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Jimm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鲁班造赡传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鲁班造赡传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 第1篇:《鲁班造赡传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2篇:《鲁班造赡传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3篇:《鲁班造赡传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4篇:《鲁班造赡传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5篇:鲁班造伞的传说(西师版 三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第6篇:《雪儿》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7篇:《雪儿》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8篇:《雪儿》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9篇:《和平鸽》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10篇:《和平鸽》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11篇:《和平鸽》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12篇:《和平鸽》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13篇:《水滴石穿》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14篇:《瀑布》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15篇:《中国结》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16篇:《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1:《鲁班造赡传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传说故事,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鲁班造伞的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鲁、肤、既、遮、傅、轮、脉、劈、拢”9个生字,并能组词。
2、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的。
3、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懂课文,知道鲁班是怎样发明伞的。
教学难点:
体会鲁班是怎样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的,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字,生写8个字,认识“匚”部。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8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伞的挂图
每个同学家里都有伞,你们知道伞是谁发明的?(鲁班)鲁班是谁,他又是怎样发明伞的,我们今天学习课文《鲁班造伞》。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会认字卡片认读。
(1)借助生字表认读,读准字音。
翘舌音:遮
边音:鲁、轮、拢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组词互相交流。
半包围结构:遮
上下结构:鲁、劈
左右结构:肤、既、傅、轮、脉、拢
形近字比较:既-即 论-轮 脉-泳
(3)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3、出示会写字卡片。
(1)齐读,抽读。
(2)用前面的方法,记忆,识字,组词。
(3)认真观察字形。
(4)指导写字。
①重点指导“遮”、“傅”、“劈”的书写
②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读课文(要读正确)
四、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知道鲁班怎么发明了伞。
2、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思考,善于观察。
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鲁班发明伞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鲁班是怎样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的,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课文(要读得正确)。
二、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1)你们对鲁班知道多少?(木匠的先祖)
(2)“他有许多发明创造”
“许多”说明除了伞以外还发明了其他东西。(如锯子……)
2、默读2、3自然段。
(1)下雨了,游人被淋得四处躲藏,鲁班想干什么?
(2)盖亭子好吗?
(3)鲁班发明的亭子有哪些优点和不足的地方?抓住“可鲁班自己还不满意”“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两个句子感悟鲁班勤于动脑的品质。
(4)鲁班怎么想的?(要是能……)
小结:通过在西湖游玩,下大雨,鲁班萌发了造伞的念头。
3、鲁班最后是怎么造出伞的?请读4、5自然段。
(1)鲁班在默默地想办法时,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出示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观察两者的相似处,抓住“仔细打量”一词感悟 鲁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的品质
(2)鲁班是怎么造伞的?用“先……再……最后……”将造伞经过说一说。
①小组说,派代表全班说。
②指名补充,纠正。
③最后师小结。
4、齐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3)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一听。
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多动脑筋。
四、作业
1、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4、鲁班造伞
下雨→盖亭子 荷叶→伞→能开能合(伞)
[《鲁班造赡传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2:《鲁班造赡传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班门弄斧”与“墨守成规”
也许是说鲁班离不开墨子,或说墨子离不开鲁班的缘故吧,木匠哥虽然认图不认字,但对“班门弄斧”和“墨守成规”涉及到两位滕州“老乡”的成语,却有自己的一套讲法。
鲁班与墨子同辈同时,同乡同土,家,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南,隔城相望,十几里路的邻居。
墨子的父亲,教过私塾,当过木匠。鲁班拜他为师,所以与墨子始终以兄弟相称。不想,一个师傅竟带出了两名“圣人徒弟”。
墨子从小跟父亲长大,读书早,也会木匠活;鲁班拜师晚,书读得不多,可手艺学得好。兄弟二人一块“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人类有了第一架“飞机”。
墨子注重社会调查,关心国计民生,会写文章,成了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鲁班埋头苦干,注重实验,不关心国家大事,后因其伟大的发明创造,才被世人敬奉为:仙师、圣祖、祖师爷,蒙上了一层行业神的面纱。
