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与壮族山歌文化

时间:2024-08-02 03:36:34 作者:hcdnsc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hcdnsc”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刘三姐与壮族山歌文化,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刘三姐与壮族山歌文化,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刘三姐与壮族山歌文化

刘三姐与壮族山歌文化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勤劳勇敢的壮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辽阔而又多情的广西红土地上.壮乡地处岭南西部,地形奇特,山清水秀,自然景观十分秀丽.自古以来,壮族就是一个酷爱歌唱的民族.壮族民歌的.触角插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用歌问路访寨,用歌迎宾接客,用歌寻偶择配……壮族人从咿呀学语就开始用山歌传情达意,高兴时唱,忧愁时唱,人多时唱,独自一人时也唱.著名舞蹈家戴爱莲所说:“壮族人见面不说话,而是用歌唱,这的确是一种很高的文明.”

作 者:牛永勤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刊 名:中国教师 英文刊名:TEACHER'S JOURNAL 年,卷(期):2005 “”(1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刘三姐传人”以山歌为资本变身老板

“山歌以前是壮族青年用来传情示爱的方式,如今却成了我开公司闯荡市场的‘资本’,”广西最年轻的四星级山歌王潘红梅说道。

潘红梅是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市人,今年三十五岁。这位漂亮的壮族女歌王,二十九岁便勇摘广西四星级“歌王”称号,被誉为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人。

“我大学毕业后当过老师,后来到旅行社当导游,开始用山歌介绍壮族风情。妙趣横生的壮族山歌,充满了野性和智慧,它就像这里的秀丽山水一样很受游客欢迎。”潘红梅说。

经过几年的打拼,以山歌为“资本”的潘红梅,身份已从旅行社导游员变成一家资产超百万的旅游公司总经理。很多来广西宜州的游客登上潘红梅经营的游船,听着她的山歌一路漂流,如同倾听当年刘三姐放歌山水间一样。

潘红梅的家在广西宜州市下枧河边,传说中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即坐落在美丽的下枧河畔。从古至今,在河边对唱山歌,是当地农民劳动之余传统的消遣方式。随着壮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山歌也被注入市场经济的内涵,如今广西宜州市的农民唱山歌是以歌为媒,吸引海内外的游客来欣赏这里的奇山秀水和壮民族的优秀文化,

自古以来,“歌王”在壮族地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可以不种地,而靠教授山歌技巧谋生。但戴上“歌王”桂冠的潘红梅,却不甘心承袭父辈们的谋生方式,她以山歌为资本,一步步打拼,最终摘取“歌王”桂冠。由于拥有歌王的美称,年轻漂亮的潘红梅很快在宜州市下枧河风景区打拼出一片天地,成立了一家旅行社。名称远扬之后,潘红梅组建了广西宜州市歌源文化旅游公司,并将下枧河畔的一座小村庄打造成民族风情旅游景区,成了当地一名“大老板”。

“以前,壮族人的竞争意识只体现在山歌比赛里,大多数农民自给自足,安于现状。如今,市场经济大潮涌进下枧河,我们必须学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山歌成为了我们开发旅游业的品牌。”潘说道。

以山歌为资本闯开市场的潘红梅,没有忘记致力于传承发展山歌文化。在她经营的旅游景点里,她聘请了一对姊妹歌王和十多个漂亮英俊的男女青年。让这对姊妹歌王负责教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唱山歌,并组成一个山歌演唱表演队,专门向游客表演山歌演唱,将发展旅游和传承壮民族山歌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随着宜州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段改善,宜州的的山水风光吸引了接踵而至的旅游者,越来越多的游客成了潘红梅的“歌迷”,游客来了又走了,山歌也将潘红梅的资本越滚越大。

有趣的是,管辖宜州市的河池市市长杨才寿也成了潘红梅的“歌迷”。他外出招商时,有时就用唱山歌的方式介绍本市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他说:“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山歌是我们独特的品牌,是我们对外招商的‘资本’”。(蒋雪林)

信息来源:慧聪网

篇3:试论刘三姐文化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试论刘三姐文化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刘三姐文化的生成机制、传承和发展的条件离不开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制度和文化融合这四者整合而成的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党的'正确文艺政策指导下,我们应充分利用广西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优势,努力构建和谐的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促进刘三姐文化的发展.

作 者:蓝利萍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中文系,广西,宜州,546300 刊 名:河池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CH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9(6) 分类号:G02 关键词:刘三姐   文化生态环境   构建   和谐   发展  

篇4:论刘三姐文化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

论刘三姐文化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

刘三姐文化是广西的特色文化,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面对其进行开发首先要搞清楚其内涵,否则就是无的`放矢,胡乱开发,影响到开发的规模及成效.本文尝试从论述刘三姐文化资源内涵,分析刘三姐文化资源旅游开发遇到的难题,对如何开发刮三姐文化资源等问题作一个探讨.

