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时间:2025-04-09 03:33:50 作者:kong80916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kong8091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是他后期全部哲学思想的核心.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后期较前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说明到描述;从肯定本质结构到批判本质结构;从逻辑分析到语法研究.

作 者:齐菁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河南,新乡,453002 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 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年,卷(期):2007 “”(10) 分类号:B08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   后期哲学观   变化  

篇2: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命名观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命名观

名字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为一个东西取名,同时可以让别人在某一次活动中用名字来称呼该物.取名并在人类活动中使用它,这个过程产生的不是人们对该物的认识结果,而是产生该物的命名存在状态.某物就被这样一种名字贯穿始终,并分出层次.

作 者:陈道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4 26(1) 分类号:B089 关键词:名字   取名   命名存在状态   某物  

篇3: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病的探究

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病的探究

维特根斯坦是自康德以来西方哲学史上对哲学的性质问题作深入思考的又一位重要哲学家.他在后期哲学中认为,以往哲学总是采取心理主义或本质主义的单一固定模式来理解日常语言,结果导致了哲学语言的痼疾.基于此,哲学的任务是:既要全面了解日常语言所描述的.问题,获得“全貌概观”,又要依照某种具体情境,对日常语言停留在“家族相似”层面上的理解,以还日常语言丰富和真实的“游戏”本色.

作 者:张金柱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5 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3 2(1) 分类号:B089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   哲学   日常语言   哲学病  

篇4: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日常性

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日常性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日常性体现在语言表达的矛盾性上,即语词虽表面上有意义,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语词的自我摆设活动中.自我摆设活动所形成的个个事件因而带有语言游戏性质.这种游戏性质在此后的.日常语言哲学家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克服.奥斯汀、赖尔都是典型的代表.

作 者:陈道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3 20(1) 分类号:B561.299 关键词:日常性   矛盾性   自我摆设   游戏性质   克服  

篇5:维特根斯坦哲学视域下的语言学习观

维特根斯坦哲学视域下的语言学习观

维特根斯坦哲学视域下的语言学习观

叶小燕,陆国军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226007)

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语言哲学开创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语言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人,其提出的语言哲学观主要分为前期的语言逻辑图像论和后期的语言游戏学说。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语言哲学观,都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后期的哲学思想直接推动了语用学的研究。本文将重点讨论前期和后期哲学的语言学习观点,并分析其对于当代的语言学习有哪些影响和启发,并通过深刻的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来更好地加强我们的语言学习。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语言图像论;语言游戏说

中图分类号:H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723X{ 2012)10 -0014 -03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省级课题( XJK01 l CZJ051)

作者简介:叶小燕(1979-),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陆国君(1966-),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

一、维特根斯坦及其思想简介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一个跨越19世纪与20世纪的著名哲学家,他在英国哲学界乃至世界哲学史上都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他开创了世界早期分析哲学的先河,是世界哲学史上第一个从语言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世界的人。在他的一生中,主要发展了两种哲学思想,一种就是他生前的《逻辑哲学论》作为代表作品,在逻辑实证领域有过一定的影响,其中表达了他自身对于逻辑、语言以及哲学方面的追求,当然也适当的讨论了一些他的恩师弗雷格和罗素的观念。另外一种就是他去世后,他的弟子出版的《哲学研究》作为代表作品,这是他生前经过了一段中期思想的反省和沉淀之后形成的后期思想,主要使用了动态的语言用法分析方法,强调了日常语言的不同用法,还规定了语言具有一定的约定本质。虽然我们更多的是讨论其前后期的哲学思想,但是,事实上,他中期的哲学思想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的代表作为其后期的《哲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国对于维特根斯坦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我们国内的学者对于他哲学观、语言观以及研究方法的研究却是非常热衷的,并出版了《维特根斯坦全集》。

