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励志名言

时间:2025-01-20 03:39:06 作者:tengle567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tengle56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佛学励志名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佛学励志名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佛学励志名言

1.果断就获得信心。信心就产生力量。力量就是胜利之母。

2.望海知广。登山见高。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纯。

5.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

6.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7. 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一个五官端正的人。人生的真理只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8. 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9.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10.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篇2:佛学励志名言

1. 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2.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3. 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4. 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5.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6.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7.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8.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9.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10.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11.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12.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13.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14. 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15.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16.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17.世事如棋局。不着得才是高手。

18.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

19.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

20.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21.人生最大的意义。是认识自已。改造自已。发挥自已和升华自已。

22.现代人最大的缺点。是对自已的职业缺乏爱心。

23. 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24. 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25.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26. 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27.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8. 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29.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30.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31. 你硬把单纯的事情看的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2.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33. 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34.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35.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36. 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37.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38. 有活力,常思考,行为清净,明辨是非,自我约束,不骄不躁,这样的人定会身心健康。佛曰: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是幸福的。

39. 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40. 禅师牵驴云游,突然驴滑向悬崖,禅师紧抓驴尾,可驴拼命挣扎,禅师只好放开:让你得胜吧!禅师叹:事事争胜好斗好吗?

篇3:佛学名言

1)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2)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3) 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

4) 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5) 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6)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7) 轮回自然界万物最灿烂之日,为何就是委地之时?

8) 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9) 佛曰:执著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佛曰:执著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佛曰:执著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门,早已超脱涅磐。

10) 心地光放下伪表里一致,寻回纯真无邪的本来面目。

11) 对一切境一切时,心内清平等,绝不起分别妄想及憎爱执著。

12) 内心清净无染为修行之真正目的,前列各项正如建屋之地基,必须努力作到才能“内调自外敬他人”改变气质速成佛烦恼痛苦立刻转为自在解脱。

13) 每日心不离佛,多念佛礼佛,学佛修佛行,现生吉祥,临终往西方,华开见佛悟无生。

14)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5)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篇4:关于佛学名言

1) 孝敬父母,爱护妻子,职业安定,是大幸福。

2) 了解神圣永恒的事物,可适当地称为‘智慧’,对俗事的了解只不过是‘知识’罢了。

3) 宇宙间每一件事物的形成都有其原因。完美的圣者不但解释生成原因,而且也说明每一件事物的消灭情形。

4) 不知道苦恼苦恼除去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方法——就叫做‘无知’。

5) 锻炼心智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高尚道德的训练,第二种是高超思考方的训练,第三种是高等领悟力的训练。

6) 让你的老年过得像童年一般天真浪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著稳重,这意思也就是说: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份。

7) 智慧是从禅定产生的,没有禅定就不能生出大智慧。

8) 假如一个人活了一百岁而没有真实的智慧,又不能自我规律,那倒不如只活一天,具有智慧和定静的功夫。

9) 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你不需要心愤恨、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

10) 假如你心存怨恨,那么它不但会阻碍你心智的发展,而且使你无法判断那言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11) 同时,假如别人给我戴高帽子,过于赞美我的教法和僧侣,你也不要太得意,因为这样也会损害你内在的(心智)发展。你应该接受事实的部份,而且向他们表明实际的情况。

12) 莲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著智慧的光芒。

13) 不是从今天才开始,早在古代就已经这样传说了:沉默的人受到毁谤;话太多的人会受到毁谤;话太少的人也受毁谤;世界上没有不被毁谤的人。

14) 所有的动物都害怕刑罚,所有的动物都畏惧死亡(所有的动物都爱惜生命)。自己设身处地想想别人和他人做个比较。一个人不应该杀害动物或教唆别人杀害动物。

15) 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篇5:关于佛学名言

1) 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2) 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3) 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4) 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 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5) 通常发生下列这种情形: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

