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时间:2025-01-31 03:35:23 作者:说什么不懂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说什么不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1、多位数的读写

(共4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3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3)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谈话导入新课。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猜一猜。

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一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

(2)认识数位分级。

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

(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

①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

提问: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

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练习二第1题

教学反思

课题第二课时: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16页例1、例2, “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读一读单元导入图的文字内容,从而导入课题。

1、教学例1。

(1)、读一读。

先让学生读一读以下两个数:592、328。

再出示例题的数位顺序表和数:5920000和3280000。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指定学生读和学生自由读。

(2)、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怎样读这些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读法。

(3)指导学生讨论第14页的“想一想”。

2、教学例2。

出示例题。

(1)、读一读。

让学生根据提示,读一读书3050006和10002008这两个数。(采用个别读和全班齐读形式)

(2)、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读307000490和800020000这两个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互听、互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及时纠正错误的读法。

(3)、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议一议: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接着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5页“读一读”中的练习题。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强调读多位数时,先把多位数分级,再读数。

练习二第2、3、4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16-17页的例3、例4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读法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写法。

2、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培养类推、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写法,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难点: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复习引入

二、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在(  )里填上﹤或﹥。

290(  )300            456(  )480

3700(  )3720         2223(  )2229

提问: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1、教学例3。

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看一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万级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想法。

学生独立写出“七亿”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写多位数时,也应从最高位写起。

2、即时练习。

完成“写一写”。

先让学生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0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写出“五千万零四”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议一议。

提问:怎样写多位数呢?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4、教学例4。

(1)让学生独立尝试,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1、写数。

三百零四万零七十       写作:

四亿零三百万零二       写作:

三千万零三             写作: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89898和1010101            73544和73579

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

练习二第5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9-20页练习二中的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十进制计数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2、熟练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3、进一步感受多位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复习引入

二、指导练习

三、全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提问:在“多位数的读写”这一节内容里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读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学生依次回答,教师评判肯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中的第8-15题。

第6题。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行错题评析,学会检验自己写的数是否符合题意要求。

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

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说一说怎样比

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第3小题,教师应多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认识“多1”与“多1万”是不同的。

第1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情境图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

教学反思

篇2:第三单元多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1、口算与估算

课题口算与估算

教学内容

口算与估算(P35例1和例2及练习六)。

教学目标

1.能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加以推广,得出多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2.能利用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3.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并能与同学交流估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多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复习准备

二、新课教学

三、课堂活动。(即P35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1、观察P33的插图,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铺垫练习:

渔业队上午捕鱼760千克,下午捕鱼2375千克,一大共捕鱼多少千克?

①学生独立试做。②请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和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计算过程。

1、教学例1:

(1)展示例1:

(2)指导学生列式解答:

260000+320000=580000(㎏)

(3)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呢?

学生讨论、交流:

①还可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口算就比较简便。

②指名学生说出算法:

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4)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的第1题。

2、教学例2:

(1)展示:某地退耕还林401535公顷,达2039800公顷。估算一下,20退耕还林的面积比20大约多多少公顷?

(2)指导学生想:应该把401535和2039800各看成多少来进行估算?

(3)小结后板书:

2039800-401535≈2000000-400000=1600000公顷

(4)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教师展示卡片:让学生看卡片进行估算。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完成练习六的其余习题。

教学反思

2、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37的内容和例1、例2、例3及练习七。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计算器实物及P37的插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认识计算器:

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三、课堂活动(P41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1、展示或观察P37的第一幅插图:

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教师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 - × ÷)、数字键(0 1 2……9)。

1、教学例1:

(1)、出示题目:181+63=    181-63=

(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想一想:在上面的计算中,如果把181+63输成了181+53,怎么办呢?

2、教学例2:

(1)、学生合作完成。

(2)交流结果。

(3)做一做:

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300=  6897-5329=

3、教学例3:

(1)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同例2。

(2)算一算:

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

指导学生活动。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完成练习七的习题。

教学反思

3、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P43的加减法的关系及练习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编写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述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

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

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准备练习、感知关系

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

三、巩固训练,掌握关系

四、反思回顾,形成学法

五、作业: 1、操作感知:

(1)8支铅笔,5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8+5=13(支)

(2)13支铅笔,去掉5支,还剩几支?列式:13-5=8(支)

(3)13支铅笔,去掉8支,还剩几支?列式:13-8=5(支)

a、比较三式异同发现:三个算式反映5、8、13  数之间的关系。

b.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c、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以加法为基础,以减法为基础)

d,揭题:加减法的关系。

1.从具体“问题”中进一步感知联系。

(1)按给出条件编题。

按“我们班共有学生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三个已知条件,利用其中两个编加、减法应用题。

①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③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2)找出三题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

(3)列式解答。

2.从具体“问题”中理解关系。

(1)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17+18=35(人)

①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②加法中,男、女生人数分别叫什么?

(2)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①为什么用减法算?

②“35”“17”“18”在减法中分别是什么数?

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P44的课堂活动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你是怎样学会的?

3.学会之后,你认为有何用处?

完成练习八的习题。

教学反思

4、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P46-47的例1和例2及相关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会用

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二、加法结合律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

五、课堂作业。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  +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3.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4.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

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

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

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

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13+8)+5

女生完成

3024+(73+6)

13+(8+5)

男生完成

3024+73+6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

2.揭题:

从以上式题可以看出,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3、小结: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

P47的课堂活动。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完成练习九的习题。

教学反思

5、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一)

教学内容

P50的例3、例4及P51的“课堂活动”和练习十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知道简教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故事导入

二、新课教学

三、自主训练

四、总结

五、作业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   )。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

1.教学例3:113+96+87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113+96+87=113+(96+87)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3)揭示课题: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2.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A、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B、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3)议一议:482-159+18怎样算简便?

3.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4.教学例4:200-108-42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板书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算一算:

175-36-64       3600-1800-1200

1.做P51上面的课堂活动。

2.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练习十的第1、2、3题。

教学反思

6、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二)

教学内容

P51的例5和练习十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又比整百(整十)数稍小一点的

数的简便算法,能按简便算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减去多加的部分。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

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复习

二、学习新课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下面各组算式里哪个得数大?为什么?

264+98   135+297   351-96   516-397

264+100  135+300   351-100  516-400

1、学习例5

(1)出示例5: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交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

(2)学生先进行尝试,指名两人板演。

(3)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 强调:867+98  为什么要写成+100,为什么又要-2?