二、维特根斯坦前后期语言哲学观

(一)前期哲学观和语言观

维特根斯坦前期的语言哲学主要包括了逻辑原子主义、图像论、真值函项理论以及关于可说不可说等的思想内容。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他生前的著作《逻辑哲学论》当中。在该著作中,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就是一门从逻辑上澄清思想和命题的活动,并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或者学说。在他的视野里,世界、思想和语言都是具有共同逻辑结构的,那些可以说的就是事实,而那些逻辑形式等却是不可言说的。在这个阶段,他主要追求的是语言的确定性,并对意义的指称论持赞成态度。我们要很好的了解他前期的语言哲学观,就要首先了解下他在这段时期的哲学观。就他前期哲学观来说,主要包含了图像论,可说与不可说的境界。就图像论来说,这是维特根斯坦在前期哲学思想中提出来的论点,也是他前期哲学的主要观点。据图像论来说,语言就是世界的图像,而世界又是事实和对象的总和。联系语言与世界的纽带就是逻辑或者叫逻辑结构。一个命题只有当它具有了图像性质,才可以有一定的含义。(本网网 )换句话说,语言具有逻辑图像性质,语言与世界之间遵循了一种称之为“投影”的规则。那么,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又会触及到可说与不可说的境界,因为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自然语言的内在逻辑形式都是被表面的语法形式所掩盖,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需要使用逻辑上完善的语言,但是,并不代表这就一定能很好地描述世界,表达出思想,这是因为自然语言是有逻辑限度的,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使用语言来表达的,也就是说在世界上还存在着一些无以言表的领域,因而,根据此理念,维特根斯坦明确区分了语言的界限,把那些在语言界限以内的东西认为是可以说的,在语言界限以外的东西认为是不可言说的,要保持沉默。事实上,维特根斯坦也坚持了这种理念,语言可以用来表达那些可以说的东西,但是,他认为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是可以采用其他办法来表达的,即用可以说的东西来推测不可说的东西,即“显示”不可说的东西的过程。严格来说,这种不可说的境界贯穿于维特根斯坦整个哲学观中,是前后期哲学观的有效连接纽带。维特根斯坦的前期除了哲学观以外,还有语言观,这也是他非常独特的地方。在他的前期语言观中,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是世界的图像,还有就是语言具有一定的界限。在维特根斯坦哲学观中的图像论看来,思想是逻辑结构或者连接关系,而在逻辑中表达的思想就是命题。人们只有在事实或者事态的逻辑图像中才能真切的感知到思想的存在,而思想也只有通过命题才能表达出来。从本质上来说,语言就是世界的一幅总图像,语言与世界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一旦语言脱离了逻辑结构,那么,这些语言表达形式就不具有意义。至于他的语言界限观点,由于前期的他主要侧重于理想语言的研究,他认为要解决自然语言给整个哲学带来的混乱问题就要使用符合逻辑结构的语言。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符合逻辑的语言都是能够表达出来的,事实上,任何语言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维特根斯坦语言界限的思想。此外,逻辑本身也是有限度的。因而,维特根斯坦区分了“可说的”和“不可说的”领域,语言属于“可说的”,逻辑形式等属于“不可言说的”,但是可以通过“显示”来认识和理解。维特根斯坦前期的语言哲学观研究的理想语言脱离了实际生活范畴,不能解决语言方面的根本性问题。[1]

(二)后期哲学观和语言观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哲学才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其主要内容就是“语言游戏说”。在后期的哲学当中,维特根斯坦抛弃了前期的意义指称论,否定了意义的观念论,转而倾向于意义的使用理论。他把前期将语言和意义区分开来的想法摒弃,认为语言的意义与使用是分不开的,因而提出了语言游戏说。从本质上来说,也可以称为家族相似的语言观,正是这种后期的哲学语言观才有了日常语言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它纠正了早期哲学中对于语言的某些错误观点,认为哲学中的某些就是由于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因而,他在后期提出了一种治疗型的哲学观。就其后期哲学观来说,主要包括了语言游戏说、家族相似性以及生活形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语言游戏说”中,维特根斯坦把日常生活使用语言的活动比喻成了各种游戏,这些语言游戏是无法定义的,它们只是描述了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或者可以想象的各种言语行为,人们通过各种语言游戏来展示他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和方法等。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是一种活动,是与现实中很多其他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游戏活动,并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根据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描述的那样,我们可以将语言游戏分为五个基本特征,即自主性,无须证明和反思,非推论性、规则性、多样性和易变性。而维特根斯坦自己也在《哲学研究》中把语言游戏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特征,即无限多样性、主体的参与性以及语词和语句的工具性。他认为我们人类只有遵守一定的语言游戏规则才能完成顺利的沟通,而语言的界限事实上就是人类世界的界限。就“家族相似性”而言,维特根斯坦认为他举出的多个语言游戏之间就像一个大家族的多个成员一样,本质各异,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个理论是以其前期的图像论为哲学基础的,各种语言游戏之间没有固定的规则可遵循,但是它们可以以多种方式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相似性”。除了“语言游戏说”以外,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也是其后期哲学中的精髓所在,是很多重要哲学概念和思想形成的基础。但是,关于“生活形式”的概念并不是维特根斯坦本人提出来的,而是由后来者提出来的。综合多个方面的建议,笔者认为,生活形式指的就是各种社会规范和宗教形式等,它是由各种实践活动组成的,而语言又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因而,语言游戏始终贯穿于生活形式之中。在后期的语言观中,维特根斯坦主要介绍了其意义在于使用,日常语言研究,语言不存在本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后期的著作《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意义即使用”的中心思想,亦即说语言中的词语意义就是其用法,这与他前期的语言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观点。[31语言的意义只有在被使用的时候才能够具有。换句话说,语言中某个词语的含义是由使用者的表达目的,词语所在的语境以及具体语境(亦即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意向性是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观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哲学观基本上一致的,但是,前期主要侧重于理想语言,而后期主要转向了日常语言,前期注重逻辑,后期注重使用,也就是说后期的语言研究主要倾向于对于日常生活语言使用的研究。此外,他还否认了语言存在本质的说法,体现了他的反本质主义倾向。[4]

