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gui_16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梅雨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梅雨散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梅雨散文
梅雨散文
梅雨来得如此强势,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淅淅沥沥的才下了几天,好不容易见了太阳,以为该放晴了吧,却没想到晚上又是一阵噼噼啪啪,那架势,让人们觉得有种“霉”运刚好点时,又突遭了当头棒喝一般愕然。天地间自是雨脚如麻,心地里自然也潮潮润润。“天大由天”这句话是对梅雨无可奈何的最好解释了。看来,谁都得靠天吃饭。
在城市,雨是无所顾忌的下着,上班的埋怨,做生意的埋怨,游街串巷的也埋怨,怨气冲不了这雨,生活还是得过吧。骑车的,张一颗彗星,拖着尾巴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卖水果的,支起一副雨棚,坐地吆喝;挑担卖菜的,穿件雨衣,头顶一个塑料袋儿,沿街找运气,此时,菜因雨水却自然多了几分卖相;各类店铺的门大开着,一朵朵蘑菇进去了又出来,商铺由此变成了一个个菌类种植场了。一个片区如此,一个城市如此,大半个江南也如此。这种忙忙碌碌,这种无可奈何,还真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境相似了。这座小城自然会被时间和生活酝酿出此番旷古的的诗意来。
雨是最公平的,凡是它能到达的`地方,都会无一例外的到达;雨也是最自恋的,无论到达哪里,它都尽情的倾泄,不管此地喜不喜欢。
乡村自然也迎来了它的大驾。雨中的乡村与城市不一样。乡村如棋盘,那一座座房屋就是棋盘上黑白相间的棋子。雨笼罩在棋盘上,渲染出双方交战的紧张氛围,烟雨漠漠,战况变幻莫测。如果真是这般境况,那多是不知情者的自惊自吓。雨中的乡村自有它的妙处。
近处,房屋伫立,禾苗青青,小溪潺潺,雨脚轻轻,远远望去,满眼苍翠,成片成林。在这个林子里,偶会遇见一两个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时而田间地头,时而房前屋后,时而小桥河口,他们四处穿梭。凌空飞鸟归息了,田间蛙鸣匿迹了,眼里满是一层层的雨帘,耳里满是一声声敲在伞上的笃笃,周遭是如此的静谧,静得仿佛夜已来临,抬手看表,只不过是午后两点而已。如果偶听得一阵儿喧哗,什么“碰啊”“糊啦”的,那儿多半是“茶馆”,有的顺带弄个小卖部,这多半是拿来哄孩子的。在这里玩牌的,多半是些老人、妇女、儿童,这些人加起来充其量就是三四拨儿,而且囊括了方圆几里的牌友。大人们喊着牌说着笑,孩子们也各自玩着,因为这里有足够的玩伴,他们笑啊,闹啊,看电视,玩游戏,打滚儿......孩子们玩得高兴,大人们就玩得高兴。如果有孩子哭闹,大人就常常用两招来哄孩子。奶奶说:“娃娃,快看,爸爸妈妈回来了。”孩子顿时就不哭了,瞪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向路口看,边看边抽搭,忽然发现奶奶骗他,就倒过头来接着刚才的眼泪又哇哇大哭。奶奶没辙,又骗说:“娃娃,快听,爸爸妈妈在叫你呢。”孩子又顿时就又不哭了,生拉硬拽的要往雨帘子里冲去接爸妈,奶奶的谎言再次撕破,这下孩子哭得更伤心了,伤心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走,伤心为什么奶奶要反复骗人,于是孩子玩着哭了,哭着玩着,奶奶没办法了,就花上一两块钱在小卖部里买东西,以食物堵眼泪,这一招往往有效。
乡村的外表在雨中宁静了,内里却有点静过头了,静中多了份沉重的寂寞。这份寂寞,或许只有雨中的棋手能品知一二吧。
城市里,傍晚,雨又下起了来,才八点多钟,这个小城的好多店铺就关门儿了,只有门缝里透出几道光来施舍给路上匆匆的行人和还在工作的人们。卖菜的焦急地想处理掉剩得不多的菜,吆喝到:“降价了!降价了!一块一斤。来,这位大姐,把这点菜全卖了去吧!”这位撑着伞挽着爱人手臂的大姐应也没应一声儿,走了。街口卖水果的,喇叭声少了,吆喝声也少了,只有少数的贮存时间不长的水果还在雨水中孤零零的祈求被收留。等到把最后一点菜最后一点水果卖完时,整个巷子都空荡荡了,雨珠畅快的在地上翻滚,放肆地在垃圾车里浸润,周围全是雨的世界。
