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酒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诗歌教学的难点解析,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诗歌教学的难点解析,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诗歌教学的难点解析
语文教学可以简单粗略的分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块。不管是在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中,教师都会面对诸多的难点和问题,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学中的瓶颈和难点,既是令教师发怵的,也是让学生感到恐惧的。我们必须弄清楚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若深究原因,可以发现,宏观上应从三大方面展开分析:一是教学系统的结构分析;二是作品所属的系统之分析;三是教师与学生之主观差异的分析。微观上应从作品作为内在自足的艺术世界的内在系统进行分析。教学系统的结构因素主要有:A.教师;B.教学内容(主要是范文文本);C. 学生;D. 课标总体要求;E.时空条件(主要指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发展的总体水平及时代特点。宏观上指时代环境条件,如世界整体的生产力水平,文化一体化程度,民族国家的国际地位、综合实力,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文化传统,国民的整体素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的文明程度等等;微观上指教师和学生具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条件)。
语文教学可以表述为: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根据课标总体要求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一种对话和互动活动。A、B、C、D、E这五个主要的结构要素之间又构成许多对立关系,比如A与C、A与B、B与C、A与D、B与D、A与E、C与E、D与E、B与E 等等。这其中任一对立关系作为制约因素都可能成为语文教学要突破的瓶颈和难点。可以明确地说,语文教师在从教时,应该对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有适切的考虑和认识,对其中的重要因素还必须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形成自己独到的思想和观念,以为语文教学奠定好的条件。作为教学内容的文章作品(这里只限于文学作品)所属的系统,我们运用业已认可的艾伯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理论来分析:一是作品因素;二是作者因素;三是读者因素;四是世界因素。这四者构成一个以作品为中心的内在自足的对话交流系统。四者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互对立相互沟通,充满了矛盾。从诗歌教学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都首先作为读者主体而与作品、作者、世界构成矛盾对立关系,教师自己要先解决他与作品、作者、世界的矛盾,然后才能进而引导学生解决他们与作品、作者、世界的矛盾,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的初级目标。教师与学生在自身主观因素方面的差异非常多,主要有以下方面: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结构、文化修养、生活阅历、思想道德水平、理解接受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自己与学生在以上诸多方面的矛盾和差异,并努力补充和加强学习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为解决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诸多矛盾奠定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进而为克服语文教学中的其他矛盾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上我们从宏观上简析了影响语文教学的三大系统因素。从微观上说,诗歌教学,教学主体(教师、学生)要直接面对的是具体的诗歌文本。因此,理解和解读文本才是首要的问题。我们先要认识诗歌在广义文章中的位置。它首先归入文学作品,然后归入超实用性文章。从广义文章出发,我们知道构成一篇文章的四个要素是:材料、主题、结构、语言。文章四要素给我们的启示有二:一是为写作文章提供基本规范和要求,即古人所说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有物,即做到文章材料真实、充足、典型、新颖;言之有理,即做到文章主题正确、深刻、鲜明、新颖;言之有序,即做到文章结构完整、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言之有文,即做到文章语言准确、得体、富有文采。二是为分析和评论文章提供大致范围和方向,从材料的选择使用、主题的表现、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四个方面对一篇文章做深入具体的分析解剖和评论。从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看,文学文本三层面理论是解读诗歌文本的有力武器。文学文本的三个层面是指文学的语言层面、文学的形象层面、文学的意蕴层面。语言层面诸要素有:语音、语义、语气、语调、音律(韵部、平仄、押韵)、节奏、重音、语法(词法、句法、文法)、修辞等;形象层面,有三种形象构成:人物形象(典型)、意境、意象(象征意象)。就诗歌来说,其形象主要偏于意境和意象,当然,在意境中,通过阅读主体的想象性再造,我们还可以看到抒情主体的形象。意蕴层面。大家知道,意蕴作品立意作家的创作意图。常言说形象大于思想,意思是说,作家的创作意图被客观化为作品之后,在被读者阅读时,作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经与其作者有了距离,这样,虽然作者通过其作品已经很好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意图,但作者常常意料不到的是,他借以表达创作意图的文学形象客观上蕴含有丰富的意义和意味,远远大于作家的创作思想,而读者阅读的任务,不仅仅是探明作者的原意,更主要的是要挖掘文学形象客观上所包含的丰富意蕴,从而导致作品意义意味不断增殖的客观现实。这也凸显了读者阅读的创造性特征,故而人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形质上看,语言层属于形式层,形象层、意蕴层属于内容层。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借助语言媒介来刻画形象,营构意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一定的思想意蕴。
比较文章四要素理论、文学三层面理论以及艾伯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可以发现,它们都可作为我们解读分析诗歌文本的工具和方法,只不过,前两种理论着眼于文本的内部系统,是微观的,后一种理论着眼于文本的外部系统,是宏观的。显然,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将宏观微观结合起来是最佳选择。而这里我们是要从微观直面具体的诗歌文本,故而面临着是主要运用文章四要素理论还是主要运用文本三层面理论来解读诗歌文本的选择。比较而言,诗歌属文学作品,是主抒情的文类,抒情诗占有绝对的比重,因而,我们认为,对诗歌文本进行解剖分析,宜侧重于用文本三层面理论为好(需要指出的是,对任何文学文本进行解剖分析,解剖分析的角度或层面是无限多的,绝不仅仅限于以上三种理论)。那么,诗歌教学的难点在哪里呢?我们讨论诗歌教学的难点的语境是当下中国社会初中语文教学的现实,而不是漫无边际,无的放矢。就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这个具体的语境而言,诗歌教学的难点仍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话题,因此,我们首先还是要从一个普遍的层面上一般的探讨诗歌教学的难点。就是说,我们暂不考虑古代诗歌与现当代诗歌、格律体与自由体、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教学差异,而在共性层面探究诗歌教学的普遍性难点。要寻找这个普遍性难点,避免理论上的漫无边际,同样应从教学系统五要素的关联中进行多方会诊,即从对前述的A、B、C、D、E它们之间的对立与联系的分析中找到相对具体的教学点,再在对这些教学点具体落实的教学实践中找到和发现教学的难点。
从整体上说,语文教学一般有三个大的目的:理解、运用、创造。限于诗歌教学,这里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认识、理解并接受具体诗歌文本的知识、文化和思想;运用是指学生在教师引领下,通过相应的能力训练,能运用所掌握的诗歌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初级的诗歌的阅读与欣赏等相关活动;创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相对独立地创作出像模像样的诗歌作品。语文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将这三个大的目的较好地贯穿于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但考虑到诗歌创作的难度以及诗歌写作与将来学生就业工作较为疏远的关系等因素,新课标未就诗歌创作作出硬性规定和要求这实质上表明,初中诗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理解、运用上。
