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迷幻睡姿牛羊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书剑侠事》新城令崔懋阅读答案及注释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书剑侠事》新城令崔懋阅读答案及注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书剑侠事》新城令崔懋阅读答案及注释翻译
《书剑侠事》新城令崔懋阅读答案及注释翻译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祯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帩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三间,东向;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持朱封鐍山门而入。是夜,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帩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扑。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帩头人也。罗拜谢云。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选自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 驶:驾车
B、殿侧有小门,扃焉 扃:关,锁着
C、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 辟:开
D、罗拜谢云 罗:围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B、持朱封鐍山门而入 山门砉然而辟
C、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非为夜失官银事耶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对文中最后一段断句正确一项是
A、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B、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C、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D、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允许别人投宿尼庵和帮差役斩杀红帩头男子夺回官银这两件事看来,尼庵剑侠是一个性格豪爽、行侠仗义的女子。
B、戴红帩头的男子是个武功高强的劫匪,他早就盯上了押送官银的这些差役,并且凭一己之力打倒了众差役,劫走了官银。
C、尼庵剑侠行动迅速,在答应了差役后没多久,就杀了红帩头,她让护卫先行回来,而自己另雇驴驮着官银回来。
D、从上下文看来,新城令崔懋在章丘西新店遇到的年三十余的妇人,就是他的侄子鹓所听故事中那个年十八九的尼姑。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3分)
⑵ 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4分)
⑶ 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3分)
参考答案
1、A(“驶”应解释为“迅捷”)
2、C(“之”都是音节助词,无实义。A“以”:“把”,介词/引出动作工具的介词,意思是“用、拿”。B项“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连词,表示修饰关系。D项“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为了”/动词,“是”)
3.B
4.A(B项中并不是打倒了差役,而是靠迷香;C项黑卫是驴的称呼;D项并非新城令的侄子。)
5.(1)县里的差役相互告诫不能睡觉,点亮灯烛,手持弓刀,来等待天亮。(戒、明、手各1分,共3分)
(2)带红帩头的这个人时常在市井游逛(为非作歹),没有人敢过问,只有投宿尼姑庵的旅客才能平安无事。今日(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去尼姑庵述说了。(“游市上”倒装句1分,何、辄、诉各1分,共4分
(3)这个恶人竟敢做这种狡诈奸猾的事情,(他犯下这样的)罪过应当处死,我应该为(你们)去惩处这个恶人。(猾、合各1分,省略句1分)
注释
[1]新城:县名,今属河北省。
[2]康熙戊辰:即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
[3]章邱:即章丘,县名,今属山东省。新店:地名。
[4]可:大约,大概。
[5]锦衣:华美的带有彩色花纹的服装。弓鞋:旧时缠足女人所穿的.鞋子。
[6]结束:装束,打扮。急装:为便于行动,衣服装束得很紧。常指战士、武士装束。急,紧。
[7]腰:腰间插着。动词。
[8]黑卫:黑色的驴。卫,驴的别名。神骏:有精神。
[9]驶:原意指马跑得快,引申为迅捷。
[10]漫应:随意、不经心地回答。
[11]隼(sǔn)鸟类的一科,飞得很快,凶猛异常。古人常称它为鹰类。
[12]郡:此指济南府。
[13]从侄:堂侄,堂兄弟的儿子。鹓(yuān):作者堂侄的名字。莱阳:县名,在今山东省东部。
[14]役某:某个差吏。
[15]解(jiè):押送,护送。
[16]木夹:传递文书用的木制夹板。函:包,装。此指用木夹拼成方匣状,装官银。