作 者:谢铭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刊 名:学理论 英文刊名:THEORY LEARNING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05 关键词:河池市   刘三姐   文化资源   旅游开发  

篇5:鱼峰山与刘三姐的传说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

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

这一首流传在柳州的民间歌谣,不但真实地反映了柳州山歌的源远流长和它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也是刘三姐与鱼峰山历史渊源的写照。鱼峰山和小龙潭,相传是刘三姐传歌和成仙的地方。现山上尚有对歌坪、三姐岩、麻篮石等遗址。脍炙人口的刘三姐山歌,是从这里发祥的。

相传唐代,在罗城与宜山交界和的天洞之滨,有个美丽的小山村。村中有一位叫刘三姐的壮族姑娘,她自幼交母双亡,靠哥刘二抚养,史妹二人以打柴、捕鱼为生,相依为命。三姐不但勤劳聪明,纺纱织布是众人夸赞的巧手,而且长得宛如出水芙蓉一般,容貌绝伦。尤其擅长唱山歌,她的山歌闻名遐尔,故远近歌手经常聚集其村,争相与她对歌、学歌。

刘三姐常用山歌唱出穷人的心声和不平,故而触犯了土豪劣绅的利益。当地财主莫怀仁贪其美貌,欲占为妾,遭到她的拒绝和奚落,便怀恨在心。莫企图禁歌,又被刘三姐用山歌驳得理屈词穷,又请来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又被刘三姐等弄得丑态百出,大败而归。莫怀仁恼羞成怒,不惜耗费家财去勾结官府,咬牙切齿把刘三姐置于死地而后快。为免遭毒手,三姐偕同哥哥在众乡亲的帮助下,趁天黑乘竹筏,顺流沿天河直下龙江后入柳江,辗转来到柳州,在小龙潭村边的立鱼峰东麓小岩洞居住。

据说来到柳州以后,三姐那忠厚老实的哥哥刘二心有余悸,怕三姐又唱歌再招惹事非,便想方设法来阻止。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个办法,从河边捡回一块又圆又厚的鹅卵石丢给三姐,说:“三妹,用你的手帕角在石头中间钻个洞,把手帕穿过去!若穿不过去就不准你出去唱歌!”接着铁青着脸一字一顿地补充道:“为兄说一不二,绝无戏言。”

先还是甜甜微笑的三姐,看着哥哥的满脸愠色,哪里还敢像往常那样据理争辩,拾起丢在面前的石头,暗忖道:“我又不是神仙,手帕角怎能穿得过去?”她下意识地试穿,并唱道:哥发癫,拿块石头给妹穿;软布穿石怎得过?除非凡妹变神仙!

“管你是凡人也好,神仙也好,为兄一言既出,绝不更改!”哥哥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心想:这一招够绝了吧,还难不倒你?

谁料三姐凄切婉转的歌声直上霄汉,传到了天宫七仙女的耳里。七仙女非常感动,恐三姐从此歌断失传,于是施展法术,从发上取下一根头发簪甩袖向凡间刘三姐手中的石块射去,不偏不歪,把石头穿了一个圆圆的洞。三姐无意中见手帕穿过石头,心中暗喜,张开甜润的嗓子:

哎……穿呀穿,柔能克刚好心欢,

歌似滔滔柳江水,源远流长永不断!

从此,刘三姐的歌声又萦回鱼峰山顶、树梢,慕名来学歌的对歌的连续不断。后来,三姐在柳州的踪迹被莫怀仁侦知。他又用重金买通官府,派出众多官兵将立鱼峰团团围住,来势汹汹,要捉杀三姐。小龙潭村及附近的乡亲闻讯,手执锄头棍棒纷纷赶来,为救三姐而与官兵搏斗。三姐不忍心使乡亲流血和受牵连,毅然人山上跳入小龙潭中……

正当刘三姐纵身一跳的时候,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随着一道红光,一条金色的大鲤鱼从小龙潭中冲出,把三姐驮住,飞上云霄。刘三姐就这样骑着鱼上天,到天宫成了歌仙。而她的山歌,人们仍世代传唱着。为纪念她在柳州传唱的功绩,人们在立鱼峰的三姐岩里,塑了一尊她的石像,一直供奉。

三姐散文

壮族三月三的传说故事简短

壮族三月三节日作文450

壮族三月三的传说故事

壮族节日

壮族的节日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郭姐散文

郝姐美文

《桃姐》观后感

刘三姐与壮族山歌文化(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刘三姐与壮族山歌文化,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