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节日响浪节

时间:2023-01-31 03:52:11 作者:Emily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Emil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藏族节日响浪节,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藏族节日响浪节,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藏族节日响浪节

“响浪”是藏语安多方言的译音,“响”是“柴”或“薪”,“浪”是“采”。最初的意思是“采薪和打柴”。响浪节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民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六月四日至十七日,正当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夏季。届时,广大藏族人民云集在如茵的草滩和高山密林中,宰牛羊,备香茶,设美酒,彼此祝贺节日愉快.英俊的骑手们骑着披红挂绿的骏马、牦牛接踵而至,参加赛马、赛牦牛、射箭和“大象拔河”等活动。青年男女在钹、锣、唢呐乐曲声中唱着热情奔放的祝酒歌。跳起欢乐的“锅庄”舞,演出藏戏,颇具民族特色。

响浪节,是 甘肃省 夏河县 藏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举行,为期三、五天。“响浪”藏语意为背着经书,在一个地方转,求神保佑,后来演变为夏季娱乐活动。在节日期间,当地藏族人民按照传统习惯,家家户户,带着行李和美酒佳肴,来到牧草如茵的草地上或山坡上。他们搭起帐篷,点燃炉火、煮上酥油茶,摆上牛羊肉,青稞酒,奶食和果品,稍为小息后各家互相串访帐篷,彼此祝贺节日。

节日习俗

节日期间,骑手们骑着披红挂绿的骏马,牦牛,纷纷赶到会场参加赛马,赛牦牛,射箭和“大象拔河”等活动。赛前主持人向各地来的农牧民和参加活动的人们祝贺,献酒,接着便开始比赛。“大象拔河”是当地藏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时,由两人进行,模仿大象的动作,双方将绳子套在颈项,绳从裆下拉过,背对背,双手可以扶地,拉好架势。当裁判员鸣哨后,互相用力拉。比赛方法与拔河相似,谁先将对过河界就获得胜利,三局两胜制。

比赛结束,男女青年手拉手地围成圆圈,在钹、锣、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唱着热情奔放的祝酒歌,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弦子舞。有的还演出藏戏,演员头戴各种面具,或拟神,或扮人,或舞兽,即席演出,不施帷幕,不要舞台,颇有藏民族特色。

节日活动

届时,按照当地藏族的传统习惯,或以家庭,或以村寨为单位,相互邀约,带着丰盛的酒肉食品和行李,前往牧草如茵的草地、山坡,搭起帐篷、点燃篝火,煮上酥油茶,摆好牛羊肉、青稞酒、奶食和果品,稍为憩,各家各户相互拜访,彼此祝贺节日。

篇2:少数民族节日浪山节

保安族人民特别喜欢浪山,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初,人们都要带上面、油、肉、锅、帐篷等,到河边、山坡上或草坡上去郊游,过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保安人把这俗称为“浪山节”。

浪山节,藏语称“香琅节”,据考,是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拉卜楞寺数百名僧侣在每年特定的时间内,赴野外采薪习俗的延续和发展。浪山节于每年农历六月举办。

在藏语中,“浪山”是“采薪”之意。从前寺院僧人在山区伐木之余,百无聊赖之际,便安排节日去游山玩水,渐渐传入民间,演变成今天的藏族浪山节。

甘肃甘南藏区,每到农历六月间,气候温和,阳光明媚,农事间歇,家家户户收拾锅灶炊具、饮食物品,全家老少出动,到野外山坡、草地、河边选好地点,搭起帐篷,穿起盛装,会餐、饮酒、歌舞。

基本简介

在欢笑的人海中,最吸引我们目光的,是一群穿着僧衣的僧人。相传,“浪山节”的由来便与僧人有关。过去,寺僧在盛夏季节外出彩伐烧柴,因路途遥远不能当日返回寺庙,便露宿山野。他们在劳作之余,以摔跤、拔河等作为消遣,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中旬、藏历六月初九,甘南许多地方都要举办“浪山节”。

