想起过去自己的伟大,毛遂觉得抬不起头,他把战争的失败原因全部归到自己头上,越来越来越自责,心里承受能力不强的毛遂,最终决定自刎来结束自己的生涯。
短短一年毛遂但从人生的巅峰落马,最后落得姓名不保的境地,要是毛遂能正视自己的功绩,主动承认自己在带兵打仗上实力的不足,或许就不会变成这样的下场。
毛遂为何最终自杀身亡
春秋时,毛遂在平原君赵胜那里做了三年食客,默默无闻。当时秦国围住了邯郸,赵国希望楚国出兵相救,平原君受命前去沟通。平原君想从自己庞大的食客里挑选二十人陪同自己前往,可挑来挑去,只挑了19个人。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经过一番细致的考察,平原君接纳了毛遂。毛遂果然不辱使命,凭自己的机智和无人能敌的辩才说服楚王与赵结盟,共同抗秦。毛遂因此名闻天下。
假若“毛遂自荐”的故事只停留在这个地方,它无疑是非常美好的,让人心生温暖,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故事还有我们不愿看到的另一半。
毛遂自荐后不久,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元气大伤之际,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派谁挂帅迎敌呢?赵王立即想到了刚刚立下奇功的毛遂。得知此事,毛遂急如星火地跑到赵王那里,请求赵王不要任命自己做统帅。毛遂说: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能做马前卒,但绝对做不了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然而,不管毛遂如何推辞,赵王执意任命他为统帅。毛遂虽然身先士卒、殚精竭虑,他统领的军队还是被燕军打得落花流水。战事惨败,毛遂觉得没有脸面再见赵人,于是避开众人,到山林里拔剑自刎。
毛遂的悲剧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并不想获取高官厚禄;他有自知之明,即懂得“自惭”,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真正应该对毛遂的人生悲剧负责的是赵王,具体地说,是赵王的不知“自惭”。
赵王的失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不晓得知人善用。毛遂有雄辩的口才,有说服别人干某件事的机智,派这样的人去做外交工作,无疑是非常恰当的。但统领一支军队,除了口才之外,还得熟悉对方的军事实力,懂得形形色色的兵法。但赵王不这样想,他以为一个人能够做好一件事,他就能够做好不搭界的其他的事。结果,把毛遂派到了他不适应、也不感兴趣的岗位上。第二,他不知道广选天下贤才。以赵国之大,选一个比毛遂更适合做军事统帅的人肯定是不难的,但赵王只相信身边人,只愿意重用身边人,这样就造成一种尴尬:能够担当大任的人,赵王的眼睛里没有他;赵王最信任的人,恰恰是不能担当大任的。第三,他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在赵王刚有提拔毛遂为统帅的意图时,毛遂就诚恳地说明了自己的不足,希望赵王另选贤明。如果赵王不是那么刚愎自用,盲目相信个人的判断,而是像毛遂一样能够“自惭”,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他完全有机会换上一位合适的军事统帅,避免后来出现的悲惨结局。
篇2:七擒七纵主人公是谁及典故
七擒七纵主人公是谁
诸葛亮(181—234)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琅琊阳都( 今山东沂南南) 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 今湖北襄阳西) 。留心世事, 被称为 “ 卧龙” 。建安十二年( 207 年), 刘备三顾茅庐。
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 今湖南、湖北) 、益( 今四川、重庆) 两州, 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 联合孙权对抗曹操, 统一全国的建议, 即所谓 “ 隆中对” 。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后刘备根据其策略, 联孙攻曹。
取得 “ 赤壁之战” 的胜利, 并占领荆益, 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 他劝刘备称帝, 任丞相。建兴元年( 223 年) , 刘禅继位, 他被封为武乡侯, 领益州牧。
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当政期间, 励精图治赏罚严明, 推行屯田政策, 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
建兴十二年(235 年) 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葬定军山( 今陕西勉县西南) 。谥为 “ 忠武侯” 。相传曾经革新连弩, 能同时发射十支箭, 又制造 “ 木牛流马” , 有利于山地运输。著有 《 诸葛亮集 》。
七擒七纵典故
1.锦带山小路设伏,魏延生擒孟获
2.泸水逼反董荼那、阿会喃,二人反叛擒孟获
3.孟优使诈降计,被识破,孟获偷营被马岱擒
4.西洱河孔明诈退诱孟获,孟获落陷阱被擒
5.秃龙洞杨锋内应擒孟获
6.银坑洞假兽破真兽,带来洞主使诈降计,识破被擒
7.盘蛇谷火计破藤甲,马岱生擒孟获
七擒七纵的成语典故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
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
诸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所以我被打败了,现在
篇3:开卷有益主人公是谁典故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9),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
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
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赵光义在位共,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篇4:举案齐眉的典故主人公是谁
于是梁鸿听到这件事情后就向她下娉礼求婚,她要求父母准备好布衣,草鞋,纺织用的筐缉绩这些用具,出嫁时她精心打扮后进门,却七天都未被搭理,她去问梁鸿这个举动的'原因,得知梁鸿想要朴实勤俭的伴侣,妻子答道:“我这么做就是要考察你的节操而已。我也是有那能隐居深山的服饰。”
而后,梁鸿每天回家,妻子为他准备饭菜吃食,在梁鸿跟前从不仰视,总是把装满食物的托盘高举到眉毛处,恭敬的侍奉梁鸿。
举案齐眉这个汉语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夫妻互敬互爱,表示尊敬。举案齐眉的近义词成语有相敬如宾、夫唱妇随、琴瑟甚笃、琴瑟和鸣等等。
篇5:竭尽全力的典故主人公是谁
曹操问他如何治邺,杨沛回答道:“我一定竭尽心力,大力宣传法纪,使人人遵纪守法。”
竭尽全力的`近义词有声嘶力竭、尽心竭力等等,它的反义词成语是养精蓄锐。
篇6:指鹿为马的主人公是谁典故是什么
赵高介绍:
赵高(?-前2),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篇7:惊弓之鸟的主人公是谁及典故
惊弓之鸟的主人公是谁
更羸,战国时期著名的射箭能手
惊弓之鸟的典故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léi)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
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及典故(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