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的高度》阅读练习备课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3-05-07 03:39:01 作者:yumimi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yumim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父爱的高度》阅读练习备课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上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父爱的高度》阅读练习备课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希望您能喜欢!

篇1:《父爱的高度》阅读练习备课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父爱的高度》阅读练习备课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父爱的高度(9分)

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影、碟机之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就没见过,更不用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那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带着我摸黑去赶热闹。

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的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我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嗨!嗨!‘水漫金山’了。”

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

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

父亲说:“去就去嘛,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你不去?”

“你自个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儿,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有你的位置好”,一边托着孩子骑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

不知怎么搞的,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寻找的结果吗?

想起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独自回家。

敲门。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看吗?”

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的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在了他那单薄的身上。//

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就累弯了腰,老了。

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里有把尺啊。

1.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所叙的事情紧紧围绕                       来展开。

2.文章已用“//”将其分为两部分,请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

3.“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嗨!嗨!“水漫金山”了’。”句中“水漫金山”的意思是                                   ;请用简略的文字概述“水漫金山”的故事情节。

答:

4.文中描写了两次看电影的情景,但目的不同。其中描写第一次看电影的情景目的在于                 父爱

2.具体描写了两次看电影的情景,表现浓烈的父子感情。

3.孩子的尿湿透了父亲的衣服。   金山寺里法海看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许仙下山。惹怒了白蛇,白蛇唤上青儿,带领虾兵蟹将,水漫金山寺。

4.表现父亲对我的爱。

黄卫

篇2:八年级上册语文字词练习备课资料(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语文字词练习备课资料(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字词练习

第一单元

1、逶迤(        )

2、páng bó(        )

3、黔(     )境

4、雪ái ái(      )

5、泥毡(       )

6、kē(    )捐杂税

7、骨碌(       )

8、hān(    )然入梦

9、quán(    )起来

10、缀(     )

11、呜咽(      )

12、jǔ jué(      )

13、péng pài(      )

14、liàng qiàng(     )

15、愠(    )怒

16、焦zhuó(      )

17、niān(     )巴

18、飒飒(     )

19、猝(    )然

20、è(     )然

21、蓦(     )地

22、咴咴(     )

23、哽咽(       )

24、万lài(    )俱寂

25、疲bèi(      )

26、gōu(     )火

第二单元

27、qīqiāo(       )

28、故弄玄(    )虚

29、yān(     )红

30、山ào(      )

31、潜(     )艇

32、喏(     )

33、厂甸(     )

34、wǎn(    )转

35、踱(   )来踱去

36、挟(     )

37、hǎo sǒu(     )

38、chà(   )异

39、字帖(     )

40、诬miè(    )

41、恐吓(     )

42、mù(     )集

43、磅(     )

44、逮(    )捕

45、浑欲不胜zān(   )

46、夜lán(     )

47、曷(   )

48、枳(     )

49、诣(      )

50、shù(     )轮台

51、券(     )门

52、liào(     )望

53、烽hòu(     )

54、燧(      )

55、阿房(     )

56、dié(    )楼

57、临洮(     )

58、延mào(     )

59、měng(     )懂

60、绵亘(     )

第三单元

61、狼jí(      )

62、簌簌(      )

63、颇(      )

64、差(     )役

65、pān shān(      )

66、shì(    )干

67、tuí(    )唐

68、举zhù(  )提笔

69、琐屑(      )

70、呆zhì(      )

71、嘀咕(         )

72、愣怔(        )

73、涮(      )净

74、抠(      )起

75、子猷(      )

76、病dǔ(        )

77、恸(     )

78、瞥(    )见

79、人影憧憧(     )

80、wěi wěi(  )动听

81、唏嘘(      )

82、歉jiù(     )

83、濑(    )户

84、城阙(       )

第四单元

85、篁(    )竹

86、清liè(     )

87、为chí(      )

88、为yǔ(     )

89、为kān(      )

90、yǐ(   )然不动

91、往来翕(   )忽

92、悄怆(      )

93、幽suì(     )