(5)做“想一想”的题目。指名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教师集体订正:

699+58           475-97

=700+58-1        =475-100+3

=758-1           =375+3

=757             =378

(6)小结:

①如果一个加数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又比整十、整百数稍小一点,可以先看作整十、整百数加,然后多加了几就减去几。

②同样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做P52的“课堂活动”。

练习十的第4-7题。

教学反思

7、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十的第8-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

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少加了要补加,少减了要补减。变成同学自己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揭示课题

二、突出重难

三、发展提高

四、总结反思

五、课堂作业。

六、突破难题 1、口算

239+102   458+203

230-102   500-203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1.基本训练。

(1)计算下列各题

583+699          970-132-68

932-304          256一25一56

①学生自主练习。

②同桌互批、集中反馈。

(2)判断。对的打y,错的打X。

376+94=376+100+6                 (    )

295+75=300+75一5                 (    )

193一57=200-57+7                  (    )

1823-780=1823-800-20              (    )

152-(52+97)=152-52+97         (    )

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讲出判断的依据,并订正。

2.重点训练。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十397        596十368      1074+596

2064-395        876+298       547一499

①同桌学生各做三题,讨论。

②指名回答,说出简便算法的依据。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03一23一48一29            874一74一26

168十59十32+41              1534一899一534

①学生试做,四生板演。

2指名回答,说出简算依据。

用简便方法计算。

98765一9一99一999        12345一37一22一41

1.我们今天练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是怎样展开练习的?

你认为进行简便方法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练习十的第8-11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P54的思考

教学反思

9、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P55的第1题和第3题及练习十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复习,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确立知识结构

二、构建认知网络,突破重点,难点。

三、课堂作业。

四、总结反思

1、揭示复习内容及要求。

能熟练、迅速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1、整理知识。

(1)看书回忆,学会整理。

(2)反馈讨论:说说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单元知识提纲。

3、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利用计算器计算。

1、做P55的第一题。

①学生填空,教师巡回检查,有针对性的批改。

②校对反馈。

2、做P55的第三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回指导中差生。

做练习十一的第1-5题。

第1题,指名学生看教师的卡片说得数。

第2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第3题,学生先独立帮助小动物们找朋友,同桌交流,教师做最后的评议。

第4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第5题,先指三名学生说错误在哪里,然后在黑板上帮忙批改过来。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让学生在自主、交流、合作的小组活动中得到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P55的整理与复习的第2题和练习十一的第6-12题及星号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能口述加法的运算定律,熟练的用以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回忆整理

二、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三、课堂作业

四、突破难题。 1、复习提问:这一单元我学习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你们能把这部分知识整理出来吗?

1、基本训练(看数凑百,凑千)

凑百:37、72、38、64、55、92

凑千:783、961、475、607、708

2、加减的速算

543+497    543-497   678+502       784-502

提问:这四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简便?(生口述,师板书)

543+497=543+500-3

543-497=543-500+3

678+502=678+500+2

784-502=784-500-2

师生归纳: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

3、利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简算。

1972-386-614     1873-316-184     137+186+863

总结:计算时,要认真审题,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4、反馈练习:

(1)P55的第2题。学生做完后,校对。

(2)练习十一的第6题。让学生独立填在书上,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3)练习十一的第10题。指名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后指名一学生进行板演练习,全班齐练习。

(4)练习十一的第12题。分析后列式指名口答。

练习十一的第7、8、9、11题。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中差生。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3题和思考题。 整理知识,为练习做准备。

通过观察、交流,总结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巩固简便运算方法。

教学反思

篇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李  兵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五年级上第85页至86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长方形框架  方格纸  平行四边形卡片  剪刀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感知联系。

多媒体出示: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师:请孩子们观察比较大小。

第一组学生回答:长方形面积大。

第二组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

第三组学生回答:一样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

师:第三组的意见不统一,(课件展示)现在把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放在每一小格边长为1厘米的方格中,用数格子的办法来验证判断是否正确,并完成表格。

长方形 面积 长 宽

平行四边形 面积 底 高

师:孩子们发现了什么?

生1:面积相等。

生2: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生3: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等于底乘高。

师:能找到这么多的等量关系,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一定有很密切的关系。

【课件出示三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通过直观观察比较大小,第一二组学生很容易比较,出示第三组,学生难以分辨,通过数格子、填表格,发现除了面积相等以外,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密切关系。】

二、猜想方法,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底为8cm,邻边为5cm,高为4cm的平行四边形。

师:请孩子们根据刚才的经验,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你们是怎么列式的?为什么呢?(对学生的回答不评价)

第一种:4×8=32平方厘米

第二种:5×8=40平方厘米

第三种:(8+5)×2=24平方厘米

生1:第三种方法一定是错的,是计算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生2: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里面有一种是对的。

生3:我们可以放在格子里面数一数就知道了。

生4:根据刚才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经验,第一种方一定是正确的。

生5: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再计算。

……

师: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就用变一变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通过上一个比较大小的环节建立的经验,让学生根据经验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对学生的列式,教师不作评价,让学生去争辩。在学生处于“迷茫”之际,及时点拨恰似学生前进的“路标”,最终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证明是否正确,通过长方形这把钥匙打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把锁。】

三、实验验证,推导公式。

(1)学生独立思考转化的办法。

师:请孩子们拿出平行四边形纸片,每个同学独立认真观察思考:怎样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2)同桌交流。

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办法了,请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和同桌相互交流交流。

(3)汇报交流总结转化的方法。

师:哪位孩子来说说怎样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生:沿高剪开,再拼成长方形。

师:(多媒体演示)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如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4)动手转化,发现联系。

师:我相信孩子都能动手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了,请同桌的两个孩子把其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师: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变成了长方形的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变成了长方形的什么?

汇报:

师:面积变了吗?

生:没有变。

师:对,只有面积不变,才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还发现了什么呢?

生: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变成了长方形的长,原平行四边形的高变成了长方形的宽。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过程,并通过线的闪动突出长与底和宽与高相等。

(5)推导公式。

师:通过上面的动手实验,孩子们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理由是什么呢?

生:因为由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面积不变,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说得非常好!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我们已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回顾刚才孩子们的猜想。

课件出示:底为8cm,邻边为5cm,高为4cm的平行四边形。

师:现在知道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吧!

生:4×8=32平方厘米才是正确的。

师:为什么不是底乘邻边呢?请观察一个小实验。

师:老师拉平行四边形框架,请观察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

生1:面积变小,周长没变。

生2:底和邻边没有变。

生3:面积变小是因为高变短了,而底和邻边没有变化,所以底乘邻边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要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一系列新问题随之而来:怎么变?变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光凭空假想还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既要发挥每个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又要发挥群体智慧进行相互启发、补充,所以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集体汇报、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发现联系、推导公式等环节让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最后通过拉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引起平行四边形面积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底边上的高,底乘邻边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整个环节,老师担负起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责任。在思维碰撞、语言交锋的互动中,“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水到渠成。】

三、练习巩固

1. 基本练习(口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

(2)

2.下面哪个图形的面积可以用4×3=12这个算式计算。

3.画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师:孩子们已经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有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我们动手来画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师:孩子们画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呢?

生1:底3cm,高4cm。

生2:底6cm,高2cm。

生3:底8cm,高1.5cm。

……

师: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4.等底等高面积相等

师: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1:相等。

生2:等底等高,所以面积相等。

师: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可以画多少个吗?

生:无数个。

课件展示。

【设计形式多样、数学味浓的练习题,分为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分层设置、各有侧重,在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对底与高的对应关系、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有无数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有无数个等有关知识不断修正、充实、完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是怎么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呢?