回到租住屋,一天的活儿才算完,早点休息吧,明儿一早又得出摊。心中如缕的思念被雨声荡起了秋千,如雨中的蛛网,脆弱不堪。城市的雨声,只有一个调调,永远是低沉的,再激烈的雨一落下来,掉在钢筋水泥上,就菱角顿失,打在心上,没有尖利的刺痛,却有一股无可把握的钝痛,如一场发生在海底的地震,内伤严重,外伤无人注意。
乡村却是另一番境况。傍晚,人们早早的回家了,关上那一扇扇装得美丽的大门,雨帘被隔绝了。没有了哭声,麻将声,哄孩子的声音,耳里却串出了另一种声音。雨水滴在青瓦上,如玉石落盘,清冽铿锵;雨水敲在窗户上,有秋窗风雨之凄凉;雨水洒在竹林里,如竹与大地的低语,嘈嘈切切;雨水落在露天金属陶瓷盆器上,叮叮当当,滴滴哆哆,这些不同音色音质的声音汇成一首悦耳的轻音乐,更像一首田园抒情诗,在这唯美的意境里,大人的叹息声,孩子的呼吸声,立刻让乡村的诗意变得瘦骨嶙峋,让人顿生怜意。
雨还在下着,同样的强势,人们的心态却变了,由不知所措变得学会了忍耐。
篇2:梅雨时节散文
半夜,一声巨雷把我从朦胧睡梦中惊醒。或许是雨下得太大,窗外模模糊糊,什么也看不清楚,只有茫茫雨雾在眼前晃来晃去。
杂乱的雨声噼噼啪啪重重打在地面上,这响声,驱走了我所有睡意。
本想写点东西,可渲泄狂放的雨让我不知从何入笔。
天亮时,雨才慢慢收敛。天空昏昏沉沉地泛着褐黄色,路人仍然打着伞。
我走出大门,在小花园独自散步,只感觉身上黏黏糊糊的,空气又闷热又潮湿,好像要把汗水全部封闭在皮肤里,不让丝毫喘息。
一会儿太阳从厚厚云层里射出几缕无力的光,天空欲晴又雨,欲雨又晴,似晴似雨,像孩子的脸,变来变去,全然不顾你的感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每逢江南梅子黄熟之时,黄梅雨总会如期而至, “雨霁初晴斜阳出,无风挥汗未觉舒”,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梅雨总是年复一年地到来。
我虽然不喜欢梅雨时节,然而,喜不喜欢只是一种意愿,设身处地想想,即使气候再浮躁,只要淡定,内心应该总是平和、宁静的 ......
篇3:梅雨时节散文
一直很喜欢雨的我,终于盼到了梅雨时节的到来。我对雨挚爱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小的时候就对雨有着深深的爱恋,我喜欢看雨、听雨、甚至淋雨,更喜欢听着雨声入眠的感觉。我比较偏爱乡村的雨,乡村的雨中有泥土的芬芳;有雨打芭蕉的节奏;有瓦屋的清亮;有被雨水打出的点点泥花;有遍野的绿和清清的池塘。随着梅雨时节的来临,在城市生活了许多年的我,很想回家乡,去感受、去回味家乡那没有喧嚣与雍容的雨,家乡的雨有的只是平静、古朴和清新。
四季的雨是各有千秋的,春雨轻柔绵长;夏雨粗犷豪放‘;秋雨细腻;冬雨冷峻,在四季之雨中,我最爱是春末夏初的雨,也就人们常说的梅雨。梅雨时节的雨,有春雨和秋雨的绵柔、细腻,又有夏雨和冬雨豪放与冷峻。有的人却是不喜欢梅雨时节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梅雨下起来好像总是没完没了的,三两天是常态,十天半个月也不足为奇,但是,对于我这个偏爱雨的人来说,那当然是件不可多得的好时节。
赶在梅雨时节,我决定回一趟家乡,一是去看望仍在老家生活的母亲,二来呢,可以欣赏、回味乡村梅雨时节雨的优雅与豪放。
坐在车上的我,透过车窗,看着阴沉的天空,像是可以拧出水来,我知道,雨已经离我很近了,心里有说不出的快意和欢喜,随着车子快速的前行,我的思绪依然回到了小时候。
那时候,每到梅雨时节到来时,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总会光着脚丫子,在雨中嬉戏玩耍,从清晨一直到夜幕降临,很多的时候,大人喊我们吃饭,往往当成耳边风,这时,等着下地插秧的父母们,总是会拿着小棒子像赶小猪似的把我们赶回家,有几个顽皮的小男生,甚至被父母拽着耳朵拎回家,这时候,我们这一群像刚从土里转出来的知了猴子一样泥猴子,又总是会笑的前仰后合。
我们拿着小铲子,在雨中的小树林里挖知了猴子,在柳树、春树、桑树的枝干上寻找天然的木耳。知了猴子是蝉的幼虫,蝉在蜕变成蝉的'之前是生活在泥土里的,知了猴子和木耳都是我们最爱吃的天然美味。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便爱上了雨。
忘不了,在雨季趴在自家小草屋的窗台上,看雨从天空中洋洋洒洒的落下来的飘逸,听雨打在树叶上发出的沙沙声的美妙,忘不了,和小伙伴们在雨中疯玩的快意,忘不了,一群泥猴子头抵着头,在树下专注地看着一只知了猴子演变成蝉的过程,那分分秒秒的变化,让我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长大了嘴巴,我们惊奇这小小的动物蜕变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妙不可言。
