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韩愈诗《湘中》全文鉴赏,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韩愈诗《湘中》全文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韩愈诗《湘中》全文鉴赏
湘 中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
自古流传是汨罗。
苹藻满盘无处奠,
空闻渔父扣舷歌。
篇2:韩愈诗《湘中》全文鉴赏
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以贾谊自喻、借凭吊屈原寄托失意之感便成了诗歌中常见的手法。韩愈此诗匠心独运,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染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
贞元末年,翰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湘中》诗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这两句语调拗折, 句法奇崛。若按通常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摹写江上景色,但这样写容易流于一般写景,显得平淡无奇。现在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所以,诗人虽然没有直抒目见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限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就是在这里也无法实现这一心愿: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苹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当初贾谊尚能投书一哭,今日却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寻觅,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相传屈原贬逐,披发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遇一渔父相劝道:“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说罢,“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如今屈子已逝,渔父犹在,今日之渔父虽非昔日之渔父,然而今日之诗人正如昔日之屈原,贤者遭黜,隐者得全,清浊醒醉,古今一理。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痕,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面对茫茫江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全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成功地抒发了诗人的一腔愁绪,满腹忧怨。
篇3:《湘中》韩愈唐诗鉴赏
《湘中》韩愈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湘中》是唐代诗人韩愈第一次被贬之时所作的诗。此诗描写了诗人借屈原的故事,烘托出心头的迷惘惆怅,情景交融,寂寞悲凉。
【原文】
湘中
猿愁⑴鱼踊⑵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⑶。
苹藻⑷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释】
⑴猿愁:猿哀鸣。
⑵踊:往上跳。
⑶汨罗江:汨(mì),汨罗江在湖南岳阳,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⑷苹藻:苹泛指没有根的浮水植物;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白话译文】
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水波翻滚,
这里自古流传着汨罗江(屈原)的故事。
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
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
【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在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诗中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语调拗折,句法奇崛。这里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因而,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后两句,韩愈借屈原跟渔父相遇有感而歌的故事,感慨自己就像当年的屈原,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迹,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全诗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全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将探怪求新的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方法揉为一体。
篇4:《湘中》 韩愈
猿愁⑴鱼踊⑵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⑶。
苹藻⑷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释】
⑴猿愁:猿哀鸣。
⑵踊:往上跳。
⑶汨罗江:汨(mì),汨罗江在湖南岳阳,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⑷苹藻:苹泛指没有根的浮水植物;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白话译文】
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水波翻滚,
这里自古流传着汨罗江(屈原)的故事。
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
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
【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在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诗中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语调拗折,句法奇崛。这里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因而,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后两句,韩愈借屈原跟渔父相遇有感而歌的故事,感慨自己就像当年的屈原,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迹,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全诗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全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将探怪求新的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方法揉为一体。
拓展阅读:韩愈与大颠
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忤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来到潮州,听说大颠禅僧是境内有名的僧人,心想自己既因排佛遭贬,对佛门的有名人物还是见识一下为妙,遂至灵山造访大颠。他来到大颠的僧舍,噼头便问∶“禅师,如何是道?”大颠正在坐禅,听到韩愈动问,从定中醒来,但好久也没想起要回答韩愈的问题。这时,大颠的侍者正好在场,他便举手勐击禅床三下。咚、咚、咚,三声响起,大颠与韩愈俱是一愣。大颠问道∶“你干什么?”侍者回答∶“先以定修,后以慧拨。”韩愈一听大喜,对大颠说∶“和尚的门风真是高峻啊,我在你的侍者那儿就找到了修道的门路了。”原来,待者的.回答是绝顶聪明的双关语。韩愈初问大颠如何是道?大颠不答,正与侍者的“先以定修”一句相应;而侍者击床三下,则与“后以慧拨”一句相印,所答言词与动静相依,与情景交融,相互照应,别有趣味,难怪韩愈一听之后便欣喜若狂了。
一天,韩愈问大颠禅师∶“今年春秋几何?”大颠提起念珠,边数边问∶“你知道了吧?”韩愈回答∶“不知道。”大颠说∶“昼夜一百八。”韩愈这下更加煳涂了,根本不知大颠所言何意?
