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诗作之奇

时间:2022-11-29 11:32:40 作者:不卷舌的卷卷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卷舌的卷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岑参诗作之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岑参诗作之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岑参诗作之奇

岑参诗作之奇

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边塞诗雄健奔放,表现了一种阳刚豪健的风骨美和奇特壮丽的异域美。

我国古代杰出的边塞诗人当首推岑参。作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岑参边塞诗虽只约占其作品的五分之一(其诗共四百多首),但他却是盛唐诗人中创作边塞诗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他盛唐诗人的边塞诗至多也就二十多首,少的仅几首)。其诗作雄奇健美,尤其是描绘边地风光的独特艺术风貌的作品,其中的“奇特”之气更是少有其匹。

一、立意奇

岑参边塞诗写战争往往不写艰难苦难,而特写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他的不少诗句以慷慨之笔热情歌颂了大唐将士英勇无畏的报国精神。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就极力赞颂了唐军将士不畏酷寒狂风而毅然夜行出兵抗敌的壮举,令人不禁对这些英勇爱国将士肃然起敬。再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上将拥旌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写进攻鼓点如怒吼的江涛,使战士们信心高涨满溢,豪情喷薄而出,军声震动峭拔阴山,从而沟通了视觉与听觉,既反映了客观战斗场面,又浸润激荡着诗人主观想象的豪情。军威立意颇为奇特。

另外,岑参边塞诗写离别往往不写离别之泪,而是以天山、火山、热海为背景,以白雪、胡笳为衬托寄寓离情。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诗作开始的火山一句景物描写颇具鲜明的地域特征,表现了作者超强的时空想象力。尽管送别李副使之地在武威,然而诗人却能联想到彼时李副使到任安西都护府军营住的火焰山。岑参也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送别佳句,诗人在歌咏雪地自然风光中融合进强烈的主观感受。诗人置酒军门两情依依送别,天降大雪寄情留人之意,诗人不忍与武判官分手却又不得不雪中深情目送其离去。诗人与友人感情至深的此情此景极其动人。

二、言事奇

艺术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使欣赏者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再创造。岑参在诗中就以奇巧手法创新性地描写边塞景物,使人读之饶有情趣。

岑参诗歌描写塞外气候之奇,主要突出塞外气候迥异于中原地域的寒冬早至及冬季漫长,如《北庭作》的“秋雪春仍下”、《轮台即事》的“三月无青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诗也突出了塞外冬季的异常严寒,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的“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就以写实兼具夸张手法写了足以冻结千万里塞外地域的奇酷严寒。

岑参诗特别注重描写环境之奇。他用较大篇幅描写边塞绮丽自然风光,内容翔实、形象生动,显得奇峭瑰丽、奔放潇洒。《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岑参描写西北边塞严寒早冬风光景象的奇篇。塞外倏尔早至的冽风飞雪沁人骨寒的恶劣环境,一般人都不会有什么温暖感受,但岑参却在诗中想象出八月飞雪环境中的百花齐放的温馨景象,他眼中的一夜飞雪,装点出的是无数琼枝玉叶,犹如一夜春风吹开千树万树梨花,这难道不是化严寒恶劣为生机勃勃、温暖如春的奇丽景象吗?其独具慧眼的优美意境让人叹为观止。岑参诗作写景上的如此巧思丽句比比皆是,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火山云歌送别》等诗歌中的金山、银山、热海、走马川、天山雪、火山云等西北异域自然环境和奇异自然景观,皆经由诗人笔触点化而奇异生动。诗人用内心最绚丽的色彩对边地奇寒、严酷自然进行挥毫泼墨描写或细节勾勒描画,完美地展现了边地奇丽风光及个人乐观昂扬心态、宽广胸怀和对西北边陲壮丽河山的深挚热爱。

岑参诗也有描写塞外生活方式之奇的,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中的“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这些虽是异于中原生活的新鲜事物,但大多真实存在,而非想象夸张。