三、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

对于语言学习的启发

无论是前期的逻辑图像论还是后期的语言游戏说等,都是维特根斯坦从哲学角度来观察和分析语言的,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对于语言学的独特贡献。他的哲学思想主要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当然也有中期阶段,但中期阶段主要是从前期向后期转变的沉淀和反省过程,是后期思想形成的过渡时期。虽然有不少学者认为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语言哲学思想是相互对立的,但是,笔者认为,后期哲学思想是对前期哲学思想批判地继承,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的区别并不是本质上的区别,更多的属于技术差异。严格来说,维特根斯坦语言观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方面。就积极方面而言,它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逻辑准备,深刻地影响了逻辑实证主义,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它也有消极方面,即颠覆了传统的哲学形象,动摇了哲学存在的根基,还由于对西方文化的激烈批判而违背了人类生活的实际情况,直接对后哲学文化产生了较为深刻的负面影响。但是,无论如何,维特根斯坦的前期《逻辑哲学论》和后期《哲学研究》都从哲学的视角对语言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哲学研究向着语言研究转变和联系。他前期的意义指称论、语言界限论和后期的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以及针对私人语言观点,都对语言学习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作为世界上顶级的哲学思想家,维特根斯坦突破了很多哲学传统,让人们能够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语言,思考人类文化。他的哲学思想给西方哲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营养,使得哲学研究的根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并给西方哲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使得哲学研究开始了向语言学方向的转变。甚至有人把他与伟大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并列为对现代语言学影响最大的两个人物,这对于他来说是非常大的殊荣,因为他并不是一个语言学家,而是一个哲学家,但他却对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哲学思考过程就是对语言的批评过程,并试图把人们从语言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这是他对语言学习的最大贡献,给人们研究语言学习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篇6: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对当代语言学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对当代语言学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始终把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坚持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哲学问题.他后期的.语言观直接导致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产生.日常语言学派从人们的行为对语言的影响的角度研究语言,把语言看作是人们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中寻求语言的意义.维氏后期的某些哲学思想成为当代一些新兴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础.

作 者:曲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北方论丛  PKU英文刊名:THE NORTHERN FORUM 年,卷(期):2001 “”(3) 分类号:B089 H0-05 关键词:语言哲学   剑桥日常语言学派   牛津日常语言学派   语用学   跨文化交际学   语言行为理论  

篇7: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浅析交际能力习得论文

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浅析交际能力习得论文

引言

维特根斯坦的理论历经了两个完全迥异的发展阶段: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的意义图像论,强调符号与意义的关系,追求的是语言的确定性:后期以哲学研究为代表的语言游戏论,关注动态的日常语言,尤其是特定语境下的语用变化,实现了维特根斯坦哲学由本质主义向非本质主义的转变。由此,不仅带动了文化哲学观的转变,也拓宽了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视角。简单地说,语言及与其交织在一起的行动整体就是语言游戏。

1.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概述

维氏批判与修正前期的逻辑图像论“学说,放弃了弗雷格以及罗素等哲学前辈构建的哲学分析范式,转而注重逻辑的哲学分析方法,关注点从语言和现实世界静态的对应关系转为鲜活而动态的日常语言,对粗糙的、模糊的、不完美的日常语言的研究替代了对构建理想语言的追求”,就像从无法行走的光滑冰面上回到可自如直行的粗糙地面上一样(Wittgenstein1953),着力于从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来研究语言。在游戏规则规约性与可驾驭性的张力间,对语言投入实际交际所生成的意义进行实践检验,其后期的核心思想关键的两个概念为语言游戏及生活形式。

1. 1作为活动的语言无本质可言

由于对实在物与抽象观念的图像错误的.类比,传统哲学所热衷寻求的事物本质其实是对思维的一种误导,误导人们相信语言的作用就在于能够使我们“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追求对语言本质的探求使哲学家陷入长期无法摆脱的困境。在后期的语言研究中,维特根斯坦从根本上否定了语言本质的存在。

1.2“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不可分离性

跟语言游戏相关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生活形式。虽然维特根斯坦并没有确切地定义生活形式的具体内涵,但是通过他的使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活形式指语言游戏得以进行(和解释)的社会语境,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的人们所共有的行为方式,是语言共同体所不得不接受的已被给定的东西(李洪儒2008:13)。语言结构受到生物因素、心智因素和社会文化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是可知的。在《哲学研究》中,维氏把语言及与其交织在一起的行动整体定义为语言游戏。可见,维特根斯坦首先把语言视为作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语言具有社会性,是一种社会规约,其存在的基础就是生活形式。通过语言游戏可以窥探其背后生活形式。

