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时间:2023-07-11 03:34:17 作者:可惜我是文盲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可惜我是文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1、春节

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

“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

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饮用方法也颇讲究,由“幼及长”。“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饮用方法与屠苏酒一样。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2、灯节

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汤元)。

3、中和节

又称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宋代李在诗中写道:“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据《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据清代陈梦雷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载:“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4、清明节

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

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

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

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同时还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花酒的习俗。最为普遍及流传最广的是饮菖蒲酒。据文献记载:唐代光启年间(885—888年),即有饮“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尧藩在诗中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后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历代文献都有所记载,如唐代《外台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类钞》,明代《本草纲目》、《普济方》及清代《清稗类钞》等古籍书中,均载有此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时令饮料,而且历代帝王也将它列为御膳时令香醪。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也有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由于雄黄有毒,现在人们不再用雄黄兑制酒饮用了。对饮蟾蜍酒、夜合欢花酒,在《女红余志》、清代南沙三余氏撰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记载。

6、中秋节

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文献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的反映比较多,《说林》记载:“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韩愈在诗中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

我国用桂花酿制露酒已有悠久历史,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已酿有“桂酒”,在《楚辞》中有“奠桂酒兮椒浆”的记载。

汉代郭宪的《别国洞冥记》也有“桂醪”及“黄桂之酒”的记载。

唐代酿桂酒较为流行,有些文人也善酿此酒,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有“刘禹锡传信方有桂浆法,善造者暑月极美、凡酒用药,未有不夺其味、沉桂之烈,楚人所谓桂酒椒浆者,要知其为美酒”的`记载。

金代,北京在酿制“百花露名酒”中就酿制有桂花酒。

清代酿有“桂花东酒”,为京师传统节令酒,也是宫廷御酒。对此在文献中有“于八月桂花飘香时节,精选待放之花朵,酿成酒,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酒香甜醇厚,有开胃,怡神之功……”的记载。直至今日也还有在中秋节饮桂花陈酒的习俗。

7、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纪原》记载:“菊酒,《西京杂记》曰:‘戚夫人待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登高,《续齐谐记》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令家人作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祸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还,鸡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自此以后,历代人们逢重九就要登高、赏菊、饮酒,延续至今不衰。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制菊花酒。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

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清代则是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从清代那时候开始,所酿制的菊花酒,就称之为“菊花白酒”。

8、除夕

俗称大年三十夜。时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始于南北朝时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守岁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写有这样的诗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宴”。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除夕饮用的酒品有“屠苏酒”、“椒柏酒”。这原是正月初一的饮用酒品,后来改为在除夕饮用。宋代苏轼在《除日》一诗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来年七十岁”。明代袁凯在《客中除夕》一诗中写道:“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唐代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阿成家,椒盘已颂花”。

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

篇2:鄂温克族重大节日有哪些

鄂温克族重大节日有哪些

瑟宾节:

“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每年的6月18日举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传统节目。节日活动中,通常表演舞蹈,还有赛马、摔跤、劲力、拉棍、拔河、跳棋等竞赛。

春节:

鄂温克语叫“阿涅”,这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节日。在除夕夜晚,家家供诸神,老人们祝福晚辈生活幸福,像自己一样长寿。正月初一,家家停止生产劳动,讲究吃肉食、饺子,穿戴新艳的服饰,向长辈或亲友拜年;对前来拜年的晚辈,长者给予祝福。晚上,一般要在宽敞明亮的房里举行欢乐的歌舞晚会。

正月十五:

供“托博如坎”(即火神)和“吉雅奇”(畜神),主要以奶粥和乳制品为供物。人们串门相聚,举行娱乐活动。正月十六这天,人们清早起来,争相为别人脸上抹锅灰,认为是吉祥的表现。

农历二月初二:

认为是龙抬头的日子,停止生产劳动,尤其是打猎。这一天不动刀斧等有刃的工具。

清明节:鄂温克语叫“汉西”,这天主要是祭奠死去的先人,备菜、酒和乳肉食物,向坟地扔酒,并用金银箔纸制成元宝和日、月烧掉。传说死人的灵魂在这天要还乡探亲,行祭是让死去的老人有吃、有穿、有钱花。

“米阔鲁”节:

是锡尼河流域、陈巴尔虎旗莫日格勒河鄂温克人的节日,每年5月下旬吉日举行,主要为给羊羔剪耳记、给三岁马剪鬃、尾,给牛马打烙印等。然后集会欢聚一堂,庆贺畜牧业生产丰收而载歌载舞。

鄂温克族特有每年6月18的瑟宾节和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米调鲁节”。“米调鲁”是欢庆丰收之意。节日期间,人们要身着盛装,男人们要进行剪马鬃、马尾活动,届时牧民家家都要备下丰盛的酒肉,宴请亲朋好友。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每年的5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温克人喜气洋洋地聚集到一起,庆祝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日。