当汽车把我带到家的那一刻,雨也和我一起来到了我的家乡,开始是那种丝丝的、柔柔的细雨,而后渐渐的大了起来,也许雨也是有灵性的,知道我爱她们,所以她们也爱着我,柔柔的雨儿斜斜的围着我,亲吻着我的头发、脸颊、手臂、衣服。
母亲从我的电话里得知我要回家,可能是怕我被雨淋着吧,早早地拿着雨伞到车站接我了,看到我下了车,忙不迭的递给我一把伞,我接过母亲递过来的雨伞,并没有要打开的意思,母亲打着伞,只说了一句别淋着了,就没有在说让我把伞打开的话,因为她了解她养大的女儿,小时候就有爱淋雨的习性。
和母亲一起走在雨中乡村的路上,路的一边是村庄,一边是田野,村庄已不是我小时候的村庄,小时候的村庄是草屋、瓦房、泥土路,现在的村庄是楼房、别墅、水泥路,田野还是那片田野,虽然下着细雨,赶时节的乡亲们,还是在田间插着秧苗,一块块白茫茫的水田,在乡亲们一步步后退的过后,变成了绿油油的一片秧田。那绿油油的小苗儿;田埂地头的草儿;远处的小树林;还有我们的小村庄和田间劳作的乡亲,都被完全笼罩在蒙蒙的烟雨之中,美轮美奂的感觉,好似一副细雨中的乡村泼墨画。一路上,不时遇到认识和不认识的乡亲和我打招呼,久违的亲切与温暖,像我喜爱的细雨,瞬间浸入我的心田。
母亲居住的还是父亲去世后,弟弟盖的几间瓦屋,有一个不算太大的庭院,庭院里没有打上水泥地,依然是满院的泥土,院中的那些泥土被母亲分成了一块块的小田地,在那些个小田地上,种满了蔬菜和花草,辣椒、茄子、韭菜、香葱,在雨中更显得青绿,豆角、黄瓜,一根根,一条条挂在那些用树枝搭成的架子上,像一串串绿色的玛瑙,墙边的几颗栀子花上,开满了白色的花朵,围墙上的金银花也是开得正旺,浓浓的花香飘满了整个小院,让人陶醉,我想这花香也许可以传遍整个村庄呢。我家的小瓦屋可能和村里的那些楼房相比,有些格格不入,我倒觉得有种古朴而典雅的味道呢。
天空中那灰蒙蒙的云层越压越低,像是要和大地连成一体,顷刻间便大雨滂沱,雨带着风,雨水顺着瓦屋的檐口流下,发出哗哗的声响,犹如一道白色的雨帘,雨帘落到之处,泥花四溅,这雨帘让我的视线变得模糊起来,只能听到雨水打在植物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还有落在土地上的噼啪声。大雨来得快,走得也快,不像蒙蒙细雨那样绵绵柔长,大雨停了,天气并没有放晴,天空仍有灰蒙蒙的云漂浮着,似烟似雾,还不时有细雨从烟雾中飘下。
我站在门口一看小院中的那些植物,在大雨过后,依然失去了原有的美,叶片湿漉漉的滴着水,一颗颗东倒西歪的,耷拉着脑袋,像喝醉了酒的人一样,站立不稳,韭菜和香葱一个个都趴在了地上,满身的泥水,几片小叶子昂起了头,像极了跌倒在泥地上的孩童,眼含着泪在向我求救呢。
母亲说她不太喜欢这梅雨季节,下起来就是没完没了的,有些不喜水植物,长时间在雨水中浸泡会烂根,甚至死掉的,放在柜子里衣服、被子什么的,也晒不到太阳,会发霉的,我说这才是梅雨的真正含义呢,母亲笑了。她说她倒是比较喜欢盛夏的雨,下过就走,雨过天晴,地里、家里都不耽误,这倒是有些像极了母亲的性格,母亲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干起活来,那是既快又好,为此还得到很多乡亲的夸赞呢,当然,就是因为她的心直口快,也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不少人。
大雨停歇,细雨却还是丝丝缕缕的下着,跟母亲说我要一个人到小时候捉知了、摘黑木耳的那片小树林去看看,去寻找一些儿时的快乐时光,母亲说那个小树林早被村民们砍了,在那片地建起了楼房了,就连树林旁边的那个小沟也被填平盖上房子了,我有些失望,也感到一丝的失落,本打算借在这梅雨时节的机会,重温一下儿时的那些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哪知道,已是物是人非,岁月的变迁,也让那些美好的往事,变成了一种美丽的回忆。
篇4:梅雨时节散文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又到了江南的黄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心头总是漫上一股愁绪。下雨多不方便,开车麻烦,上学麻烦,衣服晒不干,整天离不开雨伞。
江南雨,穿越千万年,但是古时没有雨伞雨衣,古人的雨衣就是——蓑衣。
