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luayo98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画的诗歌教育教学解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画的诗歌教育教学解析,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当代岩彩画教学解析教育论文
当代岩彩画教学解析教育论文
一、在材质与绘制方法影响下的岩彩画教学
岩彩画材料的多样及绘制方法的独特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实施。虽然其教学方法在大方向上来说和油画、工笔画等画种无异,都有一个从认识材料到研究绘制方法的过程,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岩彩画从材料到绘制都和一般绘画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其教学方法也是独树一帜的,这同时也是岩彩画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的。
(一)认识岩彩画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岩彩画,虽然在中国美术界尚算一个新名词,但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语言却是可以上溯原始岩画,下延隋唐敦煌石窟壁画,是一个古老东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隋唐时期,我国绘画达到高峰,岩彩壁画是当时绘画主流,是融汇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多民族文化艺术精华的具有国际性特质的艺术。但随着北宋文人画的兴起,由多人共同完成的壁画被认为是工匠、画匠所为,中国古典岩彩壁画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千年的停滞更使中国古典岩彩壁画中的很多传统绘画技法失传,却在邻国日本得以继承与发展。6世纪中,随佛教的传播,中国岩彩壁画艺术传入日本。并于9世纪的平安后期形成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大和绘风格。明治维新使日本画家开始从西洋绘画中吸收营养,并以“日本画”的名称来区别于西洋画。二战后,大量吸收了西洋绘画的许多造型要素的日本画得到了极大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日本画的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画的表现及教学又重新开始关注中国敦煌初唐以前具有西域异文化风格特点的壁画,以及克孜尔壁画、中亚的土耳其、印度阿旃陀壁画等东方的表现特点,使现代日本画的艺术表现有了高度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这种以中国艺术文化为母体,融入日本本民族艺术特点,并吸收了西洋绘画表现要素的现代日本画开始回流影响到正在发展变革中的中国绘画,使岩彩画在中国得以复兴,称为现代岩彩画。对岩彩画历史及文化背景的认识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只有清楚地认识和理解了什么是现代岩彩画,以及中国古典与现代岩彩画同日本画的关系,才能找到学习现代岩彩画的目标,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二)了解岩彩画材料特征及用法岩彩画材料种类多、性质各异,并且在颜料调制中对胶的用量颇为讲究,这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因此,在岩彩画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先了解并熟悉岩彩材料的特性、颜料调和胶液的方法、金属箔的切、贴方法,以及天然矿物颜料和金属箔的加温变色方法、胡粉、捻纸的制作使用方法、不同季节胶的用法用量等。岩彩画从颜料调和到画面的绘制虽较繁琐,但每项都有其自身意义和价值所在,这些都需要专门设立相关章节进行讲解,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助于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掌握岩彩画绘制方法岩彩画的绘制有其独特方法,这也是基于其材料的特殊性而言,掌握其绘制方法是岩彩画教学中的最重要环节。在岩彩画创作前必要进行古壁画的摹写,但它与工笔画中的古画临摹不同。工笔画的古画临摹重点是学习勾线、色彩晕染、罩染的方法等,摹写一般是按纸绢绘画的方法进行;而岩彩画的古画摹写重点是学习色层叠加方法,学习色彩及色面关系的处理方法和学习材料的使用方法等,摹写步骤是按古壁画的绘制方法进行的。通过古壁画的摹写掌握岩彩画基本的绘制方法,除此之外,岩彩画因材料的特殊性也发展出了很多特殊技法的应用。
(四)岩彩画特殊技法的应用受古壁画启发,现代岩彩画中出现了如洗、刮擦、立流、沥粉贴金等特殊表现技法,这让岩彩画的画面表现更多样化,因此,在岩彩画的教学中,对特殊技法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特殊技法的使用使画面增添了很多趣味性和不可预知性,画家的思路会随一些偶然出现的特殊画面效果随时做出调整,这让岩彩画的教学不宜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操作。在认识材料和一些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宜让学生自由发挥,按自身个性把握画面,包括作画的顺序步骤等。比如何时起稿,可以先起稿,亦可先打底色或叠色到中途或将近完成时再起稿。另外,对颜料颗粒粗细不同的选择也是根据画家个人喜好,颗粒粗细不同或使用材料不同,其画面的色彩效果就不同,所以,岩彩画教学中对不同材质情况下的色彩效果也要让学生认识和掌握。
二、岩彩画教学的信息反馈
通过岩彩画的教学,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它的与众不同。对于它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材质及绘制方法,很多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他们对岩彩画的学习认识及感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多样,可绘制出多种画面效果,有助于自身想法的表达;