[17]逆旅:客舍,旅店。
[18]尼庵:尼姑庵。
[19]行橐(tuó):行李。橐,一种口袋。
[20]帩(qiào)头:亦作“绡头”、“幧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21]廨(xiè):原指官吏办公的地方。此处作房屋解。
[22]床榻:泛指卧具。榻是一种无顶无框的小床。
[23]大士:佛教对佛和菩萨的称呼。
[24]扃(jiòng):关锁。
[25]妪(yù):妇人,多指老妇。
[26]朱封:用红笔书写的封条。朱,朱砂,古代用来作书画颜料。鐍(jué):锁钥。此处作动词用。山门:寺庙门。
[27]砉(xū):象声词,物体相碰声。辟:开。
[28]倏(shū):疾速,忽然。
[29]械:器械,用具。
[30]束香:一束香,此指使人闻了产生昏迷的香。
[31]比:及,到。
[32]谁何:是谁?干什么的?引申为过问、干预。
[33]白:告诉,禀报。
[34]蒲团:草垫子,用以坐、跪。趺(fū)坐:僧人盘腿而坐的姿式。
[35]狡狯(kuài):狡诈奸滑。
[36]决:解决,了结。
[37]顾:回头用目光示意。
[38]移时:少顷,一段时间。
[39]手:提着。
[40]良是:确实是,真是。
[41]却:时态助词,犹如了、掉、去。
[42]罗拜:围绕着致礼。
[43]行缠:绑腿布,古代男女都用。
[44]好女子:美丽的女子。
[45]何许:什么地方,何处。
[46]恶少:品行恶劣的少年。
[47]垣:墙。
参考译文
新城县令崔懋,在康熙戊辰年前往济南府。到章丘西面的新店的时候,遇见一个妇人:大约三十多岁,头上挽着高髻,如宫中的打扮,高髻上戴着毡笠,穿锦衣,着弓鞋,穿着打扮为紧身衣。腰佩宝剑,骑一匹黑色驴子,形象不凡。这个妇人神采四射,驰行急速。崔懋试着搭话道:“哪里人啊?”妇人停下来,随意答道:“不知道什么地方人!”又问:“将往何处去?”妇人又随意应道:“去该去的地方!”随即向东驰去,很快不见了踪影,快若鹰隼。崔懋说:“可惜我匆匆忙忙要赶赴济南府,没有时间去追赶她,这个妇人应该是个剑侠啊。”
我的堂侄鹓于是讲述了莱阳一个姓王的后生的话:顺治初年,他们县的某个差吏解送几千两官银赴济南,用木箱装好银子。到了晚上,县役要投宿一个旅店,旅店主人拒绝了县役,并告诉他们:“在此镇西北一里多地的地方,有一个尼庵,凡是有行李包裹的,都往那投宿。”于是领着县役前往。在县役进入旅店时,门外有一个以红帩包头的男子,相貌极为凶恶可怕。到了尼庵,进入山门,有三间房屋,坐西向东;北面是观音大士殿;殿的旁边有一小门,上着锁。敲门敲了很长时间,有一老妇人出来应答。把原因告诉她,老妪说:“只管住在西面的房屋内,不会有什么损害。”县役们相互告诫不能睡觉,点亮蜡烛,手持弓刀,来等待天亮。到了夜半三更,大风突然吼了起来,山门哗地一声开了。众县役大惊,正面面相觑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外大呼开门的声音,众人急忙哪起武器准备迎战。这时,房门已经打开,一看,就是那个戴红绡头的人。(那个人)只是手握一束香,掷于地下,众县役立即倒了下去。等到天明,县役们才苏醒过来,官银已经都没了。县役们急忙去市镇向旅店主人质问。旅店主人说道:“戴红头绡的这个人时常在市井游逛(为非作歹),无人敢去呵问他是谁,只有投宿尼姑庵堂的旅客才能平安无事。今日发生这样的事情,那就去尼庵诉说了,但庵主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我得亲自前往向她求助。”
到了尼庵,那个老妇人出来问原因,说“莫不是为了昨夜丢失的官银之事吧?”旅店主人说:“是的。”老妇人进去禀报。过了一会儿,尼姑出来,让老妪拿来蒲团,尼姑盘腿坐下。旅店主人跪下诉说此前官银被抢之事。尼姑笑着说到:这个恶奴竟敢到我这儿施弄狡狯之技,罪该当死。我必当为你们去惩处此恶奴。“于是,回头示意老妪入内牵出一匹黑驴,尼姑取出一把宝剑,背在身上,飞跃而上向南方径直驰去。疾弛如飞,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
不多时,尼姑徒步驱驴而返,手持一个人头,驴背上驮着用木箱装的数千两银子,尼姑无丝毫疲惫之意。入得山门,呼叫县役:“过来!看看你们的木箱子,官府封印是否照旧?”县役们仔细查验,果然确实还是那样。尼姑将人头掷于地上,说道:“看看这贼奴,我是否错杀了?”众人围上来一看,果然是那个戴红绡头的人。县役们围成一圈拜谢而去。等到他们从东边回来,再去拜访那个尼姑,尼庵早已空无一人。
那个尼姑挽高髻,化浓妆,穿着华丽,打着绑腿,脚着丝袜,十八九岁的样子,容貌美丽。市井中的人说:“尼姑三四年前,和那个老妇人一起来到尼庵,不知是什么地方人。曾经有一个恶少在夜里闯入她的房间,结果被杀死,死体抛在墙外,从此没有人再敢冒犯。”
作者
王士祯,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出生于济南属地的新城(今桓台县),是清初杰出的诗人。他自幼聪慧过人,尤喜赋诗。他少年时在济南居住,一向以济南人自称,一生写有许多咏济南山水风光的诗作。
赏析:
明清时,文人们大多喜欢根据传闻,加以想象虚构,创作笔记体的文言小说,王士祯的这篇小说就是如此。先后写了两位女剑侠,同样的衣饰丰采,同样的骑黑驴,疾行如飞,但前者略记,只留下一个特写镜头;后者稍详,可称为一个片断。读后感觉这两女似是一人,又仿佛不是一人。剑侠的行踪无迹,举止神奇,作者的行文也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非常飘逸。
篇2:书事 王维 翻译-书事 王维 阅读答案
书事 王维 翻译-书事 王维 阅读答案
书事 王维 翻译,这是一首五言绝句的小诗,诗的内容主要描述作者看到景物后的感受
导读:
这首诗看起来简单,实则隐含着深意。其原文如下:
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书事 王维 翻译:
细雨初停,天尚微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