而创造自然成了一个可被忽略亦可被关注的难点。根据语文教学理解、运用、创造这三个大的目的,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文本解读中的难点;(二)迁移运用时的难点;(三)朗读表演时的难点;(四)创造提升时的难点。相应的,诗歌教学的难点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由于新课标未对诗歌创作作出硬性规定和要求,这里我们就不对第四方面的难点做分析;限于篇幅,对第二、第三方面的难点也暂不讨论,只就第一方面的难点做一点探讨。文本解读,按照真、善、美和自由的标准,又有四种不同的解读,即品质性解读(偏于求真);价值性解读(偏于求善);审美性解读(偏于求美);创造性解读(偏于求自由)。而在整体性的文本解读中,这四方面往往是统一浑融而不可分割的'。在诗歌教学的文本解读环节,这四种不同的解读,其难度是不一样的,比较而言,创造性解读最难,新课标不作硬性要求,教材在编选诗歌篇目时,也努力避免这类诗歌,故而,创造性解读的难点这里也暂不讨论。其次是审美性解读也较难。按照李泽厚对美感级次的论述,审美性解读又有悦耳悦目层次、悦心悦意层次、悦志悦神层次。其中,第一层,中学生较易体会认知,不构成难点;而第二第三层则较难,新课标也未作要求,我们这里也忽略不论。现在就剩下品质性解读和价值性解读了。所谓品质性解读是指解读主体穿过语言中介,在把握诗歌意象意境的基础上,了悟诗歌文本要表达的主旨意蕴、思想情感。所谓价值性解读是指在品质性解读的基础上明确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这里的问题是,在品质性解读和价值性解读中,哪些因素或方面会对中学生构成难点?根据前述可知,在诗歌的标题、材料、主旨、结构、语言、意象、意境、意蕴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难点;而在具体的诗歌文本中,其难点又会表现得千差万别。我们既要关注其共性难点,更要考虑个性难点。下面结合几首具体的诗歌作品进行有限的分析。
1.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描述和展示了天上人的生活画面和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价值意义在于与人间现实相对比,表露对现实社会的不幸、灾难等的不满。从文章四要素看,在题材、主旨、结构、语言上,在教师引领下,初中生的解读基本不存在难点;其难点之一可能表现在价值性解读上: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诗(创作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难点之二是有感情有节奏准确把握重音的朗读。从文本三层面看,其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对中学生解读也不构成难点。难点主要集中到价值性解读上了。
2.一的《卜算子咏梅》
这首词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但可作为例子来说事。这首词的写法主要是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由于之前学生已接触了这种写法,故在解读上,材料、结构、语言、写法方面不构成难点;而意象、意境、主旨及词作的意义和价值却构成难点。3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这首七绝四句话最大的特色是两两对仗,用准确的数词、量词、颜色词来描写景物展示画面,从内容到形式都给读者以极美的享受,音律和谐、语言凝练、富于表现力。这首诗的解读难点不在形象、意蕴、主旨、价值等方面,而表现为语言上炼字、炼词、炼句上,尤其是对仗的运用,即形式上的审美性解读成为难点。
4.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这首诗虽也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但作为例子仍有典型性。对中学生而言,诗的结构、语言不构成难点,难点体现在形象、意蕴、主旨、价值等方面。
5.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中学生理解这首词的难点主要体现在意象、意境、意蕴、主旨、价值上。词人通过刻画元宵节之夜花灯、赏灯者、寻觅意中人的人等意象,展示出这样的意境画面:一个想要在元宵灯会上寻觅自己意中人的人在千百度的寻觅而无果的失望之际,却在蓦然回首时于灯火昏暗处发现了那个他,内心充满了柳暗花明的狂喜。表面上看是一首爱情词,而实质上是一首政治抒情词:表现抒情主体寻找坚持抗金的志同道合者的内心痛苦和喜悦。作者用富于婉约的形式抒发了一种悲喜交集的情感,意蕴含蓄,主题鲜明。其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及审美价值是非常突出的,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些方面都构成难点。
6.再举一首外国诗歌
普雷韦尔的《问世》:白毯在橱里/红毯在床上/婴儿在母腹里/母亲在痛苦里/父亲在走廊里/走廊在房子里/房子在城市里/城市在黑夜里/死神在叫声里/小孩在生命里。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没有什么难点,其难点主要体现在叙述视角、意蕴、主旨上。这首诗当然不适合放在中学教材中,即使放在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些不妥。因为要实现对这首诗的品质性解读,了悟其主旨和意蕴,必须运用叙述学知识和形而上思辨,而对于一般大学生而言,这又显得过于专业和艰深。这首诗表面上表达了一个婴儿(小生命)的问世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幸福与欢乐,传达了抒情主体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而在深层意蕴上却要述说:一个人应对生命表示感激和敬畏。从叙述学角度看,这首诗有三个特点:通过空间的转换来暗示时间的流逝;运用春秋笔法极客观冷静地叙述了一个生命诞生的过程;选择了最佳的叙述视角。从叙述视角说,这首诗有如下几个叙述视角可供选择:A.婴儿父母的视角;B.接生婴儿的医护人员的视角;C. 熟悉这个婴儿出生故事的其他人视角;D.这个婴儿长大后了解了自己出生的故事,对生命有了认识和感悟,作为一个成人的视角。从这首诗可知,诗人通过空间的转换来暗示时间的流逝,时间从白天到深夜,表明婴儿的母亲难产,母亲好险为生这个孩子付出生命;经过医护人员等的共同努力,终于战胜死神对生命的争夺,小生命诞生,母子平安。显然,A、B、C这三个叙述视角,叙述者都是过来人身份,他们应已感悟关于生命的真理,故而从他们的视角叙述,意义不大,并非最佳角度。比较而言,第四个视角才是最佳视角,最具有现身说法的教育意义。因为,不管在什么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总有不少年轻人不明白生命的意义,虚掷生命、浪费生命、游戏人生的现象比比皆是。诗中的那个孩子在长大后聆听了关于自己生命的故事,也真切感受到了成为一个人的艰难与不易,尤其是感受到:一个真正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的成长和成熟,凝聚着他人(父母、医生、邻人、教师等等)太多的关爱、呵护、帮助和奉献,因此,他要把他自己出生的故事写成一首凝练的诗来告诫那些对生命蒙昧的年轻人:我们应对生命表示感激和敬畏。一个人如何对待生命,这涉及到生命意义问题。而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必然要展开形而上的思辨与形而下的探讨这些又进入到诗歌的价值性解读,限于篇幅,不做展开。
以上所举实例很有限,还有许多有代表性的诗歌解读的难点与问题无法论及。但可以看到,品质性解读是一切其他层次解读的前提和基础;品质性解读的难点也非常多,在各个环节或层面都有表现;而价值性解读在许多诗歌的解读中都可能成为难点。限于篇幅,本文仅就文本解读中的品质性解读和价值性解读作了一点点探讨,揭露了冰山小小的一角。探究之路仍十分漫长。
篇2:诗歌手法比兴赏析难点解析
诗歌手法比兴赏析难点解析
一、什么叫“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
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篇3:《岳阳楼记》难点解析
师:请划分这篇文章的部分和层次,概括部分和层次的意思。
生: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记缘由。着重说滕子京谪守后的政绩,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第2—4段),为全文主体,写洞庭湖上的不同景物和登楼者对景物的不同感受。
第一层(第2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第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第5—6段),抒发作者的宽大胸怀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上文叙事、写景、抒情均系为此而设。
师:哪几句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生:“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师:哪些语句表明滕子京在巴陵郡的政绩?
生:“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表明滕子京在巴陵政绩卓著。
师:哪些语句概括了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
生:“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予于其上”概括了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
师:哪句话交代了本文写作缘由?
生:“属予作文以记之”表明了作者写此文的缘由。
师:第2段中哪句是总领句?