这是用一种叫“蓑草”编织的像衣服一样的雨具,名称由此而来。后来人们用从棕榈树的叶鞘剥下的棕丝(又叫棕毛)来编蓑衣。棕丝带点儿油性,不容易沾水,雨点落在上边,甩几下就没了,不易脆烂。
对蓑衣的记载,早在《诗经》中就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三千多年前的阴雨天里,牧羊人就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背着干粮,整天守护着牛羊。
历代以来,还有很多关于蓑衣的诗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着诗词,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烟雨蒙蒙的江南,一个人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静静地钓着鱼,钓出了自在和舒适。
小时候,爷爷也有一件蓑衣,挂在墙壁上,看上去显得笨重,穿在身上就像张开翅膀的老鹰,黑乎乎的很大一件,穿在身上铺开来很大一堆,分量有点重,不过却比现在的雨衣更便于穿着做事。因为它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披肩,胳膊下面是敞开的,不像现在的雨衣,紧紧包裹在身上,感到碍手碍脚。另外,蓑衣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很通气,不象穿着塑料雨衣很闷的感觉。
下雨天,看着爷爷头戴笠帽,身穿蓑衣,在井边打水,去地里干活,绵绵春雨顺着蓑衣的外沿向下流淌。看着爷爷走来走去的样子,就像一只棕色的大鸟,我感觉很好玩。如果给我穿的话,我一定会拍打着两只袖子,跑得很快,象一只鸟一样飞着。我撒娇地对爷爷说,要穿这件蓑衣玩。爷爷却不让,他像宝贝一样护着,说这是你的太奶奶编的,要给你弄坏的。好哇,不给我穿,有一回趁爷爷不在的时候,我踩在凳子上,往墙上的蓑衣狠狠地拔了几根棕毛下来,算出了口气。
塑料制品普及后,紧接着就有了塑料雨衣,它穿着轻便、美观。有一回,爸爸给爷爷买了一件塑料雨衣,对他说,你不要再穿蓑衣了,太笨,太土,你没看到别人都穿上了轻便的塑料雨衣吗?爷爷不高兴了,说我就喜欢穿蓑衣戴斗笠,舒服透气,这个塑料雨衣,你们去穿吧。
有一天,爷爷坐在院子里,我又说,爷爷,下雨天周围的人好像就你还穿蓑衣呢。爷爷情不自禁跟我说起了蓑衣的来历。这蓑衣是太奶奶花了几天时间,亲手编织出来的。小时候去读书,太奶奶说傍晚要下雨,就拿出蓑衣让我带上。其它小伙伴放学了淋着雨跑回来,只有我是骄傲地穿着蓑衣回来。因为太奶奶知道,我身体不太好,经常感冒,一淋雨就要生病。白天太奶奶除了干农活外,空下来的时间就是编蓑衣,大大小小编了好几件,她怕万一她走了,我又要被雨淋湿。爷爷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夕阳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显得格外沧桑。
爷爷又说,你不要小看这件蓑衣,“公社化”时候、“三年暂时困难”时候,“吃食堂饭”时候,农民人家要想做一件蓑衣,可是一项大工程,要请来“棕棚师傅”,好酒好菜招待,还要十几元工钱,这十几元,我在生产队里要做半个月……我这才明白了这件蓑衣的珍贵。
爷爷非常爱护蓑衣,天气好的时候,拿出来拂拂灰尘,晒晒太阳。我知道,爷爷之所以不肯丢掉这件蓑衣,是因为这件蓑衣里,包含着太奶奶对他的爱,也寄托着爷爷对太奶奶的思念。
“一蓑烟雨任平生。”我的脑海忽然浮现出一幅关于爷爷一生的画面,披着蓑衣,栉风沐雨,把一生的酸甜苦辣都付之于那片土地,有滋有味地做了一辈子农民。
如今,蓑衣早已远去,很多庄农人家可能也已经拿不出它了。蓑衣,在人们的记忆中变得日益模糊。现在的孩子要想看到蓑衣,只能在博物馆或农家乐园里才能见到了。
流传了三千多年的蓑衣,不仅仅是一件雨具,它是几千年农村生活的回忆,是绵绵乡愁的寄托!
篇5:江南梅雨散文
江南梅雨散文
一直喜欢雨。喜欢丝雨纷飞的江南春色,喜欢雨后艳丽的那一抹朝霞,喜欢雨中的宁静和宽容,喜欢雨过天晴碧蓝的那一片天空。也一直想写一篇关于雨的文字,可一直以为,自已并没有真正懂得雨。
而童年的记忆中,也曾溢满着关于梅雨两字的记忆,然而一直到今天,却不知道究竟什么叫梅雨,究竟为何叫梅雨。我想,大多数人也许和我一样吧。
不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样的古诗句还是记得的。乡人在古朴文风的熏陶下,连大字不识的田间农民,也能背上几十首唐诗宋词(我的父亲就是这样),所以这样的诗句小时候听得基本上是耳熟能详,而且这“黄梅”两字正合家乡的黄梅戏,而那“青草”两字,原本就是家乡小镇的名字,所以,这样的诗句记得更为深刻,也一直以为,这原本写的就是我的家乡。