师兄弟二人一个在界河西的染山上设坛讲学;一个在界河东的灵山下收徒传技;隔河相望,关系一直很好。只是在后来墨子“止楚攻宋”这件事上,墨子嫌鲁班制造的攻城云梯,帮了楚国侵略宋国的忙,闹了点小误会。但在“兼爱非攻”的春秋大义上,鲁班从不含糊,全听墨子的。
一提云梯的事,木匠哥就沉不住气,说,这事可不能怪在鲁班爷身上。有人拿菜刀当凶器,还能定铁匠的罪?再说,你“墨守”还讲什么“成规”,怎么赢怎么打呗,你的“规”有毛病,能怨鲁班爷。但一提到“班门弄斧”,木匠哥的语气就变了。
人说“班门弄斧”是指在行家门前卖弄本领的意思,他说,不对,“班门弄斧”就是在鲁班爷门前登台打擂大比武。那阵势大了,鲁班爷坐在中间,墨家父子爷俩一左一右陪着。凡天南地北“踩百家门”的工匠们,要想出师,都得先登台亮相露上两手,让鲁班爷看看,够不够格。后来鲁班仙师升天了,年年弄斧班门的大比武,就改成各地工匠摆摊展销杰作的鲁班庙会了。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滕州人每当评说某某人的家风,或想阐明“人以群分”的观点时,总好引用“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一句俗语,殊不知这句话最早是人们专门用来颂扬鲁班一家人的。
鲁班发明墨斗,是受了母亲裁剪衣服使用粉线布袋划线的启发。把一根浸润墨汁的棉线,捏住两端放在要制作的材料上,然后从中间挑起再松开,弹印出所需的线条。起初捏住线头两端的任务是由鲁班母子二人合作完成的,由于老人还要顾着缝衣做饭,便做了个小钩,系在线的一头,才脱开了身。后来鲁班的徒子徒孙们,为了纪念鲁班的母亲,便称墨斗为“班母”。
鲁班的夫人云氏,也算半个“鲁班”。平时,鲁班刨刮木料时,她总是一边奶着孩子一边配合着用手按住被刨木料,以防滑动,但往往力不从心,顶不住刨木时的冲力,出现失误。于是,她就在丈夫工作的平台上,设计固定了一个卡口,把要加工的料物用 “步步紧”木楔塞牢,代替他人一旁手按把掐的合作。因此,她发明的这种抵挡“卡口”,被工匠们尊称为“班妻”。
“伞姑娘”是鲁班妹妹的外号。她见哥哥在田头路边修建的一座座四角、六角、八角的凉亭,能为种田赶路的乡亲们遮日蔽雨,歇脚聊天,就高兴地天天围着亭子蹦蹦跳跳。一天她忽发奇想:要是能有会走路的凉亭,人到哪里它到哪里多好。于是,世间就有了收放自如可“移动”的亭子--伞;于是鲁班的妹妹就有了“伞姑娘”的美名。
聪明的鲁班
鲁班从小就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天他上灵山打草,不小心被一种齿形边的草叶割破了手指。回家就照那草叶的样子,在一片竹板的边缘上,砍出了一行牙齿。他用这自造的竹锯,锯瓜瓜开,锯树皮裂,从中发现了“锯可断木”的原理。竹板换成铁片后,从此人间有了锯。锯的副产品是梳子,那是后来鲁班献给母亲的生日礼物。
鲁班又孝顺又肯帮助人。见母亲使用地锅做饭时,脸贴到地面上吹火,呛得两眼泪,又心疼,又着急,就没白没黑地画了改,改了画,硬是用木头和公鸡毛,造出了第一代鼓风机--活塞式风箱;见妇女们吭哧吭哧地用石臼舂米又累又慢,就按牛反刍的道理,造出了粉碎加工粮食的第一代机械--石磨。
做煎饼离不开磨。石磨的出现,带来了粮食加工的一场大革命,使人从“整吃整咽,囫囵吞枣”的原始状态,迈向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文明。而历史上鲁班未走到的地方,至今对五谷杂粮的食用,甚至还仅限于蒸干饭、煮大茬子的炮制习惯,留有“吃整粮食”的粗放型痕迹。
并非是石皆可为磨。石磨的取材,惟以灵山石最佳。现在龙阳镇龙山店村前小河旁的一块叫“百家石”的地段,相传就是当年鲁班率领“百家石匠”石磨大会战的战场。透过残存的石屑、陶片,仿佛仍可听到那“叮叮当当”的击打声,看到那餐风野炊的袅袅炊烟。
灵山石磨磨出的面粉、面糊、米浆、豆汁,细腻均匀,原香原味。尽管现代科学催生了种类繁多的粮食加工械具,但漫步滕州街头,仍可见“石磨煎饼”的招牌,迎风摇曳,倍显风采。
鲁班
我国古代建筑工匠,春秋时鲁国人。曾创造出攻城的云梯和磨粉的磨子。相传曾经发明多种木作工具,被后世建筑工匠、木匠尊为“祖师”。
本课为《鲁班造伞的传说》,既然是传说也就是说伞的发明者不一定是鲁班。可能是他完善了别人的发明,也可能别人完善了他的发明;可能如文中所讲,也可能鲁班并没有参与伞的发明,但这些都不必去深究。
鲁班巧法装石梁
徐其仁
导读
鲁班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能工巧匠。他的每个故事都显示了他超凡的智慧。读下面的故事,看看鲁班是用什么办法装石梁的?
有一年,王家村在村东头要建一座支门。全村的能工巧匠整整忙了一年,才把支门的四根立柱做好、竖了起来。可是,立柱顶上两根横石梁,说什么也安不上去。工头和工匠愁得团团转,想不出办法来。
这天,包修支门的工头,又把众工匠召集在支门前商议上横梁的办法。可是,商议了老半天,仍然是瞎子点灯--白费油!
就在这时,从村西头的大道上,来了一个红光满面的白胡子老头儿。工头一见,灵机一动,对工匠们说:“伙计们,等会儿咱问问这老者,说不定他年纪大,见识广,能有上梁的高招。”
当老头儿走到工匠们跟前时,工头急忙迎上去,朝他一拱手,说:“老先生,请您指教指教,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支门顶上的两根石梁装上去?”
老头儿听后,绕着四根立柱转了一圈,回过头对工头说:“唉,我已经是土埋脖子的人了,还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说完,头也没回地朝前走了……
工头听了老头儿的话,一边品味着,一边望着他那远去的背影,越看越觉得这人面熟。猛然间,他转回头来对大伙儿说:“对啊,土埋脖子上横梁!”
工匠们听工头这么一说,一齐围过来问道:“怎么,想出上梁的办法了?”
工头说:“我想,他一定是鲁班师傅。教咱用‘土埋脖子’的办法上梁!”
工匠们听工头这么一说,个个又惊又喜,马上人担车推地把四根立柱用土埋起来。然后,把石梁从下边用绳子拉上去。没费多大的劲,便稳稳当当地把两极大石梁安装到立柱的顶上去了!
支门修好了。工匠们齐声赞叹:“还是鲁班师傅的办法巧!”
鲁班是怎样发明锯子的
鲁班是春秋时鲁国的巧匠。据传说,他有一次承造一座大宫殿,需用许多木材,他叫徒弟上山去砍伐大树。当时还没有锯子,用斧子砍,一天砍不了多少棵树,木料供应不上,他很着急,亲自上山去看看。山非常陡,他在爬山的时候,一只手拉着丝茅草,一下子就把手指头拉破了,流出血来。鲁班非常惊奇,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厉害?一时也想不出道理来。
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摘下一棵丝茅草,带回家去研究。他左看右看,发现丝茅草的两边有许多小细齿,这些小细齿很锋利,用手指去扯,就划破一个口子。这一下把鲁班提醒了,他想,如果像丝茅草那样,打成有齿的铁片,不就可以锯树了吗?于是,他就和铁匠一起试制了一条带齿的铁片,拿去锯树,果然成功了。有了锯子,木料供应问题就解决了。
[《鲁班造赡传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3:《鲁班造赡传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鲁、著、匠、创、亭”等13个生字,会写“创、观、湖”等8个生字及“创造、西湖”等词语。认识偏旁三框儿。
2、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动手的。
3、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播放《鲁班的传说》故事。
2、板题、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要求:读准、读通。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多种形式检查识字情况。
4、识记生字。形近字比较识记:“遍”与“扁”,“创”与“抢”,注意“创”的第二笔是长点,不是捺。
5、用词语说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鲁班造伞)。教给学生方法:有的课文,读了题目,就知道课文的内容;因此,题目概括了课文的内容。
四、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理解“创造”和“著名”,近义词:著名-(有名、出名、闻名)
2、他有许多发明创造” 。“许多”说明除了伞以外还发明了其他东西,有哪些?(如锯子、曲尺、墨斗、铲子……)
五、学习第2-3自然段。
1、过渡:有一天,鲁班和妹妹到西湖游玩。忽然,遇到了什么事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生汇报相机理解“四处躲藏”。
2、雨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山青水绿)指导读句子,读出西湖的美丽。
2、看到雨中迷人的西湖却不能游玩,如果是你,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想怎样呢?