简析:
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前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末两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通过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诗人写物象的色彩,不仅能写出它的浓淡、深浅、明暗,写出不同色彩的映衬、对照,还能写出色彩的动静,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
字词解释:
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
轻阴:微阴。
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这句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慵(yōng):懒。这句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看。坐下来看。
欲:简直要。
赏析: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诗人用了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阁”字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此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
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通过这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诗人写物象的色彩,不仅能写出它的浓淡、深浅、明暗,写出不同色彩的映衬、对照,还能写出色彩的动静,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
此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一个“搁”字,使阴晦的天气变得灵动,而最后一句更是神来之笔。它展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又一种风格,是王维的五绝名篇之一。
作者简介: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事 王维 翻译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关注公众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无限推送!
篇3:书事 王维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由借写幻觉,表现出了色彩奇妙的运动。
原文:
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书事词字词解释:
1.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
2.轻阴:微阴。
3.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这句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4.慵(yōng):懒。这句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5.坐看:坐下来看。
6.欲:简直要。
书事翻译:
细雨初停,天尚微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
书事阅读答案:
试题:
【小题1】 题目“书事”应作何理解?(2分)
【小题2】 诗歌前两句把我们带入了怎样的情境氛围?(2分)
【小题3】这首小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欲上人衣来”更是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2分)
答案:
【小题1】示例:书写诗人眼前的事物(或发生的事情)。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示例:清新宁静 优美恬淡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示例: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苍苔长势之盛,绿意之浓,巧妙表达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情。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书事创作背景:暂无
书事赏析: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诗人用了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阁”字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此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