一到梅雨季节,江南的水乡便没日没夜地沉浸在绵绵不绝的雨中。
那雨,不大也不小,和着微风,飘飘洒洒,从并不甚阴霾的天空,飞向村落和原野。你仔细用眼看,仔细用心听时,她却似乎见停,好象也见不着她的芳踪了,岂料,当你从雨雾中打个盹儿醒来,她却还在那儿飞飞扬扬,依旧没有停下来的迹象,继续不紧不慢地飘向人间。
头几日,勤劳的乡人还能高高兴兴,毕竟梅雨来临的时候,已不是庄稼播种的季节,更不是收割的季节,刚刚忙碌完了农活,正好可以在这透着凉意的雨中,好好的睡上一个难得的午觉。可当这绵绵的雨绵绵了几日之后,乡人们便着急起来。毕竟,除了那并不多的庄稼地,乡人们还有许多的杂活,或去打点零工,或去做点小生意,等等。赚来的一点小钱,多多少少也可以贴补点家用。可这绵绵的雨,只能让他们绵绵地呆在家中了。更何况,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这梅雨要是没个完,可能就要惹怒门前那条温顺的大沙河,要是那样,一年的庄稼可能就被这梅雨给吃了。
所以,他们不能不着急。
而这梅雨,对童年的我们来说,除了上学或玩耍的路上,多了些对泥泞的厌恶之外,还真的很是喜欢。梅雨中的江南水乡,满山满村都是滴翠的诱人绿色,满沟满河都是捉不完的小鱼小虾,我们的童年,也是在那满目的绿色和四溅的雨花中,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度过。
老家的老房早已没了踪迹,可我却永远记得那个贫穷的小天井。
天井并不大,也不是特别高,穷人家的房子修得都不是很高。不宽的天井中央,有一棵泡桐树,从我开始记事时就有,直到后来用她给我打了一个小木箱,陪伴我有点艰苦的求学生涯,她才从我们的目光中消逝。或许应着父母对我们的厚望,泡桐树也用她分外挺拔的身姿,教会我们挺着脊梁做人。我时常望着她发呆,不知道为什么她长得那样高,却又长得那样挺直,从小天井中直窜云霄。放学归来,从大老远就得看到她的身影,而且心中常想:快到家了。而她化作的小木箱,也永远留在老屋中,装满我曾经读过的那些书,也装满了我童年的那些记忆。
梅雨来临的时候,也是泡桐叶最绿的时候。童年的我,喜欢听雨夜中泡桐叶沙沙的响声,还有随着雨滴飘下的有点像喇叭花的泡桐花,我无法形容她长得什么样,只是喜欢。有一个网友取了个名字叫“梧桐烟花”,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意思,但我猜测她一定也是一个喜欢这花的人,所以我也很喜欢这个网名。
天井的角落上,常年放着一个小水缸,从屋檐滴下的雨水,不一刻便溢满了原本不大的水缸。除了第一场雨后,其它的时候,我们都吃得是那水缸中的“天水”,也省了我们兄弟几个为到村后小河中担水吃的争吵。
梅雨的时候,水缸里的水长期是满着的,风雨中归来的母亲,总是习惯地在里面洗上个脸,然后倒掉里面的水,反正,要不了多久,里面便装潢了清澈的梅雨。
小小的天井中,因为有了梅雨,便多了一种动听的音乐,嘀嗒,嘀嗒,……,从早到晚,总也不会间断。寂静无人时,那样的声音真的象来自天籁,那样的飘渺,就是白天,也是那样的动听和清纯。坐在水缸边看书的我,往往在那天籁般的嘀嗒声中睡去,又在那天籁般的嘀嗒声中醒来,继续读我的书。
这样的感觉,似乎在新近出的电影《暖》中有点发现。影片中让我最深刻的,便是那江南水乡绵绵不绝的雨,和那同样天籁般的滴水声了。暖,也是听着滴水声长大的。影片中,不知出现过多少次的滴水镜头,让人想到的是生活的无奈,可同时,更多的却是安宁,如同暖,她失去了人生最美好的等待,漂亮的村姑,嫁给了一个她从小就怕的哑巴,可她自己感觉是幸福的。这,已足够。
更多的.时候,童年的我们,是在水缸中养上几条从河中抓来的小鱼小虾,有时甚至是放上几条泥鳅,而后呆呆地坐在旁边,看着清沏的水缸中,他们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争抢着梅雨落下时溅起的水花,那时当然不懂他们是为了吸取氧气,所以奇怪他们为什么也那样喜欢那四溅的水花。
那些不太会抓鱼的儿时伙伴,这时候便要在这水缸中大练身手,挽起衣袖,在里面摸啊捞啊,无奈那些鱼啊虾啊泥鳅啊,一点也不给他们面子,无论他们把衣服弄得多湿,也是一个也抓不起来。等到我们玩够了,便早把这水缸中的小生命忘得一干二净,等到某个梅雨稍歇的午后,它们早已被太阳烤得翻起肚皮,无奈地漂在水面上,被母亲看见,顺手捞起来,成了家中小鸭小猫们的美食。不必责怪儿时的我们没有一颗善良的心,成长中的我们,怎么会懂得生命的可贵?