94、差(     )互

95、亦未qǐn(    )

96、藻荇(      )

97、风mǐ(    )

98、cōng(     )郁

99、kān(     )称

100、山岚(      )

101、莽莽(   )林海

102、谛(   )听

103、静mì(     )

104、幢(   )顶

105、迂(    )曲

106、殉(   )情

107、青tái(     )

108、zǐ(     )妹

109、红桧(       )

110、傣(   )家

111、橘(    )园

112、贿赂(      )

113、wǔ mèi(       )

114、包裹(    )

115、竹笋(    )

116、勐(     )腊乡

117、舷(    )窗

118、guī(       )宝

119、鳞次zhì(    )比

120、夫(    )如何

121、决zì(     )

122、黏(     )泥

123、椽(    )子

124、嘟囔(      )

125、枞(     )树

第五单元

126、jiàn(     )赏

127、池沼(    )

128、轩xiè(   )

129、重luán( )叠嶂

130、líng lóng(    )

131、镂(     )空

132、lín xún(     )

133、zhēn zhuó(     )

134、硕(     )大

135、老guā(    )

136、sì(  )无忌惮(  )

137、tíhú(        )

138、抿(   )翅

139、wān yán(      )膀

140、liàn yàn(     )

141、wèi(     )集

142、诛(    )伐

143、荆棘(       )

144、qiú(     )干

145、万斛(       )

146、毛骨sǒng( )然

147、愚氓(     )

148、摇yè(     )

149、倏(    )然

150、喧xiāo(     )

151、悖(     )论

152、孵(    )育

153、霓(    )红灯

154、温xīn(    )

155、恬(    )淡

156、龟(    )裂

157、pián zhī(    )

158、潴(     )

159、相度(       )

第六单元

160、猕(     )猴

161、如火如荼(    )

162、铠(    )甲

163、T xù(    )

164、锡箔(    )

165、胡茬(    )

166、chán chá(     )

167、华裔(      )

168、乙烯(      )

169、燕(    )脂

170、jī(     )旅

重点字词解释

1、因地制宜

2、自出心裁

3、重峦叠嶂

4、俯仰生姿

5、嶙峋

6、珠光宝气

7、胸中有丘壑

8、别具匠心

9、斟酌

10、无所事事

11、孤城寡人

12、退避三舍

13、司空见惯

14、潋滟

15、猬集

16、诛伐

17、鲁殿灵光

18、毛骨悚然

19、万斛

20、疾趋

21、愚氓

22、月白风清

23、林林总总

24、倏然

25、喧嚣

26、如火如荼

27、接风洗尘

28、风靡

29、莽莽

30、瑰丽

31、鳞次栉比

32、狼藉

33、惨淡

34、簌簌

35、蹒跚

36、触目伤怀

37、情郁于中

38、颓唐

39、娓娓动听

40、循循善诱

41、唏唏嘘嘘

42、饮泣吞声

43、辗转反侧

44、万籁俱寂

45、失魂落魄

46、风烛残年

47、故弄玄虚

48、浑欲不胜簪

49、宛转

50、逶迤

51、皑皑

52、酣然入梦

53、澎湃

54、踉踉跄跄

55、愠怒

王安

篇3:《古文》 备课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古文二则》 备课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涉猎

祖逖

即更刮目相待

2. 填空题。

司马光 时期 家 家,他花费时间主持编纂了历史巨著《 》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 体通史。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

(4)即更刮目相待

(5)蹴琨觉

(6)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7)自相鱼肉

(8)人思自奋

4. 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遗民既遭残贼

(3)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二. 强化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 5~10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祖逛北伐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浴祭酒。进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音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秋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选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吴。”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逛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谋,市三千匹,不给艳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棍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盾进。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6. 第一则古文的篇名为“孙权劝学”,你认为文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孙权吗?为什么?

