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翠微山撒手小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韩愈《答李翊书》读后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韩愈《答李翊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韩愈《答李翊书》读后感
最近读韩愈的《答李翊书》,感慨良多。
文学史上提到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韩愈的文学思想,但我觉得,从人生修养的角度来看,这篇宏文也值得后人好好琢磨。
韩愈在这篇写给李翊的信中,高扬儒家崇古思想的旗帜,要求青年儒生能够把学习的目标确定为“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刻苦钻研,不求速成,“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有别于后世一些文人,韩愈的崇古不是泥古,而是法古,所以他在追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重点强调了自己在研读古籍时“惟陈言之务去”、致力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的精细工夫。更为可贵的是,他指出自己在学问上已达到很高境界(“浩乎其沛然”)后,仍不废怀疑精神,“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最终得到淳一的道学。治学与修身从孔孟以来就是二而一的问题,治学就是自觉修身,修身就是涵养学问,孟子说“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这个意思。韩愈也说,学问之道“不可以不养”,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养到老。“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经过这样一番涵养工夫,就可以成为一位有道君子。孔子说过:“君子不器。”有道君子并不刻意追求闻达,而是“处心有道,行己有方”,达可以兼济天下,造福黎民;穷可以垂诸文章,嘉惠后学。“如是者,其亦足以乐乎?其无足乐乎?”
一个人学习古人、专心修身往往要失去一些现实的利益,让别人看来这似乎是很大的损失,(“志乎古必遗乎今”)但是,这个问题从来都不是别人能作出回答的。因为,一位真正的有道君子有自己的追求,所以能自得其乐,要是在乎普通人的价值判断,他又算什么君子呢?因此“如是者,其亦足以乐乎?其无足乐乎?”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答案。
韩愈一生,命途多舛。他幼年失怙,由兄嫂养大成人。虽然好学深思,却屡试不第。后来好不容易获得功名,却又因直言进谏多次被贬。面对命运的不公,他依然钻研道学,不改其乐,最终成为一代大家。这篇《答李翊书》可以说是韩愈的一份人生自白,从中可以窥见他的伟大人格。
读着这篇文章,我仿佛看见在遥远的古代,一位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在儒家文献里孜孜以求,追寻着人生的意义,在命运的歧路上,渐渐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归依。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在今后的一生中秉持这些深邃的道德,正道直行,把它发扬光大。
当他作出这样的决定的时候,同时也把自己放到了绵延中国古代历史数千年的道统里,因此,从他的人生里我们隐约看见了中国古代文明坚强挺拔的脊梁。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个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交流过分发达、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逐渐分离的时代,我们反而不能接上我们伟大的先人那富有生机的神经。我们也许有太多可以学习的东西,但我想,属于信仰的'知识,从来都只有一种。我们自然不必像韩愈那样去皓首穷经,但我们不能不像他所说的那样去寻找一种达到心灵平静的哲学。一次次读着那些因为过度贪婪而迷失了自己的人的忏悔,我常常生出深深的怜悯,很多人说,这些人失去了自我约束能力,我觉得,他们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力。
在我看来,只有一种学习,那就是人格的学习,任何知识如不能有益于人格的增进,那就不是好的知识,这也正是韩愈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的方法。
附
篇2:韩愈《答李翊书》读后感
韩 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篇3:答李翊书 韩愈
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①。李生足下②: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③,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⑤,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⑥。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⑦。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⑧,戛戛乎其难哉⑨!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⑩。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耶?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注释】
①白:告诉。
②足下:对对方的尊称。
③抑:可是。
④蕲(qí):通“祈”,希望。
⑤俟:等待。
⑥晔:明亮。
⑦蔼如:言辞平和亲切。
⑧陈言:陈旧的观点和言辞。务:务必,一定。
⑨戛戛:龃龉的样子。
⑩汩汩然:水流很通畅发出的声音,在此指文思如泉涌。
距:通“拒”。
肆:恣意,放纵。
亟(qì)称:屡次称赞。
翻译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翊足下:你的来信文辞很好,而且请教问题的态度多么谦虚恭敬。能象这样,谁不想把那道理告诉你呢?道德的归真为期不会久了,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户和围墙但尚未登入堂室”的人,哪里能够知道是对还是错呢?虽然如此,还是不可不同你谈谈这方面的道理。