生: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变,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底乘高。

师:孩子们,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面积不变,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把要研究的图形变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这种方法叫作“转化”,以后,还会用“转化”的方法去研究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总结是点眼之笔,通过回顾整个推导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把要研究的图形变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就是 “转化”。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通过渗透“转化”的思想,为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方法迁移。】

篇4:南海上的明珠 教学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认知目标:能学会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旁批,了解本文的表达方式,感受海南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重点

重点:本课语言通畅易懂,描写细腻贴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海南岛的美丽和富饶。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感受海南岛的美丽和富饶,

教学难点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海南岛的特点用准确的词句进行描绘的方法。

海南岛景色迷人及丰富的物产,对于远离海域的大海的孩子来说,都缺乏对海南岛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时是一个难点。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安排为两课时。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介绍海南岛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到海南岛的位置;收集有关介绍海南岛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步感受。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今天来学第14课《南海上的明珠》,之前老师已经要求同学们预习这一课了,那谁能告诉老师这篇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里的自然风光呢?

生:这篇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海南岛的自然风光。

师:很好!看来预习的不错。在我国万里碧波的南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海南岛,那通过预习和查阅资料,同学们来说说对海南岛的了解?

生:能游泳、能潜水、有好多水果、非常美丽。

师:

二、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同学们这些生字认识吗?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鞋子读什么吗?谁知道来教教大家?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掌握了生字,可真能干!

三、整体感知,学习第1段。

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默读一遍课文,这篇课文的中心词。

生:用美丽而又珍贵的明珠来形容海南岛。

生:这段的中心词是“美丽”“富饶”

师:第一段不仅写出了海南岛的地理位置,还点出了本文的中心词--“富饶”“美丽”。读了第一段,谁能从地图中找出海南岛?对就在我国的最南端。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段。

四、图文结合,学习第2段。

师:富饶美丽的海南岛是许多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在接下来的课文中作者对它详细的介绍,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看都有哪里体现出了海南岛的富饶。

师:借助旁批,请同学们用“-----”画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生:中心句是: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物产丰富,土地肥沃。

师:再用“~~~”画出从哪里可以看出,海南岛是物产丰富,很富饶?

生:从“不同季节”“不计其数”来说明“物产”、“水产”、“矿产”种类多、数量多,我们从中来体味海南岛的物产丰富。

师:看图片,这个是橡胶园,橡胶很有用了能做很多日常用品,除了橡胶园还有椰子园,椰子全身都是宝,果实能吃树木还能做家具,还有什么园?对,热带植物园,热带植物园里有许多珍奇异兽和名贵植物是人类的宝库,我们这里虽然有植物但是没有哪里多又奇!

师:不光有这些还有--什么?谁来读一读?读的时候这位同学强调了那个词?

生:强调了“许许多多”。

师:对,用“许许多多”强调了园子的多。接下来同学们自己说说还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这里的物产丰富?

生:“不计其数”“等” “非常丰富”同学们找的非常正确。

师:除了植物还有水产、矿产。同学们很能干。

师:谁能解释一下“蕴藏”的意思?

五、图文结合,精读第3段

师:万泉河不仅美丽壮观而却还浇灌着两边的农田,我们来读一读来赞美赞美着万泉河吧。

师:理解 “郁郁葱葱”、“滔滔奔流”“一望无际”“水天一色”“嬉戏追逐

本段从五指山的热带雨林、滔滔奔流的万泉河、美丽壮观的天涯海角、旅游胜地亚龙湾海滩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现了海南岛的美景。

小结:这个段从五指山的热带雨林、滔滔奔流的万泉河、美丽壮观的天涯海角、旅游胜地亚龙湾海滩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现了海南岛的美景。

六、图文结合,精读第4段。

师:我国海岸想漫长,可以欣赏海景的地方很多,海南岛特殊气候,也就有了它有它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椰子林。请同学们借助旁批细读第四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那些词句来描写景物的?交流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如教学句子“你看海滩上那一片片的椰子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的屏障”。

课件出示椰子林的画面,让学生在看看议议中体会“屏障”。

a、想一想:“一片片”、“一道道”、“屏障”、“棵棵”、“大伞”这些词语用词作用?

(描绘出海南岛椰林的茂密与挺拔)。

勾一勾  椰树的外形特点

b. 让学生自己说说将椰子林比喻成“屏障”好在哪里。

c. 想象情景,指导朗读。

七、品读体悟,精读第5段

师:有感情的师范朗读。(朗读第5段,领略海南岛清晨和傍晚的美景,感受作者对海南风光的赞美之情。)

师:这里作者对自己感受真实的描写,进一步赞美了如诗如画海南风光。分小组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是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达到增强理解,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八、总结全文,主动积累

师:回顾之篇课文,我们先看课文第一段的特点,它和后面几段是什么关系啊?

生:总分关系。

师:本课作者采用了总-分的习作方法,以后在我们的写作中也可以这样来做。

九、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师:我们可以用这种写作方法来介绍我们自己的家乡--平顶山。(展示图片)看我们平顶山也有许多矿产资源和美丽的景区,先总得来说一下我们平顶山的特点,再分的介绍几个景区。用一两句话说说就可以,谁愿意试一下!

小资料:

不计其数:形容海南岛的名贵水产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滔滔奔流:形容万泉河滚滚向前。

气候宜人:指海南岛的气候适合人的心意。

郁郁葱葱:指热带林木苍翠茂盛。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屏障:本课指海滩上的椰子林像屏风似的遮挡着。

果实累累:本课指椰子果多,连接成串。

橡:橡胶、橡皮 胶:胶水 胶质  龟:乌龟 龟甲 蕴:蕴藏 蕴蓄  涯:天涯 生涯  眺:远眺 眺望  嬉:嬉戏 嬉闹  溅:飞溅 溅湿 礁:礁石 暗礁

[南海上的明珠 教学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5:卖报小姑娘的歌 教学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卖报小姑娘的歌 教案

福安学校:王礼琼

一、课前活跃

二、导入(3分钟)

1、课件出示《卖报歌》及歌词、背景图片。

2、听了这首歌,这想知道什么?

学生:(谁写的?为什么写?是什么时候写的?……)

3、你们想知道的这些啊!很容易解决的,让我们一起到32课《卖报小姑娘的歌》里去看看吧!)

--板书《卖报小姑娘的歌》

三、初读

4、那就让我们带着刚才的疑问大声去读读这篇课文,了解了解我们想知道的吧!

(初读3分钟)

5、大家了解清楚了刚才想知道的了吗?是吗?这么快?谁来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适机介绍聂耳)

--板书(聂耳、安娥)

四、分小组读,合作研讨

6、那老师一直有一个疑问,得让你们帮着解决。

“那,聂耳当时已经是一个大音乐家了,可他为什么要为一个卖报的小女孩写歌呢?我想,一定有很多原因”

(课件出示问题)

请前后两排的同学为一个小组,去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当然,你还有什么疑问和不明白的,千万别忘了作上标记,待会儿也提出来。(6分钟)

7、放手让学生读,师到每个组去,主动让学生了解小女孩悲惨一二八是怎么回事?聂耳是怎样一个人?分别从哪里看出来的?哪些句、词?