6) 透过良好的禅定,以及观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可以除去大烦恼。

7) 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8) 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了邪恶。

9) 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睡眠和不安和疑惑。

10) 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11) 没有不爱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12) 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13) 妄语和邪淫,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赞赏这四种邪恶的事情。

14) 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15) 所有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16) 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17) 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18) 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19) 不不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20) 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看了关于佛学名言还会看:

篇6:关于佛学名言

1) 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2) 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3) 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4) 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5) 固执某一件事物(或某种见解),而轻视其他事物是卑鄙的,智者称它为‘束缚’。

6) 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7)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著,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8) 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著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9) 聪明的人说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妻子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10) 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著相当多的苦恼。

11) 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著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12) 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也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13) 不可只依据或事物的外表来决断事理。

14) 只有当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确不完善和错误时,你才能革除它。也只有当你自己确实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确时,你才能接受它,而且去身体力行。

15) 以不真实的事物为真实,以真实的事物为不真实,停留在不真实的思想中,永远无法达到真实的境界。

篇7:佛学名言

1)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2)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3)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5)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6) 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7)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8)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9)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10)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11)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12)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13)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14) 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15) 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篇8:佛学名言

1)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2) 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3) 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4) 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5) 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6) 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7) 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8) 释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9) 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10) 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11)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盘。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12)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13)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14) 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15)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16)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7) 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18)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19)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边福德之利。

20)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看了佛学名言大全还会看:

篇9:佛学哲理名言

1)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2)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4)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5)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6)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7)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8) 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9) 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

10) 死是极大苦,谁能不畏之。但当自观身,云何食他肉。

11)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

12)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13) 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14) 劝君莫借风流债,借得来时还得快。室中自有代还人,汝欲赖时她不赖。

15)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篇10:佛学哲理名言

1)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2) 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3)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4)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5)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6) 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7) 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8) 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9) 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10) 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11) 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12) 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13) 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

14) 或毁他节行。而妻女酬偿。或污彼声名。而子孙受报。绝嗣之坟墓,无非轻薄狂生;妓女之祖宗,尽是贪花浪子。当富则玉楼削籍。应贵则金榜除名。笞杖徒流大辟。生遭五等之诛。地狱饿鬼畜生。没受三途之罪。从前恩爱。到此成空。

15) 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

篇11:佛学哲理名言

1)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2)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3)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4)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5)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6)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7) 四种往生 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得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皈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虽然不能出声念佛,但中意念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往生。

8) 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9) 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

10)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11)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12) 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13)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14)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5)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16)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7)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18) 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19) 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

2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篇12:佛学励志诗句精选

1. 残年不复徙他帮,长与两禅同夜釭。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

2. 云痕变灭一兴亡,铃语沉沉碣草荒。立马城阴高处望,塔尖留得古斜阳。

3. 鸟舍凌波肌似雪,新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髦时。

4. 刀斧斫不开,灵机绝点埃。清风扫残雪,和气带春回。

5.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6.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7. 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没澈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

8.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山下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9. 香芭冷透波心月,绿叶轻摇水面风。出守出时君看取,都芦只在一池中。

10. 千年苔树不成春,谁信幽香似玉魂。霁雪满林无月晒,点灯吹角做黄昏。

11. 一度林前见远公,静闻真语世情空。至今寂寞禅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风。

12. 西禅寺古振唐风,百丈怡山一脉通。坐破薄团卷帘笑,风光不减荔枝红。

13. 放出沩山水轱牛,无人坚执鼻绳头。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

14.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逢人不说人间世,便是人间无事人。

15. 四大由来造化工,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16. 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忆家。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唯有妙莲花。

17.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18. 空门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尘。卧自白云情未尽,任他黄鸟醉芳春。

19. 一念空时万境空,重重关隔豁然通。东西南北了无迹,只此虚玄合正宗。

20.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夜晚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21. 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溪深树密无人处,惟有幽花渡水香。

