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晨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 目录
篇1: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时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魏书十九?陈思王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道。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
1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义作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信评论
B.每进见难问诘难
C.饮酒不节节制
D.公车令坐死判罪
17.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使各为赋
②故遂定为嗣
B.①应声而对
②而植任性而行
C.①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①以杨修颇有才策
②于是以罪诛修
18.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祖甚异之
②植既以才见异
③文帝御之以术
④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A.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B.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C.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D.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19.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性简易,不治威仪。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矫情自饰。
C.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20.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译: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译:
篇2: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郑当时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算器,竹制器皿)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②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③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①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②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③僦,运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B.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行:辈分
C.又不治其产业 治:治理
D.与官属言,未尝名吏 名:称呼
【答案】C(治,置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孝景时,为太子舍人 ②常引以为贤于己
B.①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②诚有味其言之也
C.①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 ②常引以为贤于己
D.①庄兄弟子孙以庄故 ②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
【答案】D(A.动词,担任/动词,认为。B.助词,表判断/助词,表祈使。C.介词,从,在/介词,比。D.均为介词,因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②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③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④推毂士及官属丞史
⑤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⑥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答案】B (①是说他乐于助人,④是说他重视人才,⑥是说他迎合皇上)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从不随便说是论非。
D.郑庄为官廉洁,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
【答案】C(“受其影响”前后无因果关系)
5.断句翻译。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及 废 门 外 可 设 雀 罗翟 公 复 为 廷 尉 宾 客 欲 往 翟 公 乃 大 署 其 门 曰 一 死 一 生 乃 知 交 情 一 贫 一 富 乃 知 交 态 一 贵 一 贱 交 情乃 见 郑 亦 云 悲 夫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2)①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执,执行;贵,尊贵的身份;下,谦恭地对待。)
②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就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何况是一般人呢!(则……则,就……就,表并列;否,相反;众人,一般人,普通人)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是陈县人。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孝景帝时做了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常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他仰羡慕年长有德行的人,惟恐见不到人家。郑庄年轻时官位卑微,但是他的交游的知己好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行,辈分),是全国有名的人士。汉武帝刘彻即位,郑庄逐渐升任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一直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在武安侯田?、魏其侯窦婴时的廷议中出言不当,降为詹事,后又升为大农令。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下属说:“只要客人来,不论贵贱都不要让人在门外等候。”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
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荐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称道起他们来确实津津有味,经常称赞他们认为比自己贤能。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崤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然而郑庄在朝廷上,经常附和逢迎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示对错。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外族,全国耗费甚多,财力物力日渐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有替大农令承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不久,在丞相府暂时担任长史。皇上认为他年老,让他担任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中途被罢官,家道贫穷,宾客越发零落。到做了郡守,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
太史公说:“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就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何况是一般人呢!”下?县翟公说过,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才知交情的深浅。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才知结交的实态。一个尊贵一个卑贱,交情才会显现。”郑庄也是这样啊,真是悲哀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fěi,古代盛物的竹器)者斩焉,?(huì,扫帚)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思中立不倚者 中立: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
B.则思砥砺名行 砥砺:磨炼
C.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履:鞋子
D.疏其间,封其下 封:堆土加高地面
【答案】C(履,踩,踏。这里指“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居易以拔萃选及第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B.见丛竹于斯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此相国之手植者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D.乃芟翳荟 良乃入,具告沛公
【答案】C(A.介词,因为;B.介词,在;C.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副词,于是)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A.询于关氏之老 B.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
C.竹,植物也 D.书于亭之壁
【答案】B(B.省略句,省略介词“于”。A、D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C为判断句)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提出“竹似贤,何哉?”的设问,接着以竹所代表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美质来象征君子的品格,这样写是为下文的记叙和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记叙了已故关相国园中一丛“枝叶殄瘁,无声无色”之竹的变化。作者出于怜竹之心、爱竹之情,一番辛勤培植,最后使竹丛呈现出了一片盎然的生机。
C.作者借物抒情、托物寄意,叙竹只是兴起,议论才是目的,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了文章批评当朝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主旨。
D.本文立意深刻,借物喻理,说理自然,卒章显志,多用对偶、排比句,句式工整,语言清隽,意境优美,体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散文美。
【答案】C(把文章的主旨理解为“批评当朝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不妥,该文的主旨是“强调培育人才和选贤任能的重要性,希望在上位之人能善用人才”)
【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是空的,空是为了体现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要想到虚心求道的人。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的人(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如此,所以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因为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看见在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像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他草木的关系,也就像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他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选自《世说新语》)
(1)用斜线“/”给画线的文字断句。
遗 已 聚 敛 得 数 斗 焦饭 未 展 归 家 遂 带 以 从 军 战 于 沪 渎 败 军 人 溃 散 逃 走 山 泽 皆 多 饥 死 遗 独 以 焦 饭 得 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2)①陈遗在郡做主簿,常常带只口袋,把煮饭时的锅巴收在口袋里,等回家时用它来给母亲吃。
②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他一片孝心所得到的报答。
【译文】吴郡陈遗,在家极其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做主簿,常常带只口袋,把煮饭时的锅巴收在口袋里,等回家时用它来给母亲吃。后因孙恩起义,攻打吴郡,袁府君(山松)当日便出兵作战。陈遗已经收集到的几斗锅巴,来不及送回家,就带着它随军出发。在沪渎打了败仗,兵士溃散,逃往山林沼泽中,多半都饿死了,唯独陈遗因为随身携带锅巴,活了下来。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他一片孝心所得到的报答。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解释词语:
1、辍耕之垄上
2、怅恨久之
3、苟富贵
4、若为佣耕
5、将军身被坚执锐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卜者知其指意
8、念鬼
9、先威众耳
10、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11、所罾鱼腹中
12、固以怪之矣
1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14、夜篝火
15、卒中往往语
16、皆指目陈胜
17、適戍渔阳
18、屯大泽乡
19、皆次当行
20、会天大雨
21、度已失期
22、刑其长吏
23、今亡亦死
24、所罾鱼腹中
25、等死
26、死国可乎
27、天下苦秦久已
28、楚人怜之
29、今诚以吾众诈
30、为天下唱
31、宜多应者
32、举大计
33、忿恚尉
34、尉果笞广
35、并杀两尉
36、借第令毋斩
3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8、从民欲也
39、为坛而盟
40、蕲下
41、徇蕲以东
42、比至陈
翻译句子:
1、尝与人佣耕
2、辍耕之垄上
3、怅恨久之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卜之鬼乎
6、固以怪之矣
7、置人所罾鱼腹中
8、祭以尉首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0、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1、皆次当行
12、宜多应者
1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14、皆刑其长吏
1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6、借第令毋斩
篇4:中考语文临考复习题—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临考复习题—文言文阅读专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8.(1)参与 (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B(2分)
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
11.(1)远谋 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6分。每空1分。)
篇5:语文七年级上期文言文阅读期末考试复习题
语文七年级上期文言文阅读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二部分
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
①于土墙凹凸处( 在 ) ②神游其中 ( 想像 )
③项为之强 ( 僵硬 ) ④留蚊于素帐中 (朴素的)
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⑥鞭数十(鞭子)
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 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
2.解释一词多义:
①之 时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②观 昂首观之( ) 作青云白鹤观( )
③以 徐喷以烟 ( ) 以丛草为林( )
④为 项为之强 ( ) 以虫蚁为兽( )
⑤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温故而知新( )
⑥其 常蹲其身 ( ) 神游其中( )
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 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二段写的趣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用4个字)
6.对选文第三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概括。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1)神游丛草 (2)神游山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
8.什么是“物外之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9.“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
10、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第二段中“又”的用法应该是:( )
A.表示重复或继续 B.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C.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D.表示转折,有“可是”的意思
14.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 。
15.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 __ ________
四、阅读《三峡》,完成文后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略无阙处 ( )夏水襄陵 ( )良多趣味 ( )
属引凄异 ( ) 沿溯阻绝( ) 飞漱其间( )
晴初霜旦 ( )
2.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
⑵长:常有高猿长啸( ) 巴东三峡巫峡长( )
3.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
5.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
6.文章为何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色?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内容与唐朝哪位诗人写的哪首诗一致?请将诗人的名字及其诗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作者描写三峡壮丽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篇6:中考语文临考复习题之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临考复习题之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 鼓:
(2)既克,公问其故 克: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4. 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
1.(1)击鼓(1分) (2)战胜(1分) (共2分)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九)河南实验区(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2题。 (共10分)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
(节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国亡后出逃。②发政举事:施政做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被:穿上。
⑤谄谀:谄媚奉承。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臣之妻私臣 私: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0.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2分)
21.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2分)
22.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8.(1)偏爱 (1分)(2)当面 (1分) (共2分)
19.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逗号前后各1分。共2分)
20.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 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2分)
21.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 (齐国、宋国情况各1分。齐国情况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共2分)
22.示例: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 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 (言之成理即可。2分)
篇7:《陋室铭》文言文复习题
《陋室铭》文言文复习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6、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7、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
10、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案牍():官府的公文。
12、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15、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16、蕃():多。
17、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18、染:沾染(污秽)。
19、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20、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1、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22、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23、焉:助词。
24、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26、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7、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8、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2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0、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文后练习:
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附加练习
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回应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并含蓄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3.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
4.阅读理解。
①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___
篇8:文言文复习题总结
文言文复习题整理总结
一,古文默写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__________。(《礼记》)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5、书到用时方恨少,____________________。(无名氏《断句》)
6、________________,子欲养而亲不待。(韩婴《韩诗外传》)
7、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礼记》)
8、《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___________。(《诗经》)
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_____________。(《左传》)
(五)翻译训练
1、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濠梁之辩
《庄子秋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人生一世,不可能风平浪静,不可能一帆风顺,问题是如何看待逆境,如何度过逆境。司马迁本来好端端的`当他的太史令,谁知一语不慎,得罪汉武,被处宫刑,他心中的悲愤,在《报任安书》中可充分体现。如果司马迁屈服于命运,则世无《史记》,他亦不会流芳史册。(可用于“逆境”、“忍辱”等
篇9: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6分)
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6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6分)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来之有也”。
断句答案
1.(6分)
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缮/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
“/”为必断处,对1处得1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错
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6分为止。
2.(6分)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
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为必断处,对1处得1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错
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6分为止。
3.(6分)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对2处得1分。错一处扣1分,不倒扣。
【文言断句参考译文】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齐宣王说:“有道德的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如果人们得不到这样的快乐,就会抱怨他的君主。因得不到而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君主不与百姓一起分享这种快乐,也是不对的。君主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百姓就会以君主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君主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百姓就会以君主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做到这样,还不能统治天下的,是不可能有的。”
4、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5分)
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5分)
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6.用斜线“/”给文言文断句(5分)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①曰:“财不足,请敛于民。”晏子曰:“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费是独乐者也不可。”(选自《说苑》)
【注】①家老:春秋时卿大夫家中的家臣。
★ 财政学复习题选编
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共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