7.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

8. 据历史所记载,祖逖率军北伐后,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结合课文,谈谈他如何体现出一代名将的胆识。

9. 课文中有些语句已浓缩为成语,试着把它们写出来,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

10. 读读这二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三. 链接课外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5题。

闻鸡起舞

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

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

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问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11. 给下列各词中的.“辟”字注音、解释:

议论精辟

辟举秀才

辟邪

辟邪说

1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不修仪检

赞世才具

每语世事

蹴琨觉曰

13. 据文意,解释词语。

荒鸡

恶声

14. 翻译句子。

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15. 填空题。

闻鸡起 未雨绸 四海沸 一 而就

答案

一. 知识积累

1. 略

2. 北宋、政治、史学、资治通鉴、编年体

3. (1)执政(2)推辞(3)广泛浏览(4)重新(5)踢(6)怨恨反叛(7)残杀、残害(8)自己奋起反抗

4. (1)士别三日,就得重新看待了,兄长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2)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 您如果能任命将领派出军队。

二. 强化阅读

5. (1)事务( 2)广泛阅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3)醒(4)统率、率领

6. 不是,是吕蒙,因为主要写他通过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7. 因为吕蒙通过学习,从一介武夫转变成为通经书、懂谋略的儒将,才受到鲁肃的敬重,愿与之结交。

8. 大胆进言,力主北伐。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倾家资招募兵马。

9.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闻鸡起舞;自相鱼肉;望风响应

10. 略

三. 链接课外

11. pì ,透彻;bì,征召;bì,驱除(用于迷信语);pì,驳斥

12. 整理;帮助;往往;醒过来

13. 不到鸡鸣时啼叫的鸡;不吉利的鸣叫声

14. 那时我们要是在战场相遇,可以互相避让啊。

15. 舞、缪、鼎、蹴

任婕

篇4:语文版七年级现代文课内阅读训练 备课资料(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版七年级现代文课内阅读训练 备课资料(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提纲(课文语段阅读)

《忆读书》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进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来去干他的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了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我同时还看到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这对于我的作文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胄,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里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一,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国描写的人物,如林冲DD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DD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思想?

总领全文,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体会的强烈。

2.举例说明作者读书人迷所达到的程度。

(1)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2)读到关羽、诸葛亮死了,大哭一场。

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由此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喜欢《水浒传》而不喜欢《荡寇志》,试再举出《水浒传》中的人物。

作者是一个有正义感,爱憎分明的人。《水浒传》人物个性鲜明,宋江,林冲……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

(2)我决定咬了牙……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风筝》

(一)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樵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选文第一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看到远处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不过,心头不禁悲哀。

3.选文中剥夺弟弟的爱好对我的惩罚是指什么?“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中的不幸应该怎样理解?

惩罚指自己心灵受惩罚,良心受到谴责,可谓不幸。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指“我”不许小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把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5.“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6.“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指什么?

不仅指当时的勇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7.文中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于承认错误,勇于自责的人。

(二)

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 不爱, 嫌恶他, 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同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文中画横线处应填的关联词语恰当的词是( B )

A.虽然 但是 因为

B.不但 并且 因为

C.虽然 但是 所以

D.不但 并且 但是

2.第一段中写道“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神态的描写。 突出对风筝入迷。

3.我为什么鄙视“放风筝”

我以为这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4.第二段中的“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突出我的专制,盛怒和蛮横。

5.用作者自己的话来概括第二段文字的内容。

精神的虐杀。

《回忆我的母亲》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

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

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

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

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

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

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

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

能做到的。

1、 写出文中概述母亲对作者教育影响的句子。

(1)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3)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2、第三段中,“离我而去”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去世 表达了作者对失去母亲的深沉的哀痛之情。

3、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创造了”和“创造着“是否重复?为什么?全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议论 不重复,“创造了”是已经创造的意思,“创造着”是正在创造的意思。全句的含义:强调正是如母亲这样平凡的人民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4、“这是我能做到的”中“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指代两个尽忠的具体内容

5、作者用了两个“尽忠”,这是报答母亲的方法或行动。“尽忠”的目的是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6、文中说到的“希望”是指中国共产党

7、你的母亲有什么样的特点?用一件小事具体描述出来(不少于100字)

《小巷深处》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②我开始沉没,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待些时间。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③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④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1、第① 段中“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同一般”体现的哪些方面?