你所说的“立言”这句话,是对的;你写的文章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非常符合而且相接近。然而不知道你的志向,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所取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呢?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来就超过了别人而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势利所诱惑,应该培育果树的根茎来等待它结果,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油脂多而好的油灯,火光才明亮。具有仁义之道的人,他的言语和和顺顺。
不过又有感到为难之处。我所写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达到没有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虽然如此,学习“古之立言者”已经二十多年了。起初,不是夏、商、周三代和两汉的书我不敢看,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铭记于心。坐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时仿佛丢失了什么,有时样子庄重若有所思,有时模糊不清迷迷惑惑。当自己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力求革除陈词滥调,戛戛然困难极了!文章被人看,我不在乎别人的非难讥笑。象这样过了不少年头,还是不改变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然后才能识别古书中是否与“圣人之志’相合以及虽然正确但尚未达到最高境界之处,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才慢慢地有所收获。
当自己把心中的思想写出来的`时候,文思敏捷泉涌而来,这时文章被人看,别人讥笑它我就高兴,别人称誉它我就担忧,这是因为自己的文章中还保留了世人的见解。象这样又过了不少年头,然后文思才宽广奔放,象水势汹涌的波涛一样。我又怕文思不纯正,便象阻挡水一样,不让文思过于汹涌,冷静地反复地推敲,觉得它完全纯正了,再放手去写。即使这样,还是不可不修养正道,使自己沿着仁义的道路,漫游在儒家经典的源流中,不迷失方向,不断绝源泉,这样度过我的一生就满足了。
思想修养好比是水;文辞好比是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水大的话,大大小小的浮物都能浮起。思想修养和文辞的关系仍然是如此。思想修养深,那长长短短的语句与抑扬顿挫的声调都能运用自如。即使如此,哪里敢自己认为接近成功了呢?即使接近于成功,那被人用时又有什么可取的呢?即使这样,等待接别人采用的,难道不就象器物—样了吗?用与不用都取决于别人。有修养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使自己的思想不离开道,使自己的行动符合方圆,被用时就把自己的道德学问施行开来,不被用时就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写进文章里而留传下去,让后代效法。象这样做,到底值得快乐吗?还是不值得快乐呢?现在有志于恢复仁义之道的人很少了,有志于仁义之道的人一定会被今人所遗弃。我的确为“志乎古”的人而感到高兴,同时也为“遗乎今”的事而感到悲愤。我屡次称赞那些有志于仁义之道的人,只是要以此勉励他们,并不敢褒奖那些该褒奖的人,批评那些该批评的人。向我求教的人可多了,考虑到你说的不是有志于名利,姑且为你讲了这番话。韩愈禀告。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篇4:韩愈:《答李翊书》
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①。李生足下②: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③,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⑤,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⑥。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⑦。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⑧,戛戛乎其难哉⑨!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⑩。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耶?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注释】
①白:告诉。
②足下:对对方的尊称。
③抑:可是。
④蕲(qí):通“祈”,希望。
⑤俟:等待。
⑥晔:明亮。
⑦蔼如:言辞平和亲切。
⑧陈言:陈旧的'观点和言辞。务:务必,一定。
⑨戛戛:龃龉的样子。
⑩汩汩然:水流很通畅发出的声音,在此指文思如泉涌。
距:通“拒”。
肆:恣意,放纵。
亟(qì)称:屡次称赞。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他自幼勤奋好学,很小便已博览群书,通六经百家之学。他19岁进京应试,却连考3次都未中,直到25岁才中进士。
韩愈思想上尊崇儒术,攘斥佛老,关心民众疾若。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的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尤其主张“文以载道”,提倡学古文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文章语言要有独创性,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服务。他还提出了文辞“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惟陈言之务去”的著名观点。后人评价他的散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篇5:韩愈《答李翊书》原文
原文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
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生足下:
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象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象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
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人采用的见解,难道就像器具一样吗?用或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象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所弃,我实在为有志于古的人高兴,也为他悲伤,我一再称赞那些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只是为了勉励他们,并非敢(随意)表扬那些可以表扬、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人。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语。