生:“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是这段的总领句。
师:本文作者对景物的描写非常生动逼真,但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不是为了写岳阳楼和洞庭湖优美的景色呢?请从课文中找佐证。
生: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不是为写岳阳楼和洞庭湖的优美景色;目的是借景抒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就是证明。
师:“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了上段哪句话?
生:“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了上段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句。
师:有人说“诗有诗眼,文有文穴”,此文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此文的点睛之笔。这句话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师:哪些语句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生:体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语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生:本文热情的赞颂了朋友滕子京谪守巴陵后的光辉政绩,生动地描写了洞庭湖的雄伟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悲”、“喜”之情;并通过褒扬“古仁人之心”,贬抑了一般“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从而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抱负。
生:请老师介绍本文的写作特点。
师:本文的主要的写作特点是:
一、结构严谨,剪裁得当。
文章开头一段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扼要地指出重修岳阳楼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岳阳楼记》是作者应滕子京的请求而作的。在这段里,对于重修岳阳楼的工程,只用“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两句交代清楚,并没有描写重修后的岳阳楼如何壮丽,因为这与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无关。第2段,先写岳阳楼上所见的胜景,“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层写得极概括。一则关于洞庭湖的胜状“前人之述备矣”,二则写洞庭湖的胜状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接着通过“然则北通巫峡……得无异乎?”向重点部分过渡。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反问,引出下面第3、4段文字。
第3、4两段是对“览物之情”的具体描述。这两段在形式上是对称的,都是先写景,后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情。
景不同,情也不同。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又证实了前文的“异”字。第5段是全文的重点。在这段里,作者提出理想化了的“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正在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答了前面所提出的“或异二者之为”的原因。于此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二、出色的景物描写。
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景物作生动细致的描绘。以第2段为例,高山和江水本来都是雄伟的形象,作者却在二者的前面用了一个“衔”字和一个“吞”字,这就把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一下子渲染出来了。“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二句写湖的广阔,是从空间着笔。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二句则是从时间方面描写的。空间描写着重其持久不变的方面,时间描写则着重其千变万化的方面。又如第4段,从“至若春和景明”到“郁郁青青”写昼景。“春和景明”写天,“波澜不惊”写水,“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又共写天和水。“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写动物,“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写植物。“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又写天,“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又写水。都抓住了特征,十分生动细致。
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历来伟大作家都是善于把自己的情寓于景中,既描绘鲜明的图画,又抒发自己的情怀。《岳阳楼记》就具备这一特色。它描写岳阳楼之大观,只用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2个字,就把洞庭湖波澜壮阔、雄浑浩淼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描绘岳阳楼的两种景色和迁客骚人的两种心情,使人有如亲临其境之感。当霪雨凄风的'时候,岳阳楼是那样阴惨:可以听到“阴风怒号”、“虎啸猿啼”等令人胆寒的声音;可以看到“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薄暮冥冥”等阴森可怕的色彩;可以感到那种“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的悲凉境界。面对着此种景物,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那是十分自然的了。可是,当“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时候,岳阳楼却又是另一幅图画。
它是那样明媚,那样欢快,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碧万顷”、“锦鳞游泳”、“浮光跃金”的鲜艳色彩;听到了一片“渔歌互答”的欢乐的声音;并且“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真觉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面对此种景象,抒发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喜洋洋”的心情,那也是十分自然的了。
四、散文辞赋化。
《岳阳楼记》是一篇散文,却包含了辞赋的特点。作者在文章中大量使用了整齐的排偶句,使文章节奏和谐,音调铿锵,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如第三段里,“从霪雨霏霏”到“虎啸猿啼”,第4段里从“春和景明”到“此乐何极”,都是四个字的排比句。其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等又都是对偶句。这些排偶句还往往平仄对称,并且押韵。如“日星隐耀”是仄平仄仄,下句的“山岳潜形”就是对称的平仄平平。第3段里的“霏”和“开”押韵,“推”和“啼”、“讥”和“悲”押韵;第4段里的“明”、“惊”、“顷”、“泳”和“青”押韵,“里”、“璧”和“极”押韵,“忘”和“洋”押韵。这些押韵字的使用,都增强了文章的声音之美。这些整齐的排偶句和押韵句,并不是与散文句分开使用,而是将它们夹用在散文句子中间。如第2段,以散文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开头,接着便用“衔远山”到“气象万千”三组排比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又是散文句。“然则”以下直到“得无异乎”,散文句中夹用“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一组对偶句。
第2、3段,基本上是散文句,可是多数句子的末字押韵。还有在句中押韵的,如“感极而悲者矣”的“悲”字,“其喜洋洋者矣”的“洋”字。在散文句中夹用排偶句和押韵字,可使文章变化多姿,不落板滞。
篇4:例句难点解析
例句难点解析
1.What do you think they should do to solve their problems?
此句为双重疑问句,由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混合而成。
掌握该句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一般疑问句(如本句的do you think)用疑问语序;②特殊疑问句应注意形式或语序的.变化,即特殊疑问词提到句首(如本句的what),并用陈述语序;③可用于此句型的动词除think之外,还有say, believe, guess, suggest, imagine, suppose等。如:
Where do you guess we can see him?
你认为我们能在什么地方见到他?
Who do you think we must ask for help?
你认为我们该找谁帮忙?
2.Chuck survives the crash and lands on a deserted island.
survive既可以用作及物动词,表示“经历……活下来”,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表示“活下来”。如:
Only a few soldiers survived the battle.
经过那次战斗,仅有少数士兵幸存。
She survived in the desert for a week on biscuits and water. 她在沙漠中靠饼干和水活了1周。
3.He realises that he hasn’t been a very good friend because he has always been thinking about himself.
句子中has always been thinking about himself是现在完成进行时态,说明某动作或状态从过去某时刻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有可能继续进行下去,也有可能刚刚结束,其中副词always用来加强语气。如:
Mr Jones has been picking the apples at his farm with his children.
琼斯先生一直在他的农场和他的孩子们一起摘苹果。
Where have you been? We have been looking for you.
你去哪里了?我们一直在找你。
4.The lesson we can learn from Chuck and all the others who have unusual friends is that friends are teachers.
该句的主句为The lesson...is that...。
其中we can learn...unusual friends为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the lesson; who have unusual friends为另一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the others;that引导的从句为名词性从句,在句中作表语。
名词lesson在这里表示“体会,教训”,常构成词组learn a lesson from...表示“从……得到教训”,teach sb. a lesson 表示“给某人一个教训”,而give sb. a lesson除表示“给某人一个教训”之外,还可表示“给某人上课”。如:
His father will teach the boy a lesson if he doesn’t work hard.