3、默读。想:鲁班和妹妹会说什么?用“-”画出妹妹说的话,用“~~~”画出鲁班说的话。
4、同桌分角色练读,指导朗读。(读出妹妹失落的心情和美好的期盼)
5、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6、鲁班听了妹妹不太满意的话后,他又想到了什么?用“既…又…”说句子。
7、犘〗峁渡:通过在西湖游玩,下大雨,鲁班萌发了造伞的念头。鲁班是怎么造出伞的?请自由读第4、5自然段。
七、学习第4、5自然段。
1、鲁班在默默地想办法时,看到了什么?指导观察55页的插图。
2、指导学生画出文中“不停地流”,按“不停地--”进行扩展练习。
师问:“鲁班看到这个情景,他想到办法了吗?”
3、指导读出兴奋的心情。按“兴奋地--”进行扩展练习。
4、鲁班回到家后是怎么造伞的?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画出有关的句子。用“△”标出鲁班动作的词语,用“先……再……”说句子。
5、鲁班是不是一下子就把伞造出来了?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指导学生圈出文中“反复、许多次、终于”等词,指名说一说这些词在文中表示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
八、总结拓展。
《鲁班造伞》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多动脑筋。你学了课文有什么想法,能说一句话赞美鲁班吗?
九、指导书写一类字。
板书设计:
14 鲁班造伞
下雨┉┉┉亭子┉┉┉荷叶┉┉┉伞
给下面的字组词:
创(创造、创新、创意) 观(观赏、奇观、观众)
湖(西湖、湖水、五湖四海) 珠(水珠、珠宝、珠子)
晒(晒太阳、晒台、晒被子) 奋(兴奋、奋发向上、奋发图强)
亭(亭子、) 匠(木匠 )
课后反思:
[《鲁班造赡传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4:《鲁班造赡传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蹦茏灾魅鲜恫⒄确书写9个生字。
2蹦芏炼故事,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敝道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是发明创造的基础,有主动观察的习惯和创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绷私饴嘲嘣焐〉墓程。
2碧寤帷白邢腹鄄臁⑶谟诙脑”对于发明创造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鲁班的故事。
教师:准备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生字和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鲁班,导入新课
1甭嘲嗍俏夜古代的一名建筑工匠,在课前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关于鲁班的故事呢?
2苯沂究挝奶饽浚郝嘲嘣焐〉拇说。
3贝涌挝奶饽磕阒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弊远量挝模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故事。
2背鍪敬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蓖ü抽读、抢读、做游戏等方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4苯淌Τ槎量挝模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1鄙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勾画:(1)鲁班为什么想到发明伞?(2)鲁班发明伞的经过是怎样的?
2毕刃∽榻涣鳎再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引导朗读感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汇报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读第2段最后一句话,并练习用“既……又……”的句式说话。
(2)鲁班发明的亭子有哪些优点和不足的地方?抓住“可鲁班自己还不满意”“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两个句子感悟鲁班勤于动脑的品质。
(3)出示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观察两者的相似处,抓住“仔细打量”一词感悟鲁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的品质。
(4)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3闭页鑫闹凶约合不兜木渥踊蚨温洌读给同桌听一听。
4痹谒娜诵∽槟诮惨唤猜嘲嘣焐〉墓适拢各小组再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讲。
四、拓展学习,活跃思维
1蹦忝腔瓜攵匀嗣窍衷谑褂玫纳〗行什么改进?你要增加或改善它哪个方面的功能?
2毙∽楹献魈致郏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注意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合理创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护学生的创造愿望和创造热情。
[《鲁班造赡传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5:鲁班造伞的传说(西师版 三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简介: flash制作 作业:
1、把鲁班造伞的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
2、读知识页,了解更多鲁班的故事。
3、注意观察、思考,设计发明一种简单有用的东西,四周后全班交流. 上传者:liutianao liutianao@yahoo.cn
相关课件:篇6:《雪儿》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发生在受伤的孩子和受伤的白鸽之间的故事,题目是:雪儿。
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⑴自由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一说你知道的“我”和雪儿之间的故事。
⑵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前面的生字。
⑶运用“理解六法”并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明媚 敷药 喃喃 哀伤 艰难险阻 忠实 盼着 弧线 施展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⑵指名逐个读,指名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读准子音。
⑶指名解词。
明媚:鲜明艳丽。
敷药:涂药、搽药。
喃喃:小声叨唠。
哀伤:非常悲伤。
艰难险阻:繁重的困难和危险的阻挡。
忠实:忠诚可靠。
盼着:迫切地希望。
弧线:圆周的一段,本文比喻白鸽飞行的轨迹。
施展:发挥、显示。
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在精读课文时去体会理解。
⑷齐读生字词。
⑸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按“盼望--渴望--快慰”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想想每部分讲了什么。
学生自学讨论:
四、精读第一部分
1、导读。
从第1自然段看,你能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吗?从第2自然段看,“我”是怎么对待受伤的白鸽的?
2、讲读。
⑴用○圈出第1自然段中表示情感的词。“向往”是什么意思?“明媚的春光”又是什么意思?你知道明媚的春光指哪些?“我”为什么非常向往明媚的春光?
⑵爸爸捡回一只受伤的白鸽,什么样子?读一读这些语句,说说“我”当时的心情怎样。
用横线画出第2自然段中“我”对刚到家的“小客人”的做法。读一读,谁能概括一下?
为何给它取名“雪儿”呢?
这一系列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⑶过了几天,雪儿和“我”的关系怎样?具体表现是什么?