第二天,韩愈又来寺中,碰上了首座和尚,便问首座道∶“昨日我问大颠禅师春秋几何?他不回答我,却取出一串念珠,说了句什么昼夜一百八,不知是什么意思?请你告诉我吧。”那知首座不回答,只是扣齿三下而已。
韩愈无奈,只好又去问大颠。说也奇怪,大颠也不回答,同样是扣齿三下。韩愈见状大笑道∶“哈哈,佛法原来都是一样的。”大颠问∶“你这么说,难道明白什么道理了吗?”韩愈说∶“道理倒没明白,只是刚才首座对我也是这番举动。”大颠一听,立即叫来首座和尚问道∶“刚才韩愈侍郎问你佛法,你扣齿三下,是吗?”首座回答∶“正是。”那知大颠一把打来,吓得首座急忙跑出了寺院。
韩愈在一边看得莫名其妙,但他却感到大颠确是不同常人,能超出形骸之外,不为外物所累。所以,韩愈对大颠便越来越佩服,有事无事经常跑到寺中看看,与大颠闲聊一会。几个月后,韩愈迁为袁州刺史,想到将要和大颠分别,便最后一次登山拜访,并留给大颠两套衣服以作纪念。
不想此事传了出去,说韩愈与大颠成了好朋友,不会再为难佛法了。尚书孟简知道此事,特地写信给韩愈以示赞赏,并鼓励他继续与佛教徒结朋友。韩愈收到来信哭笑不得,便回信孟尚书说∶“潮州地远偏僻,没人可与交谈,而大颠却较聪明、识大体,所以我只好与他往来谈论。我确实喜欢这个人,但那不过是因为他超乎形骸之外,不为外物所累。我临别送他衣服,也不过是人之常情,并非崇信佛法,以求来日的功德。积善馀庆,积恶馀殃,物各以类聚,我崇尚儒典,怎么会舍弃先王之法、圣人之道,而从夷狄之教呢?”大家这才知道,韩愈与大颠交往,原来只是喜欢大颠个人,与佛教却是无关。
韩愈本是坚决的排佛论者,但一见大颠,却不由自主地与之亲近起来,与大颠保持非常好的私人关系,传为一段佳话,佛教徒也经常引用此事作为佛教僧人风采的证据。按照韩愈的说法,他喜欢的只是大颠本人,而不是整个佛教。但在佛教徒看来,自己能与排佛人物保持友谊,正说明佛教的博大胸怀,是佛教强大有力的证明。所以,佛教徒在评论韩愈时就表现得非常客气,没有像对付传奕那样把他打入泥犁地狱,最多只说他没有理解佛教罢了。
此话抛开不说,上面的故事中出现“昼夜一百八”、“扣齿三下”等模煳对答,其含义是什么,大家想必急于理解。据笔者揣摩,当韩愈问大颠年纪时,大颠只举出念珠说∶“昼夜一百八。”那是说大颠与诸佛一般无异,佛无春秋之数,大颠亦无年纪可说,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佛教念珠有一百零八粒之制,大颠说昼夜一百八,代表了佛教,而韩愈问的是大颠的年纪,是人的寿数。把人的寿数与念珠数相提并论,正好表示人即是佛、佛即是人,大颠与佛无异。禅宗正好也有这种教理。而当韩愈问大颠一百八是什么含义时,大颠只拉齿三下作为回答,意思则是说佛法与世间万物并无不同,念佛(一百八的另一意义)与扣齿没有差别,那便是行住坐卧皆是禅之意了。
篇5:《湘中》韩愈
猿愁⑴鱼踊⑵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⑶。
苹藻⑷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释】
⑴猿愁:猿哀鸣。
⑵踊:往上跳。
⑶汨罗江:汨(mì),汨罗江在湖南岳阳,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⑷苹藻:苹泛指没有根的浮水植物;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白话译文】
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水波翻滚,
这里自古流传着汨罗江(屈原)的故事。
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
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
【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在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诗中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语调拗折,句法奇崛。这里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因而,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后两句,韩愈借屈原跟渔父相遇有感而歌的故事,感慨自己就像当年的屈原,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迹,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全诗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全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将探怪求新的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方法揉为一体。
拓展阅读:《题木居士二首(其一)》韩愈
题木居士诗二首
其一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赏析】
唐时耒阳(今属湖南)地方有“木居士”庙,贞元末韩愈路过时留题二诗,此为其一。诗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发,非一般应景的题咏。诗中“木居士”与“求福人”不妨视为官场中两种人的名称。作者运用咏物寓言形式,在影射的人与物之间取其相似点,获得了丰富的喜剧效果。
汉代南方五岭间有所谓“枫人”的杂鬼。以枫树老而生瘿 ,形状类人,被巫师取作偶像,借施骗术。 “木居士”大约也是同一类木魅。它原本是山中一棵普通老朽的树木,曾遭“火透”(雷殛),又被“波穿”(雨打水淹),经磨历劫,伤痕累累,被扭曲得“根如头面干如身”这样一种扭曲的形状。前两句交代“木居士”以前的狼狈处境,揭其老底,后两句则写其意外的发迹 ,前后形成鲜明对照。幸乎不幸乎,世间的机遇往往带有偶然性质 。老树根干状似人形,本是久经大自然灾变的结果,然而却被迷信的人加以神化,供进神龛。昨天还是囚首丧面,不堪其苦,转眼变成堂堂皇皇的“木居士”,于无佛处称尊了。其名与实、尊荣的处境与虚朽的本质是何等不协调。在讽刺艺术中 ,喜剧效果的取得 ,多着力于揭露假、恶、丑的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的极不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把无价值的撕毁给人看”(鲁迅)。
“木居士”不靠他们的愚昧尚且自身难保 ,怎么可能反过来赐福于人呢 ?其“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不是荒唐之至么?诗中对“木居士”的刻薄,句句都让人感到是对“ 求福人”的挖苦,是戳在“木居士”身上,羞在“求福人”脸上。该诗妙处,就在于抓住了“聋俗无知,谄祭非鬼”(《溪诗话》)的陋俗与封建官场中某种典型现象之间的相似点,借端托喻,以咏物寓言方式,取得讽刺鞭挞的效果。
