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sweetsu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边塞诗人岑参的另类诗:春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塞诗人岑参的另类诗:春梦,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边塞诗人岑参的另类诗:春梦
边塞诗人岑参的另类诗:春梦
岑参一生诗作颇多,风格不尽一律,堪称“悲壮”的,主要应指边塞诗。南宋人对岑参边塞诗有一种特别的爱好,如陆游,在读过岑参的“天山篇”时,就曾感慨流涕。
岑参的诗歌特色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岑参诗边塞诗派的.诗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都写的极好,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岑参还写了一首细腻凄婉优美的诗,诗文凄婉迷离,写了诗人一往情深,极尽思念之情。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译文
昨夜春风吹进了深邃的寝室,让人惊觉已经是春天了,于是想起远在湘江之滨的伊人。
不知不觉地沉沉入梦,在梦中只用了片刻工夫,就已经走完数千里的路程到达江南了。
注释
⑴洞房:深邃之房。而不似习见的“洞房花烛夜”中与新婚有关。司马相如《上林赋》:“岩宎洞房”。集解郭璞曰:“岩穴底为室潜通台上者。”洞房,一作“洞庭”。
⑵故人尚隔湘江水:此句“故人尚隔”一作“遥忆美人”。《文苑英华》及《全唐诗》均作“故人尚隔”,据此则当指朋友,高文、王刘纯先生《高适岑参选集》注曰:“故人,老朋友。 ”但《河岳英灵集》等多种古本作“遥忆美人”。
⑶江南:即作者所思念之人所在的湘江之滨。
赏析
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思骨肉,念朋友,怀家乡,忆旧游,往往形于梦寐。这么一件人人都会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小事,经过诗人们的艺术处理,就会成为动人的形象,能够更深刻和真挚地表达出内心所蕴藏的感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和喜爱。岑参这首诗,就是写梦而很成功的作品。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梦前之思。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春回大地,风入洞房,该是春色已满人间了吧,可是深居内室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似的。季节的更换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尤其当寒冷萧索的冬天转到晴和美丽的春天的时候。面对这美好的季节,怎么能不怀念在远方的美人呢?在古代汉语中,美人这个词,含义比现代汉语宽泛。它既指男人,又指女人,既指容色美丽的人,又指品德美好的人。在本诗中,大概是指离别的爱侣,但是男是女,就无从坐实了。因为诗人既可以写自己之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女性。也可以代某一女子写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男性了。这是无须深究的。总之,是在春风吹拂之中,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相距既远,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
后两句写思后之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在枕上虽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即美人所在的湘江之滨)的数千里路程了。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宋晏幾道《蝶恋花》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即从此诗化出。)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谁没有这种生活经验呢?诗人在这里给予了动人的再现。
篇2:边塞诗人岑参
边塞诗人岑参
唐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繁华盛世。唐朝不仅物质富庶繁荣,而且文化也极其繁荣,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大批优秀诗人,而诗歌更是发展更是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在唐代的对外战争中,许多文人参与进去,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结合壮丽、辽阔的边塞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抒发从戎慷慨激昂抗敌御侮的爱国情怀,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或诅咒战争带来的灾难,于是便有了边塞诗派。
岑参(751--770),南阳人,著名的边塞诗人。
岑参两次出塞五次入僚,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他幼年丧父,虽然祖上都出过大官,但到他这一代时家道中落,全靠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而后弃文从戎,奔赴边塞。岑参前后两次出塞创作的边塞诗多达七十余首,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诗人里成为作品存留最多的'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疆将士的爱国热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写得大气磅礴,奇情逸发,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仅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神奇壮丽,也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诗人采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的写出边塞的奇异风光与风土人情。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或755年(天宝十四载),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他用开阔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大漠中这种飞沙走石这种令人生畏的恶劣环境,看成了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他们创造了笔下慷慨奇伟的美景,带我们走进祖国边塞壮丽的风光。
拓展阅读:岑参简介
岑参:音cén涔shēn申。公元约714~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郡治所为宛县,在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太宗李世民时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进士。曾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中任掌书记,随高仙芝将军到过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武威(今甘肃省武威市,唐代为凉州治所)等地。后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幕府中任判官,奔走于西域北庭(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的护堡子,俗称破城子)、轮台(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之间。唐代宗李豫时,官至嘉州(治所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刺吏,世称“岑嘉州”。唐代宗李豫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客死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
岑参工诗,尤擅七言歌行。由于有多年从军的经历,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体验深刻,其诗作善于描写塞上大漠风光及惨烈的战争场景,气势磅礴恢宏,情辞慷慨豪迈。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其诗才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现存诗三百六十首,有《岑嘉州诗集》传世。
