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伐原阅读答案

时间:2024-09-30 03:34:09 作者:广分巧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广分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晋文公伐原阅读答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晋文公伐原阅读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晋文公伐曹》原文与阅读答案

五年春,晋文公欲伐曹,假道于韂,韂人弗许。还自河南度,侵曹,伐韂。正月,取五鹿。二月,晋侯﹑齐侯盟于敛盂。韂侯请盟晋,晋人不许。韂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晋。韂侯居襄牛,公子买守韂。楚救韂,不卒。晋侯围曹。

三月丙午,晋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厘负羁言,而用美女乘轩者三百人也。令军毋入僖负羁宗家以报德。楚围宋,宋复告急晋。文公欲救则攻楚,为楚尝有德,不欲伐也;欲释宋,宋又尝有德于晋:患之。先轸曰:“执曹伯,分曹﹑韂地以与宋,楚急曹﹑韂,其势宜释宋。”于是文公从之,而楚成王乃引兵归。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释】

①假:借。②韂(chàn):古代小诸侯国。③襄牛:古代地名。

阅读练习

1、解释:

①伐: ②许: ③卒: ④释: ⑤居: ⑥引:

2、翻译:

①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晋。

②宋又尝有德于晋:患之。

3、文中“”这句话点明了宋国已经解围了,宋国解围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

1、① 讨伐;攻打 ② 答应;允许 ③ 完成 ④ 放弃 ⑤ 居住⑥ 带领;率领

2、①国中百姓不想跟楚国结盟,所以就将他们的国君流放出去以此来取悦晋国。

②宋国曾经对晋国又有恩德:以这件事为忧虑。

3、楚成王乃引兵归;晋文公听从了先轸的意见:“执曹伯,分曹﹑韂地以与宋”

【文学常识】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皇上,获罪下狱,被处宫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史记》中的“世家” 它记载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相当于诸侯王的人物事迹。司马迁既为封建正统的贵族写世家,也为封建“叛逆”陈涉写世家。在《史记》中,他把陈胜、吴广两人的'事迹列入“世家”,歌颂了第一次农民起义。而且将陈胜比作汤、武,肯定了他推翻暴秦的历史功绩。

【译文】

五年(前632)春天,晋文公将进攻曹国,向韂国借路。韂国人不答应。晋军只得迂回从河南渡水,侵袭曹国,攻打韂国。正月,攻下五鹿。二月,晋侯、齐侯在敛盂结盟。韂侯请求与晋结盟,晋人不答应。韂侯又打算与楚国联合,国人却不愿意,结果赶出韂侯以讨好晋国。韂侯住到襄牛,公子买驻守卫国。楚国想援救韂国,却来不及。晋侯包围了曹国。

三月四日,晋军进入曹都,列举曹君罪状,因他不听矨负羁的话,却御用乘坐华丽车子的三百名美女。晋文公命令军人不许进入僖负羁同宗族的家庭内,以报答当年的恩德。楚国包围了宋国,宋国再次向晋告急。文公要救宋国就得攻打楚国,但因为楚国曾对他有恩,不想攻打它;想放弃宋国,宋国也曾对文公有恩:左右为难。先轸说:“抓住曹伯,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楚国急于救曹、卫两国,势必放弃宋国。”于是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楚成王便引兵回国了。

篇2:晋文公攻原阅读理解答案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11.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9.A【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10.【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

11.【(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

(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

(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

篇3:《曹刿论战》《晋文公攻原》比较阅读及答案

《曹刿论战》《晋文公攻原》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曹刿论战》)

【乙】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左右于是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 ②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于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④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人:卫国人。③知:思考和判断能力 ④成:正确的

1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约定) B.公将鼓之(击鼓)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监狱) D.不去,是亡吾信也(失去、丢掉)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妻于市来

A.战于长勺 B. 舜发于畎亩之中

C.左右于是谏曰 D.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先详细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再简单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B. 【乙】文中,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文公坚守诚信的品质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C. 【甲】文让我们知道,在战争中,必须运用智慧和计谋,寻找各种对己方有利的战略条件,选择合适的时机,才能够取得胜利。

D. 【乙】文通过两个故事告诉人们,不管是在治国层面,还是在家庭教育层面,我们都应该有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

15、把“文言文阅读”文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_______

(2)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参考答案:

12、C. 狱:案件

13、B 例句中的“于”与B项中的“于”都是介词:从、自。A项中的“于”:介词,在; C中的“于”介词,与“是”一起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D项中的“于”:介词,在……中。

14、A “详细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错。详细写的是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简单写的是曹刿跟乡人的对话。

15、(1)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我)不敢以少报多,一定如实(禀告神)。

(2)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并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说:“(晋文公)攻打原国获得了卫国,是他能守信啊!”