2绘制方法很特别,色层叠加的方法让他们更多关注材质和色彩的关系,注重画面色彩的发色;
3颜料调制方法需要用手指慢慢调和,让颜料和胶液充分接触,虽有些繁琐,但很多学生很享受这个过程,这有助于他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岩彩材质,感受它们的自然属性;
4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岩彩画的历史文化背景、岩彩画发展中渗入的异文化因子让学生们更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国绘画的内涵和外延,并由此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立志要把中国文化艺术发扬光大。从绘画材料的角度谈现代岩彩画的教学,不但让学生认识了材料,掌握了绘制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中国绘画,并由此产生保护和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便是此教学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篇2:诗歌教学的难点解析
语文教学可以简单粗略的分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块。不管是在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中,教师都会面对诸多的难点和问题,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学中的瓶颈和难点,既是令教师发怵的,也是让学生感到恐惧的。我们必须弄清楚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若深究原因,可以发现,宏观上应从三大方面展开分析:一是教学系统的结构分析;二是作品所属的系统之分析;三是教师与学生之主观差异的分析。微观上应从作品作为内在自足的艺术世界的内在系统进行分析。教学系统的结构因素主要有:A.教师;B.教学内容(主要是范文文本);C. 学生;D. 课标总体要求;E.时空条件(主要指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发展的总体水平及时代特点。宏观上指时代环境条件,如世界整体的生产力水平,文化一体化程度,民族国家的国际地位、综合实力,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文化传统,国民的整体素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的文明程度等等;微观上指教师和学生具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条件)。
语文教学可以表述为: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根据课标总体要求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一种对话和互动活动。A、B、C、D、E这五个主要的结构要素之间又构成许多对立关系,比如A与C、A与B、B与C、A与D、B与D、A与E、C与E、D与E、B与E 等等。这其中任一对立关系作为制约因素都可能成为语文教学要突破的瓶颈和难点。可以明确地说,语文教师在从教时,应该对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有适切的考虑和认识,对其中的重要因素还必须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形成自己独到的思想和观念,以为语文教学奠定好的条件。作为教学内容的文章作品(这里只限于文学作品)所属的系统,我们运用业已认可的艾伯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理论来分析:一是作品因素;二是作者因素;三是读者因素;四是世界因素。这四者构成一个以作品为中心的内在自足的对话交流系统。四者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互对立相互沟通,充满了矛盾。从诗歌教学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都首先作为读者主体而与作品、作者、世界构成矛盾对立关系,教师自己要先解决他与作品、作者、世界的矛盾,然后才能进而引导学生解决他们与作品、作者、世界的矛盾,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的初级目标。教师与学生在自身主观因素方面的差异非常多,主要有以下方面: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结构、文化修养、生活阅历、思想道德水平、理解接受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自己与学生在以上诸多方面的矛盾和差异,并努力补充和加强学习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为解决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诸多矛盾奠定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进而为克服语文教学中的其他矛盾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上我们从宏观上简析了影响语文教学的三大系统因素。从微观上说,诗歌教学,教学主体(教师、学生)要直接面对的是具体的诗歌文本。因此,理解和解读文本才是首要的问题。我们先要认识诗歌在广义文章中的位置。它首先归入文学作品,然后归入超实用性文章。从广义文章出发,我们知道构成一篇文章的四个要素是:材料、主题、结构、语言。文章四要素给我们的启示有二:一是为写作文章提供基本规范和要求,即古人所说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有物,即做到文章材料真实、充足、典型、新颖;言之有理,即做到文章主题正确、深刻、鲜明、新颖;言之有序,即做到文章结构完整、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言之有文,即做到文章语言准确、得体、富有文采。