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雷杰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以读促写,提高素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以读促写,提高素养,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以读促写,提高素养
以读促写,提高素养
以读促写,提高素养福建省清流县实验小学 罗青梅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学表达的综合能力的实践,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做到以读促写,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获得较大的提高。
一、学习观察,抓住特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有人曾形象地打过这样的比方:读书就像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作为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阅读教学入手,将阅读课作为作文课的前奏,学完一篇课文,应让学生懂得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文章好在哪里。如果每课都坚持这样做,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十一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奇、秀、险”、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堂上,我让学生认真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课后试着进行专题性的片段练习,让学生写一篇赞美家乡景物的作文。有一位学生这样写家乡的鲜水塘: “清流县李家乡有个美丽的山村叫鲜水村,因村里有口古老而神奇的鲜水塘而得名,塘中荷叶如盖,莲花溢香。鲜水塘下方排列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七口姐妹塘:石塘、深塘、上塘、围塘、长塘、门口塘和大坡塘,组成一条‘一’字形的.水长廊。左侧毗邻一片平旷的肥沃良田,右侧连接数座错落有致的新旧房舍,周围掩映着参天古树;尾部有一条小溪蜿蜒流过,宛如一把大琴昼夜弹奏着欢快的民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池塘全是活塘,每口塘都有几个泉眼。明净的泉水汇入两条干渠,分流出纵横交错的小圳,灌溉数百公顷良田,哺育全村儿女。塘水夏冷冬温,塘里除了人工饲养的鱿、草、鲢、鲤等高产鱼种,还有自然繁殖的珍贵的鳗、鳖、鲶等。鲜水塘是清流闻名遐迩的淡水鱼盛产地,是鲜水村的聚宝盆!”这位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抓住了鲜水塘形状、水质和盛产淡水鱼这些特点,以生动、优美的语句把美丽、富饶的鲜水塘展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鲜水塘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学生已经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正说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许多名人作家的作品之所以闻名,除了有丰富的直接的生活经验,还有他人的间接经验,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如,马克思用了40年时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所做笔记就有1500种以上,终于写成了《资本论》;司马迁从青年时代起就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为小学生,他们的生活经历简单,知识贫乏,写的文章空洞,枯燥无味。所以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多看书、读好书,吸收课本中的“营养成分”。在教学中,我注重读的同时,让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感人的片段摘记下来,分类整理为: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如:景物描写:“目之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十一册《林海》)环境描写:“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十一册《凡卡》)人物描写: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心理活动描写: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已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十二册《穷人》)学生积累了课本上的许许多多的素材,提高了他们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如: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请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堂课,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难忘的……”。一位学生在《难忘一的件事》中这样写道: “哼,该死的卫生委员,这又脏又臭的厕所也敢安排我去扫,我在家可是个‘小皇帝’,家务事连个手指头都没碰过,我就在这儿袖手旁观,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这位学生把平时从课本中积累的素材,变为自己作文技巧的迁移,通过心理活动描写,把一位怕苦怕累、怕脏怕臭、怕劳动的孩子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选准范例,自改作文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不厌改”之说。新课标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进行作文修改呢?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选准课文范例,是学生修改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小学教科书语文所选教材,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习作指导和讲评可以紧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如六年制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七组的《小抄写员》这篇课文,作者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因此,我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篇写入的作文。写完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能选择一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但是内容不具体、语句不生动。针对这一情况,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小抄写员》,启发学生:①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帮爸爸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②父亲对叙利奥的态度怎样?③被父亲一次又一次地误解,叙利奥是怎样想的?找出描写叙利奥几次遭到父亲责备后心理活动的句子,认真读一读,并仔细体会。这样一问、一读,学生就悟出了:课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接着,我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和课文对照,进行修改。这样,不仅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找出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之处,还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做到了读与写互动,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中读与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项主要内容,二者必然存在着互动性,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在作文教学中,只有认识到读与写的独立性与互补性,更好地把握读与写的关系,才能消除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2:以写促读
以写促读
以写促读鲁修贤
读的目的不只是写,但会写必须先读。让学生尝试发表作品,在感受写作成功的愉悦间,还会再进一步加强阅读。
在《荆门日报科技周刊》上,武云鹂同学于10月11日发表了《那一刻》,成为本班作品见刊第一人。当我向全班报道这个消息时,很多人都似乎一愣:这么着她就率先了?!武云丽同学是在国庆节把习作放入我网页留言栏里的,算是首开网上给老师评荐的.先河。正好我休假有空,为其修改一下,旋点击发出,马上走运报载。从个人,到家长,到全班师生……知道了的人都同喜一番,并懂得机会应该好好把握。继而,往我发来文章者渐渐增多。
昨天,11月14日,王奕橙同学发表了《成长的题目》,算是第二位了。我仍然让班级宣传委员张贴给大家看看,让事实说话。最初,我讨求一篇稿子上学校的文学社报,响应者寥寥,而王奕橙同学是第一个递给我稿件的,我当时觉得这篇稿件用于校报有点不适宜,就落在手头,也是“黄金周”期间,抽闲打了出来,顺便也发送出去,待到这个结果也还算比较满意吧。这对于王奕橙同学来讲,应该有所促进。
学生们是迫切希望自己的作品体面“问世”的,对《那一刻》、《成长的题目》自然难免眼热,我当然得适当引导引导咯。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嘛,你总得动笔写了动手寄了才有盼头,坐着干等是妄想不到收获的DD于是大家跃跃欲试起来。写呀,你也得先有底子啊,功底在哪?不得不读!