五、汇报、表演

8、哪个小组先来说?(提醒话说完整,表达清楚)

生答:(因为小女孩卖报辛苦!可怜!)

(因为聂耳同情小女孩)

板书:可怜  同情

①你能把小女孩辛苦的词句读出来吗?请生读,评价、再读,重点突出人们匆匆忙忙地走过去了……他们没听到吗?我们也帮她喊吧!……但是买报的人很少。

②可怜的词句:学生说时,适当引导,从聂耳与他对话看出,让他读对话部分并评价。

③引出“一二八”,播放影视,配旁白。

孩子们,看了片断,你想说什么?

④孩子答完之后,师问:是啊!小女孩多可怜啊!可是我们又总算有些明白,为什么那些人都不理她的卖报声匆忙走过了!要是你生活在那样的年代,你听到小姑娘的卖报声你会怎么样?

⑤那聂耳听到后怎么样?其他人就没人可以帮小姑娘?(生答:因为聂耳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

那请大家找一找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⑥再请人读、评价,再男女生分角色读。

⑦老师这里有几个道具,谁愿上台分角色表演一下?

六、聂耳要去找安娥一起为小女孩创作卖报歌了。板书:卖报歌

请大家马上在书上找一找,看看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出聂耳创作这首歌的迫切心情?

出示“迫不及待”课件,这是什么样的意思?做做你们的表情!他为什么迫不及待。

七、歌很快写出来了,展示歌词前半截,师唱前两句,“这歌怎么样?”生答“好听”,小毛头听了这歌怎么说的?生齐答。还说了什么?真是个聪明的小姑娘,聂耳一个大音乐家,会听他的吗?你们看出聂耳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虚心。

八、①课件马上展示“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②展示完全部歌词并播放音乐

从此,小姑娘可心一边唱歌一边卖报了,不用再那么无聊,寂寞了,我们一起唱为她卖报吧!学生站起来边唱边动作。

大家看看:安娥的卖报歌歌词写得好吗?生答:写出了什么?

九、①孩子们,在那样的年代,很多孩子饿死街头,很多孩子为了生存不得不沦为乞丐,甚至有的孩子没有办法,只得去偷去抢,小毛却选择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再苦再累都不怕,你们从她身上看到了什么。生答:坚强。板书:坚强

②因为:小毛头和聂耳、安娥他们都坚信。课件展示: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所以,再苦再累,小毛头从不放弃希望,仍然每天唱着卖报歌卖着报顽强的生活着,不但卖报的孩子爱唱,全国的儿童都爱唱这首歌。

小声放“卖报歌”

十、孩子们,今天小毛头向往的光明来到了吗?我们的生活与小毛头比,怎么样?既然这样,我们该怎么做?拿起笔写一写今后的打算吧!(机动时间)

十一、好了,孩子们,我们今天一起了解了聂耳、安娥因为同情、可怜而坚强的卖报小姑娘而为她创作卖报歌的事情。相信大家印象深刻,回家别忘了告诉朋友、父母。再见!

[卖报小姑娘的歌 教学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6: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实验目标】

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应用题本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等方面,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

2.估算: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板书:估算除法)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时可以行207km。

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

课件出示:200÷20=10(时)

2.课件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

课件出示   624÷23≈30(时)     624÷23≈31(时)

600÷20=30             6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

课件出示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

课件出示   624÷52≈12(时)600÷50=12

三、小结

课件出示

(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

(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四、练习巩固、熟练估算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课后问卷

估算:

143÷70         632÷93        240÷70       345÷55       478÷46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

能准确进行估算的人数 正确率%

实验班(40人) 37  92.5%

对照班(40人) 37 92.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能够正确进行估算的人数同样多,正确率都是92.5%,说明本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效果并不明显,虽然使用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有的学生会被课件上的图片吸引,而忽略了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没有认真地学习估算的方法,从而出现估算错误的情况。而对照班的学生虽然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上课认真听讲,也能较好地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也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篇7: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案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认识更大的数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分三次数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的特点。从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收集一些数据,加深对大数的理解,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的方法。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在一定的实际情景下进行。有些数据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需要用与精确数不同的近似数表示,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由此使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意义及作用,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及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单元教学重点: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2、多位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判定。

五、教学建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小方块的过程,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2、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比较大的数。因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在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加深学生对大数的理解。接着,可以对学生收集的一些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

3、结合实际背景,帮助学生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两者之间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的情境加以说明,以减少学生在改写过程中出现错误。

4、在观察比较中,引导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本单元的学习是使学生在体会近似数的作用及意义的同时,掌握(以四舍五入法为主的)求近似数的方法。

本单元计划课时7课时。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十万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  4005、  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5)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二、自主学习

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

(3)、当数到九万时,如果再加上一万是多少?思考讨论,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三、反馈交流

(1)、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2)、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3)、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四、精讲点拨

提问1: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五、当堂训练

1. 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 第2、3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第二课时  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

2、知道亿以内数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及我国的计数习惯(四位一级)。

4、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初步感知十万等数的大小,并能在感知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数位顺序表的形成和数感的培养。

难点: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及亿以内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请同学们默读下面一段话。(出示主题图)

如果把全国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头尾相连,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30圈,制造这些筷子需要砍伐25000000棵大树,使森林面积减少2000000平方米。据统计,我国13亿人口中在校中小学生约2.2亿,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如果课本能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5280000吨文化纸。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0000亩木材、528000000吨纯净水、6335000万吨煤、1584000万吨化工原料。

师提问:这是老师搜集整理的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2、发现问题。

(1)小调查。会读的同学请举手,有困难的同学也请举手。(老师统计、分类)

(2)小汇报。请有困难的学生代表上台说一说,(学生可能会指着25000000和2000000等较大的数说,这个数我不会读。)

(3)小交流。请会读的同学来读一读,读完后,教师提出问题:25000000和2000000是怎么来的,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是比较陌生的,比较困惑的,此时,让孩子们独立地去阅读教材已是水到渠成。)

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诱发学生独立阅读文本(自学或预习)的动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并通过小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十万”

(1)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带着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本第2和第3页,边看边思考;100000元它表示什么?1000000元呢?你还看懂了什么?

(2)教师巡视。走近那些自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适时、适度地与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及时地了解大部分同学的想法,并把他们的看法进行分类,作出如何引导的策略。

(3)100000元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是他们的描述有一定的理由,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

(4)如果10000可以在计数器上这样拨(如下图),那么100000怎么拨呢?你能继续拨下去吗?(学生可能会在万位上拨10个珠子,也有的学生会从中发现“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的数学思想并在十万位上拨1个珠子,此时,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是很有效的。)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设计意图]利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以及“万”和“十万”之间的关系。

(5)师出示相关数据资料:

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

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设计意图]以资料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对“十万”有更形象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十万”的理解和运用。

2、认识“百万、千万、亿”

(1)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师: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生: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2)师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在计数器上拨珠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3)最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 利用类推引出其他计数单位,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突出规律性。

三、方法应用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我应该怎样记?)