“飘飘悠悠”可以换成哪个词?“蓝天白云”跟雪儿有什么关系?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3、指导朗读。
4、过渡:“我”的盼望有没有成为现实?请同学们课后预习下面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⑴有钢笔描红。
⑵读一读,比一比,再组词。
2、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口述故事的第一部分。
3、“我”的盼望成为现实了吗?请看地第二部分。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我”了解到雪儿有哪些本领?这使“我”的心情更加怎样?
2、讲读。
用波浪线画出并理解描写信鸽本领的词。
用波浪线画出并理解表示信鸽品格的词。
正因为信鸽有以上高超的本领、忠实的品格,人们称赞它是什么?也正因为如此,“我”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更盼着”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
3、指导朗读。
4、小结并过渡。
三、精读第三部分
1、导读。
自由放声朗读第三部分,侃侃哪些动作能够作者的情感。边读边圈出有关词语。
2、讲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惊喜--矛盾--快慰”的情感变化。
四、总结全文
1、指名学生看看“板书”,口述全文。
2、讨论:“我”的腿伤好起来后,会做些什么令父母惊喜一番呢?
3、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雪儿》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7:《雪儿》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痹擞醚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蹦芰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我和爸爸对雪儿的关爱以及描写雪儿给我带来欢乐的词、句。
3蓖ü朗读、感悟,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4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蓖学们,还记得一年级下册学过的课文《生日礼物》吗?文中的小朋友过生日,妈妈送给他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那是一份怎样的生日礼物?(一只非常漂亮的小鸟)结果怎样?(小男孩把小鸟放飞了)
2苯裉煳颐窃倮囱习一篇与小鸟有关的课文《雪儿》,看看文中的小男孩与小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3卑迨榭翁猓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感知大意
1毙∩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一读:勾画出生字词语多拼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
②二读:长句、难句作上记号多读几遍,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③三读:一边读一边想,了解课文大意。
2毙∽楹献餮习生字:互相纠正字音,讨论生字的识记方法。
3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4敝该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正音、评议。
5彼邓悼挝闹饕讲了什么。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备“熟”“阻”“递”“弧”找“朋友”,比较区分。
2敝傅佳生在练习本上用钢笔练习书写生字,要求尽力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重点指导“哀”“熟”“递”“弧”等字。
第二课时
一、用生字卡片复习生字词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1弊杂衫识恋1段,思考: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①全班交流。
②引导:当你生病了,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你会有什么感受?(孤单、寂寞)
③指导朗读: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
过渡:这里,爸爸给我带回了一只白鸽。爸爸带回的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鸽呢?
2贝着问题默读第2段,一边读一边勾画相关语句。(用“”画出)
①全班交流。这是一只受伤的白鸽。它的翅膀受了伤,它的身子很脏,眼睛里充满哀伤。相机理解词语“哀伤”。
课件展示:受伤的白鸽。
②面对这只受伤的白鸽,你有什么感受?“我”和爸爸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用“”画出有关词语:洗澡、敷药、取名)
③爸爸和“我”的精心呵护,让“雪儿”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展示:浑身雪白的“雪儿”)
④从此以后,“我”和雪儿朝夕相处,我们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看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相机理解词语“飘飘悠悠”)他们还会看到些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⑤指导朗读第2段,读出对“雪儿”的怜爱,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3敝傅祭识痢⒏形3~6段。
(1)一天一天地,“我”和“雪儿”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爸爸对信鸽的介绍,更加深了“我”对“雪儿”的了解。“我”从爸爸的口中了解到些什么呢?
全班交流。(相机指导理解词语:“艰难险阻”“蓝天信使”)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对“雪儿”的赞美。
(2)终于有一天,“我”的愿望实现了,我们的“蓝天信使”雪儿飞起来了。“我”是多么高兴、多么激动啊!
引读:啊,我为雪儿欢呼!
师读: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生一边听一边想象雪儿高飞的美丽姿态)
(课件展示:雪儿高飞的美丽姿态)
指导朗读第4段。
(3)“雪儿”能展翅高飞了,就要离开精心照顾它的小男孩了。美美地读读第5~6段,用“”勾画出最使你感动的句子。
交流勾画的句子,指导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词语体会下面三个句子。
①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我把雪儿轻轻捧起,雪儿望着我,似乎在感谢我,又像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
你从加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雪儿养好伤即将离开精心照顾它的小主人,它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你能代雪儿说说心里话吗?
指导朗读:读出“我”和雪儿的不舍。
②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望着这位点缀春光的“蓝天信使”,顿时觉得自己的腿伤轻了许多,心里十分快慰。
美丽的雪儿飞走了,虽然我们有点难舍难分,但我的心里却十分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感到快慰呢?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我在默默地对雪儿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带着喜悦的心情,读出对雪儿的不舍和祝福。
4保课件展示:雪儿越飞越远,最后在屏幕上消失)
是啊!雪儿该走了,“我”多么舍不得它,它也多么舍不得离开“我”,真是人鸟情深啊!但雪儿属于广阔的天空,它应该到广阔的天空中去搏击风云,自由翱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也会和雪儿一样,伤好后去开创自己的美好生活!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讨论交流,畅谈体会
1毖Я丝挝模你想对文中的小男孩说什么吗?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敝该结合课文,说说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四、摘抄优美词句。
附:板书设计
2毖┒
精心照料:洗澡 敷药 取名
放飞蓝天我:轻轻捧起 望 快 慰
雪儿:望 感激 祝福 人鸟情深
[《雪儿》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8:《雪儿》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重点难点】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对课文空白处的想象,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两幅鸽子图(第一幅画有一只受伤的鸽子,第二幅画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鸽子)、轻音乐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以形促读,以境促读,让学生在读中生情,在读中激情,在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质疑导入。
1、世间有各种各样的感情,你体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吗?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发生在受伤的孩子和受伤的鸽子之间的感人故事,题目是:雪儿。
(板书:注意“雨”字头的写法,齐读,注意“儿”读轻声)
2、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媚敷弧喃剩鸽捡哀悠阻忠递盼线慰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2)出示词语
明媚的春天 美丽的弧线 艰难险阻 飘飘悠悠 千山万水 轻轻捧起 十分快慰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①指名读②评价③再指名读④齐读
(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练读课文,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表情。
2、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分节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①爸爸带回,我为雪儿,盼望。
②听爸爸说雪儿是,我更盼望。
③雪儿展开,我望着心里。
这三句话分别是哪些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小结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范写,明确注意点。重点指导“剩、慰”
2、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雪儿》,你们看,雪儿飞来了!