“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2、第②段中母亲“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样说明了什么?

形象地说明了母亲在人前“以我为荣”,巧妙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深深的失落,作为女儿的“我”,虽能察出母亲心中的落寞,却不为所动,从而表现出母爱的伟大无私。

3、第③段中写“我:住进了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母亲不辞辛苦去学校看“我”埋下伏笔。

4、第④段中“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一句中“我”为什么加引号?

穿上连衣裙的“我”不是原来的“我”,不再朴实、纯洁。

5、第④段中哪些句子表明了“我”有强烈的虚荣心?

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

6、第④段中母亲早已察觉“我”对她的感情变化,但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出,而是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终于,她点点头,顺手取过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好处: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母亲为不影响“我”的情绪,而抑制自己的感情,更有利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7、当我要求母亲没急事别去找我时,母亲沉默可好长时间,请想像描写一下母亲的心理活动。

例:“这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她怎么就一点也不体谅我,唉,算了,自己吃点苦没什么,还是别难为孩子了,只要她高兴,怎么样都成。”

8、“我”对母亲与母亲对“我”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写“我”的虚荣、浅薄来衬托母爱的深沉无私。

《我的老师》

①但是,也就在这时候,我体会到大自然对人并不总是善的、美的。早晨从家出门时天气很好,但很热。因为走的路程较长,我们坐在树阴下休息过两三次,最后一次是停在离家不远的一棵水果树下休息。果树给人们提供一块凉爽的遮阴地,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容易地爬到树上去了。我一直往上爬,在树枝丛中找到一块能坐的地方。由于这块阴凉地方很好,莎利文小姐建议,我们就在树阴下吃午饭,叫我等她拿来午饭后,我再从树上下来。

②突然间天气起了变化,太阳一下子没有了。我知道天空已是乌云密布,因为我身上已感觉不到阳光照射的热量,还闻到一股奇异的味道从大地散发出来,我意识到这是雷雨的预兆。我离开了老师,一个人高高地悬挂在树枝上,我感到非常害怕,也感到很孤单。我的周围是无垠的空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坐在树枝上静静地等待着,我想只有等老师来,我才能从树上下来,否则别无办法。

③周围死一般的沉寂。树叶子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的话,一阵强风早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一阵倾盆大雨把我周围的小树枝都打断了,我想从树上跳下来,但周围的恐怖气氛使我动弹不得,我只好仍留在树上。我感到一阵轰鸣声,似乎有什么重物掉下来,我坐的树枝摇晃得更厉害。我想树和我会一起倒下来。正巧这时,我的老师来了,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我紧紧搂住老师,我感到非常高兴,我的脚又重新踏在坚实的土地上。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

1、 解释词语

骚动:**。

颤抖:哆嗦;发抖。

2、 概括这三段要表达的意思。

我独自一人在树上,在大雨来临之前产生恐惧心理,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3、 找出大雨将至时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周围死一般的沉寂。……猛烈地摇晃着。“渲染了自己的恐惧心理,为下文埋下伏笔。

4、 莎利文老师是通过何种途径让我认识大自然的。

让我置身于大自然,亲身体验自然中不仁慈、不友好的一面。

5、 “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这句话中“这件事”是指什么?

让我独自在树上感受大自然,经历暴风雨。

6、 文中哪句话表达了“我”从这件事中得到的认识?表达方式是什么?

“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表达方式是议论。

7、 第②段中“离开了老师,我一个人高高地坐在树枝上,感到非常害怕,感到非常孤单”,请合理想像我此时的心理感受。

例:老师,你去哪儿啦?为什么丢下我一个人呆在这儿?要下雨了,我真的好害怕,好孤单,老师,你快来吧!你快来吧!

8、 莎利文老师可以说是改变了海伦的命运,这样的老师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好。老师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热爱自己的学生;把知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学生的生活带来欢乐。

《春》

(一)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第一段虽写春草,但写了人的动作行为,目的是什么?