(2)师:是啊!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来整理数位顺序表吧!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生可能会从中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师:刚才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完成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未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 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能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你高兴吗?说说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让生再次回忆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再次将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板书设计:

数一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

2、知道亿以内数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及我国的计数习惯(四位一级)。

4、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初步感知十万等数的大小,并能在感知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数位顺序表的形成和数感的培养。

难点: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及亿以内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请同学们默读下面一段话。(出示主题图)

如果把全国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头尾相连,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30圈,制造这些筷子需要砍伐25000000棵大树,使森林面积减少2000000平方米。据统计,我国13亿人口中在校中小学生约2.2亿,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如果课本能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5280000吨文化纸。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0000亩木材、528000000吨纯净水、6335000万吨煤、1584000万吨化工原料。

师提问:这是老师搜集整理的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2、发现问题。

(1)小调查。会读的同学请举手,有困难的同学也请举手。(老师统计、分类)

(2)小汇报。请有困难的学生代表上台说一说,(学生可能会指着25000000和2000000等较大的数说,这个数我不会读。)

(3)小交流。请会读的同学来读一读,读完后,教师提出问题:25000000和2000000是怎么来的,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是比较陌生的,比较困惑的,此时,让孩子们独立地去阅读教材已是水到渠成。)

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诱发学生独立阅读文本(自学或预习)的动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并通过小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十万”

(1)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带着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本第2和第3页,边看边思考;100000元它表示什么?1000000元呢?你还看懂了什么?

(2)教师巡视。走近那些自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适时、适度地与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及时地了解大部分同学的想法,并把他们的看法进行分类,作出如何引导的策略。

(3)100000元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是他们的描述有一定的理由,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

(4)如果10000可以在计数器上这样拨(如下图),那么100000怎么拨呢?你能继续拨下去吗?(学生可能会在万位上拨10个珠子,也有的学生会从中发现“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的数学思想并在十万位上拨1个珠子,此时,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是很有效的。)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设计意图]利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以及“万”和“十万”之间的关系。

(5)师出示相关数据资料:

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

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设计意图]以资料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对“十万”有更形象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十万”的理解和运用。

2、认识“百万、千万、亿”

(1)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师: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生: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2)师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在计数器上拨珠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3)最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 利用类推引出其他计数单位,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突出规律性。

三、方法应用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我应该怎样记?)

(2)师:是啊!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来整理数位顺序表吧!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生可能会从中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师:刚才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完成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未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 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能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你高兴吗?说说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让生再次回忆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再次将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板书设计:

数一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认识,掌握较大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有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数打交道,现在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

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板书5个

提问:如果将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说说你是怎么样想的?

二、自主学习

1、出示例题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你会比较这些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吗?

学生默读例题,理解题意

北京  13820000人    天津  10010000 人   香港   6780000人

澳门  440000人      大陆  1265830000人

提问:这一组数据,你能找出最大的那个数吗?为什么?

一、反馈交流

观察例题,根据人口数量,将四个城市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理由。学生2人一组,说一说,议一议。

按数位多少进行分类:北京、天津为第一类,香港是第二类,澳门是第三类。

提问:通过这次分类,你能知道什么?

小结:我们按数位的多少进行分类后发现,数位少的这个数就小,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

质疑:北京和天津的人口都达到了八位数,这怎么比出大小呢?

二、精讲点拨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13820000、10010000

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八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么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提问:这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千万位上都是1,怎么比?

探索:看左起第二位,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百万位上的3比第二个数百万位上的0大,所以1382000010010000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9页第1题

2、练习册第6页第1题

六、课堂小结

(1)比较两个数据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怎么比?

(2)如果位数相同怎么办?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

9600000>1660000>1220000>450000>100000

10000000000=100亿

9600000=960万

第五课时    近似数

教学目标 :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启发。

学法:分析思考,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自主学习

1、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精讲点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四、反馈交流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五、当堂训练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六、课堂小结

1、四舍五入的方法

2、要求不同,一个数可有几个近似数。

板书设计:

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方法与注意事项

篇8:认识平行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七册P39?41  认识平行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     使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3.     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1.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学具准备:

1.课件

2.信纸、方格纸、彩色纸、小棒、直尺、钉子板和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1. 录像播放学校全景

2. 展示校园景物中的四幅照片

二、观察操作,认识平行

1.观察比较四幅照片,理解同一平面

(1) 课件演示:在花栏杆这个平面上用两条直线表示两根栏杆,在球门正面用两条直线表示两根立柱、在操场面上用两条直线表示跑道线,在球门侧面用两条直线代表球门的底柱和支杆。

观察每幅图中有几条直线?(板书:两条直线)

举例说说每组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板书:同一平面内)

(2) 实物演示:两个长方体摞起,在同一平面上各有一条直线。

请生观察这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吗?

如果转动盒子,现在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吗?

小结:今天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分类比较,认识平行

(1)你能根据四幅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可能出现:

A  有的两条直线连在一起   有的两条直线是分开的

B  有的连在一个点上

师让学生解释连接的含义

出现

(2)让学生闭眼想象平行线无限延长后仍不相交。逐步引导出相交与不相交,并相机板书。

总结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3)请同桌联系图意说说,如何理解互相平行?谁是谁的平行线?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平行或相交的线呢?

(4)想想做做  第1题

在图中找出哪些线是相交的,哪些线是平行的?(让学生指图说出哪两条线平行或相交)

(5)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过渡: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互相平行的线吗?

(6)想想做做  第2题

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2.动手操作,深化平行认识

(1) 动手做平行线

①利用手边的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吗?

②学生操作,全班交流,展示。

可能出现:

A  在信纸上画

B  在方格纸上画

C  折

D  钉板上拉

E  小棒摆

F  用直尺在白纸上画或任意画

……

(2) 在点子图上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①想想做做  第3题

②选择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展示。

(3)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

①看书P40,理解图意,照样子自己试一试。

②汇报:说一说画平行线的方法?应当注意什么?

③每人在白纸上再画一组平行线

三、全课总结:

1.本节课你对平行有了怎样的认识?(板书:认识平行)有什么问题?

总结:平行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世界中无处不在,不仅因为它的美,更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很多事物要排列成平行,或做成平行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篇9: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 “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建议

一、前题诊测

二、探索新知

三、巩固深化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布置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    205÷5×8

432-23+55   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练习一第7页第4题。

教学反思

3、用两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例4、例5,课本第6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

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复习引入

二、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布置 出示下列习题:

12÷4+25 400-20×16

213÷(102-99) (120-63)×45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1、教学例4。

出示例4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2)自主探索

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

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③探讨:为何表示“45只”的那一段要用虚线表示?

(4)即时练习。

指导完成课本第5页“议一议”

全班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表示“多45只”的那一段要用实线表示。

2、教学例5

出示例5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中的习题。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练习一第8页第5题。

教学反思

4、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0页练习一中的习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

修改建议

一、复习导入

二、指导练习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提问: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吗?