三、造语奇

岑参边塞戎幕生涯十余载,常造奇特语句表现边塞恶劣生活环境。他在《首秋轮台》写边塞风雨不定为“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在《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写热海酷热为“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日”,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严寒为“瀚海阑干百丈冰”,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写狂风为“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也很注重动词的使用,在《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诗句中用一“飘”字、一“挂”字就十分贴切传神地表现了塞花飞扬、柳枝低垂的春暮柳媚花明的`自然情态,增添愁人愁绪,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岑参也很注重用语句勾起奇特景象想象,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特语句来写雪。诗人用春日绽放的梨花来喻严寒飞雪,春意梨花赋予寒瑟雪国以希望和温暖,此情景切合诗人雪中送别友人之祝福情谊。一暖一寒两种意象在艺术上惊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千万迎雪挺拔树木与边地壮阔背景亦融为一体,显得峭厉清旷。难怪清代施补华会在《岘佣说诗》中盛赞其造语匠心独运:“岑嘉州七古劲骨奇翼,如霜天一鹗,故施之边塞最宜。”

四、用韵奇

岑参边塞诗的写法打破了常规常调,有的句句押韵,一韵到底,有的三句、四句一换韵,并采用跳跃式章法,用韵灵活多变,独特异常。例如岑参在《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为充分体现行军艰苦紧张,他不仅在用韵上破偶为奇,变偶数的两句一押韵和四句一押韵为奇数的三句一押韵,而且采用句句押韵、每隔三句换韵的韵律结构使人备感突兀不平:起始三句用下平声先韵,次三句改用上声有韵,再三句改用上平声微韵,第四个三句则改为入声易韵,第五个三句又改为下平生蒸韵,第六个三句再改为入声叶韵。韵律节奏的快速旋转变化配之以塞外异域的独特风光,使岑参诗歌气势尤其显得大气磅礴、激昂豪壮。这种“势险节短”的起伏急促的韵律节奏变化和作品内容的奇异多变相辅相成,必然形成诗篇独特的高昂激越声势,从而增强军情紧迫的紧张气氛。清代诗人沈德潜说:“三句一转,秦皇峄山碑文法也,元次山中兴颂用之,岑嘉州走马川行亦用之,而三句一转中又句句用韵,与峄山碑又别。”{2}岑参诗中这样在古典歌行中少见的韵律结构,体现了诗人大胆创新的精神。

五、诗作奇特之源

岑参诗作奇特,“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这与他两次出塞并在边塞生活达六年之久的独特经历体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岑参素有安邦定国的宏伟壮志,盛唐时代则赋予他实现自己立功边疆的机遇。唐玄宗天宝八年至十年,岑参不辞辛劳远赴安西做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属僚。他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宫》中表露了报国心迹:“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他的同一时期另一首诗《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诗句也高扬着诗人渴望安疆建功的豪情壮志。另一方面,岑参因初次出塞,由于一时不能适应边地的艰苦和荒凉,加之幕府生活不如意,也曾动摇过建功立业的豪情,这必然给他的一些诗作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岑参在这三年时间所作之边塞诗,既有展现立功报国和精神豪迈的作品,也有隐现内心苦闷及思乡之情的作品;既有描绘边塞瑰丽风光的壮美诗篇,也有描写边塞肃杀荒凉的凄清之作。

天宝十三年到至德元年,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僚属。岑参这次出塞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仍然未减当年,而且他经历过上次边塞生活历练,加之深得主帅信任,所以这一时期的边塞诗格调高昂、大气豪迈。留有很多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之类歌颂大唐将士不畏边地环境恶劣艰苦,坚定守卫边疆的英雄豪迈战斗精神的生活诗篇,大气洋溢,情调高昂。这些诗篇大多在勾画边塞奇丽风光(少写边地荒凉)的同时,也描写了大唐将士戍边生活及边疆民族生活习俗,诗人于其间倾注了对边疆的无限热爱之情,情感蕴藉浑厚、景象雄奇壮远,意境无限开阔。我们可以说,岑参较长时间的边塞独特生活经历,使他得以塑造出姿态各异的奇特艺术形象。