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通过这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诗人写物象的色彩,不仅能写出它的浓淡、深浅、明暗,写出不同色彩的映衬、对照,还能写出色彩的动静,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
此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一个“搁”字,使阴晦的天气变得灵动,而最后一句更是神来之笔。它展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又一种风格,是王维的五绝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即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前两句,写眼前景传心中情。用一“阁”字,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虽是白昼,诗人也懒得去开那院门。淡淡两句,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在笔 墨间自然流露。三、四句变平淡为活泼,深院景致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经小雨滋润后的青苔,青翠鲜亮,使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作者运 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诗中透露出对清幽生活的陶醉之 情,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个人资料:
叶采,字仲圭,号平r。南宋时期官员,建阳(今福建)人,叶味道之子。明嘉靖《建阳县志》卷一二有传。
相关推荐:
春园即事 王维_春园即事 拼音
留别王维 赏析
篇4:《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
①张乔:唐代诗人。②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
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
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一:
①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
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②请结合诗句,分析“倚”字的妙处。(4分)
③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① C
②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③尾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诗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二:
(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4分)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3.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叙述。(4分)
4.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
5.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5分)
6.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
(2)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
3.这两句描写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2分)所有这些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2分)
4.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2分)作者的心愿是: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2分)
5.该联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这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呈现的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状态。(意对即可)
6.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愿吐蕃族人民的心愿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里把“情”比作“水”更能体现出“情”的绵延悠长,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意对即可)
三:
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字用得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上句:断,占尽(划断、断续)。动态地表现了角声充满(回荡)于清秋天地的深广意境。(2分)下句:倚,凭倚(倚靠、斜倚)。细腻地表现了征人悠闲登楼、边关一时安宁的意趣。(2分)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结合中间两联简要分析。(5分)
答:作者表达了烽火止息、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1分)颔联,虚中见实,用汉昭君和亲的典故、唐梁州复见清明白日景象,表现边塞的难得安宁。(2分)颈联,巧用对比,本有兵马阻挠,却无;本无客子来游,却有;表现了边塞的一派平和。(2分)
四:
1.尾联运用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 思想感情。(2分)
2.首联“征人倚戍楼”中“倚”字,有人建议改为“守”字更为确切。你认为“倚”与“守”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比喻,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和平的思想感情。(2分)
2.“倚”字更好。“倚”字更能表达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好象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而“守”字却给人一种时刻提防边事的感觉,破坏了此诗宁静安详的意境。
“守”字更好。“守”字刻画了戍边将士忠于职守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为后文“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作了很好的铺垫,微妙地传达出边关的安宁就是有了这些忠诚的战士的主旨。“倚”字不能展现战士的精神风貌。(4分)
译文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赏析:
《书边事》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作品。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申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抒写作者希望民族团结的心愿。全诗描写了宁静的边塞,一片没有战事安宁的景象,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写景抒情,别具一格。
篇5:《书如皋二烈士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书如皋二烈士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如皋顾子仲光言:同邑有二烈士,其一缪君鼎台,死于乙酉者也;其一许君元博,又逾年而死者也。
鼎台居乡曲,以勇闻,世亦莫之用。清兵南下,鼎台纠召乡勇御之,身先徒旅,每战辄殪其劲将。清兵日益众,势不敌,始为所擒,以见大帅。大帅重其勇,欲降之,谓曰:“子今为我一家人,共定天下,公侯可立致矣。”鼎台痛斥骂,大帅复不忍杀,令人多方诱谕,至于下拜,终不屈。身遍被絷缚,鼎台奋力一决,缚皆寸断,夺刀犹杀数人。大帅怒甚,命磔之。鼎台骂不已,抉其舌,而以他物塞口,犹瞋目哑哑若骂至死。
元博好义,少力学,顾不得为诸生。南都既陷,矢志必死,以父在,授经于同里家,入束脩为养。从父命,不得已剃发;而以“生为明人,死为明鬼”八字,分刺于左右臂,人亦莫之知也。有主家婿窥先生浴而见之,婿素不得于其妇母,欲挟持元博,以邀妇母金钱。不得,值县隶至,语之。元博不能隐,遂谓县隶曰:“吾所以未死者,六旬老父在也;而吾之为此,固欲死也。若竟持吾赴告县官,杀我耳。”遂至县。
县送之宪府。宪府某,故明之大吏也,颇以温言劝慰。元博抗声不屈,又廷辱宪府。宪府反退而让县令,以其成是狱也。后并逮其父鞫,父见宪府跪,元博亦跪,谓曰:“今日之跪,跪吾父也,岂跪若耶?”宪府又大愧沮。有顷,两行刑者突入狱,元博迎谓曰:“吾正待汝!”举止颜色无少改。乃南向拜君,北向拜父,一笑而就刑。
后其父得释,以寿终。妻某氏,当入京配军。将行,解卒忽念曰:“许君不爱其身,以为千秋烈士。吾又何爱一妻,而不以全烈士身后事耶?”遂以其妻代解,而令某氏匿不出。及至京师,有廉知其事者异之,捐金以赎解卒妻。解卒竟与妻俱归,弗之配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人多方诱谕
谕:晓喻
B.元博抗声不屈
抗声:高声
C.举止颜色无少改
颜色:脸色
D.解卒竟与妻俱归
竟:竟然
6.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二烈士“忠”的一组是(3分)
①身先徒旅,每战辄殪其劲将
②令人多方诱谕,至于下拜
③犹瞋目哑哑若骂至死
④而吾之为此,固欲死也
⑤父见宪府跪,元博亦跪
⑥乃南向拜君,一笑而就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缪鼎台是一位壮士,清兵南下时,他组织乡勇御敌,被缚后严辞拒降,不屈而死。
B.许元博是一位文人,南京失陷后,矢志以死,但因为父亲的反对,不得已剃发以偷生。
C.本文略写缪鼎台,突出其忠勇;详写许元博,突出其忠孝两全的士人形象。
D.文末写解卒以自己的妻子代替许元博的妻子“入京配军”,突出了许元博的志节义行。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鼎台居乡曲,以勇闻,世亦莫之用。(3分)
(2)不得,值县隶至,语之。(3分)
(3)宪府反退而让县令,以其成是狱也。(4分)
参考答案
5. D.(竟:最终。)
6.D.(②指大帅劝降;⑤指许元博孝顺父亲)
7.B.(许元博为了孝顺父亲而偷生)