指导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共同归纳。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中的第6-11题。

1、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运算顺序。

2、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再小组内比较交流。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各个算式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4、第9题。

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再列算式。

全班交流。

5、第10题。

让学生读题相互交流题意,并共同列出算式。

6、第11题。

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

全班交流,列出算式。

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再进行全班交流。

对本节课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12、14题。

教学反思

篇10:多位数的读写 教案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多位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133页到134页总复习中第1、2、3题;课本第137页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能认、读、写多位数,能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多位数,进一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2、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经历复习、整理的过程,泼辣 些复习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整理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复习引入

二、指导复习

三、指导练习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提出问题:本学期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引出课题

1、复习多位数的读写。

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中的第一题。

1)写数“三百六十万零九百零三”

2)读数“90060800”

3)议一议:读多痊数要注意什么?写多位数要注意什么?

2、复习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指导完成总复习的第2题。

3、复习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指导学生完成总复习的第3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六中的第1、2、3、4、10题。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第 2课时)

数的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4页第4至9题目;课本137~138页中的5~9题。

篇11:《母鸡》教学案例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东胜小学:韦洪明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测激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对母鸡有两种态度,那么他对母鸡的情感前后究竟有什么变化?

2、在文中找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3、文章哪些段落描写了“我”讨厌母鸡?哪些段落描写了“我”喜欢母鸡?

二、导探激励

(一)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自主学习1、2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段,概括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提示:这是一只__________的母鸡,令人__________!)

2、交流自主学习的情况。

3、概括说出母鸡让人讨厌的原因。(提示:叫声讨厌、炫耀自己。)

(二)合作探究,细读理解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第3---8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

A、探讨后作答:作者把两种不同的态度放在一起写,用了哪个自然段来连接? 像这样把文章前后部分的内容连贯起来的段落叫做(          ),它的作用是(                )。

B、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C、读第4至8自然段,勾出能体现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句子。

D、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品读,读出感情。

(2)小组自主学习。

2、检测学习情况,在班上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三)精讲点拨,品读感悟

1、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

点拨:这只母鸡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无悔付出,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赞叹母爱的伟大,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带着你对母爱点点滴滴的感受,再读第9自然段。

2、组内交流: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9自然段的理解。

三、达测深化

1、展示练习题

2、学生自主完成

板书设计:

16

讨厌 → 母鸡 ← 喜欢(不敢再讨厌)

无病呻吟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拼命炫耀          伟大

[《母鸡》教学案例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12:西门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故事,初步懂得解决问题必须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办好事的道理

2.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3.熟读课文,能按照提纲展开想象,详细复述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经过。

4.学习生字新词,重点理解:荒芜、人烟稀少、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灌溉。

重点难点:

1.通过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故事,懂得解决问题必须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的道理。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初步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时代背景。

1.板书课题:19.西门豹齐读课题。

2.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查字典理解词义: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读通课文,给文章标上小节号。

(3)思考:西门豹管理邺地时做了哪三件事?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2.交流。

(1)“开火车”分节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2)解词:田地荒芜,田地因无管理而长满野草。

人烟稀少,烟,是炊烟。文中是指居住的人很少。

这两个词写出了西门豹去邺地时,邺地的情况。

(3)本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第一节~第九节)

第二段:(第+节~第+二节)

第三段:(第+节~第+四节)

三、细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节,思考,这一节交代了些什么?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战国时候(距今两千多年);

地点:邺地;主要人物:西门豹;事情:西门豹调查情况

2.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西门豹为了调查情况,向当地的一位老大爷提了几个问题,内容是什么?用表示。

3.轻声读者大爷回答的内容,以一句话概括出西门豹了解到的情况。

交流:

(1)“河伯娶媳妇”造成了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以巫婆和官绅为首骗钱害人

(3)穷人的孩子受害最深

(4)漳河没有发过大水,反而年年闹旱灾。

4.从这些情况中,你看出了什么?

说明“河伯娶媳妇”是巫婆官绅骗钱害人的借口;也说明西门豹是个办事注重调查研究的官吏。

5.轻声读第九节,思考:

西门豹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为什么不马上惩办恶人,反而说下次河伯娶亲时去送新娘呢?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说明西门豹做事讲究策略,准备将计就计惩治恶人。

这句话在文中起了承上层下的过渡作用。

6.齐读第一段,概括段意。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并家默;

2.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段,引人第二段。

齐读第一段,指名说说段意

师述: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严惩巫婆和官绅的?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的第2段。

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下令禁止给河伯娶亲?西门豹想了哪些计策分别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和其他官绅的?用“--”划出有关内容。

2.“提心吊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那些官绅看到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都提心吊胆,大气不敢出?

提心吊胆,形容+分担心或害怕。文中是指官绅门知道河里哪有什么河伯?投下河去只有死路一条。他们亲眼目睹了巫婆和官绅头子被投下河后的下场,害怕极了。

3.指名读第十二节,思考,文中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官绅们的丑态?

磕头,求饶

4.轻声读第2段,思考。

西门豹为什么会想出“投入河中”的方法来严惩恶人的?(西门豹巧妙地当众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不仅揭露了他们骗钱害人的阴谋,而且有力地用事实教育了被愚弄的群众。)

5.齐读第2段,概括段意。

三、根据提纲,展开想象复述第2段。

1.看到西门豹带着卫士也来到漳河边,巫婆、官绅会怎么想?

2.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分别惩办巫婆、官绅头子和官绅们的?恶人们当时的丑态是怎样的?

3. 西门豹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投进漳河后,对着漳河站了很久,这时“娶亲”场所的气氛和人们的心情会变得怎样。

4. 西门豹终于松了口,让官绅们回去,这时老百姓和官绅们会有怎样的不同表现。

第三教时

一、指名复述第2段。

二、学习第三段。

1.轻声读第三段,思考,文中的“从此”指的是什么?

“从此”是指西门豹破除迷信,惩治恶人以后。

2.再读第三段,思考,兴修水利与破除迷信有什么联系?出示填空。(填写关联词)

()禁绝河伯娶媳妇,()能使老百姓安心地开凿渠道,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3.齐读第三段,概括段意。

三、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学习了本文后,你知道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

四、练习。

1.课后练习4: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的意思。

(1)都是阿伯娶媳妇给闹的。(这句话中的“闹”是“造成”的意思。文中指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河伯娶媳妇造成的。)

(2)他们每闹一次都要收几百万钱。(这句中的“闹”是搞;弄的意思。文中是指巫婆勾结官绅,每年都要搞一次给河伯娶媳妇的鬼把戏,每次都要捞取大量钱财,骗财害老百姓。)

(3)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这句中的“闹”是发生的意思。文中是指邺地夏天雨水少,旱灾年年都会发生。)

2.把词语补写完整,再说说意思。

田地(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人烟(稀少)。居住的人很少。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磕头(求饶)。跪在地上,两手扶地,用头碰地以求得对方宽恕。

面如(土色)。脸色难看,形容+分害怕。

3.写反义词。

沉(浮)旱(涝)漂亮(丑陋)迎接(送别)稀少(稠密)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六、课外阅读

[西门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3:解决问题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

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引入课题:

二、指导复习

三、指导练习: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老师说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复习目的,并板书课题。