好生读书,师之所求也。
2006.11.15
篇3:以听促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听促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郑卿
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由于它们的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都不同,因此这四种能力是相对独立的,是不可互相代替的。语文教学一直很重视读、写能力的训练,近年来说话能力的训练也逐步为人们所重视。但由于各类考试的无法触及,听知能力的训练一直被人们所忽略。
听是一种能力,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古代早就有“耳濡目染”“耳闻目睹”“耳聪目明”等说法,无不说明通过耳听能接收外界信息,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声传讯设备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过去必须借助文字才能传递的信息,现在可以通过电话、电视、广播、唱片、录音磁带等新型传声设备进行传递,从而扩大了人们听知能力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听的使用频率。听缩短了信息交流的时间,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益,所以,听是现代社会必需的一种能力。作为学生来说,必须具备良好的听知能力和听知习惯,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知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叶圣陶说:“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有声的.书,能够随时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读是吸收,听也是一种吸收。读是接收知识的一种途径,听也是取得知识的一种途径,而且它在时空条件方面比阅读有更广阔的天地,它能给学生积累、贮存更多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的文章,都属语文形式好思想内容好的文章,这为学生的听知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听读结合,以听促读,那么它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的阅读要好的多。
《〈咏柳〉赏析》是初一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初学这种赏析性的文章,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朗读并划分段落,然后归纳段意及文章中心,不仅学起来枯燥乏味而且课堂气氛沉闷。若能利用课文朗读录音,以听促读,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复习旧知识,让学生背诵默写贺知章的《咏柳》,并请几个同学对此诗加以分析,绝大多数同学只能理解到这是一首赞春的诗。然后引导学生不看书细听课文朗读录音,听听看作者袁行霈是如何赏析这首诗的。第一遍听完,许多同学就能说出作者从词句上加以分析,着重分析了“碧玉”“丝绦”等词,并说出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咏柳而咏春,进而赞美一切创造性的劳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听一遍朗读录音,看看还有那些补充。大家都发现文章不仅从构思新颖,比喻巧妙等方面分析了诗的意境,而且分析了本诗富于变化的层次。最后,请学生打开课本,细读课文,归纳这种赏析性文章写法上的特点。这样,学生听听、说说、读读 ,一堂课很快下来,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第二课时可以集中进行仿写训练),使原来比较难懂的课文,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新鲜。
当然,教师在训练学生听知能力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启发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也就是要使听知训练与基础知识教学结合起来。在听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如何抓住重点地听,适时提示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怎样选材、安排材料的,又是怎样准确遣词,并通过各种句式表达思想感情的等等。这样,耳、手、脑并用,学生不仅可以从听的实践中得到生动、具体的感受,而且从中体会到词法、逻辑、修辞、写作的一些规律,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文,教学时若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分段,概括中心等内容上,上起来难免落入俗套,且不利于激发学生初学说明文的兴趣。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细听课文第④⑤两段的朗读录音,并请学生记下关键性的词语,并依据这两段的说明文字,画出赵州桥的简图(有必要的话,可让学生再听一遍这两段文字,并修改自己的简图),然后概括说说赵州桥的特点。由此引入新课,不仅使学生一下就抓住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其实,各种文体的教学都可以利用教材,以听促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应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时也应注意到学生听知能力训练的循序渐进。刚开始是时不妨针对各种文体的特点,让学生听后指出文章所表现的相应文体的要素。如: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进而深入到文章的立意、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知识。
另外,在利用教材朗读录音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依据阅读的需要,让学生听全文,也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其中关键或重点段落指导学生听,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反复多次地听(听朗读录音,听教师范读,听同学朗读),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当然,这些都应要求学生不看课本,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听知能力,也才能真正起到以听促读的目的。
总之,只要教师能重视听知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课文朗读指导得法,持之以恒地对学生加以训练,那么学生的听知能力就能得到提高,而且以听促读,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促进了学生阅读,从而达到提高说、写能力的最终目的。
完
篇4:致力导读 以读促写
教材简析
《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本课的教学共需三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由于翠鸟的外形特点与生活习性息息相关,因此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而这一段又是一个描写动物外形的优秀片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渗透习作方法的指导,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习作训练则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至于习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感受翠鸟的美丽。