篇3:浅谈边塞诗人岑参的诗
浅谈边塞诗人岑参的诗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典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唐诗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名家辈出、众体兼具,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边塞诗在盛唐时代特别发达,并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流派,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以边塞题材入诗古已有之,汉东府中即有《出塞》、《入塞》、《关山月》等诗体,但都没有形成流派。其创作蔚为风尚,形成流派,则在盛唐,并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出现了像岑参、高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边塞诗人。其诗风兼融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了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着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岑参作为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他开拓了边塞诗的广阔境界,取得了突出成就,历来受到高度评价。
岑参的诗“清新俊逸”、“语多造奇”。唐杜确《岑嘉州集序》中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了边塞的壮丽风光、风俗人情、征战场景、壮志雄心。这种传奇式的边塞从军生活、神异奇特的西域风光,是形成岑诗新奇峭丽风格的客观基础。而好奇的本性又是形成岑诗风格特色的主观条件。因此,“新奇、峭丽”是岑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杜确称其诗:“属辟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指出了岑诗立意构思、遣词造境具有新奇、峭丽的特色。
一、与李白、李贺诗的比较
诗歌中言事之奇当推屈原,他的诗上天入地,役使万物,所言甚奇。受此影响,在唐诗中,李白的诗、李贺的诗都以奇闻名。岑参也受到屈原诗歌的影响,以新奇著称,但其诗的'格调与二李大不相同。李白的诗奇而伟:“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于上青天。”这里主要应用了夸张,把本来雄伟的事物再加以夸张,构成一种逼人的气势和意境,风格奇伟。李贺的诗奇而诡。“昆仑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依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主要应用了想象,把本来难以体现的事物想象为某种形象,构成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风格奇诡。岑参边塞诗中言事之奇,虽也运用了夸张和想象,但却根植于生活现实的土壤中,是边塞生活的真实表现。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都是客观存在的,是边塞生活的真实写照。洪亮吉《北江诗话》中说:“诗奇而入理,乃谓之奇,若奇而不入理,非奇也。卢玉川,李昌谷之诗,可去奇而不入理者矣。诗之奇而入理者,其惟岑嘉州乎。”此所谓“入理”也就是符合实际情形,可以说抓住了岑诗的特点,但说李贺的诗“奇而不如理”是不正确的,他们自显另一种奇,是与岑参不同的风格。
二、与高适边塞诗的比较
岑参、高适同为边塞诗人的卓越代表。他们有相同的出身和志趣,都有长期生活的经历。因此,他们的边塞诗都表现出了“悲壮”的共同特色,但也各有不同,从题材上看:高诗思想情深;岑诗生活面广。从格调上看:高诗是在沉郁顿挫中见豪迈,气势内蕴;岑诗则是在骏爽流畅中见奔放,气势外露。从叙述方式上看,高诗是夹叙夹议,直抒胸臆;而岑诗则显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从写景方法上看:高诗轻貌重情;岑诗则重貌显情。从继承文学遗产上看;高诗轻貌特点比较明显;岑诗则较多熔铸六朝近体诗的成就。所有这此,古人多有评论。下面就《燕歌行》与《走马川行》二诗作些粗略的比较:
《燕歌行》围绕边战争这条主线,多方面展示唐代的征战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特别着意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军中官兵尖锐的阶段对立;《走马川行》内容比较单一,写了一次夜出师,意在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以环境的险恶来烘托边塞的艰辛。在艺术风格上,《燕歌行》以旷远凄凉的衰败景色,暗示战斗失利,战士的辛劳和牺牲,着意渲染悲壮场面;《走马川行》则用夸张的语言描绘边疆的奇异景象,气势不凡。在写作手法上,《燕歌行》着力运用对比手法;《走马川行》运用了典型环境中的细节描写。在体式上,高诗沿用旧题,别铸新意;岑诗破偶为奇,句之押韵,三句一转,音调豪壮激越,节奏鲜明急促。总之,《燕歌行》于豪迈雄壮中显示厚重深沉,以现实主义见长;《走马川行》于豪迈雄壮中,显示奇丽峻拔,以浪漫主义显优,从而看出岑诗新奇峭丽的特点。
江南的清风明月,草长莺飞,固然是孕育诗情的旖旌风光;塞外的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又何尝不是滋润诗情的苍凉画面。岑参以其边塞的生活经历和“好奇”的本性,开拓了边塞诗的境界,发展了边塞诗的题材,为诗歌艺术开辟了新的领域,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王伟康,高适. 岑参边塞诗创作风格差异及其成因探赜[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06.
[2] 宁志新. 岑参的边塞诗与唐朝在西域的战争[J].敦煌学辑刊,1993 02.
[3] 任文京. 论岑参边塞诗中的矛盾心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03.
[4] 窦春蕾. 岑参写景诗绘画美再探[J].唐都学刊,1999 04.
[5] 杨惠芬,张春平. 岑参西征组诗探析[J].河北学刊,2000 03.
篇4:岑参是不是边塞诗人
是。边塞诗人是指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遍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
篇5:岑参是不是边塞诗人
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成就
诗歌文学
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宋刊10卷本今不传。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
边塞诗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象《火山云歌送别》以及《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等,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因而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
山水诗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风格转变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风格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
篇6:浪漫边塞诗人-岑参
浪漫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卒於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诗文特色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好。
高适岑参放诗选
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
★ 岑参写雪的诗
★ 岑参 《经火山》
★ 岑参诗作之奇
★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
★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 行军诗时扈从在凤翔,行军诗时扈从在凤翔岑参,行军诗时扈从在凤翔的意思,行
边塞诗人岑参的另类诗:春梦(集锦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