[1] [2]
篇5:历史学习方法难点解析
1、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代: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
③因果推导法:市场(根本)——走私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
④浓缩转化法:戊戌变法——“变”(政治: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实用举例:2007太原市中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
①列举: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1927:领导南昌起义;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材料解析: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纪最后30的时代特征?(4分)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实用举例:①2007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谥号、庙号、帝号、号的差别——文科更注重积累。
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从整体设问: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从单个国家设问: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关系: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件,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
篇6:小升初数学难点解析
小升初数学难点解析
一年级奥数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踏入小学。不论是学习习惯还是学习方法,都需要全面的培养和正确的引导,这就需要家长对整个六年的小学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规划。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巧算与速算的基本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是学生学习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如果能够在看似无序的算式中寻找到一定的规律,化繁为简,那么学生一定能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计算与速算是各种后续问题学习的基础。学好数学,首先就要过计算这关。
认识并学会数各种基本图形:正方形、长方体、圆和立方体等是小学学习中最常见的图形。通过系统的指导,使一年级的学生能够计算出各种基本图形的个数;使学生建立起有序思维,为建立思维模式打下基础。
学习简单的枚举法:枚举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是有一定的困难。在华数课本中,介绍这一难题时采用数数这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孩子们理解。
枚举法训练的重点在于有序的思维方式,学习之初将抽象问题形象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方式。
数字的奇与偶、不等与相等等关于数论的基础知识:数论问题是后续学习中的一个重点,而这学期将要学到的:数字的奇与偶、不等与相等等无疑将会是今后学习的基础,在这里我们把数论问题分解为各种类型逐一讲解,使华数学习更加系统。
二年级奥数
二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最佳时期,学习奥数不仅能够极大地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也能为孩子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家长来说,激发孩子对华数的兴趣是最主要的。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计算要过关:对于二年级学生的奥数学习来说,最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计算问题,计算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学校数学的学习情况,孩子还没有学习乘除法的列竖式,尤其是乘法的列竖式在二年级华数的学习中要求的比较多,比如华数课本下册第三讲速算与巧算中就多次用到了乘法,另外一些应用题中也会有所应用。所以对于学习下册华数的学生,首先计算关一定要过。
枚举是难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序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对于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愿意以凑数来尝试解答问题。
而枚举法的问题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有序思维,比如华数课本上册几枚硬币凑钱的方法,下册的整数拆分都属于枚举法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孩子要有序,同时直观性不强,对于孩子理解有一定困难。建议家长可以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比如上面举到的汉堡和汽水的例子就更加形象。
应用题要接触:二年级华数课本下册中的后几讲已经接触到了应用题部分,对于倍数等概念也有学习,建议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三年级中的部分问题,但是难度不要像三年级华数课本中那样大。
三年级奥数
三年级的奥数学习是小学奥数最重要的基础阶段,只有牢固掌握了三年级奥数最基本的知识技巧,才能有效的促进今后的数学学习,最终在竞赛、以及小升初中有所斩获。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三年级属于奥数学习打基础阶段,孩子进入三年级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计算能力,认知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相比于一、二年级有很大的提高,这个时期是奥数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奥数的黄金时段,所以能否把握住三年级这一黄金时段,关系到以后小升初的成与败。
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三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关键知识点。
1.运用运算定律及性质速算与巧算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知识,也是学好奥数的基础。能否又快又准的算出答案,是历年数学竞赛考察的一个基本点。在三年级,主要学习了加法与乘法运算定律,其中应用乘法分配率是竞赛中考察巧算的一大重点;除此之外,竞赛中还时常考察带符号“搬家”与添括号/去括号这两种通过改变运算顺序进而简便运算的思路。例如:17×5+17×7+13×5+13×7
问题解析:由于四个加项没有公共的乘数,不能直接应用乘法分配率。可以考虑先分组应用乘法分配率,在观察的思路,原式=(17×5+17×7)+(13×5+13×7)=17×(5+7)+13×(5+7)=17×12+13×12=(17+13)×12=30×12
2、学习假设思想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源于我国15前左右的伟大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其中记载的31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问题解析:我们知道每只鸡2只脚,每只兔子4只脚,我们不妨假设笼子里面只有鸡,那么应该有只脚,而事实上有94只脚,原因就是我们把一部分兔子假设成了鸡。
我们知道,每只兔子比鸡多2只脚,那么一共应该有只兔子,剩下了35–12=23只鸡。
对于一般的鸡兔同笼问题,我们有鸡数=(兔的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兔数=(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头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3.平均数应用题
“平均数”这个数学概念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用到。例如,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完试,可以计算全班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同学与爸爸妈妈三个人的“平均年龄”等等,都是我们经常碰到的求平均数的问题。
根据我们所举的例子,可以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公式:总数和÷人数(或个数)=平均数。比如说人大附小三年级(一)班第2小组5名同学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分别是93,95,98,97,90,那么第2小组5名同学的数学平均分是多少呢?
问题解析:根据我们总结的公式,首先可以求出第2小组5名同学数学的总分一共是93+95+98+97+92=475,所以他们的平均分是475÷5=95(分)。
4.和差倍应用题
和差倍问题是由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三类问题组成的。
和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一般可应用公式:数量和÷对应的倍数和=“1”倍量;
差倍问题就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差和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一般可应用公式:数量差÷对应的倍数差=“1”倍量;
和差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差,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一般可应用公式:大数=(数量和+数量差)÷2,小数=(数量和-数量差)÷2。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两种量彼此间的关系,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以线段的相对长度来表示两种量间的关系,以便于找到解题的途径。
5.年龄问题
基本的年龄问题可以说是和差倍问题生活化的典型应用。同时,年龄问题也有其鲜明的特点: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年龄差保持不变。解决年龄问题,关键就是要抓住以上两点。例如:哥哥两年后的年龄是弟弟年龄的2倍,今年哥哥比弟弟大5岁,那么今年弟弟多少岁?
问题解析:由于两人之间的年龄差不变,在2年之后哥哥仍然比弟弟大5岁,那时哥哥是弟弟年龄的2倍,这就变成了一道差倍问题,也就是说弟弟的年龄在2年后是5÷(2-1)=5(岁),所以今年弟弟5-2=3(岁)。
四年级奥数
四年级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广度有所增加,各种竞赛任务和招生考试的成绩重要性大大增加。
不论自己的孩子是刚刚开始学习奥数,还是已经着手为竞赛、升学做准备,如何更好的完成四年级的学习计划,如何做好四年级和五年级的过渡,如何规划小升初之前的这两年时间是每个家长都要面对的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1、计算:计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点,每个年级奥数的学习都以计算为基础,较好的计算能力是学好其它章节,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
每个年级的计算有每个年级的特点,四年级的计算以加入了小数的计算为主,对于奥数基础扎实的同学并且希望在五年级取得一些成绩的同学还应该加入一些分数的计算。
四年级计算应该掌握的重点题型有多位数的计算,小数的基本运算,小数的简便运算等。其中,多位数的计算主要以通过缩放讲多位数凑成各位数全是9的多位数,再利用乘法的分配率进行计算。小数的简便运算主要与等差数列求和、乘法的分配率和结合率、换元法等结合在一起,需要同学们对各种题型熟练的掌握,尤其是多位数的计算。