等到慢慢长大了,我的侄儿们又延续了我们的嬉戏。记得小时候的他们,从刚刚蹒跚起步起,就已经留恋起那小小的天井和水缸。母亲和大哥大嫂外出劳作的时候,我便任由他们在里面搅啊搅,捞啊捞,把本来就不多的衣服给打得透湿,有时索性整个人都滑了进去,便再把他们拖出来,继续任其折腾,反正江南水乡的孩子有几个不是在水中泡着长大的,没有城里小孩的娇气,也不会生病。
在梅雨中长大,所以,我人生的许多重要关口,似乎都是在梅雨中度过。
十年寒窗,那决定命运的众多考场,有哪一个不是在绵绵梅雨中经历?记得十几年前的黑色七月,第一门是我比较擅长的语文,那个上午正是梅雨休息的时候,天气格外闷热,好不容易做完了,一出来,几个比较投缘的同学就在那儿哎哎开了,而事实上,正是因为第一门的砸锅,让他们几个彻底散失了信心,只能推迟一年才迈进大学的门槛。幸好那日的午后,梅雨又纷纷扬扬起来,在雨中痛快淋漓地踢了一场球后,我很快从慌乱中走向宁静和自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较为满意地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这场考试。所以,我从心底里感谢梅雨。
有了这些,生命中关于梅雨的记忆,也变得是那样的温馨和深刻。
直到有一天,我永远离开了江南水乡,于是,那绵绵的梅雨,随着那消失的天井一起,慢慢地沉入人生的一种回忆中。而这种回忆,是苦是甜,真的也无法说清。不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样的诗句,却在无尽的惆怅中,记得更为深刻了……
篇6:梅雨心情散文
梅雨心情散文
一连多个时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总想等雨歇初睛,让明媚的阳光一释心中因久雨而积的闷气,可老天依是灰蒙蒙,阴沉沉的。我用灰蒙蒙的眼神,看着灰蒙蒙的天色;用湿漉漉的心情,看着湿漉漉梅雨,我在等待着,等待一个明朗的天气,会出现在某一个清晨。
我如一个惯性的陀螺,思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旋转,就连每日生活的内容也是往一个方向重复。每天,依旧吃罢早饭,依旧推开窗子,依旧打开电脑,完全不去理会,窗外梅雨不停地飘落。
梅雨的日子,有时候雨丝儿淅淅沥沥,落在地上悄无声息;有时候暴雨骤至,雨幕朦胧,雨声哗哗,似整个世界沉浸在雨里。我喜欢听树上的雨滴,滴落在铁皮雨棚上,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动,好一首梅雨季节的交响曲,让我感觉出这雨声也是一曲天簌之音。斯时我在想,只要将心静下来,将这一幕梅雨的景致,换个思维去想象、去欣赏,才不致让久下不倦的梅雨,烦了自己的日子,迷乱了窗外的另一种美好。
依旧泡上一杯茶,轻轻吹着茶汤中的茶末,待一阵氤氲热气飘过,再呷一口香茗入口。这样的天气,虽让人烦心,但其清凉之感,让人更多了一份憩静般的闲适。这时,安静地坐在电脑前,找找今天出现的网友,看看是否有惊悚人心的新闻,读读最近出现的美文,听听流经岁月的歌曲,这是最好的消遣,一种雨中等待的消遣。
突然间,几个小鸟飞来,站在院外的树枝上,鸟儿在东张西望着,时而抖颤着粘在羽毛上的雨水,叽叽喳喳地叫着,看样子,它们也似乎在瞒怨着这可恼的久雨天气。一只鸽子从屋上笼中飞出,它那光滑的羽毛,流线性体型,身姿虽比鸟儿笨拙,但俯冲的速度如鸟儿一样快速,转瞬间消失在雨幕之中,不知它去哪儿了?一只燕子,站在屋檐燕窝边,着一身分不清是蓝是黑的羽衣,羽衣带有金属般的光彩,如剪形的尾巴,短喙的小嘴,纤细的小爪,小眼睛滴溜溜地转着,看它焦急的样子,似乎在等待这场雨过,准备出窝寻觅食物。
院边一盆君子兰,依然是一簇青翠的绿色在眼前韵染着、张扬着,清新得直逼人的眼睛,仿佛轻轻一掐,便会流淌出嫩绿的汁液。肥厚的叶片紧夹着萌生的花蕊。生命的活力,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雨天,它都能一样的张显着,一样的向上生长着,如此风度,真不愧为是“君子”。
桌上的瓷瓶已然换上了新的花束,同样背诵着身不由己,情不自禁的台词,哪里还会听到此刻里,我那一声轻微的叹息。只有那株曾经满是繁华的花树,盛载着不曾动摇的坚守,依然伫立在那里,郁郁葱葱,绿满枝桠,任雨儿淋洗。
雨依然在下,人依然寂寞。有谁会在意我此刻的心情?又有谁愿陪我消遣这寂寞的时光?看来只有窗外的雨落,还有雨落中的一切景致,虽然显得有些湿漉漉的,但凉爽般的湿润总比酷热般的烦闷要好。
许多时候,习惯独守一帘清幽,于文字的世界中兀自悲欢。喜欢上网也好,喜欢文字也好,让心沉浸在另一个世界,这儿的五彩缤纷,胜过街上的喧嚣热闹,无需行走,处处可见美景,处处感觉新颖。我喜欢这样的独处,这样的独处,能让思绪自由飞翔,能让心灵在独处中提升,能让身心在独处中丰盈。如此,窗外的丝雨,请你飘进来吧!飘进来,淋湿此刻正在播放的靡靡之音;飘进来,滋润一下笔下有些干涩的文字。
宁静的小巷,独坐小城静寂一隅。小巷某栋小楼中的我,一杯香茗,一缕清香,独自品尝。我习惯在氤氲的茶香中调整心情,品味生活,音乐悠悠地弥漫于空气中,思路于溪水一样静静流淌。细雨润窗前,我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独守飘逸,在如水的宁静中品味隽永。
生活如一杯清茶,很淡,但它那内含的高贵品质,永远值得回味,值得欣赏。呷一口清茶,尽思红尘往事,若境似水。茶,需要慢慢品味,时光,需要平静的渡过。过一段时光,一段文字便在指尖寂寂的开放,待一阵雨落,便散落一缕淡淡的'清香。
时光任冉,往事如烟。曾经的往事在清风里渐渐飘远,心情好象雨中的丁香,带着淡淡的忧郁。只是那淡淡的一抹紫,依旧在梦中流连。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在经历的时候,并不会刻意地去品味它,而是在过了多年以后,才开始拾起记忆的碎片,细细品味,精心的拼接。幸福的味道和思念的忧伤,在回忆中雕刻,但更多的是无尽的怅然。
花甲老人的文字,带着细雨中的丝丝薄凉,将点点滴滴,支言片语,记录着散落在岁月深处那些心绪和往事,待时光苍老容颜时,再次翻阅起那些曾经写过的文字,或许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雨儿依然在下着,丝丝凉意涌上心头。其实也没必要悲愁,更怨不得雨落,春花秋实,阳光雨露,轮回四季,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人生旅程,就像季节的更迭,潇风柔雨,花开花谢,不停地面对着;缘深缘浅,缘聚缘散,不断地经历着。度过漫长的岁月,才渐渐地懂得,我们只是风尘里的一个过客,那些走过生命的轻轻浅浅,随着时间都在改变,都在慢慢地走远;那些别离聚散,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渐渐淡弱,甚至完全地走出我们的视线。
外面的雨儿,一如我的思绪,不知不觉中悄然中断,天气好象爽朗了些。窗台上,虽是没有开放的花儿,但见一蜂一蝶在被雨淋而凋谢的花草中来来去去,看来等待天气放睛的蜂蝶,比我的心情还要急迫。蜂儿,蝶儿,再过两天吧!待那时雨过天睛,再来为我眼前的花开喝彩!