历代评论家对岑参诗都评价较高,宋代陆游盛赞其诗笔力,清代施补华也妙评其诗骨力。岑参诗甚至在唐代就已享有盛誉。殷潘在《河岳英灵集》中突出评其“奇”字:“参诗语奇体峻,意亦奇造”;杜甫《陂行》诗也提到其诗“奇”:“岑参兄弟皆好奇”;《居易录》亦说到其诗“奇”:“李白、岑参二家别出机杼,语羞雷同,亦称奇特”。即便在岑参去世多年以后,杜确在《岑嘉州集序》中也仍称赞其诗“奇”:“迥拔孤秀,异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里间士庶,戎夷蛮貂,莫不讽颂吟焉。”岑参诗在唐代影响广泛由此可见一斑。可以说,岑参的边塞诗简直就是一幅西北边塞的绝美风情画,诗人善于在写景状物中渲染提炼,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塞外风光和大漠狼烟、胡笳羌笛等异域风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真实生动。其诗篇数量之多、景色之绮丽、感情之炽烈是盛唐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岑参边塞诗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和高扬的时代精神,彰显了盛唐时代高度自信、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闪烁着盛唐诗歌独特的唯美光华。

篇2:岑参的经典诗作

岑参的经典诗作

岑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4、《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5、《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6、《秋思》

那知芳岁晚,坐见寒叶堕。

吾不如腐草,翻飞作萤火。

7、《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8、《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梁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9、《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10、《感遇》

五花骢马七香车,云是平阳帝子家。

凤凰城头日欲斜,门前高树鸣春鸦。

汉家鲁元君不闻,今作城西一古坟。

昔来唯有秦王女,独自吹箫乘白云。

11、《送崔子还京》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12、《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篇3:岑参诗作风格

岑参诗作风格

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边塞诗雄健奔放,表现了一种阳刚豪健的风骨美和奇特壮丽的异域美。其立意、言事,造语、用韵之奇,熔铸了盛唐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焕发出盛唐时代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诗人匠心独运奇特鲜明的创作个性。

我国古代杰出的边塞诗人当首推岑参。作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岑参边塞诗虽只约占其作品的五分之一(其诗共四百多首),但他却是盛唐诗人中创作边塞诗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他盛唐诗人的边塞诗至多也就二十多首,少的仅几首)。其诗作雄奇健美,尤其是描绘边地风光的独特艺术风貌的作品,其中的“奇特”之气更是少有其匹。

一、立意奇

岑参边塞诗写战争往往不写艰难苦难,而特写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他的不少诗句以慷慨之笔热情歌颂了大唐将士英勇无畏的报国精神。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就极力赞颂了唐军将士不畏酷寒狂风而毅然夜行出兵抗敌的壮举,令人不禁对这些英勇爱国将士肃然起敬。再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上将拥旌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写进攻鼓点如怒吼的江涛,使战士们信心高涨满溢,豪情喷薄而出,军声震动峭拔阴山,从而沟通了视觉与听觉,既反映了客观战斗场面,又浸润激荡着诗人主观想象的豪情。军威立意颇为奇特。

另外,岑参边塞诗写离别往往不写离别之泪,而是以天山、火山、热海为背景,以白雪、胡笳为衬托寄寓离情。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诗作开始的火山一句景物描写颇具鲜明的地域特征,表现了作者超强的时空想象力。尽管送别李副使之地在武威,然而诗人却能联想到彼时李副使到任安西都护府军营住的火焰山。岑参也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送别佳句,诗人在歌咏雪地自然风光中融合进强烈的主观感受。诗人置酒军门两情依依送别,天降大雪寄情留人之意,诗人不忍与武判官分手却又不得不雪中深情目送其离去。诗人与友人感情至深的此情此景极其动人。

二、言事奇

艺术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使欣赏者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再创造。岑参在诗中就以奇巧手法创新性地描写边塞景物,使人读之饶有情趣。

岑参诗歌描写塞外气候之奇,主要突出塞外气候迥异于中原地域的寒冬早至及冬季漫长,如《北庭作》的“秋雪春仍下”、《轮台即事》的“三月无青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诗也突出了塞外冬季的异常严寒,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的“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就以写实兼具夸张手法写了足以冻结千万里塞外地域的奇酷严寒。