(出示展示飞翔的雪儿图)同学们,这就是雪儿,你们喜欢雪儿吗?请你说一句喜欢它的理由。
2、可是有一天,你们喜欢的雪儿受了伤。(出示受伤的雪儿图)它飞不起来了,你看,它的眼睛里充满了哀伤。你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心里怎样?你会怎么办呢?
3、你们说得真好,我们知道作者此时正受伤在家,十分孤独寂寞,她看到受伤的雪儿,又会怎么想呢?
4、相似的遭遇使作者对雪儿格外同情,那么她又是怎样对待雪儿的呢?
二、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2、3小结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我”和爸爸是怎样对待雪儿的?
划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
(生读、画、师巡视)
2、交流。
3、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4、小黑板出示:“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①我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心里会怎样想呢?
②是啊,这句话不仅要读出对雪儿的怜爱,还要读出作者对雪儿能早日展翅飞翔的盼望,以及自己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吗?(范读)
③读得怎么样?你们也想读得和老师一样好吗?要想读得好,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注意表情。(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5、从爸爸那里,我知道了什么?
6、雪儿如此勇敢、忠诚,是人们的好帮手,于是(引读)
谁能读好这一段呢?(指名读)
(二)学习课文(4-6节)
1、在作者的细心照料下,她的盼望终于实现了。指名读第4节
2、雪儿终于又能展翅飞翔了。(出示展翅飞翔的雪儿图)看到雪儿的伤好了,你的心情怎样?(高兴、激动)
3、文中的“我”的心情和我们一样,课文第4小节中哪一句话写出来了?请找出来。
4、谁能用高兴的心情读好这一段?请大家练读。指名读。
5、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雪儿在蓝天中飞翔,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请听老师朗读第3句,你们边听边想象,雪儿在空中是怎么飞翔的?你觉得它飞得怎样?(引导学生从“托”、“划”、“美丽的弧线”等词上体会雪儿动作的有力,姿态的优美)
6、雪儿不但能飞,而且飞得矫健有力、姿态优美,你们想和雪儿一起飞吗?让我们配上轻快音乐一起朗读第4小节,边读边和雪儿一起飞吧!(配乐表演读)
7、看到雪儿终于翱翔在蓝天,这时,你想对雪儿说些什么呢?
8、此时,翱翔在蓝天的雪儿,它的心情又如何呢?它会对照顾它,关心它的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9、是啊,当我孤独寂寞的时候,是雪儿给我带来了快乐。当雪儿翅膀受伤时,是“我”挽救了它的生命,给了它悉心的照顾。我和雪儿相依相伴了这么久,我们之间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要分别了,多么让人舍不得呀!请同学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挑战读。
(4)齐读。
10、“我”对雪儿依依不舍,雪儿飞走了,“我”为什么还感到十分快慰呢?
11、齐读最后一节。
三、总结全文,迁移练习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文中的“我”帮助受伤的雪儿,让雪儿重新飞向蓝天的故事,在与雪儿相识相伴的日子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吗?你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愿意把它写下来吗?……
[《雪儿》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9:《和平鸽》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毖Щ岜究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倍量挝模知道为什么毕加索笔下的鸽子会成为和平的象征。
3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模培养热爱和平,关注人类命运的情操。
教学准备
教师:词语卡片、和平鸽图片、战争图片或录像。
学生:搜集有关和平鸽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课文题目
同学间相互介绍有关和平鸽的资料,揭题板书。
教师出示和平鸽图片,归纳介绍:据《创世纪》中记载,当地球洪水泛滥时,诺亚等避入方舟得以保住性命。一天,他放出鸽子去探测洪水是否已经退了。当鸽子飞回来时,嘴里衔着一枝橄榄枝,于是诺亚知道洪水已经退了,地上已经平安了。后来,人们就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二、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庇米约合不兜姆绞阶远量挝模要求读正确: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教师巡视指导,收取反馈信息。
2奔觳樯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认读词语后离开语言环境单独认生字,注意读音,强调“牺”的写法,还可以给生字扩词。
3弊远量挝模初步了解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三、介绍背景,激起共鸣
教师简单介绍二战的基本情况,展示背景,拉进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起情感共鸣。
教师出示战争图片或录像介绍:1940年里的一天,德国法西斯匪徒攻占法国首都巴黎。许多妇女儿童和无辜的老百姓都惨死在战火中。残酷的士兵连小孩,甚至一只鸽子也不放过。我们课文中的小柳辛就是惨死在这场战争中的。
四、感情朗读,质难解疑
1弊杂闪废坝懈星榈乩识恋3段。
2毙∽樘致墼跹读才能表达对法西斯的仇恨。学生试读。
3 抽读,评价。
教师指导生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命运的变化而逐渐增强朗读的力度。可将该段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感情要有起伏。如开始可以稍微平淡一些,从“小柳辛一看……扔下去”语气要强,读出对法西斯暴行的仇恨和对小柳辛的崇敬;“小柳辛当场……掐死了”这种凄惨的情境语气稍弱,表达对小柳辛和鸽子的同情。
4 教师范读,学生感悟。
5毙∽楸热读。
6 质疑:小柳辛为什么会死?他养的鸽子为什么会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后汇报。
让学生通过讨论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思想与感情。
7庇懈星榈仄攵恋3段。
五、抓重点词句,细读课文
1弊远量挝钠渌段落,勾画出能表现毕加索对法西斯的恨、对和平的向往的句子。
(1)一天,毕加索坐在桌前,听见远处隆隆的炮声,心情非常沉重。
提问:毕加索的心情为什么沉重?他在担心什么?
(2)听完老人的血泪控诉,毕加索的心在颤抖。
提问:毕加索的心为什么会颤抖?
(3)“行,我一定满足你的要求!”毕加索一口答应。他心里充满对法西斯的仇恨,充满了对和平的向往。
2蓖桌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3比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相机出示重点词,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突破
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毕加索笔下的鸽子会成为和平的象征?