写人的动作行为,实际上是间接地写草地,突出草地的嫩绿可爱柔软舒适。

2.作者写春花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突出了春花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视觉、嗅觉、听觉 突出了春天花朵多,花色艳,花味香的特征。

3.短文写春花花色艳,品种多,可用成语繁花似锦(花团锦簇)来概括。

4.作者写春花,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写的句子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此句联想到一个成语是春华秋实。

5.文中写春花是正面描写,写蜜蜂等的对春花的是侧面描写。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几句话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与桃树、杏树、梨树的排列顺序一致。

7.“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写出了怎样的情景?你能写出有同样情味的一句古诗吗?

写出春意勃发、喧闹、沸腾的景象。 “红杏枝头春意闹”。

8.描写春风,突出春风什么特点和暖、清新(用两个词语概括)?作者分别从哪几种感觉上来描绘春风?各举一例说明。

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视觉: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听觉: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9.春雨,其特点是细密和轻盈。描写的顺序是从静景写到动态,从物写到人,由近到远,这段描写所形成的意境是恬静和平。

(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这三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本体都是春天,喻体分别是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仅限一个字)的特征。

2.这三个比喻句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是说春天是一年之始

春天像小姑娘,是说春天娇艳美丽。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是说春天充满活力。

3.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个比喻句顺序不能调换。因为三个比喻句连用,从多方面,形象生动、完整地展示了春天整个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揭示了春天的个性,给人以丰富的美感。若调换顺序,则打乱了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本段描写的内容是雪后山景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句,承上启下

3.“山的肌肤”指的是景色

4.第一段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本段围绕那个字写景。

从上到下 的空间顺序  “妙”

5.“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1)“这件花衣”比喻什么?(2)为什么会产生“被风吹动”的感觉?

(1)比喻下了小雪后的小山的山坡上一道白、一道暗黄的景色。

(2)前面已有“看着看着”,表明是人久久注视后的视觉变化,对那“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波纹注视久了,以致产生了波动的感觉。

6.段中的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前文的“暖和安适地睡着”一句,运用的修辞是拟人

7.“这是张小水墨画”中的这指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的景色,这是个比喻句,本体是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喻体是小水墨画,喻词是 是 (暗喻)

8.试分析语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粉色”一词,既写出了夕阳斜照下薄雪的容颜,又与上句的比拟句相一致,“秀气”这里的含义是玲珑秀美。既写出了济南雪后山景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竹林深处人家》

江南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便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确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路,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1、 文段的作者从两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景物,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并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1) 远望所见:远远望去,从平地到山顶全铺着竹子,其余什么都看不见了,像全被竹海淹没了,一阵风吹来,只见竹海一浪推着一浪,直涌到很远。

(2) 深入竹林所见:山路两边高大的竹林很密,盖住了天空,一点也感觉不到阳光的猛烈。我们走在路上就好像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有时看到前面的竹丛像屏风挡住去路,好像走不通了,但是我们走到前面一看,另一条山路有出现在我们眼前。

(3) 写景顺序:由远及近。

2、“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句中用“铺”而不用“长”,为什么?

极言竹子之多,“铺”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根挨一根。

3、第二段写竹海有什么感受?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竹海的什么特点?

作者的感受是清凉、幽深、奇妙的,可从“仿佛是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看出;还可以从“那一丛竹……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看出。这些感受说明了竹林的深、密的特点。

4、以上语段写竹海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

5、选文用大量笔墨写景,目的是什么?

本文虽然用了很多文字写景,但目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表现竹农丰收的喜悦,起铺垫作用。

6、“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一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能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有时看到前面一丛……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

7、从这两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可看出作者见到竹林时的惊讶、喜悦之情。

《空城计》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1、“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如此模样”指的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2、 司马懿“笑而不信”,他为什么“笑”?“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诸葛亮为什么笑?