最后,小数计算的重点还是最基础的小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在初学小数时由于小数点的原因计算经常出错,如果计算不准确,再好的方法和技巧都无从谈起。
所以,四年级学习计算的重点在于以基础计算为主,掌握各种简便运算技巧,提高准确度和速度。
2、平均数问题: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经常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在解平均数问题时经常犯一个错,尤其是在行程问题中的一道题,错误率最高。
小明从学校到家速度为12,从家到学校速度为24,问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很多同学答案都是18,误以为平均数度就是速度的平均,这是不对的。
在平均数问题的时候还要会利用基准数处理一大串数据的求和问题和求平均数的问题。很多复杂的平均数问题都是可以利用浓度三角的方法来解决的,尤其是思维导引中后面的一些复杂的平均数问题,同学们应该尝试用浓度三角的方法来解决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问题的学习对以后浓度问题的学习很有好处,因为大部分平均问题的题型和浓度问题的题型从本质上来讲是相同的。
3、行程问题:四年级行程问题要掌握以下各类的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火车相遇问题、流水行船问题、多次相遇问题等。
首先,我们要对基本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有同学到六年级了对于追及问题中两个人所走的时间是否相等还经常容易出错。
其次,我们要熟悉并掌握火车相遇问题和流水行船问题这两个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专题,对我们后面复杂行程问题的学习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最后,要掌握行程问题中解决复杂问题常用的技巧,划线段的习惯,并养成良好、简洁的解题习惯。
画线段图的方法是解决很多复杂行程问题常用的方法,很多同学在画线段图的时候不够简洁,常常画出的线段图中多余的线段和条件太多,导致画出的线段图比题目本身还复杂,无法分析求解。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尽量模仿老师,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4、排列组合:排列组合是对上学期所学的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两讲的一个升华。在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中大家对分步和分类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排列组合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更专业更有效解决计数问题的方法。
在排列组合中首先要对排列组合的概念、排列数与组合数的计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等有很好的理解,尤其是排列和组合的区分上,需要对一些经典例题的掌握从而来理解排列和组合的区别。
同时,很多问题好需要结合分类分步方法和排列组合的原理来解题,并不是单纯的排解组合公式的应用。对于一些基础不好的同学,一定要在熟练掌握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之后再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对于一些排列组合常见的题型和常用的方法要做到信手拈来。
5、几何计数与周期性问题:几何计数和周期性问题相对于行程和排列组合来说是两个较小的专题,但是也是各大竞赛和入学考试常见题型,尤其是很多综合题同时包含数论和周期性问题的相关知识点,是竞赛和备考的重中之重。
几何级数的掌握要从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开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计数问题的步骤。而周期性问题常和等差数列、数论结合在一起,同学在做题题时经常容易出错,需要在这方面的加大做题量。
五年级奥数
五年级下学期是小升初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对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这一关过好了,才可能在小升初的备考中游刃有余。所以这学期的奥数学习应该有更强的针对性,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目标选择合适的班型。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五年级属于小学高年级,孩子进入五年级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计算能力,认知能力,逻辑分析能力都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这个时期是奥数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奥数的黄金时段,所以是否把握住五年级这个黄金时段,关系到以后小升初的成与败。
那么在整个五年级阶段都有哪些重点知识呢?为了孩子更好的把握五年级的学习重点,下面就介绍一下五年级的关键知识点。
1.进入数学宝库的分析方法——递推方法: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奥数也是一样,对于复杂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通过处理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规律或者诀窍,从而来解决复杂的问题,这就是递推方法。
比如说:平面上2008条直线最多有几个交点?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时,肯定会想画2008条直线相交然后再数交点个数,那该是多麻烦啊!其实我们可以先来解决简单点的情况,分别找到1条、2条、3条、4条……这些直线有多少个交点。
1条直线最多有0个交点
2条直线最多有1个交点
3条直线最多有3个交点
4条直线最多有6个交点
5条直线最多有10个交点
6条直线最多有15个交点
……
所以2008条直线有1+2+3+4+5+…+2007=2015028个交点。
那么聪明的你,你能算出2008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圆分成几部分么?
2.变化无穷、形迹不定的行程问题:提到行程问题,同学们可能就感到头疼,的确不错,因为行程问题中各个物体的速度、时间、路程都在变化,而且各个物体都是在运动中,位置是随着时间在变化,所以分析起来就很麻烦。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行程问题进行了细分:基本行程(单个物体)、平均速度、相遇、追及、流水行船、火车过桥、火车错车、钟表问题、环形线路上行程。
只要我们掌握这些每个小类型中的诀窍,形成一种分析思路,复杂的行程问题无非是这些类型的变形而已,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3.抽象而又杂乱的数论问题:数论是从五年级的核心知识,无论是在哪本教材里,都用了很多的章节来讲解数论。
要想解决复杂的数论问题,我们首先得掌握数论的基本知识:数的奇偶性、约数(现在叫因数)、倍数、公约数及最大公约数、公倍数及最小公倍数、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整除、余数及同余等。
这些基本知识点里又有些非常有代表性的例题,只要能掌握好这些知识点,然后做一定量的数论综合习题,碰到难的数论问题我们就容易解决了。
4.有趣的抽屉原理: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说:把4个苹果放到3个抽屉里,无论你怎么放,总有某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这就是抽屉原理。
对于抽屉原理我们只要找到苹果的个数a与抽屉的个数b,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若a÷b=r……
当q=0时,我们就说总有某个抽屉里至少有r个苹果;
当q0时,我们就说总有某个抽屉里至少有(r+1)个苹果。
比如说把32个苹果放进8个抽屉里,因为32÷8=4,无论怎么放,总有某个抽屉里有4个苹果。如果把35个苹果放进8个抽屉里,因为35÷8=4……3,无论怎么放,总有某个抽屉里有4+1=5个苹果。
但是大部分的奥数题是没有告诉我们抽屉的个数的,那样我们就得自己构造抽屉,从而找出抽屉的个数。
5.图形面积计算:求图形的面积也是奥数中的一个难点,对于这类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好各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记住一些重要的结论:比如说三角形的等积变形、直角三角形中30度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勾股定理、梯形中蝴蝶翅膀原理、相似三角形中边与面积的关系。
在计算面积时的方法有:直接计算法、割补法、方程法等。在图形面积计算中,难题往往得添加辅助线,这个就是难点所在,因为添加辅助线非常灵活,这就要我们多做些这方面的题,多积累一些添加辅助线的技巧,做到心中有数。
六年级奥数
现在正是小升初特别关键的一个时期,无论从信息还是自身的学习方面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下面主要说说当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住它,首先要明确一点,小升初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为了孩子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同学做题的时候审题不认真,经常把会做的题目做错,即使是最厉害的学生,如果把题目看错了,那也是不可能把题目做对的。
这一点特别特别的重要,无论是小升初还是今后的中考高考,因为现在的衡量标准其实并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比谁更认真,学习更扎实。
从最近的一些学校的考试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就是题量大,时间段,对于单位时间内的做题效率有很高的要求,这个效率体现在两个方面,就是速度和正确率。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1、分数百分数问题,比和比例:
这是六年级的重点内容,在历年各个学校测试中所占比例非常高,重点应该掌握好以下内容:
对单位1的正确理解,知道甲比乙多百分之几和乙比甲少百分之几的区别;
求单位1的正确方法,用具体的量去除以对应的分率,找到对应关系是重点;
分数比和整数比的转化,了解正比和反比关系;
通过对“份数”的理解结合比例解决和倍(按比例分配)和差倍问题;
2、行程问题:
应用题里最重要的内容,因为综合考察了学生比例,方程的运用以及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所以常常作为压轴题出现,重点应该掌握以下内容:
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当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时间一定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很多题目中一定要先去找到这个“一定”的量;
当三个量均不相等时,学会通过其中两个量的比例关系求第三个量的比;
学会用比例的方法分析解决一般的行程问题;
有了以上基础,进一步加强多次相遇追及问题及火车过桥流水行船等特殊行程问题的理解,重点是学会如何去分析一个复杂的题目,而不是一味的做题。
3、几何问题:
几何问题是各个学校考察的重点内容,分为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两大块,具体的平面几何里分为直线形问题和圆与扇形;立体几何里分为表面积和体积两大部分内容。学生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等积变换及面积中比例的应用;
与圆和扇形的周长面积相关的几何问题,处理不规则图形问题的相关方法;
立体图形面积:染色问题、切面问题、投影法、切挖问题;
立体图形体积:简单体积求解、体积变换、浸泡问题。
4、数论问题:
常考内容,而且可以应用于策略问题,数字谜问题,计算问题等其他专题中,相当重要,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掌握被特殊整数整除的性质,如数字和能被9整除的整数一定是9的倍数等;
最好了解其中的道理,因为这个方法可以用在许多题目中,包括一些数字谜问题;
