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课堂训练题

时间:2025-03-06 03:34:04 作者:羔羔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羔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课堂训练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课堂训练题,希望大家喜欢!

篇1: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课堂训练题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课堂训练题

本课要点

1、举例说明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及其原因。

2、知道人类活动对海陆变化能产生影响。

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随堂检测

一、选择题

1.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B.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C.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D.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2.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的连线错误的是( )

A.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层中含有鱼、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地壳抬升。

B.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有古河流及水井等遗迹——地壳下沉

C.欧洲的荷兰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海水侵蚀

D.非洲的西部海岸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破裂分离

3.下列国家中不太可能进行填海造陆活动的是( )

A.中国B.日本C.英国D.蒙古

4.下列关于海陆轮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B.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C.世界上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

D.世界上海陆轮廓部分地区变化,部分地区不变

5.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不包括( )

A.气候变暖B.古生物分布

C.地质构造D.大陆轮廓

二、填空题

1.在世界地图上,南美洲大陆_________部分与_________洲大陆凹进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2.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_________提出来的,他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_____________的一块大陆。

三、读图题

1.读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图(见图2-4),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说明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曾经是_________的一部分。

(2)造成目前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见图2-5),回答下列问题:

(1)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发现的海洋化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生过的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

四、活动题

1.拼一拼:找一幅废旧的东西半球图,将各个大陆沿轮廓线剪下来,看看能否拼成一块整体。

篇2: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课标依据 1知道构成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构成的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 出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两部分有三部分:海陆变迁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的运动。海陆变迁与大陆漂移学说讲述证据,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整个教学 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经纬网的学习,和地图 阅读的学习、和大洲大洋的学习,同学们对海陆分布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感兴趣,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更加深的认识呢?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特点,理解板块是运动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壳是由六大板块构成的;

板块是相互运动的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相关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六大板块的相对位置

板块运动理论的提出和证据 教学难点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证据 五、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多媒体演示、讲解疑难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______变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______的变动和海平面的________,是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_______等,也会引起_____的变化。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家______,有一半以 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陆地。

2.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是________。过程:由______变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 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________。 过程:由___ ___变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

4..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___国的科学家__________。

5..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为改造 B.地震和火山活动

C.地壳活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D.岩浆活动

6.在一次野外地理考察活动中,小华和同学们在河边发现了一处岩石分层十分清晰的陡崖,于是他们对这些岩层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发现有一段岩石质地比较细,而且上面有带有海螺印记的化石。这一事实说明( )

A、海洋生物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B、陆地可以变为海洋

C、地球上的生物首先是诞生在陆地上的 D、海洋可以变为陆地

二.新授课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 大板块拼合而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2.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 点有哪些?

3.观察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回答:

①.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

②.结合板块构造图说明为什么这两大地带多火山地震?

= 3 GB3 ③ .我国是否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为什么?

4. 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的两种运动形式,并用板块运动分析下列世界著名山脉、裂谷的成因。

⑴第一种是相互碰撞(运动方向相对)的板块边界,常形成 _______,例如:

篇3: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拓展探究

板书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1.设置悬念 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2.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3)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4.学生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

5.演示归纳

(1)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1渐变为画面2。说明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海底岩层中沉积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受到挤压逐渐抬升形成了山地,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3渐变为画面4。说明东部海域原来是陆地,地面上有森林,地表岩层受到挤压逐渐凹陷海水进入,由陆地变成了海洋。

由此可见,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有同学要问,地壳为什么会变动,这个问题问得好,学习就要有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学习了下一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2)演示东海海域由陆变成海的过程。鼠标点击,回到“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画面;再鼠标点击,使海平面逐渐上升淹没沿岸部分陆地,说明海平面上升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继续鼠标点击,使海平面下降,原来被淹没的陆地又露出水面,说明海平面下降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

由此可见,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对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与气候有关,气候变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地壳的变动,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陆发生变迁。所以,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板书 海陆变迁←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6.承转过渡 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那么,从全球来看,现在的海陆分布大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怎样形成的呢?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呢?还是在不断变化的呢?你同意哪种观点呢?(学生议论)请大家不要着急下结论,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来看看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板书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学生阅读 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本P36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2.启发引导 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成功与失败,就隔着一层纸,你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层纸被捅破了,成功就会向你招手。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在偶然中比别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大陆在漂移这一伟大的假说,并为此献出了生命,他这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大陆真的在漂移吗?

板书 大陆漂移

3.读图观察 电脑动画演示课本P35图2.15“大陆的漂移”。第一次鼠标点击2亿年前的海陆分布状况;第二次点击漂移成6500万年前海陆分布的状况;第三次点击漂移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的状况。教师边点击,图文结合,边讲述,边归纳板书(见板书设计)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4.列举证据 让学生阅读课本P34图2.14“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思考:大陆漂移说的提出是偶然发现了什么现象受到启示的?阅读课本P35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课本P36图2.17“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思考: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还是有依据的?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列举出证据,选出代言人,在全班交流。

5.评价点拨 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小结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进而大胆提出大陆在漂移的证据。

(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

(2)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

篇4: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

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

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

思考:

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

课后心得: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点评:本堂课通过展示一些直观的教具来启发学生,能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课件──板块运动,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利用学生活动,加深对两种理论主要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课本插图,了解海陆变迁。本课的活动有创意,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理解透彻、业务水平高。活动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篇5:初一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

初一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

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 初中地理,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思考

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篇6:初一地理地球训练题

关于初一地理地球训练题

1.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说明了()

A.大陆漂移B.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

C.地球是一个球体D.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2.读图1-1-11,甲点的位置是()

A.北半球、东半球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D.南半球、西半球

3.一架飞机从济南起飞,一直朝正东方向飞行,最终可以()

A.到达北极点B.到达南极点

C.回到济南D.不能回到济南

4.地球自转产生了()

A.极昼极夜现象B.五带的产生

C.昼夜交替D.季节的变化

读南极我国两个考察站分布图1-1-12,回答5~6题。

5.a、b是我国的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b站在a站的什么方向()

A.东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北方向D.西北方向

6.a、b两考察站所在的半球,叙述正确的.是()

A.a站在西半球,b站在东半球B.a站在东半球,b站在西半球

C.两考察站都在西半球D.两考察站都在东半球

7.下列四幅图,哪一幅图中的P点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并且与“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最吻合()

8.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我国正处在()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

9.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

A.北极圈B.回归线C.南极圈D.赤道

10.北京市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时间是()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教案

初一地理复习资料

初一地理试卷

初一训练作文

洋流高考地理专项训练

初一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初一地理教学总结

初一地理老师工作总结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课堂训练题(集锦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课堂训练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