这是一种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在大军压境之时,会冒这么大的险。诸葛亮的笑是镇定自若的笑,面对强大的敌人,为了退敌而临危镇静、自信。

3、由哪个词可看出司马懿的心理变化,并决定退兵?用原文回答,他退兵的原因是什么?

“疑”字可看出司马懿的心理变化。退兵原因,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4、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还会用吗?用了还会成功吗?

凭诸葛亮的智慧,以他对司马父子的了解,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诸葛亮可能会用别的计策,不可能再用空城计了,如果要用,空城计肯定会失败。因为司马昭年轻气盛,无所畏惧有可能会攻城,那么诸葛亮只能束手就擒。

5、根据语段,概括诸葛亮、司马懿的性格:

诸葛亮: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出奇制胜

司马懿:老谋深算、狡诈多疑、自负草率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司马懿兵临西城,诸葛亮临危施计。

2、选文第一段突出了军情的危急,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诸葛亮)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

3、 文中加点的词语换成“大惊失色”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尽皆“强调个个官员无一例外,更能突出情况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4、阅读选文第二段,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所施的“空城计”“空”在哪里?

藏起军旗;隐蔽军兵;大开城门,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孔明只带两个小童在城头焚香操琴。

5、城内军队已很少,诸葛亮为何还要下“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这样的命令?

因为城越显得“空“,就越能让司马懿心中起疑,令其中计。

《心声》

①“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②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③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④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⑤“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⑥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他现在给谁讲“长工与财主的故事“呢?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⑦“‘……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⑧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吧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⑨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颤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1、指出⑧⑨段中表现京京情感变化的动作描写的词语并说说是什么心理。

泪珠涌出,感情投入,联想到自己想爷爷和玩伴的感情;叹口气,坐下:心情轻松,完成心愿,表达了心声的满足。

2、认为程老师“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和用发颤声音让李京京读完课文”是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无奈,不放心;感动,内疚

3、京京的心理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使他想读课文,这种感情是什么?

埋在心底的亲情、友情

4、“教室里一片寂静”说明了什么?

同学们被京京的真情朗读感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5、文中哪一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京京的勇敢和坚定。

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6、怎么评价赵小桢和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的表现?

赵小桢在公开课的表现不好,原定好她朗读,平时又很骄傲,到关键时候就不行,心慌,害怕了。

李京京真诚,勇敢,虽然平时读课文不好,但这篇课文他太喜欢了,自己练过几次,又有着与课文中人物的同感,有信心能读好,所以大胆举手了。

7、通过李京京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启发:做事要认真,要有真情实感,要勇敢。老师对学生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深入理解学生内心。

王尊

篇5:社科类文章阅读练习(备课资料)

社科类文章阅读练习(备课资料)

一、  木版年画

木版年徊⒉煌耆等同于年画。广义的年画是一种岁时的绘画,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只有大众过年时对年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需求,木版年画这一画种才会真正在确立起来。

木版年坏某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年画上。其中,金钱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有挂满金钱的摇钱树,但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在物质匮乏的农业社会,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罢了。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年恢辛硪徊忝袼啄谌菔窃谡盘上。民俗是经过约定俗成,最终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定与文化规范。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其张贴的具体部位和内容都有严格规定。在规定的时间,把特定的年画贴在规定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俗行为。

木版年煌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在。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民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G迥┟癯跄切┍硐值笔鄙缁崆榫坝胫卮笫录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

年皇窍费品,没人保存,也没人将其视为历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纪年画走向消亡仍不为世人重视与收藏。如今要在民间发现一幅老画或一块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见过的孤品!存世于中外的年画应该数以万计,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蕴藏着的是我国农业社会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以及永恒的人文价值。

1.下列关于“木版年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版年画都是用木版印刷的年画,是一种年俗艺术。

B.木版年画是由于民俗的需求才真正确立起来的画种。

C.木版年画从思想内容上说,都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D.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明确了木版年画的概念,阐述了它的主题、题材和功用等,并强调了它的人文价值。

B.木版年画中的金钱形象并非表现拜金主义,它只是农业社会人们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

