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肺与大肠

时间:2024-03-31 03:39:47 作者:lvxinan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lvxin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肺与大肠,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肺与大肠,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亦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在生理上,肺主肃降,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网站收集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

在病理上,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失润,传导失常,可见大便干结难下。若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大肠传导无力,可见大便困难。中医称之为“气虚便秘”。反之,若大肠腑气不通,传导不利,则肺气壅塞而不能下降,出现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是谓上窍不通则下窍不利,下窍不利则上窍为之闭塞。在治疗中,中医常通过通腑泻热治疗肺热咳喘,亦常采用宣降肺气治疗大肠腑气不通。

篇2: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概述

脏与腑的关系,即是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脏腑之间之所以构成这种紧密关系,主要根据有以下几方面:

在组织结构上,相互联系的脏腑位置一般比较接近。网站收集在经络上相互络属,与脏相联系的经脉属脏络腑,与腑相联系的经脉属腑络脏。

在生理上脏与腑的联系更为密切,从总体上看,脏腑之间藏泻互用,五脏主贮藏人体的精气,藏而不泻,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脏与腑在功能特点上相反相成。五脏主藏,可防止精气的过量耗泄,六腑主泻,可防止水谷的壅塞不通。在具体生理活动中,脏与腑之间还互相促进。在病理上,脏与腑之间常互相影响传变,如心经有热,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小肠火亦可循经上扰于心等。

篇3: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脏的关系――心与肺

心与肺同居上焦。在功能上心主血,肺主气、朝百脉。故心与肺的关系,主要反映在气与血、血液循环与呼吸运动的关系方面。在生理上,心与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联系:

1. 肺气助心行血:心主血脉,能够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不息,但心主血脉的功能要靠肺气的资助才得以正常发挥。网站收集这是因为,肺主呼吸,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相合而生成宗气,宗气又贯注到心脉而助心行血。只有肺主呼吸的生理功能正常,宗气生成充足,心脉得到宗气的资助,才能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即所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2. 心血布散肺气:肺主呼吸,通过肺的呼吸,呼出体内的浊气,吸入自然界清气,完成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但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依附于血液,靠心血的运载才能布达周身,浊气也要依附于血液才能到达于肺,呼出体外。所以,只有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正常,血液运行通利,则气机调畅,呼吸才能通畅、均匀,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即所谓“血为气之母”、“血以载气”。

联结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心血与肺气之间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发生病变时亦常互相影响。

篇4: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脏的关系――肺与肝

肺与肝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之升降方面。

在生理上,肺位于膈上,主肃降应秋气,其气以下降为顺;肝位于下焦,主升发,应春气,其气以上升为顺。肝升肺降,相反相成,维持人体气机的调畅,是谓“肝升于左,肺降于右”。如《医碥・五脏生克》说:“气有降则有升,无降则无升,纯降则无升。网站收集何则?浊阴从肺右降,则胸中旷若太虚,无有窒塞。清阳则以从肝左升,是谓有降有升。”

在病理上,若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升太过,气火上逆,均可循经上行,灼伤肺津,导致肺清肃失常,出现胁痛易怒,干咳或痰中带血,此谓“木火刑金”,或曰“肝火犯肺”。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亦可影响至肝,导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而在咳嗽的同时,可兼见胸胁胀满引痛、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

篇5: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脏的关系――肺与脾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液,为水液代谢枢纽。故肺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 在气的生成方面:肺主呼吸,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脾主运化,通过脾的运化,摄入水谷精微之气。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生成宗气并积于胸中,宗气走息道助肺呼吸,贯心脉助心以行气血。可见,宗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脾两脏,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的说法。网站收集在五行中,脾属土,肺属金,脾土与肺金之间是母子关系。故《薛生白医案》说:“脾为元气之本,赖谷气以生,肺为气化之源,而寄养于脾也。”

在病理上,肺脾两脏常互相影响。

2. 在水液代谢方面:肺主宣发肃降,主行水,通调水道;脾位于中焦,主运化水液,为水液升降出入之枢纽。两脏既分工又合作,在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饮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并由脾上输至肺,通过肺的宣发,将津液输布于周身、皮毛,多余的水液,在肺的肃降作用下,经过脾的转输,下降到肾与膀胱。升降出入,有序不乱,维持动态平衡。

在病理上,肺脾两脏互相影响。

篇6: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联系,心经属心络小肠,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小肠泌别清浊,其清者可转化为心血,心主血脉,将气血输送于小肠,有利于小肠的受盛和化物。

在病理上,心与小肠互相影响传变,如心火炽盛,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引起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出现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甚或尿血等症。中医将此谓之“心火移热于小肠”。网站收集如《血证论》说:“心者……与小肠相表里,遗热于小肠则小便赤涩。”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循经上扰于心,出现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等症。正如《千金要方》说:“病苦身热来去,汗不出,心中烦满,身重,口中生疮,名曰小肠实热也。”

篇7: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脾与胃

脾与胃以膜相连,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相合关系。脾与胃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1.纳运相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受纳与运化相辅相成。

在病理上,胃主受纳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胃之受纳失常则脾之运化不利,脾失健运则胃纳失常,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中医称为“脾胃不和”。

2.升降相因:脾气主升,以升为顺,胃气主降,以降为和。

在病理上,脾升胃降相互影响。脾气不升,水谷夹杂而下,出现泄泻甚则完谷不化;网站收集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可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3.燥湿相济:脾胃在五行中均属土,但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是指脾主运化水液,易被湿邪所困;胃喜润恶燥,是指胃为水谷之海,阳气亢奋,易化燥伤津。此外,脾属阴,阳气易损,胃属阳,阴气易伤。故有喜恶之偏性。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脏与脏的关系——肺与肝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脏的关系――心与肝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血和津液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寒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关系初探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膀胱的病机

媒体与公众关系调查报告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肺与大肠(推荐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肺与大肠,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