背景资料

一阵忙碌过后,僧人们已搭好了帐篷,开始三五成群的自由活动。帐篷内炉火正旺,暖意可人。年长的僧人围坐着谈天说地,吃着瓜果和各式糕点。年轻的在烧水做饭,给年长者提壶添水。最热闹的还是帐外,拔河、摔跤自是少不了的传统活动,也有打羽毛球、排球,踢足球等现代运动。笑声、喊声、加油声、叫好声响成一片。走出了寺院,僧人们一改往日的严肃、持重,尽情地笑着闹着。附近的孩子们也走地农副业凑热闹,与僧人们厮玩在一起。

节日经历

不远处传来一阵乐曲声,几个年轻的僧人便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起舞来。还有几个年纪更小的,像是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拿着相机四处拍照留念。忽然,电话铃声响了,我们纷纷下相机查看各自的插秧机。这时,只见一个年轻的僧人已从怀中掏出手机,接听着来电。虽然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但从他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一定是在相告开心的事。听完电话,他告诉我们,如今寺院里的生活也与现代文明息息相关。他们也用电话、插秧机,同样听收音机和流行音乐,外出集体干活,有卡车接送,有的僧人还有小车代步,“一切都在与时俱进”。

高原的日落比较近,晚上9时,夜幕才徐徐降临。此时,一座接一座的帐篷里亮起了灯。灯光透过帐篷洒向草地,晚风吹过,仿佛碧绿的水面上浮动着朵朵莲花,盛满了 ……。

“浪山节”时,身着红色袈裟的僧人们走出寂寞的寺院,暂时告别经书,过几天悠闲的时光,来到美丽如画的草原,与绿草,鲜花一道享受灿烂的阳光。

节日气氛

帐篷内炉火焰熊熊,暖意可人。小喇嘛在烧水做饭,给老喇嘛提壶倒水。喇嘛们围座一起谈天说地,吃瓜果、饮料和各式糕点。帐外喇嘛们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在打排球,有的在踢足球,还有的在拔河、摔跤或做其它游戏。如果不是他们身上仍穿着的喇嘛服,还会以为是旅游的青年在野外露营玩耍呢。附近的藏民的孩子们也走来凑热闹,他们与小喇嘛们撕玩在一块,你追我赶,忘情玩耍。笑声、喊声、戏闹声、加油声、叫好声连成一片,此起彼伏,就象欢乐的海洋。

在山坡的另一边,三五成群的喇嘛在听音乐,有的随着乐曲起舞;有些年青的小喇嘛,带着相机三五成行,到风景较佳处照相留念,见我们到来便叫帮其拍照。忽然间,铃声响起,只见一个年轻喇嘛从怀中掏出手机,接听来电。虽然听不懂他们在通话中都说些什么,但从他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是在相告开心的事。

从他们衣着神形,虽看不到现代生活的气息,仿佛仍生活在古老年代,但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又与现代文明息息相关。一切都在与时俱进。他们照样用电话、手机、电灯照明。他们同样可听收音机、听流行音乐、只是不能看电视。寺院的主寺、大师外出均有小车代步,喇嘛们集体外出干活,也有卡车接送。我们几次上山拍摄,途中喇嘛们都乐意搭乘我们的车子上下山。

在高处的半山坡上,上了年纪的老喇嘛三五为伴,排排背靠高山,面向太阳而坐,低语闲聊。有一对喇嘛,安坐在高高的山岗上,促膝深谈一动不动。还一对喇嘛深情眺望朗木寺镇,许久许久不愿离去……他们都显得非常悠闲安乐,无忧无愁。单是这种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就足以令置身在繁华都市的人羡慕不已。从他们的脸上表情,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太平盛世的满足,对逝水流年的无畏,以及对转世轮回的泰然。