22.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做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

23. 大梅梅子熟,庞老已先知。正眼验真妄,相逢拍手归。

24.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冈开智慧花。

25.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方四午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篇13:佛学励志诗句精选

1. 藏身无迹更无藏,脱体无依便厮当。古镜不磨还自照,淡烟和露湿秋光。

2. 草堂名刹岁年深,三藏谈经事莫寻。唯有千章云木在,风来犹作海潮音。

3. 是风是幡君莫疑,百草丛中信步归。王道太平列忌讳,戏蝶流茑绕树飞。

4. 海门瘦月远无斜,潮退虚声吼白沙。短袖闲叉无事乎,荆山野寺看梅花。

5.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6. 一榻萧然傍翠阴,画扃松户冷沉沉。懒融得到平常地,百鸟街花无处寻。

7. 黄梅席上数如麻,句里呈机事可嗟。真是本来无一物,青天白日被云遮。

8. 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9. 卢陵米价播诸方,高唱轻酬力未当。觌面不干升斗事,悠悠南北谩猜量。

10. 语路分明在,凭君仔细看。和雨西风急,近火转加寒。

11. 卓尔难将正眼窥,迥超今古类难齐。苔封古殿无人侍,月锁苍梧凤不栖。

12. 炉熏细细烧禅房,竹日晖晖映短墙。安得买邻珙岁晚,钵盂分饭共绳床。

13. 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深。

14. 云树高低迷古墟,问津何处觅长沮。渔郎行人深林处,轻叩扉门问起居。

15. 九年面壁成空相,持锡归来悔晤卿。我本负人今已矣,任他人作乐中筝。

16.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17.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18. 春看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19. 窗外芭蕉要半庵,心番一炷静中参。云霞幻灭寻常事,禅定莫如是钵悬。

20. 言从天竺诗,偶步下云房。新霁铃声活,晨炊松叶香。

21. 片云驻灵石,一鸟荅松篁。檐下花仍在,禅心但坐忘。

22. 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栏。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来。

23. 负郭幽居一林清,残花寂寂水泠泠。夜深宴坐无灯火,卷土疏帘月满庭。

24. 春雪满空来,触处是花开。不知园里树,哪个是真梅。

25.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器,纵有欢肠已似冰。

26. 清风楼上赴官斋,此日平生眼豁开。方信普通年事远,不从葱岭带将来。

篇14:佛学为人处事的名言

1) 你们必须要充满慈爱,而且具有服务的热诚。

2) 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著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

3) 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为引导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个人本著污秽的心去言谈举止,那么苦恼便立刻会跟随他,宛如车轮紧随著挽牛的足蹄。

4) 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5) 聪明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6) 防止心意的愤怒,调御心猿意马,舍弃邪恶的念头,诚心履行正道。

7) 乔达摩(释迦牟尼的姓)的弟子们:你们要好好觉醒,不论白天和夜晚,常常想念完美的圣者——佛陀。

8) 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9) 人生难免一死,应趁有生之年多做一点善事,宛如从一堆花朵做成许多花圈。

10) 莫轻视小善,以为我不会受报应。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著福德。

11) 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在凶暴的人群中要温和,在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12) 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13) 只说好话而没有实行是毫无结果的,这好比一朵美丽的花,徒具颜色而没有芳香。

14) 读诵圣典虽然不多,可是遵照教法奉行,摒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确的智慧,心里没有挂碍,不贪恋今生和来世,便是启发心智的实行者。

15) 教导别人应先以身作则。约束自己以后才能约束别人。约束自己实在难呀!