岑参诗特别注重描写环境之奇。他用较大篇幅描写边塞绮丽自然风光,内容翔实、形象生动,显得奇峭瑰丽、奔放潇洒。《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岑参描写西北边塞严寒早冬风光景象的奇篇。塞外倏尔早至的冽风飞雪沁人骨寒的恶劣环境,一般人都不会有什么温暖感受,但岑参却在诗中想象出八月飞雪环境中的百花齐放的温馨景象,他眼中的一夜飞雪,装点出的是无数琼枝玉叶,犹如一夜春风吹开千树万树梨花,这难道不是化严寒恶劣为生机勃勃、温暖如春的奇丽景象吗?其独具慧眼的优美意境让人叹为观止。岑参诗作写景上的如此巧思丽句比比皆是,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火山云歌送别》等诗歌中的金山、银山、热海、走马川、天山雪、火山云等西北异域自然环境和奇异自然景观,皆经由诗人笔触点化而奇异生动。诗人用内心最绚丽的色彩对边地奇寒、严酷自然进行挥毫泼墨描写或细节勾勒描画,完美地展现了边地奇丽风光及个人乐观昂扬心态、宽广胸怀和对西北边陲壮丽河山的深挚热爱。

岑参诗也有描写塞外生活方式之奇的,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中的“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这些虽是异于中原生活的新鲜事物,但大多真实存在,而非想象夸张。

篇4:岑参

岑参(cén shēn)(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目录人物生平籍贯考证创作历程诗歌特色收缩展开人物生平

岑参,祖籍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梁时徙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 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籍贯考证

关于岑参的籍贯,学界有两说:一谓江陵人,一谓南阳人。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谓岑参唐江陵(即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其先世本世居南阳棘阳,梁时长宁公善方始徙江陵。诸书称岑为南阳人,盖从其郡望。此后陈铁民等撰《岑参年谱》亦同意闻说之考证。但此后学者中亦有人坚持“南阳”说,如任晓润《岑参生年籍贯考》就认为,岑参的籍贯应是唐代棘阳(今河南南阳)人;廖立《唐代户籍制与岑参籍贯》则从唐代户籍制的考察入手,论证岑参的籍贯当为“南阳”;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也认为,岑参“祖籍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梁时徙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似亦倾向于南阳说。

创作历程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等,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因而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

诗歌特色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篇5:岑参经典名篇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送崔子还京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篇6:岑参经典名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篇7:岑参经典名篇

登总持阁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送人赴安西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篇8:岑参经典名篇

和贾舍人早朝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篇9:岑参怎么读

关于中国历史上“三参”——曾参、曹参、岑参名字的读音问题,几位学者已经在光明网、北大中文论坛网和江苏语言文字网等学术网络上有了有趣的争鸣,笔者不揣谫陋,也来聒噪几句。

曾子即曾参,生于公元前5,卒于公元前436年,春秋鲁国人,孔子学生。据宋代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太子巫居鲁国南武城(即今山东费县)“巫生夭,为季氏宰;夭生阜,为叔孙氏家臣;阜生点,字晰;点生参,字子舆;参生元,申”。

《孔子家语》卷九: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参后母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不贤,因出之终身不取妻。

曾参父子同为孔子学生,而曾参学问见长于其父。孔子的“弟子三千”中有其父,而“贤人七十二”中却以曾参为首。曾参除学问外,尤以仁孝著称。《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曾参首先提出,而为孔子采纳的修身养性方法。据传《大学》的作者就是曾参,曾参也是《孝经》的.作者,有人说曾参实为孔孟学说的承上启下者,所以世人尊其为“宗圣”,称为“曾子”。

曾参的“参”的读音究竟是shen,还是 can?

我就此事,问过我的祖辈,他们念过私塾,听他们的老师口耳传授——都说读“shen”。就习惯而言,曾参之“参”是念作shen的。清初学者车万育(1632-1705,湖南邵阳县人,康熙三年进士,授户部给事中,后升掌印)著《声律启蒙》是私塾教科书,也是旧时习诗作对的入门书。《声律启蒙》的 “十二侵”—— 眉对目,口对心。锦瑟对瑶琴。晓耕对寒钓,晚笛对秋砧。松郁郁,竹森森。闵损对曾参。……