高原的落日比较迟,晚上9时,夜幕才徐徐降临。此时,只见一座接一座帐篷的灯亮起,象座座莲花灯,一会儿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就象夜间出海捕鱼的船儿,在茫茫海洋里浮动。晚风吹过,照得通明通明的帐篷轻轻地来回抖动,四周草地上红光、白光交相辉映,现代的文明给古老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色彩。

篇3:藏族节日常识

有关藏族节日常识

【藏历新年】

藏历元月,是节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这个月里,几乎天天都在过节。新年是人们最看重的节日,从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首先是将培育好的青稞青苗供在佛前的双柜上,到了月中,各家各户便开始用酥油和面粉炸果子。

接近年关岁尾时,每家必备的五谷斗上便盛满了酥油拌和的糌粑、炒青稞粒、人参果等食品,上插青稞穗,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喜获丰收。

到了十二月二十九,人们打扫灶房,在正中的墙上用干面粉绘“八吉祥徽”。傍晚,一家老小团团围坐吃“古吐”(一种煮熟的面疙瘩),吃完古吐后举行隆重的送鬼仪式,以示避鬼驱邪。时至除夕晚上,就开始正式过年。每户的大门外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的八瑞相“”符号,在打扫干净的室内铺上新“卡垫”,正房的佛龛前叠放各式油炸果子和各种水果以及酥油、茶砖、干果等供物。

初一这天一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首先祭拜神灵,然后手捧五谷斗和青稞酒互相拜年,说一些吉祥的祝词,接下来开始喝头天做好的热青稞酒,吃麦片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年初二,亲友开始互相拜年。

从初四起,拉萨举行大规模的传召大会,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首先在拉萨为纪念释迦牟尼神变降伏妖魔而创设的`祈愿法会。起初是三大寺众僧在大昭寺释迦牟尼像前诵经祈祷,讲经辩经,相法立宗,考取新的拉让巴格西学位(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法会期间,除政府给僧众发放布施外,各地的信徒也到此添灯供佛,发放布施。法会直到元月二十五日迎请弥勒佛后才结束。

【酥油花灯节】

元月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即元月十五酥油花灯节。白天,人们到各寺进香朝佛,夜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高者达三层楼房,低者也有两层楼高。上面摆有酥油做成的五颜六色的各种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或高大宏伟,或小巧玲珑,加上成百盏灯光的照耀,使整个街道光彩夺目,辉煌灿烂。主要官员依例出巡观赏花灯,与僧俗大众共庆节日,将节日推向高潮。

酥油花灯节开始于明永乐七年,即1409年,由格鲁派祖师宗喀巴于正月十五日,在拉萨创办传昭法会时,陈列各种供品,隆重纪念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邪魔日,从此以后,人们便沿袭他们的做法,每年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要摆酥油花灯。藏语为“坚阿曲巴”。

元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射箭比赛和跳神驱鬼仪式。这时的拉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林卡节】

藏历五月十五日是林卡节。藏语称“藏木林吉桑”,意为世界焚香日,世界快乐日。据说是以此纪念莲花生大师曾于猴年五月降伏了藏地的一切妖魔。

热爱大自然又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在这一天身着节日盛装,带着青稞酒和酥油茶及各种美味食品来到林荫密布的林卡,搭起帐篷,边吃边喝边歌舞,尽情享受大自然。各帐篷间还互相邀请,并有民间艺人到此献艺,此节日常常延续达一月之久。

【雪顿节】

藏历七月一日,是雪顿节,意为“吃酸奶的节日”,由于雪顿节以藏戏会演为主,故又称为“藏戏节”。 17世纪以前,“雪顿”纯属宗教活动。按当时的法规戒律,僧人在夏日要行长净、夏安居之事,其间禁止出门,几十天开禁后方可下山,百姓们在下山时要准备酸奶布施,此为“雪顿”的来源。

17世纪中叶,加入了演出藏戏的内容,“雪顿节”也固定下来,但宗教及娱乐活动仍被限制在寺庙之外。直到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雪顿节的活动才移至罗布林卡,百姓也被允许入园观戏,从此形成一整套固定的节日仪式。