不过,需要说明:从此诗的写作背景看,作者可能有影射贞元末年“暴起领事”的二王(王伾、王叔文)及其追随者的用意。他反对二王和永贞革新,固然是保守的表现。但就此诗而言,是写在革新运动之前且未涉及革新之事。而当时二王的追随者中确有不少钻营投机的分子(参阅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因而此诗讽刺形象的客观意义,是不可简单地以韩愈的政治态度来抹煞的。
篇6:韩愈《湘中》
猿愁⑴鱼踊⑵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⑶。
苹藻⑷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释】
⑴猿愁:猿哀鸣。
⑵踊:往上跳。
⑶汨罗江:汨(mì),汨罗江在湖南岳阳,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⑷苹藻:苹泛指没有根的浮水植物;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白话译文】
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水波翻滚,
这里自古流传着汨罗江(屈原)的故事。
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
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
【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在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诗中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语调拗折,句法奇崛。这里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因而,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后两句,韩愈借屈原跟渔父相遇有感而歌的故事,感慨自己就像当年的屈原,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迹,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全诗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全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将探怪求新的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方法揉为一体。
拓展阅读:韩愈小故事
韩文公祭鳄鱼
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
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韩文公设水布
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时跳下江,霎时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里去。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他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
回衙后,韩愈便作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篇7:韩愈 《湘中》
猿愁⑴鱼踊⑵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⑶。
苹藻⑷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释】
⑴猿愁:猿哀鸣。
⑵踊:往上跳。
⑶汨罗江:汨(mì),汨罗江在湖南岳阳,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⑷苹藻:苹泛指没有根的浮水植物;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白话译文】
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水波翻滚,
这里自古流传着汨罗江(屈原)的故事。
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
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
【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在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诗中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语调拗折,句法奇崛。这里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因而,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后两句,韩愈借屈原跟渔父相遇有感而歌的故事,感慨自己就像当年的屈原,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迹,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全诗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全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将探怪求新的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方法揉为一体。
拓展阅读:韩愈的文学主张
他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韩愈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
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 韩愈的诗 全集
★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湘中酬张十一功曹韩愈,湘中酬张十一功曹的意思,湘中酬张
★ 《杜甫诗》鉴赏
★ 鉴赏木兰诗
★ 送别诗鉴赏
★ 白居易诗原文鉴赏
韩愈诗《湘中》全文鉴赏(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