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阅读复习题 备课资料(八年级下册)

时间:2024-11-25 03:38:17 作者:wefh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wef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藤野先生阅读复习题 备课资料(八年级下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藤野先生阅读复习题 备课资料(八年级下册),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藤野先生阅读复习题 备课资料(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阅读复习题 备课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的意思是           ,表现了“我”的        思想感情。

3、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          和          进行描叙,表现了作者的               的思想感情,其中从          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它运用的修辞是               。

4、本文段描述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清国留学生             的丑恶灵魂。

5、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                           。

6、文段最后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的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很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另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7、鲁迅去仙台的途中谈及日暮里、水户这两处驿站,用意是                       。

8、“物以稀为贵”具体表现

9、“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中的“这样的优待”具体指

10、本文段写在仙台受到优待,作用是                                  。

11、本文段选自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        、        、       。

12、本文段在全文内容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22题。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3、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14、“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样”是指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答](1)                                (2)

(3)                                 (4)

16、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                 。

17、“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                                                             ;“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

18、“实物是那样,我们没法改换它”这句话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                        和对科学的                          态度。

19、由上文段可以反映“我”对藤野先生相处的前两件事的态度是

(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0、“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后两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①                  和②

的高贵精神。

21、本文段主要采用               、                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22、本文段的记叙顺序是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3-30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3、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

2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

25、“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                                       ;

“这一声”指               ;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                          。

26、“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含义是                                      ;其中“何尝”的词性是          ,对表达句义的作用是                          。

27、“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                   ;

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是指            ;“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                 ,

表现了鲁迅                         的精神。

28、“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                              的感情。

29、“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                                。

30、这段文字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1-37题。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1、文段第1段第1个“为”的正确读音是          ,意思是           ;第2个“为”的正确读音是          ,意思是              。

32、文中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请简述其原因。

[答]

33、为什么“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小而言之”;“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是“大而言之”?

[答]

34、本文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

35、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是             、            、             。

36、“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的含义是                                 。

37、“正人君子”具体指                    ,它所用的修辞是          ,表现作者                 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3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2自然段写了什么事情?

上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0、结合全文分析,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张培习

篇2:中考文言文五柳先生传复习题 备课资料(八年级下册)

中考文言文五柳先生传复习题 备课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_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

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

(1)每有会意    ▲    (2)性嗜酒    ▲

(3)期在必醉    ▲    (4)既醉而退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3分)

A.亦不详其姓字    B.其如土石何

C.亲旧知其如此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0.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4分)

【答案】

17.(4分)(1)体会、领会(2)爱好、特别喜欢(3)期望、希望(4)已经

18.(3分)B

19.(3分)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0.(4分)五柳先生率真随性,读书只为得到精神的快乐;他淡泊名利,不为功名利禄而读书。

13.(2011广东省肇庆市)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哪里

B.或置酒而招之                    或:或许

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辄:就

D.曾不吝情去留                    曾:曾经

10.请简要回答作者“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3分)

11.请概括选文第②段所体现的作者的性格特点。 (3分)

【答案】

9.C

10.作者“好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上的满足(1分),精神上的享受(1分),“不求甚解

是作者率真性格的体现(1分)。

11.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高洁脱俗(每点1分)。

陈近妮

篇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藤野先生》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藤野先生》说课稿模板

一、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文学类作品时,要体验情感,领悟主题,得到启示,能够正确评价作品,并且会品味语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叙述类文学作品,选用鲁迅的《藤野先生》我认为比较恰当,但是难度较大。鲁迅在文中回顾了留学日本的经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美了藤野先生的的高贵品格,又把爱国情感融汇其中,很巧妙。

二、学情及学法分析

初二的学生学习本文,有一定的难度,一是阅历较浅,二是心理不够成熟。

鲁迅在写作时,一向把自己的思想藏得很深,他说的与他想的往往不同。

鉴于以上原因,课上要多用阅读品味思考的方法,在老师的讲授引导下,看清文中的鲁迅。安排两课时,一课时归纳事件,及人物性格,完成重点。二课时归纳主题,解决句义,突破难点。实际操作时,目标重点难点是交融的。

三、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目标如下:

1.阅读中识字解词,归纳事件,整理思路。

2.品味中辨析重点词句的运用,体会深远含义。

3.喜欢本文,进而喜欢鲁迅,喜欢推敲咀嚼文学作品。

4.教学重点是写人的具体化,难点是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对主题的理解。

四、过程

1.导入:板书文章标题后,提问:“藤野先生是谁?”直接切入文章的主人公。

预习过的学生,就可以答出“鲁迅的老师”。

再提问:“什么时候的老师?”

也可以答出“留学日本时的老师“。

三提问:“鲁迅认为这个老师怎么样?”

这一问题是击中难点,初二学生不容易说清楚。于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2. 一读文本:找出文中写了关于藤野的几件事。此环节要尽量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 教师学生都要保持安静。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完全可以归纳出来。教师不要代劳,不要养成学生课堂懒惰的习惯。

师生共同明确:

(一)相识。<生活朴素,教学严谨>

(二)改讲义。<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三)问裹脚。<实事求是>

(四)漏题门。<正义感>(此处会有学生质疑,“藤野”对此事并无表示。这时要引导学生细读这段文章,“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这后面的`表态和行动,有没有藤野参与。学生会发生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确“也”字的意义,应该有藤野参与。此处提醒学生读书要仔细。点击难点)

(五)话别 <师生情深>

小结:可见藤野是鲁迅最感激、最爱戴、最敬仰的一位恩师。

板书:

在这一环节中,应该不断突出重点,归纳出事件之后,分析人物性格,就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写人的具体化。比如话别一段,“我”告知他将离开,写藤的神态,“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写出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伤心,想挽留,又无可挽留。想表示悲伤,坚韧的个性又使他掩蔽。于是“我”急忙安慰。师生二人,可谓心有灵犀,令人感动。

在“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一段,质朴的叙述,浅白的语言,却浸透了依依离别的深情。

大家齐读,品味,体验没有抒情胜于抒情的效果。

五、总结说课

这是我安排的第一课时,依据课标和教学理念,我主要运用了阅读品味法,朗读体验法。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同时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的个性张扬。在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把握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绪变化。

篇4: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

3、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4、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1、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过渡: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此值得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学(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复习作者,回忆我们学过的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

三、了解藤野先生

1、这位藤野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给他画一个像,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抓住黑瘦、八字须……)

鲁迅先生是如何描写的呢?请阅读第6-10自然段,思考: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明确:说明藤野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治学严谨。反映他工作认真、全身心投入治学。

2、这样的一位藤野先生,鲁迅是如何来评价的呢?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学生回答:伟大

学生齐读第37小节,体会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这种情感。

3、为什么在鲁迅眼里和心理藤野先生都是伟大的?请同学们阅读11—35小节,思考:文中写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又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品格?

学生讨论、交流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11-19自然段)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解剖图,表现藤野先生对教学工作极其认真负责,教学的严谨,对学生的严格和对作者的关心。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

(2)、文中的“讲义”有哪两个意思?──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4)、“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不是。有两处可证明: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2、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填空: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

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

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不但……连……一一”;

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2(第21-22自然段)写藤野先生因“我”敢于学习解剖尸体而很高兴,表现他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关心。

○3(第23自然段)写藤野先生想知道中国女人裹脚使足骨变形的详细情形,表现藤野先生注重调查,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4(第24-28自然段)写“考试事件”,一方面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同时也表现了藤野先生和一些日本学生是主持公道的。

○5(第32-34自然段)写藤野先生听“我”说不学医了,要改学生物学时的表情,表现藤野先生尊重学生的品质和待人憨厚的性格。

○6(第35自然段)写藤野先生临别前夕送相片并题词“惜别”,表现藤野先生对作者的真挚情谊。

藤野先生为什么“悲哀”?为什么想说却没有说?鲁迅为什么要说谎?

要求学生完成下面的表格:

序号事例思想品质

浅层的深层的

1、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无民族偏见。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5、惜别友好与尊重

读材料(2)

四、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找出文中的相关段落。

○1、“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2、“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3、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2、通过这两件事情,你对藤野先生的“伟大”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五、探究分析

1、如此伟大的老师当然值得鲁迅先生怀念,请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最后三段

2、藤野先生对鲁迅的人生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为什么鲁迅会时时想起他,为什么把他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的墙上?)

学生自由讨论

○1有高深的学问,严谨认真。

○2关心异国青年

○3藤野先生平等意识、尊重他人的观点给鲁迅巨大的影响,使得鲁迅一直能够保持着对中国底层百姓和大众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4看到照片便能时时想起在日本的经历,想起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从而不断地鞭策着自己笔耕不辍。

○5藤野的出现恰恰在鲁迅思想的重要转型期间。

六、归纳本课所学

七、作业

课后作业: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注意联系写作背景)

板书设计: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无民族偏见——伟大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惜别——————友好尊重

篇5:《藤野先生》教案和反思(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广东揭阳真理中学分教处  郭奕明

教材分析:

1、传统经典篇目,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作品之一。

2、八下第一单元(“人生历程”)首课。

3、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了解叙事作品写人的方法。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品味精彩语句。

教学设想:

1、学用结合

2、问题指引

3、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巩固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词语听写校对

二、名著复习

课堂提问:关于《朝花夕拾》

三、整体把握

全文分三部分:

一、(1至3)在东京

二、(4至35)在仙台

1、(4至5)往仙台、初到仙台

2、(6至23)相识、相处

3、(24至31)决定弃医从文

4、(32至35)告别

三、(36至38)离仙台后

四、课文研讨之一

体会人物形象

1、初识部分

朗读

讨论

2、典型事例

分组负责、课堂研讨

(1)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关爱学生

(4)了解裹脚--严谨求实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文中其它内容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2、构思:假如你选择写一个人记录你的小学生活,你会选择什么人,写他(她)的什么内容?

3、自读:画出文中的精彩语句以及疑惑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要回顾,明确本课时内容

二、课文研讨之二

回顾问题:

课文中其它内容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写日本“爱国青年”的寻畔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写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三、品味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

四、解决疑难

明确: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思想感情的变化”。

五、课堂交流

假如你选择写一个人记录你的小学生活,你会选择什么人,写他(她)的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将你的构思进一步充实调整,写成文章。

“教后小结”:

本课为教学过多次的传统篇目。此次设计为两个课时来上,感觉时间较紧。

作为经典篇目,有很多值得学习需要教学的内容,还是设计为三个课时来上比较充裕。

如果仍安排为两个课时,似应调整教学目标,精简教学程序。

设想一:以作者如何来写藤野先生为核心,侧重学习此类文体的写法。

设想二:以《朝花夕拾》为依托,侧重于了解作者的这一段人生经历,侧重于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设想三:以品味语句为重点,培养“细读经典”的习惯,掌握一些方法。

郭奕明

[《藤野先生》教案和反思(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阅读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藤野先生读后感精选

藤野先生读书笔记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 教案

藤野先生读后感

藤野先生课件

藤野先生的阅读及答案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阅读复习题 备课资料(八年级下册)(合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藤野先生阅读复习题 备课资料(八年级下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