篇7:梅雨优秀散文
梅雨优秀散文
雨,一会儿下,一会儿停。蛙与蝉,这两位民间歌手,不知疲倦地唱着亿万年前的调子,在午后的秧田和山坡。
山坡上的梅子熟了,胀满浆汁,黄色的,红色的,紫色的,缀在叶间,一阵风过,沙沙,落一地水珠儿,也落一地玛瑙珠儿。
秧田与山坡间的小河已涨得满满,青色的和白色的河石不见了,绿色的水草也不见了。河水席卷了一切。河水流得有声有势,转弯的地方直冲岩壁,掀起浪头。水面上旋着碎叶,旋着枯枝,旋着芦花。芦花刚刚吐穗便被南风送上云端,又从云端飘入河水,然后,流去一个不知道的地方。
六月里南风发大水。爷说。爷把秧田的田埂掏开一个水口,通往路沟。一些蛙声便也从水口里淌了出来,淌进沟,淌进河。
孙儿正在山坡上摘梅子,一边摘一边往嘴里塞。爷,梅子好甜哩,快过来吃吧。
你爷早就吃够啦,六十年前就吃够啦,知道它有多甜。爷弯腰在田里应道。爷的声音有点闷,像飘得低低的湿云。
爷,这梅子树是你栽的吗?
不是你爷栽的,是老天爷栽的,这山上的树,这田里的庄稼,这看管树和庄稼的.人,都是老天爷栽下的,栽一季收一季,收一茬又栽一茬。
爷,老天爷长的什么样子?
老天爷么,长着雷公的眼,雨婆的嘴,日神的面孔,风神的腿。
你——看——到——过——吗?孙儿吃饱梅子,骑到另一棵油茶树上,荡起了秋千。
当然看过,而且,越来越看得清,老天爷的模样每天都在变,不过变来变去,也就三百多种样子。
老天爷是好人还是坏蛋?孙儿又问。
老天爷是天上的神明,你敬他,他就对你好,保你风调雨顺,无病无灾,你不敬他,他就会难为你,让你白受辛苦,秋后一粒谷子也不给你。
爷直起身来,说话的声儿也高了起来,不像是对着一个孙儿说话,更像是对着一群孙儿说话。
雨,又下起来了,金线与银线,交织成太阳雨,落在青碧的秧田里,溅起更为茂盛的蛙声。
篇8:梅雨过后散文
梅雨过后散文
当梅雨落尽,端午醉后,一觉醒来,村外边的溪水还是一片浑红,而天上已经被阳光荡开了所有的阴霾与暧昧,瓦蓝瓦蓝的,让人满怀豪情。
湘西南并不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夏天也与那些人文历史并不相关,夏天只是一个轮回,而那些人,却轮不回了,这些也与雪峰山脉下的一个边陲小村毫不相关,大山脚下的人只关心季节,关心地里的庄稼,关心远在异乡的儿女。
晌午的炊烟升了起来,薄薄地飘在黑色的屋瓦上,纠结在一块,风一吹,向着后山涌去。西边群山默然伫立,撩云拨雾,被梅雨洗涤后变得清晰明朗,如名家的泼墨画作,这一切又与流年经转无关。又似被山脚的炊烟一年四季熏陶,熏出了一层永不退色的靛青色。也像一块蓝布,从地上扯起,晾到了半天上,让人断了朝西天去的念想。
次日清晨,东边的朝霞尚未酝酿完成,第一颗露珠还没跌落,村庄仍在熟睡的时候,父亲便赤着脚出了门,咚咚咚地迈着阔大的步子,沿着村口还未干透的'泥泞小路往田间走去,将季节的计划蹬进土里。
灶台边的母亲挽着袖子,将锅碗瓢勺摆弄出一阵悦耳的和音。黄紫色的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只是眼神中透出一缕淡淡的忧愁。栏里的猪又该催肥了,供销社的饲料已经赊欠大半年了,辣椒园没去看了,茄子地也没去看了,所有的蔬果瓜菜好几天都没去看看了,现在天气转晴了,是时候打理了。
父亲从庄稼地里回来时,村口的炊烟已经被晨风带走,全部融入西边山腰间的柔软云雾中,如同一条洁白的丝带,将那片脊椎般起伏的青色山峦锁在了沉重的历史中。这里的村子都很美丽,依山傍水,若积木,从山脚叠架,直到山腰。红的墙、黑的瓦,在青天白云下,在古典的青砖碧瓦中,村庄以最温馨的格局呈现着。