六、读写并进,拓展升华
1惫劭从泄卣秸的图片或录像,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2蹦阆M和平鸽飞到哪里?带去什么心愿?把它写下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国际新闻,然后画一画、写一写,最后议一议把这些表达和平心愿的作品寄往哪里,或者送给哪里的小朋友……
3被惚ǎ交流,展示(贴于黑板)。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自主积累”。
2 抄写生字、词语。
3 把有关和平鸽的故事讲给家长听,请他们也说说自己对和平的向往。
[《和平鸽》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10:《和平鸽》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2 .技能目标:
了解公益招贴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以及招贴画的设计方法、设计要素、形式美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方式,促进设计意识的形成;学生能用简洁的造型语言设计主题招贴,初步学会合理控制画面的构图及色彩等知识。
3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表现的方法与技能。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
1 . (CAI 课件 ) 战争视频片段、和平鸽图片资料、表现和平主题的招贴画、图形移动面板。
2 .学具准备:剪刀、胶水、彩色纸等。
二、教学重点:招贴画图形的选择与构图。
三、教学难点:招贴画中图形大小位置的处理与主题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2 .讨论: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热爱和平的情感。
( 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用正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
3 .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和平之人》;介绍画家毕加索。
4 .展示介绍招贴画。
招贴画又称宣传画或广告画,要求运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较短时间和一定空间距离内,产生清晰的视觉信息,传达特定的主题。
5 .讨论几幅招贴画的主题与选材的关系。
讨论:画面有些什么形象,它们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传达了怎样的主题 ?
想想可采用什么方式制作更简便。 ( 剪贴 )
活动一:尝试改变招贴画的图形大小位置,创造新的画面。
将剪好的图形在底版上移动,体会不同构图的视觉感受。
观察:毕加索《和平鸽》、《和平之人》; 田中一光的《和平》及吕锦源的《和平运动》四幅作品,主题与形象的选择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体会:主题与选材的关系。
和平鸽是世界和平的标志性形象,人们用它表达自己对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
思考、讨论:还有什么可以表现和平主题 ? 橄榄枝、武器等。
如何用剪贴的方式创作和平主题的招贴画 ?
6 .活动二:分组剪出与和平主题有关的图形,合作拼贴表达和平主题的招贴画 ( 合作拼贴板的图片及学生合作学习时的场景照片 ) 。
(CAI 循环展示相关画面,配轻快的背景音乐 )
7 .随堂评价:小组交流作品创意,相互评价构图的独创性、整体的视觉感受等。
8 .课外链接:注意观察生活周围的街头招贴、广告牌、电视广告等,将印象最深的一幅记录下来。
[《和平鸽》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11:《和平鸽》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一、自读课文,了解背景
1. 学生自己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相互介绍自己寻找的有关毕加索的资料。
3.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二战的基本情况,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里讲述的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
二、直奔重点,深入故事
1. 自读第3段,细读故事。
2. 同学间讨论怎样读才能表达对法西斯的仇恨,对柳辛的同情。
3. 自己试着读一读,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4. 同桌互相读一读,帮一帮。
5. 教师巡视指导。把第3段分为五个层次。第1~4句一层,第5~6句二层,第7~9句三层。每一层的感情处理不一样,要有强弱起伏。第一层到第二层语气渐强,读出对法西斯的憎恨;第二层到第三层语气渐弱,读出对小柳辛遭遇的同情和难过的心情。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 教师范读或同学范读。
2. 老师让同学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为什么?
3. 自己边读边想:小柳辛为什么会死?他养的鸽子为什么会死?
4. 谈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感情。
5. 全班齐读课文第3段。
四、体会词语,感情朗读
1. 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能表达人物感情的词语,勾出来。(如:沉重、满脸泪痕、泣不成声、悲痛、憎恨、厮打、当场、活活、血泪控诉……)
2. 体会这些词语的意思。特别是“心在颤抖”。
3. 试着读一读,怎样读才能表达悲痛、憎恨之情。
4. 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思考问题,交流体会
1.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请同学边读边想。
2. 同桌交流一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后有些什么想法或感受。
3. 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4. 师生共同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探讨。
六、扩展内容,拓展视野
1. 把自己从各种渠道得来的关于世界和平的话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2. 老师适当进行补充、点拨、引导,拓展学生视野及襟怀。
参考资料
☆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画派主要代表,出身图画教师家庭。19定居法国巴黎,终身从事绘画艺术的探索与创造。思想进步,仇恨法西斯,1944 年参加法国共产党。曾为世界和平大会作“和平鸽”的宣传画。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影响。
☆ 和平鸽:犹太教、基督教《圣经》中显示平安的好征兆。据《创世纪》载,当地球洪水泛滥时,诺亚等避入方舟得以保住性命。一天,他放出鸽子去探测洪水是否已退。当鸽子飞回来时,嘴里衔着一枝橄榄枝,于是诺亚知道洪水已退,地上已平安。后来人们就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和平鸽》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12:《和平鸽》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鸽子象征和平的原因。激发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和平的重要性,自觉为维护和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语:
1.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鸽子就是鸽子嘛,为什么叫它和平鸽呢?)
2.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弄明白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然后思考:文章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可分组讨论。
三、讲述课文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画出不懂的词语。
(1)教师释词。
(2)希特勒法西斯是什么时候攻占了巴黎?
(3)这一段说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忧虑”是什么意思?
邻居米什老伯捧着一只死鸽子闯了进了,哭诉了哪些话?用铅笔画出来。齐声朗读米什老伯的话,想一想,米什老伯向毕加索哭诉了一件什么事?他请求毕加索干什么?
3.全体女生齐声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毕加索听来米什老人的哭诉后,他的心情怎样?
(2)他是怎么做的?
(3)安慰是什么意思?学生可查字典后解释这个词。
4.全体男生齐声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
(1)1949年,毕加索把这幅画献给了哪里?
(2)这幅画上画有什么?
(3)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4)“从这以后”指什么时间以后?
(5)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归纳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鸽子成了和平的象征,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热爱和平,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小朋友,回家后,可不要忘了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语: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一说鸽子成为和平象征的原因?