掌握约数倍数的性质,会用分解质因数法,短除法,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会求约数个数的方法,为了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需了解这个方法的原理;
了解同余的概念,学会把余数问题转化成整除问题,下面的这个性质是非常有用的:两个数被第三个数去除,如果所得的余数相同,那么这两个数的差就能被这个数整除;
能够解决求一个多位数除以一个较小的自然数所得的余数问题,例如求1011121314…9899除以11的余数,以及求20082008除以13的余数这类问题。
5、计算问题:
计算问题通常在前几个题目中出现概率较高,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的四则运算能力,同时,一些速算巧算及裂项换元等技巧也经常成为考察的重点。我们应该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计算基本功的训练;
利用乘法分配率进行速算与巧算;
分小数互化及运算,繁分数运算;
估算与比较;
计算公式应用。如等差数列求和,平方差公式等;
裂项,换元与通项公式。
小学数学--最易混淆的15条基础概念
1、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
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争论。
先来看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页“关于几位数”的叙述:“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几位数。
例如“2”是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是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405”是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0是几位数。
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明:在自然数的理论中,对“几位数”是这样定义的,“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数字(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两位数……所以,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中最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这个数就叫几位数。
于此,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研究。所以一位数共有九个,即:1、2、3、4、5、6、7、8、9。
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
2、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
课标教材对“0也是自然数”的规定,颠覆了人们对自然数的传统认识。
于此,中央教科所教材编写组主编陈昌铸如是说:国际上对自然数的定义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以法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都认为自然数从0开始,我国教材以前一直都是遵循前苏联的说法,认为0不是自然数。
教育部主持召开教材改编会议时,已明确提出将0归为自然数。这次改版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
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将“0”规定为“自然数”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众所周知,数学中的集合被分为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两类。有限集合是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像某班学生的集合。无限集合是含有的元素个数是非有限的集合,如分数的集合。因为自然数具有“基数”的性质,因此用自然数来描述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很自然的。
但在有限集合中,有一个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集合,叫空集{},元素个数为0。如果不把0作为自然数,那么空集的元素的个数就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了。如果把“0”作为一个自然数,那么自然数就可以完成刻画“有限集合元素个数”的任务了。
于此,从“自然数的基数性”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把“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把“0”作为自然数,不会影响自然数的“运算功能”
“0”加入传统的自然数集合,所有的“运算规则”依旧保持,如新自然数集合{0,1,2,…,n,…}中的任何两个自然数都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运算,而运算结果仍然是自然数。同时,加法、乘法运算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以及乘法的分配律也不会受到影响。
所以,“0”加盟到自然数集合实属理所当然,而不仅仅是人为的“规定”。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数和它的功能,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教学时不仅要知道和记住数学的“定义”和“规定”,还应该思考“规定”背后的数学涵义。
3、什么是有效数字一无效数字?
有效数字是对一个数的近似值的精确程度而提出的。同一个近似数如果在取舍时,保留的有效数字多,就比保留的有效数字少更精确。
一般说,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非零的数字起,到那一位上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如近似数0.00309有三个有效数字:3、0、9;0.520也有三个有效字:5、2、0。
而0.00309中左边的三个零,0.520中左边的一个零,都叫做无效数字。
4、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是否互为逆运算?
“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这似乎成了许多老师的口头禅,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例如:
加法“2+3=5”,其逆算为“5-2=3”,“5-3=2”。
故此,加法的逆运算只有减法;
减法“5-2=3”,其逆算有“5-3=2”,“2+3=5”。
故此,减法的逆运算有减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综上可知,只能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而不能说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理,也只能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而不能说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
5、为什么不写“倍”?
在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应用题时,很多小朋友会自然提出这样的疑问,如:“饲养小组养了12只小鸡,3只小鸭,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为什么“12÷3=4”的后面不写“倍”呢?(马上点标题下“小升初”关注可获取更多教育经验、方法、学习资料,每天更新哟!)
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学生的质疑(学生有较强的解题规范意识)。但同时又该对学生说明:在解答应用题时,得数后面一般要写上的是数的单位名称
如:12只的“只”;8克的“克”。一个数只有带上单位名称,才能准确地表示出一个物体的多少、大小、长短、轻重等等。但是,“倍”不是单位名称,它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例如,上面的计算结果“4”,表示12里面有4个3,就是12只小鸡是3只小鸭的4倍。
所以,在算式里不写“倍”,以免“倍”与单位名称发生混淆。
6、“倍”和“倍数”的区别
在第一学段我们学习了“倍的初步认识”,认识了概念“倍”,而在第二学段,我们又学习到“倍数”这个概念。那么,“倍”和“倍数”这两个词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这两个词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倍”指的是数量关系,它建立在乘除法概念的基础上。
例如:男生有10人,女生有30人,因为“10×3=30”或者“30÷10=3”,我们就说,女生人数(30)是男生人数(10)的3倍,也可以说,男生人数(10)的3倍等于女生人数(30)。勿宁说,“倍”其实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商(这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分数等各种表现形式)。
“倍数”指的是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它建立在整除概念的基础上。
例如,30能被6整除,30就是6的倍数。可见,“倍数”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具有特定的指向性),而且对数的形式有特别的要求(必须为整数)。
同时我们又看到,30也是6的5倍,因为6×5=30,“6×5”表示6的5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倍”的涵义应宽泛于“倍数”,后者可以视为前者在特定情形下的一种表现。
7、“时”和“小时”有什么不同?怎样使用“时”和“小时”?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小〕时并非国际时间单位。在198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我国统一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中,把秒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把非国际单位制的时间单位天(日)、〔小〕时、分作为辅助单位。
(注:〔〕里的字,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略)。
这样,在我国范围内使用的法定时间单位就有:天(日)、〔小〕时、分、秒。
由此,“时”既可以表示时间,又可以表示时刻。由于“时间”和“时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容易产生混淆,在实际应用时间单位“时”时,
现行教材作了如下处理:
当列式计算出时间的长短时,在得数的括号里写上时间的单位“时”。例如:超市营业时间:21-9=12(时)。(此处可省略“小”字)
在用语言表述时间的长短时,为避免“时间”和“时刻”这两个概念产生混淆,则在“时”的前面加上一个“小”字。例如:超市营业时间12小时。
在用语言表示时刻时,一律不得出现“小时”字样。例如:公园每天早上7时30分开园(而非7小时30分)。
8、“改写”和“省略”是一样的吗?
从形式上看,此例将“改写”与“省略”两种对数的变化置于了同一个要求之下(即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我们真希望编者不是有意而为之,因为“改写”与“省略”其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表现在:
目的不同
“改写”的目的是方便对大数的读写,而“省略”则是取数的近似值。
方法不同
此处的“改写”是去掉“亿”位后面的0,再写上一个“亿”字,而“省略”除了要找准“亿”位,还要考虑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是几,然后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
符号不同
“改写”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大小并未改变,所以用“=”号连接;而“省略”既改变了数的形式,又改变的数的大小,所以用“≈”连接。
9、“路程”就是“距离”吗?