1、复习所学的数量关系 。

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问题

2)速度、时间、路程

2、解决用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135页总复习中的第10、11题目。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38页至第140页练习二十六中的第10、12、13、15题。

139页至140页11、14、16题。

教学反思

篇14:倒数的认识 教学案例(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材P45的例1及P47课堂活动的第1题,练习九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通过计算、观察、概括,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方法,并能发现一些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和求法,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的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发现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一些特征。1、0的倒数,小数的倒数。

教学准备:写有数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组字:杏–呆 ,吴–吞。

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能说说你们的发现吗?小组内说一说。然后让学生个别说。同学们给予评价。

学生:我们发现这两组字都是由相同的字构成的,都是上下结构。上下两部份交换位置就成了另一个新字。

师说:在数学中,有没有像这样的数字上下两部份交换位置成了另一个新的数,这样的两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有,是分数,上面部份是分子,下面部份是分母。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能成一个新的分数。比如:2/3和3/2、6/5和5/6。

师:这样的两个数我们给它们取个名叫互为倒数。(板书:倒数的认识)

二、新知探究。

(一)小组验证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

师:那好,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我给大家30秒的时间,请你写出分子与分母交换了位置的两个数,看谁写得多。

师:你们刚才写的所有算式都有怎样的共同点?

学生:我们写的每组数的分子与分母的位置是调换了的。

师:请第一组用加、第二组用减、第三组和第四组用乘的方法验证刚才2/3和3/2、6/5和5/6,能发现什么规律?(分小组活动)

板书:第一组:3/2+2/3=9/6﹢4/6=13/6

6/5+5/6=36/30+25/30=61/30

第二组:3/2-2/3=9/6-4/6=5/6

6/5-5/6=36/30-25/30=11/30

第三组和第四组:3/2×2/3=1    6/5×5/6=1

师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加、相减、相乘有何特点?

学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加的和不相等,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减的差也不相等,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乘的结果都是1。

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倒数的概念)

指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分母互相颠倒,这样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是1。比如:2/3和3/2互为倒数,2/3的倒数是3/2,3/2的倒数是2/3;6/5和5/6互为倒数……

2、试下面数的倒数。

2的倒数是          0.2的倒数是            0.25的倒数是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用什么方法能快速求出来?(引导学生把小数化成分数:0.2=1/5,想:0.2=1/5, 1/5的倒数是5,所以0.2的倒数是   5    。0.25=1/4……然后再求它们的倒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说它们是怎么互为倒数的。

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的分子分母互相颠倒,这样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是1。

(二)课堂练习:求一个数的倒数。

1、质疑: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互为倒数。

2、师:完成教材P45“填一填”

5/8    7/4   6    2/3    1     0.8(补充)

让学生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知道求小数的倒数需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3、讨论:0有倒数吗?学生交流。

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不能得到1,所以0没有倒数。

4、完成P47课堂活动的对口令。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谁是谁的倒数。

(小结:刚才我们就学习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5、出示判断:

(1)得数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

(2)因为9/4 ×4/9=1,所以9/4和4/9都是倒数。    (      )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 。             (      )

(4)因为1/3+2/3=1,所以1/3和2/3互为倒数。     (   )

(5)a是1/a的倒数 ,1/a是a的倒数。             (      )

(6)a/b是b/a的倒数,b/a是a/b的倒数。         (       )

6、探索求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的特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本子上,然后小组让代表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真分数的倒数一定是假分数。假分数(1除外)的倒数一定是真分数。

(三)小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学生会说出两种求法:第一种:颠倒分子、分母的位置,继而求出倒数(如果一个数是小数,先化小数为分数),再求它的倒数。第二种:根据倒数的意义,用1除以这个小数(但除不尽的不适用)。

引导比较两种求法,得出第一种方法比较通用。

再次让学生说1和0的倒数,重点讨论0为何没有倒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是1。 (    )

(2)得数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

(3)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4)1/5是倒数。                    (    )

(5)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    )

学生用手势作判断,错误的说明原因,其中重点说明0为何没有倒数的问题,有些题目请学生修改成正确的。

2、游戏:请四位学生上台,让他们闭上眼睛,在他们每人的额头上贴上写有数的纸片,并告诉他们,这六个数中有三组倒数,请他们睁开眼后,通过看别人的数推测自己的数,并且找到自己数的倒数。游戏结束后,请四位参加游戏的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判断寻找的办法。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为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和分母互相颠倒。

1的倒数是1(1×1=1);0没有倒数(0×任何数≠1)。

求小数的倒数,先化小数为分数,再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得到小数的倒数。如:0.2的倒数是   ?    ,想:0.2=1/5, 1/5的倒数是5,所以0.2的倒数是   5    。

a×1/a=1,a是1/a的倒数 ,1/a是a的倒数 ;

a/b×b/a=1,a/b是b/a的倒数,b/a是a/b的倒数。

真分数的倒数一定是假分数,假分数(1除外)的倒数一定是真分数。

五、作业布置:练习九的第1、2、3题。

篇15: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班级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一般,多数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少部分学生由于反映要慢一些,学习方法死板,没有人进行辅导,加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能掌握学习的内容。能跟上的学生,上课时活泼,发言积极,上课专心听讲,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比较积极主动,课后也很自觉,当然与家长的监督分不开。部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强,不管遇到什么题,只要读了两次,就能找到方法,有的方法还相当的简捷。有的学生只能接受老师教给的方法,稍有一点变动的问题就处理不了。个别学生是老师怎么教也不会。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万以上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角;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相交与平行;条形统计图;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不确定现象;总复习.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能正确读、写万以上的数.

2、能正确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及掌握加法运算律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3、能认识线段、直线、射线;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并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4、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5、掌握相交与平行。

6、认识并能绘制条形统计图。

7、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算理、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8、认识不确定现象。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3、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6、认真备课,精习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7、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8、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篇16:认识图形 教学案例(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 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1、图片;

2、自己动手做几个你认识的图形;

3、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 小组互相介绍。

3. 小结学习情况。

二、新课教学

1. 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 归纳板书:

长方形         圆            三角形            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 小组交流

(2) 汇报评议

三、巩固练习

1. 连一连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 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 想一想请你接着画下去。

4. 数一数,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教后反思:

篇17:认识东南西北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认识东、南、西、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页、34页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4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经历辨别方向的过程,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3.明确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 会在图纸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拍手活动,引入课题

师生边拍边说: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 我们刚才拍手时用到了哪些表示方向的词语? 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词吗?