毫无疑问,这里“曾参”押的是“侵韵”,参读作shen。那么车万育编书依据什么呢?我认为是依据唐宋诗。

在唐诗中有一首宣扬孝道的五言古风——白居易《慈乌夜啼》: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画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这首影响深远的诗,解放前国文教科书选过,今天仍用作台湾省的初中课文,押的还是“侵韵”。

到宋代,王安石两次把“曾参”写入诗作,如:留犁挠酒得戎心,并夹通欢岁月深。奉使由来须陆贾,离亲何必强曾参。《次韵平甫喜唐公自契丹归》,《全宋诗》卷556): 东浮溪水渡长林,上坂回头一拊心。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初去临川》,《全宋诗》卷562)。

可见,唐宋诗人的作品中的曾参之“参”念 shen,不可动摇。

北宋有位词人叫高似孙,对此质疑过,他认为:曾子者曾参……予读先太史《史记注七十二弟子传》参字子舆,晋灼读音“如宋昌骖乘之参”因并及之。(《子略》卷一“曾子”条)。高的观点是——曾参之“参”通“骖”(独辕车所驾的三种马),念can;可惜这一观点后世应者寥寥,只有明末清初人周亮工(1612--1672)笔记集《因树屋书影》转载了一下,这是学者在书斋里的发现“趣味”,社会知晓面不广。而清初人把“曾参”编入教科书,家弦户诵,三尺童子皆知,所以积非成是,约定俗成。所以解读《论语》的权威著作——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所附《论语词典》,以及《论语辞典》(安作璋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页310,7月)都注作“音 shen”。

至于有关汉初名相“曹参”名字的读音,《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卷》注作读音“shen”。笔者应该读can,因为曹参字敬伯,理所应当念“参拜”之“参”。 有关诗证见苏轼写给黄庭坚的作品,如 “置酒未逢休沐,便同越北燕南。且复歌呼相和,隔墙知是曹参” (苏轼《再和二首》, 《全宋诗》卷81)句,押的就是“覃”字韵,足可证。

还有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其人资料缺乏,故很难从他本人身上得到有效信息。已故文史学者蒋逸雪先生认为“岑有高峻义,故连类相属名参商之参”(王骧:《怀念蒋逸雪前辈》,《镇江史志通讯》198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注作读“shen”。这说法值得商榷。笔者查到岑参曾祖文本、伯长清、父植,特别是乃兄岑况颇有文名。杜甫诗赞曰;“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幼年丧父,由岑况教养长大30岁,应举登进士第。与哥哥取名“况”(“况”作“比况之况” 义)相联系,岑参之“参”有“比勘、验证”义。著名华人学者叶嘉莹教授207月25日在题为《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的讲演中说:岑参的 “参”字,有不同的读音。由于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参”读作“深”,所以西方很多人在翻译的时候都把岑参的“参”也拼成“深”的读音。可是根据考证,这个字不应该读作“深”而应该读作“餐”。因为岑参曾写文章说他的祖先有很多人都参与公卿之位,他们家里希望他也能够参与公卿之位,所以取名岑参。

因此,从俗以及历史传统,曾参之“参”念shen,曹参、岑参之“参”念can;如果严守古人名字解诂的规矩,三人名字的读音应该一样,都念can。

篇10:岑参生平

岑参(cén shēn)(约7―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人物生平】

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

【诗人生涯】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还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因而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

[岑参生平]

篇11:岑参读音

笔者用拼音输入法录入这几个词组时,是打的“zeng shen”,“cao shen”,“cen can”。在搜狗拼音输入法中,只有这样的输入才能找到对应的人名汉语词组,说明这几个名字的读音被普遍认为如此。这也许是一种约定俗成。而教育部语言文字研究所信箱主持人杜永道先生认为:历史人物的名字是“参”的,都读为“shēn”(观点来自“中国语言文字网”)。笔者认为这是不合适的。