这两个词在许多老师的教学语言中是替代使用的,其实不然。
“路程”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所经过路线的长度;而“距离”则指连接两个地点而成的直线段的长度。
“路程”所经过的路线可以是曲形线,也可以是直形线,还可能是折形线。
一般情况下,两个地点之间的“路程”要大于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当两个地点之间的路线为直线时,路程和距离才相等。
虽然老师们都知道这个等式是成立的,但我们的学生却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怎样绕开”极限”寻找能为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证明途径。
10、最大的分数单位是1/2还是1/1?
先看看分数单位的含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显然,在分数意义中,关键是“分”,没有“分”,就没有“份”。
因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最少份数是2份(如果是1份,也就无所谓“分”),由此得到的分数单位是1/2,所以1/2是最大的分数单位。
尽管就广义的分数来说,1/1也可视作分数,但它已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识的与整数对立的那种分数(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所产生),故此,最大的分数单位应以1/2为宜。
11、像0/3、0.2/3、3/0.2这样的数是不是分数?
分数的定义明确告诉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其中,分成的份数叫做分数的分母,要表示的份数叫做分子。
由此可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应该是非零自然数。从这个意义来说,以上这几个数徒具分数的形式,而不具分数的实质,因此都不应该视为分数。
进而,在考查学生对“分数”涵义的理解时,应着眼于通常意义上的分数,将上述这些变异形式纳入思考的范围,其本身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而且会令诸如“分数都大于0”等命题的真与假陷入尴尬。
12、比6多1/2的数”应该是“61/2”还是“6×(11/2)”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得弄清“6”的性质。显然,此处的“6”其实质是一个“数”,而非一个“量”,求“比6多1/2的数”应属于“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范畴,问题中的“多几”都是确定的具体数,这里的“几”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所以,这里的“1/2”是指在6的基础上“多1/2”这个“1/2”数的本身,而非“6的1/2”。
所以,“比6多1/2的数”应该是“61/2”。
当然,如果题目确定为“比6多它的1/2的数”,那答案则属于后者。
13、计算出勤率可不可以不乘100%?
先来看看新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三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类似问题的理解。
同一课程标准下,不同的教材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这给执教者带来了困惑:到底可不可以不乘100%呢?笔者以为,求“××率”其结果必定为百分率。以出勤率为例,就是求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
如果公式只写成: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我们说这只是分数形式(也即是求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几分之几”),并不是百分数。
因此,在公式后面乘上“100%”,既可以使计算数值大小不变,又能保证结果形式满足百分数的要求。因此,计算出勤率、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的公式中,都应乘“100%”。
同时建议各版本教材的编委统一思想,以免给一线教师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14、小于90度的角都是锐角吗?
根据课标教材定义: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由此又产生一个新的问题:0度的角是什么角,也是锐角吗?
事实是,锐角定义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小学数学中所讨论的角都是正角。习惯上,我们把射线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得到的角叫做正角,射线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得到的角叫做负角,当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时,就把它看成零角。如果将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大小的角,就应分为正角、负角、和零角。
由此,严格意义上的锐角定义应是:大于0度而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
15、足球比赛记分牌上的“3︰2”是数学中的“比”吗?
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它们的差别。
第一,球类比赛中的“3︰2”表示的是比赛双方的得分情况,是“差”比,即表示相差关系,一方得3分,另一方得2分,双方相差1分;数学中的“3︰2”表示的是“3÷2”,是“倍”比,商为1.5。有鉴于此,球类比赛中的“比”(其实是比分),其后数可以为0的,而数学中的“比”,其后数(相当于除数)是不可以为0的。
第二,数学中的“比”是可以化简的,如“4︰2=2︰1”;同样的“4︰2”放在球类比赛中,却不可以化简,如果化简就不能反映双方在比赛中的实际得分了。
篇7: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
新编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意高中阶段的层次性”、“加强培养学生的能力”。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不仅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解析历史教学难点的锐利武器。
由于目前高三使用的《中国古代史(选修)》是在初中统编教材基础上的“急就篇”,无论是课本还是教参都存在着“失之过简”的弊端,这就给高中历史教学造成了教师难以讲解清楚,学生难以掌握的不少教学难点。加之,近年来历史高考加大了对高中难点内容的考核,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突破难点,就成了高三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始终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对推动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对高三历史中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比较全面、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教学难点也就能化难变易了。本文仅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原理对《中国古代史(选修)》的一些难点进行解析,供参考。
一、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剖析历史现象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而一切历史现象产生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就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及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如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选贤与能”的“禅让制”,这种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其“贤与能”的标准以什么来定位?在已经出现私有财产的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到底谁最“贤能”呢?这是学习“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后,学生产生的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扣结”。
如果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前夜着手,贫富开始分化、阶级逐渐产生,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是谁最有威慑性的实力,谁就能迫使大家把他说成是最贤能者了。“尧的比较富有,舜有储粮仓库,禹的父亲曾筑城保护自己的财产”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样一来,似乎民主公正的禅让制,其背后就存在着以经济实力夺位的真相。用《韩非子・说疑》的话来说,就是“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正是在这种凭借实力参与争位的禅让制下,也就必然会出现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舜逐共工夺尧位,禹放虞舜继其位,启杀伯益夺其位,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而王位世袭制则把这个参与争位的范围限制到王家子孙这一圈子内,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这是历史的一个进步。而造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历史唯物主义又认为社会意识不仅仅以如实地反映社会存在为己任,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创新功能,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超越社会现实的局限而创造出新的观念,进而又表现为在新观念指导下实际地改变社会现实,创造新的社会状态,这是人类意识的
[1] [2] [3] [4]
篇8:韩语辅音难点解析
对于韩语爱好者来说,初次接触韩语辅音是无法掌握的难点之一,当
严格说,用 [k/g]的表音“?”是
规律二:“韩语中有些辅音与不同的元音结合,发音不同”
规律三:“辅音在首音和韵尾不同部位出现时,也有所不同”
(三)音变就是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在语流中,有些音素受到前边或后边音的影响,会变成另外一个音节。韩语的音变是为了让韩语发音更加流畅。
(1) 连音, 连音现象一般在一个单词的内部或单词与组词和词尾之间发生。