二是为分析和评论文章提供大致范围和方向,从材料的选择使用、主题的表现、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四个方面对一篇文章做深入具体的分析解剖和评论。从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看,文学文本三层面理论是解读诗歌文本的有力武器。文学文本的三个层面是指文学的语言层面、文学的形象层面、文学的意蕴层面。语言层面诸要素有:语音、语义、语气、语调、音律(韵部、平仄、押韵)、节奏、重音、语法(词法、句法、文法)、修辞等;形象层面,有三种形象构成:人物形象(典型)、意境、意象(象征意象)。就诗歌来说,其形象主要偏于意境和意象,当然,在意境中,通过阅读主体的想象性再造,我们还可以看到抒情主体的形象。意蕴层面。大家知道,意蕴作品立意作家的创作意图。常言说形象大于思想,意思是说,作家的创作意图被客观化为作品之后,在被读者阅读时,作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经与其作者有了距离,这样,虽然作者通过其作品已经很好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意图,但作者常常意料不到的是,他借以表达创作意图的文学形象客观上蕴含有丰富的意义和意味,远远大于作家的创作思想,而读者阅读的任务,不仅仅是探明作者的原意,更主要的是要挖掘文学形象客观上所包含的丰富意蕴,从而导致作品意义意味不断增殖的客观现实。这也凸显了读者阅读的创造性特征,故而人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形质上看,语言层属于形式层,形象层、意蕴层属于内容层。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借助语言媒介来刻画形象,营构意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一定的思想意蕴。
比较文章四要素理论、文学三层面理论以及艾伯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可以发现,它们都可作为我们解读分析诗歌文本的工具和方法,只不过,前两种理论着眼于文本的内部系统,是微观的,后一种理论着眼于文本的外部系统,是宏观的。显然,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将宏观微观结合起来是最佳选择。而这里我们是要从微观直面具体的诗歌文本,故而面临着是主要运用文章四要素理论还是主要运用文本三层面理论来解读诗歌文本的选择。比较而言,诗歌属文学作品,是主抒情的文类,抒情诗占有绝对的比重,因而,我们认为,对诗歌文本进行解剖分析,宜侧重于用文本三层面理论为好(需要指出的是,对任何文学文本进行解剖分析,解剖分析的角度或层面是无限多的,绝不仅仅限于以上三种理论)。那么,诗歌教学的难点在哪里呢?我们讨论诗歌教学的难点的语境是当下中国社会初中语文教学的现实,而不是漫无边际,无的放矢。就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这个具体的语境而言,诗歌教学的难点仍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话题,因此,我们首先还是要从一个普遍的层面上一般的探讨诗歌教学的难点。就是说,我们暂不考虑古代诗歌与现当代诗歌、格律体与自由体、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教学差异,而在共性层面探究诗歌教学的普遍性难点。要寻找这个普遍性难点,避免理论上的漫无边际,同样应从教学系统五要素的关联中进行多方会诊,即从对前述的A、B、C、D、E它们之间的对立与联系的分析中找到相对具体的教学点,再在对这些教学点具体落实的教学实践中找到和发现教学的难点。
从整体上说,语文教学一般有三个大的目的:理解、运用、创造。限于诗歌教学,这里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认识、理解并接受具体诗歌文本的知识、文化和思想;运用是指学生在教师引领下,通过相应的能力训练,能运用所掌握的诗歌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初级的诗歌的阅读与欣赏等相关活动;创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相对独立地创作出像模像样的诗歌作品。语文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将这三个大的目的较好地贯穿于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但考虑到诗歌创作的难度以及诗歌写作与将来学生就业工作较为疏远的关系等因素,新课标未就诗歌创作作出硬性规定和要求这实质上表明,初中诗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理解、运用上。
而创造自然成了一个可被忽略亦可被关注的难点。根据语文教学理解、运用、创造这三个大的目的,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文本解读中的难点;(二)迁移运用时的难点;(三)朗读表演时的难点;(四)创造提升时的难点。相应的,诗歌教学的难点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由于新课标未对诗歌创作作出硬性规定和要求,这里我们就不对第四方面的难点做分析;限于篇幅,对第二、第三方面的难点也暂不讨论,只就第一方面的难点做一点探讨。文本解读,按照真、善、美和自由的标准,又有四种不同的解读,即品质性解读(偏于求真);价值性解读(偏于求善);审美性解读(偏于求美);创造性解读(偏于求自由)。而在整体性的文本解读中,这四方面往往是统一浑融而不可分割的'。在诗歌教学的文本解读环节,这四种不同的解读,其难度是不一样的,比较而言,创造性解读最难,新课标不作硬性要求,教材在编选诗歌篇目时,也努力避免这类诗歌,故而,创造性解读的难点这里也暂不讨论。其次是审美性解读也较难。按照李泽厚对美感级次的论述,审美性解读又有悦耳悦目层次、悦心悦意层次、悦志悦神层次。其中,第一层,中学生较易体会认知,不构成难点;而第二第三层则较难,新课标也未作要求,我们这里也忽略不论。现在就剩下品质性解读和价值性解读了。所谓品质性解读是指解读主体穿过语言中介,在把握诗歌意象意境的基础上,了悟诗歌文本要表达的主旨意蕴、思想情感。所谓价值性解读是指在品质性解读的基础上明确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这里的问题是,在品质性解读和价值性解读中,哪些因素或方面会对中学生构成难点?根据前述可知,在诗歌的标题、材料、主旨、结构、语言、意象、意境、意蕴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难点;而在具体的诗歌文本中,其难点又会表现得千差万别。我们既要关注其共性难点,更要考虑个性难点。下面结合几首具体的诗歌作品进行有限的分析。