2.学习作者按顺序及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如“小巧玲珑”等。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及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教学难点
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同时,有效渗透习作方法的指导,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融为一体,综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种非常可爱的小鸟,它的名字叫翠鸟,又叫叼鱼郎。(板书课题)从鸟的名字中同学们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
2.补充介绍:翠鸟的羽毛鲜艳亮泽,非常美丽;翠鸟的动作十分敏捷,它是叼鱼的高手,能深入水中一米多深去追鱼,小鱼如果被它发现,定难逃命。
3.除了这些,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点评] 由于同学们没见过翠鸟,对翠鸟的知识了解甚少,在上课伊始为学生补充介绍一些有关翠鸟的知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自读质疑
1.出示自读要求:
①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同桌讨论的方法来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上记号。
2.自读全文。
3.检查自读效果。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②CAI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 引导学生根据这段内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理解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简单的当时解决。(如:理解“橄榄”可出示实物;理解“苇秆”可依图介绍:苇秆就是芦苇的茎,很细,很光滑,中间是空的。)
[点评]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做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第一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翠鸟外形的,边读边用铅笔在书上勾画。
2.指名按课文中叙述的顺序说一说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CAI课件依次画出翠鸟各部分的轮廓。)
---------------------------
3.说说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下到上)写羽毛的部分呢?(先总说,再分说头部、背部、腹部)
[点评]运用CAI课件,化抽象为具体,学生饶有兴趣而又轻松地把握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四、抓住特点
1.学生分小组再次认真朗读课文,讨论并记住翠鸟各部分的特点。
2.指名按顺序说说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CAI课件依次给翠鸟的各部分涂上相应颜色。)
[点评]这段文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翠鸟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语言的恰当与精妙,也为了让学生区分众多描写颜色的词语,教师运用CAI课件使得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指名从整体上说一说这只翠鸟的特点。(小巧玲珑、颜色鲜艳)
4.理解“小巧玲珑”的意思。(从三方面进行引导:①补充介绍:翠鸟体形很小,身长只有15
篇5:致力导读,以读促写教案
教材简析
《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本课的教学共需三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由于翠鸟的外形特点与生活习性息息相关,因此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而这一段又是一个描写动物外形的优秀片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渗透习作方法的指导,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习作训练则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至于习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感受翠鸟的美丽。
2.学习作者按顺序及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如“小巧玲珑”等。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及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教学难点
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同时,有效渗透习作方法的指导,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融为一体,综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种非常可爱的小鸟,它的名字叫翠鸟,又叫叼鱼郎。(板书课题)从鸟的名字中同学们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
2.补充介绍:翠鸟的羽毛鲜艳亮泽,非常美丽;翠鸟的动作十分敏捷,它是叼鱼的高手,能深入水中一米多深去追鱼,小鱼如果被它发现,定难逃命。
3.除了这些,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由于同学们没见过翠鸟,对翠鸟的知识了解甚少,在上课伊始为学生补充介绍一些有关翠鸟的知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自读质疑
1.出示自读要求:
①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同桌讨论的方法来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上记号。
2.自读全文。
3.检查自读效果。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②CAI.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根据这段内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理解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简单的'当时解决。(如:理解“橄榄”可出示实物;理解“苇秆”可依图介绍:苇秆就是芦苇的茎,很细,很光滑,中间是空的。)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做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第一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翠鸟外形的,边读边用铅笔在书上勾画。