例;???→??? 韵尾在与后面以元音为首音的独立词相连时,它应先转换为尾音的7个代表音之一后,再把代表音移到后面音节上与其连音。
(2) 辅音同化是指韵尾在和后面的辅音相连时,两个不同或不相似的音连在一起读,变为相同或相似的音的现象。
规律四:“辅音在单字和单字的连接中也有变化,这就是音变”
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受到阻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1)按发音部位分:发音部位在双唇的叫双唇音,在舌尖的叫舌尖音,在舌面前部的叫舌面前音,在舌面后部的叫舌面后音,在喉头的叫喉音。
2)按发音方法分:发音时气流冲开形成阻碍发音器官的,叫破裂音(或叫爆破音)。发音时从发音器官的空隙中挤出时摩擦成声的叫擦音。发音时即破裂又摩擦的叫破擦音。发音时气流从鼻腔泄出的叫鼻音。发音时气流从舌尖透出,舌尖轻轻弹动一下的叫闪音。发音时气流经过舌头两侧泄出的叫边音。
3)按发音时挤喉与否、送气与否分:发音时挤喉的称紧音,不挤喉的称松音,送气的简单的介绍完学习辅音我们应注意的一个地方,大家都记住了吗?韩语没有我们
〔
韩语辅音难点解析分享大全
〕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篇9:历史学习方法难点解析
1、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代: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
③因果推导法:市场(根本)——走私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
④浓缩转化法:戊戌变法——“变”(政治: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实用举例:2007太原市中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
①列举: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1927:领导南昌起义;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材料解析: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纪最后30的时代特征?(4分)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实用举例:①2007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谥号、庙号、帝号、号的差别——文科更注重积累。
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从整体设问: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从单个国家设问: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关系: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件,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
历史学习方法难点解析
篇10:托福听力难点解析
由于听力话题包含很多类,比如生物、艺术、地理、天文等等。由于conversation部分话题可以分为学术场景和校园生活两大类,lecture话题可以分为文科(艺术、心理、哲学、历史等)理科(生物、环境科学、考古、地质、天文、化学等),建议大家在练习的时候按照以上分类来进行练习。因为这样做首先可以帮助我们集中熟悉某一领域经常考察的知识,比如地理类话题的板块运动,以及天文类话题的星球特征。
此外,在这样的练习过程中,我们的场景单词熟悉度也会得到不断巩固,单词的熟练反应毫无疑问可以提升我们对听力的反应速度。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某类话题的文章思路到底是怎样进行的,比如艺术类lecture,文章的行文结构通常是:
先介绍艺术家,对其生平进行描述,这个部分主要掌握主旨,注意听今天的文章主要讲的是艺术家的艺术风格还是艺术品等。
其次开始说明她的具体风格或技巧,这部分进行文章分层的时候要尤其注意文中的各种举例,要着重听例子的目的是什么,究竟是如何反应本段主旨大意的,以及引出例子的原因或影响。
最后,重点关注人们对于本篇文章所讲艺术家的态度到底是什么。通过以上艺术类话题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只要一个类型的文章做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对文章的结构和出题点有所把握。
篇11:托福听力难点解析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同学都遇到过,因为不记笔记可能会导致自己在听的时候走神,但是记了笔记又可能会让我们发现,自己记的内容根本在题目里面没有任何体现。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处理吧!
首先,笔记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的,我们主要要以听懂为主。大家一定要注意切忌听到什么记什么,要有针对性地记笔记,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在听conversation的过程中,尤其对学生的提问、老师的建议重点记,在lecture中着重关注各种例子、序数词出现的地方等。
除此之外,记笔记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和反应速度,我们可以创造一些自己能辨认的符号或者单词简写来帮助自己。比如increase, decrease我们可以用上下箭头来表示,for example用e.g.来表示,出现important, fascinating, amazing这样重读的语气词可以画三角来提示自己。
最后,针对记笔记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将文章分层记,一般情况下,conversation可以分3-5层,lecture可以分出4-6层,这样基本可以对应conversation的5道考题和lecture的6道考题。
篇12:托福听力难点解析
托福听力考试主要考察大家对于文章大意的理解,并非是具体某个单词或者数字的记忆,因此我们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分段去听。先通篇听一遍做题,检查自己的分层与题目是否能够对应。第二遍听的时候,一段段去听,这样有助于把握整体段落内容。在听具体一段的时候,遇到长难句或者听不懂的地方,我们可以进行跟读,在5遍之内将自己听到的内容说出来,之后看文稿核对,看自己与文章所讲意思是否相同。最后一遍精听的时候,主要掌握文章文章结构。
在练习精听的时候,跟读是比较快、并且能够有效帮助大家掌握文章语气和长难句意群断句的方法。大家可以将自己跟读的内容录下来,之后与文章听力进行对照,通过比较,就可以比较轻易看出我们与官方真题Official真题读文章的区别啦!这样既可以提高听力,又可以提高口语能力。
上文中为大家详细分析了三个托福听力难点,大家在备考的时候要逐个克服,最终战胜托福听力。托福听力话题虽多,只要多听多练就能把握住所有话题;托福听力笔记记录要再听懂的前提下,否则只是乱记;托福听力的精听要按照步骤去做才会有效果。
托福听力:高分应怎么培养
1.首先,托福听力备考中磨耳朵很重要。 意思很简单,就是要多听。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听英语。比如看美剧,看电影,听歌,听广播。给自己创造一个英语的环境,慢慢去适应它,喜欢上它。我们听英语可以不仅是在学习的时候,即便是休息也可以听,不用给自己规定太苛刻的计划。目的是在一种无意的状态下训练的是对英语语音的感觉和注意力,培养出英语的语感以及句子的段落感。这不仅是对于听力,对于口语也是很有帮助的。
2.其次,培养了一定的语感以后,可以采取用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的方法。
精听的选材很重要。比如托福历年的真题,就是很好的精听素材。在进行精听训练时,尽量可以保持一段时间。如果做一套真题,最好严格按照考试的时间进行训练,避免中间停顿,或是直接放弃。开始训练时,无论正确率如何,都应养成按时间完成一套题的好习惯。这样一来,一方面增加了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真正考试时适应考试节奏。做完真题后,要认真的对照答案。将自己的错误标记出来,并总结原因。看看是因为审题的问题还是应为没有捕捉到听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通过对出现的问题做针对性的练习来迅速提高正确率。
泛听与精听所不同的是,泛听可以广泛灵活的选择听力素材。每天可以抽出半个小时,新概念英语、托福听力练习,BBC、CNN等都可以拿来听。还可以通过收看一些英语的节目,这样不但练习了听力,也可以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主要是培养兴趣,增加语感。
3.再次,在练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快速进入考试状态。精听的练习就可以放在早晨来做。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帮助自己在固定的时间段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对托福的听力考试是很有帮助的。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要注意根据自己的听力情况及时的调整重心。比如一开始听时可以选择稍微简单一点的材料,循序渐进。刚开始坐托福听力时,同一套题可以做多遍,直到完全听懂。坚持这样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的方法则可以迅速的提高托福听力。
托福听力:数学符号的词汇
一、一般符号对应的英文单词
. period 句号
, comma 逗号
: colon 冒号
; semicolon 分号
! exclamation 惊叹号
question mark 问号
─ hyphen 连字符
’ apostrophe 省略号;所有格符号
— dash 破折号
‘’single quotation marks 单引号
“”double quotation marks 双引号
( ) parentheses 圆括号
[ ] square brackets 方括号
《 》French quotes 法文引号;书名号
... ellipsis 省略号
¨ tandem colon 双点号
" ditto 同上
‖ parallel平行
/ virgule 斜线号
& ampersand = and
~ swung dash 代字号
§ section; division 分节号
→ arrow 箭号;参见号
+ plus 加号;正号
- minus 减号;负号
± plus or minus 正负号
× is multiplied by or cross 叉乘
÷ is divided by 除号
= is equal to 等于号
≠ is not equal to 不等于号
≡ is equivalent to 全等于号
≌ is equal to or approximately equal to 等于或约等于号
托福听力
★ 诗歌详细解析
★ Unit 7 课文重难点解析(周报)(人教版高二英语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诗歌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的难点解析(共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