篇6:答李翊书读后感
《答李翊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此时正是韩愈考取进士未能经由吏部考核,胸怀用世之志而无从施展的时期,韩愈在当时已三十四岁,而李翊的仕途却才刚刚开始,这正是韩愈为了让李翊未来之路走得更加清明而写的一封书信。
韩愈一生宣传古文理论的重要性,此文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对于李翊这个学生,韩愈倾囊相授,先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并给予称赞其文词高卓而态度谦恭,接着感叹世人久已不谈道德,道德之外的文更无人问津,于是他寄希望于李翊,认为李翊是个可造之材,希望他树立志向,不要为一般文章所满足,指出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仁义之人,再又举了从古至今的许多例子,说明好的古文得来不易,需有思想内容,也得表达新鲜有力,再次督促李翊重视思想道德的修养。最后韩愈将气和言的心得具以告之,表明对李翊的劝勉之意。全文行文严谨,虽是古文却齐具自然与人工美,表明了韩愈从事文学的根本态度。
韩愈一生不得志,却还如此重视道德问题,认为道德和好的文笔息息相关,而当今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却极少有人关注,道德问题好似永远都只是那些文人墨客,政治大腕挂在嘴边的词,实际上却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是与每一个国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的,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根和膏就是人的道德修养,实和光就是人的文学成果,假若没有根和膏,也就得不到实和光,这道理和国家的发展是一样的,假若没有每一个个人的素质提升,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水平提升。道德素质,影响的不仅仅是行文写作和思想水平,还在你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韩愈说做仁义之人才能其言如,治学应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反对形式主义之风,从古便有,至今仍需坚持。
上到国家的核心成员,下到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都需坚持这不畏艰辛,不怕非议,持之以恒的作风做派,日行一善,赠人玫瑰,注意自己的谈吐举止,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像韩愈对李翊所说的那样,个人有了根和膏,才能汇聚成实和光,最终用丰富的果实和璀璨的光芒充实照亮国家,使国屹立于世界之巅。
篇7:答李翊书读后感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是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对写文章,写好文章的看法。“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是因为他明白文以明道的真理。儒家经典《大学》也曾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此《答李翊书》一文便表明了为人与为文、立行与立言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重要作用。
而“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一句也体现了韩愈自己对于古文的态度。刻苦专研,不求速成。坚持君子正不欲苟合取用于世俗之人,而是以坚持其道,立言不朽,传请后世为乐事。对比于今世之文人,抄袭者有之,狂妄自大者有之,专注于名利者有之……对于著文不专注,不坚持其道的人比比皆是。这是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弊病,是这个浮躁之风盛行时代的弊病。
然而韩愈的崇古不是一昧的推崇古文,全无自己的考量,而是结合了自己对于古文的思考,汲取了古文中的精华所在进行推崇。因此,他在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才重点强调了自己在研读古籍时“惟陈言之务去”,致力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的精细功夫。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大国工匠》这档节目。大国工匠们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致力于作品的完美程度,这和写文章,做学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和自己硬磕到底,与难题硬磕到底,也不为求什么功名利禄,只为求得自己内心的一份满足,一份自得。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需要有韩愈先生这种对著文刻苦铭心,坚持本真,不忘初心的态度。这种即使他人非难与讥笑自己的文章,也淡然处之,坚持自己的为文之道的态度。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阶段,社会大众对于文化创建工作的重视度,关心度在一步步提升。这对文化科学领域的学者们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中国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对于中国大学生适当增负文件的下发便是最好的证明。作为新中国建设的中流砥柱,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广大青年学子都应学习韩愈先生对于著文的精神与态度。“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有着普遍意义,对我们新一代的祖国建设者有着不落时,不落俗套的启发与鼓舞。《答李翊书》不仅是对李翊不要坏势利之心,以求真正有成的勉励,也是韩愈先生对广大文人学子的勉励。期望我中华之学子能抛势利之心,求真正之学;怀道德之心,铸中华辉煌。
篇8:答李翊书读后感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是他的终身追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这是他的片刻失神;“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他的不懈努力。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赛天”,他是文坛领袖,政治精英,他是韩愈!