8.(1) 缪鼎台居住在偏僻的乡野,凭着勇敢闻名,世间却没有谁重用他。(3分)
(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1分;②“乡曲”译为“乡野、乡里等”,1分;③“莫之用”, 突出宾语前置句,1分。)
(2) (主家婿)不能办到,恰逢县衙中的役隶到了,(主家婿)告诉了他。(3分)
(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1分;②“值”,1分;③“语”,1分。)
(3) 巡抚反而退步责备县令,因为县令造成了这个案件。(4分)
(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1分;②“让”,1分;③“成”,1分;④“狱”,1分。)
【参考译文】
如皋顾仲光说:同乡中有两个烈士,一位叫缪鼎台,是死于乙酉年间的人;另一位叫许元博,是又过了一年而死的`人。
缪鼎台居住在偏僻的乡野,凭着勇敢闻名,世间却没有谁重用他。清兵南下,缪鼎台纠集征召乡勇抵御清兵,身先众人,每次战斗总是杀死清军的悍将。清兵一天天增多,势力不能抵敌,才被(清兵)擒获,(被送去)见大帅。大帅看重他的勇敢,想要使他投降,对他说:“你现在是我一家人,(我们)共同平定天下,公侯(这样的爵位)可以立刻获得。”缪鼎台痛切地责骂,大帅还不忍心杀害,令人多方诱导晓喻,甚至(向他)下拜,(缪鼎台)始终不屈服。身体全被捆绑,缪鼎台奋力一挣,绑绳都断成许多小段,夺下刀还杀死几个人。大帅很恼怒,下令将他肢体分裂。缪鼎台痛骂不已,(行刑的人)挖出他的舌头,而用其他的东西塞住嘴巴,(他)仍然睁大眼睛发出“哑哑”的声音,像在骂人,一直到死去。
许元博好义,年少的时候努力学习,只是不能够成为诸生。南京陷落以后,发誓立志一定(为国而)死,(但)因为父亲在世,(只好)在同乡家中教授经书,收入酬金供养父亲。(他)听从父命,不得已剃去(前半部分)头发,然而用“生为明人,死为明鬼”八字,分别刺在左右两臂上,人们不知道这些。他执教的那户人家的女婿偷看先生洗澡而见到了这些字,这户人家的女婿一向和他的丈母有矛盾,想要挟持许元博,来敲诈丈母的金钱。(主家婿)不能办到,恰逢县衙中的役隶到了,(主家婿)告诉了他(许元博的情况)。许元博不能隐瞒,就对衙役说:“我之所以没有死,是因为六旬老父在世;而我做这些事,本来就想要去死。你终于押着我去禀告县官了,杀了我罢了。”于是到了县衙。
县官把他送到巡抚那里。巡抚某某人,是前明的大官,很是以温和的言语来劝慰他。许元博高声(喊叫)不屈服,又当庭辱骂巡抚。巡抚反而退步责备县令,因为县令造成了这个案件。后来一并逮捕了他的父亲审问,他的父亲见到巡抚下跪,许元博也下跪,对(巡抚)说:“今天下跪,是跪我的父亲,难道是跪你吗?”巡抚又很惭愧沮丧。不久,两个行刑的人急速地冲入狱中,许元博迎上去对他们说:“我正等你们!”举止脸色没有一点改变。就面向南拜别君主,面向北拜别父亲,笑了一笑而接受刑罚。
后来他的父亲得到释放,享尽天年死去。他的妻子某氏,应当入京发配从军。将要前行,押解的兵卒忽然想到:“许君不爱惜他自己,而成为名传千秋的烈士。我又为什么爱惜一个妻子,而不拿(她)成全烈士身后的事呢?”于是以他的妻子代替解送,而让某氏藏匿不出来。等到了京城,有察知这件事情的人认为这是奇事,捐献钱财来赎出押解的兵卒的妻子。押解的兵卒最终与妻子一起回来,没有把她发配从军。
篇6:张乔《书边事》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张乔《书边事》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
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2.请结合诗句,分析“倚”字的妙处。(4分)
3.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4分)
4.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5.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叙述。(4分)
6.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
7.首联两句中各有一字用得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参考答案
1.C
2.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3.尾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诗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4.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
5.这两句描写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2分)所有这些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2分)
6.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2分)作者的心愿是: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2分)
7.上句:断,占尽(划断、断续)。动态地表现了角声充满(回荡)于清秋天地的深广意境。
(2分)下句:倚,凭倚(倚靠、斜倚)。细腻地表现了征人悠闲登楼、边关一时安宁的意趣。
参考译文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篇7:朱辰应《书关桥老僧事》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朱辰应《书关桥老僧事》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书关桥老僧事