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1)出示书中第50页中国地图。  在地图上怎样辨认东南西北呢?谁会看地图? 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的哪一方?谁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从这里可以看出,地图的上面是北,下面是南;(板书:南、北)想一想,地图的左边、右边是什么方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介绍十字形方向标。 (3)在课间活动中体验东南西北。

①徒手操:全体起立,面向黑板,和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说:面向地图,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②游戏:小小机器人,面向地图指方向!(教师说地图方向,学生用小手指出这个方向)

2.理解运用 :

(1)教师:请孩子们看书中33页图,这张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绘制的吗?你是怎样发现的? 这个叫做方向标,猜一猜它表示什么意思?你还能联想到其他几个方向吗?(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请大家在书中的图上标出“东”、“南”、“西”、“北”。

(3)说一说:以岗亭为中心,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如果站在草坪、新华书店、红光路转盘、少年宫看,岗亭的方向又该怎样说呢?岗亭没动,为什么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第(2)小题

三、解决简单问题

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的中国地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重庆市,看一看,找一找,我们的家乡重庆的东、南、西、北方各有哪些省(市)呢?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高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八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八第2题。

篇18:认识东南西北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等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识,探索辨认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的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能够积极参与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自身方位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写有东、南、西、北的标牌各一张,校园平面示意图记录纸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

为了学生能够很好的认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课前让学生把课桌分四周排列,中间空一场地。

1、请一名学生站在正中间,面向东说一说,他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一组?然后,依次面向南、西、北说一说,他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一组?

2、为什么第一组有时在他的前面,有时在他的后面,有时在他的左面,有时在他的右面呢?

3、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描述这四个组的位置与方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东、南、西、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体验,利用前后左右来辨别方向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这样为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自然而然引出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1)教师站在正中间,拿出东、西、南、北的标牌。提问:你们每个小组有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的那一组应该拿哪一张标牌,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分组讨论,并根据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进行判断,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小时侯学过的辨认东、南、西、北的儿歌……。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启发和帮助。

(3)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在各组明确自己的方向后,把标牌放在各组的面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关键是让学生明确生活和数学是息息相关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又来源于生活。

2、初步体验东、南、西、北

(1)请一名学生站在正中间,指一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面向东说一说,他的东、南、西、北面分别是哪一组?然后,依次面向南、西、北说一说,他的东、南、西、北面分别是哪一组?

(2)刚才,我们面向不同的方向,用前、后、左、右描述了四个小组的位置。现在,我们还是面向不同的方向,用东、南、西、北描述了四个小组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无论面向哪个方向,东、南、西、北是确定的,前、后、左、右会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要想明确的表示方向我们要选择东、南、西、北来表示方向。

3、在游戏中辨认东、南、西、北

教师站在正中间,带领学生做游戏下面的游戏:

(1)东面的小组拍拍肩,南面的小组抬抬腿,西面的小组弯弯腰,北面的小组点点头。

(2)所有小组面向东,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所有小组面向南,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所有小组面向西,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所有小组面向北,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3)你们发现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间有哪些有趣的关系?

1从东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东、南、西、北。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4)教师把东、南、西、北的标牌收起来,请学生站在正中间,并蒙住他的眼睛转三圈,然后告诉他面向的是哪一个方向,让他指出其余的三个方向,其他同学当裁判。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体验不同的方向和由于所占位置不同,方向不变的道理。

4、绘制校园的示意图

(1)看一看、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建筑物?

(2)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确定操场四个方向的主要建筑场,并让每个学生完成下面的校园示意图。长方形中填写主要建筑场,正方形中填写相应建筑物的所在方向,学生可以面向东、南、西、北的任一方向填写。

(3)收齐学生的校园示意图,把全班学生带回教室。

[设计意图]:为了后面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打下基础,学生完成作品后,事先不给于任何评价,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只要说得合理即可,特别是不能对方向的确定做任何评价,以免和这节课学习的生活中的方向混淆了。

三、方法运用

说一说,你家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

四、课堂检测

检测A

1、你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是谁?

检测B

答案见课件。

五、小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辩认东、南、西、北?

篇19:认识周长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回龙镇中心小学:陈虹琏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一些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突破方法:在“围一围”“议一议”“量一量”“试一试”等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突破方法:在具体活动中,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法:

迁移类推、动手实践和观察法。

学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帕、树叶、线、直尺。

学习准备:

树叶、线、直尺。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教师讲述《新龟兔赛跑》的故事:龟兔第一次赛跑,小兔子由于过于骄傲和轻视对手意外的失败了,这一次它决定要认真的和小乌龟重赛一场,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播放《新龟兔赛跑》的动画。(小兔子沿着跑道的外圈跑,而小乌龟却沿着跑道的内圈跑,小乌龟再次胜出。)

教师:小乌龟为什么能再次取得胜利?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有的同学说小乌龟跑得路比小兔子短一些,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

感受周长:

请学生小组合作在老师发给的跑道图上用红笔描出小乌龟的路线,再用蓝笔描出小兔子的路线。

教师介绍:小乌龟跑步的路线是图中跑道内圈的周长。

小兔子跑步的路线是图中跑道外圈的周长。

(教师顺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围一围

(1)(出示手帕)师:看看老师手里是什么?

生:手帕。

师:对,老师觉得这个手帕不够漂亮,想让手帕变漂亮些,于是要给它镶上花边,你知道该镶在什么地方吗?哪位同学能上来告诉老师,帮帮老师的忙。指名上台指出:花边应镶在手帕边沿。

学生上台演示。

师:同学在镶花边的时候,刚好围了手帕的一圈,一圈呢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周。老师现在把同学镶的花边用线画出来。从这一点开始围手帕刚好一周回到原来这个点上,这条线的长度就是手帕的周长。(教师课件出示:围手帕一周的长度就是手帕的周长。生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看到书上例1,动笔画出桌布的周长。画好之后,同桌互相检查。

(2)(出示树叶)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树叶)谁来指出它的周长?

学生上台演示。

师: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生:我是从树叶这点开始沿着它的边围一周。(教师出示课件围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生齐读一遍。)

2、启发联想。

我们刚才指了指手绢、树叶的周长,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面的周长,能用电子白板上的话来说一说吗?

生1:围课本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本的周长。

生2:围水桶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水桶面的周长。

生3:围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

3、摸一摸。

师:我们用手指了周长,那同学们我们能摸一摸周长吗?

生:能。

师:同学们刚才说到课本封面和课桌面的周长,那你们能试着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吗?(教师板书:摸)

师:课本封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手帕是什么形状?

生:正方形。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各不相同。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它们,可以概括为?(图形)

那也就是说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形哪些是它的周长?

师:为什么第一个和第三个不是它的周长?

生1:第一个图形围多了。

生2:第三个图形没有围满一周,也就是围少了。

师:围图形周长时,一定要注意是围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4、量一量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的周长呢?那现在请拿出你们准备的树叶、直尺、线,同桌齐动手量一量树叶的周长,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量的?

同桌交流合作。

指名汇报:

生:我量出的树叶周长是26厘米,我们先用线围树叶一周,再用直尺量线的长度。

请同学们看到书上例2。

追问:刚刚我们量了树叶的周长,那你能想办法量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演示交流。

(3)代表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先量了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它的周长。

生2:我们是用线直接沿着长方形的边围了一周,再用直尺量出线的长度,就知道它的周长。

5、试一试。

动手比较图形一和图形二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8页“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内容?

生:周长。

师:什么是周长?

生: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在围图形的周长时,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只围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 礼物(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3 古诗两首(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版)认识物体 (西师版一年级上册)

《加一加》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上册)

《姐妹岛》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上册)

《数字图书馆》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匆匆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积累与运用(二)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iy》教案(西师版一年级上册)

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共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