不拘于时,倡导古文,不惧潘镇,天下归一。跨越岁月长河,你的言辞依旧清晰,经历青史蹉跎,你的气魄依旧挺立。“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宁负千古骂名,行心中大义之举。
因相信“业精于勤,荒于戏;行成于思,毁于随”,你进书君王,整顿朝政,改革教育,不耻于师。因相信“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你倡导习圣贤之文,“师其意,不师其辞”。因相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你亲授学业,论说师道,激励后进。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生尽臣子事,死辅帝王家。
常言“文以载道”,一篇答书尽显你“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之风采,借李生之事,阐己所思所想,“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要写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寻找一盒能让东施变西施的外用美丽霜,不要被狭隘的功利所驱谴,而要像为树养根,给灯加油那样,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教高的道德水准,诗之树、文之灯才根深叶茂、光焰万丈!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就有了经济苍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悯难怜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则鸣,有愤激则书,敢于为民请命,敢于为一切正义和真理摇旗呐喊、奔走呼号。金银财色不能动其心,酷刑利刃不能钳其口。 “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欲修其文,先修其身,立言先立身。接己身经历,教导求学者,亲切而不失庄重,严谨而不失现实,用心良苦,不愧为人师表。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寥寥几笔尽显积累重要性,成如其所言“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道德修养非一日之事,经年久月,水到渠成。
文辞有据,育人有方,“文起八代之衰,”当之无愧。
篇9:答李翊书读后感
李翊曾就如何作文章向韩愈请教,其实这大概是每个人在写文章的时候都会有的疑问,写作的技巧是什么?怎样的文章才算好文章?在读退之的《答李翊书》之前这也是一个非常困扰我的问题。尝试过词藻华丽的风格,但却总是空有其表,空洞浅泛;尝试过刻意的加深文章的深度,却又总是生硬晦涩;尝试过口语式的简单的风格,却会显得幼稚简陋。而《答李翊书》在关于写作的问题上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书生以笔杀人,一个文人手上的笔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剑,这把剑是会指向奸邪还是会指向良善之人就取决于这个文人是怎样的人。道德修养高的人自是心怀正义之人,手中的剑也定会指向这世间的一切不公不平;没有道德底线的人自是自私无耻,手中的剑也许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指向无辜的人。退之也在文首即言到:”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因为李翊书信所表现出来的谦虚恭敬的修养让退之欣赏,所以才愿意将自己在写作上的心得技巧授予李翊。可见道德修养是一个文人写出好的作品所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高的文人写出的文章也定是或能带给人正能量活能披露不公之事的。所以要写好的文章就要先提升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一篇好的文章不仅应该要有艺术价值,更应该起到一定教育引导作用,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首先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明确文章所应该含有的能量;其次,我们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敢于理性的揭露批判不公平不正确的事,像我们的先辈一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家都知道六朝以来,骁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一味地堆砌典故,讲求对偶声韵和华丽的词句,虽然也产生一些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但是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到了中唐仍流行不衰,这严重影响了文章的价值,让社会中的一些腐败的现象一直隐秘的存在着。个人认为这甚至是间接影响大唐盛世拉下帷幕的原因之一。正因为社会普遍不重视文章的思想教育作用,让社会的腐败一直慢慢的积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气盛则言宜,写文章的技巧就来源于良好内涵,有良好的内涵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是充满正能量的,才能是适宜的文字。
评判文章的好坏也不应该只看它的艺术价值,更应该看它的社会价值,是否起到文章该承担的作用,是否传达出了文章该传达的能量。
气盛测言宜,步入大学之后更是我们提高自己涵养的重要阶段,一定要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
篇10:韩愈《答李翊书》阅读答案
韩愈
1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2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3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4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终吾身而已矣。
5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阅读题
22、“两汉之书”指两汉的史书,高中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司马迁的 (篇目)(1分)
23、对“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B、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C、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D、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了解别人非难和嘲笑的原因。
24、第8段中,韩愈提出了 写作准则。(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25、通读全文,列举作者之所以会答复“答李翊书 ”的原因。的原因。(3分)
26、结合原文,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谈谈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经历给你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
22 . ( 1 分)( (廉颇蔺相如列传》 、《鸿门宴》 等
23 . ( 2 分)B
24 . ( 2 分)“惟陈言之务去”
25 . ( 3 分)李栩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提问的态度谦卑恭敬,还考虑到他的意图不在于功利。