课外文言文翻译: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黄越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到原国十天后,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在这时候(种情况下)劝谏(晋文公)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哭着要跟她去。孩子的母亲说:“你回去,我返回来后给你杀猪。” 妻子从集市回来,曾子想要捉猪杀猪。妻子阻拦他说:“只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不是好跟她开玩笑的。孩子是没有知识的,是跟父母学的人,听取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在教孩子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信任他的母亲,这不是正确的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杀掉且烧熟了那只猪。

篇4:晋文公守信得原卫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②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③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④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⑤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原:原国。②期:约定。

③金:钟。④亡:失去。

⑤卫人:卫国人。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并写出含有这个词的'成语。

①裹十日粮

裹:

成语:

②君姑待之

姑:

成语: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原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译文:

3、在文中横线上用文言补出孔子记之曰的内容。

4、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①携带马革裹尸裹足不前②姑且养奸姑息;指宽容坏人坏事。

2、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国君您姑且等待一下吧。

3、攻原得卫者,信也(意思对即可)

4、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信用,明礼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前提。(意思对即可)

篇5:晋文公守信得原卫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原文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②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③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④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⑤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原:原国。 ②期:约定。

③金:钟。 ④亡:失去。

⑤卫人:卫国人。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并写出含有这个词的`成语。

①裹十日粮

裹:

成语:

②君姑待之

姑:

成语: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原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译文:

3、在文中横线上用文言补出“孔子记之曰”的内容。

4、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①携带 马革裹尸 裹足不前 ②姑且 养奸姑息;指宽容坏人坏事。

2、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 国君您姑且等待一下吧。

3、攻原得卫者,信也(意思对即可)

4、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信用,明礼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前提。(意思对即可)

篇6:《晋文公伐原》的原文和译文

《晋文公伐原》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原:古国名。②士:兵士。

译文

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跟身边的谋士说七天攻下原,七天没有攻克原国,便命令士兵班师回朝。有个谋士进言:原国就要被攻克了,请将士官吏等待些时间。

元公答到:诚信,来立国之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宝物,我不能这样做。于是元公便班师回朝了。第三年又去讨伐原国,与身边的谋士说这次一定会得到原国再回来。卫国人听到这些,认为文公以诚信为治国,于是归顺文公。

所以说:讨伐原国而得到卫国,就是这样的说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国,而是不想以失去诚信的代价来得到原国,不能以不诚的.方法来得到。一定得以诚信得到,这样归顺的国家就不止是卫国了。文公可以说是知道自己所想。

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诚信立天下,对人诚信并且对那此不是很亲近的人也一样,不诚信就会让所有事都不顺。所以这次攻下原诚信应该记为首功。.html

篇7:齐人伐燕阅读答案

齐人伐燕阅读答案

齐人伐燕阅读答案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候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事,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展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傒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诸侯将谋救燕 谋:谋划

B.傒我后,后来其苏 苏:新生

C.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哀悼

D.系累其子弟 系:囚禁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B.

A.

谋于燕众 如之何其可也?

寡人之于国也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

C.