2.检查朗读情况。
3.自由读课文盖出生字多读几遍。
二、用生卡片检查学习情况。
孙读: 不读:
活读: 不读:
攻读: 不读:
杀读: 不读: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
四、全班交流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多动脑。
1.用学过的偏旁加上熟字。
活:三点水加上舌头的舌。生活。
边:力加上走之底。一边。
鸽:合加上鸟字旁。鸽子。
念:上面是今天的“今”,下边是心字底。纪念。
2.拆字。
哭:分为二部分,上边为两个口,下边为犬字。
3.与形近字比较。
占:与“古”区别。
刀:与“力”区别,刀的上部没出头。
4.记笔顺,笔画。
孙:
忧:
5.指导书写。
哭:上面的两个口应分居竖中线的两边。
孙:右边的小字基本上要写在竖中线的右边,使左右平衡。
板书设计:
25、和平鸽
占 哭 孙 死 活 刀 边
[《和平鸽》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13:《水滴石穿》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这些字。
2、能读懂故事蕴含的意思,明白“水滴石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不同角色的话,并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这个成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准备与故事有关的图画,或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找几个与故事寓意相近的成语。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水滴石穿”
(一)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许多故事的成语吧,这些词语内容非常生动有趣,你能把自己知道的成语说给大家听一听吗?抽生说。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有趣的成语故事:(板书:寓言两则水滴石穿)。
生齐读课题。
2、“水滴石穿”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靠同学们自己来学懂,你们能不能做到啊?
(二)初读课文,练习朗读
1、学习前给大家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会读,读谁字音,读通课文,读懂这个故事。第二要会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同学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等会男生和女生来比一比,看哪边读得最好。现在抓紧时间练习读书,师巡视指导。
2、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
3、哪位同学代表男生参加朗读比赛呀?其余的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什么地方读得好?抽生读,抽生评价,老师评价,纠正读间“阶jiē”、“嫌xián”,指导书写。
4、请一位女同学与刚才那位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师评:读得太好了。谁读得最好呢?生评。
6、师: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在黑板上给“男生”和“女生”下各画一面小红旗)。老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词不懂,用笔勾画下来,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2、学生小组内讨论。
3、各组派代表提出不懂的问题。能当场解释的字词,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解答,难一点的问题梳理出并板书:
(1)“水滴石穿”是什么意思?
(2)水滴怎么会把石阶滴穿呢?
4、同学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想你们能自己解答,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些词的意思。自己再读,找答案。
5、师引导:有同学见过家门前的石阶被水滴滴出了一些小窝窝吗?请见过的同学来描术一下。
6、小组内讨论:“小滴真能滴穿石阶吗?”抽生说相信或不相信的原因。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引导学生体会语气,请相信水滴能把石阶滴穿的一名同学来读水滴的话,试着用肯定的语气来读。另请“不相信”的一名同学来读石阶的话,试着用嘲讽不信的语气来读。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师评:两边的同学都读得很好,都可以画红旗。
8、出示多媒体课件,生认真看画面:“水滴一滴一滴不停地落在石阶上……,过了一年又一年,终于把石阶滴穿了。”
你们现在知道“水滴石穿”是什么意思吗?抽生说,师补充。你能用这个成语说一句话吗?
9、师范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生边听边想:(1)水滴和石阶谁的说法对?(2)水滴是怎么把石阶滴穿的?
(四)启发思考,明白寓意。
1 师小结:上课前老师说过了,水滴石穿是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除了告诉我们水滴能把石阶滴穿这个内容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你从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 生自由发言,师给予肯定,表扬。
3 师总结:同学说得真好。水滴石穿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不停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像水滴一样,朝自己的目标不停地努力进取,那么,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五)拓展延伸
你能找出与这个成语意思相近的成语或名言警句吗?
(不屈不挠积少成多锲而不舍……)
[《水滴石穿》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14:《瀑布》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
《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于诗词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教学,尽可能地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让学生对瀑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 、通过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
3、体会课文的语言,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感悟到诗歌语言的美,体会瀑布的雄伟与壮观。
3、在读中培养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瀑布的水流进了小河里,小猴子想到河的对岸去欣赏瀑布的美丽,你能帮它过河吗?
(复习字词)这节课,让我们和小猴子一块走进瀑布,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吧!(板书:瀑布)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诗句,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一:听录音,自由读这首诗,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向我们展示了瀑布的美呢?(板书:声音 样子)
四、精读感悟,情感诵读。
(一)自学提示二:
自由读第一节:
1、用“ ----”画出描写瀑布的声音的句子,理解“叠叠”的意思。
2、用“……好像……,又像……”仿写句子。
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诗句来体会瀑布声音的雄伟。
①“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还没到瀑布跟前,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说明瀑布的声音一定很响。
②“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让学生模拟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以及阵阵的风吹过松林的声音。引导学生读出瀑布声音的雄伟。(随机播放瀑布声音的录音)
4、叶圣陶爷爷把瀑布的声音比作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你还能把瀑布的声音想象成什么?(发散学生思维)
(二)自学提示三:
●自由读一读二、三小节诗,你看到的瀑布是什么样的?用“~~~`”划出来。并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瀑布的?
●和同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美美地读一读。
2.学生自学,遇到困难同位之间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深入到学生中间去讨论。
3.学生汇报
①“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②“一座珍珠的屏”
③“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电脑播放瀑布被风吹得如烟、如雾、如尘的的画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小节诗,.配乐齐读这两小节诗。体会作者先是远望,再是近观。
5.总结:听,瀑布的声音很美,望,瀑布的样子更美,真是无处不美。让我们把这如诗如画的瀑布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吧!学生背诵这首诗。
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作者用词的精妙让我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美景更令人神往。让我们走进更广阔自然世界,去领略它迷人的风光吧!
电脑出示图片:露珠 大海 雪 小溪
2.电脑出示两首需补充的小诗。
露 珠
太阳还藏着半边脸,草叶上已有了露珠的身影,永远是那么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阳光因你更加__________,空气因你更加__________。
雪 冬天来了,雪花漫天飞舞,片片雪花像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大地仿佛成了__________。
让学生选择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把描述这处景物的小诗补充完整。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写一则日记《我见到的一处美景》
七、板书设计
声音 浪涌岸滩 风吹松林…… 远
瀑布
样子 白银 屏 近
烟 雾 尘……
[《瀑布》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15:《中国结》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会认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激发学生关注中国民间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中国结图案,图片。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述上节课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中国结是一种特别受宠的饰物,我们知道:在商店的,在百姓的(),在机关单位的();在欢庆申奥成功的(),在归国旅游的(),甚至在孩子们的(),都……装点着中华大地。
2、质疑:
师:中国结是一种怎样的饰物?人们为什么这样喜爱它呢?