2.指名按课文中叙述的顺序说一说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CAI.课件依次画出翠鸟各部分的轮廓。)
3.说说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下到上)写羽毛的部分呢?(先总说,再分说头部、背部、腹部)
运用CAI.课件,化抽象为具体,学生饶有兴趣而又轻松地把握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四、抓住特点
1.学生分小组再次认真朗读课文,讨论并记住翠鸟各部分的特点。
2.指名按顺序说说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CAI.课件依次给翠鸟的各部分涂上相应颜色。)
这段文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翠鸟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语言的恰当与精妙,也为了让学生区分众多描写颜色的词语,教师运用CAI.课件使得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指名从整体上说一说这只翠鸟的特点。(小巧玲珑、颜色鲜艳)
4.理解“小巧玲珑”的意思。(从三方面进行引导:①补充介绍:翠鸟体形很小,身长只有15厘米,相当于大人的拳头那么大;②结合翠鸟停的地方--苇秆的特点进行体会。③观察CAI.课件中的翠鸟图进行体会。)
教师精心搜集课外资料,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条件,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5.学生看CAI.课件中的彩色翠鸟图,练习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翠鸟的外形。
在总体上把握了翠鸟的特点以后,指导学生依图介绍翠鸟的外形,不仅巩固学习了作者按顺序及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还考查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进行了说话训练。
五、欣赏.总结
1.课文第一段从爪子、羽毛、眼睛、嘴巴四个方面把翠鸟描写得栩栩如生、活泼可爱。你们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引导学生鉴赏、朗读。
如:①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的衬衫。
②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和翠绿的,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
(①句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翠鸟的头部、背部、腹部羽毛的特点,从中透出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翠鸟的外形写得如此精彩?(①作者认真地进行了观察并且对翠鸟有着深深的喜爱之情;②.写作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了翠鸟的特点。)
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精彩之笔,然后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特点,为以后的迁移拓展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一段。
①学生分小组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③师配乐有感情朗诵。
④学生进行配乐有感情朗读、背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六、迁移拓展
课外作业:把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的外形写出来。
要求:①写前要认真观察。
②.写作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抓住动物的特点。
③语句生动连惯,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师“授之以渔”,学生循法习作,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板书设计
爪子----------小、红
头-------橄榄色、翠绿色
翠鸟羽毛背-------浅绿色颜色鲜艳
腹-------赤褐色小巧玲珑
眼睛-------------透亮灵活
嘴巴-------------尖、长
案例总评
教学是一门艺术。本课的教学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教法适合教材特点及儿童心理特点。教师重视了语言文字训练,很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学生学得轻松而又扎实,既培养了阅读能力,积累了语言,又学到了写动物外形的方法,锻炼了习作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篇6:以读促写,开拓作文新天地
以读促写,开拓作文新天地
以读促写,开拓作文新天地 ――――山东省实验中学以读促写的教改实验 中国教育报 2001-05-02 王翔宇 山东省实验中学自开始以“扩大阅读写作量,培养创新意识,铸造健全人格”为内容的语文教学改革,在分析若干年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入探讨,走出一条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成功之路。 扩大阅读量,培养读书习惯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因单纯注重机械地分析课文、片面强调标准答案等诸多弊病而一度遭到人们的非议。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教师经过认真深入地论证分析,认识到一个人语文素质主要取决于其阅读和表达能力,而当今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成效甚微,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仅靠教材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增大阅读量,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基于这样的教改理念,19春季,一项意义深远的语文教改从高一1300多名学生中开始了。学校语文组首先对语文课时安排做了重大调整:从每周4课时的语文课中拿出2节连堂课专门用于课外阅读,其余2节精讲课文。阅读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语文教师跟班进行必要的指导,每2周阅读后利用一节课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同学畅谈阅读的感受,老师也对学生读书摘抄和写读书笔记做一些指导,并在此基础上编著了由学生撰稿的《阅读参考》一书。 为了让学生吸收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语文组还从《南方周末》、《书屋》、《随笔》、《收获》、《杂文选刊》、《北京文学》等报刊上精选一些文章,每周编发1―2期《时文选读》,到现在已印发了近百期,约90万字。 教改之后每周只有2节课讲解课文,如何保证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对老师也是一个挑战。语文组把课文分成了四类:精讲类、点拨类、自读类和删除类。精讲文质兼美的文章;点拨文质兼美而简单的文章;自读艺术价值一般,难度不大的篇目;删除思想陈旧,艺术上也无可取之处的文章。 