米阔鲁节要进行一系列生产活动,主要是给马烙印、除坏牙、剪耳记、剪鬃毛及给羔羊割势等。首先从“尼莫尔”(即放牧小集团)的一头开始,先从马群里套出二岁子马,放倒,人们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为记号。这时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烧红,在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块由畜主点数保存。在羊圈里,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满圈的小羊羔,牧人们把公羊羔割势,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样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区别)。

米阔鲁节上,老人们也赠给自己的亲人(如外甥、侄儿、女儿等)母羊羔之类,祝福晚辈们拥有更多的羊群。最后,各家胶次举行宴会。宴会开始时一般是按照鄂温克人先茶后酒习惯进行。敬酒日寸,从首席轮始,即由男女主人捧着一个木盘,盘里放两个酒杯,依次敬让。敬酒轮一周时,主人拿出一条“哈达”,向割势人致谢,同日寸郑重的向大家说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数。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势的数字与岁俱增。

篇3:佛教重大节日及节日须知

佛教重大节日及节日须知

佛诞日即释迦牟尼诞生日

由于说法不一,世界各国佛涎日期也不相同,中国汉族地区和日本均以农历四月初八为佛诞日;蒙、藏族地区为四月十五日;傣族地区为清明节后十天。佛诞日各佛寺一般都举行诵经法会,并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传说,教徒要以香水洗释迦佛像,故又称为浴佛日。

佛成道日

即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口子。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届时佛寺要举行纪念仪式,并煮“腊八粥”以供佛。为什么要供“腊八粥”呢?相传释迦牟尼在成佛前,曾苦行多年,饿得几乎死去,后遇一牧女送他乳糜,得免于死。释迦牟尼成佛后,人们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后来民间也逐渐形成吃“腊八粥”的习俗,用以庆贺五谷丰登,驱逐鬼邪瘟疫。

佛涅架日

即释迦牟尼逝世的日子。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五日。但是释迦牟尼逝世的'年代,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相差59年,南传佛教认为是公元前545年;北传佛教认为是公元前486年,后者是我国公认的年代。

世界佛陀日

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把佛诞、成道、涅盘三个节日合并起来,称作“维莎迦节”,时间是五月中旬的月圆日。1954年在缅甸仰光召开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三次大会规定为“世界佛陀日”。在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这是一个全国性传统节日,举行规模盛大的庆祝活动。

佛欢喜日

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佛欢喜日也称“盂兰盆节”,是我国佛教中最大的节日之一,又称为僧自恣日,是佛教徒举行供佛敬僧仪式及超度先亡的节日。

篇4:节日习俗作文

今天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做《北京的春节》。看着文章中那喜庆温馨的春节,我也不禁想起了不久前过年的景象。

我的家乡在河南武陟,武陟过年最有特色的,就数祭灶和过元宵节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家乡的特色风俗吧!

祭灶,就是我们所称的“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督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春节中的命运交到灶王爷手中。所以,人们为了让灶王爷在天上多说好话,便为灶神设香案、放鞭炮,并为灶王爷准备好上天的干粮(灶糖和烧饼)。这就是第一大特色——祭灶。

第二大特色就数正月十五闹元宵了。在武陟,我们每年的元宵节都不挂花灯,而是在大街上舞龙、舞狮。这场景特别热闹,引得了很多观众:两个人拿着一个“狮子”上蹿下跳,前翻后滚,就像一只真正的狮子在庆祝元宵节;舞龙则是一堆人拿着舞龙棒,把龙的形态举止模仿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到了晚上,人们总是吃上几个大汤圆,祈祷新的一年能圆圆满满。

这就是武陟过年的特色习俗,看了我的介绍,你是否心动了呢?如果心动了,那就请你快来我们武陟参观吧!

【有关节日习俗作文九篇】

篇5:节日习俗作文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有许多习俗,拜年,守岁,贴对联等等。

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习俗是扫尘。

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被古人称为“扫年”。

扫尘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至今民间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

扫尘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扫尘习俗是是农民们为迎接玉帝的年粮而来。早先,这里的农民一年忙到头,除纳粮交租外,所剩无几。他们祈求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时多说好话,以便玉帝开恩,从天仓拨点恩赐,在除夕前降下年粮——米雪,让他们饱饱地吃顿团圆饭。为了迎接玉帝的恩赐,农民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八日前,将宅院里外打扫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赐年粮,这样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民族风俗一代代延续流传下来。

春节习俗的由来真有意思。

【关于节日习俗作文七篇】

篇6:节日习俗作文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实用的节日习俗作文6篇】

篇7:节日习俗作文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推荐】节日习俗作文七篇】

篇8:节日习俗作文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关于节日习俗作文合集九篇】

传统节日习俗节日作文

摘选节日习俗作文

中秋节日习俗的作文

泰国的节日习俗礼仪

描写节日习俗的诗句

陶渊明饮酒

饮酒翻译

陶渊明 饮酒

柳宗元《饮酒》

饮酒陶渊明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