1.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描述和展示了天上人的生活画面和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价值意义在于与人间现实相对比,表露对现实社会的不幸、灾难等的不满。从文章四要素看,在题材、主旨、结构、语言上,在教师引领下,初中生的解读基本不存在难点;其难点之一可能表现在价值性解读上: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诗(创作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难点之二是有感情有节奏准确把握重音的朗读。从文本三层面看,其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对中学生解读也不构成难点。难点主要集中到价值性解读上了。
2.一的《卜算子咏梅》
这首词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但可作为例子来说事。这首词的写法主要是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由于之前学生已接触了这种写法,故在解读上,材料、结构、语言、写法方面不构成难点;而意象、意境、主旨及词作的意义和价值却构成难点。3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这首七绝四句话最大的特色是两两对仗,用准确的数词、量词、颜色词来描写景物展示画面,从内容到形式都给读者以极美的享受,音律和谐、语言凝练、富于表现力。这首诗的解读难点不在形象、意蕴、主旨、价值等方面,而表现为语言上炼字、炼词、炼句上,尤其是对仗的运用,即形式上的审美性解读成为难点。
4.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这首诗虽也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但作为例子仍有典型性。对中学生而言,诗的结构、语言不构成难点,难点体现在形象、意蕴、主旨、价值等方面。
5.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中学生理解这首词的难点主要体现在意象、意境、意蕴、主旨、价值上。词人通过刻画元宵节之夜花灯、赏灯者、寻觅意中人的人等意象,展示出这样的意境画面:一个想要在元宵灯会上寻觅自己意中人的人在千百度的寻觅而无果的失望之际,却在蓦然回首时于灯火昏暗处发现了那个他,内心充满了柳暗花明的狂喜。表面上看是一首爱情词,而实质上是一首政治抒情词:表现抒情主体寻找坚持抗金的志同道合者的内心痛苦和喜悦。作者用富于婉约的形式抒发了一种悲喜交集的情感,意蕴含蓄,主题鲜明。其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及审美价值是非常突出的,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些方面都构成难点。
6.再举一首外国诗歌
普雷韦尔的《问世》:白毯在橱里/红毯在床上/婴儿在母腹里/母亲在痛苦里/父亲在走廊里/走廊在房子里/房子在城市里/城市在黑夜里/死神在叫声里/小孩在生命里。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没有什么难点,其难点主要体现在叙述视角、意蕴、主旨上。这首诗当然不适合放在中学教材中,即使放在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些不妥。因为要实现对这首诗的品质性解读,了悟其主旨和意蕴,必须运用叙述学知识和形而上思辨,而对于一般大学生而言,这又显得过于专业和艰深。这首诗表面上表达了一个婴儿(小生命)的问世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幸福与欢乐,传达了抒情主体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而在深层意蕴上却要述说:一个人应对生命表示感激和敬畏。从叙述学角度看,这首诗有三个特点:通过空间的转换来暗示时间的流逝;运用春秋笔法极客观冷静地叙述了一个生命诞生的过程;选择了最佳的叙述视角。从叙述视角说,这首诗有如下几个叙述视角可供选择:A.婴儿父母的视角;B.接生婴儿的医护人员的视角;C. 熟悉这个婴儿出生故事的其他人视角;D.这个婴儿长大后了解了自己出生的故事,对生命有了认识和感悟,作为一个成人的视角。从这首诗可知,诗人通过空间的转换来暗示时间的流逝,时间从白天到深夜,表明婴儿的母亲难产,母亲好险为生这个孩子付出生命;经过医护人员等的共同努力,终于战胜死神对生命的争夺,小生命诞生,母子平安。显然,A、B、C这三个叙述视角,叙述者都是过来人身份,他们应已感悟关于生命的真理,故而从他们的视角叙述,意义不大,并非最佳角度。比较而言,第四个视角才是最佳视角,最具有现身说法的教育意义。因为,不管在什么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总有不少年轻人不明白生命的意义,虚掷生命、浪费生命、游戏人生的现象比比皆是。诗中的那个孩子在长大后聆听了关于自己生命的故事,也真切感受到了成为一个人的艰难与不易,尤其是感受到:一个真正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的成长和成熟,凝聚着他人(父母、医生、邻人、教师等等)太多的关爱、呵护、帮助和奉献,因此,他要把他自己出生的故事写成一首凝练的诗来告诫那些对生命蒙昧的年轻人:我们应对生命表示感激和敬畏。一个人如何对待生命,这涉及到生命意义问题。而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必然要展开形而上的思辨与形而下的探讨这些又进入到诗歌的价值性解读,限于篇幅,不做展开。
以上所举实例很有限,还有许多有代表性的诗歌解读的难点与问题无法论及。但可以看到,品质性解读是一切其他层次解读的前提和基础;品质性解读的难点也非常多,在各个环节或层面都有表现;而价值性解读在许多诗歌的解读中都可能成为难点。限于篇幅,本文仅就文本解读中的品质性解读和价值性解读作了一点点探讨,揭露了冰山小小的一角。探究之路仍十分漫长。