在对教材做了恰当的处理之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进,首先改变过去面面俱到的教学方法,抓住文章的'特色来讲,有些篇目学生讲,如《世界散文两篇》、《简笔与繁笔》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从而真正做到了把握教材精髓,因篇施教。 以读促写,激发写作兴趣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语文教改的一个基本思路。教改之初,语文组提出了“作文无模式”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放开手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去悟、去写、去创造,并要求学生每周一篇800字的周记或读写心得,两周一次作文。对作文的评价标准变了,学生的作文也鲜活有生命力了。高三王伟同学的《琐忆》一文是回忆他的一段朦胧的感情,写得很美。王岱老师给了他最高分,并在校刊上发表,引起了震动,在发表的那一周引发了全年级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周记中评论此文。 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翔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如大鹏那样“扶摇而上九万里”。 学校要求学生每天收听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要求学生写收视评论;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写出调查报告;假期鼓励学生走出家门出去旅游,领略自然和人文风光,陶冶情操。学生生活的外延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也就相应地增大了,真正使写作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为给学生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搭设一个在写作中任他们自由驰骋的舞台,教改之初在老师指导下,从约稿、写稿、组稿到修改、排版、电脑制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校刊《空间》诞生了。它内容广泛,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音乐、体育、电脑等方面都有涉及,形式多样,小说、散文、诗歌、时评、科幻无所不包,同学们可以在上面谈金庸,论王朔。当有些学校的校刊还停留在抒发“校园情怀”时,《空间》已经以理性的思考、独立的精神关注人和社会的命运,并展开争鸣,成为激励学生创作的广阔舞台。在语文组教师的指导下,优秀的学生作品层出不穷,目前《空间》有三分之一的文章被转发在全国及省市级报刊上,共计80多篇,黄连城的《入关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张悦然的《蚕食》被大型学术刊物《青年思想家》刊用。 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素质 语文组王岱老师说,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要习文悟道,以文化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人生追求、独立的人格思想,使语文能力与健全人格平衡发展,培养学生“人性”个性与“文章”个性。在这样的大语文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 在去年的文化艺术节上,高一21班以杜乐同学为主集体创作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历史剧《血祭》在全校演出,整个剧共七幕,历时一个多小时,20多名学生参加演出,并以其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及服装、表演到位得到全校师生及家长的好评。课本剧表演也是每学年文化艺术节的亮点,各个班级编排课本剧的热情特别高,像《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茶馆》等都被搬上校园舞台,通过表演,同学们对剧本的理解,对角色的把握要比单纯的学习课文深刻得多,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篇7:以读促写,开拓作文新天地
――――山东省实验中学以读促写的教改实验
中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报 2001-05-02 王翔宇
山东省实验中学自1999年开始以“扩大阅读写作量,培养创新意识,铸造健全人格”为内容的语文教学改革,在分析若干年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入探讨,走出一条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成功之路。
扩大阅读量,培养读书习惯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因单纯注重机械地分析课文、片面强调标准答案等诸多弊病而一度遭到人们的非议。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教师经过认真深入地论证分析,认识到一个人语文素质主要取决于其阅读和表达能力,而当今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成效甚微,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仅靠教材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增大阅读量,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基于这样的教改理念,1999年春季,一项意义深远的语文教改从高一1300多名学生中开始了。学校语文组首先对语文课时安排做了重大调整:从每周4课时的`语文课中拿出2节连堂课专门用于课外阅读,其余2节精讲课文。阅读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语文教师跟班进行必要的指导,每2周阅读后利用一节课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同学畅谈阅读的感受,老师也对学生读书摘抄和写读书笔记做一些指导,并在此基础上编著了由学生撰稿的《阅读参考》一书。
为了让学生吸收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语文组还从《南方周末》、《书屋》、《随笔》、《收获
[1] [2] [3]
篇8:以读促写,引导学生愉快写作论文
以读促写,引导学生愉快写作论文
摘要:
写作教学作为这些年来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才能解决。同时还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打破这种听到写作文就头疼的这种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以读促写方面进行了阐述,讨论了如何让学生能够愉快的写作的问题。
关键词:
阅读;愉快写作;以读促写
1选择教材中良好的范文模式,在阅读中学习写作
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文质非常优美的,其中许多都是名人名篇,也有一部分是学生中的优秀作文,这些文章都为学生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将这些文章通过阅读教学好好的让学生理解学习,让他们以此为鉴,做到由读到写,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1.1从范文中学习写作的手法。教材中所选择的文章,其题材,体裁,写作方法都有所不同,文章种类多种多样。在课程中可以根据单元的目标进行训练,与阅读教学进行结合,学习各种文章不同的写作技巧,并能够将这些方法熟练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1]。