参(shen)这个字的本意是二十八宿的参宿(shen xiu),人名中的参字都念“shen”的这种讲法,其根本依据无非是古人喜欢观天看星,并有倡导“分野”之说。二十八宿中的参宿是夏代以来农业生产的一颗重要标准星,由于耀目明亮,参宿三星往往被作为“福禄寿”三星而受到古代人民的崇拜。因此,在人名中有“参”字,大概便是取“光亮”、“富贵”之意。同时,按古人的天地对应观点,参宿对应的分野区乃是益州①,则可能益州生人以“参”为名。另外,“参”(“叁”)字本来就是古代“三”字的一种写法。其实古人是在“参宿三星”这个天文涵义上,衍化出“叁”的具体字型的②。古代篆文的参字,就是三颗星星。所以在“三”这个涵义上,可能古人会给家中行三的孩子取名为“参”。大致上这就是古人命名孩子为“参”的三个主要原因。

然而,曾参是山东嘉祥人,按分野应该属于奎宿或者娄宿,所以应该不是以分野命名。同时,曾参是曾点唯一的儿子③,所以“行三”之说不成立。

再让我们看看古人取名的一个重要标准:“名为字表”。

曾参字子舆,舆者,车也。古代的车是马车或牛车,拉车的马有“左骖右騑”。宋人高似孙在《子略》卷一“曾子”条有书:“曾子者曾参??予读先太史《史记注七十二弟子传》,参字子舆,晋灼读音“如宋昌骖乘之参”因并及之。”由此可见高似孙的观点是:曾参之“参”通“骖”,念can。

但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附会牵强。我们还可以从诗歌韵脚中找到答案。王安石有《初去临安》一诗:

东浮溪水渡长林,上坂回头一拊心。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

忧伤遇事纷纷出,疾病乘虚亹亹侵。未有半分求自赎,恐填沟壑更沾襟。

(《全宋诗》卷562)

全诗韵脚属侵部,则此处的.“参”应该是念“shen”。如果念“can”,则应属谈部,全诗就不合诗律了。

由此可见,曾参的“参”还是应该读作“shen”为好,至于有人认为“曾参”应该读作“ceng shen”,那是另一个问题,本处不再讨论。

再看看曹参。曹参是徐州人,字敬伯,④可知他所处的地区分野也是奎宿或娄宿,在家中应该是长子。于是我们可以看出,其名“参”,应该是“参拜”之“参”,方与“恭敬”之“敬”相符合。

再看苏轼《次韵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

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卢子不须从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

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

(卷804)

再看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

楚地怪须留汲黯,萧规疑欲付曹参。从来贵势公何慕,自是贤名上所贪。

未信逸身今以老,且当忧国每如惔。论心邂逅胶投漆,搔首低徊雪满簪。

镇抚未惊移岁月,追攀曾许赏烟岚。余欢遽隔新亭饯,宿惠难忘旧馆骖。

(卷562)

我们清晰地发现“曹参”的参,在诗词中都属于谈部韵,所以,应该读作“can”。

至于岑参,系湖北江陵人,其人史料记载甚少,字不详,但他哥哥名叫岑况,应是效法儒家宗师荀况,他的名字大概也应是效法曾参,则应该读作shen。然而若把其兄之“况”解作治学方法的“比况”之意,则岑参的“参”也该相应是治学方法“参考”之意,则应读作“can”。

刘克庄《又和感旧四首》:

老马虺颓不服骖,累然病起泛溪南。失侯我尚堪耘豆,出牧公方自种柑。

畏垒屡丰愧桑楚,汉嘉虽小屈岑参。新年闻说茅柴贱,陌上逢人各半酣。

(卷3052)

此处诗押谈韵,因此,在诗歌中,岑参的“参”读作“can”。

所以,这三个人的姓名,笔者认为应读作:zeng shen,cao can,cen can。

当然,这样的考证不能绝对化,由于对古代社会情报的欠缺,或许在考证中会有不少纰漏和错误,这些都有待明哲指教,以趋向真理。

1:《文言文学习辞典》文化史.天文历法,杨亦鸣主编,黄山书社,1998年

2:《书屋》2007-9,《文字古今通》,流沙河

3:“曾氏宗亲网”-宗源(曾氏总系) 4:《史记.曹丞相世家》,中华书局,1959

岑参 《经火山》

《暮秋山行》 岑参

岑参——《和贾舍人早朝》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岑参写雪的诗

《寄左省杜拾遗》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敦煌太守后庭歌》岑参鉴赏

高适与岑参作品特点

岑参诗作之奇(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岑参诗作之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