篇3:教育教学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不定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号前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70分)
( A )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为 的关系。
A、低相关 B、高相关 C、中等程度相关 D、没有相关 E、反比例
( C )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的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E、分心
( C )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E、对比性
( C E )4、“一题多解”属于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敛思维 E、求异思维
( E )5、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
A、同步发展 B、能力发展快 C、能力发展慢 D、能力与知识技能无关 E、以上都错
( ABC )6、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隐性知识 E、显性知识
( A )7、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E、经济和教育没有必然的关系
( ABC )8、我国的课程一般通过 体现。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E、直观教具
( C D )9、新课改强调
A、“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B、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C、师生共成长 D、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E、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CDE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E、实习作业法
( BCD )11、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
A、接受学习B、自主学习C、合作学习D、探究学习E、机械学习
( ABCDE )12、教学组织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现场教学 E、课堂教学
( ABCDE )13、教学评价一般应遵循 原则
A、客观性 B、全面性 C、指导性 D、科学性 E、激励性
( ABCD)14、课外作业的形式主要有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C、各种书面作业 D、各种实际作业 E、各种体育活动
( ABCDE )1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说明学生
A、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 B、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C、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D、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E、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
( ABCDE )16、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坚持 A、爱与严格要求结合 B、爱与尊重、信任结合
C、全面关怀学生 D、关爱全体学生 E、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 ABC )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D、因材施教E、教师的“教育机智”
( ABC )18、《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向”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D、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E、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 A )19、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六艺”是指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语、数、外、生、地、史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师说》、《论衡》 E、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 ( ACE )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是指
A、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B、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D、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E、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 CD )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理论即
A、强化理论 B、刺激一一反应理论 C、潜意识 D、人格三分法 E、社会学习理论