1.2从文章的开头学会借鉴写作开头的方法。不同的文章开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篇文章的开头如何开始的号,是能写好这篇文章的基础。所以如何能够熟练的应用各种文章的开头方法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在教学中,在课文复习时,让学生熟练的阅读文章的开头方式,了解其具体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寻找适合自己使用的文章开头法,对学生能够再今后的写作中更好的应用奠定基础。
2选择教材中出现的空白部分,在阅读中进行写作练习
教材中有些文章在描写过程中,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而忽略了一些内容,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引导,使其对省略的部分产生自己的理解,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想象,然后联系将这一部分补充进来,联系写作,更能加深同学们对所学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表达内容的'自身理解,不仅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同时也通过短小简单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表达。一方面,可以讲教材中的省略号部分拿来进行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课本中的插图进行文字描述的联系,将图案通过文字具体化,形象化。
3选择教材中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阅读点,在阅读中锻炼引申写法。
在语文教学的课文中选择与熟悉背景的文章,通过联系找到此文章所引申出的类似的现象,当再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时能够充分的发挥其学习的课文的长处,将这种好的表现方式应用到自己的文章写作中,使得写作变得有话可说,不至于出现无话可聊的状态[2]。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同时,能很好的锻炼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同学们的想象力。例如《小摄影师》这篇文章,给大家留下非常宽广的想象空间。文章中的小男孩还会回来吗?如果不回来,那么他是怎么想的呢?如果他回来,又会是什么使得他再一次拜访高尔基呢?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练笔机会,同学们对这种文章就很感兴趣,所以,可以将这篇文章中的内容进行一个延伸,以“小男孩会不会再回来”为题,
4在教学中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来续写这个故事。
选择教材中有争论的部分,在阅读中学会如何分辨人物心理。
写作中往往最难的就是了解人物,描写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是复杂而真实,其内心必须细细体会才能明白,学生们就算理解了但是经常在表达上出现困难,总是将人物的性格,心理刻画的过于简单、概念和脸谱,没有将人物的个性表现出来,无法将自己所想如实的表达于写作中去。所以,在阅读教材中,通过熟练的阅读范文的人物描写,来提高自己对人物刻画的功力,锻炼自己的人物刻画技巧,使得人物内心的复杂情绪能够通过写作来完整的表达,甚至升华[3]。
学生们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仅仅单一的依靠教学完成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培养出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正在做到听到作文不会出现厌恶态度和逆反心理的情况。要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以读促写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你有了大量读写时,将读写充分结合,才是作写作教学的根本出路,所以科学合理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才是根本之根本。唯有如此,同学们才会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料,增强写作意识,正在的做到主动二位,不惧写作。
参考文献:
[1]覃建巧.综合阅读与写作实现教学上的读写连接[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xx(4): 52
[2]董阔忠.浅议如何引导学生轻松写作[J].科技向导,20xx( 04 )
[3]任一军.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J], 中国教师,20xx
篇9:基于特点的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实践
基于文本特点的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实践
蔡珍瑞
(浙江省温州中学)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以读促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设计的一节阅读课,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欣赏文本特点,为写作输入必要素材并搭建支架,实现语言输出,以此探索以读促写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本特点;以读促写;阅读教学
文本是阅读的载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好的阅读文本为写作提供了大量词汇、句型、结构、模板等写作素材。因此,挖掘文本特点是设计以读促写阅读教学的起点。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话题、内容、结构、语言、思想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写作训练。笔者拟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的一节阅读课“The band that wasn’t”为例,基于文本特点设计教学,以此探讨以读促写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一、案例分析
1.文本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是音乐,阅读文本介绍了美国门基乐队(the Monkees)的特殊成长历程。第一段中作者由三个问句引出话题。第二段介绍了人们组建乐队的一般过程,旨在突出门基乐队的与众不同。第三、四段中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介绍了该乐队是如何从综艺节目转变为真正的乐队以及他们的音乐成就。学生能够通过该文本,学习如何运用问句引入主题并通过对比和具体细节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2.教学过程
Step1:导入话题
笔者通过学生集体观看过的一支波兰乐队的演出导入话题,然后请学生介绍他们熟悉的乐队并给乐队下定义。
【设计意图】请学生分享自己所熟悉的乐队,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该话题的内容图式,还能够帮助学生给出乐队的定义,为学生对课文中门基乐队转变为真正乐队的理解起铺垫作用。
Step2.读中欣赏
(1)学生阅读文本的第一、二段,找出人们组建乐队的原因和方式。然后笔者请学生回答第一段的三个问题,并把学生的回答以如下陈述句的形式呈现出来:
Many people want to be part of a band as famous singers or musicians.