篇15:佛学为人处事的名言

1) 不讲粗恶的话,不伤所有的众生,依照佛陀的告诫实行戒律,饮食有节制,在宁静的地方生活,专心致力高尚的觉知,这就是佛陀的教诲。

2) 愚笨的人得到知识和名誉对自己毫无益处,不但损了他的幸福,而且还会使他刚愎自用读诵没有用的话语一千句,倒不如只听到一句有益的话,带给人安宁。

3) 色彩鲜艳美丽而没有芳香的花朵,不能给你戴的人带来多大的快乐;听到嘉言而不去身体力行,也是没有多大益处。

4) 不应挑剔别人的过失,批评别人已做和未做的事情。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考虑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

5) 智者每天检讨他自己的言行。

6) 在战场上征服百万雄师,远不如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

7) 克服自己确实比战胜别人要来得高尚!

8) 别人的过失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不易察觉。传布别人的过失如同去弃稻壳一般容易。可是隐藏自己的缺点却像赌徒隐藏骰子那般地狡滑。

9) 认识你自己的弱点,而且力求改进。

10) 假如一个人痛改前非而开始行善,就如同明月不受乌云的笼罩,能照亮大地。

11) 你们应勇于向别人承认自己的过错!

12) 忏悔包括改过!

13) 由自己的行为导致不好的结果,宛如铁生锈后,就会受锈的腐蚀。

14) 行为使众生产生低贱和高尚的差别。译注:这里所谓的‘行为’,包括言语、和身体的动作三种。

15) 良好的行为可帮助人们将来诞生到更美好的境界,而且使他更接近自由和解脱。

16) 有良好的品德和高超的见识,依照完美圣者所启示的教法去生活,而且了解真理,认真负责的人,永远受大家的爱戴。

17) 我不但教导外在的行为,而且更注重内在的意念和思想......我不但教导弟子身体不可表现坏的行动,不可思考或谈论不良善和不健全的事物。......同时我也教弟子表现良好思考和谈论健全的事物。

18) 一个人言谈时,应避免以尖酸刻薄的话去批评别人。

19) 讲话有分寸,谈吐婉转,言之有理,那么你讲的话就会美妙动听。

20) 不要在别人背后说他们的坏话。

篇16:佛学为人处事的名言

1) 不沈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2) 在充满愤恨的人群中不怀丝毫的恨意,生活才能快乐。

3) 有两种极端是修行人所不应做的。这两种极端是什么呢?‘贪图感官’的享乐是下流的,而且导致身心的损害;‘自我折磨’是卑鄙的,也同样会给身心带来伤害。然而完美的圣者所发现的‘中道’,避免以上两种极端,而带给你敏锐的洞察力和知识,引导你走睿智、觉悟和永恒的乐境。

4) 到老年还一直保持良好品德的人是快乐的,信心坚固的人也是快乐的。得到智慧的人快乐,不做恶的人也快乐。

5) 幸福在于愿望的实现,而且在于只存著高尚的愿望。

6) 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

7) 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

8) 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亲戚;没有烦恼是最大的幸福。

9) 一个人的心念极为微细而且不易察觉,可是聪明的人却善于护守即将蠢动的心念,经过护守的心能导致幸福。

10) 啊!没有一切贪执和挂碍,我们的生活才能幸福,宛如光音天的神仙以喜悦为食。

11) 慷慨地施舍,举止合乎时宜,帮助亲戚,没有羞耻的行为——这是最大的幸福。

12) 一切皆为虚幻。

13) 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14)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5)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6)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17) 前生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18)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9)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篇17:关于佛学经典人生哲理励志语录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3、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6、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7、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8、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

9、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篇18:关于佛学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佛语有着令人心静的魅力。在浮世繁华中,他就如同一道清清泉水滋润着世人的心田。无欲无求,祝福无边!。

2. 屋顶盖得粗糙,房子会遭雨水浸漏,未经修养调御的心,欲望贪念会入侵。懈怠是死路,努力精进才是生路。智者常努力精进以修缮他的心。

3. 我们惟有舍弃内心的不良杂质,如贪欲、不满、固执等,才能解开它们对我们的系缚,心才得以自由。净化自己的心才能找到内心安详的道路。

4. 贪欲是火能焚身,瞋恨是恶能害身,痴是无明能引起五蕴炽盛而苦了身心。要终止苦而达至安详快乐,惟有消除“我”、“我所有”的意识。

5.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6. 有一座七宝楼阁,舒畅为地,福慧为基,悲智为梁,性空为瓦,方便为门,六度为梯,菩提为顶,让她承载着我的祝福到您身边,敬祝春节快乐!