( AD )22、注意具有 等特性。
A、指向性 B、稳定性.C、紧张性 D、集中性 E、持久性
( ABCD )23、衡量记忆力好坏的标准有: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E、深刻性
( ABCD )24、思维过程可概括为 等过程。
A、分析与综合 B、比较与分类 C、具体化与系统化 D、抽象与概括 E、判断与推理
( BDE )25、下列对气质的看法,正确的是
A、多血质最好 B、气质无好坏 C、气质影响人的工作成就 D、气质主要是遗传的结果
E、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
( CDE )26、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从 三个维度去考虑。
A、言语 B、技能 C、操作 D、内容 E、产物
( ABC )27、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差异。
A、类型 B、发展水平C、表现早晚 D、操作技能 E、创新能力
( D )28、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叫做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晕轮效应 E、成见效应
( E )29、长时记忆主要以 编码为主。
A、物理特征 B、形象特征 C、听觉 D、视觉 E、意义
( ABCD )30、心理学研究认为,遗忘的原因可能是
A、记忆痕迹的消退 B、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 C、受到压抑 D、提取的线索不明显 E、“先快后慢”
( ADE )31、心理学认为,无论何种问题都具有三个特点,即
A、问题的初始状态 B、问题的提出 C、问题的假设 D、问题的目标状态
E、从原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转换的一系列认知和操作
( E )2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高 B、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低
C、知识与智力无相关 D、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前提 E、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 BCDE )33、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等范畴
A、各科内容学 B、研究性学习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信息技术教育
( C )3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 E、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 C )35、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知识(广义的)和技能的关系是:
A、知识与技能是同质的概念 B、技能是能力的表现,而知识不是 C、技能可以用知识来解释
D、知识可以用技能来解释 E、知识和技能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简答题(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本题10分)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请你描述一下教师的新角色。
答案要点:教师的角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表述的方式或用语可以不同)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4.教师是研究者5.教师是专业工作者
三、分析题(注意:①请你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对所列的现象进行分析;②请根据自己的类别选做相应的题目。本题20分)
高中老师必答题
下面是C博士与Y老师在一次评课时对话的片断:“总的来说,Y 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堂好课,假如黑板上的5个粉笔字不写的话,这堂课更好……”还没等我的话说完,Y老师就接着说:“C博士,你的意思是说我的粉笔字太差了!?我自己知道,所以后来我就用胶片投影了。”
我说:“那你为什么还要写这5个字呢?”她说:“你们评课标准不是有一条板书吗?”我一听愕然了,…
请问:①C博士为什么愕然? ②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应怎样充分发挥自主价值?
高中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Y老师按评课标准上课,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考虑教学策略。
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而不是学生为老师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等。
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无法真正体现自己的专业智慧,怎能不让人愕然、困惑?
C博士的愕然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不满,是对传统评价制度的困惑,也是对教学现状的担忧……
②首先,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才能发挥自主价值。其次,教师要注重反思与探究。第三,教师要善于掌握自身的专业发展命运。注重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使教师职业成为不是可以随便替代的职业。
★ 教育工作计划解析
★ 画教学反思
★ 画的教学反思
★ 故事画教学反思
★ 画平行线教学反思
画的诗歌教育教学解析(集锦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