还没走进堂屋,隔着一堵常年被烟熏火燎出青黑色的厚实墙壁,父亲便大声地向母亲说着这个季节的计划。此时的父亲如同一个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的将军,洪亮的嗓音就像屋檐上的一片青瓦坠下,落在了青石条板上,铿锵有力,让村里所有的耳朵都竖立着。
早饭后,寂寞的阳光扑在晒谷坪上,此时的晒谷坪还是荒废的,几只公鸡在上面无所事事地踱着方步;麻尾巴母鸡领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鸡从上面匆匆行过;几粒麻雀瞅着空隙,扑棱棱地落到地上,一番寻觅后仍是一无所获,便失望着飞上屋垛;一群猪崽聚在旁边的桃树下,兴奋地埋头拱着稀松的泥地,黑狗路过,便惊吓得四处逃窜。阳光明媚,大地安静。矮矮的村庄像一条忠实的狗,趴在山脚,一动不动,进入回忆。
这是蔬菜疯长的季节,青翠欲滴地辣椒叶散开着,接受着阳光的沐浴,叶子下躲着一簇簇青嫩小辣椒,如同一个个孩子般怯怯的。地里稀落的野草抢食着辣椒树的营养,风一过就会超过辣椒树的个头。朴实的庄稼人眼里不容沙砾,便早早的在地里忙乎开了。父亲敞开胸膛,闪亮的汗珠诠释着健壮,手上的锄头错落有致的挥动着,地里的杂草连着泥巴被掀在一边。母亲蹲在后头,捡起地上的杂草用力甩动几下,黑褐色的泥土甩落下来,然后立起身子将杂草远远地抛在旁边的坡上。新翻的泥土散发出腥味,几只黑色的鸟落在上面,争抢着泥里的昆虫,母亲回头,鸟儿受了惊吓,慌乱着飞起,又落在了旁边的空地上。
不远处,田里禾苗来势旺了,见不到水田的花花水了,一片一片青翠衔接起来,把山脚平地都覆盖了,把村子裹了,气势犹如未尽。风一起,就是一片大海一样,延绵出一片宽阔的起伏。
这就是我的家乡,这就是大山脚下的村子,它在山群的掩护里,在水边,如一个童话境地,世代耕读,烟火安宁。
篇9:梅雨故乡优美散文
梅雨故乡优美散文
青石桥,黄梅雨;孤窗寒,山阶斜。
黄梅时节,细雨殷勤,独倚在窗台,聆听风雨吹过。这雨,绵绵无期地漫过春夜,散入风中,涨满村舍间零落的池塘。湿润的寒风,吹起心中阵阵的离愁,思绪便在此刻逸散。漫天的雨丝模糊了时日的足迹,视线就像一盏摇曳的烛光,踟蹰在飘雨的苍穹,却划不破垂雨的天幕。伸手探过窗台,轻掬那飘飞的雨丝,就像聚拢一腔透明的离愁。
黄昏时分,故乡的石径出奇的清幽。信步走入雨帘,沿溯石径的曲折,绕过村舍,穿过横卧在浅溪旁的青石桥,任细碎逍遥的脚步,踏破那一派潮湿与沉寂。桥下流水桥上人,今日重逢,却相顾无语。犹恐是一袭幽梦?
行人匆匆的足迹磨平了石桥密致的凹凸,如丝的细雨就如镜面平展其上。石桥两侧鳞鳞的斑纹也收敛了昔日的幽暗,聚集着雨丝的'光亮。点点的雨珠缠绵在石桥的边缘,悄无声息地滑入浅溪中,杳然而去。几株青翠的溪梅向着竹梢稀处,伸向石桥的另一端。青黄相间的梅子挂满婆娑的枝条,细致的叶片交叠在湿漉的雨汁中;雨丝滑过青绿的叶片,缓缓地凝聚,聚到梅子的最尖处,滴落,渗入故乡的土壤。
是雨丝的漫过涤净了梅子的青绿?是圈圈的雨水划出了梅子圈圈的黄晕?此刻却只愿心似梅子,也有被成熟的色泽爬满的时候。
走过烟雨中悠悠的青石桥,却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忽然想起古人的一首词:“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古人在寒冬里寻觅梅花的幽香,可是,会有人于梅雨正浓时,怀着一腔离愁,用心拾掇那湮没在梅雨中的微微黄晕吗?
离愁正浓,梅雨正潇,回首梅雨浓尽处,应是故乡。
★ 江南梅雨散文
★ 描写梅雨的诗句
★ 休戚相关散文
★ 山重水复散文
★ 原创 散文 随笔
★ 团聚经典散文
★ 落霞经典散文
★ 精美散文
★ 懂经典散文
梅雨散文(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