7. 做人不要急功近利,带着一份宁静的心情,不被外界所扰,不被诱惑所困。得与失,成和败,聚或散,安然地接受一切好与不好。随心,随性,随缘!

8. 活着的气度是昂首挺胸,独立寒冬,面对漫天大雪,而巍然不动的英雄豪情,是酷暑三伏,雷雨交加,坐于书房,面不改色,挥笔题书的那份悠然宁静。

9. 没必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压力需要随时释放;没有必要给自己太高的要求,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是懂得放下!放下后没压力,你就会幸福生活开心工作。

10. 由积广大施福资,出离凡俗而成佛,往昔诸佛所未度,诸有情众我当度,我以所有救生业,及施所生诸福善,愿证佛位度世间,从烦恼中得解脱,节日吉祥。

11. 给你修路的,是你自己;埋葬你的,也是你自己;帮助你的,是你自己;毁灭你的,也是你自己;成就你的,自然还是你自己。所以佛说:自作自受,自性自度。

12.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祖都要自圆其说,说色是空,那么就算他色了也是空。恋爱了,不要骂人家色,色也是一中赞美,如绝色美人,他色了,表示你有魅力。

13. 大海承载着佛陀的慈悲,苍穹闪烁着菩萨的智慧,愿佛前的缕缕香烟伴随幽幽的梵音,给你送去无限的祝福与祈愿:吉祥、平安、顺意、安康!佛光普照、新年快乐!

14. 人家在恭维你时,偷偷高兴一下就可以了,但不可当真,因为那十有八九是哄你的。人家在批评你时,稍稍不开心一下就可以了,但不可生气,因为那十有八九是真的。

15.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16. 很多人不快乐,何故?太累了,欲望太强。若能远离“晴忧次女伞业衰,雨忧长女鞋业衰”,心平气和,凡事不钻牛角尖,常将心比心,大爱无我,“离欲阿罗汉”,能不得安乐?

17. 信佛就是信因果,如果你真的相信因果,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不该你得的东西肯定得不到,去执着、去追求也没用;该你面对和接受的一定要面对接受,去拒绝、不接受也沒有用。

18. 慈悲的心念是福德的大海,包容的心量是智慧的源泉,感恩的情怀是和谐的甘露,欢乐的微笑是幸福的阳光。新年佳节来临之际,提前向各位同修拜年:敬祝您欢喜自在,如意吉祥!

19. 心与性是一样的,于佛称为「性」,于人叫做「心」。譬如一杯白开水叫「水」,加上茶叶就叫「茶」,加上咖啡则叫「咖啡」。其实同样是一杯水,但咖啡与茶都是水「以外的东西」。

20. 愿佛法的人生伴随你;观音的慈悲充满你;文殊的智慧带领你;地藏的愿心加持你,普贤的行愿成就你!愿你在佛菩萨的加持下一切如意,法喜充满。合十敬祝同修新的一年里,家家吉祥,一切圆满。

篇19:关于佛学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2.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3.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4. 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5.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6. 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7.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8.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9.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10. 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11.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12. 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13.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4. 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5.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16.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17.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8.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9.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20.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佛学经典语录励志

佛学经典名句

佛学经典语录_经典语录

佛学经典禅语句子

佛学人生经典语录

经典励志名言精选

励志简短名言

有关励志名言

柳宗元的佛学思想

关于佛学的意思和精选造句

佛学励志名言(精选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佛学励志名言,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