二、精读品悟
1、默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
①中国结是一种怎样的饰物?它为什么这样受宠呢?
②文中有哪些句子激动着你的心灵?(边读边勾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学习体会
板块一: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结外形特点及其丰富的寓意。
①中国结是一种怎样的饰物(指名说)
出示句子:国中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一根根红色……令人叹为观止。(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体会“巧妙、巧夺天工、变化无穷”的外形特点。)
师:一根红色的丝绳,经过这样一缠一绕成了什么?
生:巧夺天工的工艺品,相机理解“巧夺天工”。(板书:巧夺天工)
师:再看这些精美的作品,每一样都不相同,真应了文中哪句话?
生:如果再配以各种饰品……那更是变化无穷,令人叹为观止。
师:能说说“叹为观止”是什么意思吗?(指名说)
②指导感情朗读
师:谁能把中国结这种极致的美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导:中国结不仅外形美得令人叹为观止,而且寓意丰富,激动着人们的心灵,那是什么呢?(指名说)
③出示句子:“它们或象征着幸福……代表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
师:这段话中有不理解的词吗?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憧憬是什么意思?
师:看文中在憧憬什么?
生:未来。
师:想想,憧憬未来其实就是对未来很……(生答:向往)。
生:老师,图腾指的是什么?
师:打个比方说吧,常常说我们中国人是什么的传人?
生:龙。
师:那么龙就是中国人的图腾,也就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图案。
师:请同学们再大声读读这些词(幸福、友谊、生命、喜庆、智慧、欢乐、热情、祥和、憧憬),心里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说说。
生1:我觉得心情很快乐。
生2:我自豪。
生3:我很激动。
……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一些让人听着听着就觉得快乐,就忍不住微笑的词,它值得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追求,去讴歌。想想:它还会代表什么呢?
生1:它代表着平安。
生2:它代表着健康。
生3:它代表着吉祥。
师:是呀,还有这么多的寓意说也说不完,所以,作者在文中用了个什么号?
生:省略号。(浅显易懂的让学生了解了省略号的作用)
师:再小声读这段话,发现什么了吗?
生: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排比句朗读时要怎样读?(引导了解排比句的朗读技巧,有节奏感的气势。)
师:请同学们把心里的感受用有节奏,有气势的声音表现出来吧!
④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
师小结:小小的中国结无声的诠释着、表现着中国心。在生活中你们在哪见过中国结呢?知道它表现的寓意吗?(指名说)
生:在车上见过,表示平安。
生:在我家里见过,表示让我们的家幸福美满。
过渡句:是呀,一根丝绳缠绕着,缠绕着,给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感觉,而且它不管经过怎样曲折的缠绕,却总是。(让生补充完整句子)
板块二:
①认识中国结的特点及象征意义,读中悟情。
师:中国结“一根丝绳,不离不弃起点”就象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读第5自然段,想想:读懂了什么?
②品悟中国结的象征意义,读懂中国情的含义。
师:谁来说说读懂了什么?
生:中华儿女同根生,这根绳子扯得再远,也离不开它的“头”。
生:因此,中国结又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
师:文中的“头”指的是什么呢?
生: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
师:祖国,在我们心中是一个多么神圣的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展示课件,配以讲解,地震救援,捐款,爱心图片,让学生明白因为祖国这个“头”,把中华儿女连在一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师:再读读文中的句子。(让学生说体会)
生:我体会到中华儿女都是绳上的一部分,都通过祖国这个共同的“头”永远心连心凝聚在一起。
师:真好,这就是中国结饱含的情意(板书:中国情)。
③指导感情朗读
3、师:同学们,中国结为什么这样受宠呢?(指名说)。小结“受宠”的原因。
④齐读第四自然段,认识过渡段及其作用。
过渡:中国结被国人喜爱,被海外华人喜爱,还被谁喜欢呢?
4、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了解外国人喜欢的原因,体会中国结渗透的世界意义。
③齐读,升华情感。
三、回顾全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读中学写。
①认识“总--分”的构段方法。
②了解将实物说明与事物的象征意义结合起来展开联想,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四、作业。
板书:
18 中国结
巧夺天工
中国心 受宠
中国情
[《中国结》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篇16:《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这些字。
2、能读懂故事蕴含的意思,明白“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不同角色的话,并表演“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这个成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准备与故事有关的图画,或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找几个与故事寓意相近的成语。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守株待兔”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故事,今天,我们还经学习一篇有趣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守株待兔)
大家齐读课题。
2、想一想,“株”是什么意思?“待”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抽生说。
3、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呢?想要知道吗?请大家翻开书,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词: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农夫、窜出来、撞死、树桩、拎着、喜滋滋”。
3、指导书写:窜、撞。
4、小组检查朗读情况,一人读一段,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三)深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读完后,抽生讲故事大意。
2、再一次朗读课文,勾画出写农夫内心活动的句子。抽生读。
3、指导朗读: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农夫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极了)读书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表情?(高兴)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计?(快乐的,喜滋滋的)
4、生自由练习朗读,师巡视指导。
5、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指名读,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听完后请学生评价读得怎么样?(表情、语气、感情)
6、你能读得比他还好吗?再抽生读。师评: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结合最后一句,同学能不能加上什么动作神态,绘声绘色地读这一段。
学生组内练习朗读。
7、请全体同学起立,一齐朗读这段,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神态。
8、想一想,农夫心里还可能想些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汇报发言。
(四)读想结合,表演课文
1、自己读第三段,体会农夫感情。
2、你能把农夫心中的希望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可以加上动作说。抽生说,师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3、农夫的希望实现了吗?读最后两句话,想一想,农夫这时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失望)应该怎样读?试着读一读。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读这一段时,情感有哪些变化?
应该怎样读?(由充满希望到失望)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抽生读,齐读。
5、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小组讨论。指名说。
师小结:同学们学得真好,老师也想对农夫说:你不应该把偶然发生的事当成必然会发生的事,不要再等了,赶快种田吧。
6、学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的收获真多,想不想演一演这个故事?你可以按原文来演,也可以创造性地演。
(1)学生组合小组,排练课本剧,师巡视指导。
(2)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拓展延伸
1、把“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和父母合作表演“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 《这条小鱼在乎》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鲁班造赡传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共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