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望果节】

“望果节”是在藏历八月,是丰收的节日,并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是在农作物成熟之际进行,“望果”是藏语,意为巡游田地。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地带。最初的“望果”活动是一种祭祀神灵以祈祝丰收的仪式。一般以村子为单位,有本教巫师作法,村民绕本村土地转圈。随着宗教的发展和渗透,“望果”活动不断更新。

8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宁玛派兴盛,“望果”活动遂受宁玛派影响,必须念咒语以祈佑丰收。到了14世纪,格鲁派发展起来并渐渐居于统治地位,“望果”活动则蒙上黄教色彩,游行队伍之前要高举佛像并背诵经文。从此,“望果”活动固定为节日,并逐渐增加一些诸如赛马、射箭、歌舞、藏戏、抱石和摔跤等活动,除农区之外,有些牧区也举行类似活动。

【仙女节】

藏历十月,有两个较大的宗教节日,一个是十月十五日吉祥天母节,藏语称“白拉日卓”。由木如寺全体僧众向拉萨大昭寺的护法王尊吉祥天女举行隆重的例行年祭。僧众于十四日晚上迎请天母像至释迦牟尼佛殿,与释迦牟尼佛对坐。

十五日一早,旭日东升之时,僧众用头顶着天母像来到八廓街,众多善男信女向天母像敬献哈达,在举行一系列的降神活动后,重返大昭寺,天母像迎坐在原来的宝座上。妇女们对这个节日尤为感兴趣,称其为“仙女节”,她们在这一天要刻意打扮,并到天母像前焚香许愿。

【燃灯节】

十月的另一个节日是二十五日的燃灯节。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在这天圆寂。

这天晚上,寺院和俗家屋顶均要点无数灯,转经队伍川流不息,信徒们手持桑枝纷纷投入大昭寺前的香炉,祈祝神佛为自己带来好运。

西藏的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数不胜数,人们几乎隔三差五都在过节。

篇4:响浪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响浪节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民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六月四日至十七日,正当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夏季。响浪节是公历7月19日,星期日。

“响浪”是藏语安多方言的译音,“响”是“柴”或“薪”,“浪”是“采”。最初的意思是“采薪和打柴”。响浪节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民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六月四日至十七日,正当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夏季。届时,广大藏族人民云集在如茵的草滩和高山密林中,宰牛羊,备香茶,设美酒,彼此祝贺节日愉快.英俊的骑手们骑着披红挂绿的骏马、牦牛接踵而至,参加赛马、赛牦牛、射箭和“大象拔河”等活动。青年男女在钹、锣、唢呐乐曲声中唱着热情奔放的祝酒歌。跳起欢乐的“锅庄”舞,演出藏戏,颇具民族特色。

响浪节的习俗与活动

节日期间,骑手们骑着披红挂绿的骏马,牦牛,纷纷赶到会场参加赛马,赛牦牛,射箭和“大象拔河”等活动。赛前主持人向各地来的农牧民和参加活动的人们祝贺,献酒,接着便开始比赛。“大象拔河”是当地藏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时,由两人进行,模仿大象的动作,双方将绳子套在颈项,绳从裆下拉过,背对背,双手可以扶地,拉好架势。当裁判员鸣哨后,互相用力拉。比赛方法与拔河相似,谁先将对过河界就获得胜利,三局两胜制。

比赛结束,男女青年手拉手地围成圆圈,在钹、锣、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唱着热情奔放的祝酒歌,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弦子舞。有的还演出藏戏,演员头戴各种面具,或拟神,或扮人,或舞兽,即席演出,不施帷幕,不要舞台,颇有藏民族特色。