置群而后去之 奚为后我

吞二周而亡诸侯 身死人乎,为天下笑者,何也?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做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1.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

译文:

(2)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译文:

将下列《师说》中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C(慰问)

9、C(承接连词,然后A、介词,相当于,与,同、跟;介,表对象,对于,B,副词,表疑问,怎么;副词,表大概,D、介词为了,为;介词,表被动)

10、A(B、燕王虐待百姓,大王(齐宣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大王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才食壶浆以迎王师,这是孟子回答齐宣王的话。C齐国虽疆土扩大,但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候要出兵攻打齐国。而不是不用担心诸候的反映。D、天下人由于信任商汤,商汤军队每到一地一切秩序正常,杀暴君,慰问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

11、(1)有很多诸候将要谋划攻打我,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给分点:何以,待)

(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给分点:状后置,食壶浆,以)

(3)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给孩子们(或他们)文字(或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其中(或那些)的文句(或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给分点:是不是,或不是,之<第二个>,所谓)

文言文译文:

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齐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企盼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篇8:王翦伐楚阅读以及答案

王翦伐楚阅读以及答案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①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②。”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③城邑。(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壁:营垒。②投石、超距:扔石头、跳远游戏训练。③略定:攻占平定。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王翦益军而来/曾益其所不能 B.乃悉国中兵以御之/悉以咨之

C.王翦日休士洗沐/主人日再食 D.楚师遂败走/遂不得履

8.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二处。(2分)

王 翦 因 乘 胜 略 定 城 邑。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2分)

(2)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3分)

10.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王翦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语段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7.(3分)A增加 B全,都 C每天 D于是,就/终于

8.(2分)王 翦/ 因乘 胜/ 略 定 城 邑。

9.(5分)(1)(2分)王翦攻取占领了陈地以南直到平舆一带。(要求翻译出关键词“取”“至”)

(2)(3分)这时楚军(找不到战机)已不能同秦军交锋,便率兵向东转移。(要求翻译出关键词“既”“引”“东”)

10.(4分)王翦爱惜(亲近)士卒,“亲与士卒同食”。(1分)善于用兵,具有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1分)。以逸待劳,“坚壁不与战”“ 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1分)。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1分)。

篇9:楚庄王欲伐越阅读答案

楚庄王欲伐越阅读答案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庄跻:人名。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楚庄王欲伐越  (     )

(2)政乱兵弱    (     )

13、以下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智慧有问题就像我的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事物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

B.我担心人的智慧像睫毛一样有病,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人却看不到他的睫毛。

C.我担心人的智慧就像他的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事物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D.我担心人的智慧就像他的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人却看不到他的睫毛。

14、庄王乃止的行为可用文中一句话加以评价。(3分)

15、这个故事引申出成语目不见睫,可用来讽刺那些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2.(4分每小题2分)(1)想要  (2)军队

13.(2分)C

14.(3分)自见之谓明

15.(3分)没有自知之明

篇10:《齐欲伐魏》阅读答案

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齐欲伐魏》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阅读、练习和参考,希望齐欲伐魏阅读答案对大家的练习有所帮助!

篇11:“楚庄王欲伐越”阅读答案

楚庄王欲伐越

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 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丧地数百里( ) ②自见之谓明( )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①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②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小题3】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小题4】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丧失 ②明智(2分)

【小题2】①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

②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4分)

【小题3】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2分)

【小题4】①楚庄王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可见他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 ②听了庄子的劝谏之后,楚庄王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可见他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4分)

译文: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篇12:“楚庄王欲伐越”阅读答案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②智之如目也③,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④。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⑤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白见之谓明⑥。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喻老》。

②患:担心。③智之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④睫:眼毛。⑤庄蹻(j< ):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⑥明:眼睛亮,引申为明智。

阅读训练

1.下列句中的之与王之伐越何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B.蜀之鄙有二僧 C.吾欲之南海

D.何陋之有

2.翻译句子。

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译文:

3.楚庄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庄子采用什么论证方式指出楚庄王的不明智?

4.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述文章论点,并仿照再写两个短语。

5.谈谈你对庄子所持论点的看法。

参考答案:

1.A

(A.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B.结构助词的;C.动词,去、往、到;D.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我担心人的见识好像眼睛一样,能看清百步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清自己的睫毛。3.他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比喻论证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5.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而了解自己更是一种智慧。达到智是很难的,之所以难不是难在了解他人,而是难在了解自己。

文公伐原文言文及翻译

《邴原泣学》阅读答案

《楚庄王欲伐陈》阅读答案

杜牧《登乐游原》阅读答案

邴原泣学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小学语文《智伯伐赵》阅读答案及翻译

《蒙骜帅师伐魏》的阅读附答案

经典阅读及答案

伐檀原文及翻译

伐檀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晋文公伐原阅读答案(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晋文公伐原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