Many people dream of playing in front of thousands of people at a concert.
People like singing karaoke and pretending they are famous singers.
接着,请学生对比两种表达,说说哪种表达更好。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发现作者有意通过提出问题导入话题并吸引读者的注意。笔者板书第一条写作建议:“Tip1. Raise questions to lead in the topic and attract readers’ attention. ”
【设计意图】文本第一段通过疑问句引入话题是学生可以借鉴的写作技巧。笔者通过提供陈述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2)学生找到过渡句“However,there was one band that started in a different way.”后,笔者请学生在第三、四段找出说明门基乐队与众不同的细节,如,“began as a TV show,played jokes as well as played music”等,然后引导学生总结第二条写作建议: Tip2. Give details to support your idea.
【设计意图】学生在获取表层信息后思考作者提供这些信息的原因,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又能够使学生提炼写作技巧。
(3)请学生找出门基乐队和其他乐队在成员、音乐创作和表演方式三个方面的不同,然后完成一道选择题:
The writer shows the Monkees is different by______.(Keys:B)
A.showing numbers
B.making a contrast
C.asking questions
学生由此总结第三条写作建议:“Tip3. Make a contrast to highlight a point.”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任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提炼出对比的写作手法。
(4)让学生根据对全文的理解把标题补充完整:“A band that wasn’t _________.”然后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基于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对标题进行深层解读,使他们体会门基乐队转变为真正乐队中努力的重要性,达成情感目标。
Step3.读后操练
笔者请学生谈一谈他们对英国歌手苏珊大妈的了解,接着请学生观看一个介绍她的短视频。然后笔者呈现出一段介绍她的话:
A singer that wasn’t Many people know a Scottish singer who is fat and out of fashion. She is a housewife who is world famous for her voice. And she is a skillful singer who relies on her own practice.
然后请学生根据第一个写作建议修改该段,使之更加能引起读者兴趣,接着请学生续写这段话,介绍苏珊大妈成名的历程。
【设计意图】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苏珊大妈的了解以及让学生观看视频都是为写作输入必要的信息,改写任务是为了帮助学生操练第一个写作技巧,续写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第二、三个写作技巧,在逐步操练中使学生巩固输入,实现有效输出。
二、案例反思
为了保证以读促写阅读课的有效性,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解读文本,挖掘文本特点
教师深刻细致地解读文本是以读促写阅读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不但要解读文本的表层信息,更要挖掘文本深层的隐性特点。本节课中,笔者通过研读文本,发现作者在写作手法上的三个特点,并将此设置为目标,帮助学生从写作角度欣赏文本。
2.巧妙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赏析文本
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是以读促写教学设计的重要步骤。教师应通过形式多样的设计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和欣赏文本。笔者在和学生的互动中,提炼陈述句,并设计选择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使学生欣赏文本特点。
3.搭好脚手架,巩固输入
在训练写作前教师应该搭好脚手架,巩固输入,为有效输出做好铺垫。由于苏珊大妈不同于科班出身的歌手,因此,笔者设计了介绍她的写作任务,通过该练习,帮助学生模仿文本,完成知识的迁移,巩固阅读中写作手法的输入。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解读文本、提炼文本特点的能力,并通过巧妙地设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赏析文本,并搭建脚手架,为学生的写作输出做好铺垫,从而保证以读促写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娇玲。基于文本阅读的写作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08)。
[2]叶琦。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教学实践探索:以一节写作公开课为例[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06)。
★ 如何提高礼仪素养
★ 提高个人素养计划
以读促写,提高素养(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