26 . ( 4 分)“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读书要读经典之作,树立高远的志向。“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学习,要品味咀嚼,勤于思考体会。“陈言务去”― 强调学习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辞,要学习文中的思想以及为文的方法。反对一味模仿,提倡创新。
“识古书之正伪”― 读书要辨析真伪,必须有真知灼见。
… … (任选两点,结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篇11:韩愈《答李翊书》阅读训练
韩 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焉足以知是且非邪②抑不知生之志()
③念生之言不志乎利()④惟陈言之务去()
⑤其敢自谓几于成乎()⑥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
⑦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⑧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2.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道德之归也有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
B.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
C.平心而察之 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D.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3.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义与现代意义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A.无诱于势利B.虽然,不可以不养也
C.然后浩乎其沛然矣D.道德之归也有日矣
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②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③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5.第二小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6.第三小段介绍了自己学文学所经历的五个阶段,即(1) ___________,(2) 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 ,(5) __________ ,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__。
7.韩愈的《答李翊书》可以说是他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纲领性文章。文章集中阐述了他的为文之道。其实,“立言、立功、立德”是息息相关的,文中许多为文的观点完全可作为立身、立德的方向和标准。请你选择其中的某一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①哪里②表轻微转折,可译为“不过”③追求,有志④务必,必须⑤哪里,差不多⑥被舍弃⑦效法、学习⑧勉励
2.A(A中两个“也”都是表句中停顿的语气助词;B中第一个“为”是介词,“对”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做”的'意思;C中第一个“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D中第一个“以”是连词,“因为”的意思,第二个“以”是介词,是“用”“拿”的意思)
3.D(“势利”在这里是“权势与利益”的意思,“虽然”这里是“即使这样却”的意思,“然后”这里是“这样以后”的意思)
4.①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势利所诱惑,应该培育果树的根茎来等待它结果,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根系发达的果树,它的果实才会成熟,油脂多的油灯,它的火光才明亮。②这样以后才能识别古书的对与错,以及虽然正确但尚未达到最高境界,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才慢慢地有所收获。③思想修养好比是水,文辞好比是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水大的话,那么大大小小的浮物就能浮起。
5.第二小段是全文的总纲。第一小段主要作用是引出话题,即“辞”与“道德”的关系;第二小段则紧承上段以根茂实遂、膏沃光晔为喻,说明立言本于立德,进而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观点:“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第三小段则以自己为文的经历论证只有“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才能有今天的成绩;最后一段,交代写作原因,即“念生之言不志乎利”,则照应了一、二两段,并收缩全文。
6.(1)存圣人之志,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2)白黑分矣,乃徐有得也,汩汩然来矣; (3)浩乎其沛然矣; (4)然后肆焉; (5)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好处:韩愈是当时文坛泰斗级人物,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增加了论据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从而增强了文章论证的力度。
7.略。
篇12: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
原文
《答李翊书》
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
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生足下:
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象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象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
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人采用的见解,难道就像器具一样吗?用或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象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所弃,我实在为有志于古的人高兴,也为他悲伤,我一再称赞那些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只是为了勉励他们,并非敢(随意)表扬那些可以表扬、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人。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语。
作者生平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 答李翊书 韩愈
★ 答苏武书阅读答案
★ 李白传读后感
★ 书的读后感
★ 读后感的书
★ 答李滁州见寄,答李滁州见寄独孤及,答李滁州见寄的意思,答李滁州见寄赏析
★ 李寄除妖读后感
韩愈《答李翊书》读后感(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