朱辰应
里巷之侠,有尺寸之长,则思自表见于世。予读徐丈学观所传关桥老僧事至奇,顾溷迹浮屠以老,何与?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呜呼!有明之季,戎政不修,而御下过急,试一不效,即从而弃之。既已无所归,则往往颓坠放废,老憎殆其流欤?惜乎老僧英略武备,仅见于关桥,而社稷已堕壤矣。
关桥吾禾郡治东南之通衢也。崇桢间,者僧偕其徒结庐驻锡,气昂藏,不善作缁流态。常终日危坐,有过之者,瞠目不起。问其出处,笑不应。乡之人多忽之。
顺治二年秋,大兵南下,游骑及关桥。老僧出所持杖,荷以前,负桥而立。骑至,厉声叱之,不退。乃引弓射,三射,三握其镞,兵刃交进,鼓声四起。老僧迎锋前敌,击杀数十人,骑皆咋舌惊去,戒弗犯。当是时,举乡人扶老携幼,狐兔窜伏,从苇茅中探首窃望。遥见老僧出门前斗时,旌旗蔽空,甲盾森列,奋身搏战于白刃中,闪烁腾伏,左右冲突,所向莫当,乡之男妇,罔弗战栗流汗,拊手叫号。自是无问知与不知,始叹老僧固非常人也。既免,各归家,率老幼然香礼拜,老僧笑不纳。
后数年,老僧出访名山,竟不知所终。或曰:“老僧尝自号海涵,谓其徒曰月照。。精拳棍,类少林家数。”或曰:“人尝从老僧游,道遇官兵,急不及避。俄营帅传入见帐中,握手泣下,劳苦如平生。窃而听其语,若故为军官者,终莫得其真。”徐丈云。
予既慨老僧溷迹浮屠,不克表见于世,而复惜徐丈有文,而行之不远也。爰节次纪之,以备外史氏采择。
(选自《清谷文钞》,有改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顾溷迹浮屠以老
顾:但、不过
B.而御下过急
御:任用
C.俄营帅传入见帐中
俄;忽然
D.不克表见于世
克:能够
6.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老僧“英略武备”的一组是(3分)( )
①常终日危坐,有过之者,瞠目不起
②老僧出所持杖,荷以前,负桥而立
③老僧迎锋前敌,击杀数十人
④奋身搏战于白刃中,闪烁腾伏,左右冲突
⑤乡之男妇,罔弗战栗流汗,拊手叫号
⑥精拳棍,类少林家数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末不整治军政,朝廷用人无方,致使许多英才颓废堕落,老僧原来是军官,虽混迹于僧侣之中,但不同于稍有一点长处就想在世人面前表现的一般里巷侠客。
B.顺治年间,清兵南下,面对游骑的呵斥与多次射击,老僧独立关桥,搏杀迎击,所向无敌,使游骑惊恐地离去,百姓最终免遭战祸,各自归家。
C.老僧是“至奇”之人:带着徒弟筑屋修行,行为却不同于一般僧人,问他出处,笑而不应;击退清军后对乡里老幼的焚香叩拜,也笑而不纳;后来出访名山,不知所终。
D.作者读了徐学观老人所记载的关桥老僧的事略,叹息徐氏之文流传不广,于是查考老僧行迹,加以删改编写,来准备给野史编写者采纳选用。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3分)
(2)举乡人扶老携幼,狐兔窜伏,从苇茅中探首窃望。(4分)
(3)自是无问知与不知,始叹老僧固非常人也。(3分)
参考答案
5.C(3分。不久)
6.B(3分。①为“至奇”表现;⑤为侧面烘托;⑥为他人揣测,属侧面烘托)
7.A(3分。“原来是军官”错)
8.(1)我考证他的行为,大概也是在当时失意的人的作为啊。(3分。“考”、介宾后置句、语气各1分)
(2)全乡人都扶老携幼,像狐狸兔子一样逃窜潜伏,从芦苇丛中探头窥视。(4分。“举”、“狐兔”、“窃”、语言通顺各1分)
(3)从此无论知道的与不知道的,(都)才叹服老僧本来就不是一般的.人。(3分。“无问”、“固”、“非常”各1分)
[附]参考译文
里巷中的侠客,稍有一点儿特长,就想在世人面前表现自己。我读了徐学观老人所记载的关桥老僧的事略感到非常奇特,但是老人混迹于僧人中而终老一生,(这是)为什么呢?我考证他的行为,大概也是在当时失意的人的作为啊。唉!明代末年,不整治军政,且任用下属操之过急,试用一次不见效,就随即抛置一旁。(这些人)既然已经无处归附,就往往颓废堕落,放纵自己,老僧大概是他们一类人吧?可惜老僧的英略武备,仅仅表现在关桥一战,可是国家已经灭亡了。
关桥是我们禾郡治所东南的交通要道。崇祯年间,老僧带领他的门徒在此筑屋修行,气宇轩昂,不善于表现出一般僧人的情状。经常整日端坐,有拜访他的人,只是瞪着眼睛看不起身。问他出自何处,也只是笑而不答。乡里人大多轻视他。
顺治二年秋天,清兵南下,游骑到了关桥。老僧拿出所持的禅杖,扛着上前,依桥而立。游骑到了,大声呵斥他,也不后退。于是拉弓射他,多次射,他多次握住箭头,兵刃交接,鼓声四起。老僧迎刃而上,击杀了数十人,游骑都咋舌惊恐离去,告诫不要触犯他。正当这个时候,全乡人都扶老携幼,像狐狸兔子一样逃窜潜伏,从芦苇丛中探头窥视。远远地看见老僧出门上前格斗的时候,旌旗遮蔽了天空,盔甲盾牌排列得繁密森严,老僧奋身在雪白的兵刃中搏击战斗,闪烁腾伏,左冲右突,所向无敌,乡里的男人妇女,没有不颤栗流汗、拍手叫喊的。从此无论知道的与不知道的,(都)才叹服老僧本来就不是一般的人。已经免除战祸,乡人各自回家,所有老人孩童烧香叩拜,老僧笑而不予接纳。
后来数年,老僧外出拜访名山,最终不知到哪儿去了。有人说:“老僧曾经自号海涵,称他的徒弟叫月照。老僧精通拳术棍法,像少林派的路子。”有人说:“有人曾经跟从老僧出游,在路上遇到官兵,急忙中来不及躲避。不久营帅传令到大帐中见面,老僧与营帅握手流泪,像平生好友一样问劳问苦。私下听他们的谈话,好像老僧过去是做过军官的人,终究没有人得知他的真实情况。”这是徐学观老人所说的。
我既感慨老僧混迹在僧人中,不能够在世人面前表现出来,又可惜徐学观老人写了文章,却流传不广。于是加以删改编写,来准备给野史编写者采纳选用。
★ 四字令阅读答案
★ 强项令阅读答案
《书剑侠事》新城令崔懋阅读答案及注释翻译(集锦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