届时,按照当地藏族的传统习惯,或以家庭,或以村寨为单位,相互邀约,带着丰盛的酒肉食品和行李,前往牧草如茵的草地、山坡,搭起帐篷、点燃篝火,煮上酥油茶,摆好牛羊肉、青稞酒、奶食和果品,稍为憩,各家各户相互拜访,彼此祝贺节日。

篇5:藏族节日风俗礼仪

节日礼仪

藏历新年:这是藏族最隆重的节日,从藏历正月初一开始连续庆祝15天,但最主要的活动在头四天。届时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等地会遍布藏民,宗教气息浓郁。

“抢水”是年初一第一个节目,从深更半夜开始藏民就要到河边抢着舀水,据说谁舀到第一桶水今年就能获得最好的运气。从年初二开始他们才开始走家串户,相互拜年。

初三要敬奉“屋脊神”,仪式是把崭新的经幡插在屋顶上,然后煨燃柏枝,向空中抛洒糌粑。初四最为热闹,摔跤、举重、骑马、跳舞等活动都在这天表演。

萨嘎达瓦节:在每年藏历4月举行,释迦摩尼在该月出生、得道、圆寂,藏民相信在4月行善可以积亿万功德,整个藏区都会有纪念活动,尤其4月15日那天,会看到很多藏民去拉萨的大昭寺煨桑、磕长头、供灯、供酥油。

在最热闹的4月15日,人们一般会先去大小昭寺向佛祖进献哈达,添灯礼佛,之后到哲蚌寺的后山绕山,全程十几公里,需半天时光,如果跟着藏民绕山,就能看到整个拉萨河谷底和拉萨城区。

布施也是藏民的一种传统习俗,在4月15这一天,德吉南路一带将聚集了来自西藏各地的乞丐,场面浩大。

雪顿节:它又称藏戏节,每年藏历7月1日举行,庆祝活动持续4-5天。该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起初是严肃的宗教活动,后来增加了藏戏、晒佛等内容,成为西藏最著名的大众化节日之一。

雪顿节在全西藏都有庆祝,拉萨游客必去之地是哲蚌寺和罗布林卡,前者会在早上举行声势浩大的晒佛仪式,后者是看藏戏的地方。节日期间当地人还会带着自酿的酸奶、青稞酒去郊外的园林闲逛。

在雪顿节开始前的1-2个礼拜会官方会给出活动安排表,一般各大客栈都会张贴。

沐浴节:去拉萨河边沐浴。藏历7月(公历9月,金星出现周),藏民认为这一周的拉萨河水特别圣洁,最能清除污垢,治愈疾病,促进身体健康,所以都去河边沐浴、洗衣、玩耍。

燃灯节:家家点灯照亮拉萨城。藏历10月25日是藏传佛教一年一度的“燃灯节”,据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就是在这天圆寂成佛,每年这天,大小寺庙都会在神坛上点起酥油灯,伴随着诵经、灯供等活动昼夜不灭。

据说在燃灯节期间寺庙里的喇嘛每人要做30盏以上的酥油灯,到了燃灯节的晚上,拉萨家家窗台上会放满酥油灯。藏族人认为数字为单数才有吉祥之意,所以酥油灯盏的数量都是单数。

传统节日

1、大佛瞻仰节

是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扎什伦布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为历世**的驻锡地。

2、祈祷节

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

3、跑马山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康定一带)等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那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

4、望果节

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

特色节日风俗

沐浴节:去拉萨河边沐浴。藏历7月(公历9月,金星出现周),藏民认为这一周的拉萨河水特别圣洁,最能清除污垢,治愈疾病,促进身体健康,所以都去河边沐浴、洗衣、玩耍。

燃灯节:家家点灯照亮拉萨城。藏历10月25日是藏传佛教一年一度的“燃灯节”,据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就是在这天圆寂成佛,每年这天,大小寺庙都会在神坛上点起酥油灯,伴随着诵经、灯供等活动昼夜不灭。据说在燃灯节期间寺庙里的喇嘛每人要做30盏以上的酥油灯,到了燃灯节的晚上,拉萨家家窗台上会放满酥油灯。藏族人认为数字为单数才有吉祥之意,所以酥油灯盏的数量都是单数。