C.木版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具体部位是有严格规定的,已经约定俗成。

D.木版年画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那种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已经过往不复。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过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B.从历史上看,木版年画在当时是一种生活消费品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品。

C.木版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许多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这些年画为研究古代戏曲提供了相关资料。

D.尽管木版年画在20世纪已走向消亡,但其遗存仍大量散落于民间,发掘与抢救这份遗产是当务之急。

尽管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工作相当卖老--有两个例子,古希腊历史学家罗多德,或北非学者阿拉伯英布卡尔顿,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14世纪撰写的对他人的描述--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人类学是相对晚近的西方文明的产物。例如,在美国,学院或大学(在罗彻斯特大学)普通人类学含学分的第一次课程直到1879年才开设。倘若人们一直关心他们自己及其起源,以及其他人,那么为什么成体系的人类学学科这么长时间才问世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像人类历史一样复杂。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与人类的技术局限有关。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范围。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冒险。大范围的旅行通常是少数人独享的特权;只有当适当的运输和通信方式得到发展,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研究才盛行。

这并不是说,人们一直没有注意到世界上与他们自己在看法和行为上不同的其他民族的存在。例如,圣经《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充分提到各种各样的民族,其中有犹太人、埃及人、赫梯人、巴比伦人、埃塞俄比亚人、罗马人,等等。这些民族之间的差异,比之他们中任何人与澳大利亚、亚马孙森林、北极的北美原住民等的差异,就显得逊色了。借助于向真正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人们有可能第一镒遇到这类根本不同的民族。正是与迄今未知民族的大量接触--这开始于欧洲人试图把其贸易和政治统治扩大到世界各地之时--人们的注意力才集中于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

使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人只是逐渐认识到,在所有这些差异的掩饰下,他们可能与任何地方的人共享基本的“人性”。不与欧洲人共享基本文化价值的社会被贴上“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标签。直到18世纪中叶,相当多的欧洲人才开始认为这类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是完全相关的。这样一个时代到来了:人们越来越努力根据自然法来解释事情,对以权威文本为根据的传统解释表示怀疑,对人类多样性的兴趣日渐浓厚。

1.对插入语“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化同一民族观察的艰难性。

B.强调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化同一民族观察的可能性。

C.强调在同时期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观察的艰难性。

D.强调在同时期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观察的可能性。

2.下面不属于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广阔的地理范围,造成交往的局限。

B.落后的旅行手段,造成沟通的不便。

C.显著的民族差异,导致理解的困难。

D.迟缓的认识发展,导致研究的滞后。

3.下面对“人类多样性”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及其在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不同。

B.人类的不同起源和人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独特看法。

C.民风习俗的差异和对“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民族的认同。

D.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及其独特的`行为方式。

4.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具有课程意义的人类学工作出现效率,但含有学分的人类课程形成较晚。

B.人们较早关注到与己不同的民族的存在,但关注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却较晚。

C.北极的北美原住民与赫梯人之间的差异比犹太人与埃及人之间的差异异要显著。

D.长期以来欧洲人没有意识到“野蛮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密切相关。

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单纯而彻底,这是因为它的论证不考虑产以外的其他因素。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受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古典自由主义者称这为个人经济理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说,财富来源于人们的竞争性劳动。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人你们的经济事务。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每个人肯定会把自己寻求财富和利益的行为发挥到极致,使之尽可能符合经济理性和要求。

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真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只关心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名誉)或环境义素(如社会政策)。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情。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结果。这种经济无序状态来自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非理性。所谓的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还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自由主义不但假定人是自私的,而且也假定自然世界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对资源有限性事实的忽略,导致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付出了过于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1期)

1.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的一项是(  )

A. 人具有利己的本性,在竞争中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B.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们才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

C. 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D.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中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自然的达到最佳,每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最大限度的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B.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通过竞争性的劳动追求自我利益,并使市场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

C.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说明,个人经济行为的非理性会导致市场萧条的结果。

D.古典自由主义论证效率时所不考虑的生产以外的因素,包括个人追求私利和社会荣誉的行为动机及其理性化的程度等方面。

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B.。古典自由主义的效率理论建立在人是自私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假定基础上,所以它直接导致了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