1.3“语言游戏说”与“遵循规则”

维特根斯坦将“语言游戏”定义为人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使用语言的一种活动。同游戏要遵循一定规则一样,语言活动也不可能脱离规则而进行。这里的“语言规则”含义比较宽泛,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们平常说的语法规则,而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时默认并执行的各种用法规则。如果没有语言规则的规范,语言就不可能成为人人都理解的交际工具“语言游戏说”打破了以往本质论倾向,从关注静态的理想语言转向讨论动态的、模糊的日常语言。这一概念以“意义即使用”为其研究前提,强调语言在使用中获得意义,不再假设语言天生具有意义,强调遵守语言规则的重要性,以规避哲学中可能产生的混乱。

2.语言游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习得

语言教学法已经完成从早期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法到认知法、交际功能法的进化演变,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其契合了背后语言学理论的擅变,即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到莱考夫认知语言学的转变。当前的语言习得理论逐渐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式,越来越重视语境,关注点从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分析转变到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等领域。这些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以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为代表的语言理论的启示。

3.“语言游戏说”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习得的影响

语言游戏说扬弃了以符号、图像、语义等静态语言环境为参照的研究路径,将动态的语言观引入语言学,着眼于社会动态变化过程中的语言意义。显然,只关注语言符号和形式的语言教学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外语教学除了学习外语知识,提高英语看、读、写、说能力,更重要的是将语言能力转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将语言符号与语境要素匹配起来的能力。而这种转化必须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才能完成。事实上,近年国外的跨文化教学的主流理论重视在有意义的交际情景化中强化对语言单位和结构的理解与运用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参与探讨和学习文化的热情,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交际实践来掌握英语知识,提高交际能力。此种教学模式可以总结为“结构学习一交际体验一跨文化能力”。这无疑和语言游戏说主张在遵循语言规则的前提下,通过与生活形式紧密相连的语言游戏手段习得语言是相通的。语言游戏说对跨文化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3. 1“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的启示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不仅仅具有指称描述功能,更有非指称的其他社会功能,这是语言游戏的重要的一点。语言游戏的自主性说明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只涉及生活形式,与特定文化的社会规约相关。生活形式是人类继承下来的共同的文化背景,语言特征的背后是存在已久的社会规范。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带来语言意义的多样性特征。所以,维特根斯坦认为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有多少种生活形式就有多少种语言游戏(徐海铭2009)。

3. 2家族相似性启示

语言中不难发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其相对固定的潜在的思维定势的折射。语言游戏说虽然否定了语言的本质性,但也揭示语言存在家族相似性。除了众多的文化隔阂,不同语言文化也可能在某一话语中存在完全的一致,即“正面传递”。融合不同语言文化中的相通之处,即文化的共核部分,使母语文化发生正向迁移,即母语文化体系成为积极的、正面的、建设性的参照系。同时,在创设交际情境时,教师不妨根据需要常介绍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文化变项(Cultural variety),以加强学生对文化相异部分的了解。对比相异部分,通过语言文化的共核部分的相融以及相异部分的对比,从而使目的语文化在对比中成为感性的、显性的和可理解的东西。

3. 3多样性启示

切合不同语境下的语言运用千姿百态,充满各种未知变异形式,这是源自生活形式的复杂多样(戴炜栋、张红玲,2000)。从单纯的语言技能到交际技能的提升,不仅涉及形式语言,还涵盖语境、语体、非言语行为等诸多因素。跨文化交际的习得无疑也应该摆脱课模拟教材语言的机械影响,回到多样的、动态的、具体的语言游戏上来。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因地制宜采用“游戏法”,创设合适交际情景,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冲击”( culture shock)。虽然此“游戏”是狭义娱乐概念,并非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但游戏可以取代呆板句式操练的枯燥,极大提升了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使学习环境变得轻松,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学习内容变得丰富。

4.结语

本文从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角度出发,探讨以“教学活动交际化”为主线,通过创设具体的交际环境习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在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完成语言结构、语法学习、表达环境英语的同时,也体会到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学会使用得体的语言和行为模式。语言学习是一个动态的、经历性的过程,语言的运用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使用者、交际对象。这正是维氏“语言游戏说”倡导的题中之意。

维特根斯坦名言

《观书有感》哲学理解

后期工作安排

哲学实践观的地位与作用

高三后期励志名言

哲学论文

关于哲学的范文

后期剪辑师的岗位职责

PS高手常用后期照片处理手法

“文化自觉”与中国哲学“出世”“入世”观的对应论文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