采花节:采花节是舟曲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篇6:藏族雪顿节

藏族雪顿节

雪顿节是藏传佛教以及西藏地区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目之一,一般在藏历的6月举行。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最早是一种纯宗教节日活动,是老百姓以酸奶对寺院行长净、夏安居之事后解禁僧人的敬奉。17世纪下半叶,雪顿节逐渐演变和固定成以藏戏汇演和展佛为主、文娱与宗教相结合的重要节日,所以又被称为“藏戏节”、“展佛节”。

1994年由拉萨市政府主办以来,雪顿节进而演变成集文艺汇演、体育竞技、旅游休闲、商贸洽谈为一体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国内外知名节庆盛会。

拉萨雪顿节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8月高原的文化盛宴,更是西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雪顿节期间,都会举办隆重的`晒佛仪式、欢腾的藏戏表演,还有耗牛赛、歌舞表演等活动。

在拉萨、最热闹和激动人心的节日非雪顿节莫属。每年此时、成千上万的藏民在拉萨的各大寺院内,举行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篇7:藏族的节日风俗作文

每年藏历七月初一到七月初五,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也就是吃酸的节日。后来由于这个节日的活动内容多以藏戏会演为主,所以也叫“藏戏节”。建国前,每逢雪顿节,西藏12个最有名气的藏戏剧团,从四面八方赶到拉萨罗布林卡,向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进行交差演出。参加演出的有扎西雪巴,宾顿巴第六个古老的白面具剧团;有均巴、觉木隆等四个新派蓝面具剧团;还有野牦牛舞、工布鼓舞等。

17世纪以前,“雪顿节”的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法律戒规,夏天有好几十天禁止出家门。到了开禁的日子,允许他们出寺下山,按风俗老百姓要准备酸施舍。喇嘛们除了吃一顿酸外,还尽情地欢乐玩耍。

17世纪中,清朝政府正式册封五世和四世**,加强了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这时“雪顿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姿,开始正规演出藏戏节目,约定成俗,形成了固定的雪顿节日。这个时候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外。先是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称为“哲蚌雪顿节”。五世从哲蚌寺移居达拉宫后,定每年六月十三为“雪顿节”,并在哲蚌寺进行藏戏会演。第二天便到布拉宫演出。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以后,成为夏宫,雪顿节的活动又从布达拉宫移到罗布林卡,这时允许市民入园看藏戏。从此以后,“雪顿节”的活动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在雪顿节期间,拉萨广大市民和郊区农民,都穿上节日服装带上吃喝用品,纷纷前往罗布林卡,观看藏戏演出。

1959年西藏地区政治改革以后,百万农奴才真正获得翻身解放。从此,雪顿节才真正成为广大人民传统的节日,除具有传统的赛马、射箭和各种马术表演外,还增加了举重、拔河等项目,并组织文艺演出、放电影、录像等活动。各地来的商业货客,有农业、工业、牧业和各种物资产品,前来摆摊设点,进行贸易。变成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资交流大会。

篇8:关于藏族的节日风俗作文

每年藏历六月底至七月初是藏族传统的雪顿节。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就是吃,所以又叫酸奶节。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十一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为了感谢僧人们在雪顿节不出门,百姓们便在这一天送给僧人们酸奶、表演藏戏……

二百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雪顿、布达拉雪顿和罗布林卡雪顿并存的局面,其中以罗布林卡雪顿为中心。雪顿节是藏族文化传承绵延的形式。过好这一节日对发挥藏族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积极意义。

藏族节日

藏族的节日

藏族雪顿节的风俗作文

腊八节节日短信祝福语

壮族节日牛魂节

民间汉族节日雨水节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藏族风俗作文

下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和传说故事

浪费电的调查报告

藏族节日响浪节(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藏族节日响浪节,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