C.个人行为的经济理论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所以个人对财富的追求也不能使社会财富增加。

D. 尽管古典自由主义的效率论证体系有欠缺,但所主张的个人经济理性对提高效率还是有作用的。

四、干栏居

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新唐书南平獠传》称:“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说文》中的“泽中守草楼”也应是干栏形式。与其认为干栏居是巢居的演化,倒不如说干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切关系。

干栏居以下部架空的桩柱或“干栏”得名,但与上部房屋的结构形制并无确定关系,故就整座建筑而言,干栏居并不能算作一种结构类型。

浙江余姚河姆渡,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遗址上,发现了现知最早的干栏居遗迹。桩柱可分为圆桩、矩形桩和板桩等,直径或边长在10--20厘米之间,入地60--80厘米。桩柱上用主梁和次梁架起厚约10厘米的地板,一般高出地面80厘米到1米左右。地板以上的房子为“长屋”形式,进深约7米,檐下还有宽约1.1米的室外走廊。

河姆渡干栏居的“长屋”,是长江流域史前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即以家族长辈的房子为中心,左右毗连的小辈房子“一”字形延伸开来。河姆渡干栏居的长度约30米,而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安徽尉迟寺长屋遗址长达25间,有80米左右,王岗长屋遗址竟长达100米左右。此外,成都十二桥发现的干栏居(相当于商代),主体建筑面积在1200平方米以上。

干栏居也可建于水面上,如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相当于西周),便是在水塘上立桩架屋的。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结合部位,是一种榫卯的结点构造。梁与柱的交接,是在梁端或柱端做出榫头,有燕尾榫和销钉榫等,较之巢居的绑扎技术迈进了一大步。板之间的连接已用企口技术。这种榫卯构造在蕲春毛家嘴干栏居遗址中用得更为娴熟。榫卯就迄今掌握的材料看,最早发现于河姆渡的干栏居遗构中。

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等古代稻作文化圈中,并一直延用到近世。从河姆渡遗址中的榫卯构造可以推定,中国古代木构宫室产生的主要源头之一,是在长江流域,这里的宫室建筑以先进的榫卯构造方式,取代办原始的绑扎构造。

(节选自《中华文化通卷建筑志宫殿建筑》)

1.下列关于“干栏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栏居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属宫室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建筑类型。

B.楼阁建筑应是居定 宫室演化过程中的高级阶级,它的起源就是干栏居。

C.“干栏居”不因上房屋的结构形制取名,而是因为下都架空的桩柱或“干栏”得名。

D.就整座建筑而言,干栏居形制的建筑并不是一种房屋屋结构类型。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浙江余姚河姆渡,在别具匠心今约7000年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的遗址,是最早的干栏居遗迹。

B.河姆渡干栏居的“长星”,是古代长江流域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

C.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榫卯的结点构造,在蕲毛家瑞干栏居遗构中用得更为娴熟。

D.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居建筑使用的是先进的榫卯构造方式,白白此推断、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木构官宫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栏干居采用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建筑形式,与原始巢居一样,都具有躲避野兽、蛇虫侵扰的作用。

B.文章开头引用古代的两则材料来说明干栏居,其中《说文》“泽中守草楼”中的干栏居形式与湖北蕲春毛家嘴遗留干栏居基本同一种类型。

C.以家族长辈的房子为中心左右毗连的小辈房子“一”字形延伸开米的“长”,属家族聚居形式,它体现了宫室建筑的某些特征。

D.从古代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分布的区域及建筑制来看,潮和防寒是其主要功能。

五、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2.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八年级语文备课计划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八年级备课资料)

四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范文

父爱有关语文话题作文八年级

语文备课范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父爱的高度阅读和答案

望谟二中秋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计划 备课资料(七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测查试卷 备课资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关于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练习

《父爱的高度》阅读练习备课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父爱的高度》阅读练习备课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上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